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2023-06-28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第1篇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 ○

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特色和吸引力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 ○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

第二章

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2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

1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6.旅游资源的分类 1分类(见下图) ○

2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7.旅游资源的特性[4] 1多样性(表现在:a.内容上的多样性 b.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2非凡性

○3可创造性 ○4永续性(相对的: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8.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1资源价值 a.美学价值(景区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 ○

(包括:在山水风景、动植物、变化万千的气象、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中体现的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b.科学价值(指: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

c.历史文化价值(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的价值)

1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以景观群为宜 ○2考虑景观的地域

d.经济价值(考虑:○

组合状况,以类型丰富、搭配协调为宜)

2地理位置与交通(重要条件之一) ○3客源市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主要指标:a.(基本指标1)客源地(其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多是经济发达

的国家和地区)

b.(基本指标2,重要因素)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靠近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

c.游客的相关情况

d..游客量的季节变化与停留时间 4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9.我国的旅游资源概况[3]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3其他:现代工程建筑、小镇风光、地方土特产和工艺品、中医和养生之道、菜肴等。 ○10.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国家:○2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3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4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 ○1学习了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对游客:○2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 ○2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12.我国的世界遗产价值[4] 1资源价值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 ○2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3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 ○4环境效益上:开发旅游的同时,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13.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a.形象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如:山的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大漠烟波之旷;秘洞之奥;丛林荒原之野等)

b.色彩美(特征:丰富且富于变化。如: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天气变化)

c.动态美(特征:动静相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山为水动、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

d.朦胧美(如:烟、雨、云、雾、晨曦、暮霭呈现出的美)

2人工美:a.古典园林美(表现在: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等>组合之美) ○

b.古建筑和古遗迹美(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c.民俗风情美

d.书画艺术美

e.雕塑艺术美

3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营造的情趣意境之美 ○14.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1了解景观信息(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等)

2选择观赏位置(确定好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选择是否动态观赏) ○3把握观赏时机(如: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 ○4抓住景观特色(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应保持一定的节○奏)

5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 其和谐可表现在:a.人文景观布局设计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美。

b.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

c.民俗风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6以情观景○(方法:a.综合感受,动用感官 b.发挥想象 c.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5.园林的构景手法[4] 1主配(即主景和配景)○2层次 ○3框景 ○4借景 ○16.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

1泰山的自然景观美,突出表现为雄伟壮丽的形象美;泰山还蕴含着奇、秀、险、幽、旷等 ○美的形象。

2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发育历史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泰山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 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

3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3泰山的文物古迹众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帝王的封禅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4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1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著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 21990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由花岗岩构成,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 ○4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18.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大堡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绵延20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距今至少有3000万年的历史了。

2大堡礁的形成原因:a.大堡礁附近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 ○

b.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

c.平均盐度高,达3.5%

d.海水清晰度高

e.水面较平静

由上,海域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4景区内的其他特色:a.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 b.土著部落 ○19.云南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哀牢山区一年四季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附近元江水汽

蒸腾升空,形成了连绵雨水。

人为原因:当地人修建水渠网络,引山泉溪流进田,解决水源问题。 20.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塞纳河概况: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水位稳定,少洪涝,全年不冻,利于航行。被法国○人称作“母亲河”。

2塞纳河畔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巴黎圣○

母院等。

21.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其生长条件如下:○

a.悬崖绝壁的生存条件(岩石坚硬、土壤贫瘠)

b.黄山松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

c.植物向阳的特性

d.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

2怪石的成因: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3云海的成因:a.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

b.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c.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水分蒸发速

度不同。

4温泉的成因:○地表水下渗受热,或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了温泉。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2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4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1旅游发展的基础方面:a.开发地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

b.开发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c.交通条件

2旅游具体规划方案:a.客源市场和导向 ○b.基础设施的建设(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其他基础设施)

c.所需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2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意义

1旅游景区规划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基础 ○2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为导向 ○3以旅游审美原理为指导 ○4对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提高旅游景区的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2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流程

1对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 ○2还要对旅游景区开发的外部条件加以调查和评估分析 ○3要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进行总体定位 ○4根据总体定位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5对景点的规划设计最为重要○(根据景点区位、开发性质和规模,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和各项服务设施)

25.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不和谐音及其启示[4] 1品牌之争

○2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低水平开发屡见不鲜

○4不顾市场需求,不和谐音:○盲目开发

启示:旅游景区不做规划,只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低效益 2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a.污染

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

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c.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

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

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27.旅游环境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简称旅游容量)

1定义: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2旅游开发地域及级别排列: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 ○3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

保证。

4表示:游客流量 ○5分类:a.旅游极限容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

b.旅游合理容量(或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指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28.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9] 1政府: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b.倡导绿色旅游

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2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 5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3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4立法机关: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

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29.“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 量的可循环利用。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30.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4] 1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 a.考虑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即旅游动机)和爱好(即旅○

游偏好)的不同。其中,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 ○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4保证旅游安全 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

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交通等)

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31.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区的影响[5] 1合理行为:a.对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

b.为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作贡献。 2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的环境问题:a.环境破坏 ○

b.环境污染

c.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32.生态旅游[5] 1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对象:自然景观;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4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5评价:○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第2篇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 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1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 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 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 太阳辐射 )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①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② 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③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 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2 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结论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

1、海陆风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思考 :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运用课件和海陆热力状况,结合第30页的活动,学生思考并能画出白天和晚上海边的热力环流图。 显示歌曲:《军港之夜》歌词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

„„

提出问题:这几句歌词中的风向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

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城市景观图和城郊热力环流图 小组合作探究: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三)课堂总结: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四)课堂练习: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_________; 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 。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3 (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则A点处在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五)课后延伸:

①材料一 :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②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4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中牟二高

张慧玲

2014 年9月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第3篇

摘要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枯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地理图像教学可以做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地理图 像高中地理 教学 运用

对于高中地理部分,其图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分布图,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图像,包括政区、地形图、河流分布图、农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资源分布图、人口民族分布图等,这种图像在高中地理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类是表示地理事项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图像,如气温实现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的图像,如气温曲线图、江水柱状图、人口增长统计图、地球运动图等。第三类为景观图、漫画图,另外还有统计图、剖面图、扇形图等。

那么,怎样阅读理解不同类型图像给我们的信息呢?这是地理图像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通过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地理记忆和地理想象能力,进一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1 图像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1)通过分布图的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地图这个工具,研究分析地理事项,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地理分布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数量是最多的,他们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地图上表示出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看”和“析”。“看”,首先强调分布图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使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另外还要辨别方位。最后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手中的图册或挂图,然后结合地图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析”,学生在观察获得的地理信息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大脑进行思维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明晰一些与地理事项有关的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教学中,让学生仔细阅读植被分布图,了解植被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置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观察内蒙古的轮廓、地理位置,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得出结论:自东向西,离海的距离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植被的分布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

(2)运用曲线图和柱状图,培养学生辩证的发展观,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两种图像主要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找出一年中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及其数值。其次,从图上读出气温最高月份及其数值。其次,从图上读出气温最高月份与气温最低月份相差的数值。最后,利用所学知识和已知条件,判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如十几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在上述一般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几个点气温分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做出判断和结论。柱状图类似曲线图,因为柱状图可以看做是曲线图的变形或简化。例如:读北京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首先让学生找出一月份气温最低,并且低于零度,以此判断北京处在温带;七月份气温最高接近30€癈 ,再观察降水也集中在七八月份,由此判断本地雨热同期;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就可以判断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运用景观图,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景观图是表示各种自然、人文或经济景物的照片或画面(包括彩色照片、画片和黑白素描画片)。它能把学生难以见到的地理景观生动形象地显现在面前,由于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和复杂性,有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例如:生活在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热带沙漠、戈壁的景观,因而不易理解风沙地貌的特点和成因;而内陆地区的学生又难以直接感知大海的景象,因而不因理解潮汐、洋流等海洋方面的知识。这些单靠口讲和地图是难以形成地理事物的观念和概念的。这是若借用课本景观图,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特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打下了基础。

2 把识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识图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手段,一定要与课堂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随时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劳逸结合,达到预想的效果。

2.1利用精彩的引导吸引学生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导入一定要精彩,最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带给学生惊喜,让其提高学习的热情。例如,常规的教学是教师说教引入,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但多媒体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电影,动画等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引入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热情更高,也增加了一些现代气息。

2.2注意知识的关联环环相扣

如何做到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紧跟,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目的是使思路顺畅,易于理解。同时好的知识也要通过各种启发,引导手段让学生吸收理解。因此,让学生思潮起伏是一个维持其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启发法,直观法,逻辑法,复习法,考核法等,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2.3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势,要灵活多变,可以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做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但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系统,其操作程序、思路和方法各个不同,作为教师不但要灵活运用地理图像系统教学,保证充分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地理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读懂地图语言,开展全方位地理图像思维能力的形成训练。这样,以图激趣,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才能进一步提高初高中生运用地理图像系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1.

[2] 刘晓童,郭英兵.新课程下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2006.1.

[3] 李广水.试论地理课堂教学的评课艺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3.10.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第4篇

【摘 要】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比较法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很有帮助,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理课堂对比教学方法。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地理课上的教学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教学实践证明:将比较法融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当中去,通过相似知识点之间的比较,从而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很有帮助,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理课堂对比教学方法。

一、通过概念比较,强化学生理解

在高中的地理课本中有一些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天气”“气候”这两个词语,看似相似,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这两个词语的准确解释,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容易出现概念不清的低级错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这一类看似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单独拎出来,着重讲解,并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类概念,并能够正确的使用。

二、通过图形比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图片教学,能够使得知识点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对某一种地理现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制作课件借助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一些图表,使得这些与地理有关的现象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到农业的有关的知识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利用书中给出的插图“泰国湄南河水稻种植图”与“澳大利亚牧场的水稻种植图”,让学生将两张图就行对比,通过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业种植方式,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当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给学生播放与不同农业种植类型的小视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强学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结束以前,老师还要对本节课上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教学上的结论:澳大利亚畜牧与发展的优势归结于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地理位置因素。然而,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根据澳大利亚以及湄南河的地理形态等进行详细的对比,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气候、水文等因素进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了一定的课程章节以后,教学要能够将这些所讲过知识进行宏观的规划,将类型相似的知识点或者相关的地理现象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及深入的分析。在这种横向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起来的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之处,同时将这些发现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讨论,进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隐形和理解,提升了学习的质量。比如,在间隔开“北美大陆东岸温带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让学生与之前所讲过的“亚欧大陆东岸温带气候”进行比较分析,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在交流的同时还要进行总结,在他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综合各小组的意见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对于北美大陆而言,由于其不太明显的热力性质,而使得该区域的季风气候特征不明显,然而这与亚欧大陆东岸的气候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认为北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对比,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

四、通过不同专题之间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宏观理解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知识复习的时候,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再战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的看待所学过的知识点,能够加深学深对宏观知识框架脉络的掌握,使得所学知识的更加的条理和系统。比如,在讲到复习“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形态”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表格,分条目将这三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写好,然后在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北美洲,由于东部为低缓的高低,中部为平原,而西部为山脉,所以认为其地形为纵列带式的;而对于南美洲而言,东部为平原,中部为高原,而西部为山脉;大洋洲的地形则是其附近的大雨分布较多,且面面小,平均海拔高度为七大洲中最低。这样的专题比较,将同类型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能够提升学习对所学知识认识的高度,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框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宏观理解。

五、通过综合比较,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将综合比较运用于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比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够所学的知识结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讲解“农业类型”这一章节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要求根据所讲的知识,对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以及混合农业进行对比,并且从气候、地理形态、水文等方面来分析,这样的综合知识比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比较练习,让整个“农业类型”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知识脉络的梳理大有裨益。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在进行积极发展和变化,而教学实践证明,将对比法引入到地理课堂是提高课堂灵活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學实际中,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菁.运用地理比较法实施有效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3:31.

[2]庄楚金.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2,9:52-53.

[3]舒心.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4.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第5篇

深度学习是指在复杂的情境中,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学习形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深度学习对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一、构建知识框架,培养综合思维

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地理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将非认知学习放在了学习的首要地位,主张重点培养同学们的适应性和执行力。但是,深度学习,与认知性学习并不是毫无关联的。相反,深度学习与各种认知性学习密切相连。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根据地理学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推理、论证能力,构建知识框架,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培养综合思维,促使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这一内容时,同学们可以结合之前所学的地形、全球气候等相关知识,绘制思维导图,联系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知识,同时结合图片、表格等,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出防治自然灾害的建议。这样以教材为根本,将先前所学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框架,促使主动探索更深层次的地理知识。

二、渗透人地协调观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也是一门与人类现实生活关联紧密的学科。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高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但是同学们对人地协调观、地理的区域特征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同学们可以尝试在特定的情境中认识人地关系的阶段特征,了解区域特征,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南亚的交通线分布图或者孟加拉国的交通线分布图,学习交通不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然后,以我国连云港、郑州等城市为例,结合相关的数据,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产业活动、商业贸易、人民生活的影响,进而为中国先进的铁路制造技术而感到骄傲。但是在发展与建设中,既要积极创新,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渗透人地协调观,可以培养同学们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学习空间,通过实践培养地理情感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力指人們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是培养同学们地理情感、地理眼光和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生活化学习理念,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拓宽地理学习空间,开展户外调查、社会实践,培养地理实践力,养成从地理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同学们可以借助城市化图片,认识城市生活的优越性;结合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用水紧张等,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将地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降低了学习难度。同学们还可以“给我们的城市看病”为主题,设计课外活动方案,搜集资料,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用图表、文字的形式讲述城市化问题,并针对城市化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从现实生活入手,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提升探究、合作的能力,培养地理情感。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教案下一篇:洋务运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