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

2023-12-08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将BIM技术应用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通过参数化技术和基于建筑性能的仿真技术,优化了整个系统的功能,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提高了暖通空调施工的综合效果。即对暖通空调系统的采暖、空调、通风等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并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底,从而实现系统的标准化设计。

关键词:BIM技术;暖通工程;设计与施工;应用

1 BIM技术分析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它主要是基于建设项目建筑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通过建立应用模型,可以模拟建设项目的施工信息。同时,它能体现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相关性、协调性和优化性等特点。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暖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它能以模块化的方式模拟和再现工程的施工过程,采集建筑工程作业环节的大量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直观的电子模型仿真结构。其主要应用特点是直观性、准确性和仿真性。应用BIM技术实现各种相关数据信息的应用模型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应用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系统的工作过程。通过其有效的技术应用,可以更好地将建筑暖通工程的业务流程和建筑物本身的标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和应用,从而提高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工作效率。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视性,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也可以模拟出最真实的现场施工效果。由于其明显的技术应用优势,国内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 BIM技术在暖通空调施工中的重要性

BIM技术的应用思路是:首先根据目标建模;其次,根据模型布置机电一体化管网;第三,扩展模型的多维应用;最后,根据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总体目标。对于暖通空调设计,主要体现在初始建模和机电一体化管网布置的应用上。BIM技术的应用对暖通空调施工具有重要意义:①采用BIM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暖通空调施工质量。在施工前,可以利用BIM技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推导和模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应对措施,可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对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② BIM技术的仿真功能可以帮助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报告,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③ BIM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施工前,需要将工程相关信息数据导入计算机。借助BIM技术的计算功能,可以计算出各施工环节消耗材料的数量、型号等重要参数。因此,可以为后续采购工作提供方便,减少施工过程中资源的浪费,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另外,与EPR技术相比,BIM技术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提高精细施工质量。

3建筑暖通工程中BIM技术的具体运用

3.1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对于建筑暖通工程的具体施工和实施,初步设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对后续的施工和安装具有很强的价值,需要在设计工作中不断地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也涉及到BIM技术的有效应用。结合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有效应用,首先需要收集各方面的参数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暖通工程涉及的基本要求,明确其施工特点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BIM技术,避免明显的设计偏差。基于这种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可以借助三维视图进行操作,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暖通工程的关键细节,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偏差威胁。例如,对于风管和管道系统的建模,在BIM技术的应用下可以显示出更强的实用效益,避免了以往二维设计中形成的一些需要注意正面、剖面等方面的缺陷和隐患。它可以直接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中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可能形成的明显设计误差。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相关计算分析的优化,尽可能保证相应的计算工作更加方便高效,有效地实现整个管道系统相关尺寸指标的计算,并保证后续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三维信息模型显示

BIM技术在暖通工程设计中的有效应用首先体现在三维信息模型方面。综合运用相关的BIM技术进行设计处理,可以有效地保证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和图纸显示出理想的三维效果。它能有效地调整整个暖通空调工程的组成部分。例如,通过BIM技术的三维信息模型,对暖通工程相关管线的施工进行处理,最终保证了具体暖通工程的设计和处理更加高效可靠,实现了设计和图纸的优化。这种直观的模型可以充分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减少设计缺陷和故障的发生。

3.3协作效率提高

结合BIM技术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也能显示出理想的协同效果。借助BIM技术应用平台,可以实现三维信息模型的充分利用,相关的设计内容和目标也能达到理想的共享效果。这一点更适合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参与到当前暖通空调项目中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促进暖通空调项目的设计人员更好地融入其中,并表现出更加理想的协调性。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自身的相关任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减少了错误率,为后续施工操作的有效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 BIM技术在虚拟施工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也体现在虚拟施工中。BIM技术在虚拟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后续施工情况的详细分析,避免可能形成的明显不利干扰威胁。BIM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碰撞检测的优化,及时了解各管道在建筑暖通工程中的应用和布置效果,考虑在后续施工中能否更好地实施,对一些不合适的管道布置及时进行调整;此外,同时要注意建筑暖通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细节,全面提高后续施工水平。

3.5 BIM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施工安装过程,BIM技术也能为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确保施工安装更加准确,管理更加全面规范。比如在技术交底过程中,BIM技术的可视化交底可以更好地实现施工安装的有序安排,保证施工布置更加合理,达到精细效果,实现一些复杂细节的直观呈现。在整个建筑暖通工程的后续施工管理中,也可以利用BIM技术实现精确控制,有序控制工程量的统计和具体施工构件的应用,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施工操作问题。

4结论

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分析暖通空调系统的各个模块的三维模型,甚至可以用5word技术对其进行三维建模。不仅如此,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冷热源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多个方面,为暖通空调的设计质量提供保障,也可以更符合现阶段建筑的发展趋势。BIM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它不仅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未来的暖通空调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陆雷.BIM技术在暖通空调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6):21-22.

[2]靳翔宇.试析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28):132-133.

[3]隗静宇,黄慧颖,蒋海刚.基于BIM的建筑设施运维管理平台研究[J].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一种总承包模式的建设项目,在建设单位以及分包单位之间的合理控制中,结合总承包的单位的全面选择,进而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一种基础指导,将建设项目投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因此本文对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总承包模式;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逐渐增加,但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相关制度建设,始终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资源的浪费以及资金的浪费,不仅仅带给业主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带给建设较大的损失。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水平同样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难以体现出造价管理的优越性。工程项目的发展中,项目总承包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项目管理,在多环节的应用中,注重工程造价的综合性管理。

一、工程项目总承包

所谓的工程项目总承包,主要是从事现代化工程总承包的一种企业,在业主的委托下,依据于合同的相关约定,在工程项目的勘察过程中,基于一种设计采购和实际的施工過程,结合全过程和相关若干阶段的一种承包。在总承包商的合理负责过程中,基于工程项目的全面进度和费用管理控制中,采取多种工程总承包的基础模式,并将工程的总体设计合理的完成。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基于总承包商的一种业主负责和设计,在施工分包商的合同签订中,有着主要的方式。做好设计采购的过程,将钥匙工程总承包交出,对建造工程总承包的形式进行根本上的设计,对总承包进行综合性的管理,结合BOT承包模式,体现出特有的承包形式。

建设工程总承包的发展中,基于一种简单合同的特点,在简单性的合同结构中,基于一种总承包的一种合同环境。业主通过在规定的额时间中,将项目工程的实施完成,基于设计和施工规划的过程中,保证有着较强的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在工程造价的实际估算过程中,有着相对较难的一种估价,基于承包商的一种经营利润状态,难以做好进度质量综合性控制的过程。这种建设工程总承包的过程,难以体现出优化的设计,并存在相对较高的一种承包商利润,在信任监督的过程中,结合业主的基础信任状态,体现出一种综合性的建设和监理[1]。

二、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关于造价管理的流程,首先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中,做好投资的估算,而基于项目总承包招投标的过程中,做好合同价的合理控制,总承包实施阶段的应用中,基于项目设计和材料采购中,将项目施工的总包以及专业分包的过程合理实现,在项目成本的控制中,体现出的一种造价管理。基于项目竣工和试运行的过程中,注重成本核算的根本应用。而基于项目使用阶段的应用中,基于一种维修费的合理管理。

1、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

投资决策阶段的一种综合性管理过程中,基于一种选择和实际决定的过程中,对行动方案进行综合性的投资,在项目的建设发展中,结合业主造价的全面管理,并本着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实现建设项目的一种基础投资和估算。

2、招投标阶段的管理

总承包招投标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一种工程设计的角度,在总承包的基础设计过程中,对总承包商的一种具体图纸进行根本上的选择,在未来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保证工程项目存在相对较强的一种不确定性。而业主总承包企业的综合性选择过程中,对总承包招投标方案进行合理的设置,在总承包企业的实力评估过程中,对优秀的一种总承包商进行选择,进而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实施。基于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结合施工图的一种合理应用,基于工程总承包招标方案的合理应用,做好综合性的基础评价。总承包企业实力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基于工作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将工程项目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在工程项目的顺利运行过程中,保证总承包企业有着相对较强的实力状态,对企业竞争能力的一种评价体系进行根本上的建立[2]。始终坚持评价体系的一种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对建筑企业的生存能力进行判断,并综合性的评估总承包企业的一种发展能力,并做好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从根本上对企业竞争力的相关评价模型进行全面的建立,进而采取合理的指标评估体系。

3、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工程总承包项目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往往是总承包商之间进行的一种全面造价和管理,基于施工总承包的主要形式,在设计施工采购综合性管理中,做好设计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造价以及材料采购中的一种控制和管理,基于工程总承包的一种全面优势,实现集成性的综合性管理。设计阶段过程中,总承包企业项目的一种基础承担,在设计阶段中的总造价影响过程中,注重造价项目中主要因素的一种合理控制。总承包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工程原理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并结合成本的一种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发展中,对产品功能结构进行确保,并结合客户需求的状况和实际的生产能力,并在市场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一种成本分析,实现产品的基础加工,不能够对工程本质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做好设计人员的一种全面协同和管理,将传统部门的一种部门分隔进行打破。施工阶段中的一种造价管理,主要是结合设计图纸的一种控制过程,基于工程项目的合理价值使用,并在工程造价的基础控制中,将建设项目中的一种全过程综合造价管理进行综合性的实现,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加强,就要做好就爱你舍资金的合理应用,将项目投资效益进行全面的提高,并在总承包单位的全面应用中,将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理进行全面的加强。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管理,作为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现代化工程管理领域极其关注的一种重要课题。基于固定资产的全面投资发展中,建设项目的合理造价控制,对于工程的腐败和工程的浪费有着积极预防作用。总承包模式作为全新的工程项目承包模式,日益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及规模化的特点。在总承包模式下应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使施工能够按照施工计划逐一实施,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冲.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 [J]. 四川水泥,2015,37(3):54-54.

[2]吕君萍.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研究 [J]. 价值工程,2011,30(32):71.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屋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大面积、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进而对施工测量工作精准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分期开发、分段施工成为很多项目解决一次性资金投入过大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能更快的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反应,调整、优化后期房屋建筑设计。在房屋建筑分期开发、分段施工这种大的趋势下,思考施工测量控制的精准度如何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分期开发;分段施工;控制测量

引言

目前,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指导性地位,同时贯穿在施工全过程中,工程测量结果能够指导整个施工过程,如果测量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施工质量,进而影响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工程测量的作用和意义

1.1基本施工环节的工程测量

在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施工开始阶段的测量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前期测量工作对于后续整个工程的展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开始阶段的测量工作。首先在测量工作进行中,要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测量,保证每一项工作的精准无误,为接下来的具体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保证桩位的准确性,桩位的精准与否会对施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做好桩位的测量工作,保证桩位的偏差值在许可范围之内。通过施工测量工作之后,在接下来的施工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测量的数据进行施工,后续工作如果不是必须修改的话,尽量不要进行桩位变化,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土方开挖前也应做好工程测量工作,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与技术规程,确保测量的精细与周密。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基础墙柱定位放线,确保施工基准,以免测量失误导致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

1.2主体结构施工环节的工程测量

主体结构施工关键的测量工作一般包括墙柱平面放线、构件与线条平整度、主体标高控制等内容为主。这一阶段的测量工作就涉及建筑工程的主体部分,就相当于人体的骨架一样,必须保证每一部分的“骨架”都在正确的位置,否则不但起不到支撑身体的作用,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稳定性。主体结构施工环节的工程测量中对于建筑物垂直高度的测量是最关键的部分,需要工程测量人员提高工作专注度,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要保证其准确性。

1.3装修施工環节的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完成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建筑内部和外部的装修环节测量工作,从而通过装修环节的测量工作,对于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进行修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符合要求,装修施工环节的工程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制局部部件测量以及线条施工放线等,这一部分的测量内容对于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

2在建筑施工中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要点

2.1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沉降观测技术

建筑工程的沉降指数观测其实就是一组测量数据,也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基础的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同的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数据和完整的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施工计划也会受到建筑工程附近的环境和地质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都必须有专业的工程测量工作人员对即将开始施工的建筑工程周围的环境和地质进行勘测和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对建筑的结构类型和使用目的进行完整的规划,且必须建立在已知地基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沉降观测就是要对建筑工程周围的沉降量进行测定,并且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

2.2图像编辑软件的应用

目前,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到图像编辑软件以及专业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测量效果以及测量完整度,下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①Lensphoto,该软件基于“计算机视觉原理”,是一种将传统的空间(1)、光线(2)交汇转变为空间(1),光线教会(N)的技术,不仅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应用,目前在地质勘测、设计规划、文物保护、GIS信息系统构建等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②Photoshop软件,该软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呈现出了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从其功能层面上来看,该软件更注重于图像合成、特效制作、图像编辑的等方面,但是这些功能实则对建筑工程测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改善图像中的不足之处。

2.3数据库的应用

目前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数据库软件种类比较多,但是多数软件的功能特点都大同小异,这里以清华山维SunwayGIS为例,该技术软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GIS数据库支持全方位的储存,可实现集合时间、空间等数据信息的全系数据结构储存,从而将多尺度、多元的信息统一的集成、管理;②灵活的编辑能力,能够实现一体化的图像属性编辑,还能够在图像编辑的基础上,嵌入office文档;③能够实现自动化拓扑、自动化接边、自动构建高程模型、自动标注、自动计算土方,这就为测量工作提供了足够的便利。

2.4在建筑施工中放样工作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放样是一种基于平面图纸和高程而确定建筑的特征点和控制点之间位置的工作,是一种确定建筑工程主轴位置的工作。施工放样也称施工放线,是建筑工程施工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可以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放线工作准确率较低,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耗费。工程测量的发展自然会带动放样工作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

2.5验收测量技术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测量技术几乎贯穿全程,不管是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还是制定施工计划的过程中,工程测量技术都会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可以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在工程测量技术中,验收测量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验收测量技术可以利用监测装置,在设计好的图纸的基础上,对护栏等关键结构的平面位置、高度进行对比,也可以及时纠正施工中产生的错误,尽可能地保障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2.6运营环节的观测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与主体结构施工以及装修环节的工程测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毋庸置疑,但不可仅限于此,还需要积极做好运营环节的工程观测工作。在运营过程中,建筑物很有可能发生主体结构下沉或者主体水平位移等质量问题,并且还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建筑工程测量人员必须要做好竣工之后的工程观测工作,及时评估建筑物出现的异常问题,并且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以免出现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

结束语

多期开发、分段施工成为很多大型项目的选择,该种情况对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期开发、分段施工过程中建筑轴线关系的准确性是测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施工过程我们应多思考、勤复核、努力提高测量精度、确保测量放样的准确。场区内外结合布设控制网,通过新设控制点与留存控制点及轴线比对来复核新设控制点的精准性、评估放样偏差、确保施工轴线的准确的办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对同类型的测量工作有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瑞利,李荣,贾高.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及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17(15):74.

[2] 赵晔,刘方,麦吾兰·阿力木江,毕晶峰,李旭.测绘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9):50+66.

[3] 古力,何建锋.建筑测量及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213.

(作者身份证号码:130435198410152339)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工程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实践活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同时引发了各种伦理问题,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尚未深入开展。基于工程伦理师资培训及课题组相关实践及研究成果,从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案例教学方法等开展研究,以期为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实践教学表明:该研究成果对完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授课质量、丰富案例教学素材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多种不利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桥梁加固耐久性分析及对策研究”(2018GGJS005);2019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伦理》案例建设”(2019-11-6);2019年郑州大学思政教育教改项目“《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2019JG116)

[作者简介]郑元勋(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基础工程结构检测、监测、加固技术,结构耐久性,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等研究;蔡迎春(1971—),男,湖南岳阳人,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路面力学分析等研究。

一、引言

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工程实践规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趋增大,并引发了大量工程伦理问题,为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使工程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需要大量具备工程伦理素养的人才及时识别工程中潜在的伦理问题,并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工程师的伦理素质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4]。早在1912年和1914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前身)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分别制定了与工程领域相关的伦理准则。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真正引起广泛关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程所发挥的强大建设力和破坏力引起工程师对环境问题和自身伦理责任的反思和重视,《美国科学家通信》、美国科学家联盟等专门刊物和机构相继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到20世纪70年代末,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它“由那些从事工程的人们赞同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在工程中值得期望的理想和个人承诺组成”。西方各工程社团的职业伦理章程构成了工程伦理的主要内容。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实践者的社会责任,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自1994年起,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分别发表了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相关报告,呼吁針对工程师面临的伦理问题,加强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自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考试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基础”考试范围,从而使工程伦理教育被纳入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的制度体系之中。20世纪早期,正式的职业伦理规则得以制定,内容主要涉及工程师面对客户利益的忠诚度,较少涉及与一般公众、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到20世纪中后期则越来越强调“公共善”,工程伦理规范发生变化,教育内容从内部伦理拓展到社会责任教育。比如,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案例教育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工程精神;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技术规范和评估为重点。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工程伦理教育才开始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4-6]。董小燕等人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进而曹南燕等人相继发表文章探讨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并呼吁在国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4]。李恒达[7]等人以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了解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理工科院校开始开设工程法规和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4,7-12]。进入21世纪之后,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也成为人们的共识。鉴于此,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设置目标、课程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并结合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及教学反馈情况,对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方法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近年来,由于工程伦理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核电应用的利与弊、各地民众声势浩大的反PX化工项目活动、基因编译技术的功与罪、科学研究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对立、水电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等,足以引发人们对工程伦理的重视与思考。由此可见,工程领域不断涌现的工程伦理问题已经逐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不断提高相关工程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以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识别工程伦理风险及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避免及减轻工程伦理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环境与局面。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针对专业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学不系统甚至缺失,亟须开设相关课程及开展相关教学改革。专业工程硕士作为工程实践活动的主力军,亟须对该群体开展工程伦理教学及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活动,以提高其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最终实现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伦理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如下:

(一)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在伦理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工程师多数不是由于他们人品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伦理性质的问题,即缺乏辨别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工程伦理意识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缺乏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程师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有悖伦理的决定和行为。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处理各种伦理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师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师面对伦理问题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为工程师如何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依据。

工程伦理规范并非一成不变,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性,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伦理立场:功利论、义务论、契约论和德性论等。总体上看,工程伦理规范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往往能够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工程师要与时俱进,在掌握工程伦理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結合具体工程特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避免工程伦理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困惑。

(三)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

工程基本理论是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基础,但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得。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是指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仅依靠工程伦理规范很难做出判断,工程师需要具备更为复杂的理性决策能力。在当代工程实践中,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复杂化,伦理决策能力成为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工程特点,通过充分调研,与时俱进,确定解决面临工程伦理的决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三、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一)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工程伦理课程设置是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目标的前提,但研究表明,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设置面临以下问题:

1.师资方面。①师资短缺。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约10所高校在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前期业界对工程伦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学校层次未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工程伦理》课程未能出现在培养方案中;另一个原因是任课教师短缺,导致无法开设工程伦理课程。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及工程界对工程伦理认识程度的提高,在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托下,相关师资培训相继在清华大学开展,师资短缺问题逐步得到了缓解,在未来几年相信会有更多高校相继开展《工程伦理》课程。②不同学科教师对职业伦理认识不统一。工程伦理涉及面广,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工程等,不同工程领域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千差万别,导致不同学科教师对工程伦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无法形成统一的认知程度及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到该课程的开设与讲授。

2.课程设置方面。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要求,虽然部分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但现有的伦理课程并没有与学生将要从事的科学研究或者职业结合起来,且以往专业课程缺少对行业伦理问题的梳理与归纳,也未形成系统的教材。我国工程伦理教材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早期较多引介国外教材[4],如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相对而言国内专业教材较少,目前可采用的教材有《工程伦理学概论》(李世新,2008)、《工程伦理学导论》(肖平,2009)、《工程伦理学》(张永强,2011)、《工程伦理读本》(张恒力,2013)等。到2015年春季,全国工程教指委组织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十几位专家合作编写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工程伦理》,同年,刘莉主编的教材—《工程伦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上教材的出版为今后工程伦理公共课的开设提供了教材支持[7]。

3.教育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在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以下不足:受众小、伦理思考不足、模式探索不充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模式改革:①将职业伦理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之中,逐步提高该课程的受众面;②加强伦理意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研究表明,前期虽然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但课程内容和专业教育脱节,未能灵活结合具体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讲授,导致授课效果较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③注重发挥职业伦理规范对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职业伦理规范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如何学以致用、灵活应用是对每一个工程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应对措施

1.课程建设思路。目前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对专业工程硕士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在结合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现状,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应遵照以下思路:①夯实基础—以教材建设为基础;②以人为本—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③全面推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④多面展开—通论教学与分论教学相结合;⑤实践智慧—开展案例教学;⑥价值塑造—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

2.具体应对措施。①多方遴选师资,完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建设需求,组建课程建设组进行联合授课,进而完善教学模式。相关专业教师应在掌握职业伦理共性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具体工程伦理问题,并通过教学经验积累及典型案例讲解,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行业资深专家应结合来自实践的特色案例和职业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建设、开发专业教学案例,提高授课效果。②修订培养方案,列入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部分院校虽然将该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但课程性质多为选修课形式,未能引起院校及学生的重视,授课效果一般。针对该现状,相关高校应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将工程伦理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对课时(至少16学时)和学分(至少1学分)进行明确规定。③深入研讨、达成共识—认知、规范、思辨、立场(价值判断)。首先应该明确工程伦理课程不是伦理学理论课,而应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或某类职业中伦理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提高学术或职业伦理的敏感性,增强对学术或职业行为规范的了解,改进伦理判断能力,增强伦理意志力等。因此,工程伦理课程不是要解决学生的人生或职业问题,也不是将答案给予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通过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使学生学会思辨并能在面对学术或职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④结合专业要求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工程伦理课程内容丰富,涉及伦理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分析框架、不同专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等,教师教学时应结合专业性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和情境实践。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以案例分析和深度探讨增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另外,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对职业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案例教学

工程伦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具体工程案例抽丝剥茧,利用所学工程伦理知识发现案例中包含的具体工程伦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传统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对工程伦理这门课程并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有研究表明[8-12],案例教学法因有利于学生伦理意见的表达、伦理问题识别及解决等优点,在美国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授课模式归纳如下:①必修课模式,即单独开设学生必修的工程伦理课;②跨课程模式,即将伦理教育内容融入各门工程课程之中;③将工程伦理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整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法是适应工程伦理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但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教学案例,因此,2017年8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程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征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案例的通知》(工程教指委秘〔2017〕49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工程伦理》精品案例,通过形成案例库以供全国师生选用,进而提高《工程伦理》的授课特点。

郑州大学作为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较早的高校,积极落实工程教指委秘〔2017〕49号文件精神,整理并上报了《“秦岭隧道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思考—如何从工程伦理角度看待道路的包容性设计》及《“死亡之路”厦蓉高速和溪路现象思考与反思》案例,并初步入选国家工程伦理课程案例教学库。这些案例2017年第一次应用于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18年,借助省级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契机,对案例进行了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以上案例来源于近期交通领域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事故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隧道入口设计及其附近道路线型选取、道路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排除人和车的因素,道路的设计是否存包容性不足等问题?把“秦岭隧道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及“死亡之路”厦蓉高速和溪路段作为工程伦理课程案例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能在案例中发现众多工程伦理问题。从案例中提炼相关伦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理论剖析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其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及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特色及创新之处还在于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辩论,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以达到加深角色定位、提高授课效果的目的。随着我国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课程的授课效果与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进而提升我国工程师培养的素养与质量。

五、结论

随着工程伦理问题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程伦理问题逐步得到了政府及业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还存在课程开设单位不足、受众面少、教材缺乏、师资缺口大、案例教学素材不丰富等现状,一定程度上限值了我国工程伦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工程伦理课程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并逐渐在相关高校开设,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指导方针,针对我国工程伦理课程设置的困难与不足,未来我国教育系统应从师资遴选与补充、教学模式完善、精品教材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我国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水平与层次,为高水平工程伦理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同时针对工程伦理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以案例分析和深度探讨增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另外,我国正加紧建设与完善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库,以期丰富工程伦理教学手段,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7(5):37-39.

[2]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6,26(6): 36-41.

[3]李安萍,陈若愚,胡秀英.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26-30.

[4]邹晓东,李恒,姚威,等.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6-72.

[5]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93-97.

[6]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39-41.

[7]李恒达,童昕,张国坤,等.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教育认知状况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3-118.

[8]杨少龙,徐生雄,樊勇.工近15年来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46-50.

[9]刘莉,李宁.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107-111.

[10]邬晓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3):122-127.

[11]陈万球,丁予聆.一种新视角:西方工程伦理的形态演变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27-32.

[12]王前,陈爱华,等.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110-112.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特点和实际,从知识结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三方面探讨高校制定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卓越计划”的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得出在知识结构方面高校的人文知识培养远远超过企业的需求,在工程能力方面基本一致,而企业的工程素质需求普遍高出高校的培养现状。为了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实现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和企业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入的合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和完善“卓越计划”更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卓越计划;安全工程;企业需求

一、绪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之一,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教育和工程实践意义。较之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工程师教育,我国“卓越计划”启动较晚,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探索适应我国的工程教育,减少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还处在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遇到了较多阻力,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企业需求不适应;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学生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掌握得不牢固;缺少综合的培训实践基地,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等。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造就出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研究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供求关系的共同点和矛盾之处,以便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企业需求调查分析

依据“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即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毕业时应符合的11条通用标准,从知识结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三方面制定了符合学校和企业的调查问卷。由于“卓越计划”刚实施不久,目前的毕业生较少,而企业对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和认可都还在探索阶段,因此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基于工程实践需要的理性分析和工程实践基础制定。依据统计的高校教师和“卓越计划”三年级学生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反馈回来的答案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别。

1.知识结构研究。①人文知识分析。人文知识是工程师基本素养的体现,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心理学等为基础的调查可知,就心理学而言,企业较高校高出69%,说明企业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换言之,高校对学生心理知识的培养,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的需求,因此应当更加注重此部分知识的掌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知识的教育,学校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企业的认同;法律方面企业超过学校22%。由此可知,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和关怀的培养,企业更多的是倾向于实用性、适用性。

②基础专业知识分析。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各个领域,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范围非常广泛。经调查统计显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基本平衡,各项比重基本相当,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基本一致(见图2)。其中程序编制、爆破安全技术在供需上存在不一致现象,说明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2.工程能力研究。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更加注重的是理論和技术的培养,而企业主要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显然,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技能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专业技能对自己的重要性,通过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将很大程度上让自己处在不败之地。随着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专业技能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辨别问题的敏锐力,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品行道德的优劣等,都是新时期大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从学校和企业分别表现出的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本科)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需求来看,可以看出学校比较重视基本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而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和心理品质等,需要实干人才。

3.工程素质研究。由于工程素质的展现需要时间的考验,目前毕业的“卓越学生”的素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调查表的统计分析知,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对所有素质的认同度都在50%以上,但企业明显高于这一比例,说明企业更迫切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专家,这一点上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需要在高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办好事情的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对于“卓越计划”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各自吸取对方的优点,为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工程师献上一份力量。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高校联合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第一,企业要对人才的引进提出侧重点,有利于形成本企业的人才特色,给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指明方向,减少高校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第二,建立人才在企业的再次培养机制,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个人擅长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必要对他们再次进行培训。第三,企业主动联合高校,培养专门人才。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企业可以主动向高校提出自己的需求,这不仅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对大学生的继续培养减少了成本。

三、校、企改进

需要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企业一般是国企、大型企业,为了更好地应用人才,企业应转变自身角色,从被动接收已经毕业的学生转变为主动联合高校一起培养需要的人才,做到量身定制。这样的融合是对双方都有利,企业方面有学校为其培养人才,省钱省力效果还好;高校方面由于获得了企业的支持,培养学生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这样毕业的学生才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具体做法是:

1.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标准。培养标准的制定根据学校和企业的特点,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培养标准的提出,一方面要符合卓越工程师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培养标准,然后联合企业的力量把标准细化,而且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特别方向,做到操作性高,实用性强,接受性快,各个课程和教学环节紧密衔接,以便更好地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标准。

2.加强校、企理论和实践的合作。首先学校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然后企业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校企雙方要多构建不同的培养平台,比如学校可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国际联合合作机制等。学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国内的企事业单位,还要积极和国外的有实施“卓越计划”成功经验的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学习和分析国外学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成果,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学校的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3.改善师资队伍构成。学校要合理配置师资队伍,要求授课的老师具备相应的工程背景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并且任课老师还要通过学校的公开遴选来确定。另外引进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校外教师,每学期给学生讲企业或者是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使学生的理论更好地联系社会。

4.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际工程问题密不可分,应回归工程问题,体现出企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一要强调科学基础的重要性,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尝试把更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改变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态度,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第二由单一的本校培养发展为校校、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为企业提供所需要人才,企业也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各个学校之间经常进行培养方案的交流,逐渐提高对卓越工程师的标准的认识。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和关怀的培养,企业更多的是倾向于实用性、适用性。

2.高校培养的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还停留在通才的水平,还未能真正实现“卓越”的跨越。

3.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和工作,但是企业也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联合高校共同培养符合本行业需要的人才。

4.通过加强校企理论和实践的合作、改善师资队伍构成、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合理的培养机制,这将有利于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2]胡洋,朱锴,朱建芳.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12):67-69.

[3]刘国兴,马辉,李季.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回顾分析[C].第27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9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华北科技学院,2015:361-365.

[4]张晓报.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基于课程的考察[J].高等教育管理,2013,7(6):24-30.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在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6]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7]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23-226.

[8]朱锴,朱建芳,张跃兵.坚持安全科技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C].第27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9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华北科技学院,2015:235-238.

[9]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10]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71-74.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分析当前高校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三方面对金融工程教学模式进行全面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量化分析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金融实践。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模式;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類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首次将工程思维引入到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开发设计各类创新性金融产品,以有效解决各类金融领域问题,其发展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金融工程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快速发展,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金融工程已经被教育部列入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专业课。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金融工程融合了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推导与计算机应用,同时,该学科以现实金融问题为出发点,强调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上述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课程教师授课与学生理解接受的难度,然而与财经类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具优势。以哈尔滨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所招收的本科生均为理科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课程团队中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系统工程、统计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等其他院系可提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支持。在充分考虑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自身优势与外部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计算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梳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入教学效果反馈评价,以实现从“讲什么——如何讲——效果如何”的教学模式全过程优化。

一、当前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辅助性课程支撑不够

金融工程是金融学、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性学科[1]。基于此,金融工程课程的教学,需要金融学各专业课程以及数学、计算机等非金融课程的支持。与财经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好,但仅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等基础数学课程,随机过程、泛函等知识并未涉及,导致期权定价等数学推导无法展开。另外,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并未开设C语言、VB等计算机编程课程,学生对编程语言非常陌生,动手能力较差,导致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材内容与中国实际脱节严重

我国金融工程教材内容主要有以下两大倾向:第一,过分注重金融工程理论数学推导,学生理解接受非常困难,实际应用内容较少,难以通过以应用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主要参考国外教材编撰,案例均为国外成熟市场案例,由于我国衍生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期货、期权及互换等衍生工具交易与国外差距甚远,学生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对其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亦难以起到指导作用。

(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及灵活性较差

当前高校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方式,大量的公式推导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且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难以发挥其学习主动性。部分青年教师尝试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但由于缺乏科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并未有效发挥,不仅没有使学生掌握金融工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反而浪费课堂时间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实训与实践环节不足

理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实训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与接受。当前,大部分高校仅针对金融工程课程开展实验课程,而忽视实训与实践环节。实验作为金融工程理论知识的巩固、验证过程,与实际操作尚有一定距离[2]。授课过程中,虽然讲授了期货、期权等交易机制、定价、套期保值策略等内容,但学生不了解在实际中如何运用。由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实际交易,资金门槛较高且风险极大,学生自己难以进行实践,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教学模式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3]。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定位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与前提,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将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与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自觉地对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三部分构成。通过对每一部分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

(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金融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两方面,充分考虑二者的有效衔接,并注重实际应用。理论教学内容:将微积分、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数学知识融入到金融工程理论教学内容之中,围绕远期、期货、期权与互换四大基本金融衍生品,讲解其设计思想、定价原理、交易机制与应用策略等,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构建金融工程教学案例库,重点收集整理国内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实际运用的理解。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涵盖实验与实训的金融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的设计注重Excel、SPSS、MATLAB等各类软件与VBA等编程语言的使用,巩固、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金融工程课程实训包括校内与校外两个层次,校内实训通过模拟衍生品交易环境对学生进行实操培训,如钱龙金融教学软件,并可组织学生参加期货、期权等模拟投资大赛;校外实训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在周末或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或定岗实习[4],使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并进行基本的实务操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保证了本门课程的授课深度与特色,为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知识的主导建构者[5],设计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第一,情景创设。创设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及学习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快速理解和接受课程各章节的重点与难点。第二,信息资源设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资源,确定课程知识点所需的信息资源类型以及不同资源在课程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自主学习设计。给出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或问题作为自主学习任务,同时给出完成任务的相关线索,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第四,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持续的评估。

(三)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学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佳评判者,以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环节:一级评估为学生反馈。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具体包括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馈。二级评估为学习效果。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测试等方式,考察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的知识与技能所能达到的层次。三级评估为行为变化。采用正式或非正式测试,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改进的程度。考察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进展情况,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修正完善提供依据,从而形成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反馈循环。

三、结束语

以金融工程课程为载体,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知识贯穿于课程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优化设计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量化分析能力與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体现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色与优势,从而更有利于其与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为其进一步研究生学习或者从事金融机构研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2):72-75.

[2]洪铁松,奚欢.本科生金融工程实验教学内容框架设计探讨[J].高教学刊,2015(21):226-227.

[3]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2):51-55.

[4]张元萍,周远.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教育研究,2011,24(5):68-75.

[5]何光.《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基于构建主义学习观[J].大学教育,2014(6):128-130.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20140018)

作者简介:徐玉莲(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

上一篇: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分组教学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