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突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对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接受质量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教师;主导作用

自2001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新理念”的音乐新课程改革,音乐新课改所获得的一个最重要成果是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十几年过去了,客观地讲,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新课标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主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这一理念的初衷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怕“讲”;教师不敢批判学生;教师不敢管学生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学生愿意唱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愿意听什么,就讲什么的自由倾向,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弱化的倾向。这些都是不利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的,为此,本文提出,在音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我国的音乐教育新课标规定,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视听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不难看出,我国音乐新课标中规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涵盖了与音乐相关的诸多内容,如兴趣、涵养、情操、人格、知识、技能、能力、审美、生活态度等等。而这些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的特殊性,决定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音乐

首先,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出来的有组织声音序列。这些声音是依据其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特殊的音乐语言要素,而要解读这些音乐语言,必须依靠音乐教师。

其次,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借助于听觉,必须了解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是从听觉的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过程。为此,要感受和理解音乐,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而这些听觉上的训练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指导。

第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音乐表达具体的概念、思想,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情节是比较困难的,而主要是通过情感进行表达。而如何去理解这些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解读。

2.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传授有关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训练能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有关感官和能力。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能做到的。倘若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音乐知识技能内容,忽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美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依靠音乐教师的指导,没有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对音乐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中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在其身心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1.想象、思维方面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中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情感方面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身心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成熟,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优良的教学艺术和手段,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在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都需要中学音乐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良好的音乐教育日益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各种观念逐渐发展并逐渐完善,同时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也逐渐完善。希望自己所需要的、所喜爱的,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开始强烈地追求自我的独立。中小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与他们的人生的追求、价值体系等相互融合的音乐文化。但也有部分学生则是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他们的“粉丝”,追赶他们所谓的音乐时尚潮流,最后的结果是不良的音乐充满他们有限的音乐空间,而真正的音乐殿堂并没有向他们开启大门。中学音乐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选取优秀、纯洁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引导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要求。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

(一)激发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国内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它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主要是靠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音乐课尚未列入升学考试课程范围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等。一些音乐教师发现音乐课与升学无直接关系,就觉得这门课缺少吸引力,自动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并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及音乐课的兴趣,努力强化这种内驱力,使之转化为教与学的动力,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不自觉的渴求知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向中小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学科的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等四个领域。虽然没有把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列在其中,但是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因此,我们对待“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放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不能完全按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来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把握好“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度”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中小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在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并引导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鼓励音乐创作”,这是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能提到学生的音乐创作的。今天,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要完成这新的教学任务,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关键。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打破音乐创作中的神秘感。实际上,中小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学习音乐创作和写作文有相通之处,有乐句、乐段、乐章。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写乐句,教师写上句,学生写下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音乐创作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学生自己的感受,是可以创作出好作品的。当然,学生创作什么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创作,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指导,热情鼓励,让学生提高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因为中小学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和少年,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等,还不能保证他们完全独立自主地从事音乐学习活动,所谓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乃至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等,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甚至取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中小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是以音乐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因为中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如果没有音乐教师的指导,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主导作用应该是引领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以实现,其主体作用也难以真正地奏效。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学科,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观念陈旧,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给出教学任务。本文以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案例

一、 引言

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案例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教学。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元素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二、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的教育意义

通过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的展开,除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拓展其思维模式,增强实践能力,从“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并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改变课堂氛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同时,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与式教学任务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字、词的不同意思。

而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会先对事物进行感知,然后在脑中形成表象,接着再由表象向抽象转变,形成抽象的概念。并且,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会把事物的形象作为自己理解的主要方式,从而模仿其动作和形态,形成自己的认知。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上加入生活中的游戏,引导学生完成初步的感知,不再被动接受知识。

(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因为还未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课上或日常交流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教师要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增加课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相互沟通。

小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说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多听是指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会倾听他人说话的方式和使用的技巧,而多说则是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经过思考后表达出来,准确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以任务为媒介,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换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而做到表达的语言和意思相符。

三、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案例研究

(一)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的步骤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共有三个步骤,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1. 教学前

教师正式开始教学前,要预先给出导入任务,并把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导入任务是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因为小学生仍处于一个好动的年纪,很难长时间保持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通过任务导入的方式,激发出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像是“动物王国下了一场大雪,在地面生积下了厚厚的白雪,很多小动物纷纷在上面作画,是动物王国的小画家。现在,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都有哪些小画家在上面作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呈现任务要求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给出示范,而高年级的学生用书面呈现即可。

2. 教学中

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把已经给出的任务变为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的优势,合理划分扮演的角色。比如,教师会把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组内分工,用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参与小组活动,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适当给以指导。

3. 教学后

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会把任务达到的效果和预定的效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任务进行适当地调整,完善课堂教学。教师设置任务的本质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任务,而是通过任务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

(二)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的案例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识字3》为例。

教师会根据这一教学内容,给出六个学习任务:按照班级内学生的人数,分成数个小组,运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其依次朗读生字。随后,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编号,随机抽出一个编号,让这个编号的小组来到台前演示,如果小组演示出现错误,则不参与最后的评比;引导班内的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让部分学生扮演教师,另一部分的学生扮演幼儿园的学生,由“教师”带领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发现文中对子和其他词语的联系,让学生举手发言;接着,让几名学生来到讲台上,写下自己发现的词语;再次,引导学生以学会词语为基础,尝试理解对子,加深学生对对子的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对对子游戏。

小学语文教师以任务为前提,层层递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结语

参与式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巧妙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给出任务,层层递进,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陶剑灵.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西部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经验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03):105-106.

[2]鲁子问,张荣干.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11(16):78-79.

[3]皮連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18):102-103.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科学观察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科学知识学习、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基础性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认识不足、关注不够。通过从如何认识科学观察、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观察、如何提升科学观察的水平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科学类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  键  词 科学观察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

引用格式 任建英.中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J].教学与管理,2022(05):40-4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1]。四个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当学生参与到一项具体的物理学习活动或任务中,四个核心素养均发挥作用,同时,作为参与者的学生在四个核心素养上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而观察或者说科学观察作为科学学习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观察,教师缺乏对科学观察的全面认识,以及科学观察指导方法不足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科学学习的成效,也折射出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课程图谱分析项目(CCM)科学内容中融入了认知性知识[2]。认知性知识是一种在科学知识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于构造和特征定义的知识(如假设、理论和观察),以及它们如何在证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知识[3]。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将学生的“观察与测量”作为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的五大目标之一,包括观察记录、简要叙述观察过程等[4]。在此,我们重点探讨科学观察的问题,即面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什么样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学生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观察?观察的种类有哪些?进而初步探讨科学观察的不同水平。

一、科学观察的内涵

科学观察是学生获取事实、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而这些事实、信息和资料又将成为科学推理、科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观察和经验能够并且必须大幅度地限制科学概念的范围,但其不可能单独决定这种概念的特定实质,因为其中总是有一种明显的随意因素,包含个人与历史的偶然事件在内[5]

1.科学观察并非科学学习的目的

科学观察不是科学发现的起点,而是支撑,是引导[6]。在学校里,常常使观察在理智上不起作用的原因是,进行观察却没有带着通过观察来确定和解决的有意义的问题。在小学,几乎是任意选择一些事物(苹果、书桌、粉笔)的形式和属性来观察,或者类似的观察针对几乎同样任意选择的树叶、石头、昆虫。在中学,观察在实验室中和显微镜下进行,就好像积累观察到的事实和获得操作技术就是教育自身的目的[7]

2.科学观察与记忆、想象和思维并行

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已有认识和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是带着个人的思维和知識背景去对待观察和观察结果,以及进行观察结果的记忆和呈现,并开启新的观察任务。经过认真思考的观察至少是思维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采纳和认真考虑多种多样的假设,特别是那些隐蔽的特征需要揭示、强调并且使之明朗化[8]。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是伴随着、交叉着发生的,相互支撑与推进,在顺序上没有先后之别。

二、科学观察的有效性

1.观察应该包含主动的探索

观察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观察是探索,是为了发现以前隐蔽或未知的东西,并通过这些东西来达到某个实际或理论的目的。观察必须具有目的性,知识开始于观察,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所观察到的东西,还想探究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思维运算能把观察到的资料联接起来并加以说明,以推测未观察到的事物,如物理学家从磁针的偏转推论出导线中有一种叫做电的不可见的实体[9]

2.观察应当激发学生兴趣

把一个儿童注意一个故事所有显著特征时的安逸和全神贯注,与他观察某种呆板的、静止的、绝不会引起问题或使人联想起其他可能结果的事物时的吃力和坐立不安进行对照,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学生对于播下种子和观看其生长阶段抱有极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这种事实是在他们眼前演出的一幕戏剧。要把植物和动物看作有行为、做某事的活的生物,而不是把它们仅仅看作毫无生气的样本,把那些静态属性加以编目、命名和登记。如果用后一种方式来对待,那么观察必然要沦为单纯的列举和分类编目。

3.观察在性质上应该是科学的

观察起初是为了实践目的或者单纯为了看和听的乐趣,但最终要转变为含有某种理智的目的。正确的科学观察是为了:发现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困惑;对观察到的疑难特征加以推测,并提出假设性的解释;检验由此联想到的想法[10]。这样一种认识体现了科学及其科学研究的本质,正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实践”。

三、科学观察的种类与策略

通过科学史,总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科学观察:第一类是广泛的观察,即宽泛的、不太精确的观察,对于使学生感到探究领域的实在性,意识到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性,并且在头脑中存储一些可能由想象转变为联想的材料来说是必要的。第二类是深入的观察,即紧凑的、精确的观察,对于限制问题和保证实验检验条件来说是必要的。就这两类科学观察而言,后者比较专门化,技术性较强;而前者又比较肤浅、分散。第三类是审美性观察,按照一定的个人兴趣以及审美追求,洞悉自然与科学之美,这可以让人变得锐利。享受看和听的人是最好的观察者[11]

理论上说,观察方法与策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吸引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于学生观察的指导[12]。第一方面,重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如果只从植物的形态特征来看,那么材料的意义就非常有限,变成僵死和呆板的东西。而学生在知道植物像动物一样会呼吸,并且有和肺的功能相对应的器官之后,他们自然就会专心致志地寻找植物的气孔。如果把事物看成是结构孤立的特殊物,而不涉及他们所包含的活动和用途的观念,那么这种学习令人厌恶。对于第二方面:一是明确观察目的,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一个科学实验之前,学生必须要对为什么要做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把握观察重点,在面对真实的情境抑或开展多因素干扰的实验探究时,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实验科学家在他那收藏丰富的实验室里对物质进行深入细致而又无目的的观测,这种情形虽然普遍但确实是荒诞可笑的,特别是当用仪器进行观测时,即便第一个‘初步实验’事先也有许多非实验性的活动、研究、思考和计算。没有这套事先的工作,以高昂代价获得的事实就是没有意义的。”[13]二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观察深度。一种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观察的全面性是客观反映事物属性的前提,应当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另一种方式是,加强对比。引导学生注重环境、条件的差异和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积极设计并开展对比实验,以观察所获之证据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结论。

四、科学观察的等级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观察,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中的观察,现结合相关经验与成果,提出表1的水平划分。

该框架只是初步划分,是一种探索,有时并无严格层级可言,如对于较高造诣的科学观察者,感性观察将是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其他类型观察的重要补充。当然,对于中小学生,一般表现为一种低级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通过观察形成科学问题,也不能在科学问题引领下进行观察,观察活动更多地沦为程序化的操作模仿。学生观察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科学观察的过程,掌握相应的方法,今后如何能够独立、独创地开展科学研究。

对于理智观察,应该处于一种宽泛和深入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吸收一些相关事实,选择少数事实进行详细精确的研究,这样相互交替从而使问题变得明确,使联想到的解释变得有意义[16]。比如,在生命科学中,实地考察、远游、了解生物的自然习惯,是一种广泛观察,同时这种观察可以与显微镜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等深入观察进行结合或有序切换,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在物理科学中,对于自然界广阔背景中的光、热、电、湿度、引力等现象,应该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选择一些事实开展精确研究。这样学生不仅受益于发现和检验的科学技术方法,同时促进了他们对实验室中的实验与室外的广大现实相统一的意识,以避免这样的印象:研究的事实仅仅是实验室所特有的。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一是如果完全漫无目的地乱碰,就只会得到一堆事实,但这些事实与目的的关系却不清楚,反而使学习陷入困境。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形成这种目的性。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凝练并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或预设。二是提升科学观察的思维品质。科学观察绝不是事实、现象的机械积累,更重要的是归纳、抽象、演绎等思维的參与,从而得出结论以及为获得进一步问题或预设提出新的见解。而且,思维方式与品质也将直接决定所能观察到的东西以及可能得到的结论。三是注重科学观察的有序性。新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新的观察活动的提出,是反映思维连续性的最好体现。没有有序的观察,没有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就没有科学思维的深化。对此,信息的供给和理解方式是重要的根本问题。如果信息被过于吝啬或过于慷慨地提供,或者以混乱的次序或孤立零碎地出现,那么对思维习惯就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 Concept Note Series [EB/OL].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contact/OECD_Learning_Compass_2030_Concept _Note_Series.pdf

[3] Duschl,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ree-Part Harmony: Balancing Conceptual, Epistemic, and Social Learning Goal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8,32(01):268-291.

[4] 廖伯琴.科学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47.

[5]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4版.金吾伦,胡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

[6] 李醒民.什么是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5.

[7][8][10][11][14][15][16]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马明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60,162,235-243.

[9] 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2.

[12]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83.

[13] G.Holton.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M].张大卫,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94.

[责任编辑:郭振玲]

*该文为中国教育学会2020年教育科研“中小学教材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策略研究”(2020JYX013413ZB)的研究成果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小学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出发,以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为例,结合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分析、阐述了如何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对促进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重视;衔接;优化;中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习生活中的一大转折点.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小学学习习惯的滞留性,以及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抽象性增大,使得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未能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它反映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衔接自如,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根据小学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教学现状,以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为例,结合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实践,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探究如何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衔接上,也体现在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上. 在初一数学第一节课上,笔者告诉学生我们学数学同小学一样,不用怕,就是数域扩大了,以后我们学数学,会不断地扩大数域. 从一开始,重视消除学生心理上对中学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为学生学好中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已有的知识水平,顺应学生由小学的教法向中学的教法过渡.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较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精,抽象性逐渐增大. 目前在初中开展了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它是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引导学生将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获取新知,弘扬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团结合作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课堂组织应抓住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兴奋点多、模仿力强等特点,注意把握一堂课的前五分钟的导入时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扬学生勇于发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展示,学会点评. 设置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问题,重视组织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思考过程,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相关内容及课外练习情况.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在第7单元第1课时,结合例题:“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们既学习了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术解法,又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 笔者翻阅附近一所普通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该课时家庭练习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数学《每课一练》(上),发觉学生多做得很好,已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现摘录该课时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重要的任务或问题;应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主动解决的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教学“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

重视新知衔接点的教学,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所谓新知衔接点,不仅指新旧概念、知识的联系点,也包括从小学到初中相关新旧技能的连结点.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间递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由学习者构建的,是对原有经验的一种重新组织.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掌握新知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重视新旧概念、技能的衔接点教学,才能把握住教学关键,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定“教”,充分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既可引导学生顺当地领会、掌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又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实施了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而目前多数小学还未实施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初一新生还不会开展有效的互助合作式学习. 那么,如何重视初一新生学法上的衔接呢?

1. 合理编制导学稿,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但是在小学阶段常常不被重视,大多数刚升入初一的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 本校实施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以来,以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教师合作编制每节课的导学稿. 突出以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为目的,编制导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导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常分为复习巩固内容和导学内容两部分,突出待学新知识、新技能与已学知识、已学技能的衔接.

在编制导学稿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认识需要的“衔接点”,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作业. 在“§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导学稿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笔者将上述的合作学习问题及例1问题编入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师编写导学稿时,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具有积极的思考价值. 将新旧技能的衔接内容编入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引导学生结合导学稿预习,预习之后完成每节课的自主学习部分,检查预习效果;又创设情境,通过完成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部分,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理倾向,促成学生有效预习.

2. 鼓励学生学会展示,勇于点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未注重思考,不去多想想几个为什么. 因此,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抓好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学会点评.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采用如下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教别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分别约为5%、10%、20%、30%、50%、70%、95%. 可见,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理解应多开展有效的讨论与实践,树立学生“预习展示精彩”“我的课堂我展示”的学习理念,促成“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上述例2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点拨、追问下自主分析数量关系,深入探究,一题多解,并结合例题教学,自主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过程. 其他教学内容均由学生结合导学稿,通过自学、集体研讨或“学生教学生”解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解教学目标,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解决,中档次的问题通过集体研讨解决,最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解决.

3. 严格训练,及时巩固,当堂检测,追求实效

分析小学生的书面练习,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升入初一后,教师应加强在规范解题过程上为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过程的重要性,严格训练,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作业现象.

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及时的“保持”与“再现”非常重要. 及时的“保持”与“再现”就是在第一次记忆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加深理解与记忆;复习越及时,费时越少,记忆效果越好. 在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高效的展示与点评,处理好激发学生展示、点评的热情与控制教学进度的关系,确保时间,组织学生当堂检测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编制导学稿、设计课堂教学,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借助模型、图示等已有知识启迪思维,并及时总结、归纳,促使学生加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的理解,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把握“学情”,重视新知衔接点的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成效

引言:艺术教育工作有助于中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但现阶段这一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艺术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为了转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调整,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为之后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重视程度低

现阶段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师重视程度低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第一,收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主科当中,没有给予艺术教育工作过多的关注,甚至部分学校管理人员没有合理安排艺术课程课时,艺术教育工作无法有序进行。第二,部分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高,没有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导致教师的艺术教育综合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中的标准不符,降低了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师资匮乏

师资匮乏是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第一,部分中小学管理人员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分配足够的资金购买相关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直接影响教学综合质量。第二,大部分中小学艺术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身作为课堂主体,只是为学生简单讲解课程内容,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并且由于本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无法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空间,教学工作缺乏全面性。

2、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成效的策略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成效,需要教师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意识、教学方法都直接影响教学综合质量,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例如:管理人员可以聘请艺术教育专家,为教师讲解艺术教育策略,帮助教师对新课标中的教学标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师出现不重视培训工作的问题,培训专家可以在开展培训工作之前深入到艺术课堂当中,总结整理教室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培训内容设计,保障这一培训工作能够满足全部教师的学习需求。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設计整体质量,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教师会议,在教师会议中共同讨论分析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保障教学工作能够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为了帮助教师积极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转变自身应用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定期开展教师综合能力考核工作,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引导教师潜移默化的转变教学方法,为之后的教学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成效工作中,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第一,教师设置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综合测试了解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掌握程度,之后根据这一测试成绩调整课程难度。之后在教学方法调整时,可以设计具有阶梯性难度的课程内容,在教学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保障不同艺术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第二,为了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参考艺术教育优秀案例,将这一案例合理融入到课堂中,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评价工作同样重要,对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意识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可以应用“师评、自评、互评”的方法,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这一评价情况了解自身艺术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并适当调整,保障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3)提高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资金投入力度能够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成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第一,学校投入足够的资金能够购买一些适用于艺术教育工作中的设备,但为了保障设备购买的合理性,可以在购买前与艺术教师沟通,了解其教学需求,按照资金成本进行选择,保障这一教学器材能够在课堂中发挥应用意义。但为了保障这一器材能够得到合理应用,提高使用寿命,可以安排专人负责器材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器材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器材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器材维护。第二,为了保障本校有足够的资金能够购买艺术课程需要的器材,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与教育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沟通,获得足够的教育资金,并合理使用这部分资金,达到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综合质量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成效的目的,需要教师先分析现阶段艺术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参考新课标中的艺术教学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保障这一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能够合理融入到课堂当中。另外,教师还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共同构建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有序进行,为之后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朋飞,郭春蓉.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策略[J].农家参谋,2020(20):226-227.

[2]李曼.创意舞蹈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20):272.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 401420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赏识教育;体育教学;教育方式

作为情感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赏识教育能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善于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鼓励、期待、表扬、奖励等正面教育手段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实施赏识教育。

1 赏识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帮助中小学生增强其体育自信心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对他们所做的动作给予肯定和称赞,使孩子们感到“我行,我一定能行的!”,从而克服他们的自卑和怯懦。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

1.2 可维护其自尊心,学会自爱,减少体育课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及问题,使孩子们懂得自爱,减少攻击性行为。

1.3 可挖掘其最大体育潜能

每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对他们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使不断的接近其最近发展区。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在体育运动中也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擅长短跑,有的学生擅长乒乓球,有的学生擅长篮球,不尽相同,所以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积极地引导和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和兴趣。

1.4 可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其运动兴趣和习惯的最佳时期,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方式。而赏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方面正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2 赏识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2.1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发现优点,是实行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发现,就不可能有赞赏,也就没有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老师的应该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如内向胆小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害怕做的动作不好,在大家面前出丑,但一次偶然的热情很高,老师应抓住时机立即当着大家的面表扬鼓励他做的动作很好,多次之后就会习惯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了,从而也提高了上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

2.2 赞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赞扬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中,能充分看到自己能力存在的价值,进而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这种动力可以不断激励着学生去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常用的方法有:语言赞扬;书面赞扬;行为动作赞扬等方法,来激励学生争取有更好的表现。

2.3 尊重和关爱学生

尊重和关爱学生是老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充满关心和爱心,必须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接近学生,爱护学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赏识教育尤其是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体育差生应有更多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因此,尊重和关爱学生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首要条件。

3 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 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

不能把赏识教育误认为迁就教育,有些老师产生了误解,只敢热情鼓励,不敢严格要求,因而一味的姑息迁就,回避缺点,回避困难,这种不作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做法,怎能培养出祖国所期望的合格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只要注意策略,可以大胆的批评,要与学生站在同等地位,注意不要正面批评,要与学生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起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3.2 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赏识教育并不是灵丹妙药,要因人而异,教育是极其复杂的长期过程,每一成功教育范例的背后都包含着无数的心血,而任何教育方式都有它的利弊。运用赏识教育也要因人而异,如对双差生不宜一味赞赏。双差生缺乏义务与责任感,纪律性差,对这样的学生,虽应适当施加期望效应,但更应让他明确义务要求,端正价值观念,对他实施集体舆论监督;对较自负易骄傲的学生不宜过分赞赏而更多地是要提醒他们戒骄戒躁;对自尊心强但成绩差的学生不宜不当赞赏,对这类学生的不恰当的赞扬,有可能反被认为是嘲讽,而不切实际的肯定,也有可能会使他们欲求不得之后产生更大失望,甚至会彻底动摇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赏识教育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方式,要因人施教。

3.3 赏识不能过度

进行赏识教育,不但要欣賞孩子,还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撅不振。所以,应适当地把握赏识的度,对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要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纪律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3.4 赏识要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上一篇:会计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