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范文

2023-09-22

高职教育范文第1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 高职教育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怎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 寻求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的途径, 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 办出有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定在“德育首位, 能力本位, 文化品位”上。“德育首位”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前提;“能力本位”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文化品位”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提升的养料, 后期发展的助推剂。要使素质教育行之有效, 应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宏观上, 素质教育应调整人才教育观念及培养目标;微观上, 素质教育应当将重心转向做人的教育。

1 什么是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素质教育,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 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 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 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发展, 即指个人心态 (心理面貌) 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 要求确立主体意识, 培养独立人格, 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发展个性的实质就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两个基本特征, 即独创性和个别性。因此, 教师既要充分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才能, 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 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实施素质教育, 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大体可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方面。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水平与能力,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就业技能素质等。基本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内在基础, 而专业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

2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更具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或者说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使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 而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 首先要对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了解。高职学生具有哪些特点呢?

2.1 高职学生有和其他大学生的共同点

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主体性意识开始增强, 适应能力受到考验是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的共同之处。作为一名大学生, 他们对人生价值具有稳定的、综合的、持续的看法和取向, 而且进入大学后, 由于没有像过去的那种升学压力, 自由时间相对较多, 便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 深入探索自我, 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 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大学的学习环境也是与以往不同的, 这就要求他们要尽快的适应这种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相处模式都有极大改变的新环境, 因此他们需要逐渐调整、转变角色。

2.2 高职学生也具有其独特性

他们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 专业技能较好,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院校, 因此有些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会有一定的心理落差,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谓“人外有人”, 进入大学后, 有些学生会发现人才济济, 于是就会出现自我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这就要求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 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了解了高职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之后,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教育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和学习, 并且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认清自己的位置, 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就势在必行了。

3.1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因为政治思想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是“德育首位”的体现, 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所以要很好的利用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指导, 学生才能看清自己发展的方向, 把握好自己人生的小船。

3.2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使他们意识到, 虽然不是在本科院校, 但他们的存在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社会并不是只需要单一的人才, 而使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引导他们认识到只要面对现实、重塑理想、充满信心、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努力学习, 都能学到一技之长, 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义, 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就能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在将来的竞争中同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3.3 观念更新, 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无论是在哪个阶段的学生, 在进行学习是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毫无疑问, 在教育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进行引导。而在高职教育中, 教师要明白他们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应该是理论知识作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想带好学生, 那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水平, 所以就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认识, 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做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同时, 教师还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 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以真理说服学生, 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4 社会与家庭共同配合教育

在学校里,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由于高职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很少,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督促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 培养健康的心理。要加强学风建设,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 刻苦求知, 务实创新, 开拓视野, 勇攀科学高峰。还要加强校风建设, 严格校规校纪, 行为规范, 要让学生懂得可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使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在家庭中,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一些偏差时, 家长与老师应该及时联系, 找出问题的原因, 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走出困境。在社会中, 由于现阶段就业形势的压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关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3.5 注意教育创新

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国家不懂得创新, 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停滞不前。素质教育尤其要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行, 没有创新就没有腾飞。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这只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提倡学生用独特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去探知事物, 鼓励学生求异思想, 在重视知识的同时, 还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努力使学生具备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总之, 要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当学生还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职学生作为专业技能较强的一类学生, 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并且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使他们在遇见问题时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解决困难, 并且能够尽快的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全方面素质的人才, 也就是说全社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当然, 高职教育中仍然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教育,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 任锦秀, 张三继.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营养强化高校德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2] 蒋夫尔.高职德育如何提高实效性[J].中国教育报, 2005 (3) .

[3] 丁波, 郑理.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创新素质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3) .

高职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面对当前高职院校90后独生子女的主体,家庭教育缺失使得教育又面临了复杂的问题和任务。通过实际探讨教育缺失的原因,来共同帮助学校和家庭想出对策,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重点学生;缺失;家庭教育

现代国民教育主要是由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组成,三者相互渗透影响,密不可分。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就像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中小学时子女们可以与父母直接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耳濡目染的教育,在潜移默化的一举一动中带来影响;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远离父母和家庭,大多寄宿在学校,这时教育又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任务。

一、“重点学生”的概念

目前,90后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毫无疑问他们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他们被贴上了“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标签。而高职院校接收的是接受专科层次教育的大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都是带着不同程度的创伤来到学校,他们自控能力差,对网络有着很强的依赖感,人际交往也有着诸多的困难。进入高职院校后,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少学生出现了不适应感,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心理问题也变得日渐明显,慢慢成了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重点学生”。其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失调、家庭经济严重贫困、身体出现严重疾病等症状,大概可以分为身体疾病、心理危机、学习违纪等方面。以下我们通过实例探讨高职院校重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来研究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

二、实际案例中出现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

(一)袒护而过分娇宠

学生A,本地学生,在大二年度因多门专业课考试不及格选择留级。进入新班级后,该生并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学习自觉性差,上课经常迟到旷课,常常是由辅导员打电话叫起床去上课;课堂状态基本上多以睡觉玩手机打发时间,没有想去接受专业知识的欲望,课余时间该生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辅导员多次与该生谈话,了解其迟到旷课的原因,该生时常以“手机没电或信号不好”、“没有人告知我上课地点”、“我人去了教室……”等借口甚至是谎言来应对。辅导员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该生家长进行沟通,试图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沟通中家长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找各种理由来帮孩子开脱,甚至在明知孩子说谎的情况下还要极力偏袒和维护其错误行为;家长不但没有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进行反省与检讨,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变相支持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家长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走入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问题,孩子不在身边,这期间出现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学校就难辞其咎,以此来责难学校和老师。该生对于学习所采取的消极不在乎的状态,对于留级选择所带来逃避现实的心安理得,都不曾从家长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而是在家长的庇护下一味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恶性循环,导致最终选择退学。

(二)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

学生B,作为家中的唯一儿子备受家长期望,遵循家长的意愿报考了大学学校和专业。进入学校后,该生自恃过高觉得自我抱负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对于现实的生活学习状态多有不满,专业学习兴趣全无,不久内心便萌生了想要更换专业的想法。由于服从于家长的绝对权威,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该生便经常不上课,对于辅导员和学校的担忧也只是采取短信不回,电话不接,甚至是突然逃离学校出去玩的消极对待。之后,家长仅仅是通过满足孩子买电脑的愿望强压着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他不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理由却只是家长认为“这个专业很有很大前途,能来学校读我们邻居和亲戚都很羡慕,不管怎么样他一定要留在学校继续读”。家长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要求,没有任何余地反驳的狂热态度,家长希望大学梦甚至是专业梦在儿子的身上得到实现,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对于专业学习已经存在了不符合该生实际状况和需求的关注。该生自我没办法进行宣泄和调试,压抑的学习使得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厌学情绪,频繁出现旷课的情况。家长执着于自己孩子的荣誉和面对周围人的虚荣心,为了使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甚至是放弃家中的小生意来到学校进行陪读;只是仅仅依靠家长的期望,该生仍旧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留级后专业成绩仍旧不见起色,人际关系该生偏执和压抑,直到最后家长无法进行无谓的争取时,迫不得已最终同意选择退学。

从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学生出现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家长因为爱护过分宠溺,袒护而过分娇宠,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等误区的存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家庭理念、家庭氛围、家庭情感支撑等因素都一一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导致的大学生厌学、抽烟、懒惰、花钱不懂节制等问题将更加凸显,孩子出现厌学,自卑感强,情绪失调,造成心理素质方面的障碍,这不仅影响学生们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必将加大学校教育的难度,未来威胁社会发展。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与孩子沟通最常有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询问生活费是否够用;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正确的性观念、吃苦耐劳、适度上网、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纪守法等内容排除在教育之外,对孩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1]。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家长作为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和实施者,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而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不行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家长才能够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2]。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发展中来,在良好的教育教养方式之下积极表达父母的情感,制定明确合理的行为规则,调整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与家长维持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加强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四方位的多重联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一线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近些年来专职辅导员岗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岗位的配备和管理也日趋完善,但事实上很多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都被推倒了辅导员的身上,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复杂的一项任务,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团队或者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教职工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共同倡导“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共同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这其中,辅导员也应该与每个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定期以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状况,包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都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辅导员更应该实施全程“跟踪”管理,从与家长的沟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家长更应该多抽出自己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日常琐碎事,放弃家长的绝对权威,倾听孩子的苦闷,了解孩子近期的动向和细微变化,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进行反馈,来共同帮助孩子进行成长;同时,家长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激励的方式和情感的感化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用最真诚朴实的行动,来温暖孩子的内心。家庭、学校、学生、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有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各自克服自身之弊并将和谐发展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期待自己成人、成才的愿望之上,才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的“缺失”,才能更好地实施学校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4]。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进入大学之后,家长不能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5]。学校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智育,它无法独立于家庭教育而存在,而家庭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和承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陪伴着,最信任的依赖者,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通过日常生活的教育更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健康的个性,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完美的教育必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关心和配合,而家长教育子女又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家长必须重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与学校一起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林,张明丽.浅议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2]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罗良针[J].南昌大学,2006(12).

[3]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兰州大学,2006(2).

[4]张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2011(3).

[5]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谭亚欧(1986-),女,湖南长沙人,助教,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

高职教育范文第3篇

1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由于我国的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体系上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上, 目前仍采用三段式教学, 即第一段公共课、第二段专业基础课、第三段专业课。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重理论轻实践, 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程内容上, 大都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对于知识的讲解趋于表面化。在教材选用上, 目前, 高职会计选用的教材, 水平参差不齐、重复编写、更新缓慢, 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

1.2 教学方式上

高职会计教育在教学手段上, 基本是单向传播式的传统教育。这种单向传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学生将其收到的信息转化为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主导者。教学方法上, 多是以课堂传授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方法, 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建立高职会计教育模式设想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市场是非常大的, 如何适应市场的需要, 办出自己的特色, 形成自己的品牌, 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高职会计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教育,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建立高职会计教育新模式。

2.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会计教育要以职业资格为导向, 突出实践性教学, 强化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以技能教育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使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 以职业标准设计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 可采取综合、弹性课程设计策略, 将课程设计成灵活的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服务于不同学习人群和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每一模块应设计模块名称、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技能要求、知识要点、授课方法、考核内容和成绩评定标准等环节。例如, 会计学科模块可设计为:会计基础理论系统、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系统、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系统、会计凭证系统、会计账簿系统、会计报表系统、会计核算组织系统;填制会计凭证实训、设置并登记账簿实训、编制会计报表实训等等。模块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培养和知识的连贯性, 比较适合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

2.2 设计高职会计教育考核体系

高职会计教育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体系时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 并以职业标准建立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 高职会计教育仍然要以职业标准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环节设计。一般应结合以下几种方法来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职业的能力要求:一是在实践现场观察学生的实际工作表现;二是在模拟的情境中, 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技能测试和熟练程度测试。从多方面判断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灵活应用能力, 并通过口头提问、开卷笔试、多项选择方式来检查。

会计职业课程大部分都是操作性很强, 结果很有形的课程, 应以学习的综合成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通过高职会计教育使学生取得从事一般会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

2.3 完善教材建设体系

高职教育的教材, 要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的技术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后劲。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 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应选用那些突出案例、技能教育的教材。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除采用高职高专公开出版的教材外, 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 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学校内主讲教师, 结合实际情况, 适当引入企业应用的典型案例, 编写校本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多样和实用的教学材料, 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2.4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 除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开设会计模拟实习课外, 学校还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开展校外实习,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实习基地实习, 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通过校外实习, 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 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 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 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 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 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 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效果。

2.5 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是保证实践教学得以落实的前提。所谓“双师”是指要建立一支既擅长理论传授的优秀教师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队伍。这样的教师即会教学又会做实务, 通过言传身教,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从根本上保证理论联系实际, 说理透彻, 指导有方。目前的现实是此类教师还较少,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多渠道解决师资来源: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创造条件并鼓励专业教师实施“双职称制”, 或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锻炼, 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及时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二是教师结构专兼职结合。随着教师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流动性将会增强。可通过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理论知识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事务所及其他院校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指导实训, 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形成一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

高职会计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必须结合自身特点, 借鉴国内外同行的职业教育模式, 开拓创新, 办出特色, 走向成熟。

摘要: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高职会计教育模式设想。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会计教育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Z].鲁教职字 (2004) 22号.

高职教育范文第4篇

应对创业型经济的挑战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

编者按: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再加上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创业教育及其研究似乎“暴热”起来,不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极力倡导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追捧,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在每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一再突出强调高校要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创业教育”。然而,综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已有文献,似乎都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唯一出发点,利用创业教育的一般理论,阐明意义,分析现状,剖析成因,提出设想,未能跳出就教育谈创业教育的思维,得出的相关结论不仅大多雷同,也未能澄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说,相关研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动因(或说社会背景),那就是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发展及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期我们邀约了相关青年学者,主要基于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针对已有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着重探讨了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并试图厘清人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

摘要:基于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通过辨析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指出:人们的认识偏差是造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落后的重要根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要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要以政府为主导,强势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体现高职的特色,并提出若干具体设想。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春琳(197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研究;董仁忠(1969-),男,苗族,湖南怀化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行政制度变革研究”(项目编号:D/2009/01/045),主持人:董仁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构建技术本科院校发展与劳动力市场良好互动关系的制度设计”(编号:XQD208032),主持人:张晋。

发展创业型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应对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挑战,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赋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太多的期待,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阻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不佳,人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研究中,通过辨析人们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力图更好地达致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

一、相关制度的缺失还是认识上的偏差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足以说明创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创业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战略,教育系统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目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非常落后,未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而且大学生创业也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相关的创业政策未能有效发挥其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价值。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主要是因为相关制度的缺失?还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笔者以为,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尽如人意,高职毕业生创业成效未如人们预期的主要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也正是因为认识上存在偏差,所以才导致相关制度的设计不到位、缺位问题严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创业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创业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在内整个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和理解,漠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观念仍占据社会的主流;二是人们尚未能准确、深入地掌握创业及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不管是相关创业政策的出台还是创业教育的实施,都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及高校创业教育规律的科学认知。现阶段创业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比如创业政策扶持对方少、收益面小;创业政策缺乏整合和阶段细分;创业政策的制定缺乏对需求端的考虑;创业教育政策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创业教育政策的创业导向不强;创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创业政策各地不一。而人们之所以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创业和创新,“学而优则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等传统观念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鄙薄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心理;二是包括各级领导在内很多人的思维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以为创业及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没有真正体认到创业及创业教育对发展创业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价值;三是由于创业型经济及创业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人们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尚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准确地把握创业及创业教育规律。

因此克服人们认识上的偏差,转变人们在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上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科学的创业观和创业教育观,既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首要前提,也是一项需要伴随创业教育始终的基础工程。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主要举措:首先,大力表彰、宣传成功创业的典型以及创业教育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认同创业和允许失败的社会心理氛围;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其次,加强各级领导对创业型经济发展特点、规律及趋势的学习,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创业型经济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再次,加强关于创业、创业型经济和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深入探究创业及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认真总结、分析创业教育的经验和问题。

二、掌握创业技能还是培育企业家精神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由于人们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为就业就意味着通过求职找到现成的工作岗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根据高职生所学专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设定目标而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则对这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深入思考如何融创业教育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中,而且在高职院校要确定什么样的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上,到底是强调个体掌握创业技能还是培养企业家精神?这是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可不管是从相关研究还是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人们通常更强调功利性目标,注重个体对创业技能的掌握,而相对漠视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素养等非功利性目标,忽视培养企业家精神。

笔者以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教育,在确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并以此来指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从创业型经济要求来看,创业型经济即企业家经济(德鲁克语)。企业家在创业型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她)是获取利润,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的人;是能开拓市场,获得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是一批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具有较强的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德鲁克认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意识地去培养的。[1]而更好地服务创业型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要注重培育个体的企业家精神。从个体的创业选择来看,要视创业为个体一生的选择,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准备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的教育。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往往是在工作一段时间,要么掌握了一些创业资源,要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创业机会,从而决定选择自主创业。据《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企业雇员是创业者的主体,占样本总量的38.84%,其次才是农民创业者。[2]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应只是关注个体对创业技能的掌握,尤其要激发和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一句话,培育企业家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此外,重视培育个体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意味着创业技能不重要,促使个体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那些准备毕业后就决定创业的学生。然而,总体来讲,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创新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培养创业技能的基本条件,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奇缺,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严重不足,以及相关投入不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就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比较可行的选择。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借鉴企业家精神研究已基本达成的共识,结合分析高职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确立以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着重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目标,可以分解成如下具体内容:培养高职生搜寻、发掘创业机会的能力(或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机会的能力);提升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会高职生预测、判断事情的能力;教育高职生在实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伦理;引导高职生学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决策,科学管理企业。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以创业意识和创业通识教育为主。然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把这一目标与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相结合,细化成不同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而融入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之中。

三、以需求为导向还是强调政府的主导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要实施创业教育,高职生及其家庭首先必须有接受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然而,目前来说,社会大众(包括高职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观意愿普遍不甚强烈,对创业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不力、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并且由于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而在客观上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又存在着迫切的需求。于是就有一个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到底要不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或者说,是选择以需求为导向,等到未来社会大众开始认同创业并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的时候再重视并实施创业教育;还是直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强有力的创业政策,来吸引人们接受创业教育,激励人们自主创业?

笔者以为,亟待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制定强有力的创业政策,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主要基于如下理由:一是从社会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实现为个体带来较大收益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很遥远,主要还是一种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职业准备教育,它也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性较强,因此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理论上准公共产品供给应采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3]而如果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为一种社会产品的话,那么这种产品则比一般意义上的、针对现成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因为它不仅能解决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具有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完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善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战略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其需要政府在政策、管理和投入等领域加大干预的力度。二是研究者比较分析西方各国高校创业教育时发现,政府的重视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以英国为例,不仅相继设立了一系列由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且政府出资建立了创业教育的管理和研究机构。1987年,英国政府就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创业”计划;1998年,英国政府启动了专为18岁至25岁在校大学生设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1999年,英国政府拨专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2004年,英国政府设立了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简称NCGE),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为了促进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以英国政府为主导,还设立了一些基金,比如“大学挑战基金”(1998)、“科学创业挑战基金”(1999)、“高等教育创新基金”(2001)等。[4]由此可见,英国政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尽管由于国情、政情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不可能照抄照搬英国的经验,但是英国政府强力干预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尚能做到如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政府更有理由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政府的角色定位,决定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未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与否,决定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败。

批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及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首先,制定、完善和整合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服务、扶持和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为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其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对不同类型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再次,制定和完善创业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规定创新创业课程为高职生必修课程,制定高职院校创业创新课程标准,制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培养聘任制度,以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引导构建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设立专门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为制定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遵循一般规律还是体现高职的特色

要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是事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人们似乎缺乏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清醒认识,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模式,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未能体现;从已有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来分析,研究者们似乎更愿意引用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做法及创业教育理论的普适性观点,未能充分地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探讨。一句话,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其相关研究遵循一般规律有余,而体现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不足。那么是不是可以因此断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本无特色或优势可言,或者说,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和其他高校没有什么区别?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突出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由此也决定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既要遵循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也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既有资源和办学定位培养创业者。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取得错位优势的关键要素,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其他教学型大学相比,不管是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服务面向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具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优势和特点,由此也决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分析,高职院校紧密围绕以提高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更为紧密。这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可能。从培养模式来看,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是其突出特点,高职院校具有相对丰沛的行业企业资源,有利于高职生进行创业实习实训的实践,丰富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从创业类型来看,由于创业往往是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无奈选择,也由于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高端创业,还由于高职毕业生的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差,无法进行较大的创业投入,因此高职毕业生创业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侧重于围绕生存型创业进行创业教育设计。从服务面向来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其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相对较高,这不仅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选择创业机会,也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地创业,减少创业成本。综合如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既要遵循高校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高职院校特色,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探索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构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采取如下主要举措:首先,要全面总结各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炼各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并组织学习、推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一些好的做法。其次,教育部可以在全国遴选若干所不同类型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给予重点支持,以求更好地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和规律。再次,国家要专门出台文件,引导各地高职院校在综合考量其自身资源、办学优势、地域特点以及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创业教育重点。最后,要把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硬指标(或特色项目)纳入到评价高职院校的指标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29.

[2]寒冬创业,给点信心就灿烂——《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发布[J].职业,2009,(9).

[3]董仁忠.职业教育供给: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选择[J].教育学报,2009,(5).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特约编辑董仁忠

高职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简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根据毕业要求構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循环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OBE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并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加大校地合作力度两个方面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关键点。

关键词:OBE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针对教师的教育要朝向实践方向调整,注重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让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要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时,要秉承“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以OBE理念为导向,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OBE理念强调成果导向,要求以学生毕业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下面简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OBE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并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关键点。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没有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模糊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迷失能力提升的方向,进入幼儿园工作后难以应对复杂的实际教学情况。其次,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幼儿园实际。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幼儿园实际,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内容以及教学节奏。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统筹整合。在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缺乏中心主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横向关联以及纵向深入,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某一单项上有所提高,但整体实践能力水平并不高,甚至出现明显的短板。最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多是针对理论教学内容,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较为随意,且是单方面的,难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能力考评发现问题。

二、OBE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职教师以OBE理念为基础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明确学科教育目标,以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要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根据毕业要求,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作为高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毕业要求,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毕业要求指的是高职院校对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时代要求高职大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更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师要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精心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达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避免学生出现能力短板问题影响就业与发展。具体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职业认同能力、分析保教问题能力、解决保教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反思能力、发展能力、科学人文艺术素养等。这七个方面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高职教师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课程设置,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以过硬的专业能力胜任实际工作。

2.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循环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确定好实践教学目标之后,高职教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体系,以OBE理念为基础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基于每一堂课的知识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并为实践类课程留出足够多的课时。具体来看,高职教师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需求,构建循环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既包括课堂中的实践活动,也包括教育见习以及综合实习,并让课堂内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与综合实习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将实践类的训练活动与每学期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班级管理实践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做好时间的分配,既获得专业领域核心知识,也提高专业领域核心技能,为后续进入工作岗位积累背景知识及先期经验。循环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每一级的循环都以学生实际能力情况为基础,内容的构建既要考虑理论知识学习部分,也要考虑校园实践部分,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和升华,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职业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想顺利开展,还需要其他环节的协同辅助,如既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兼具的教学指导教师,又需要优质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这些是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层面的水平。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一线幼儿园中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入学校担任业务指导教师,丰富现有教师的实践经验。聘请一线幼儿园优秀教师对于指导实践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可以制定“驻园”工作制度,让现有授课教师深入幼儿园进行历练。尤其是刚毕业就进入学校授课的年轻教师,往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他们深入幼儿园,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体验工作氛围,熟悉工作岗位职责要求,这有利于他们掌握一手教学资料,通过具体案例吸取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设立实践教学基地。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较好的教学能力,学校就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按照不同年级的教育实践要求,为学生制定实践学习进度,安排实践活动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实践基地变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将学校附属的实验幼儿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合作教学的便利性优势。也可以和城乡地区的幼儿园合作,尤其是与省级示范幼儿园合作,以“互利共赢”为合作目标,让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高职院校既要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避免学生进入幼儿园出现失职等问题,又要在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为幼儿园提供必要的帮助,实现共赢与互利,以免影响幼儿园对合作育人的热情。(3)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程维度的支持,也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撑。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高职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例如,可以成立舞蹈社团、合唱团、美术社团、课题研究小组等,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这些社团中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举办教学技能大赛,如“说课大赛”“钢琴技能大赛”“教学活动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关键点

1.理論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有意无意地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仅仅作为一个补充环节,其重要作用不能很好凸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安排在学期末尾,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想有效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在能力目标的导向下,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同步进行时,实践教学内容将会更加规范、更有现实针对性、更受学生欢迎。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得实践教学的逻辑性更强,从而有效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2.加大校地合作力度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没有真正重视校地合作,与地方幼儿园缺乏紧密联系,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想有效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加强与地方幼儿园的合作,形成“校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自身在“校地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和作用,认真履行和承担相应的职责,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情况,并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方考察,提出建议和意见。要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幼儿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供长期且稳定的实践教学场地,同时为幼儿园培训专业人才,推荐优秀的毕业生,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站在OBE的视角,制定专业实践的核心目标,不断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方向,在课程培训体系的引领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诉求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能力培训体系。作为高职教师要做好课堂内容的调整,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的维度,增加专业性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作为学校要给予实践教学大力支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搭建实践能力拓展平台,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在循环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以便将来以高质量优质人才的身份走入工作岗位,更好地胜任幼儿园保教工作,推动我国幼教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华,李文娟.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幼儿科学(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2]许琼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3]李会转.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

[4]王丽娟,刘思妤.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以“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2).

[5]杨薇.基于OBE教育理念推进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线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8(46).

[6]赖竹婧.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组织与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20(12).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OBE Concept

Chang Yichen

(Jiangsu Y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Yangzhou 225003, China)

Key words: OBE concept; 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高职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成人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但是,它在招收高素质学员、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也出现瓶颈。高技能人才在日益彰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急需一种有效途径来提升其理论水平和观念层次。因此,要将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衔接起来,使双方实现互补、共赢,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首先探究了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衔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了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有利因素,进而从考量维度、基本原则等方面,探究了建立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衔接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成人教育 高技能人才 衔接机制

[作者简介]尹贞姬(1974- ),女,朝鲜族,辽宁抚顺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日教育对比研究。(辽宁 大连 116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科研项目“中日教育对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JQ2013020)

一、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衔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高职成人教育是由成人教育和高职教育复合构成的教育体系,其中,成人教育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依托成人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如夜大、函授、远程教育等),建立起来的针对成人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侧重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高职成人教育指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为成人学员提供职业能力提升服务的教育类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成人性。高技能人才培训指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为社会的各类在岗人员提供专业的职业技能提升服务,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成人性。由此可见,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在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上具有一致性,将二者衔接起来,通过有效引导从而实现互补、共赢,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各自面临的现实,也是促使二者建立衔接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职成人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竞争力还是内部机制来看,高职成人教育已陷入发展困境。一方面,随着竞争对象——高等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和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留给高职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正被逐步压缩。从2004年开始,各类成人高校生源数量逐年下降,除了部分热门专业的生源尚可保证以外,其他专业生源则严重不足,有的专业甚至没有生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办学主体相对封闭保守,部分高职院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其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以上局面如不改观,既不利于高职成人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着眼于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科学素质、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提升的培训机构,日趋成为社会的热点。将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双方的衔接机制,使之互补共进,进而促使教育与生产的协调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衔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尽管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衔接的蓝图十分美好,但如果二者的衔接不具备可行性的话,上述设计只能是海市蜃楼。从目前来看,建立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衔接机制,不但条件具备,而且时机已经成熟。

1.社会发展的推动。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迅速,知识技术更新快,一次性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人们需要循环式地接受再教育,这样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对于已经工作的成人而言,更是如此。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单纯的生存需要,也是获得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提升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简单的技能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高职成人教育提供相应的服务。

2.我国高职成人教育理论发展的推动。近年来,我国已有超过1亿人从事一线技能劳动,其中,中高技能人才仅占员工总数的7%~15%,而外国企业员工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占员工总数的30%~45%。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多数高职成人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进行适时调整,也就无法培养出相应的高技能人才。不少研究者认为,与其他高校机构相比,高职教育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同步已成为趋势。“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和考试)的标准。”①

3.外国积累的先进理论及成功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并借鉴。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虽然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与我国差别较大,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经验具有普适性。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制从国情出发,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欧美国家没有单独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课程进行结合,从而构成综合课程,便于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很早开始接触学习技术类课程,把职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与技术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高技能人才培训视角上看,国外拥有先进的培训理念,能够针对未来的技术需求组织专业培训,而不是被动地跟随市场需求来进行培训,这对我们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可以大胆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型人才。

三、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衔接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

建立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衔接机制,必须遵循科学、可行的实践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两手抓”原则。所谓“两手抓原则”,指由于要建立两个主体之间的衔接机制,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主体的特征与需求,这是建立衔接机制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维度。(1)在建立衔接机制的过程中,要对高职成人教育机构的培养机制进行重新设定。设定机制的核心是转变高职成人院校的培养理念。培训高技能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需要帮助相关人才更新知识和提升理论水平,这一点要在高职成人教育中体现出来。高职成人教育要尊重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容及方式有明确的认识,这是一个根本出发点,直接影响高职成人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培训内容时,是否会考虑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2)在建立衔接机制的过程中,作为机制的一端,高技能人才培训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践中,多数企业领导不重视对人才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提升,因此,优秀企业家及企业应积极改变这种观念,依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订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高技能人才进行继续教育。

2.“全盘考虑”原则。在建立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衔接机制时,要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的规划。(1)创新教育模式,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生产实践与教育学习相结合,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引导高职成人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使教育与生产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模式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高职成人教育办学,将自身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转达、渗透到高职成人教育中,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操作场所;另一方面,高职成人教育应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办学,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特点,完善配套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模式,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使自身受益并实现发展。(2)大力培养高技能教师,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提升理论知识。可以让进行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深入企业或科研单位,参加各种实训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外招聘优秀教师,只要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可以承担教学任务。合格的教师是保持高职成人教育收到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3)建立“双证书”制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使高职成人教育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历证书考评制度与职业资格证考评制度相结合的做法。所谓的“双证书”制度,就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其核心是将高职成人教育与职业标准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的知识输送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内容结合起来,将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3.“点面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实现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顺利衔接,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国家的教育政策、当前社会的需求、新时期人才特征等原则,并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促使衔接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这些原则有:(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遵循国家制定的高职成人教育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寻求政策扶持。政府部门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制定相关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职成人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好相关指导、协调工作。(3)全面统筹规划,分步骤渐进实施。高职成人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统筹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并加以实施落实,以促使高职成人教育与高技能培训机制的有效结合。(4)适应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与社会共同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5)同担共享,互促共赢。依照相关政策法规,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既使高职院校招到合适的生源并培养出优秀人才,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注释]

①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模式[J].职教论坛,2003(10):62-63.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

[2]金永福,章艳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梁快.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双证融通”[J].教育与职业,2010(3).

[4]吕忠民.职业资格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11.

[5]王诗端.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毕业的成功案例与分析[J].中国职教,2007(8).

[6]王孝坤,李维维.高职教育强校实践与战略理论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杨群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模式 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08(6).

[8]郑春禄,耿玉香.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上一篇:安全知识黑板报范文下一篇:内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