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4

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是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的表现。本研究基于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从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开展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的实践探索,以期为新时代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物医学;人文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基础平台。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首次明确了我国本科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

动物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下,运用专业知识对食品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野生动物以及外来动物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检查、诊断与治疗。动物医学不仅关乎动物疾病的检疫和防控,还关乎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控。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所以,各高校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時,也要兼顾通识教育,做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本研究基于动物医学专业特点,探讨了把相关的文、史、哲等知识融入课程中,探索动物医学专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新模式,开展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一、完善现有专业核心课内容,增加课程发展的历史人文内容

每个专业都有其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国标》中明确提出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并适当增加本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每个学科、每个课程在形成自己独立体系的过程中,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每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人文故事。为促进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教师可完善、改革现有的专业核心课内容,增加课程发展历史中的人文内容。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育中,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学习中,学的是知识,习的是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和学是对专业知识来说的,育和习是对历史人文来说的,教育和学习需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动物生理学这门课程中,教师可通过以机体系统为轴线分章节教学。这样以一个章节、一个系统、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的“四个一”开篇带着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比如,在介绍体液调节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哪位科学家第一个发现了激素?他是怎么发现的激素?他为什么能突破以前的认知开辟了内分泌调节的新篇章?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质疑精神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通过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开拓创新的求知欲,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聚点成线、以线成面地把一门课程系统化;通过各门课程类似的改革,可以聚面成体地把一个课程体系立体化地丰富起来,形成历史和现实相连接的四维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时能置身于历史,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二、开设医学文化类相关新课程

在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建设中,高校可以根据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及专业属性,选定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自主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出高校的特色、专业的特色。为此,在实施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可开设一些动物医学文化类相关新课程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

(一)医学哲学课程

自古以来,医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某种哲学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可以说,医学哲学思想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西方的现代医学哲学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在学术上被公认的学科,医学哲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

现代医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对其既要有科学的分析,又要有哲学的概括。从事医学的人员要学哲学,须学会用正确的思维去分析、研究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医学哲学是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它既涉及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中医学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基因技术的意义及基因决定论等问题,又涉及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合理用药、放弃治疗、适宜治疗与过度治疗等临床问题。学习医学哲学的历史与概念、医学本体论、医学观、医学认识论、医学方法论、医学价值论、医学伦理学、卫生保健政策等这些哲学问题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关注医学社会热点,启迪其科学思维,又能提供学生学习方法思路,从而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国内外有专门侧重医学哲学的权威期刊。国内医学哲学类的期刊有《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国外医学哲学类的期刊有《医学伦理》(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哲学与公共事务》(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科学中的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等。这些期刊一方面就医学认识论、临床思维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另一方面对医学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分析以上期刊的文献发现,医学哲学期刊的论文中,哲学参考文献的比例逐年增加,医学参考文献的比例逐渐减少。哲学在医学哲学中地位的提高,是医学哲学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医学哲学日益成熟的表现。医学中的哲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事医学哲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也逐渐发现了哲学的启迪作用。随着哲学思想逐渐融入医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哲学可能在日后医学哲学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开设医学哲学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探究新时代下人、动物、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前景展望。

(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和故事课程

诺贝尔奖目前共设有6个奖项,1901年首次颁发,分别颁给在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和贡献的人士或组织。1969年,诺贝尔奖新增了经济学奖(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过110次,共有21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39位科学家单独一人获奖,2位科学家同时获奖的有33次,3位科学家同时获奖的有38次。

自设立和颁发以来,诺贝尔奖对人类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諾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的最重要奖项。许多国家不仅把诺贝尔奖看作对科学家的一种奖励,更把它视为一个国家是否占有科学高峰的象征和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标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科研历程及其获奖史就是一部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深刻反映,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生动的案例和分析素材,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国外已经有学者开始筹建相关机构,专门研究和宣传诺贝尔奖。

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各课程教师可以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相关事迹介绍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感兴趣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内容,并介绍给其他人。学生互相讨论分析,交流心得和体会。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历史和故事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前世和今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科学理念,激发其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既把多年来学习的动物医学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面上,又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动物医学发展中的规律和问题;既学习了历史上的重大医学事件,又学习了科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既了解了医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又了解了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的推动作用。借助动物医学哲学课程、诺贝尔奖历史和故事课程的开设以及其他类似课程的开设,丰富动物医学专业的历史人文科学知识,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形成特色的历史人文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改革既要包括课程的完善、新课程的开设等课程体系的改革,还要有配套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是“满堂灌”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发挥讲座、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价值与效用,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转为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组织、学生演讲、课堂讨论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的考核方式既关乎教学效果的评价,又关乎教学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做好教学考核方式改革也是实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课程的考评一般是作为检查教学和区分学习成绩的手段,上述交叉学科课程的考核需要转变以往的考核方式。此类课程教学的考核可采取读书报告、专题报告、心得体会等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围绕与专业相关的人文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信息的分析,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写成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分组、分批进行专题报告。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启发,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基于这些方式,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观念,主动去寻找知识、分析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原有专业课程的完善和新的专业历史人文课程的开设,构建富含历史人文内容和精神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达到融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的效果。开展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要做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面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颜晓峰,孙兰英,栾淳钰,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

[3]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2018(4).

[4]韩轩,苏振兴.古希腊医学哲学及其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

[5]王攀攀,吴希宇,孔令东,等.医学哲学通识课教学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9(24).

[6]何裕民.医学哲学:应向生命哲学及生活哲学适度延伸[J].医学与哲学,2016(11).

[7]刘长青,薛洪宝,李文戈,等.诺贝尔奖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4).

[8]温铭杰,赵文明,王炜,等.结合诺贝尔奖进行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6).

[9]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兼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责编:桃 子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22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编号:2019SJGLX006Y);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编号:教高厅函〔2020〕20号,序号69)

作者简介:朱河水(1975— ),男,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理学;陈宇(1983— ),女,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通讯作者)魏战勇(1975— ),男,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免疫学。

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培养和保持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毛泽东同志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学习本身而言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那么就很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医学教育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靠记忆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众所周知, 大学生由于进入成人阶段或刚进入成人阶段。思想、爱好、兴趣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进入到一种固定的模式当中, 一旦他们的思想、爱好、兴趣步入歧途, 就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境界, 因此培养和保持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的兴趣是保证医学生教育的关键。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只要学生自愿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始终处于一种师生合作, 从而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培养他们的兴趣, 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要点: (1) 每一位任课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 认真观察, 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想法、做法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2) 由于大学课堂的特殊性, 使得学生很少有自己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上课过程中以授课老师为主导思想, 采用一种较为古老的授课方法, 即老师只教而不知道学生的学, 所以倡导授课老师应该把学生的思想、想法纳入自己的教学过程, 即做到教师尽量适应大多学生而不是让每一位学生来适应授课的老师。 (3) 任课教师应该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 以尊师重教的态度, 积极面对医学科学的发展, 将前沿知识、新内容,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 同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授给学生以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想法, 以问题式的方法将有待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以利他们今后的研究。 (4)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 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 故而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学会独立生活的条件下在体验生活吸取文化知识包括医学知识的条件下, 很好地完成他们对以往知识兴趣爱好向医学知识兴趣的转换。

总之, 教师在医学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该以“母亲”的“和蔼”、“父亲”的“慈祥”、“姐姐”的“溺爱”来感化和培养他们对医学知识的兴趣, 让每一位同学真正的成为一个真诚的“愿学者”。

2 培养医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主动“去学”和探究问题的目标

学习应该不是一个由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包括对原有的旧知识的改造、重组和对新兴知识的建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去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 让每位学生常将教科书作为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学会在书本上批注疑难问题, 增加书本中未有的现在以公认的事实即补充新知识。 (2)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假设、转化等学习方法为重点, 从自己的身边事做起。由于医学教育中许多问题还不很清楚或不明了, 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观察比较出对于自己适应并被大多数学者采纳的观点和见解,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要“会学”, 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向上的态度。 (3)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固化, 从而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顽疾。正如一位法国学者在分析我国教育状况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和发展, 忽视了对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研究与发展成果的全面了解与借鉴, 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学只在一种模式下谋求发展, 人们只是在一种世界里构造着承袭了‘凯洛夫’基因的中国教育学[1]。”因此必须改革教育中的这种通病, 最终达到教育全方位的改造。要保证学生“能学”就必须改造传统教育模式, 从“教教科书”转换到“用教科书教”上来。因为原有的传统教育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 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 教材是教师之所教、学生之所学的客观对象,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就是以系统的讲解叙述、演示和释疑为教学方法, 阐释、传递课程内容[2]。教师应该做一个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借鉴已有知识, 生活的方法及经验探索学习的内容,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医学教育

就其医学教育来说,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笔者认为采用多方面多点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培育模式: (1) 问题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医学中某些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和明确目的, 最终得出学生自己的观点。然后, 教师再给予释义,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快捷, 把握这些环节时, 教师应该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肯定, 不应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 过程教学法, 医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 在注重结论的同时须注意过程的推导和归纳, 从而使得学生感知知识都是有源之本、有本之木。 (3) 知识简化法, 医学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许多知识可简单化、通俗化, 落脚点是实践应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基础文化的程度深入浅出, 简洁生动, 并且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将知识系统化、简洁化,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4 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医学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问题现在不明或难以确定, 同时医学又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故而发展迅速、进展很快, 所以在教科书中出现的不明问题可能在你授课时已经阐明, 故而, 教师应该养成天天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4]。紧跟时代的步伐, 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 才能为现代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 现代医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严肃的、认真的, 同时又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实践的教学领域。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学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更加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和要求, 通过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医学教育迈入一个崭新的水平。

摘要: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 培养能扎根基层, 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复合性医学人才, 需要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的兴趣, 培养医学生主动“去学”、“能学”、“会学”的目标, 因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医学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教育,兴趣,目标,质量,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庆忠, 李华忠.教学理念与研究性教学.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J].2004, 3:39~40.

[2] 段作章.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4, 24 (2) :31~33.

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 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伦理规范的确立为医疗体系提供科学的行为准则,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起到规范作用

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开始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运作。医院与患者之间信息的不吻合,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价值观市场化的转变, 医疗行业商业化的经营, 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引发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失范行为及医疗腐败、以药养医、医患关系紧张、行业信任危机等问题的出现, 导致不少医院忽视对医务人员伦理道德的培养, 而只是单纯的注重利用自身的医疗条件、知识与技术的优势谋取经济利益。目前, 部分医疗机构的行为失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所以医疗就需要能起导向作用的行业规范来指导。医疗体系科学的行为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不仅可以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伦理道德修养, 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还能激发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对规范医疗卫生行业有着重要作用。

1.2 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伦理规范确立为现代医学保健政策提供伦理学依据, 是传承传统医学道德的精华所在

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人员, 在工作与诊疗过程中所确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对建立科学和谐的医患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疗的质量是由诸多要素构成, 而最重要的是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 包括技术水平与医德修养。医务工作者对医学伦理道德、医德信念与行为的认识, 是传承传统医学道德的精华所在。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行业伦理问题频发, 医德失范行为不断增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加强医患之间、社会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度,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就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伦理规范, 为现代医学保健政策提供伦理学依据。

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伦理规范确立使医学信息技术与医学伦理相结合, 促进现代医学的进步发展。

医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医疗技术和设备、医学管理水平、医务工作者专业知识与伦理道德修养。确立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规范, 一方面是对现代医学技术与质量的提升, 推动了医学的进步。科学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可以加强对技术的运用与管理, 摒弃不良价值观的诱惑, 使技术的发展在一个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上进行。此外, 正确协调好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医院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医学信息技术中伦理规范的表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提高诊疗现代医学质量。另一方面, 医务人员伦理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确立, 在使医学信息技术与医学伦理相辅相成的同时, 还可有效促进医疗体系的改革, 真正促进现代医学的进步发展。

2 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伦理规范确立的主要理论依据

关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伦理规范的确立, 主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的伦理规范。如《医家“五戒十要”》、《国际护士道德守则》, 以及我国现行与医学伦理审查有关的法规或原则如《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 主要表现为有利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最优化原则等。其主要理论依据则为伦理学中的伦理精神的文化生态、伦理-经济的人文力生态、伦理-社会生态整合的价值原理。

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并不为广大群众所关注, 但它始终是潜在的医学问题。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被打破, 这是医学伦理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2) 传统的伦理价值观被“功利主义”所取代, 激化了医患矛盾, 这是医学伦理学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3) 医学伦理的价值与现实中的非道德主义行为产生冲突, 这是医学伦理问题产生的心理根源。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在当今信息化大发展和医疗业大需求的背景下, 医务工作者受利益与需求的驱动而产生的。因此这需要相应的伦理规范来约束医务工作者的行为, 以利于医学今后的发展并做到真正的服务于人。

3 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中伦理规范的原则

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 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贯穿整个医德规范体系的一条主线, 是衡量医务人员品行的基本道德准则。它为医务人员确立道医德念、指导医德行为、进行医德评价和加强医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医院医疗工作伦理道德手册中所规定的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有利原则、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最优化原则、保密守信原则、协同一致原则。

1) 有利原则:有利原则主要是指将病人健康与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伦理原则, 也是最高的医学伦理原则。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健康为核心, 关心和照料患者, 为其提供最优化的服务, 缓解患者的疼痛与不适, 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通过科学先进的诊疗手段与方式,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会将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合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 并积极做些公益事业, 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主要是指在医疗服务中不使病人受到本不应有的伤害, 有利也包括不伤害, 因此这也是有利原则基本要求与体现, 属于有利原则的低层次要求。在新的医疗信息的应用诊疗过程中, 很多诊疗过程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以及医疗器械来完成的, 医务人员在使用这些医疗器械与医疗信息系统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做到恪尽职守, 在诊疗时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当遇到对患者的病情诊疗做出选择的时候, 一定要综合考虑各项利弊, 做出准确科学的利弊评估, 选择最佳诊疗方案, 尽最大努力将对患者造成的可能性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与照顾。

3) 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也称为知情承诺原则, 是临床工作中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之一。知情同意原则主要是临床医师在为患者做出诊疗方案后, 必须向患者提供关于患者的诊断结论、诊疗决策、病情预后及诊疗费用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诊疗方案的性质、作用、依据、损伤、风险以及不可预测的意外等情况, 综合解说诊疗方案的各种利弊评估, 使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充分了解诊疗方案详细信息的基础上再做出意愿与承诺。待患方明确一切应该了解的信息和做出选择后, 临床医师方可确定最终诊疗和实施的具体方案。

4) 尊重原则:尊重原则主要是指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尊重, 尤其是医务工作者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格尊严, 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患者有权利自主选择医生与服务, 有权利对自己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 有权利自己做出接受或者不接受某项诊疗方案的权利等等。尤其是医疗系统的市场化运作与医疗技术信息化普及, 使医患关系数字化现象严重、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极大降低的情况下, 医务工作者更应该把握时机扭转医患之间的矛盾。在诊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者提供适宜的环境与必要的条件供其选择, 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自主选择权与知情同意权。此外, 临床医生还应正确合理的运用自己的医疗干涉权, 充分尊重患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5)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主要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与诊疗的过程中公平、正直的对待每一位患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 患者与医务工作者在社会地位与人格尊严方面都是相互平等的;其二, 患者虽然各不相同, 但人人都平等的享有生命健康与医疗保健的权利;其三, 在医患关系的双方中, 患者处于弱势地位, 应该得到医务工作者公平、公正的对待, 以及热情的帮助与服务。在诊疗过程中, 医务工作者应该做到在具有同样医疗需要以及同等社会贡献的患者面前, 都能做到为患者提供同样的医疗待遇。不同的患者可能会分别享有差异化的医疗待遇, 但在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上医务工作者要对患者做到相对的公正。此外, 公正原则还表现在医疗资源分配的公正上, 要真正做到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如对分配床位、手术机会及贵重稀缺医疗资源的公正分配。

6) 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通常被称作最佳诊疗方案原则, 是指在选择医疗诊疗方案的时候, 采取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效益的决策原则。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技术知识以及条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费用最少、痛苦最小的诊疗方式。信息技术在医疗中的普遍应用, 医学诊疗的方案策略逐渐增多, 为医务工作者与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医务工作者要在保证诊疗效果的情况下, 选择最优方案, 达到最佳疗效, 将患者痛苦减少到最小。同时, 还应充分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诊疗作用的双重性, 尽最大的可能选择安全可靠、伤害最小的诊疗方案。以及还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医药资源的消耗, 以最少的费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 保密守信原则:保密守信原则主要是指医务工作者应该为患者保守秘密, 在诊疗过程中实行保护性医疗, 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的医德规范原则。首先, 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诊疗的过程中会了解到患者的一些隐私, 如患者的生理缺陷、遗传病史、不幸家庭等, 医务工作者有义务为患者的这些隐私保密。其次, 医务工作者还有义务向一些预后不良的患者采取保密措施, 以防给患者带来恶性刺激, 导致患者病情的加剧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造成严重后果。再次, 医务工作者还应为医院以及同事保密, 医务工作者不能将医疗单位或其他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隐私、微小失误或过错向患者泄露。这不仅会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还会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 不利于患者的诊疗, 同时也会给医疗单位带来负面影响。

8) 协同一致原则:协同一致原则主要是指在诊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之间、专业相互之间和科室相互之间的有关各科室、各类医务人员应协作配合, 团结一致, 共同为患者的诊疗与康复而努力。在现代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与信息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中, 科室专业划分的越来越细, 患者的诊疗过程几乎不可能在单独科室内全部完成, 这便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避免和防止科室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因为缺乏交流而影响到患者的诊疗质量与效果, 更加不能出现各科室、各医务工作者之间的相互推诿现象, 以免给患者的诊疗带来困难。

参考文献

[1] 郭照江, 杨放, 甘华刚.现代医学伦理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7.

[2] 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 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而展示个人。”[1]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 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2]。反思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 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 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这不仅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与时代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 转变医学教育理念, 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刻认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3]。

1.1 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 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 现行的医学教育受制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 忽视对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在课程设置中,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其次, 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传统的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本形式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培养医科学生整体医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另外, 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就医学院校而言, 没有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 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仅仅只是点缀, 只是为医学增加了“文化外衣”。

1.2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 医学在治病救人, 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 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 对患者的情感, 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现代社会对一个医学人才的评价, 不再是以业务水准为第一标评, 一个人文素质欠缺、缺乏爱心、医患沟通能力差的医生, 给人类、社会和病人带来的不是财富, 而是灾难。如果没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 单纯的追求科学技术, 不可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创造力, 人将沦为技术的奴隶。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 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 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实践证明: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未来社会的竞争, 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因此,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

1.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高等教育重新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认识。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 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 医学道德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呈现。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美国, 凡是医学院学生毕业前, 都必须根据医德《誓言》写一篇自己在毕业后从事医学工作时在道德观念、人道主义方面的誓言, 才能跨出校门。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 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此外, 韩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以及国际教育组织等都对人文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由此可见,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大趋势, 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2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标志和潮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 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技能和新发明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完成能力。在医学教育界,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普遍得到关注。

2.1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有开拓进取精神, 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思维与创造力。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 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医疗人才, 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院校教育的全过程,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 我们医学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医学仍然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占据主流, 虽然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 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培训不足, 长此下去, 医学生将被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 变成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 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 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新的活力。因此, 高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突出出来。

2.3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造就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除给予医学生基本医疗知识, 概念与技术的学习, 最主要是加强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应改变传统僵化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模式,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 大学生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 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中。所以, 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 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思维应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 一是能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科学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 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同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形象思维, 直觉、顿悟、灵感, 这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 两者不可缺一。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和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 两大类, 逻辑思维侧重于左脑, 主要从事同科技活动有关的活动, 而形象思维侧重于右脑, 主要从事同文艺有关的活动, 只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人的创造力, 使人的认知更加理性与自由。只重视其中一种, 则是不健全的思维, 将会制约一个人的全面发展[4]。

(1) 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思维。对非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 人文素质的增强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 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加上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本身具有的发散性、自由性、活跃性特点, 可以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2) 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提高辩证性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人文学科领域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等, 很多重要成果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晶, 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光辉, 富有很强的启迪心智的作用。

(3) 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促进创造建树能力。人文学科以批判为手段, 以建设和创造为目的。尤其是文学艺术, 其构思、立意、选材、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的创新性建设成果, 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有力的刺激和启发。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只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人的创造力, 使人的认知更加理性与自由, 同时人也获得全面发展[5]。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 对于医学教育来说, 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探索新知,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新。为此, 学校要充分尊重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控能力, 培养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养成独立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评精神。应对医学生少一些严厉和指责, 少一些约束, 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环境, 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聪明才智, 去超越、突破和创新;应提高教师的素质, 鼓励高水平教师上讲台, 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一名优秀的医学生, 除了给他传授医学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还应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主要论述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深刻剖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胡立江, 强亮生, 徐崇泉.美国高校WWW-CAI化学教学系统[J].大学化学, 1998 (4) :62~64.

[2] 刘德培, 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3) :5~6.

[3] 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

[4] 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 (3) :48~50.

[5] 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 2005 (9) .

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在医学职业教育“3+2”专本衔接当中存有的问题

1、拥有不完善的衔接教育的规章制度

现如今, 在实际的实施衔接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不完善的规章制度依然存有, 事实上在执行衔接教育的过程中, 双方都应该执行完善的规章制度, 这是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在大部分都是通过教育的主要管理部门设立的规则去实施, 这离达到双方实现衔接教育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一小部分情况大概就是主管的领导之间做的没有法律规定的口头许诺, 这对设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是非常不利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 在管理与约定制度方面设立的规章制度还是很不达标的, 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因为缺少可以思考和模仿的相关制度。除了这个方面, 还有着分发相关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的部门模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在执行衔接教育工作中缺少专业的双方衔接部门

在执行衔接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 衔接的双方中间需设立一个部门去专门的负责双方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3+2”专本衔接的工作早就已经是包含在国家职业教育系统当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中应该专门的设立一个办公室, 以一对一的专门解决在衔接教育工作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很多学校并没有执行这种规则, 大部分的职责还都是被学校里面的教学的管理部门所负责, 这对于衔接双方之间的交流沟通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使用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会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而带来麻烦, 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受培养的学生, 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在医学职业教育“3+2”专本衔接工作中可解决问题的策略

1、必须在衔接教育工作的双方中间设立有效的规章制度

必须设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去制约衔接教育双方对学生们的教育职责, 与此同时这也是为了在工作过程中留有切实有效的工作证据, 以确保培养人才的整体质量。针对在不同的分段阶段所包含的不同的高校, 设立出针对这类学生所不同的管理章程, 并且要对专升本的考试严格的把控, 我们不仅要使有需要的学生们可以继续学习深造, 还要确保通过专升本考试学生的素质, 以保证宁缺毋滥, 更要加强学生们不同的项目考核考试的强度。

2、需在衔接教育双方中间设立专门的沟通部门

为何要设立这种专门沟通的部门呢, 是因为此部门不仅仅只承担衔接教育双方在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的责任, 此部门还要整理学生们在上学期间的管理方面的相关文件, 并对这些文件进行归档入库, 在这个专门的沟通部门应该雇佣专业的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以确保衔接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该部门应做好沟通交流的工作, 这对于发展医学职业教育的衔接教育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

3、衔接双方贯彻相同的教学计划

在衔接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 衔接的双方需设计出拥有一样目标的人才的培育计划。因为这种人才培育计划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医学职业教育当中, 分段式的培养目的也必须维持一致, 衔接的双方学校所拥护的文化可以有较大的差异, 拥有不同的分段培养的计划也可以理解, 但是共同研究的人才的培育计划必须保持一致。因此, 需要衔接双方在进行衔接教育的工作中共同商讨, 替换原来就存在的固有的人才培育计划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 仔细的审查培养方案, 减少双方在方案内容上的重复, 使学生们在浏览方案时更好地衔接相关的知识内容, 避免出现同一知识学两遍的问题, 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使其进行正常的学习过程。

4、衔接的教育双方学习相同的课程

应该保证在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课程系统必须由高职高专与本科的学校一起开发, 并且还要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当中设立的要求, 完美的课程系统是学生们在专本衔接考试中通过的基础。因此衔接的双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对完善的课程系统, 使得学生们能够好好的学习, 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高职高专的院校里面, 学生们用的书和教材都是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们的阶层编写的教材,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是在本科的院校里面, 学生们使用的教材都是按照本科学生们的知识层次编写的教材,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肯定会摸不透教材, 这就需要衔接双方针对学生的情况编写更合适的教材, 保证课程系统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三、结语

在现存的教育系统当中, “3+2”专本衔接是我国在教育的严峻局势之下, 新研究出的可以使职业教育模式发生改变和进步的新型教育模式之一, 只有完全懂得这种教育模式中存有的根深蒂固的问题,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 研究出有用并且可以良好实施的措施, 才能够好好地开展这种教育形式。

摘要:在现如今职业整个教育系统当中, 我们国家为了使专本的衔接工作得到完全的改善, 早就已经在2015年就展开了高职高专和本科大学之间的专本衔接教育的工作,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 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比如在“3+2”专本衔接教育工作中, 就有着不完善的规章制度, 或者是教育教学的方法有所差异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提出的问题研究出解决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3+2”专本的衔接教育工作完美的开展起来, 以获得共同的进步。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3+2”专本衔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服务教育与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医学学科建设的独特性

吉首大学医学院自2000年9月在原湘西自治州卫生学校基础上成立以来,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 设置了临床医学、护理学、针灸推拿等三个专业, 历经了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办学层次, 目前正在巩固本科专业的教学, 并着手向硕士点冲刺, 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起点较低, 基础较差, 办学难度也较大。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图书馆资料建设诸方面距离综合性大学办学条件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 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本身就内含着图书资料建设, 如何处理好医学学科建设与文献情报有效服务的关系, 则不仅是医学学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也是吉首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侧重从后者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要做好医学学科建设的文献情报有效服务, 必须首先了解医学学科门类的特点, 了解医学学科培养人才要求的特点以及医学学科专业建设 (含课程建设) 的诸多特点。只有对我们为之服务的学科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了如指掌, 才能提高文献情报有效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

1.1 医学学科门类的特点

医学作为一大学科门类, 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二、三级学科繁多。例如, 支撑吉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二级学科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11个。在这些二级学科中又可孽发出更多的三级学科。

1.2 医学学科人才的特点

医学院培养出来的是医护人员, 医学学科人才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与技能一体, 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 三是中医与西医互补, 四是道德与医术并重。由于医学从业人员是跟人的生老病死打交道的, 其要求是相当高的。

1.3 学科—专业建设的医学特点

一般地说,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呈互为支撑的格局。专业建设不能离开学科属性及指导, 同时, 它又是学科建设的具体表现。特殊地说, 医学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其二、三级学科繁多, 这就为医学专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其发展潜力大;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重知识传授, 而且重技能临床实践;不仅重传统经验的继承, 而且重现代高科技的医学运用;不仅重西医, 而且重中、西医结合;不仅重医术, 而且重医德, 由此课程设置不仅类型多, 而且开课课程数量多。据我们调查, 吉大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中, 其中公共课17门共948学时, 学科基础课18门共779学时, 专业课17门721学时;专业选修课16门, 其中学科选修课3门74学时, 专业限选课4门70学时, 专业任选课4门36学时;专业实验课28门740学时。正是由于医学学科、专业的特殊要求, 医学专业的学历年限较其他学科专业要长, 专科4年, 本科5年。尽管如此, 医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特别紧张, 没有文学专业的学生那么潇洒。

2 做好医学文献情报有效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实践证明, 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必须依据医学学科的独特性, 才能走出一条投入较少、信息量较大、师生读者满意的有效服务模式。

吉首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实行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两级管理和服务模式, 每个学院都有独立的资料室并配备1名资料员。考虑到医学院分设两处 (大田湾校区和石家冲校区) 和医学学科繁多、专业发展潜力大、课程设置多等特殊性, 决定在两校区分别设立读者服,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藏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在人财物的投入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的理性思考和实际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准确判断信息价值, 提高有效信息

学科建设离不开信息支撑。没有有效信息和准确情报的提供, 学科建设不可能走向前沿。信息具有广泛性, 也存在有效性。情报具有针对性和竞争性, 存在预定的获胜的竞争目标。信息和情报可能内容相同, 但是分析价值不同。从医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 首先需要获取有效信息, 而后从中提取具有竞争性的情报。所谓有效就是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如何判断信息价值?一是看信息的存在率, 即是在何种载体上存在, 信息源的存在形式。为此, 明确获取的方式和途径, 获取的难易程度。二是看信息的适用率, 获取的信息与学科建设所需信息的吻合度。三是信息的可靠性、信息的性质、加工深度, 对学科建设需求的可靠性和支持性。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收集, 从中判断对于学科建设的适用程度、吻合程度和支持程度。在收集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情报价值判断。所谓情报价值判断, 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 在信息价值的吻合率和可靠性基础上, 筛选出具有针对性强的信息, 挖掘其中的具有能够达成目标的竞争性价值。这个竞争性就是具有一定机密程度, 因此构成情报价值。

在实际举措上, 一是实行馆、院沟通, 掌握医学院学科建设相关有效信息。根据医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我们了解到, 该院学科建设瞄准的目标是学科前沿, 力求赶上国内发展水平, 建成具有民族特点、区域特色和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医学学科。优化学科结构, 强化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主干学科。加速发展药学和针灸推拿学科, 初步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主干学科确立为院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与湖南西部及湘鄂渝黔四省 (市) 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和人才紧缺的学科专业, 在办好临床医学专业 (校、院重点专业) 和护理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药学和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建设。二是有的放矢, 为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效信息。例如, 学校图书馆主动地为医学院学术科研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近五年来, 已有各级科研课题38项, 并实现了国家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和省自科联合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其中, 继承和发展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 (特别是苗医苗药) , 并与现代医药知识相互融合的研究课题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而学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心和自建的苗族数据库及信息部的二、三级文献加工为该院的学术科研提供了大量的有效信息。

2.2 完善支撑体系, 形成战略力量

信息支撑需要完善支撑体系。一是纸质文本信息的获取机制、手段、途径和方法;二是非纸质信息的获取机制、手段、途径方法;三是有效信息价值判断机制、方法;四是信息和情报有有效传递方法、途径、手段和机制。从这四个方面来看, 都必须围绕医学学科建设运转。只有完善这样一种支撑体系才能形成战略力量, 才能完成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提供信息支撑的战略任务。

现代图书馆建设已经脱离传统图书馆建设概念, 必须按照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要求来建设图书馆, 完善其信息提供的支撑体系。

创办医学院, 发展医学, 这既是很有光明前景的事业, 又是投资很大的事业。鉴于历史的原因, 吉大医学院目前除了订购了200余种医学期刊外, 其医学藏书和外文资料尚不令人满意。为了完善信息支撑体系, 形成学科战略力量, 更好地为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吉大图书馆克服各种困难, 在实际举措上, 实行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 通过资源联合购买、网上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等方式来提高图书馆的文献保障率, 2004年与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建立文献网上传递服务协议;2006年加入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实现了电子资源联合购买和资源共享;近两年又分别与CALIS馆际互借湖南中心、中山大学建立了联系, 有效地利用他馆资源为我校教学科研服务。目前, 图书馆拥有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8个重要数据库, 共享中经网、Springer LINK等11个中外数据库, 自建苗族全文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 开展了文献深度开发和特色数据库服务。近三年, 学校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科研立项、学术专著、教学改革成果中涉及到民族性、地方性的成果占总成果的近六成。如前所述, 医学院也不例外。

2.3 提高人员素质, 确保有效服务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章程》中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这说明,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其属性有二, 一是服务性, 二是学术性。服务重在学术, 学术是为了服务。现代高校图书馆要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必须按照现代社会竞争条件下的信息情报人员的素质进行塑造。其业务素质, 一是具有深厚的现代信息情报理论素养。二是具有获取纸质和非纸质文献信息的能力。三是具有有效信息价值判断能力和情报价值的挖掘能力。四是对于有效信息和情报的敏感。五是有效信息情报的及时传递价值的判断能力和传递能力, 六是信息情报获取和传递的勇气和智慧。图书馆人员只有具有上述业务素质要求, 才能胜任工作。

在实际举措上, 吉大图书馆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练好内功。通过馆内业务培训、进修高访、科研立项、职称申报、学术交流 (已成立信息资源研究所, 定期开展学术活动) 等方式, 努力锤炼人员的业务素质, 确保信息有效服务。全馆78名员工中, 有教授、研究馆员4人, 副研究馆员24人, 馆员40人, 已形成较强的学术队伍。以科研课题立项为突破口, 自2002年以来, 共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5项, 省级社科基金课题10项, 撰写学术论文366余篇, 其中核心期刊近50篇, 出版学术专著4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科研成果哜身国内图书馆学界前列, 民族性、地方性、综合性的馆藏特色鲜明。为了更好地为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我馆安排的医学读者服务部工作人员时, 尽可能挑战原医学专业毕业又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 这样的“两栖”人员, 既懂医学, 又懂图书情报学, 最受读者欢迎。也有原本不是学医的, 但因是长期从事医学学科的文献信息服务, 其服务的有效性也是有保证的。

摘要:论述了依据医学学科建设的独特性, 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为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服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医学,学科建设,文献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双.新信息环境下医院图书馆 (室) 的发展策略[J].医学情报工作, 2002 (1) :31~33.

[2] 李华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山东图书季刊, 2003 (2) :60~61.

[3] 吴临军.再造医学图书馆业务流程服务医院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 (3) :165~166.

上一篇: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