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

2024-04-16

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其次,是要还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不能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能够就会把老师的关心迁移到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中,我会经常注意主动走进学生,以此来拉近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例如:坐到他们之中和他们一起欣赏新月,观看学生表演。有时我刚走近他们,有的孩子就会热情主动地邀请我挨着他做。而且在课堂中我会自然和真诚地使用“谢谢”“对不起”“你太让我感动了”“我好喜欢你们啊”等等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是好朋友。在学习歌曲《拉勾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演唱歌曲,一起表演。学会歌曲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内容,就是每个同学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去和自己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们可高兴了,都去找朋友。这时,我也走入他们之中,和每个孩子都勾一勾指头。这下孩子们更高兴了,都纷纷来到我的面前抢着和我勾指头。使我感到特别亲切,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最后,我总结到:我们勾了手指头就是好朋友了。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是永远的好朋友!”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马上说道:“对,老师要和你们做永远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动走进他们,主动和他们去勾手指头,怎么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又怎么会让这样普通的一节课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呢!

最后,我体现到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安排和设计。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不必一定按着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去进行。为了教学效果更好,每节课的内容可以互相调换。在学习《开火车》一课时,教材的安排是,学会歌曲后,带着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去做开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先在做游戏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学生愉悦的心理氛围下学唱歌曲,学生学的既快又有兴趣。学会后再做一次游戏,这样教学的效果更好。

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

第三单元中的五篇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明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三次大活动分别是: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附有十首课外古诗词和两部名著导读(高尔基的《童年》、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既包括结果性目标,如了解、理解、应用,以及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等,还包括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目标。语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七年级1个班的语文,这个班共有学生24人,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堂活动情况:班中课堂活动非常积极的较少,大多学生处于被动心态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同时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也不稳定,这与当天当堂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相关联。

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与质量有差别,整体女生优于男生,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不太好,语文写作缺乏新意。

3、主动学习状况: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足,预习课文需老师反复叮嘱,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个别消极的同学对课堂分组活动和全班集体交流有影响。

4、早读与自习状况:由于本地小学阶段大多没有早读课,所以上学期开始早读情况相当不好,学生没有大声读书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辅导,这方面明显好转。自习课学生还是习惯处理书面作业,对于讨论与语文活动还是不能有序有效进行,需进一步指导。

三、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3)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4)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5)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7)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9)了解文章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语文教学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语文素养。引发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养成习惯、巩固提高,是本期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其中写作能力的提高仍是整体教学的难点。

五、努力方向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六、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主要从语气、语调、语速、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训练,可通过朗读竞赛或古诗文背诵竞赛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2、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如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题,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可以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使知识牢固。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严格遵守上级减负工作要求,坚持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认真及时地批改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4、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充分照顾到后进生,课堂上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厌学的同学,应首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综合活动课使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课下辅导他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

5、提高写作水平,在日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渗透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写作技巧要及时练笔,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普遍写得不好时,要进行二次作文,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

6、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继续深入开展“书香伴我成长”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七、自我提高方面

1、业务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定期听师傅的课和相关学科教师的课以学习好的经验。在本学期将继续做到认真听课、评课,并在本学期上一节汇报课,及时参加听评课。本学期并打算每个星期设计一个美观合理的板书;每周写一页认真工整的小字;每月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下水文。

2、读书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效率意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研读一本教育刊物;本学期研读一本教育名著;本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读书心得体会或论文;保证读书的效果,并学以致用。

3、其它:充实成长博客、上网查阅资料等。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半期的教学,所教班级语文素养有所提高: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探究能力,因此在测试中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语文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本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抓中间,促两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一个档次。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写作缺少素材的实际情况,我将大力提倡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开设阅读课,让学生真正沐浴到文学的春晖,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目的要求

紧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全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阅读课文全册30篇:成长单元里,让学生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祖国单元里,让学生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历史人物单元里,让学生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人类文化艺术单元里,让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探险单元里,让学生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动物单元里,让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学生尽情享受。

第二部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与每个阅读单元相照应,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就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学生留连忘返。

本册还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丰富了第二课堂。

四、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重点 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

难点 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深刻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重点 加强朗读,通过朗读理解、体味、感悟课文;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爱国情操。

第三单元 重点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难点 文中的巧妙篇章结构,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单元 重点 理解内容,整体感知,比较欣赏;

难点 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生活,发挥创造力,发表个人见解。

第五单元 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抓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难点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勇敢献身的精神。

第六单元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见解;

难点 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之情。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法,认真备好每堂语文课。

2.教师饱含激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3.课堂上采用四边互动的方法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加强课后的检查和验收和辅导,尽量做到堂堂清,天天清,确保所教学生同步前进。

5.多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2课时; 第二单元 12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第四单元 12课时;

第五单元 12课时; 第六单元 12课时;

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钟文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上只有达到计划教学目标的大部分

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将多传输渠道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最大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你得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吗?等等。

四、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约束与控制学生学习行为,体现教师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和学生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教师高高在在上,拉不下脸;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学生低低在下,不敢说、说、不敢问,甚至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双方都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样的教育环境限制了师生间的互动以及限制了教与学的充分发发挥,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约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在初中地理教学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没有感到任何形式的压抑抑和强制,心情舒畅,能够自由地思考,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见解,大胆而且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创创新、敢于创造。这样,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平等,构建民主、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教学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机的统一,地理教育教学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2以问导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只有先有了疑惑,才会对问题进行深人的探索研究,从而而获得进步。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提提出问题与解决疑惑中学习知识,获得进步。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没有疑问,就很难有求知知欲,没有疑问,也就不会主动思考。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容和学生现状,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这个情境与学生本来来的认识结构发生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主主动质疑。

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区和国家》中的第二节欧洲西部(一),多媒体出示《欧洲西部在世世界的位置》图,引发了学生们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题。①让学生读图从图中做出判断: 从南北半球来说欧洲西部主要要属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从东西半球来说欧洲西部主要属于东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②让学生从图中找出欧欧洲西部位于什么样的海陆位置? ③让学生从图中读出欧洲西部部位于什么样的纬度位置?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情境,就唤起了学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的能动性, 整个教学过程就在提问与解疑互动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2.2 角色交换,师生共同发现并设计问题

在传统地理课堂中也会提问, 不过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提问问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就是一个纯粹的接受者。者。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作作用、互相启发、互相疑问、互相解疑的。在这一系列活动活动中,中,整个课堂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设计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解答问题,谁都是发现者,谁也都可以成为解答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启发学生提问的导演,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认真钻研并挖掘教材,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易到难,一组发问,另一组解疑。就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3借助于地理读图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参与课堂学习,使教与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小组“互动”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以后,小组内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学生读图、用图后,教师再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开展组内交流、辩论及评价等活动,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技能。

地理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弊端

师生关系的定位传统上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特别是新课标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在教学中更是要求师生要合作、要交流、要沟通,才能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只要扮演好学生潜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和顾问这几个角色,努力改变过去那种“人灌”、“机灌”的形象,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反思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深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它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中考”

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楚就行,而不需要过深过细探究其理。

其次,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纵观新教材,不难发现各单元在编排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了新教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果忽视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那么知识重点就没有把握好,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知识,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未能有效地形成,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反思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一般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花样”,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生当收集员

在课外要求学生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收集一些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某方面的地理新闻或地理知识并作好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的让学生展示,及时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提出学习要求,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从其它途径寻找答案,并及时对学生的收集进行肯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由于学生的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

功”演讲的机会,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开展角色扮演

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独家经营”的教学方式,应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中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角色扮演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中学生,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板块构造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世界,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名胜古迹;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让学生变为领导者,参与宏观管理和决策;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地理事物,增强真情实感。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和气候”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可带学生去天文管,指导他们观察;可去野外考察地形了解其特征;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

(四)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都离不开地图,如何进行图文结合和转换?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对此,我采用图像导学法来解决。选用图像进行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图像的引导,并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它重视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我校学生存在着如下问题: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是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为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记忆重点。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

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本堆,问题也是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好高务远,重“量”轻“质”。

由此我觉得,学生仅仅是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一些指导。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而适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实施,反思学生技能的培养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将课本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深深的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开发校外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校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单位等。教师可根据课程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人现场讲解。当然学生也可以课余以小组活动形式自由参观,但是教师要给予知识指导和安全教育。

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的制定,反思学生身心的发展

过去的地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而新课标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甄别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入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要注意:

1、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2、对学生的解释,不作简单的确定性评价;

3、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评价;

4、注意用评价把教学引入深入。这样评价学生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上一篇:道路测量实习周记范文下一篇:地理翻转课堂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