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27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流动性的推动下,今年前7个月股市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升行情,但随着央行对流动性的“微调”,以及新股发行重新开闸、巨额再融资方案不断出现和大小非减持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资金已经不复年初那样充裕,资金牛市暂时告一段落。

股市从3478点高处回落后,宣告今年以来由流动性推动的行情结束。行情因流动性而起,也因流动性而落。在上半年银行贷款“井喷”之后,央行开始出手“微调”流动性,市场顿时担忧资金面压力。同时,宏观经济复苏受到财政政策刺激作用递减、民营投资尚未完全跟进、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复苏力度不确定性有所增大,中国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也困扰着投资者,使得行情趋于震荡。

那么,支撑市场的宏观经济是否会出现低于预期的数据,是否会二次探底?

复苏势头向好

从近期已经公布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继续向好。

“预计实体经济活动将在未来几个月中持续升温,支撑起对建筑材料和大宗商品的内在需求。2009年GDP增长8.2%。2010年增长8.5%的预测维持不变,这些预测已经建立在银行贷款增长将放缓的假设上。”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看好中国经济。

汪涛预计,8月以及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将显示实体经济活动继续升温。8月工业增加值或较去年同期增长11%。出口继续环比反弹,建设投资继续增长。虽然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将在未来几个月逐渐回落,但2009年新增贷款总额仍将超过9万亿元,这足够支撑经济复苏。

高盛高华也看好未来中国经济。分析师认为,过去9个月金融状况空前放松之后。实体经济活动环比增幅显著超过了潜在水平,2009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16,5%就是一个具体体现。虽然最近出台的旨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在短期内给环比增长势头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但这些措施不太可能会损害增长的复苏走势。而且,最高决策层目前仍在采取保增长的政策立场。这意味着一旦增长复苏面临风险,调控政策很可能会转向。分析师预计8月份及未来几个月实体经济活动数据将较为强劲。

“市场对短期内政府实施退出策略的担心不足为虑,因为政府仍在坚持保增长的政策立场,而且尽管2009年上半年杠杆率再度显著上升。但实际利率仍接近历史高点。”高盛高华认为。宽松中有微调

事实上,政府的多种言论也被市场解读为政策利好。如,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的时候表示宏观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央行上海总部发布报告称“将认真执行中央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监会表示“银行次级债可分年扣减”,证监会表示“全力维护市场稳定”,外汇管理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G20会议同意继续经济刺激政策的方向不变,等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诸多利多观点,是因为目前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过早撤出,可能对经济复苏造成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可以确定未来几个月政府将不会改变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央行会对上半年过快增长的贷款规模进行结构性微调,M1和M2增速会有所下调。但仍然高位运行。

分析师表示,5、6、7月货币供应量增速逐渐呈现高位滞涨特征,M2增速各月为25.74%、28.46%、28.42%,M1增速各月为18.69%、24.79%、26.37%。预计M2在今年年底仍然保持在20%以上,甚至更高,这仍然是较高水平的货币供应。

由于货币增速可能放慢,存款活期化程度可能改变,因此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以评估存款活期化以及市场对流动性预期是否发生重大改变。根据货币供应速度、结构与股市的关系看,每次货币供应量增速的上升周期拐头向下,带来的将是资本市场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因素对市场而言往往是具有方向性的。

回顾以往经验,2007年9月后的股市下调、2004年中期的股市调整、2000年中期后的股市调整,都与货币政策有关。信贷资金入市减少

在货币政策微调之际,违规流入市场的信贷资金也会撤退。显而易见,对信贷资金去向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加强。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9月4日表示,银监会将采取有效措施严守风险管理底线,防止信贷资金“空转”或被挤占挪用,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保障信贷流向实体经济。

《财经网》的报道称,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已进驻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重点调查“4万亿”政策配套的项目贷款资金流向。银行人士指出,部分信贷资金已有“噤若寒蝉”之势,一些可疑资金近期已从股市“闻风而逃”。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的资金人市中包括部分信贷资金的流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测算,上半年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比例为20%左右,约为1.5万亿元。

即使下半年这个比例保持不变,信贷规模以2.5万亿元算,那么流入股市的资金规模仅为5000亿元。况且,在监管从紧下,未来几个月,信贷资金入市的规模要比预计大幅减少。

多方面“抽血”

市场资金的不断“抽血”,不仅表现在信贷资金正在减少,而且市场融资规模一天胜过一天。大盘级IPO紧锣密鼓,中国中冶、中国北车、中国化学等“中”字头企业将纷纷入市争抢资金。而原有上市公司再融资也毫不示弱,规模和速度能与IPO一拼。万科A拟募集112亿元资金,武钢欲募资120亿元,京东方280亿元融资方案落定,浦发银行定向增发150亿元A股申请获证监会批准。初步估算,未来几个月,新股发行和增发配股有望吸收流动性1600亿元。

大小非的减持也是市场始终不能忽视的因素。继8月大小非的解禁量环比下降八成之后,9月大小非仅解禁72亿股,环比再度大幅回落近八成,创出年内月度解禁量新低,也是本年度最低。从解禁市值来看,以8月31日收盘价计算,9月55家上市公司的解禁市值仅千亿元左右,较8月期初解禁市值3300亿元环比减少70%。

但是,在解禁“洼地”之后。10月份又将迎来年内解禁高峰,解禁数量基本达到全年的1/3左右,其中有96%的解禁金额来自中国石化的大非解禁。虽然中国石化的真正减持动力比较小,但是在弱势市场中,巨额的解禁数量必然会给投资者心理层面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据东北证券统计,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已公告减持的解禁股数量为156.51亿股,累计公告解禁764亿股,平均减持比例为21%。中登公司提供的大小非减持月报中的历史“累计减持占比”中的最高减持比例为29%。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底,沪深两市共计解禁限售股6686亿股,总市值达70495亿元;2009年的后4个月将有3622亿股限售股解禁,涉及市值23179亿元。按照20%~30%的减持比例测算,解禁股减持压力为4635.80亿~6953.70亿元。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资金供应则是杯水车薪。虽然至少会有13只新基金将在9月入市,加上8月募集结束的新基金,估计带来的资金额为650亿元。但是新基金有6个月的建仓期,按照120天来算的话,每天也就几亿元真正地到市场上。分散到具体股票上则更少。

业绩增长决定股价

流动性已不再是推动行情的主要力量,市场只能转向靠估值推动。目前上证A股2009年动态市盈率为21.30倍,沪深300为20.34倍;行业方面,有色金属行业2009年动态估值最高,为79.66倍,金融服务行业最低,为15.77倍。

不少机构认为,从业绩预测看,未来业绩仍维持同比的快速增长,这也就决定了股价的整体方向仍是可能向上的。下跌或只是短期的调整。

不过,上周上市公司盈利一致预期一改前期不断上调趋势,环比出现下降。上证A股和沪深300指数滚动盈利预期环比前一周分别下调0.30%和0.62%。这次下调是仅仅对前期过于乐观盈利预期的修正,还是盈利预期出现拐点,需要经济基本面的明确和进一步的观察。

从三季报的业绩预告情况来看,608家上市公司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215家,占比35.36%;预减、续亏、首亏和略减的分别是101、75、99、45家,合计占比52.63%;其余73家是续盈和不确定。

从预增公司披露情况来看,业绩增长的公司主要来自于房地产、机械设备、医药、耐用消费品及材料行业。

长城证券认为,三、四季度业绩环比增长的确定性成为主要的标杆。从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与估值吸引力的角度,建议中期超配银行、建筑、家电、造纸、医药、食品饮料、商业、电子元器件、电力设备等行业,低配有色金属、钢铁、交通运输等行业,短期内基于楼市成交量能否有效回升还需观察,暂时对地产行业予以低配。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独立办学自主权增大,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成为保证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分析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014

近年来,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高校学生逐年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办学类型越来越多样。在办学经费的投入上,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筹集经费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经费来源更加多样,如高校办学经费的筹集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集模式。这种变化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日趋复杂,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也日益变大,而高校的财务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却还停留在原来的单一管理模式阶段,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出现失控的现象,风险加剧。

1 当前高校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1 资金运作风险

影响高校资金运作不确定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可能是内部管理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政策、法律、市场或银行利率发生较大变化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校的资金在运作中遭受巨大损失,产生财务风险。

1.2 财务失衡风险

高校自主权的加大,相应增加了财务运营风险。高校大多是差额拨款,其经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许多高校学生欠费和贫困学生交不起学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高校的学费欠缴数额巨大,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学校财务预算,并可能导致学校的还贷能力不足,出现资金短缺、短期内资金困难,甚至是发不出教职工工资、连日常开支的资金也短缺的极端情况,最终导致财务状况总体严重失衡。

1.3 资金管理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的国际化,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主要手段的网络财务管理方式成为常态。在网络财务环境下,财务管理完全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在线管理。这些管理方式可以使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可以实现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高校与社会各相关部门之间财务业务的高度协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費。但快速便捷的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也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资金运作速度极其快捷,成千上百万元的款项只要手指动一动,须臾之间便发生了转移,若不进行防范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巨额损失,从而造成资金支付困难。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资本决策在转瞬间就可以完成,但也极大地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导致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脱节,财务监督机制与财务业务无法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高速发展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却无法跟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无法监督的现象,针对快速发展的科技技术,高校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手段,加强财务安全管理,否则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1.4 债务化解风险

高校自身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但其无法承担这些建设费用,因此许多高校都是举债建设。且在进行这些建设项目时大多是跟风而上,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投资规模也没有考虑学校的有效支付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预算中的自筹资金往往无法落实,只好不断扩大贷款,导致债务越来越多。但高校都是非营利性单位,财政拨款有限,大规模的贷款资金虽然能够暂时缓解资金不足的难题,但这些信贷资金需要按期付息还本,高校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导致财务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化解风险。

2 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2.1 观念落后,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国家投资办学的管理模式上,认为一切由国家承担,不会发生财务风险。而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成为相对独立的事业法人,财权相对独立,随着国家投资在办学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高校面临着资金筹集、调度及合理运用等多方面的压力,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但很多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没有看到这种转变,风险意识不足,不量力而行,盲目追求发展,资金运用严重脱离实际,最终导致严重的财务危机。

2.2 支出与收益不平衡,入不敷出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财政在这一块的投资也会相应增加,共同为高校带来了学费、住宿费等各种收入的增加。但与学生数量增长同步的是,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如生活、住宿条件的改善;教学教辅设施的增加;设备的升级等各方面的投入几乎也是成倍增长,很多高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大,不遗余力地进行基建建设,在财务支出又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缺少严格的控制手段下,出现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不断膨胀,财务收支不平衡的现象,造成财务风险。

2.3 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太重

很多高校的规模发展是通过银行的信贷完成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贷款周期长,风险可控性强的项目贷款;另一种是贷款期限短,负债成本相对较小的流动资金贷款,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要用现金流量进行偿还。而高校在贷款时往往没有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导致流动资金贷款过多,债务结构不合理,最终导致短期内还债集聚,出现还款困难,产生财务风险。

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摊子铺得过大,贷款规模也很大,对债务的偿还缺少正常的思维理念,认为“债多不愁”,只要规模大了,效益也会随之而来,在债务的控制方面认为只要按时还息就行,根本不考虑本金偿还问题。事实上,高校用于建设规模的贷款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一旦招生出现问题,则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资金就会出现问题,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中。

3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风险防范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要防范风险,高校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加强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及时识别风险,了解风险的特性,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以便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

3.2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制度壁垒

高校财务管理涉及资金组织、筹措、调拨、使用、结算、分配,以及绩效考核等多个环节,要进行风险防范,高校必须对资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如,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对资金管理进行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各种决策风险;建立科学的资金运行控制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与评价制度,将资金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责任;建立信用风险评级机制;合理使用资金;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及时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发现和纠正错误;建立财务监督制度,保证运行过程的规范性。

3.3 建立安全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应当针对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科学分析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财务资料,找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予以指标化,利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安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在风险来临时发出警报,从而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强化资金运作风险控制

高校资金运作风险控制的着力点,在于破旧出新,变革资金运作管理机制,实现资金运作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建立风险分析预测评价系统,对资金运作全过程进行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及时化解资金运作风险。建立资金运作风险责任制,职责明确、具体到人。

3.5 开源节流、多种渠道化解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高校首先应当转变在办学经费来源上完全依赖政府的观念,开源节流,合理理财,应当培养融资理念;其次,应保证学费收入足额到位,大力解决欠费问题;最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社会,获取资金。

3.6 加大投入,合理融资,减少和控制债务风险

高校经费不足是产生债务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高校经费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高校负债的主要原因,高校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拨款,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举措合理进行融资,如,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也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科研项目的优势进行项目融资,但融资必须按照自身的资金需求,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确定资金金额,并制订资金的最合理使用方案,切實可行的还款计划,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资金使用监控制度,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债务风险。

4 结 语

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状况,采取措施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安全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风险预警与风险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0(9).

[2]王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马德敏.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万青.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控制[J].浙江金融,2004(5).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现行财务分析体系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通过风险控制、监测、计量和识别一些程序, 对风险进行管理、报告、分类和评级对财务进行分析上的使用与指标都是源于对传统的企业在财务分析上的体系。这其中包含着运营上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一些从事信贷工作的职工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在业务的发展上也是非常的疏忽, 进行财务分析的体系构建与创新中无法看到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分析和应用资金流这一方面, 一直都不是很重视, 基本上都是开天窗的这一个状态。

(一) 评价偿还债务的能力

在债务上的偿还能力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可以断定的是其能力上的高低与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的借贷人和供应商以及商业银行最根本上的利益联系是非常直接的。所以, 这项能力基本上会被商业银行当作必要的条件来对企业符不符合可以进行资金筹集的这一标准进行判断。

(二) 评价运营上的能力

运营上的能力表示的是一个公司因受到了外部市场这一环境的制约, 对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和生产上的资料加以组合与配置, 使公司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运营上的能力之中囊括了在人力资源上的运营能力和在生产资料上的运营能力。由于人力资源上的运营能力无法有效地对这一结果进行着计量在我国商业银行都是站在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的借贷人和供应商的立场, 都是从生产资料上的运营能力中的各方面进行指标的设计, 并借此进行企业在运营能力上的衡量。

二、在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企业资金流量分析的应用

(一) 以企业的资金流量为依据对债务偿还的能力做出分析

在日常工作当中, 企业在进行偿还账务时使用现金进行偿还, 一定的资金流量可以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的经营和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债务的清偿。企业具有偿还资金流量的能力是表现在企业资金的实有量与债务所占的比例, 这个比例能够有效地分析企业在进行生产与经营当中的资金流量能否可以保证将债务还清, 如果一个企业在进行生产与经营时在资金的流量上是充足的, 能够为还清债务提供保障, 那么这个企业存在着的信贷风险就降低了不少。

(二) 对企业在未来的资金流量进行合理的预测

近些年来, 有些许的企业就是由于进行着有效的管理, 因此才可以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之中生存下来, 但也会有企业出现了破产的情况, 那么使企业造成了破产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这家企业所处的状态是长期进行着亏损, 并且没有办法将那些已经到期了的债务还清, 虽然说一家亏空的企业可以在一段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折旧或者是进行摊销这样的手段使资金可以流入, 让这家企业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的状态。但是, 这家企业若是已经长期的进行着亏空, 那么, 就一定会因为在经营的活动中发生的资金流入没有办法对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资金流出做出补偿, 那么一定会导致资金的塌方, 使资金流动受到损害。那么, 这个时候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需要合理的测算这家企业未来的资金流量, 对这家企业是否有将债务还清的能力进行正确判断, 若是这家企业在经营中使用了存货这一战略, 而造成的这家企业可以挪动的资金数额为负值, 并且这家企业在经营上和未来的发展状态都很好, 并且这家企业具备将所欠的债务还清能力, 那么银行是可以追加贷款, 帮助这家企业度过危机。反之, 就只需要保证这家企业对他们已经放出的贷款是安全就好, 不能在有追加贷款的行为。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现如今, 很多的银行在主要任务上就是对不良资产在占用上进行降低, 使银行在信贷上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并得以解决。信贷企业在经营效益上和银行资产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一个公司有没有盈余或者而盈余是多少这都是偿还银行的一个途径, 但事实上也没有办法可以直接的进行偿还, 一个公司它是不是有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清贷款的能力, 关键是企业在实际上拥有多少能够随时运转的流动资金, 而资金往来的流程最能正确的反映出一个公司资金和能够体现资金价值的等价物流入与流出的数量, 为银行进行企业在偿债的能力上做出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现如今, 大部分银行主要任务就是对不良资产在占用上进行降低, 使银行在信贷上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并得以解决。信贷企业在经营效益上和银行资产的质量上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企业在经营效益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银行在资产质量上的高低, 很多的银行对企业经营上的效益进行评价时, 只注重对企业在经营上的利润做出分析, 从而对企业的资金流变得忽视了。与此同时, 银行需要重视信贷企业在贷款上的质量, 对信贷企业在资金流量上做到密切的关注, 真正的清楚信贷企业在偿还债务上的能力。本文就是基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视角下对企业资金流进行分析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企业资金流,分析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天元.K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企业财务分析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 2015.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就信贷审批与贷后管理的两种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垂直化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垂直化

文献标识码:B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 信贷资产 贷款转让 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资产流动性是银行持有的资产在尽可能小的损失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流动性是银行能以较低成本迅速筹集资金的能力。商业银行由于经营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对流动性的管理,离开了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管理中,信贷资产转让是一种新型方式,对盘活信贷资产、优化存量结构、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及提高资本充足率都有积极作用。

一、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可盘活银行存量信贷资产

当前盘活银行存量资产已成当务之急。银行大量的存量资产,一方面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能力。盘活了存量资产才能提高银行盈利,也只有盘活存量才能为银行带来更大的业务空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4月17日视察国开行、工商银行时就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以改革的方式,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流转等方式盘活存量资金,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使金融与实体经济共享发展红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超过90万亿。如果能盘活一部分“存量”,都将会为银行带来更大的业务空间,也会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进而提高盈利水平。

在信贷资产的转让中,买断性和回购型是常见的两种方式。买断型贷款转让是贷款出让方与贷款受让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日期以约定价格转让贷款。贷款转让后,贷款的受让方成为借款人的债权人,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后向受让方还本付息。对出让方来说,买断型的贷款通过将这笔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其资产的流动性就增强了。

回购型贷款转让是指贷款出让方与贷款受让方签订协议,出让方根据协议在约定日期以约定价格将贷款转让给受让方,同时承诺在未来某一日期从受让方无条件购回已转让的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转让并没有真正变更贷款主体,最后与借款人结算的仍是最初的贷款银行。但是这种转让方式增强了出让方的资产流动性,并且使得出让方获得利率与贷款受让份额之间的差价,增强了中间业务的收入。对受让方来说,贷款转让为其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资金使用渠道,同时可以多样化受让银行的资产结构,分散了资产风险。

二、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可优化存量资产结构

2015年4月,普华永道对十二家已发布2014年报的国内上市银行的业绩分析报告显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双升”,信贷资产质量风险持续显现。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1091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2493亿元,逼近2014年全年不良贷款的增量,其中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增量接近2000亿元;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升至1.5%,其中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亦超过了1%。不良贷款的增加,给银行带来很大压力,化解不良贷款有待时日。

现阶段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资产和主要收入来源。信贷资产的总量和结构决定着银行收益,同时对银行风险也有决定性的影响。信贷资产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贷资产中的各个因素的分布状态,如对资本的占用、集中度、风险敞口、收益回报等。二是信贷资产中的各个维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及产品结构等。如果信贷资产的结构单一,贷款的投向过于集中,就会加剧风险积累的程度。合理的信贷结构对银行的发展、经营收益影响甚切,对银行的风险防范也十分关键。

信贷资产转让可优化存量资产结构。银行开展真实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一方面可以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灵活调整低流动性资产,使低流动性资产转变为高流动性资产;另一方面可以盘活贷款存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扩大资金来源,有效缓解商业银行资金不足带来的业务制约。

三、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可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也是影响其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作为衡量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中长期贷款比例对流动性带来的影响巨大,直观表现为在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无法收回大量尚未到期的中长期贷款,再加上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到期无法偿还贷款而选择向银行申请贷款展期,更削弱了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再从负债的角度看,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引起的“金融脱媒”及存款短期化加大了负债的流动性问题。贷款的久期大于存款的久期形成了存贷款的期限错配问题,即所谓的“借短贷长”。这种“借短贷长”的现象隐藏了较大的风险,要解决这种功能错位,化解由此产生的风险,利用贷款转让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贷款转让,商业银行可以将过多的缺乏流动性的中长期信贷资产通过资产交易平台转移给受让者,从中获得更多的流动性,以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负债短期与资产长期化这一矛盾。

四、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可使资本充足率提高

保有足够数量的银行资本是维持公众对银行信心及降低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1988年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金进行了有效约束,它规定总资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之和)对总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是8%,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是4%。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的最终文本,该协议对资本金监管框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大幅提高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核心资本,二是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中长期贷款。对银行来说,相比增加核心资本而言,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中长期贷款要容易一些。

从目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来看,大银行做得比较好,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不仅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而且工行、建行、交行、中行已达到了监管部门要求的2018年资本充足水平。尽管如此,各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减记、净利增长放缓、信贷资产刚性扩张以及资本工具匮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也面临着长期资本补充的巨大压力。

对银行资本的补充,商业银行一方面增加资本金,另一方面可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减少一些中长期贷款,这样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资产就变成了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由于总资产的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充足率相对提高。因此,贷款转让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包香明,胡萍.关于促进我国贷款转让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11,(3).

[2]刘敦强.贷款转让创新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战略转型[J].中国学术研究,2011,(7).

[3]成家军.我国信贷资产流转市场:规范与发展.《债券》杂志,2015,(08).

[4]何铁林.我国贷款交易市场的动力因素分析.金融经济,2014,(12).

基金项目:云南财经大学基金课题“我国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研究”,项目编号:YC2012A28。

作者简介:陈爱华(1964-),女,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是商业银行及融资服务;袁天昂 (1960-),男,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理论、区域经济及农村金融问题。

民间资金信贷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贸易信贷是指发生在中国大陆居民与境外非居民(含港、澳、台地区)间,由货物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提供信贷而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权和债务。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向好和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大量短期套利资金以贸易信贷名义进出我国,给我国跨境资金管理造成一定冲击。

【关键词】贸易信贷管理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贸易信贷管理现状

根据《国际收支手册》定义,贸易信贷的实质是反映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之间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关系,包含贸易信贷资产和贸易信贷负债两大项目。其中,贸易信贷资产包括贸易出口应收款和贸易进口预付款;贸易信贷负债包括贸易进口应付款和贸易出口预收款。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国内房价继续大幅上涨,CPI持续高位运行,GDP连续多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重,但我国对外贸易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我国贸易信贷将延续增长趋势。

二、我国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分析

目前,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管理主要通过贸易信贷登记和贸易信贷调查两种手段得以实现。其中,贸易信贷登记在整个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是对贸易项下出口预收货款、延期收款、进口预付货款、延期付款实行逐笔登记的管理模式,该制度实施以来,进一步完善了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对贸易项下跨境资金的均衡管理。虽然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在政策设计等具体细节方面尚存在欠缺和不足,但应该看到,该政策在贸易信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完善了贸易信贷管理统计体系,统计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得以提高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的实施,将货物贸易项下对外债权债务全部纳入管理,构建了全口径贸易信贷管理体系。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盲区现象得以改进,统计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全面提升。贸易信贷登记政策实施前,贸易信贷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申报数据,以及贸易信贷调查中对贸易信贷数据的估算。

(二)完善贸易信贷监测体系,大大降低了“国际热钱”借道贸易途径入境的可能性

将贸易项下债权债务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对企业特别是有非法企图者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政策实施前,过度宽松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管理政策,曾使合法形式遮掩下的非法资金运作路径一度畅通。将贸易信贷纳入债权债务管理,屏蔽了贸易项下的“热钱”运作,其收付均受到严格控制。

(三)通过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企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实施后,有效抑制了异常跨境资金流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实施后,企业逐笔进行贸易信贷合同登记、提款登记、注销等手续。通过登记系统控制贸易信贷业务,企业程序性违规的政策性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强了银行前台人员的监管责任,减少了银行的业务审核难度,控制了由虚假贸易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贸易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规定不完善,导致监管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预收货款贸易方式的真实性难判断。政策规定,企业在银行办理出口收汇资金的结汇或划转手续时,无需提交出口报关单,银行无法判断企业该笔资金为预收货款还是货到付款,若企业对其发生的预收货款隐瞒不报,则银行无法对企业是否登记进行及时监督,只能根据企业自行申报的贸易方式为其办理业务,企业不进行贸易信贷预收货款相关登记即可将资金结汇或划转,造成外债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影响外汇局对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监管。

2.预收货款余额管理存在漏洞。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上线时,根据企业前十二个月收汇情况在该系统中核定给企业预收货款初始可收汇余额,由于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预收货款项下无银行端口,如企业单次或累计预收货款金额未超过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最初的预收货款可收汇余额,则企业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中不做相关登记也可在银行结汇。

3.延期收款政策不衔接。出口管理政策规定,企业在银行办理正常的结汇手续无需提供出口报关单,所以,银行无法判断判断资金是否为延期收款;而贸易信贷管理政策规定,银行在办理延期收款的结汇或划转手续时,需要审核企业提交的出口报关单。若企业其延期收款不予申报,则银行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已办理贸易信贷登记并予以注销债权登记。

(二)系統功能不健全,导致监测准确性不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登记信息的准确性问题。目前,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只有延期付款和延期收款的注销登记由银行进行操作,其余各项贸易信贷业务的合同、提款/付汇/债权及注销等信息均由企业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中自行登记。

2.登记信息的及时性问题。政策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登记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企业需结汇或付汇时才进行提款或债权登记、在预收货款或预付货款额度不够的情况下才进行注销登记等情况。超期限登记、超期限注销造成系统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贸易信贷行为,无法满足外汇局统计监测的需要。

3.系统功能更新滞后问题。目前,相关文件已取消预付货款企业注销申请与外汇局确认注销申请环节,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外汇局端)预付货款货到注销与退汇注销的审核功能已不存在,而相关的功能模块依然保留,相对应的注销登记查询功能至今未及时完善。

4.系统功能不完善问题。目前,外汇局针对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非现场监测主要依托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及进出口相关监管系统对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关联信息进行核对。

三、政策建议:完善政策规定,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增加出口报关单校验功能。在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银行端用户的电子关单查询功能,以关单号进行识别。银行在处理业务前,如企业申报收汇款项为预收货款,则银行依管理政策进行操作和审核。

二是增加预收货款银行端口。借鉴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预付货款、延期收款、延付货款须逐笔指定银行的做法,增加预收货款银行端,银行办理预收货款项下结汇时,需登陆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进行核查才可结汇,以此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对企业贸易信贷登记行为的有效监管。

三是明确预收货款期限,严格退汇管理。规定贸易信贷预收货款的总时长,明确预收货款登记与注销的最长期限为一年,对登记期限超过一年的按借用外债管理,杜绝企业短债长用;加强对预收货款退回境外的监管,严格审核未出口报关却已预收全部或部分货款的退汇,堵住不明性质资金通过贸易收汇途径规避监管的渠道。

作者简介:梁建华(1968-),男,汉族,山西太原人,任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与外汇管理。

上一篇:铁路物资采购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信贷管理理论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