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

2024-01-1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第1篇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或者与同伴相处,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里,就会影响同伴交往。

,使刚入学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同学和谐相处,就成了我们低段老师研究的重点。

1、观察:了解新生中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学生

(1)、由于学生刚入学,孩子的情况没有完全展现,所以可以向家长了解孩子与人相处的情况,使我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生与人相处情况调查表:

①您的孩子的优点是(最少三个)————————

②您孩子入学前一直和谁生活?—————————————— ③您孩子平时喜欢和小朋友玩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和小朋友玩时有没有因为您孩子的原因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这样的情况多吗?—————— ④通过您的观察,您个人认为您的孩子

A活泼好动 B文静内向 C活泼有余,行为缺乏控制 D 其他

⑤孩子入读一年级前,您一定为他做过一些准备,主要是从 方面准备的。 A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B识字、拼音、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渗透 C 顺其自然,没有刻意的准备

(2)、在同学们进行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留心观察,把不善于交往的新生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同学们对他们的交往态度记录下来。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孩子与人共处

通过活动,让新同学们体验与同学交往的快乐,完善自我,端正交往态度如、要主动、热情、礼貌,学会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从而改善和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1)、综合活动

①体育课上可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游戏。如我们一年级体育老师金老师的开火车游戏,让新同学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得到同学间交往快乐,完善自我,端正交往态度如、不仅要主动、热情、礼貌,而且要帮助别人,学会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助人为乐。从而改善和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我的表扬肯定不只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个人所在的集体成员们在活动中是否团结协作。

a、游戏活动组织: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运动场去玩快乐小火车的游戏,好吗?

b、游戏规则:①把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大圆圈,请同学们以报数的方式,如:报数

1、

2、

3、

4、

5、然后让数5的同学出来扮演快乐小火车的驾驶员,每组大约三至四位同学。②小火车的驾驶员,在活动中,需要主动去邀请同学们乘座自己的小火车,并带着大家开展一个愉快的旅行(绕半个运动场走一圈)。③让同学们开展一个活动前的小讨论,通过讨论,让同学们知道,怎样做,才使自己驾驶的小火车,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小火车,如:火车驾驶员要主动、热情、礼貌、要照顾同学、与同学合作等等。同时老师也加入其中当乘客,参加活动。

c、注意:在活动中,对同学们尤其是交往能力欠佳的同学,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方式,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随时,与他们谈谈,了解与同学们在活动中交往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在平时,也像今天一样,与同学一起玩。

d、活动后,老师把这些同学的活动表现,记录在观察表上。 e、活动后记:(对这次活动的开展,进行小结) (2)、班队活动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的欠缺,所以作为一年级老师,在引导学生相处上要做到细微入至。

①、组织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一日活动。一年级学生给他们讲应该怎么做才是好的,不如带领学生去看,让他们有一个形象的概念。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说说小学生一日活动。所以我们的言行举动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明白。如早上带领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进校时对老师鞠躬问好,放学时看高年级学生站队回家,看高年级学生进场、集会、出操。在模仿中学会文明礼仪。 ②、学生的日常活动也要讲到细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一年级学生你就要讲的钉是钉铆是铆,他们才会知道具体的行为。如上课了听到铃声你就要跑进教室,迟到了要在门口喊报告,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说话。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带领学生认识学校的各个地方,了解哪些地方是不能随便进去的

③、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一是检查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有没有随便乱扔瓜皮纸屑,有没有乱涂乱画,有没有乱吐痰,有没有把脏东西踢倒别人那里。二是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没有勤剪指甲,勤洗头发,勤洗澡,勤换衣服,穿着是不是整洁。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有互相对立的两部分:一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 和以自然为中心的 自然界 。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

2、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3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4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奠基阶段,二是生成发展阶段,三是拓展反思阶段。

5、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6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7、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决策功能

和咨询功能

8、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期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9、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个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个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0、现代咨询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

11、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12、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13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非逻辑性二是综合性三是自觉性;

14、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多级抽样方法

15、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

无结构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要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C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

释)

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

3、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C 社会学)

4、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经济学)

5、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语言学、考古学)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是(D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

7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最大的特征是(B以理服人)

8、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到200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列将是(A管理学 )

9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日本)

10、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定性研究)。

四、简答题:

1、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

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 作业

2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 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化 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让你问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全面 真实 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 ,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

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浪漫主义)

10、语言学一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C结构语言学)

四、简答题:

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哪些变革?答:20世纪世界历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试以管理学的发展为例,阐述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 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

作业

3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

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行为 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的格式塔 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认识理论领域、人格理论领域和情绪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理论假说。

3、人类学爱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4、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裂变为两个体系:一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5、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6、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一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 社会思潮。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倡导的研究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理解社会学,也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7、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历史法学 部门法学及应用法学几大板块。理论法学又称法理学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和国际的现行法律及其制定、解释和应用,是法学体系的主要部分。

8、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区域综合具有深刻背景;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9、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

10、最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计算机个多的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

三、选择题:

1、費罗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C突出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中的地位和作

用)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展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自我实现)

4、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主要倡导者是(A 蔡元培)

5、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的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是(B 英国人)

6、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凯恩斯革命)

7、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孔德)

8、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退职19世纪,其标志是(A 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

9、一般人认为,首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一位(C 传播学家)

10、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新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卢梭)

四、简答题:

1、1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说说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

1、试述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的共同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说说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

(4)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

(5)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作业

4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四、简答题:

1、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答: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教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1)早期的教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比较零散的关于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阐述,通常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同伦理、政治、宗教乃至理工等知识搅和在一起;(2)19世纪初,从人文社会科学母体中初步分离出教育学体系。主要的代表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这一著作,成为近代教育学的雏形;(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2、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是:(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2)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促使初等教育重视如下课题:一是要全面关注初等教育过程中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进一步克服重认识、轻情感和意志的倾向;二是要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教育在整个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的探讨。

3、我国教育社会学是怎样认识班级问题的?答:当代教育学提出,班级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下的特殊的儿童社会。班级在教学的意义上是“课堂”,教育社会学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社会化,使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学习。教育学指出班级集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组织,班级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建议强化师生、生师、生生、师师间的多渠道交往,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班级的社会文化生活,使小学生在独特的社会群体中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问题儿童”和反社会行为低龄化等教育社会病。如当代我国许多小学在班级建设中开展的“交往教育”。

五、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1)全程教育是指不应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2)全域教育是指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

(4)全面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几乎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效;(2)以终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观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学的垂构,它要求重新审视并构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开始了新的内部纵向分化和综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横向分化和综合,由小教育观向大教育观拓展,以大教育观推动小教育观的变革趋势已经形成;(3)初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层次和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终身教育论的传播改变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时空观和未来发展观,推动着初等教育观念的体系性转换。

2、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试述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和多质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在宏观层面涉及人类的古往今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的各种门类。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立体式的研究。

(2)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 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初等教育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它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以自觉承担更为繁重的历史任务;第二,信息社会的步伐正在加快,新课题层出不穷,而解决这些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第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少年儿童为中心,广泛吸收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反应,形成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已

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3)跨学科的研究,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现代初等教育研究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有助于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框架和种种思维定势,产生新的科学成果,促进初等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共同繁盛。 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探讨,是在总结中国过往应试教育的历史教训和世界先进教育成果的基础进行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寻求新的突破。素质教育是以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根本转变、两大文明建设为内在依据的,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教育模式。人才学指出,素质教育是全员成功、全型成功的人才工程,有利于大面积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造性人才资源。

· 综合题答案第

一、

二、

三、

四、五章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2.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C17-18世纪

)。3.“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日本 )4.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抽样调查 )。5.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贝塔朗菲8.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9.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克罗齐

三、简答题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1)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2)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3)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4)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

四、论述题

当前世界和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

答:(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

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3)联系实际进行论述(略)。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二、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B弗洛伊德)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2.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A夸美纽斯)。3.( C教育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经4.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5.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

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卢梭)6.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蔡元培)7.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是(B亚当·斯密8.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D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9.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B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10.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C亚里士多德 )

四、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2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2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1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1分)。 2.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三股新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心理学领域涌现了三股新潮: 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3.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

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

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第3篇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或者与同伴相处,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里,就会影响同伴交往。

,使刚入学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同学和谐相处,就成了我们低段老师研究的重点。

1、观察:了解新生中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学生

(1)、由于学生刚入学,孩子的情况没有完全展现,所以可以向家长了解孩子与人相处的情况,使我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生与人相处情况调查表:

①您的孩子的优点是(最少三个)————————

②您孩子入学前一直和谁生活?—————————————— ③您孩子平时喜欢和小朋友玩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和小朋友玩时有没有因为您孩子的原因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这样的情况多吗?—————— ④通过您的观察,您个人认为您的孩子

A活泼好动 B文静内向 C活泼有余,行为缺乏控制 D 其他

⑤孩子入读一年级前,您一定为他做过一些准备,主要是从 方面准备的。 A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B识字、拼音、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渗透 C 顺其自然,没有刻意的准备

(2)、在同学们进行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留心观察,把不善于交往的新生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同学们对他们的交往态度记录下来。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孩子与人共处

通过活动,让新同学们体验与同学交往的快乐,完善自我,端正交往态度如、要主动、热情、礼貌,学会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从而改善和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1)、综合活动

①体育课上可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游戏。如我们一年级体育老师金老师的开火车游戏,让新同学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得到同学间交往快乐,完善自我,端正交往态度如、不仅要主动、热情、礼貌,而且要帮助别人,学会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助人为乐。从而改善和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我的表扬肯定不只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个人所在的集体成员们在活动中是否团结协作。

a、游戏活动组织: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运动场去玩快乐小火车的游戏,好吗?

b、游戏规则:①把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大圆圈,请同学们以报数的方式,如:报数

1、

2、

3、

4、

5、然后让数5的同学出来扮演快乐小火车的驾驶员,每组大约三至四位同学。②小火车的驾驶员,在活动中,需要主动去邀请同学们乘座自己的小火车,并带着大家开展一个愉快的旅行(绕半个运动场走一圈)。③让同学们开展一个活动前的小讨论,通过讨论,让同学们知道,怎样做,才使自己驾驶的小火车,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小火车,如:火车驾驶员要主动、热情、礼貌、要照顾同学、与同学合作等等。同时老师也加入其中当乘客,参加活动。

c、注意:在活动中,对同学们尤其是交往能力欠佳的同学,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方式,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随时,与他们谈谈,了解与同学们在活动中交往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在平时,也像今天一样,与同学一起玩。

d、活动后,老师把这些同学的活动表现,记录在观察表上。 e、活动后记:(对这次活动的开展,进行小结) (2)、班队活动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的欠缺,所以作为一年级老师,在引导学生相处上要做到细微入至。

①、组织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一日活动。一年级学生给他们讲应该怎么做才是好的,不如带领学生去看,让他们有一个形象的概念。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说说小学生一日活动。所以我们的言行举动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明白。如早上带领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进校时对老师鞠躬问好,放学时看高年级学生站队回家,看高年级学生进场、集会、出操。在模仿中学会文明礼仪。 ②、学生的日常活动也要讲到细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一年级学生你就要讲的钉是钉铆是铆,他们才会知道具体的行为。如上课了听到铃声你就要跑进教室,迟到了要在门口喊报告,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说话。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带领学生认识学校的各个地方,了解哪些地方是不能随便进去的

③、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一是检查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有没有随便乱扔瓜皮纸屑,有没有乱涂乱画,有没有乱吐痰,有没有把脏东西踢倒别人那里。二是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没有勤剪指甲,勤洗头发,勤洗澡,勤换衣服,穿着是不是整洁。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第4篇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 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 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 自然界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2、人 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 生 成展期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 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 社会决策 咨询

8、 物质 精神 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 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 科学分析;

11、情感 激发 定量研究 技术分析

12、复杂性 模糊性 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 综合性 有意识的 活动;

14、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15、观察法 无结构访谈法 集体 访谈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 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 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 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 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 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 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

一、定性研究 与定量研究的统

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 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

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

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 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

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

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 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

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

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

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

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

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 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

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

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

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

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

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

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

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 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战争与革命 对抗与对话 和平和发展;

2、各学科之间 技术各领域之间 技术之间;

3、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革命 学术建设;

4、人 人的解放和发展;

5、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思潮;

6、全面 真实 必然;

7、性质 原理和批判标准 演变发展 对具体作品的评价;

8、索

绪尔 所指;

9、乔姆斯基 语言能力;

10、《马氏文通》 马建忠。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B

8、B

9、C

10、C

四、简答题:

1、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 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 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 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 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 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 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

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

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

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 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

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

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 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

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

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

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 “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参考观点: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 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

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

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 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 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

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 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

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 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 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 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 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 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 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

二、填空题:

1、行为 格式塔 精神分析 巴浦洛夫;

2、认识 情绪;

3、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4、资 本主义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5、经济自由 国家干预;

6、迪尔凯姆 实证主义 韦 伯 理解;

7、历史法学 部门法学 法理学 制定 解释;

8、科学的自身发展;

9、整体综合化

全面社会化;

10、数学 计算机。

三、选择题:

1、C

2、A

3、D

4、A

5、B

6、B

7、A

8、A

9、C

10、D

四、简答题:

1、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 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2、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 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 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 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

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 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 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 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

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棲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 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

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

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 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

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

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

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 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

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 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

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

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

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参考观点: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

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

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

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

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

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

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

益等。

(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

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

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

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 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

(4)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

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

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

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

(5)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

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

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 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 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 释教育问题。

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 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 近代教育学;

2、改变学校教育重心 更新教育内容 筹建终身教育体系;

3、陶

行知;

4、科学主义 评价;

5、体制 增长 质量 效益;

6、生理心理 精神文化;

7、综合性 效

益滞后;

8、实事求是 为我所用;

9、教育价值观;

10、情感和意志 心理 教师心理;

11、 社会性质 社会功能;

12、35 首位;

13、非政治 政治人;

14、学校内部和外部 依法治教;

15、教育和文化 文化

三、选择题:

1、A

2、C

3、D

4、A

5、D

6、B

7、A

8、B

9、D

10、A

四、简答题:

1、答: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教育学,是人文社会科 学的一级分支学科。(1)早期的教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比较零散的关于教育经验和教育思 想的阐述,通常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同伦理、政治、宗教乃至理工等知识搅和在一起;(2) 19世纪初,从人文社会科学母体中初步分离出教育学体系。主要的代表是捷克斯洛伐克民 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这一著作,成为近代教育学的雏形;(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2、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是:(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2)当 代教育心理学发展,促使初等教育重视如下课题:一是要全面关注初等教育过程中认知因素

和非认知因素,进一步克服重认识、轻情感和意志的倾向;二是要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教育

在整个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的探讨。

3、答:当代教育学提出,班级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下的特殊的儿童社会。班级在教 学的意义上是“课堂”,教育社会学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 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社会化,使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学习。教育学指 出班级集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组织,班级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建议强化师

生、生师、生生、师师间的多渠道交往,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丰

富班级的社会文化生活,使小学生在独特的社会群体中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

“问题儿童”和反社会行为低龄化等教育社会病。如当代我国许多小学在班级建设中开展的 “交往教育”。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 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

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1)全程教育是指不应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2)全域教育是指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 的素质。

(4)全面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几乎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 理念,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效;(2)以终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观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学的垂 构,它要求重新审视并构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开始了

新的内部纵向分化和综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横向分化和综合,由小教育观向

大教育观拓展,以大教育观推动小教育观的变革趋势已经形成;(3)初等教育作为学校教 育系统的基础层次和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

终身教育论的传播改变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时空观和未来发展观,推动着初等教育观念的体系

性转换。

2、参考观点:

(1)教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和多质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在宏观层面涉及人类的古往今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的各种门

类。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

滞后性,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立体式的研究。

(2)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

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初等教育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终 身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它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以自觉承担更为

繁重的历史任务;第二,信息社会的步伐正在加快,新课题层出不穷,而解决这些课题都要

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第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少年儿童为中心, 广泛吸收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能

力结构,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反应,形成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已是刻不容

缓的事情。

(3)跨学科的研究,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现代初等教育研究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有助于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框架

和种种思维定势,产生新的科学成果,促进初等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共同繁盛。

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探讨,是在总结中国过往应试教育的历史教训和世界先进教育成果

的基础进行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寻求新

的突破。素质教育是以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根本转变、两大文明建设

为内在依据的,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教育模式。人才学指出,素质教育是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第5篇

起源于西方

班级:学姓名:

体育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体育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自觉从事体育时期;形成与完善体育制度时期。经过这三个时期,逐步形成了现代的体育体系;其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要讨论现代体育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起体育的原始萌芽,而说起体育的萌芽,我们有不得不从中古世纪的古希腊开始谈起。

最初,在古希腊,灿烂的文化、发达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带来了体育繁荣。各城邦之间的军事交战,更加促进了他们对体育的重视。最典型的是斯巴达,他们不仅重视尚武教育,同时很注意优生。新婴儿必须交送国家检查,体格强壮者才归还父母养育,患病或畸形的儿童便被丢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古希腊人还在祭祀活动中诞生了辉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延续达千年之久,为人类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城邦组成的古希腊,战乱连绵,特别是城邦争霸和奴隶主镇压奴隶起义的内战使得人们没有喘息的机会。但古希腊作为泛神论的民族,尽管存在着激烈的内部纷争,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崇拜诸神。古希腊民族的共识是,世间都是由英雄——诸神创造的,并且认为神是人格化的英雄,为保持人与神之间的最短距离,常于收获的季节举行祭神活动,与神共享天伦之乐。在祭神活动中,人们多以表现健康的裸体竞技和表现美的健身舞蹈与神同欢,以此创造出表达人间“悲欢离合”的艺术作品而倾诉于诸神。

远古时期,古希腊的健身就与人体美学结下了姻缘,由于希腊三面环海的自然地理环境,且岛屿分布广阔,气候宜人,为了抵御各种战争,提高身体能力,常以裸体锻炼,人们以“全身发展平衡”为基本,以“肌肉沟回”为精美,以发达的左右对称为荣耀,不断塑造强健的人体造型,在古代希腊运动会上,简直就是人体美学的展示会。它以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节律构成了体育运动特有的人体力学,丰富了人类的美学价值,给人们留下了奥林匹克的文化遗产。如波里克勒特的《持矛者像》、米隆的《掷铁饼者像》,以及公元前2至1世纪的《摔跤铜像》,都鲜明地表达了古希腊体育的艺术与追求,为后人的健身健美活动塑造了精美的模型。

古希腊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更多地注重“人性化”,无论从传说中还是现实竞技中,不断地为人们树立个人的英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尊崇的偶像,如永远记录在奥林匹克传说中的“宙斯裸体投掷像”、“蒙面舞蹈者青铜小雕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决斗像”以及众多的获胜“英雄像”等,为世界体育史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这里,集中描绘了为取胜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个人形象,为后人树立了生活的榜样。作为推崇泛神论的古希腊,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像神一样的英雄人物创造的。在古代奥运会中,获胜个人被城邦授予至高无上的荣誉和特别待遇。

当时的东方以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为代表,当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前后,诸侯混战,其思想精髓在于一个"礼"字,尽管当时的人们也十分的崇尚武术,但是于体育全然不同,而是一种军事思想,更确切的说事兵法。相比于西方的对个人英雄的崇拜,对自由体育,全民体育,以及体育之目的,显然,古希腊体育于现代体育的竞技性符合的更好,古希腊体育以橄榄枝作为奖励也非常符合现代体育的精神。

开篇我说过体育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古希腊体育起源于城邦混战,并且在城邦混战中得到发展。

所以古代体育起源于古希腊而非东方,是其政治目的,也即城邦征战,对英雄的崇拜所决定的,古希腊体育为古希腊的政治宗教所服务。而相比这一时期东西文学代表著作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春秋》和《荷马史诗》可以作为我们有利的证据以追述古今。体育是一脉相承的,从古希腊城邦征战中发展而来的古希腊体育演变成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公元前776年,古希腊举办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着奥运会正式诞生。对于奥运会的起源历来众说风云,于是奥运会一度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事实上,古代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结束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城邦时代。整个希腊被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占据,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常常为了争夺领地兵戎相见。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城邦的士兵能征善战哪个城邦的胜算就多几分,各城邦都在不遗余力地训练士兵。

在各城邦主看来,体育是训练士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除军事训练之外,各城邦都加大了对士兵的体育训练强度。在斯巴达城邦,男孩从7岁开始就由国家抚养,同时开始从事相应的体育、军事训练,非常辛苦。各城邦为战争而开展的体育训练无形中促进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城邦首领为了检测士兵的训练成效,时常组织一些体育竞赛,这就为奥运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来自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叫奥林匹亚的地方。这个地方处在阿尔菲斯河和克拉德斯河交汇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古希腊人祭祀宇宙之神宙斯的圣地,一直归伊利斯城邦管辖。拥有这样的圣地自然招来不少艳羡的目光,斯巴达城邦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为了争夺奥林匹亚城,斯巴达城邦和伊利斯城邦爆发了战争。斯巴达人久攻不下,却不想无功而返;伊利斯人虽无法取胜,却依然顽强抵抗,寸土不让,这场战争进行得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终于引起了两国民众的不满,一时间,和平成了人们极力寻求的唯一愿望。

公元前884年,和平终于降临,经过协商,伊利斯王和斯巴达王签订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竞赛的协议,即《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在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伊利斯城邦将成为和平的圣域,禁止任何人携带武器进入,也禁止战争行为,所有通向奥林匹亚的道路任参赛人员自由往来,任何人不得阻拦,否则将被认为背叛了神,必须受到惩罚。至此,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代替了战争。

“奥林匹克神圣休战”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希腊人和平、友谊的盛会,体现了古希腊人渴望和平的愿望。但是在神圣休战条约规定下举行的奥运会还只是古代奥运会的雏形,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古代奥运会才真正诞生。

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宣布奥运会的举行间隔周期为4年,时间

定在夏至后的第二个或第三个月圆之日,奥林匹亚被定为古奥运会的诞生地和永久性举办地点。第一届奥运会在同一年如期举行了,比赛项目只有一项,即在奥林匹亚神庙附近长度为192.27米的场地上进行的短跑比赛,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邦参加了这次比赛,最后一位叫科罗博斯的商人赢得比赛,获得的奖品是一顶用橄榄叶做成的叶冠。尽管这一届奥运会令人不甚满意,但它却被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第一届奥运会。

古代奥运会的组织工作由伊利斯城邦的首领和宗教领袖完成。通常在奥运会举办一年前,他们会从当地有名望的贵族中推选出裁判官,人数由最初的1~2人,到第一百届时确定为10人。奥运会开始前10个月,裁判官要到奥林匹亚宙斯神坛前宣誓:保证公正、严明地履行职责。

古代奥运会组织者不仅对裁判人选十分挑剔,就是对竞技者资格也有明确规定:竞技者必须是具有纯正希腊血统、道德高尚的自由人;奴隶、战俘、异族人和女人不准参加比赛,甚至连观看比赛都不被允许,违令者将被判处死刑。

此外,组织者还强制竞技者参加10个月以上的训练,并且在赛前1个月到伊利斯集训。

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竞技赛会,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祭神性的竞技已经具有全民众的性质,已经有正式的组织者并以装满橄榄油的陶瓮为奖品。由此,古希腊逐步迈向“运动会”的体育系列,开始整合和构成古希腊体育文化。

古代奥运会的会期最初只有一天,前十三届奥运只有短跑一项比赛,距离为一个“斯泰德”——古希腊的长度单位,约为192.27米,后来逐渐增加了长跑、五项竞技、角力、拳击、赛马等比赛项目。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扩大,会期也由原来的一天从第三十七届开始延长为3天,后又从第七十七届开始延长为5天。

古代奥运会所有比赛项目只取第一名,获胜者被视为英雄,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因此竞争十分激烈。比赛结束后,获胜者将在宙斯神坛前接受隆重的颁奖仪式。首先裁判会宣布获胜者的姓名、其父亲的姓名、属于哪个城邦以及获奖项目,并授予获胜者一顶橄榄枝花冠。随后在观众的簇拥下游行和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橄榄枝作为奥运会精神的象征,寓意深刻,影响深远。

从公元前776年古代第一届奥运会被载入史册,到公元前393年被废止,古代奥运会共举办了二百九十三届,历时1168年。公元前5世纪末,持续时间长达27年的罗伯奔尼撒战争爆发,导致希腊的奴隶制开始走向衰败。虽然古代奥运会衰亡了,但是却留给人类社会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创造了一种竞技运动的组织模式,还极大丰富了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世界体育史有深远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奥运会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那就是至今仍被世界人民津津乐道的“奥林匹克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奥运会“是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

后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动盛会,每4年举行一次。届时,世界各国运动健儿齐聚主办国,各展其能,一比高下。奥运会不仅仅是搏击场上的拼杀、竞赛,正

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它“是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这是后话,我们再来看一看现代体育的最杰出代表――奥林匹克运动会。当然,现代体育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竞技,也不局限于奥林匹克运动会,事实上奥林匹克的精神早就超越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本身。

15世纪开始,教育家开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7世纪,英国人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提出德、智、体,法国人让-雅克·卢梭建议透过游戏学习。公元1776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勘察中发现了古代奥运会遗址。1875年至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亚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1858年,希腊发布了《奥林匹克令》,并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举办了第一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1889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田径代表大会上,后来被人尊称为“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首次公开了他恢复奥运会的设想。1891年1月,顾拜旦以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秘书长的身份,向全世界几乎每个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发出邀请——参加于1894年6月16日在法国巴黎索邦神学院召开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此次大会为第一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会议召开一个星期后,即6月23日,大会就通过了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而6月23日也就成了“国际奥林匹克日”。当时,顾拜旦成为首任秘书长。大会决定在1896年召开首届现代奥运会,希腊的历史名城雅典获得主办权。1896年4月6日至4月15日,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

当希腊雅典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距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举行的古代奥运会已经过去了1500多年。1896年4月6日下午3点,在经过重修的雅典帕那辛尼安体育场,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乔治一世在开幕词中说:“但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能增进希腊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但愿体育运动和它所崇尚的道德观念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希腊人,无愧于他们的先辈。”

此届奥运会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9个大项43个小项,共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赛。

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来到了繁华之都——法国巴黎。这届奥运会比赛时间持续5个多月,可谓旷日持久,而女子运动员首次登上赛场,则无疑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人类对体育的理解又更上岑楼。

截止2008年最近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召开,此时体育运动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而无疑,这个迄今为止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和平盛会起源于古希腊奥运会,起源于西方,尽管它被全世界所传承。

而现代体育之所以起源于西方,古希腊体育以及奥林匹克的起源只是一点,还有一点我所没有谈到的是,众多的体育项目也起源于西方。

诸如家喻户晓的马拉松。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波斯军队的入侵。传令兵菲迪皮德斯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城,在报告胜利的消息后,因体力衰竭倒地而亡。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其长度为马拉松镇至雅典城的距离。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首次被列入第23届奥运会。

其他,竞走,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英国出现步行比赛活动。1866年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举行首次竞走冠军赛,距离为7英里。 短距离跑(简称短跑),起源于欧洲,最早的正式比赛是在1850年的牛津大学运动会上,当时设有100码、330码、440码跑项目。19世纪末赛跑距离由码制改为米制。 中距离跑(简称中跑),最初的项目是880码跑和1英里跑,从19世纪中叶开始,被800米跑和1500米跑项目所替代。 长距离跑(简称长跑),最初项目为3英里跑、6英里跑,从19世纪中叶开始,被5000米跑和10000米跑替代。跨栏跑,起源于英国。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最早的栏架是埋在地面上的木支架或栅栏;1900年出现可移动的倒T字形栏架。1935年有人将T形栏架改成L形栏架,L形栏架支脚面向运动员,稍受推力即可向前翻倒,减轻了运动员过栏时的恐惧心理。障碍跑,于19世纪在英国兴起。最初在野外进行,跨越的障碍是树枝、河沟。各障碍间的距离长短不一。19世纪中叶开始在跑道上进行,但其距离不统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短的440码,长的可达3英里。

现代体育起源于西方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诸如马拉松之类的运动项目起源,诸如奥林匹克这样的盛会的起源也只是其中部分原因。

比如近代的东方,像中国封建的禁锢,以及建国初期国家积贫等诸多因素,而其他小国家也各有家事。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题范文第6篇

2009年3月2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回顾与前瞻暨纪念《社会科学研究》创刊30周年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辛文,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章玉钧,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理论处处长王素,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段建玲,四川省社科联秘书长李泽敏,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主任贾松青,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四川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周友苏,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丁伟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志田,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李昌麒,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梅琼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光斌,《新华文摘》总编张耀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柯锦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法室主任张安民,《学习与探索》常务副主编冯向辉,《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王卓,《东岳论丛》副主编李然忠,《江海学刊》总编韩璞庚,《江苏社会科学》总编金晓瑜、副总编李静,《浙江社会科学》主编俞伯灵,《广东社会科学》社长刘泽生,《人文杂志》总编杨明丽,《江汉论坛》副总编陈金清,《云南社会科学》主编黄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罗骥,《社会科学报》副总编段钢,以及来自省内的学者、期刊界同仁130多人参加了会议。周友苏副院长主持会议,贾松青书记以“构建时代深刻需要、富有时代意识的期刊平台”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立意深远的讲话,殷建中副部长宣读了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同志的贺信,周友苏副院长宣读了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同志的贺信,《社会科学研究》总编张小路汇报了办刊情况。

就“学术期刊与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贾松青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当前,有社会良知、有历史责任感的学术期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人文导向、价值导向、守护精神家园、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面,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社会科学研究》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党政机关决策服务的学术平台,办成传承文化、创造新知的智慧果园,办成学者的心灵家园,办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同时又具有巴蜀作风、巴蜀风格的学术创新阵地。学术期刊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重在编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感,重在有学术良知和学术境界。既要善于发现和推出重大研究成果,又要善于培育科研新人,推出学术大家。因此,从学术与编辑的内容方面来讲,应该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从学术与编辑的人才方面来讲,应该有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人才意识。

张耀铭总编在向《社会科学研究》表示热烈的祝贺。称赞《社会科学研究》是当今研究和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重镇和重要窗口之后,认为从中可以引发对优秀学术期刊应具备的品质的思考。他认为,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论创新,思想性、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是理论创新的标志;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善于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问题,坚决拒绝无意义、无价值的伪问题;必须直面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科学地观察“挑战一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时代发展中的瓶颈因素。深刻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成果;必须肩负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在学术水准、学术课题、学术服务、学术争鸣、学术风气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必须推出新人、扶持新人,为他们提供平台,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必须关注学术的大众化,让一流的学术走进百姓的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

西南财经大学杨继瑞教授结合自己所供职高校学术研究发展与学术期刊的关系,提出一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至少具有的六个方面的社会功能:1.旗帜的功能。学术期刊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建立、主旋律的弘扬中起到旗帜、阵地、窗口的作用。2.论坛的功能。学术期刊在坚持主流人文价值、精神导向的同时,应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发散及发展空间。3.智库的功能。学术期刊能够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参谋。学术期刊在密切关注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跟踪实践、凝炼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有价值、能够指导实践发展的见解和建议。4.平台的功能。学术期刊为学科的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拓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5.摇篮的功能。各学科的大师们在这个摇篮中播撒下思想的火花;学术的新进们从这个摇篮里得到养分,茁壮成长,并获得学术成长的空间。6.纽带的功能。学术期刊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道宽阔的桥梁,实现了学术和实践、企业和高校等多层面的互动。

柯锦华副主编回首自己20多年的编辑职业生涯,提炼出作为编者所经历的三种不同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仅仅认为学术期刊是展示学术成果的窗口。处于这种境界中,就会认为编辑不过是以好的学术眼光,挑出好的稿子,并通过杂志展示出来而已,容易养成一种旁观者心态。第二种境界是认识到学术活动是一个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学术期刊的编辑可以介入学术研究的过程之中。这也就是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确立的过程,是主动加入到学术创造活动过程中的境界。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就要对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编者必须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做学术研究,要读书思考,要关注学术发展。而最高境界应该是,编辑同时是学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虽然现在要做到这一点还不现实,但这种境界作为一个理想,应该成为我们坚守的目标。这对于规范我们现在的办刊行为、校正我们办刊的方向,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只要向此努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定会超越现有的水平,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杨明丽总编则从学术期刊对学术生态的引领方面做了深刻的发言。她说,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张,纷纷争取各种行政资源,对于学科建构有了空前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形成的高校学术体制造成了学术生态的种种隐忧:1.功利化。在目前功利化、行政化的学术体制下,大多数人从事科研工作更多是为了评职称、聘岗位、拿学位等,而不是建立在个人的兴趣之上。2.形式化。我国学界在引进西方学术范式时,主要从形式上加以模仿,结果丧失了宝贵的问题意识,导致对目前最重大的问题失语。3.碎片化。在没有理论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的状态下,学界研究呈现碎片化。学术期刊生存在学术生态之中,必然受其影响。不少期刊不幸地卷进了这种功利化的链条,并且沦为下线。学术期刊要避免成为功利化链条的下线,而且还要对学术风气具有引领作用,就要做到:第一,从风气上抗拒功利化,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编辑的主体意识。第二,坚持编辑导向。编辑学者化,在选题方面具有问题意识,期刊才能有鲜明的特点,才能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能取得和西方学术界的对话权。

张安民主任具体谈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期刊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品质所采取的做法。1.调整期刊结构,尽量做到学科覆盖全面,不炒作强势学科,不遗漏弱势学科。2.规范编辑流程,对一整套以“编辑+顾问”为核心的编辑流程制定了具体、严格的规定。3.强化编辑素养,将编辑工作汇报会制度化,并随机抽查编辑所负责期刊的质量。4.严格质量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建立了完整的质量考核制度,以定量与定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期刊质量进行监控,将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组稿标准、编校标准等四个方面分解为相关的系数,逐项打分,以评价期刊的情况。

《社会科学研究》早在1982年就率先开辟“《三国演义》研究”专栏,成为《三国演义》研究的重要阵地。四川省社科院沈伯俊研究员正是研究《三国演义》的开风气之先者,他的许多重要成果都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因此,他深怀感激之情地结合自身学术研究成长经历谈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三点作用。第一,一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是时代脉搏的感应者。第二,一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是新思想、新学说、新观点的传播者。第三,一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是学术人才的培育者。

韩璞庚总编对于成就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国立场与中国风格做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引领学术讨论、激励思想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活泼的心灵观照,真正承担起促进民族文化复兴和民族思想再造的历史重任,应该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文本关注与回到现实生活世界、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等三层关系。而随着全球金融体系出现巨大问题以及中国经济这30年的巨大成功,西方社会也不得不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思当代世界问题,思索中国的成功经验,学术研究与学术理论期刊应确立鲜明的立场与观念,为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为成就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立场贡献智慧与力量。这需要:研究中国道路;秉持中国立场;形成中国范式;成就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

王卓副主编着重谈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个性,以及如何应对学术成果传播的网络化两个问题。她认为,由社科院及社科联系统主办的综合性期刊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各刊之间的区别度不大,且随着高校学报名刊工程的推动,将会造成更多千刊一面的现象。综合性期刊有必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优长性和特色的开拓,要具备个性风格与品牌价值,在品牌特点上作更多的探索。而纸质期刊的功能,尤其对于越来越熟悉并依赖网上信息的年轻学者而言,已不再是作为学术传播的载体,而渐渐向学术证明演化。但由于目前各家杂志社对应对此趋势的准备不足,导致各期刊网得以在对各期刊著作权剥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期刊的个性被过滤,利益被侵占。因此,各刊需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争取并赢得平等的对话权利;应探索更为合理的数据化方式,避免成为期刊网纯粹的打工者;应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将纸质期刊的办刊理念、学术追求、技术规范等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特点在网络化中加以继承和延续。

杨先农主编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办刊体会阐发了几点意见。1.要充分发挥重要学术期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发挥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研究的作用。2.要有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有良好素养的编辑人才。3.要继续探索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传播效应的途径,以更广阔的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大众化。

丁伟志研究员曾从事过《中国社会科学》的编辑工作。他的发言不时引《中国社会科学》之创办为例。他充分肯定了《社会科学研究》以“探索真理”为办刊的一条基本指针,认为坚持以“探索真理”为指针,正是办好学术期刊的精魂所系。牢牢把握这条指针,学术期刊的质量便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游离了这条指针,学术期刊的质量必将滑坡。但他同时认为,坚持真理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若是出现问题,都要追究编辑或出版社的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创刊时不是这样的。其稿约里明确表示:所有本刊发表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不代表编辑部的意见。作者文章不代表编辑部的意见,编辑部也不干涉作者的意见,文责自负,这样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才能保证学术创新的实现,才能保证学术期刊的生机勃勃和学术价值,才能保证作者有勇气在自己的文章里、学术领域里探索真理。

张康之教授从一个读者、作者的角度思考了如何办刊的问题。他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学术期刊承担着伟大的使命,就是要把一大批作者送入到历史中去,当学术期刊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把自己写入了历史的某一页中。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国外将开始全面关注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这也将是办好学术期刊的新的起点。学术期刊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章可分为三类:学术研究类,实证研究类,思想、理论叙述类。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稿时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学术研究类文章注重其规范性;实证研究类文章选稿时可以先看其结论,再看论证过程,再审读它所使用的各种模型;思想、理论叙述类文章则要看其创新性和现实性。从学术期刊的思想导向来看,改革开放后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要回到中国古代去,一种是要把西方的东西搬过来,学术期刊应当对于矫正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发挥作用。承担起思想启蒙的责任,是学术期刊在今天具有的更大的历史使命。

下午,会议进入对“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主题的讨论。罗志田教授发言论述了“近3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的某些面相。他认为,“三十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变化不少,但必须指出,变的一面不能太夸大,有相当地方可见“传统不死”的一面。近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又在冲击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恐怕用不了多久还会出现一次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李昌麒教授回顾了“经济法研究30年”,认为经济法的发展时间虽然相当短促,但是却非常令人瞩目。之所以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法学人在对经济法的研究中比较重视理论创新和对法治的贡献。对于今后的经济法理论及制度研究,李昌麒提出了可以完善的几个方面。

王富仁教授对于“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作了发人深省的发言。他说道,目前中国的学术和文化很可能孕育着一个转换,且这个转换很可能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但是,这个转换不是从我们以前所取得成就的基点上而来,而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点上,将来自于知识分子对社会危机的强烈感受中。

杨光斌教授就“制度变迁与社会科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科学的许多基本概念、体系,都是把特定的历史经验变成了普世化的价值,因而出现了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以及由政党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三种脉络。但无论由哪种主体主导现代化进程,都要注意社会与国家的平衡问题。

四川省社科院盛毅研究员谈了对“中国企业改革研究30年”的看法。我国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各个改革阶段的突破口,盛毅研究员将国有企业的改革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探索的问题。

梅琼林教授就“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趋势”做了精彩发言。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趋势在目前是比较明显的,这是知识整体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对总体性反思的需要。在学科整合中。可能会出现学科的交叉与传统学科界限的消失,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以及学术共享方式的创生等变化。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人文方法与实证方法的争议,方法论的多元主义视野可能是弥合这个分歧的一个途径。

这次会议在作者、读者和编者之间形成了观念的互动,提出了一些深刻见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对整个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未来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张小路

上一篇:入团申请书入团决心范文下一篇:人事专员职责说明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