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

2023-10-02

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第1篇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当然,我们这里不是严格讨论数学的问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说实在的,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华的工具。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采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变成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成了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

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第2篇

1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组

首先在正常的教学进度情况下,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程度可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别,进行因材施教:(1)优秀学生组的学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老师在他们身上所花的精力相对比较少,有有些学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老师进行辅助的教学工作。适当的教学辅助工作,对优秀学生也是有益的,因为教学相长,他们可以 帮助他们 从另一个 视角来看 待自己所 学的知识。(2)普通学生是人数最多的学生群体 ,老师在他们身上所花的精精力比较多, 各种教案的编写基本都是针对这个学生群体的。普普通学生群体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 也是老师师最重视的一组学生。 (3)后进学生是在学习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这类学生的形成原因相对比较复杂,究其原因,可以分成主观因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包括身体健康原因, 有少数学学生从小体弱多病,有时无法完成正常学生的学习任务;或数学思思维方面较弱,严重偏科等;家庭生活环境原因,有些学生生活在在单亲家庭中, 或是父母忙于工作, 无法给学生较稳定的学习环环境。主观因素包括因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原因而不喜欢数学,因个人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而未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等因因素。

2根据学生的分组因材施教

下面就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练习作业和课后辅辅导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2.1 教 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写明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大纲精神,可可以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对后进学生的基本要求;而而把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作为对普通学生的教学要求; 把形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义的观点作为对优秀学生的教育目标。当然这样做并不就是说完全放弃学生对较高教学目标的要求, 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所调整[2]。比如在后进生中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只是由于其他原因而造成了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好,那就完全可以根据其特点而以帮助其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其教学目标。

2.2 课 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决定了整个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基本以满足普通学生的学习要求而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相对地照顾到后进学生与优秀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放低起点以照顾到基础差的同学,在加大难度时,多加铺垫。同时也允许优秀学生在课堂进行自学, 或者给他们布置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作业让他们进行思考研究, 这样可以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优秀学生或是后进学生,都应充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数学[3]。人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也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应主动把所教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遇到的事物联系起来, 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现象进行数学抽象,思考其中的数学本质,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好胜之心人人都有,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有着很强的好胜心。老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有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仅仅作为知识内容的讲授者, 而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向导,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潜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丰富资源,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学习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与人分享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 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

2.3 作 业练习

不同组的学生给予不同类型的作业。后进学生的练习以与教材中例题相似的题目为主,确保他们能掌握基础知识,以达到对他们的基本教学要求;普通学生的练习则提高一个层次,除了一些基础题目外,对题目增加了一些变化,以巩固和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够简单应用这些知识;对优秀的学生则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 以使他们能对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和能够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多项式分解时优秀学生做的是121(ab)2-144(a+b)2,普通学生练习的是25x2-9y2,而后进学生练习的是4x2-y2,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练习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学生作业的批改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老师所有有关教学环节的工作是原来工作量的几倍,而在作业批改环节,完全可以进行适当改变,请部分学生批改,如普通学生检查后进学生的作业,优秀学生检查普通学生的作业,老师对作业进行抽查,以保证作业检查的质量。这样一来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 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备课等教学环节上。期间,老师应给同学们讲授“闻道有先后”的道理,老师与学生之间是这样,学生之间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自己学得好而沾沾自喜,瞧不起学习不好的同学,应使同学们相信大家都能学好数学,只不过有的同学掌握数学知识快些,有些同学慢些,学的快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的慢的, 努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

2.4 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老师比较花心思的事。因为尽管学生分成了三个组别,然而同一组内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别,就是优秀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心思很细,思考问题很细致,但运算速度比较慢,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能够做出来,然而往往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这就需要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训练其速度;有些学生则相反,做题很快,但过程是小错不断,甚至因此而得出错误的结果,因此应着重培养其耐心细致的学习作风。有些后进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没有稳定的学习环境, 老师则应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及时给学生补课;有些后进学生因为性格散漫而不重视学习,老师则要不时叮嘱,严格要求;有些后进学生因为智力原因而成绩不理想,老师则需要用更多的耐心来帮助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教学时,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也需要有相应地改变。

3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是知识灌输型的。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就讲过的知识点向学生提问,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收已被系统化了的梳理好的知识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和互联网已进入到普通百姓家庭,学生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不仅仅是从学校、从老师处。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老师的权威地位受收到了挑战,特别是在优秀学生面前。这就要求老师能够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转变。在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的学习活动中, 老师更是其中的参与者,应能使学生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进行主动性学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教师应能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 提升自己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老师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工具,以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数学。

4根据新观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传统的方法是以考试成绩为主, 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为辅,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并未针对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分类评价。《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笔者的理解是应根据学生特点恰当地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标准,特别是对后进学生,在不降低总的标准为前提下,以鼓励为主,看到他们的进步,树立他们的信心。对于普通学生则在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下, 着重对他们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上。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强调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人为本,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仅要考查学习结果,更要考虑到学习的过程,用学生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取得更大进步的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应注意不能让后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不是学数学的料,对自己自暴自弃, 同时也应注意不能让优秀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固步自封。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客观的,能够充分激发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不能仅是数学老师,也应请其它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客观评价学生。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即现在对学生的分类还只是经验性的, 还没有一个绝对的量化标准来判断什么样的学生达到了优秀学生的标准,什么样的学生属于后进学生。对各组的学生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也是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目标既不能太高使学生压力太重,这点主要是对优秀学生的;也不能目标太低而达不到基本要求,这主要是对后进学生而言的。然而怎样的学习目标才是恰当的,所定立的目标有无具体的科学依据, 这是个现在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为了能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要求老师沉下来花时间与精力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然后还需要精心组织教案,以期能达到教学目标。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提高总结,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能力培养和思想方法等方法,具备自身优势。我国的课程改革需要在保持和发扬这些优势的前提下, 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以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行开放式教学,创设宽松、自由、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帮助中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

摘要:教育新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文提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学生分组,并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的教学思想。并指出在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建立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第3篇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也反思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当前的考试制度以及长期以来应对考试制度的一些做法,实在是与新的理念相背离确实是如张厅长所说,读这本书需要勇气和决心,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书中的理念、做法,去推倒现实中那些陈旧的东西,有好几次我有放弃不再读下去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孩子们,我最终选择坚持了下来,我庆幸自己的坚持,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洗礼,我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现存的一些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事物会逐步退出改革的舞台。

在阅读中,我尤其对“学生的成长权”这一章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说要教育学生要以人为本,课堂教育要以生为本,理念是好的,实际上,我们又真正把学生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了吗?我们考虑学生的成长权了吗?学生的成长权一再受着伤害,这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在践蹋着学生的成长权,我们习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

容器,给他们灌输,无休止地让他们去背、写,布置作业,强占他们的休息、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学会乖巧地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就把他们完全地与社会隔离,在长期的负重学习下,孩子们丧失了对新知识应有的兴趣,对其他新鲜事物缺少了积极性,孩子们一个个厌学,没有了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自尊、自信,反而学会了自暴,自弃。保障学生的做事权,展示进步的权利,学会担当,服务社会,心智独立这些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统统都被抛弃了,多么可悲的事情!张厅长说了,要让孩子们“多些探究,少些训练”,在学校这块沃土上,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让我们引领孩子尽情地吸取各种知识,还孩子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

当我读到,授课形式由班到小组的变化时,眼前更像是划过了一道光,一道希望之光。是啊,统一的年龄,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地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标准。却让我们带出: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人才来。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体。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作为基本的授课形式、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存在,势必应运而生的就是传统的讲授形式。而改变之后,形成了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主动的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模式学习的基本前提。形式是创新的“先行者。”就像书中说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发生了,一个可能要引发一系列制度重建的新生

命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 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书中还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阅读了这本书,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1、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节课讲啊讲,要恰到好处的导,比如碎片化学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可以以导的形式给学生分析,然后讲本节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将其整体化。

2、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并能充分的去利用。

3、小组一定不要成为名词,而要成为最最实用的学习模式,让小组探究成为习惯 ,一开始也许不会令人满意,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不但不学习,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教师要好好引导,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样可以学会更多的东西,可以收获成功,可以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方面,慢慢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去学习,那么小组学习就起作用了。

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教育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现代教育的发展应以立德树人为主,切实实现育才和育德的双重目标。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思政教育延伸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寻求教育新途径提供了条件。课程思政是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演化和升级,是通过“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深化思政教育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探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及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启示,提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他课程也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征途,迫切需要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

1超越思政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生成

思政课程是高校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总称,是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唤醒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意识,发掘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教育理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浅表性的语序调换,而是教育理念的升华,折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历程,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育人理念转变的背景中逐步生成,呈现出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

2结合校企合作,结合第一课堂加强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企业实践的第二课堂十分重要。

结合学生的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联合校企平台,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团队协作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等,在实践课程中隐入思政元素,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举例而言,福建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长期与福建省全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宏天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全趣杯”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院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参赛学生,以创新创业比赛为平台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基础融入其中。举例而言,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认知实践”在企业实践授课时,学校教师领队带学生到煜辉科技有限公司、零一动漫有限公司实习,实习过程中加入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拓展,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企业实践中。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教师带领学生到福州工大台钻有限公司实习,用素质拓展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育。

3融合的基拙: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并非专业课程的简单思政化,更非思政课程的削弱或取消,而是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四个自信”等方面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实现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与育人互促,应构建以思政课程为轴心、以课程思政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价值导向和育人规范,以思政课程引领和促进课程思政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在政治引领上,思政课程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始终在关注、领会、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上走在其他课程的前面,在坚守社会主义高校的育人底线上为其他课程定好向、把好脉、指好路,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健康发展。要明晰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定位和作用,做到与思政课程步调一致、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多层次互补的圈层效应。

4课程思政给思政课程的启示

结合课程思政形成的内外环境及教学现状,能够发现,课程思政的出现是为了弥补思政课程“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及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教学效率不够明显的弊端,而形成的全员参与、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在内在联系上,课程思政能够以专业课程为媒介,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理论知识传递给青年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获得思想道德层而上的教育。但这并不代表,思政课程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改进、不需要自我提升和发展。在课程思政得到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应突出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地位,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引导专业教师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以立德树人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学生。并紧紧结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方法,教学进度及学生的素质高低,及时、积极地调整思政教育的方法体系、内容结构、授课进度及教学模式,以此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得到融合、得到整合,形成系统统一的整体。而在育人理念上,思政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开展的首要任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进而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形成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但结合传统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话语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将教学话语浅显化、形象化、地气化、将教学方法多样化、信息化、特色化,使思政课程在形式和情景上契合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而由于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政教育从单一课程扩展为全课程,所以在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多维参与的发展机制及上下贯通的巡查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和思想引导功能。

5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壁垒,同享教学资源

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在单独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短板。因此,我们可以打通两者间的壁垒,构建协同育人的平台。相对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尚未发展成熟。其成长和发展还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积累。因此可以考虑培育思政名师,构建互动平台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同享“思政课程”积累的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资源、优秀教师资源、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资源。

结语

课程思政是结合思政课程弊端和问题,所演化出的立德育人理念,能够有效地将专业课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范畴中。而在课程思政得到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出全新的育人途径,使思政教育更加特色化、现代化、浅显化,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学生的发展。进而让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的支持下,更加系统、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122-123.

[2]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王一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协同育人机制专题研讨会掠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1):98-99.

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第5篇

2012年8月8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之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学习,我聆听了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的《我的20个教学主张》、周业虹老师的《新课程中的说课技巧》、文喆教授的《课堂教学本质与好课分析》、万福教授的《发展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有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晨元老师的《有效教学的特征》等10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使我在思想认识、教育观念上、理论理解、业务水平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观念更新和提升比知识更新和提升更重要

我曾经苦于对差生的学习兴趣难于培养,学习成绩难以提升,为了差生的改变我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但效果还是微乎其微。反复强调过的解题方法,遇到同类问题,他们还是无从下手,复习过若干遍的知识他们还是不能掌握。教学走进了死胡同,我原地徘徊,迷惘、焦虑,恨自己教法平庸,恨学生愚蠢,心中一直在呼唤谁能救我走出困境。在我翘首苦盼之中,有幸参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教师研修班学习,亲耳聆听先知们的教诲,培训中心韩主任的一句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我如沐浴春风,让我幡然领悟,对差生那么多的无奈和气愤,是自己没有尊重孩子的特殊个性,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片面的理解智力,忽略了智力的多元化。是自己没有“读懂学生”,“以人为本”,就是“以心为本”。正如另一位先知的一句箴言“我们不能把全班50多个学生教成一个学生”。 让孩

子做最好的自己,更需要的是我们要有发现孩子特质,了解孩子个性的眼光。怎样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怎样让孩子扬长避短,除了让孩子愉快地接纳自己,还要引导孩子认清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只有孩子认识了自我,他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我们去打造完美宝宝,不是由我们把孩子当成白纸画上最美的图案,而是在画稿上自己修改、着色。让他们自己去书写最美丽的人生。

韩主任说:精神和灵魂只要有一样在路上就能走向幸福的彼岸。我们应该唾去把角逐高分当作学习的全部的观点,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以分数论英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运用冰川理论,去挖掘孩子潜在的美质,引导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步。

二、智慧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万福老师在《发展有效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谈数学的价值取向时说:算的准算得快,掌握得牢,能应对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吗?钱守旺老师在《我的教学20个主张》中第一个“观念更新 理念内化”中说“初级老师教知识,中级老师教方法,高级老师教智慧”。都在呼唤智慧的教育。记得曾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智慧

的核心就是创新、发现。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启迪智慧放在首位,交给关乎孩子们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智慧。

三、 问题引领比知识引领更重要

钱守义老师说:“有了问题,才能把冰冷的教学,变成火热的思考”。万福老师说:知识问题化。从专家的话中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备课上课中,总是把让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放在首位,以精讲多练为主要教学手段,由此,往往教师津津有味,学生却一脸茫然。新课改之后,为让学生动起来,采用了合作学习,注重了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动口,可是由于缺乏问题的引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然而,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的默然。文喆老师说:看课堂状态,看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活动,不是看手动,重在看思维的活动程度。由此可见,“问题”才是课堂的灵魂。

“问题引领”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一个生动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

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学生的潜能。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思考的开始。“问题引领”关键在于“问题”不能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既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导”,也要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高效地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学生对知识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而以问题引领为主要特点的高效课堂则体现了学生探究、研讨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创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地教。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要有层次地教。从学生对“问题引领”学案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大概了解出学生学习前置时的个体的差异。对于大家都难于理解的重点问题要多启发,多点拨最后总结。而一些少数人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让这少数人站起来讲,其他学生帮忙纠正,点拨。个别不懂的问题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上课少讲。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要注意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凸显学生,矮化师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本互动。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走向深入,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这样才会发挥课堂的高效。“问题引领”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总之,五天的培训短暂而又精彩,我能有机会参与这种培训学习,是我一生中的幸福,在这里我得到了精神的洗礼,观念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把读懂学生和如何进行问题引领作为备课的中心内容。我要做到:不仅要授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启迪智慧,最大程度的去解放孩子,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为智慧的人生奠基。

教育新理念心得范文第6篇

一、立足解放思想,增强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发展的灵魂。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局把正确理解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作为思想解放的重点,认真分析形势,深入学习政策法规,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统一对宏观调控与科学发展关系的认识,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近年来,国家将土地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闸门之一,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对这些精神吃得不透,把握不准,运用不当,就很难把国土资源工作做好,甚至影响XX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编印了《土地宏观调控有关政策及解读》,作为教育活动的补充学习材料。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为干部职工作了土地宏观调控政策辅导。组织政治理论集中学习,系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省九次、市四次、市六次党代会和李建国书记在黄河三角洲规划和开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宏观调控是手段,科学发展是目的。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土部门的职责,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载体,改变干部职工思维模式,增强干部职工系统思考意识。我们将教育活动与全局正在开展的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干部职工系统思考问题,自觉地将国土资源工作置于XX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做系统思考,跳出国土看国土,站在全局干国土。引导干部职工实现了从严格执行政策到活学活用政策,再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没有就业务抓业务,而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将油田工矿用地份额在我市扣减,增加建设占用未利用地规模的建议,引起了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土资源部领导将来我市调研,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将有效缓解我市建设用地不足压力,为XX经济建设赢得发展空间。三是提升思想境界与工作标准。扎实开展了“找差距、争一流”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较高的思想境界和确定高标准的奋斗目标,组织有关人员赴国内先进单位进行深入考察学习。提出了“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上水平”的要求,制定了实现各项工作市内第一,省内一流,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各股室和每一名干部职工都重新确定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全局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着眼改进作风,提高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作风建设关系到机关的形象,更直接影响着为民服务的质量。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努力把全局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改进作风、为民服务、干事创业上来。一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在推行机关5S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双基四化”建设。“双基”,即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基础业务工作,“四化”,即实现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办公信息化和服务优质化。深入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的基层国土资源所(窗口单位)”活动,全面实施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AB角”服务制等规章制度。实行政务公开,设立群众评议箱,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阳光政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二是在完善职能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我们把争取工作职能和明确职责分工作为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经积极争取,在下放土地初审、实行市市联审的基础上,市局将地租征收、储备土地管护、土地审批、土地登记发证等部分职能下发到我市。特别是土地登记发证职能下放后,我局土地登记窗口成为与市行政审批大厅土地登记窗口平行的办文发证窗口,辖市内大部分土地证将由我局直接办理。同时,我局将宗地地籍调查、地租征收、储备土地管护等职能下放给各所,充分发挥基层所的作用。职能的争取和调整,有效地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办事群众。三是在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根据局领导班子分工和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将市、市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分别制定了各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的全员、全岗位量化目标综合考核办法,加强工作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在全局形成了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的良好作风。

三、突出服务大局,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积极研究政策,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努力推进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是把握利用好国家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十一五”规划,国家每年拿出近1000亿元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并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从零散向集中,规模从小到大,由数量到质量,从单一到综合,从粗放到科学的总体要求,我们根据这一政策变化,迅速研究应对措施,积极做好争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靠上工作,积极为XX经济发展提供用地服务。全面完善了新市、工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的用地手续。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提前研究政策,扎实做好工作,有力地推动了XX工程的顺利进展。落实了XXX等重点项目的用地规划,为重点项目用地做好了前期工作。三是抢抓机遇,超前谋划,为XX经济建设拓展空间。我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需要国土资源的强力支撑。当前,我们正面临全国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大机遇,我们超前谋划,为XX发展拓展了空间。我们充分利用规划修编期间可以局部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对工业园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不符合规划的1716亩用地进行局部调整,确保了重点项目落地。通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规划修编,将耕地保有量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降下来,将建设用地基数增上去,对我市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将这一精神贯彻到省政府部署的土地更新调查工作中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我市土地更新调查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抓住国家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的机遇,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挂钩试点项目一个,已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同时,积极推进土地置换,摸清了废弃工矿用地和空心村家底,编制了土地复垦方案,这将有效置换更多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上一篇:家乡的民风民俗范文下一篇:哦香雪教学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