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2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尤其是能够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能够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该种措施就是农业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机械化手段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对人才的培养开始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即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农业信息化发展为一些地区的农民提供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优化了其了解信息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热情。

2.2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农业科技的普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也为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从当前农业信息发展过程来看,其已经渗透到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此外,农业信息化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农民不用到市场上就能实现对农产品情况的了解和农产品的销售,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农业信息化的科学利用能够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同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农民能够享受到一些优质的服务。

2.4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农业信息化能为农民提供农业发展方面的信息,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解决农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

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比较差,整体素质比较低,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一旦信息化意识淡薄和技术低下,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农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受到影响。在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农民是重要的主体,其对农业化信息技术的接受水平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3.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看,基础落后是一个共性问题。随着我国对农业信息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仍旧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同时农业信息需要服务的对象比较多,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农业信息服务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应该不断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实现基础设施的优化。现阶段,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农业信息数量有限等,同时一些信息的内容也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健康发展。

4   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强化基层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

在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基层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很重要。对此,相关工作部门需要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目的是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为實现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助力。此外,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强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形成完整的网络资源库,促进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及时了解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情况。在建立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民掌握新技术,并且不断扩展获取农业信息化的渠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4.3   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建立内部体制的基础之上,加大农村网络的覆盖面,促进农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此外,相关的工作部门还应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能够科学地分析信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4.4   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协调配合

信息化网络技术存在很明显的优点,不仅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同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农业信息化的出现使农业的发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计算机普及率低的情况,一些农民获取农业发展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只有电视和广播等。因此,在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将传统媒介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为实现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5   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传统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信息传递滞后等,直接影响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农民在生产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产品过剩滞销的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因此相关的工作部门应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地将农业信息传递给农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尤其能够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2019-09-17)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开犁网”是吉林省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的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自2011年开通, 到目前平台累计实现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交易额1.5亿元, 实现农产品交易6.03亿元。

作为“12316”新农村热线的核心, 专家组是热线得以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热线专家, 不仅通过热线电话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和信息, 还频繁下乡实地为农民指导生产, 有很多农民和专家建立了友谊, 只要有问题随时找专家。热线开通以来, 通过专家与农民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互动交流, 帮助解决了生产技术、市场供求、政策法律以及民生事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据统计, 平台访问量最高的是生产技术和市场问题, 分别达到55%和25%。

近两年, 吉林省对“12316”热线进行升级改造, 由过去主要和联通公司合作, 到全面向各家电信运营商开放, 与广电媒体合作;由单一电话热线升级到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互动、广播电视、APP技术、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大数据等多手段于一体、服务全覆盖;由多个地点提供服务, 到集中到省信息中心集中办公、整合服务。目前, “12316”平台设有专家坐席和话务员坐席39个, 可以同时拨打进750个电话, 手机报注册用户达10万余人, 《零公里信息报》印发量达52万份, 推广益农宝手机客户端23万户, 已经成为全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载体。

十年来, “12316”平台累计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500多万个, 发送短信息105亿条次, 日制播广播电视节目3小时25分钟, 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3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12316”信息惠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如今, “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形成了“农业部门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合作互利共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合力共建共营是吉林省“12316”服务平台建设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十年间, 省农委先后与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共建了语音平台、短信平台和乡镇网站平台、与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共建平台专家队伍、与银信机构及信息化骨干企业等共建和市场化运营电商平台等, 形成强大的合力, 推动城市各类优质信息服务资源进村入户, 让平台建设、运维和使用者共享合作成果、实现各自利益诉求。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该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提出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便实现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与仓储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宣传和推广,使农业经济得到振兴。

关键词:互联网+ 农业 经济发展

1 互联网+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生活力技术,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实践性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且也带动了其他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激活了经济实体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互联网+也为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使二者得到深度融合,并为传统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象,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互联网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效果,这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替代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互联网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使互联网技术得到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农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加快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一个闭塞的信息环境当中,无论是技术还供求信息都相对匮乏,而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市场信息互通,使交易双方能够直接实现联系,及时获取信息资料,并根据市场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决策。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获利机会,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带来了更丰富的经济利润。其次,互联网+能够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互联网+作为一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例如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中,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供求信息,信息渠道增多,农产品也有了更广阔的销路,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最后,互联网+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互联网+是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变。互联网包含的内容较丰富,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与效果,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对农业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等。总之,互联网+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 农业信息平台整体建设缺乏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时间不长,所以基础服务设施还较为薄弱,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例如信息不全面,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人员的信息需求,一些农业难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不利于农业信息平台的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农业信息平台整体建设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网站缺乏专业人才

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也给农业信息化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提高人员专业水和素质,才能有效地普及和应用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整体素质都相对较低,对于新兴事物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也较慢,无法有效地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影响。

3.3 互联网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互联网是一项庞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于技术、人才、物力、资金都有很高的要求。资金是互联网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贫富差距较大,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受此影响很大,在软硬件发展、信息采集和网络平台运行等方面都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这也直接影响了互联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

4 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農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部门要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网络环境、减少运行限制,使互联网平台更加开阔,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其中,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同时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使更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参与网络平台建设,获得更及时准确的农业相关信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应加强农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另外,要不断加强我的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研究探索新的生产技术和应用设备,为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4.3 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

互联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开设更多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成果,培养学生努力学习互联网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术储备。此外,还应当培养更多互联网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养,使他们了解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加快当地的农业发展进程。

4.4 加快农村互联网平台发展

农村互联网平台是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渠道,只有真正构筑优秀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才能将更丰富的农产品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农产品。此外,互联网平台还应加强物流、产品安全检测、自动识别等技术支持,使互联网平台更加完善,有效地解决信息不畅、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平台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和仓储管理,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了农产品,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雅雯,余国新.农业信息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疆784个样本农户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5(4):41-46.

[2] 刘子飞,王昌海.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7):105-112.

[3] 周颖,王丽英,甘寿文,等.农户采纳蔬菜清洁生产技术补贴机制研究——以藁城区蔬菜堆肥化处理技术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6(3):82-86,94.

[4] 杨林,于继庆,刁希强,等.浅析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1(9):25-26.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农业电子商务更是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全面客观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的各种优势与劣势,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我国农业信息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文章针对我国农业特点,分析了网络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业信息化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将电子商务引入农业系统,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改善中国农产品产销、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讲究高科技、高集约、农工贸一体、多元化和综合性,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从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发展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减少流通费用,使供需双方直接在网上见面,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进行广告宣传、信息搜寻、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的成本费用,可以突破农产品从小农户迈向大市场的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产品经营市场化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它的产业如工业、服务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现阶段,我国农业网站基本上覆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农业电子商务功能和农村信息服务日益增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农业领域应用信息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对改善我国的农业价值链和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很大帮助。从单纯提供信息到大环境成熟的条件下实现面向终端客户的商务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服务模式,这是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采取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具体表现在通过手机短信、终端机、电话机附加信息传输功能、电视机加机顶盒等方式来实施信息服务功能。商务对象主要面向农民,也有一部分兼顾涉农企业。目前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等,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

三、网络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这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对改善中国农产品产销、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技术,可以组成“虚拟公司”,将分散开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或进行一种点对点的针对性生产;利用电子商务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农民可以向网上的购买者展示农产品的特色;利用跨地域性和时间性,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时间。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各个农户自主经营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证,同时又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具有实体性。网络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如下两个方面。

1、实现农产品的在线交易

农产品的在线交易与其他商品有所不同,农产品属于低值、易腐蚀、科技含量低、规格不一的商品,尤其鲜活产品的物流问题,相对来说在线交易的成功率比较低,条件要求更高。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有关农产品的拍卖信息,约定具体时间、地点来招集竞拍人,成交后电子商务公司向买卖人收取相应的佣金。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垂直型综合服务社区及网上洽谈、拍卖、直销等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网站,可以将增值内容和商务服务平台紧密集成,通过网上大型B2B农产品交易市场,涵盖果蔬、粮油、食品、饮料、水产、肉禽蛋、花卉、饲料、畜牧、服务等各行业,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消费以及农业科研、行政等单位,提供一个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桥梁,让农产品能够迅速找到买家,让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迅速找到所需的农产品;也可以将农产品信息要进行深加工,综合处理分析后,按地域、品种等分类发给相关企业。

2、加快了农业信息化进程

与传统农业最显著的不同是农民可以不用亲自到田地里操作,而是坐在办公室里通过鼠标操作,就可进行施肥、灌水、各种环境资料的采集;农场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运输、产量评估预测等都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监测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协调各项作业完成;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例如天气预报、农产品供应、科技信息等,以制定最佳生产与销售计划、确定优化管理方案。通过计算机与农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定位、定量和定时),即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以指导和帮助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加大对信息源的整合。要在公司内部设立信息化专家坐席,专职负责整体策划,加强对农业信息源的整合规划更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一是实现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二是农产品的仓储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滥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运行。三是畜禽的棚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工作完全实行自动控制或人工遥控。

(2)农业技术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一是实现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对于各类蔬菜采用岩棉栽培、袋培、水培、营养液膜栽等方式,可以通过电脑调节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进行监控和管理。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动控制。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畜禽体内的微波器或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判断畜禽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3)农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各农业生产单位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及时了解信息。二是通过省、全国、全球的信息网络如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科技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了解市场行情、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优化配置和销售产品,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需要软、硬两方面的支撑,其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通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兵: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22).

[2]姜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3]曹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M],新西部,2007(4).

[4]郭瑞林、刘庆红、王艳峰: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2).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比例,可以扩展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基本方式,同时降低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条件,而加强信息化建设无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加快了速度和步伐。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当前社会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它们的作用,接着进一步明确阐述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最后总结现状,针对目前的不足,提出完善的措施,在完整的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人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信息化;新农村;发展现状;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三农”问题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然而自2003年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后,全国都在为解决该问题而努力奋斗。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以及农业问题的解决的前提是为农民服务,因此,发展农业以及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农村的发展快而好,实现农民富裕。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农村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两者的建设来促进的。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而农村信息化又可以给农业信息化提供决策的依据、提供生产人才、还能解决信息化后的一些问题,农村信息化是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来提供,农村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快的促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万林,张港红,李桢,赵佳宁.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01:466-470.

[2]熊春林.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257-261.

[5]毛海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摘 要] 信息化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状,探讨了ASP模式从理念到商业化运作的发展过程中的运营模式、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等诸多问题。结合杨凌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及ASP服务本身的特点构建了YL-ASP平台模型,并对其系统结构及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企业信息化;ASP模式;平台

0 引 言

我国农业企业担负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重任,它们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企业信息化工作还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构建农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形成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和方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技术正是在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找到的一条捷径。通过基于ASP模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社会化的业务协作,实施信息管理,可以节省资金,使中小企业更加专注于发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本文在分析ASP平台相关模式、架构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ASP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型,探讨其系统结构及各项服务内容,为ASP在农业企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ASP运营模式

ASP通过某种广域网,从数据中心为多个实体提供和管理应用服务。软件和IT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设施、计算平台等)汇合成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环境,是ASP诞生的催化剂。目前,国内建成的ASP平台(绍兴轻纺科技中心面向服装业的ASP平台、宁波电信面向中小企业的ASP平台等),多是基于新产业链的制造/软件/电信三联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这也是ASP赖以持续发展的引擎。ASP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ASP向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客户向ASP支付租金,客户面对的不只是单一的服务提供商,而是一个运营群: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ISV(独立软件开发商)、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IDC(Internet数据中心)等,有的还包括专业技术支持机构,如科研单位、高校等,以及政策指导机构,即相关政府部门。

近年来,中国电信行业的业务发展战略定位已从传统的通信业务提供商向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转移。本文中建立的YL-ASP平台模型同样将电信运营商纳入ASP价值链,在电信原有服务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发展ASP增值服务。该商业运营模式具有如下突出优越性:

(1)以电信基础运营商的通信网络资源为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的运作方式 各类软硬件及技术资源是ASP应用服务的基础,不同的客户对于制造资源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制造资源的整合策略、制造资源的分类管理策略、资源评估体系和建模方法、整合后资源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以及资源共享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

(2)“服务捆绑、多赢结合”的ASP平台利润分配机制电信可以通过联合多家企业实现产业链中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电信运营商、软件公司、设备资源商、研究咨询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拥有的各项资源及服务实行捆绑营销模式和利润分配模式,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进而使ASP运营商、软件商和资源提供方的收益分成、利益共享成为现实。

(3)以ASP平台为支撑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模式 建立的ASP平台除了整合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制造资源之外,还可以使制造资源按ASP模式转化并应用于企业,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需要研究资金不足、IT人才匮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进而形成适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具体需求的一种先进、实用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2 ASP平台框架

理论上,ASP模式对企业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偏差,以及ASP运营商不成熟,导致ASP发展情况不理想。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① 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持ASP运行;② 市场定位不清晰,缺乏稳定的用户群;③ 商业模式偏离ASP精髓,不能充分体现ASP的优势;④ 用户方面的认知有待培育,信任有待建立。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构建如图2所示的基于ASP模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框架,该平台框架包含四大要素,即:

(1)一个引擎 基于新产业链的制造/软件/电信三联姻商业化运营模式,是ASP赖以持续发展的引擎。

(2)一个核心 由应用服务启动门户、集成软构件层、数据层、平台系统管理、技术协议规范和网络通讯层,构成ASP平台运行的核心技术。

(3)应用服务支撑 应用软件类资源网络群与设备/技术类资源网络群,是ASP平台上应用服务的主要支撑。

(4)应用推广依托 行业应用网络群和中介机构网络群组成的应用推广依托层是ASP平台推广应用的重要媒介。

3 ASP平台关键技术

3. 1基于Web的应用服务启动门户技术

(1)集成界面技术 为各种信息、应用服务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界面。

(2)高安全性、高稳定性、易于管理的网络安全技术 包括:① 网络安全,综合考虑防火墙、病毒防护及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② 数据安全,如用户数据隔离、数据归档/定期备份和灾难恢复等;③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密钥控制和通用串行总线(USB)棒等;④权限管理,如企业群组管理、用户管理和资源管理等;⑤并发性保障,支持多企业用户的同时使用;⑥ 可靠性保障,当互联网发生一定程度的延时和丢包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⑦ 负载均衡,满足并发请求上升时应用系统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系统配置技术 研究维护配置DNS、目录权限、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和目录服务等所需功能列表,制定出错响应、备份与恢复策略。

3. 2基于B/S模式的J2EE技术

ASP平台的建设,在技术上需满足网络计算的要求,且易于集中管理、配置和维护。据此,提出如图3所示的基于B/S模式、J2EE架构的ASP平台技术体系结构。

(1)客户层 是ASP服务平台的用户界面,主要用于实现应用服务平台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HTML/XML/HTTP/IP作为数据传输标准。客户层往往使用的就是一个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软件。

(2)服务器端表示层 描述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的内容是如何显示的。用于接收从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交给服务器底层进行处理,并将请求处理结果以HTML文件的方式发送给浏览器,浏览器根据HTML文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结果。该过程主要由JSP页面、Java Applets及显示HTML页面的Servlet来实现。该层可以进行数据校验、客户端浏览器检验等简单逻辑处理。

(3)应用逻辑层 是ASP的核心,所有与应用系统相关的业务逻辑都在该层中实现。该层由应用服务工具集和服务管理两大模块组成,负责处理请求接收层传来的客户请求并对它进行处理,同时将处理后的请求结果返回给服务器端表示层,如果需要的话还需要将处理结果交给数据存储层进行存储。该层运行于Java应用程序服务器中,所有服务的业务逻辑均封装于EJB (Enterprise JavaBeans)组件中,并且使用容器实现了底层的一些细节功能。

上一篇: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积分入户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