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

2023-10-20

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以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现状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如何构建具有红河州特色的、尤其是在边境教育和民族教育方面特色鲜明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

义务教育 绩效管理 体系构建

一、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现状

1.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取得的成就

(1)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

随着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州义务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两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顺利通过了国检。

(2)民族教育和边境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红河州是民族大州,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8.5%,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州学生总数的58.93%。我州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把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加强边疆和边境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形成沪滇教育对口支援、北部县市支援南部县、党政部门挂钩扶贫支持教育、州属学校支援贫困县薄弱学校、县内对口支援等五个层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全州9个县661所中小学校实施了“双语”教学,较大地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

(3)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教职工达到49088人,专任教师达42731人,专任教师比2005年增加5032人;实施“3211”校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与发达地区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开展教师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本培训工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校安工程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推进实验教学普及县的工作,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

我州是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的总体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且正处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教育规模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

(1)绩效管理理念滞后,体制机制障碍大

思想观念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些观念性障碍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比较多,教育改革发展的难度大,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仍待消除;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管理未能建立起完整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校教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的现实体制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得学校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没真正有效发挥出来;在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度、规章作为应用的依据,这对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活动的长远发展,更好地促进“服务型学校”发展不利。

(2)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教育差异大

红河州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山区和坝区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软硬件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成为红河教育能否能真正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3)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2011年,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中小学教师空编2081人,直接影响和阻碍了教育管理与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三是教师总体素质偏低,815名教师未达到国家学历要求,代课教师2211人;四是边疆和民族地区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4)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

全州农村中小学校危房不断新增,排除难度大,许多校舍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教学及其辅助用房面积和教学设备三项指标同时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仅有125所,只占到学校总数的3.6%,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仅有3.8个教学班,校均在校生人数为120人;办学规模小于6个班的村完小有1615所(其中,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村完小有780所)和一师一校点有539个;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学校有76所,占学校数的60.32%。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达标,校点分散,在校生人数偏少,加之管理工作较为薄弱,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低下,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全州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地进行绩效管理,将成为我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重要课题。

1.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策机构不健全,有些学校未设立校委会,仍沿用“家族式”、“家长式”管理的模式;校委会成员结构不合理,内部制衡和外部参与机制不健全,校委会成员和管理人员高度重合,学校中层干部较多,熟悉教育规律的外部人员较少,教职工代表出任校委会委员的也较少;校委会运行程序不规范,不健全,随意性大。今后,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发挥好教育系统党组织在学校绩效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完善学校校委会结构

促进教职工代表参与校委会。由于教职工是受管理者,在决策机构中处于弱者的地位,要建立保障教职工有效参与学校治理的相关制度,打消其行使权力的后顾之忧,使其真正起到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如在学校中加强教职工工会建设,由工会确定参加校委会的代表人选等。

(3)优化校委会功能,规范其决策运行程序

完善校委会议事章程,规范运行程序,加强会议召开程序、议事程序和决定程序的规范性、严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如制定“事先论证、一人一票、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规则等。

2.建立适合于当地的义务教育的绩效管理资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一个比较完善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资讯和决策支持系统包括:资料库、知识系统、规范模型、绩效的模拟系统、电子资讯技术的应用平台等,这些方面,正是我州广大地区的薄弱环节,因此,应加大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资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力度,把现代资讯技术运用于绩效管理之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各地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能力。

(1)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特别是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要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校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更新、资源建设、网络维护等开支。

(2)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全州教育城域网,所有县市教育局和州属学校内部建成局域网(校园网),外部实现光纤联网;100%的城区中小学校和农村初中实现对外宽带互联,内部计算机互连;100%的乡镇中心学校、80%的村完小实现外部宽带联网。按照不同的类别学校标准加快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

(3)建设基础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库

建成全州学校布局、学生学籍、校舍资产、人力资源、助学贷款、财务管理等数据库;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精品资源和教学课件、引进国内外优秀资源等多种途径,不断丰富各类教育资源,建成州级教育资源中心,并实现开放和共享。抓好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导力的建设,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全面实施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各县市教育局、州属学校通过内部办公平台进行文件、通知、消息的无纸化快速传送,实现与州政府、省教育厅的教育电子政务。

3.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与制度,促进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义务教育绩效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州各地义务教育绩效制度化管理还比较薄弱,要加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

(1)完善相应的制度

将管理的内容、方式、标准、依据等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

(2)完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编制工作

对绩效管理实行依法管理,明晰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必要行政程序,统一规定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各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和行政权力,规定对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监测制度、报告制度、信息公布制度、举报制度、行政救济制度等,不为政府及义务教育学校随意扩大行政权力留下法律上的漏洞。

(3)加大宣传的力度

使大家了解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管理者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法律责任,懂得如何依照法律应对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把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绩效管理教育

各地区各族人民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教育与管理教育的经验与方法,这些东西成为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立足于传统文化维系的生存环境,加强绩效管理教育。对于我州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六县:河口、金平、屏边、红河、元阳、绿春),在构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时,要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调动各地区、各民族内在的积极性,使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各项措施根植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融入其日常生活而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让各地区各民族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成为内源式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从而大大减轻政府绩效管理的成本,提高效率。

5.建立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和学校是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主力军,无论在资金、人员的投入,还是在绩效管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仅靠政府和学校的力量进行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存在很大的局限。考虑到我州的实情以及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以大胆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拓宽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思路的可行方法。

(1)强化社会组织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不仅是增进人们团结的纽带,而且是巩固基层教育、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相对独立的教育环境,社会组织在我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职能也是应该与时俱进的。在当前,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骨干作用,通过培训,启动社会组织的活力,增强社会组织参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经费资助、规范指导等多种途径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到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来,使民间对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力量得到发展壮大,成为政府和学校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力量的重要补充。

(2)加强国际联系,借助国际资源参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育,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际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州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教育管理方面联系、扩展合作。通过加强学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及发达国家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红河州教育国际化进程,把红河建成云南教育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枢纽。支持河口与金平利用国家级口岸优势,扩大与越南的教育交流合作;在教育管理上,政府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同国际社会有效的联系与沟通渠道;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资讯方面的沟通,加强与各国在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的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实现与各国及国际组织间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

6.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机制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拓宽校长、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和渠道。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给予倾斜和支持,继续实施教师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以学校管理、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建设、领导能力、执行力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开展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主的学科教师培训。将教师学历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用现代教育精神、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知识、现代教育方法武装教师。

参考文献:

[1]孙海法.绩效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红河州教育局.红河州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1-27.

[3]郭锐,刘芳.文化转型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苦聪人(拉祜族支系)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4]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全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本文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探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 全面小康社会 评价指标体系

自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小康社会”后,小康社会确立的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正在享受小康社会带来的巨变。我国总体小康社会的实现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发展依然滞后。2015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为5.7%,而民族八省区贫困发生率为1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短板。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拔寨阶段我们需花大力气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自从提出小康社会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如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民主法制、人民生活、文化建设、资源环境等5个方面39项指标组成。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民主法制、人民生活、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28项指标组成。李孝坤、苏维词、凌洁的《重庆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涵盖经济水平、生活质量、人口质量、生存环境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等。那么,对民族地区来说,现有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能否全面衡量和评价其小康社会发展和实现程度?民族地区有没有特殊的情况需要考虑和兼顾?为了全面有效地对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和发展过程进行度量和监测,有必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现有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

二、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虽然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侧重点不同,但大体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于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除了包括这些指标外,还应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监测指标,尤其应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政治的程度、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程度、各民族文化教育的發展状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来衡量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因为只有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政治,才能汇聚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只有各民族群众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才能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教育发展文化繁荣,才能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只有生态良好环境美好,才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宜居宜业。因此,制定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在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及生态环境中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监测指标。

(一)政治层面

国家统计局构建的《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民主法制从基层民主参选率、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社会安全指数和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四个指标来评价小康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实现程度。在民族地区除了上述指标外,还应增加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率。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权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210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人力外,更为关键的是要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好了,能够管根本,管长远。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了解本民族历史与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在本民族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更能发挥其他民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政治层面中需要增加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率指标。

(二)经济层面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方面的监测指标有人均GDP、工业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人均GDP是生产性指标,用人均GDP、工业生产率等指标来评价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实现状况还不足以全面体现民族地区的小康水平。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度大、困难多、面积广。据统计,2012年民族地区的小康指数达到70.8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2.71个百分点。而民族地区的农村牧区更是重点和难点,2016年民族八省区仍有1411万农村贫困人口。为了全面有效地反映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发展程度,民族地区经济层面的监测指标还应增加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农牧区社会保障覆盖率、农牧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指标。

1.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多数民族地区属于农产品主产区。其主要特征是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农牧产品。要针对民族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开发特色农牧产品,发展优势产业,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收入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增加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状况指标。

2.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群众脱贫的最大障碍。一些民族地区的群众没有干净水喝、道路不通、住房简陋。因此,要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比重,完善农牧区基础建设。

3.农牧区社会保障覆盖率

我们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很好地覆盖到农村牧区,农牧区的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民族地区要编织好一张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在基本生活、基本养老、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保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生活、体现社会公平。因此,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农牧区社会保障覆盖率指标。

(三)文化层面

数据显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平均只有8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平均水平为93%),不少地区初中辍学率超过30%。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最硬的骨头,离不开教育和文化的支撑作用。此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也最为薄弱,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在民族地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以,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体系文化层面的监测指标中除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等,还应增加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每万人口中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数、民族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民族地区在校学生数的比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等指标。

1.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地区抓发展、抓团结,都离不开教育这项基础性工作。抓好民族基础教育,才能确保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共享社会发展机遇,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国家要大力保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这是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发展民族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增加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指标。

2.民族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民族地区在校学生数的比重

职业教育是各族青年打开就业之门的“金钥匙”。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加快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实用技术人才,才能为民族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民族地区要重视民族职业教育,加大民族职业教育学生人数的比重。

3.每万人口中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数

让民族地区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一件事关社会公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生力军,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民族地区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就业。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明确要求。民族地区要加快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牧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民族地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生态层面

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民族地区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和气候的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民族地区搞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产业发展,都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据2013年環保部调查评估结果,目前民族地区生态系统整体质量仍然较低,优等级森林、灌丛、草地生态面积比例低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还比较突出。因此,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要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为了保护生态功能,就要放弃发展经济。如何协调二者,需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经济标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指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的是保护好绿水青山,让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促进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层面中应增加生态补偿标准指标。

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旨在评价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全国普遍性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全国普遍性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较,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和特点。构建了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2013版),2013.

[2]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

[3]李孝坤,苏维词,凌洁.重庆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

[4]魏后凯.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http://www.56-china.com.cn/show-case-68.html, 2016.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5.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 2016.

责任编辑:代建明

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教育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英语教师专业对于教育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教育工作更是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较为特殊。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师

[作者简介]温建兰(1974—),女,广西北流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肖 劲(1980—),男,湖北武汉人,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都匀第二中学英语教研组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一、引言

教育學家认为情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包括民族文化、语言、经济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受特殊环境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率。而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较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教师才更应该不断关注自身专业,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弥补教育资源上的短板。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教学资源短缺,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整体教学资源不容乐观,受当地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现状有关。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改善教学方法,以审视的态度,重新构建教学方式,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化程度对教育事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就职前专业阶段,另一个是就职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外界对教师专业要求较高,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越来越高,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对自我要求较高,不断的审视自我、分析问题所在,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地提升,不论是专业技巧还是综合素养,教师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才能够不断突破自我[2]。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紧缺

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资源较为紧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教学资源匮乏,在实际工作分配时,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大,身兼数职,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法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于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中,没有时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无暇涉及学术研究方面,以致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3]。

(二)专业技能有限,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地学习,在职培训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技术有效,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培训的机会,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此外,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多次进行培训,优秀的教师越来越好,其他的教师则没有进修的机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是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专业技能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4]。

(三)教学理论化,脱离实际

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教育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企业没有招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而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造成社会学生就业率低的现象原因之一。学生就业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教育的弊端,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能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四)教学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很多教师从事工作时间较长,在重复的作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懈怠的情况,每一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生活中缺乏挑战,缺少激情会产生身心俱疲的现象。工作中最怕缺少激情和工作动力,习惯于依赖以往的经验而缺乏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长时间下去教师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

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使得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征找到问题所在的原因,然后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教育体系,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根据教师的特点设立教师培训模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教师培训活动,一些专业相同的老师可以进行学术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比如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笔试和口语部分,重点考查英语教师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较低,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教师发展前景有限,很难吸引经验水平高、学历高的教师,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英语教师专业学历不高,同时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与知名高校教师进行交流机会较少,教师长时间处于安逸的环境会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教师身兼数任的现状需要得到改善,优化教学任务分配,对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进行明显的划分,使得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让教师有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实现教师自我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教师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短缺,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整体教学资源不容乐观,受当地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现状有关。教师资源紧缺,教师专业技能有限,教学能力不足,教学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推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伍惠娟.滇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建构—以大理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2017(8):72-74.

[2]代秀兰.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7(8):140-141+143.

[3]张宜,姜毅超.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1):119-122.

[4]阿丽米娜·阿力玛斯,魏琳珊,达娜·波拉提别克,古丽巴合提·卡里木.在双语教育模式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93-194.

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少数民族的阅读教学开展是存在诸多困难的,如在笔者执教的地区,学生习惯用民族语言交流,多数学生在入学前,连汉语都听不懂,同时受限于地区经济条件,学校藏书数量有限、品种不全,课外阅读教学开展异常困难。鉴于此,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心得经验体会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做出相关探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民族学生对汉文化的认识,促使学生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更好的进步提升,对民族学生的未来的社会融入发展是有诸多裨益好处的,为此今后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外阅读加大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有效教学下,快速的掌握相关的阅读知识,丰富阅读视野,夯实阅读基础,促进学生阅读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一、开掘书源,就地取材

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并不丰富,推书资源比较稀缺,这也是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開展最大的瓶颈限制,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开掘书源,确保学生在课外有书可读,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广集现有图书,建立班级图书室。教师可以动员班级所有学生、家长及校内其他任课教师,将手中现有的图书贡献出来,建立班级图书室,从而进行课外分享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捐献的书籍进行编号,分类进行归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确保学生课外图书阅读有序进行。第二,自编课外读本,拓宽阅读资源。教师可利用自身能够调动网络资源和设备机器,将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材料摘录、打印,并装订成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此外,还可以将便于学生阅读的民间故事、当地名人轶事、民族饮食、服饰文化等装订印制成三至五册的阅读材料,以供学生在课后轮流进行阅读翻看。这些就地取材的措施方法,帮助学生丰富了阅读材料,弥补了学生课外阅读资源不足的局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读物推荐,主体为先

前苏联文学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不适合自己的书籍,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如在笔者执教过程中,就曾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做出过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发现,有50%~60%以上的学生,喜欢小说、故事、动漫类型的图书,这些图书的确是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对形成语感也有很大的益处,但也有一些粗俗的言语文学,会对处于青春时期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考虑于此,笔者认为在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秉持着“主体需要为先,教师引领为上”的原则,即要在顺应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引领,从而促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和熏陶。 如《安徒生童话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这些图书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分析,是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希望的图书类型,而从内容的角度分析,都归属于中外名著范畴,是思想内涵、语言形式兼佳的文学作品,将这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可更好优化课外阅读教学效果。

三、共读引路,自读随行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不仅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还要让学生读完整本书”,但是很显然,大部分学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虽然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读书是比较热爱的,但是他们的阅读更偏向简单、简短的读物,让他们坚持读完整本书往往很难做到,这与初中学生读书意志力、自控力差有很大的关系,但对于学生而言,若是一直处于半途而废的阅读状态,学生的文学语言能力将很难得到本质上的提升。针对于此种现象,笔者建议采用“师生共读引路,学生自由阅读随性”的课外阅读教学开展方法,即教师也要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对于一些文学性较强、内容较难理解的课外图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阅读,一起研究作品的内容,讨论阅读的难点、交流阅读的收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课外阅读阻碍,然后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情况,进行自主阅读,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可以顺利的读完整本书,从而在课外阅读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知识收获。

四、传授方法,养成习惯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学生,惯用民族语言交流,汉语能力较差,课外阅读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若是想要更好的保障课外阅读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能够将科学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对此笔者建议,采用“板块阅读习得方法”,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要一味说教,要将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融于阅读实践之中,使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习得。此外,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载体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将阅读材料进行板块划分,并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如对于优美的散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或默读的方法,从而学习散文语言的独特表达之处;而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则可以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强化文章阅读关键信息的查找;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小说、寓言、童话,则可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作品大概内容,体会故事文章的思想含义。这样的课外阅读学习指导方式,可帮助学生在遇到不同的文章体裁时,灵活恰当的选择最适合的读书方法,并逐渐从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化学习成长是有诸多裨益的,是可让学生受用一生的。

五、总结

在少数民族地区,熟练的掌握现代汉语,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开展中,课内外阅读学习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生汉语文化知识拓展、延伸学习的有效途径,可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进步提升,鉴于民族地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因此今后教师还需不断对此作出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相东.喀什市维吾尔族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6.

[2]吴南顺.通化地区朝鲜族初级中学汉语作文教学现状探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3]向用文.论贫困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贾素娟.喀什市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6.

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直备受关注,是新课改的主要攻坚阵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关心到新课程改革是否有所成效,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是否蓬勃发展。因此,笔者紧随新课改教育理念,努力探寻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该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 幼儿教师专业化 问题 策略

2016年,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支持学前教育发展,重点向中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倾斜,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该政策的提出,对于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人们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喜事。毫无疑问,这个政策的实行,给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但虽然有了政策的关照和扶持,可该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扭转局面,笔者试着从多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旨在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之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环境较差,基础教育发展缓慢,教师工资待遇低、享受福利少,所以很多优秀的幼儿教师都不愿投身到教育前线。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文凭偏低,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大多是大、中专文凭,很少有本科文凭,甚至还有不少未入编的临聘代课老师。此外,民族地区转岗教师偏多,对基本的幼儿园《纲要》、《指南》等文件把握程度不高。且转岗教师大多曾在中小学任教,教育经验不同,专业技能不强,容易出现“小学化”教育。

(2)园本培训不足,科研能力較弱

园本教研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新形势新课改下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很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都是包班教学,有些甚至连保育员都没有,所以平时很难参与园本培训。此外,由于园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不足,园领导自身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如此,很难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科研意识不高,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容易浪费可利用的民族特色课程资源。从而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明显,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幼教专家凯茨认为,职业倦怠似乎是幼儿教师“难以逾越的现象”。尤其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更是如此。一方面,该区的幼儿部分是留守儿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管,他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跟幼儿教师难免有所冲突。即使不是留守儿童,该区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也会导致家园共育难以开展。其次,长时间面对幼儿教师就是“保姆”,幼儿教师就是带孩子的人等社会认可度较低的观念,教师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低,职业倦怠现象。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晋升空间小,奖励机制不健全,教育监管部门约束不到位等因素,易导致该区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4)教育资金匮乏,软硬件落伍

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该区教师的培训,但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教师队伍数量的庞大,使得培训经费只能满足部分“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成长。此外,对于经费的有限导致硬件投入的欠缺,使得该区幼儿教师空有一生抱负却没有施展平台,最终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软件资源也落空。

2.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1)大力推行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化,提高整体素质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化具体有如下要求:在幼儿园任教的老师,必须具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达到二甲及以上,民族地区可以限定到二乙;此外,必须有高尚的师德风范,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运用电教设备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于那些未持证的转岗教师和专业技能差、理论知识弱的老师,幼儿园应主动联系当地教育部门,让政府出面,充分发挥当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优势,发展专业学校,建立专业幼儿教师培训学校,实现地方高校与本地区幼儿园的友好合作,高校为幼儿园提高培训的专家,不断增强本地区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知识涵养和其他素养。该区幼儿园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最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

(2)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科研水平

针对民族地区园本课程开发不理想的现状,本地区领导应抓住机会,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变被动为主动,携手各幼儿教师共同投身到科研事业中。首先,园领导应组织幼儿教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园外邀请专家和教授传达丰富理论知识和深入剖析做科研的步骤和方法;园内自身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鼓励大家创作优秀作品,时不时开展一些优秀作品的评比活动,提高该区幼儿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不断挖掘和整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推陈出新,有效应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联合民族地区其他幼儿园、地方高校、共同成立具有实用价值的博文群,微信群,QQ群。一起分享论文、专著、课题、心得、实践经验。从而萌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升研究意识,增强科研水平。

(3)提高工资和福利,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教师工资收入少、福利回报偏低。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重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除基本工资外,应多增加一些边远补助。当然,福利不仅仅是物质报酬,应有一些精神慰藉,一方面,增加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培训机会,提供优秀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地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让老百姓对幼儿教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旦他们获得大家的支持和认可,就会拥有职业新鲜感,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4)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软硬件设备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增加本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可以用来补充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包括电视、电脑、投影仪等电气设备;桌面玩具、餐桌椅櫈,磁性黑板、磁性教具、空调、饮水机室内用品;钢琴、电子琴、小提琴、风琴、口琴、鼓等音乐设备;大型玩具、转椅、碰碰车、攀登架、过桥等操场娱乐场所器材。另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幼儿画刊》等专业期刊杂志,还有基本幼儿教材等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专著和文献。此外,可以重点投资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打造民族地区幼儿园民族品牌。通过投资这些设备和心灵鸡汤,让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充满信心和希望。让他们可以有一个施展才华,绽放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知道这个地方并不比其他地方差,也很值得一去。

总之,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备受人们广泛支持和关注,作为一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当秉承乐观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怀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幼教事业当中去,有必要、有理由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把该区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好,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

[2]陈亚萍.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障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

民族地区物理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因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强、教学理念方法落后以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的困境,为此我们有必要从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激发学生信心兴趣、教学方法的改善、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及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等方面进行努力,多层面多途径地提升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民族地区;思考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是不言而喻的,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今后有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的价值。但可惜的是当前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薄弱

以笔者所在地区及学校情况而言,当前大多学生真正接触到英语的学习基本是进入七年级之后,尽管个别小学在三年级之后也不同程度的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令人忧心地是之前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大多孩子和部分英语学习不理想学生的状况,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英语音标和常用的口语交流与表达用语都没有掌握,部分学生的英语纯粹是哑巴英语,朗读及英语作文方面的表现更是不尽人意。

(二)师资力量不强

受制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各科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英语方面的专业老师更是欠缺,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英语任教老师的现象较多。即使近些年相关部门通过特岗、农硕等国家或教育部项目引进了部分外地人才,但囿于各种因素对上述人才的安排及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理念及方法落后

民族地区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本地口音明显等影响着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如很多教师过多的注重单词的机械式记忆忽视了思维导图、多元记忆、音节拼读法、语境记忆等理论或方法在英语单词记忆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教师的一味讲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

(四)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

相较于语文及数学等学科,民族地区的家长、学生及社会层面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也造成了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困惑,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水平。

当然,除了上述方面之外,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英语教学设备不够、教学设施欠缺,阅读资料匮乏等问题。为此,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及实践。

二、提升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注重专业成长,提升业务素质

英语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注重自我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多与同行交流、反思性教学,积极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业务培训,借助网络渠道积极借鉴学习发达地区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或教学方法等。尤其在网络时代,教师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我,拓展教学的时空更好地成就自我。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基础薄弱方法单一,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都缺乏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的自覺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言行方面的鼓励,教学中经常使用诸如“OK!Verygood!(非常好)”“Excellent!(好极了)”“Don‘tbenervous!(别紧张)”“Tryitagain.(再试一次)”等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觉到自己的不断进步,逐步消除学习英语的畏难心理。另外也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做游戏、英语竞赛等活动丰富课外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授人以渔

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尝试采用互动式、分层式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并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英语教学,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给学生针对性的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地走向“要学”、“会学”。

(四)注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个关键。爱是教育的前提,一般而言,学生只有佩服、喜欢、信任英语任课教师,才会喜欢聆听该门学科。为此,英语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尽可能创造一个师生相融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逐步地能够对英语学习走向愿意学、自觉学、乐于学。

(五)注重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一是教室内的英语墙报、标语、英语角等硬环境;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的英语会话交流;再如各种英语角色扮演、英语小品演出等,即最大限度的创设各种实用英语环境,尤其是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英语使用,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教学中使用纯英文方式进行授课,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以及英语试听能力。

总之,英语教师应尽自己所能积极地进行探索,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及个人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功臣,刘慧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实困惑与优化途径[J].中国教师,2016(S1):160

[2]田小卫.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8(10).

[3]杨芳.试论多媒体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18(12).

上一篇:生态工程环境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故障诊断煤矿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