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

2023-12-13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文就如何进行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工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 参与式教学 备课

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的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师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的格局,使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笔者通过学习思考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认为,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

当代科技的发展,知识传递速度和传递方式已经非生活在20年前的人所能想象的了。知识变得“廉价”和容易获得,网上搜一下就什么都知道了。知识其实就像其他生产力一样,是不应该被垄断的。只有在大家都能平等获得同样知识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站在等高的平台上对知识进行讨论、批评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尽快改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意识到现在的教学,对老师的第一要求已经不再是“博学”,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如何让他们掌握学习

方法。

我们传统意义的“学”更多是针对学的结果而不是学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和压抑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正如古代教育家荀子曰:“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由此可见,教学是参与,不是灌输,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二、实施参与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备教材

首先,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师可以在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的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2.备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认知水平及愿望需求,教师在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接受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学习经历,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备教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即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学业上是“教学相长的”,师生要相互尊重和爱护,反对教师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绝对“权威”;教学是生成不是预设,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前提的实践活动,旨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也可以是在教师讲授下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构成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评价的方式要多样,突出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老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等相关利益方都要参与。

总之,在新时期下的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活教材、备活学生、备活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阳泉高级技工学校)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培养医学生全面掌握和融汇医学知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如何实现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无缝对接,是摆在每位医学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深刻认识基础医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学科模式对实验教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学科界限,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引言:基础医学实验在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但现有学科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阻碍了实验教学重要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新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作用与特点

1.1 培养实验技能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的高低常常是评价专业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先基础后专业、先实验后实训再实习的递进性教育规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从基础实验技能开始。基础医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运用仪器设备、观察制作模型、检测处理标本等形式,学生可系统地掌握基础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形成规范、严谨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

1.2 搭建公共平台 医学院校目前可开办的专业有十一大类,尽管不同专业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一定差异,但对实验环境、操作技能以及实验理论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等各层面的操作流程也是相同的,因此,基础医学实验既为基础医学各学科服务,也为专业实验和实训教学提供支撑,为各专业基础医学实验开展差异化的服务,是一个基础性公共教学平台。

1.3 开展素质教育 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医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基础医学实验具有学生人数少、师生互动多、连续时间长、分组分批进行等特点,也易于实施开放式和个性化教学,通过实验项目的分工与合作,能够培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意识和沟通能力,养成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团队式工作作风[1],因此,基础医学实验兼具开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1.4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基础到专业的渐进过程。实际上,基础实验包含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二个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着单纯学科理论不能比拟的优势,许多创新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实验当中,培养基础实验技能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理论创新的起始点和落角点[2]。

1.5 强化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本科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几乎任何科研成果都是在实验室中产生的。通过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实验基金或者实施毕业论文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从而逐步形成较好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1实验课程按整合模式设置

根据当今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以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课程逐渐取代原有的以学科为主线的实验课程。实验 课程总体包括了以下三大课程系列(见图1):

①基础性实验(包括部分按学科设置的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

②整合的实验课程如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将同一系统内正常和异常形态整合)的实验、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整合医学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 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形态学综合实验(整合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内容)、机能学综合实验(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和神经生物学的实验内容)等。

2.2课内外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十分注重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将此项工作作为实验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围绕实验教学,拓宽相关知识内容,各实验室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全过程、全内容、全方位的开放,合理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加以指导和管理。形态学实验室借助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优势,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临床思维。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以临床技能培养为出发点,成立学生解剖特训营,指导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开展尸体解剖、大体标本制作。人体科学展览馆集实验教学课件、教学展板、解剖标本、临床影像照片、塑化标本为一体,组织小型讲座、展馆解说员培训、馆内学习指导等活动。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各实验室积极选派高水平、高职称,承担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并着手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结合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组织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教师遴选后,学生进行大会报告,回答提问,参与讨论。机能学等实验室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实验知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应用,适时、常规地组织和开展各类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大赛,得到了学生们广泛的赞誉和好评。以校外实践为形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学生义务测量血压,做心电图,检测血型,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解答;早期接触临床,了解认知临床基本技能、常规思维和辅助检查的常规仪器、实验方法。

2.3实验内容按不同层次模块化组合

实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规律分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 次并有机组合(见图2)。在总共开设的196个实验项目中,突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本型实验84项,占总项目43%;以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多项操作技能组合 的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71项,占36%;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创新型41项,占21%。同时,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心又设立了开放性实验项目41个。

为适应不同专业和学制的学生实验教学要求的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进行了模块化组合(见图3)。

结束语

随着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推广和应用,将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多学科整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促进各专业学科的交互渗透,锻造综合性、全能型师资队伍,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全海,陆琳琳.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课前引导[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04)

[2]曾水林,李涛,邓红,黄庆海,朱建宝.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8)

[3]程丕显,洪敏,李吉庆,刘建华,吴运涛.适应21世纪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0(S1)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学的基础课堂中,就目前情况来看,多个学校都已经将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了普及,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将书本知识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主要通过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学课堂的方式以及在信息技术运用中,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对信息技术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保护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合理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教育中,多媒体已经成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前的信息技术已经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渗透到高等职业的教学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活力,信息技术不但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理念,还为高职院校经济学课堂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重大的存在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方式的融合,由此促进在传统方式下的多媒体信息化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渗透进各个行业,在高职教育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的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1]。

在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将教育内容直接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或者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数字化、网络化。而是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入教学中。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对于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在上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时,大多数学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比较难懂,而老师也往往感觉授课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出现两难的情况,使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信息技术在经济学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全新的教学思路,将信息技术教学引进教学中,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和老师应该积极利用这项教学项目,通过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改革经济学课堂理论基础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老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被动地接受授课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的提高[2]。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逻辑思维与空间的想象能力,有一部分老师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通常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但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衔接的知识,就会出现教学内容过多,知识难度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经济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上课节奏快

由于各种原因,老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书本中的课堂内容全部讲解完,正常情况下,老师就会加快上课的教学速度,这对于一些经济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很难完全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继而影响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

其次,经济学基础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在后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在课堂上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3]。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正确认知,还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现实中,很多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完全按照教学的节奏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相交流和沟通,加上上课时间短暂,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呈现出一种被动、无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上很难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对于经济学这个专业来讲,高职院校采取的评价依据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期末成绩来评定的,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并不能从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核的知识点往往来源于课本和考试前规定的范围,甚至有部分院校会出现老师讲什么,在试卷上就会出现什么样考题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上课时表现出松懈的现象,只在期末考试前复习老师着重画出的内容和重点、考点,通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其卷面成绩并不能完整地将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反映出来,也看不出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掌握程度。这种考试结果有失公平与公正。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将书本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一)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条件,首先可以通過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或者通过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询问,从中得到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网络化教学[4]。在《基础经济学》中,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中牵扯到的知识也比较繁多复杂,在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中,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的过程,将遇到的重难点反馈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挑选出提问率最高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和解释问题,让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知识探索。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分析教师提出的经济学案例,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整理和预习所需要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两者联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在教学环节增加互动性,营造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经济学基础教学是一门需要慢慢积累的学科,因此在长时间的学习下,学生十分容易感觉到枯燥,这就需要老师来调节这些不好的情绪,老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授课方式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上提出悬念,将课堂内容讲解得跌宕起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前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启发性教学。

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清晰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学生对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内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下,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树立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及时转变老师的角色,使教师从传授者转换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三)创建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考核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通过试卷的表面成绩对学生进行片面的评价,也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要通过在互联网讲课中的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知识。要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讲课过程倾斜,通过掌握丰富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态度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全面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成绩评定变得更加客观。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新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做支撑。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和信息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没有选择权,这就导致知识的传授效果受到了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最大值,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实时互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发言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举手发言,而是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所有学生的想法都能及时得到表达,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积极性。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课堂发展模式。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进阶。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沈霞.信息技术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2):199-200.

[2]丁晓丽.互联网+趋势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数码设计(下),2018(9):66.

[3]丁晓丽.互联网+趋势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78(10):233.

[4]阳娟.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企业导报,2016(5):60-61.

编辑 薛直艳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绘画基础课程我们又称为造型课程,是设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包含了素描、色彩等基础教学内容,此课程是设计类学生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为必修课程,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在设计类课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能力尤为重要,然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体会课题设置的深刻含义,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运用学习的绘画基础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设计中整体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整个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关键目的所在。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进行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绘画基础;反思;情感体验

一、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绘画基础课程我们又称为造型课程,是设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包含了素描、色彩等基础教学内容,此课程是设计类学生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为必修课程,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

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学生首先要掌握的知识是造型知识问题。面对造型基础课程,我们开发了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静物或人物的描绘;也不似传统绘画表现技法及表现方式,而是采用课题的研究方式,进行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我们在造型基础课程中设置了不同的课题,每个课题都会解决绘画基础造型中的相应不同问题。但是解决造型问题并不是设计类学科开设造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在解决基础造型问题的同时开发设计类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及对设计题材更好的理解力,这才是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

二、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面对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同样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学生进入一个没有过多先进设备的环境中,能够左右学生思维的恐怕也只有对艺术的理解和热情。虽然受到外界条件的过多限制,但是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却没有受到影响。当学生进入到这样的环境中,处于教师的角度中,此时的学生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伙伴、朋友,有的时候甚至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对象。在不断的、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了解加强了彼此的感情,也让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并让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中进行深刻的探讨,且研究该怎样去解决此类问题。

在设计类造型基础课程中,课堂中很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反馈,从学生的反应中,教师也在不断地思考着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是否合理。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的课题,这在起初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课题的一些问题学生不很了解,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学生对于快速变化的课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且会迷惑此课题的用意。面对这种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以便建立课题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反思

当课程学习进行到中期时,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课题的设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此课程。怎样去分辨课程的问题所在是此刻所面临的主要事情,以便于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走入到课题学习中来。

此刻对于学生的学习调查是尤为重要的,将学生的学习意愿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这也是我们造型基础课程的宗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变以往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下面就举个课程中教学的例子: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来制定其分组的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地给出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每个小组的内部进行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部先完成对于作品的分析探讨,再全班进行共享。在分享的同时,每个小组会挑选一张觉得优点较多的作品在全班进行讲述点评。这样的讲述点评我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是有必要的,原因如下。

1.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此课程中已经理解了哪些关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2.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认识不足之处,或者是对艺术作品的有误的评价。

3.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分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共同学习,而非独立的、封闭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学习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这样的课程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学习的不足,也就是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要去思考的问题,并且去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建立课题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类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课题练习中掌握素描、色彩的理论知识并在作品中发挥出创造力的作用,调动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趣及能力的提高、加强。

在造型基础课程中,教师常常会为学生提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讲解。在讲解的同时,作为课程的组织者,我会用随机的方式问不同的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有时学生也会主动地提出若干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出自学生讨论后。这样的讨论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思考和探索,虽有时会与实际的作品意义相背离,但这个过程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当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力逐步提升后,他们的绘画能力或绘画方式自然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无疑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除了讲授与互动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体会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有时会大于对固定模式的学习,也就是学生对于知识渴求的过程有时是超过真正学习的内容。

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问题,也正是我们课题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除了使学生在课程中体会课题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向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学习。观看有特点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创作视频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学生可以从中提升艺术创作的信心和能力。作为教师也同样是艺术创作者,分享创作心得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

作为教师,我个人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艺术素养为宗旨,而非单一追求课题中作业完成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将全面呈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力及参与度,这也将作为我们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在教学评价中,学习过程将占有整个评价过程的重要部分,而每次课程的作业量及呈现效果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体验结果。学生不必过于担忧自己的学习评价,因为整个课题学习过程中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课程学习结束时,教师也会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冷场”的现象和效果。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气氛是进入学习的主要引导点,教学内容是课题的“隐藏”目标。教师会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课题学习中的主要目标,加强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吕胜中.造型原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邓福星.艺术的发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摇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吴娅妮(1984-),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艺术类绘画。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实现大学基础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的结合,该文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以院或系为单位,先向一个院系的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的应用路径和实例”的广泛收集工作,再由数学教师进行 “一门数学课程对一个专业的应用路径和实例”的表格整理。最后,整理出的表格会反映每个专业在数学知识上的侧重点以及一些应用实例。这样,数学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专业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并能在教学中适当给出一些数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成果编辑成册后,先由一些基础数学教师试用,再根据效果回馈,逐步完善。

关键词:大学基础数学专业 结合 应用路径

长期以来,大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基本由数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了解不深,只能传授自己熟悉的抽象的纯数学定义和计算方法,大部分实例仅与基本的物理知识、经济管理专业有所关联,没有依据学生专业给出的实际应用。可以说,大学基础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是脱节的,成为独立于专业之外的纯数学教学。这是该研究者,多年基础数学教学经历的深切感受,对这种状况希望能有所改进。

和专业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也有很多,文献[1-4]提出要依据学生专业,改革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但是怎么改,如何实施,都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讨论宽泛,难于实现。研究者致力于给出在大学基础数学教学上如何结合学生专业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才能真正有助于具体教学。

1 实施之关键:收集

1.1 收集的要求

要将基础数学与专业相结合,首先,要弄清各个专业课对基础数学的要求,而且越具体越好,具体到基本知识点,即数学课中的哪个知识点应用到专业课的哪个知识点,如能以实例的形式给出更好。仅大概地指出,如,基础数学课《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在专业课《信号与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这样的泛泛而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是没有说服力的。而是更具体,比如,RLC串联电路的数学模型。将电压源看作激励,选电容两端电压为响应,若要求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方程是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利用高等数学的求解方法,即可得到激励和响应的关系。这样具体一些,才能使学生具体感受到基础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1.2 以院或系为基本收集单位

收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善的,可以从较小的范围开始,从自己所在的大学开始调研,分学院弄清各个专业的情况,再选择3-4所与自己的大学所含专业类似的大学进行调研补充。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与之类似的电子类大学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些电子类大学有很多相似的专业。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找到每所大学的各个院系、专业以及每个专业的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以院系作为基本的收集单位,然后再汇集整理,逐步完善。对于一个院的收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首先向一个院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征集“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的应用路径和实例”,然后由基础数学教师来审核并作适合于数学教学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分课程整理出“一门数学课程对一个专业的应用路径和实例”。

1.3 向专业教师征集

以院或系为单位,首先向该院系的专业教师收集“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的应用路径和实例”。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为例,基础数学课程有四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专业有五个: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对抗技术。首先,我们制作调查表格,将四门基础数学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分别列举出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该学院的所有专业课教师,请他们在每个数学知识点的后面,给出“应用路径”,即,写出这个数学知识点在哪个专业、哪门专业课、哪个知识点需要用到,即,尽量给出“详细地应用过程”,以实例的形式给出更好。在表格之前研究者会写明“要求”,并给出“范例”,指导专业教师按照收集要求进行填写。

一般一个专业课教师会同时教授他所在院系的几个专业的几门专业课,而一个数学知识点会在几个专业的几门专业课中都有应用,所以,研究者首先收集到的是:“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的应用路径”。之后,数学教师在进行整理时,才分开得到:“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一个专业的应用路径”。

1.4 向学生征集

前面提到,互联网上有很多学生问“专业课需要什么数学基础”的问题,大部分的回答也是学生给出的。笔者除了向专业课教师征集,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向专业学生征集。可以通过学院的学生辅导员向学生发电子邮件,全面征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是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就像网络上已有的信息一样,应该会得到学生热情地响应。

这个工作还可以交给正在学习基础数学课程的大一或大二的学生(一般,大一学习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大二学习概率论、复变函数等),让他们自己向大三、大四的学长收集请教。并且,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比如平时成绩加分等。这将既有利于全面收集,也有利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1.5 完善

要收集的更加全面,就要扩大范围,向其他学校的类似院系发出邀请,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资料,然后由基础数学教师进行整理、比较、补充,不断完善。

2 基础数学教师进行整理

之前,收集的表格反映的是:“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的应用路径”。基础数学教师再根据这些表格分专业和数学课程整理,得到“一门数学课程对一个专业的应用路径和实例”,比如,通信工程专业下,有四门数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在这一个专业下,就得到四个表,每个表是一门数学课程在这一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中的应用情况。即,一张表格是“一门数学课程对一个专业”的情况。这就方便于基础数学教师教学。

对于那些回馈的表格上不甚清楚的地方,可以向相应的教师或学生再通过邮件沟通。

对于实例,数学教师要对已有的实例进一步修改成便于数学教学的形式。整理后,研究者希望每张表格都能包含一定的实例,对于实例太少的表格,数学教师可以按照表格上已有的“应用路径”,进行查阅,看有没有合适的实例。

3 成果呈现与试用

整理后,表格会显示出每个专业在哪些数学知识点上有侧重,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所偏重,针对学生专业,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而不是将所有的数学知识点都填鸭式地教给学生,也不知这些知识点对他们的专业作用有多大。现在的大学教育还面临着“课时压缩”的问题,在越来越少的基础数学课时里,填鸭式地教授所有知识点会让教学效果更差。

结果编辑成册后,只是初步完成工作。接着,必须进行试用。首先推荐给自己所在学校的基础数学教师试用,因为,一张表格是“一门数学课对一个专业”,所以,用起来也很方便,基础数学教师在面对一个专业的学生作一门基础数学的教学时,可以非常方便地按对应的表格指导教学。之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老师和学生对试用的效果评价以及建议,进行改进、补充。如果试用效果好,则进一步作其他院系的收集。

试用阶段,除了在授课中与专业结合外,数学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为有了应用路径和专业实例,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布置一些与学生专业课有关的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会很好地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由抽象的数学公式到具体的实际应用,是大学数学教育的缺失,这种方式恰好可以弥补。教师也可以将这样的习题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

4 结语

可以看出,基础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点具体结合的难点是收集整理工作繁复。研究者以院或系作为基本收集单位,化整为零,首先,向一个院或系的所有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收集从“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的应用路径”,然后,数学教师根据各专业,分别整理出“每个数学知识点到一个院系的一个专业的应用路径”,从而得到“一门数学课程对一个专业”的应用指导表格,从而便于具体教学。对一个院系的收集整理完成后,还要进行试用完善,如果有实用价值,再继续其他院系。这样慢慢推进,才能落到实处,避免华而不实,无法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守宗,黄明湛.与专业相结合探讨工程数学教学模式[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9):123-124.

[2] 庄常陵.工科数学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1):16-17.

[3] 饶三平,冯喜全.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模式的初步探索[J].科技信息,2008(33):21.

[4] 黄国栋.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探究[J].专业建设,2014,4:82-83.

课堂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化学师范 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对于地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出去大多是走向人民教师的岗位,成为一名中学化学老师;而在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化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国家提出转型以来,严重批评了之前许多学校中学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现在各中学对中学化学老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那么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我们通过“产教融合”转型无非就是为了培养符合学校需求的中学化学教学人才,使化学师范专业的同学毕业之后更好的就业。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分为理论化学教学和实验化学教学,理论化学教学是国家还没提出转型之前,所有中学一直致力于做好的事情。学校在理论化学教学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也做出了不少创新的举措,所以各方面都做得挺好的,无需再做过多的改革;而实验化学教学,在国家提出转型之前一直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很多学校基本上是不开设实验课程。当要进行全市或全县统一的实验操作考试时,就临时培训学生,他们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也就助长了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不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所以实验化学教学才是我们现在改革应该致力于做的事情。那么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化学师范专业进行“产教融合”主要就是要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改革,使它的课程内容与教师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實验教学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提高他们在教师行业的竞争力,促进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

1 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是实验员老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就把今天要做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预备好;实验课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写在黑板上;上实验课时,实验课教师按照黑板上所写的内容从头到尾非常详细的讲解一次,然后学生按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照方抓药”式开始动手做实验。[1]

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灌溉式教学”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不好好预习实验课本,就等着实验课老师上课讲解,再按照黑板上步骤做实验;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会使学生对做实验失去兴趣和热情。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动脑思考,只是像一个机器一样操作一些步骤,就算是在实验中遇到一些问题如颜色变化不明显,没有产品等等,也不会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大部分学生可能直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所以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也在无形中被扼杀了。

由上分析可知,基础化学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中学上课过程不对接,也就是实验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劳动生产工程不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更不具备实验教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不满足企业和中学对于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实验教学过程与岗位劳动过程的对接,培养各专业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各专业的同学更好地就业,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2 实验教学改革

2.1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和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未来中学化学老师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现在对于中学化学老师来说,拥有化学实验的教学技能、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为了让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能有在以后的工作岗位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学生要在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培养基本实验素养、基本实验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和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2]

针对中学化学老师在实验方面所需要具备的这些技能,我们对化学师范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出如下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把整个基础化学实验也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础训练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基础训练型实验模块中,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驗基本素养(科学的态度与观念、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的环保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2]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改革也主要还是删除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中重复或相似的实验,形成全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在验证型实验模块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的观察与记录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等等)。除了在四大基础化学中挑选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之外,还需增加一些教学内容。由于化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中学教学人才,而我们大学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的知识大多都非常的深奥,以后化学师范的毕业生去了工作岗位大多数知识都没有用武之地。那么这些深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属于浪费时间,也不符合我们“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科学理念,所以在此模块要增加部分中学教材中所牵涉到的一些实验。[3]

当然,中学化学实验学的比较浅显,我们就需要在相关实验上加深,让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真正地理解透彻,以至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也能更好地就业。在综合设计型实验模块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和创新的能力。[4]化学本身也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例如奶粉中蛋白质和钙的测定;以及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实验例如某种荧光探针的合成对某种离子的检测等等。学生自己分组、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好设计实验方案后,交给老师做适当的督查或修改之后,选择几个可行性较大且较安全的实验进行,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在此特别声明,所有的实验都允许有失败,但是失败之后学生必须要学会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尽量想出避免或解决方法,这样所有的实验才有意义,学生的实验能力才会有提高。

通过对化学师范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基础训练型实验模块和验证型实验模块中,重点培养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实验基本素养和实验基本能力(包括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在综合设计型实验模块中,重点培养了教师需要的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现了“产教融合”在课程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方面的对接,提高了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从而促进了化学师范生更好地就业。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改革之前,地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非常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是处于从属或被动接受的位置。在本文的前面部分,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化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中学化学教学人才,而实验教学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不仅是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所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5]针对地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现存的问题以及为了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我们的教学方法变为两种模式,且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方法改革模式一: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基础训练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查资料,弄明白整个实验的方案、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实验的仪器、实验的试剂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6]在实验课中,老师随机抽取一至两位同学来进行讲解,要求学生需要像老师平常上课一样,把所有实验流程讲清楚,且完成应有的示范实验;其他同学再对这位同学讲解的不到位之处进行补充,或者有些许错误之处进行指正,以及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最后老师来进行整合、补充和总结。[7]

教学方法改革模式二:对于一些较复杂、难度较高的实验,如综合设计型实验,我们可以将学生按学号分为三到四组,每个小组准备的实验内容是同一个实验。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同样还是收集实验的相关资料,弄明白实验的各个部分,设计自己小组一致认为最合适的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并准备好上课要讲解的内容。[8]在上实验课时,每个小组都选一个代表出来讲解他们对这个实验的理解与实验内容和方案的讲解、做演示实验,并进行PK。最后由实验教师补充、评价每一个小组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选出最优秀的一组,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改革之后的两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处于辅助的位置且所有学生都会认真、仔细地准备实验,不但培养了同学们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调动和提高了同学们参加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一中,学生先讲解,有不足之处被大家指出,最后老师再来强调和总结纠正;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不但增加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帮助学生对本知识的熟悉与掌握。[9]两种教学模式,都使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化成为主动学习,对于化学师范专业的同学们来讲,不仅拥有了实验实践能力,而且把所理解的知识用正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师范技能。在整个实验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讲解,老师在补充,学生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师范专业同学们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化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实验教学能力,实现了“产教融合”在教学方法和职业资格标准方面的对接;同时也实现了“产教融合”在实验教学过程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对接,提高了学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促进更好地就业。[10]

2.3 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对于化学师范专业而言,科学、完善的考核方式同样也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客观、公平地评价化学师范专业同学的综合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在学校对师范专业学生考核评价方法与中学对教师考核评价方法方面实现对接,我们实行多元的考核方式。基础化学实验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讲课成绩(35%)、实验操作表现成绩(35%)、实验报告成绩(10%)三部分。[11]做完实验之后,学生要将自己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交给实验老师检查,且数据记录要求不可以随意涂改。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的态度、实验的素养、值日情况等等来评定。实验讲课成绩是根据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讲解的生动性、讲解语言表达的专业性等等来评定。[12]最后,实验报告的成绩是由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数据记录与处理是否合理和实验总结是否正确与科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考试采用“一对三”的模式考核,要求同学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的实验且把实验报告书写完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理论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价。[13]

3 结束语

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高校现有的教学也应随着转型而改变。高校化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地方中小学师资的主力军,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也应通过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的调动化学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进入中学后的实验教学需求。

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JYB1718)资助;“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资助

参考文献

[1] 郝燕,何松,鲁忠洁.高师化学师范生化学实验教学技能体系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1(3):20-21.

[2] 夏春雨,李继团,姚林娜.高师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探究教学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2013(9):82-83.

[3] 贾华丽,周娟,周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师范生技能培养[J].广东化工,2015.42(304):251-252.

[4] 马文霞,魏娟娟,袁严瑾.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原型发展及定向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30):21-23.

[5] 付慧.试论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探究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1):92-95.

[6] 黄生田.学生课前实验演示在无机化学中的作用[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64-66.

[7] 刘东方,林承志.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对师范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2-103.

[8] 胡洪羽,边清泉.化学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53-155.

[9] 詹汉英,董团瑞.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3):26-27.

[10] 赖红芳.地方高校的化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4.

[11] 孙洁.改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71-172.

[12] 董存智,鄧凡政,孙登明,王永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化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51-52.

[13] 蔡斌,孟玉宁,石晓明,王全忠.转型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7(4):52-53.

上一篇:水利工程管理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