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

2024-03-16

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居民利益受损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限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立足旅游空间结构规划视角提出以城市旅游网络构建、多级旅游板块演变,以及旅游边缘空间扩散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以杭州市城市旅游为例,探讨其如何依靠空间组织与结构规划推动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旅游网络;环城游憩带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ZHOU Ya-qing,PAN Li-jun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Key words:urban tourism;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travel network;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城市旅游的兴起带来了客流、商流、信息流的大量涌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环境受影响等诸多问题。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确保旅游资源代际之间的公平发展和高效利用,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现有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倾向于顾客导向、旅游者导向,但传统的市场驱动型的城市旅游开发导致旅游空间无序、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本文强调城市旅游要不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市场调节,更需要“有形的手”的调控,这种调控即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一、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指城市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以及相互关系[1],反映了城市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2]。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类型以及旅游空间管理的重要性分别做出阐释,早期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侧重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类型的探讨,后期则侧重于应用型研究,提出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调控机制等。Dredge(1999)提出单节点、多节点、链状节点三种旅游空间结构类型[3];Pearce(1999)分析了城市旅游空间与旅游吸引物,强调旅游景区、商店、教堂等空间管理对于游客的重要性[4];吴承照(2005)提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城市旅游空间布局模式[5];汪德根(2007)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6];杨国良(2008)根据形态特征将城市旅游物质实体空间结构分为点状结构类型、廊道空间结构类型、等级扩散空间结构类型和面状空间结构类型[7]。

旅游空间结构是构成城市旅游的微观基础,城市旅游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城市旅游空间组织与结构布局的不合理。本文从旅游节点、旅游通道、旅游客流、旅游区域等构成要素出发,分析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引导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和布局。

(一)旅游节点建设单一化

旅游节点是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设施的集合体,包含了旅游、食宿、购物等完备功能[3]。我国城市旅游开发多依赖自然资源禀赋,旅游节点建设围绕自然资源做文章,超越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力度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工的旅游吸引物缺乏系统规划,城市之间跟风、随大流现象严重,加剧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历史、人文遗迹在城市旅游建设中未受到足够重视,旅游节点建设剥离历史、文化内涵,节点建设停留在表层。

(二)旅游通道承载压力大

旅游通道是指联系所有旅游节点,以保证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设施之间顺畅运转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线路。由于城市旅游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依赖程度很高,加之旅游线路组织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我国快速交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给旅游者的流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影响游客出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城市公建负担。

(三)旅游客流淡旺季分布明显

城市旅游客流受空间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自然环境和旅游费用等的限制,呈现不同的旅游客流特征。资源导向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客流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在旅游旺季,旅游需求快速膨胀,对旅游景区、交通以及旅游接待设施提出严峻挑战,但在旅游淡季,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四)旅游区域特色欠缺、功能单一

旅游区域是指具有相似定位的旅游节点的聚集区域,反映了城市旅游节点的内聚程度。城市旅游不仅依赖于城市自然资源,还包括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服务娱乐设施、科技信息交流等。我国城市旅游规划普遍存在旅游区域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商务、会展、购物等旅游形式未得到重视,单一旅游区域很难给旅游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城市印象,难以形成重复旅游。

二、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解析

城市旅游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达到“内外兼修”的要求。“外”指城市旅游能满足旅游者需求,有利于扩大旅游市场;“内”则指城市旅游空间组织的合理性,结构布局的优质化。当前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不健全、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等问题,在根本上限制了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通过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旅游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具有结构上的“惯性”,以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通过人为干涉空间结构布局,调整旅游系统内部结构,选择空间结构要素的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8],以实现旅游者、旅游商品与服务的合理流动,促进旅游节点的网络化、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旅游地的区域影响力与吸引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历史遗产等,以满足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城市旅游网络构建

旅游网络是指以各级景区景点、旅游城镇、旅游接待中心等为节点,由各种交通道路、旅游线路等线状要素组合而成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形态[9]。旅游网络的形成受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旅游交通线路以及旅游需求结构的影响,要构建城市旅游网络首先要根据旅游客流规律以及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找到旅游网络建设的关键节点。旅游网络强调旅游流能在系统内外顺畅流通,强调首要节点、次级节点以及末端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完善的旅游通道实现。旅游通道反应了旅游节点的可达性,除了依赖城市陆路系统外,河道、湖泊等水域体系也是可加以利用的有形通道之一。一旦旅游网络形成,服务设施配置则以旅游网络为参照物,节点之间共建与共享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等各项需求,又能减轻旅游通道的承载压力,实现集约化发展。

(二)多级旅游板块演变

单一的城市旅游板块凭借传统旅游资源,或依据人工景区,围绕一个中心吸引物或吸引物聚集体做文章,旅游产品选择范围小,游客只能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活动,仅适用于城市旅游的开发阶段。当城市旅游继续发展,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必须逐步往多级板块模式演变以突破单一旅游核心的限制。城市旅游板块的形成是旅游者空间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多级的城市旅游板块遵循“领域分割、功能互补”原则,以旅游节点为基础,形成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领域分割”指旅游板块之间存在的地域与区位差异,以削弱优质旅游板块对旅游非优区的“袭夺”效应,利于各层级旅游板块的共同发展;“功能互补”则指旅游板块之间差异化的功能定位,依托不同旅游资源,打造完善的、能满足旅游者多项需求的旅游空间结构。

按照资源等级、游客需求及区位条件等因素形成一级城市旅游板块与较低层级旅游板块并存的多级旅游板块,促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当前深度文化旅游、养生休闲游以及海滨度假游等形式已逐渐兴起,城市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或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建设具有历史深度的文化旅游板块,或把握时代高度,建动感、活力的休娱、商业旅游区块,形成完整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

(三)旅游边缘空间扩散

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则为城市旅游树立天然屏障。城市旅游规划应向边缘空间转移,打造大城市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引导旅游客流向边缘空间扩散,确保合理的流向、流量与流速,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散与聚集”的平衡。

旅游边缘空间扩散指城市旅游客流按步骤、有层次地从城市中心区向城乡结合部、郊野扩散、转移。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按照“圈层模式”由城市中心区逐级向外扩张,由里向外分布商业中心区、居民居住区、城市郊区与工业区[10]。商业中心区以多级聚集、分区聚集形式分布核心旅游节点、旅游购物商店等旅游、游憩场所;居民居住区主要分布公益性旅游项目,如文化广场、购物中心、城市公园等,数量多,规模有限,呈散点状分布;城市郊区作为城市旅游的边缘空间,旅游产品类型以生态性旅游项目为主,形成城市旅游的“分散”结构。

环城游憩带是城市郊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形成是城市级差地租与游客旅游成本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城市旅游资源创新的需要。由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城市旅游者正逐步由喧嚣、热闹的城市中心区走向宁静、绿色的城市郊区,环城游憩带成为旅游高峰期旅游客流分流的有效途径。环城游憩带内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旅游文化及旅游活动等物质与非物质的吸引要素构成环城游憩带的旅游资源,通过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农业产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全新旅游体验[11]。

三、杭州市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杭州作为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城市,目前已有3A级以上(包含3A级)旅游景区23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8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旅游竞争加剧,杭州通过城市旅游规划,逐步解决景区相对集中、旅游空间狭小、与周边城市旅游定位相似、可替代性程度较高等弊端,使其保持良性发展,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加。杭州城市旅游发展正经历着由资源依托型向经济驱动型的演变,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化[12],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多级旅游板块模式逐步形成

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城市东扩”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实现了由单一板块模式向多级板块模式的演变。杭州城市旅游开发、建设过去一直围绕西湖做文章,游客游览主要集中在灵隐、岳庙、孤山、太子湾等景区,但单凭西湖风景名胜区单一的产品类型、有限的环境容量难以促进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杭州市人造旅游景观开始大量涌现,以宋城旅游景区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旅游板块形成,包括宋城旅游景区、杭州乐园、东方文化园等,杭州进入西湖、主题公园两级旅游板块结构。随着杭州“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旅游开始向南跨钱塘江发展,多级旅游板块模式初具雏形,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西湖中央游憩区作为第一层级旅游板块,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城市西部旅游板块以及环湘湖旅游区块两个第二层级旅游板块分列钱塘江两岸。

(二)城市旅游网络不断完善

杭州城市旅游网络以钱塘江、京杭运河杭州段等水域为轴,沿轴两岸分布。旅游节点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类型多元化发展,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旅游区域不断完善[13]。

1.首要节点逐步完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完工后,“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西湖旅游节点深度发展,西湖怀旧旅游、夜西湖旅游等“新西湖旅游产品”丰富了西湖旅游产品体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公园品位、知名度逐步提升,二、三期开发不断推进,生态度假、休闲旅游得到发展。

2.次级节点丰富多元。城市游憩商贸业得到重视,西湖RBD、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等商业区块规划、开发,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南宋御街、良渚博物馆等丰富了杭州文化旅游。

3.大运河国际旅游区建设初具雏形。西湖文化广场、运河广场等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行,钱江观潮旅游区进一步挖掘钱江观潮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集观光、修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贸旅游区。运河水上观光旅游巴士、钱江游船、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水、陆一体的旅游通道逐步铺开。

(三)大杭州环城游憩带建设

大杭州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以两江(钱塘江、富春江)、一湖(千岛湖)、一山(天目山)为主线,在大杭州范围内的五个下辖县级市围绕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旅游区、建德新安江避暑胜地、富阳野生动物世界、临安高山度假等旅游节点,形成杭州城市旅游的边缘旅游空间,提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依靠G320国道,S02、S05、S06省道,杭千高速、杭徽高速等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钱塘江、富春江流域,提高环城游憩带的通达性,实现游客由城市市区到城市远郊的空间扩散,扩大杭州城市旅游承载能力。

四、结论

城市旅游的发展给旅游者、政府、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也引发了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破坏、城市旅游产品同质化等诸多病症,难以保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于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同时也需确保旅游资源的可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角度看,旅游空间发展无序、旅游节点规划布局不合理、旅游节点雷同是局限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作为核心内容,人为地对旅游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加以干预和引导,突破城市旅游“结构惯性”的限制。

通过城市旅游网络的构建、多级旅游板块的形成以及旅游边缘空间扩散,引导城市旅游节点、旅游通道的合理布局,形成集观光、度假、商贸、娱乐于一体的不同层级旅游板块,确保城市旅游的优势区块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引导城市中心区至城市郊区形成商业游憩区(RBD)、公益性旅游区、环城游憩带(ReBAM)的旅游空间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减轻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压力,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陶伟,戴光全,吴霞.“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87-491.

[3] Dredge,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4):772-791.

[4] Pearce,D. 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cro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1):77-97.

[5] 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3):82-87.

[6] 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设计,2007,14(1):21-32.

[7] 杨国良,黄鹭红,刘波.城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规划师,2008,24(2):58-62.

[8] 朱青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肖光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经济地理,2009,29(6):1036-1041.

[10]肖贵蓉,宋文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86-92.

[11]赵媛,徐玮.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8,28(3):492-496.

[12]郑嬗婷.杭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及优化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郭佳,陈晓东,姜立峰.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关立新)

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农民旅游市场作为我国国内旅游最具潜力的市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刚刚起步的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在对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认识、构建产品、完善服务三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旅游中部地区市场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旅游和农村旅游都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主要是以城市的视角看待农业和农村,而农业和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旅游问题一直被忽略。农村居民不仅是各种农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也可以和城镇居民一样成为旅游产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魏小安指出:农民旅游是“三农”旅游中的最高层次,旅游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是衡量是否达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对农民旅游做了一定研究,指出中国最富潜力的旅游市场将掌握在农民手中,但与总量庞大的乡村旅游研究相比,仍显得较为单薄。而从现实发展来看,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6.43亿人次,旅游消费351.67亿元,出游率达68.7%。相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为农民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消费市场却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民旅游需求。因此,有专家称“农民旅游是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从全国来看,农民旅游存在着东部发展、中部起步、西部蓄势的区域分化。东部2亿多农民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部的农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中部地区集中了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随着中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将凸现出来,中部农民旅游的全面开展之时也必将是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之日。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对中部地区的农民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正在启动的中部地区农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并对即将启动的西部地区农民旅游有所启发。

二、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基础条件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部地区在经济收入、闲暇时间、旅游意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基础条件:

1.国家政策机遇。“三农政策”对中部地区农民旅游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促使了更多的农民外出打工,目前中部地区的外出务工人数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中数量最多增幅也最大,他们的收入必然会有一部分流入旅游消费,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另一方面,“三农政策”给以农业生产为生的农民提供了更大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为确保农民增收出台了“两免”、“三补贴”等优惠政策,使得中部粮食主产区人均纯收入达到3025元、税收负担人均下降47.5%。

“中部崛起”战略更是为中部各省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此举必将激发中部各省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改善都将为农民旅游提供便利。

2.经济收入的增长。在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健全的今天,具有很强消费性的旅游活动在各环节都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广大中部农村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逐年提升, 6省平均值已从1989年的500元上涨到2004年的2693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人均GDP达到300美元~400美元,就会产生国内近距离旅游的动机。中部各省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已超过300美元,可见已有相当一部分農民具备了近距离旅游的经济能力。

3.闲暇时间弹性的增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村居民出游时间的弹性越来越大。中部地区农民可分为从事农业生产和从事非农业生产两种,除了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中部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这些非农业农村人口也有周末、公休假等假期;而从事农业的人口除了农忙时节外随时都可以出游,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推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都使得农民出游在时间上有了更多保证。

4.旅游意识的增强。随着中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自身也产生了游山玩水的欲望,旅游在广大中部农村地区已成燎原之势。过去5年,山西省农民旅游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05年出游率达38.33%,人均出游花费1260.71元,年均递增29%;2004年湖南农民对旅游认知状况的调查表明:有57.7%的农民曾经出游过,有78.0%的农民想(还想)出去旅游;而在河南的一些乡村,已经出现了农民自发组织的“草根旅行社”。

三、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制约因素

虽然目前中部地区的农民旅游已经启动,出游人数不断增长,但应看到还有约60%的农民没有参与到旅游中来,已经参与旅游的这部分农民在旅游消费上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中部地区农民旅游的长足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2003 年中部各省农民出游情况表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4》整理而成)

1.经济水平较低。中部地区拥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却只有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低。虽然近几年中部农民的收入日益增多,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不到其三分之一,这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旅游消费支出处于较低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中部地区农民过夜游和一日游平均出游率虽然均高于全国农民旅游的平均水平,但其人均花费均低于全国农民旅游的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经济收入的低下也是造成一日游出游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表1显示:中部六省农民一日游出游率均高于过夜游出游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南的一日游与过夜游出游率的比例更是高达5∶1。

2.文化程度较低。中部地区深处内陆,信息较为闭塞,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其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与东部相比也较为低下,虽然近年来中部农民的消费观念、维权意识等得到了很大转变和提高,但文化程度低仍是其正常旅游消费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旅游消费层次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表现为:中部农民旅游者有相当部分是走亲访友或到大型集贸市场购物,纯外出观光游览的比例不高,度假等专项旅游产品更是少人问津;旅游花费主要集中于交通费和景点门票,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过少。

3.旅游信息不通畅、服务不健全。由于目前中部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引起众多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的足够重视,农民旅游的宣传和组织力度不够。有许多农民想外出旅游,却不知该怎样去、去什么地方旅游,他们绝大多数靠亲友介绍和自由出游。2001年河南农调队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民旅游者散客比例高达99.3%。由于旅游宣传、服务跟不上,中部农民旅游整体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4.社会保障压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保障体系普遍不健全,中部地区人多地少、贫困人口密度大,社会保障压力尤为突出。农民对未来生活缺少必要的安全感,对剩余收入的积累要求就大于消费要求。另外,子女上学、盖房嫁娶等客观现实问题的费用需求又是不确定的。因此,他们宁愿把剩余的钱存到银行以求保险,而不愿花在旅游上。

四、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开发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关键在于怎样为农民旅游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除了切实做好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已经形成共识的基础性工作之外,从市场角度来看还应从以下三方面给予重视:

1.提高认识,倡导农民出游。(1)政府要认识到农民旅游的重大意义,鼓励旅游企业进行农民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开发、鼓励乡村自己成立旅行社,对这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游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同时也要对其加强规范管理,从目前情况看,以农民旅游为主的低端旅游市场问题近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揭开农民旅游发端的“草根旅行社”是目前较好的替代品,应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促使其健康发展。

(2)旅游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到开发农民旅游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只有将近30%,若达到50%的目标,将有20%的农村进入城镇化。如果占领了这20%的即将城镇化的农村旅游市场,那么当这20%的农村城镇化后,旅行社在城市市场的占有率就提高了20%;农民旅游正好在城里人出游的淡季,旅游线路的安排、饭店宾馆的接待能力也都会有保障;再者,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部省份近期的工作重点,对旅游企业来说,借助政府力量进入农民旅游市场是利用社会资源的一条捷径。

2.提供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刺激农民出游。只有选择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开发市场。根据中部农民旅游者对出游活动安排较为谨慎、以探亲访友、观光游览、一日游为主等特点,在农民旅游产品的设计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是十分适合农民旅游市场的产品,以风景名胜区、大城市为出游目的地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同时目前中部农民旅游目的又有多元化的特点,观光只是一个方面,他们更希望在观光的过程中发现各类商业机会。如湖南农民中,以增长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已成为时下农民旅游的新动向。

可根据农民对现代大都市的向往开展“都市风情游”;为满足农民朋友寻求致富门路的需求开展“观光+观摩”、“观光+科技”等旅游形式。另外,根据以往调查,老年旅游者的人数和旅游花费在农民旅游市场中都占有较大比例,应针对老年游客開发“首都观光”、“健身疗养”等产品。还可根据当地情况开展针对农村党员的“红色旅游”、学生的“高校游”等。

(2)价格:总体而言,农民收入较城镇居民偏低,加上长期的传统文化影响,对产品价格较敏感。这就要求旅游产品开发应以低价位为主,增设大众化的旅游设施。如景点对农民旅游团队游客采取打折优惠;宾馆饭店开设接待农民旅游平价房、钟点房;旅行社对农民旅游实行淡季打折、礼品赠送等,以“薄利多销”和“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理念来经营农民旅游。

(3)线路安排:在线路设计上,最好能集农民朋友所喜爱的观光、学习、考察等旅游类型于一体,例如,针对农村市场设计的江阴—华西村—张家港—无锡—南京旅游线路,以全国百强县市为骨架、南名城为点缀,迎合了农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颇受欢迎。

3.加大农民旅游服务力度,方便农民旅游。(1)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构建农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中介组织的作用在于发掘农民的潜在旅游需求、引导农民的旅游消费、为农民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目前中部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片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等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报名。

大多数农民日常出行通常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乡镇、村委是赶集和经常光顾的地方,也是农民各种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在农民心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因此,可以县城为据点,以乡镇、村委为网点,逐步构建农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

(2)做好旅游服务安全工作。农村居民“安土重迁”,“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如浙江,对已经旅游过的农民为什么不再去旅游的原因进行调查,其中认为“旅游不安全”的比重最大。所以在组织农民旅游时一定要在加强服务的同时注重安全措施和设施的落实。一方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打消农民旅游者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做好投诉处理服务。此外,也要对服务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够为农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涉外旅游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市场需求 涉外旅游人才 培养策略

随着交通、通讯等产业的迅速国际化、网络化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当前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带动面最广、开放度最高的“朝阳”产业。

一、目前我国涉外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

1.涉外旅游人才的来源。从我国目前涉外旅游人才的市场供给来源看,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高等院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直接培养,其专业背景主要是旅游管理和外语,这类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毕业后直接应聘到星级旅游饭店从事涉外接待服务工作,或者是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持证上岗;二是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饭店以及规模较大的国际旅行社进行行业培训,然后直接进入宾馆饭店从事涉外接待服务工作;或者考取涉外导游、出境领队等资格证,再到国际旅行社从事导游服务工作。三是其它行业改行而来的人员,如原外事部门人员以及留学归国人员等。他们通过资格认证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再挂靠国际旅行社或直接应聘到星级宾馆饭店从事涉外旅游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这类人员最明显的特点是,外语水平高,对某些国家的基本情况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从事涉外旅游工作游刃有余。

2.涉外旅游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目前涉外旅游专业人才缺口大,尤其迫切需要的是涉外导游、出境领队以及外语翻译类人才、具有国际水准的涉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品牌项目策划人才、市场推广人才、信息资源开发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及高档旅游饭店的部门经理等。与此同时,小语种涉外旅游人才更为稀缺。

二、涉外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没有达到一致,旅游人才开发和职业教育培训滞后,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偏低。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的农民,基本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二是从业人员阅历浅、知识贫乏、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不高。特别缺少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旅游策划、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管理、旅游外联营销和能把握市场、懂业务、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三是旅游行业缺乏训练有素的培训师资队伍,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共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作用。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1.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够实现“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与企业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涉外旅游专业在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而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针对于企业实践的计划。其次,开发有效、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最后,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运作机制,顺利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院校在跟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本着平等双赢的态度,双方商议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讨论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实施办法及考评方式。

3.建立教师与职业人联动机制。旅游专业课教师或旅游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同时,旅游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职业人走进学校,并参加学校相关的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分析和指导。

4.实施凭证上岗制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对旅游专业学生实施 “双证书”(毕业证和导游证)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以 “适应快、动手强、素质高”而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因此增加了企业对高校旅游专业的满意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将为以后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接待大国,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的人才非常缺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能形成对旅游人才市场的互补,这不仅是国际化旅游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梅.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方向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

[2]邵小慧.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2(2).

*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型旅游模式,如今,在人们周末休闲的时候,驱车至郊区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虽然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确实十分迅速,尤其是近年来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是我们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面,无论是理论支持还是实践操作,都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从根本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结合旅游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成功的乡村旅游案例,展开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可以实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市场营销

一、 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性旅游,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农村地区特色的前提下,以农村的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乡村旅游的特征 。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来看,因为其各地的自然环境等的不同,乡村旅游的特征也具有了以下方面。

(1)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人文气息不尽相同,所以才有了现在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的特征,是因为每一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或山河或景观或生活方式的特点。才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们为了休闲,逐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这也是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2)乡村旅游的参与性较高。重在参与,在实践中收获开心和放松,是乡村旅游为城市人们带来的最切身的心里体验,乡村旅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享受的地方,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在体验中享受劳动,收获成功,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的双重休闲。

(3)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是城市人们。城市作为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足够的消费力,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狭小的生活、工作空间,给城市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带了极大的压力和紧张感,而乡村旅游产生与发展,正好为城市人们提够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同时也相互满足了彼此的需要。

(4)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发展乡村旅游,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也是结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是将生态、农业、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乡村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是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社会互动模式,从而进一步的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最迅猛,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不断地完善着发展的模式。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异军突起的一只,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也明显的暴露出一些问题。

1.缺乏应有的营销观念 。作为一种产业,也可以说是特殊的商品,乡村旅游产业应该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而事实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主要体现在,旅游内容的过于单一,方式过于简单,市场规范过于混乱,这就造成了,客源的不断流失,竞争不断的缺少公平,更多的乡村旅游市场萎缩,以至于逐渐地消失,同时可能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不好影响。这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一大状况和问题。

2.地域特色表现不突出,竞争力不足 。突出的地域特色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应该是保障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有力手段,而现实的发展是,更多的乡村旅游地呈现的是相互的复制和模仿,盲目的借鉴和采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问题。盲目的复制和借鉴,在短时间内能收获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从长远来开,这种成绩是建立在不断消耗消费者耐心的基础上的,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疲劳的体验,会从根本上削弱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以至于在后来会消失在进步的历史中。

没错的,这些具体的发展状况和问题确实存在,也有了一定时间的积累,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即市场营销组合理论,进行宏观上的分析和战略上的研究,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案。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与此之中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必然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结合。这是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前进的趋势。以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独特特征,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重视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放松的感受,重视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与宣传,明确开发与利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带来经济上的进步,更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当地乡村资源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建设,强调优质服务的不断完善,这是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服务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给乡村旅游带来持久消费的重要途径。

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以培养乡村旅游品牌为最终目的,以树立良好的乡村形象为目标,除了对营销组合“4Ps” ,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进行整合和运用之外,还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最终实现目的与目标。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在进入了市场营销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结合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以及结合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就此提出一些解决现存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问题的策略,并希望能凭此探索出一条可实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创造优良的营销环 境,充分发挥政府、区域、各部门以及乡村的重要作用 。只有提供优良的营销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以及支持政策,从发展上游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提供政府保障。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对自然资源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基地,进行良性引导和帮助,逐渐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有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改和取缔。

2.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选择城市区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中由于生存、工作压力较大,想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城市年轻人作为主要的旅游消费者。事实上,由于乡村旅游产品所处的地位位置的不同,会有环境的差异,旅游资源特性的不同,当然也包括知名度的高低,所具有的服务内容不一样,以及可提供休闲的时间有所差异,更包括经营者的能力有多不同,所以在具体选择目标市场时一定是不一样的,采取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自然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交通状况等来确定目标消费者区域和所需要开拓的相关市场之间的顺序问题。我们可以将与乡村旅游产品距离近的市场和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群都作为潜在目标市场。 同时在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要从营销主体资源、目的、优势和规模等方面对细分市场进行评估,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必须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所拥有的经营资源等相符合。否则,就应该放弃此类细分市场。

3.将乡村旅游产品赋予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实施产品策略时,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我们必须采取新的思考方式、利用新的营销手段。(1)基础设施不得完善,确保往来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保障景点安全、卫生价格合理,旅游饭店以农家乐为主;(2)开展多样富有乡村气息的活动,如农作物种植与采摘,农田认领,乡村运动会等等;(3)增设休闲环境,增加景区周边的休息、娱乐地,(4)突出“农家乐”的特色,以乡村景区为中心,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力;(5)创造优质服务,树立乡村形象,突出朴实、踏实的乡村人民的品格特点,让休闲的有课能感受到家的温暖;(6)突出新主题,根据各地资源,以适应游客心里需求为目标,准确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开展轻松愉悦的交流性活动。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决策,一定要明确分析所代表的乡村的现状,其中包括其优势资源,不足之处,能够把握的时代机会,可以采取的发展策略。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一定是科学的,有规划的,可持续的。

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同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尤其需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旅游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体系,设计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目的是对高职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一体化

一、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背景

对于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首先在设置课程时,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根据课程涉及的职业岗位群要求,设计相应的工作流程,提炼工作任务,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需改革教学手段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旅游市场营销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旅游需求日益增长,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旅游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日趋增加。本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中也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掌握旅游知识外,营销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在如今越来越细分的旅游市场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旅游市场的营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市场开发与维持、新产品设计与营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顾客意识,使学生具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熟悉旅游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对具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体营销设计,以达到促进旅游企业产品销售的目的,从而为学生后期的毕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完成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技能支撑;同时增加学生就业机会,除了传统的导游、计调职位,旅游企业中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

综上所述,对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之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

二、高职旅游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内容仍然集中在理论上,实践性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仍然以传统的章节为主,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经典案例,尤其是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案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与学生互动少,缺乏积极性,导致这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教学流于形式。

2.考核手段呆板,无法体现学生能力。此门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应用性强,要求学生在获取相关知识后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即学生灵活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内蒙古高职园区调查,大部分院校考核仍然以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按比例构成。其主要表现为:以闭卷笔试等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和过程性考核方式。这种传统而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准确体现出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既不能反映教学质量,又阻碍了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热情和创造能力,和高职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

3.教学方法简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对内蒙古高职园区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调查,授课仍采用的是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这种方式依旧是以老师为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背离了现代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目前旅游市场营销教材中没有真正体现旅游市场的经典案例,基本照搬市场营销学中的案例,缺乏旅游专业案例支撑,与实际教学不符,学生难以掌握,也无法真正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中。只有对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学生学好这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课程,达到既能掌握营销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目的。

三、构建基于一体化理念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

通过对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分析,我们结合现有讲学条件,对这门课程的改革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主要有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根据旅游企业实际营销岗位及岗位群,按照其工作流程提炼出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打破原有理论教学体系,突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按照营销的工作流程把课程内容整合成相互关联的学习情景。

首先根据岗位面向的工作任务,与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旅游企业文化认知、宏观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客户开发与维持、定制化产品设计与报价、销售渠道选定、新产品促销等,形成项目结构课程。

其次,选取与我系校外实训基地即旅游企业,设计了内蒙古饭店蒙元文化主题周营销策划、呼和浩特市中商旅行社暑期游学团营销策划和呼和浩特阳光半岛观光园景区营销策划三个教学项目;根据面向的工作岗位, 设计了呼和浩特市酒店经营现状调查与分析、内蒙古饭店新产品设计与营销、内蒙古饭店蒙元文化促销活动策划、呼和浩特市中商旅行社旅游市场开发等 15 个子项目,真正做到了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建立校内老师考核、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考核、小组学生互评以及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模式

根据高级技能型旅游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营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以下核心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公关能力、社交能力、商品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大多还是采用闭卷考试方法,然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难检验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更不可能通过考卷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因而需要改革传统考试模式,构建校内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小组互评模式。同时,校内教师主要注重平时每个子项目的完成情况,每个子项目的考核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加大了过程考核的力度,能更为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项目

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应用为一体的课程,因而运用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注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除了采用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专题、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常亮,庄小彤.基于一体化理念的高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2]刘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新论——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3]蒋述东.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项目教学改革及效果测量 [J].教育与职业,2012,(29).

[4]邵丽,史新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5]张燕燕.旅游市场营销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1,(2).

上一篇:化学复习方法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项目管理方法借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