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19

旅游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更应当严格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去定位市场,深入认识旅游等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严格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教师依然按照原有的教材进行知识灌输,却无法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较差,毕业之后无法直接投人到工作岗位中。教学方式单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但是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的学生步之又少。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因此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由于资金短缺,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落后陈旧,无法进行及时地更新和修补,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看作是辅助性课程来设置,一直停留或满足于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没有形成实践性教学的架构体系 这就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旅游职业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只是照本宣科,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在学校资源设置中,由于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地更新和修补,更无法筹建新的教学和实习场地。这就造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所以导致旅游中职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只是照本宣科,更加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课程

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共同建立在学校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再为课程所选择。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三、学生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

2.强化旅游专业管理实践教学

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实践教学,来增强动手能力。为此,要专门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旅游行业非常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要得到提,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协调好专业课与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餐饮管理、酒店管理、客房管理和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将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3.以就业为目标,调整教学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的建立一直都是中职教育的核心问题。等学校如果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良好中职道德、较强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更加要引导学生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报,2003.

[2] 齐炜,旅游等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职教育研究,2005.

[3]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秋玲,对中国职校旅游专业课教学的思考[J],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赵兴碧,中职技术教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旅游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教学;创新;体验式

作者简介:李娜(1979-),女,江西人,硕士,浙江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和教学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项目“‘三级一体’式酒店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009R30002)阶段性成果。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师资水平、知识体系都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因此在较长时间,旅游教育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近年来,受人才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旅游教育研究者大力开展教学创新,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及项目开发教学等教学创新方法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都是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利用案例讨论、项目任务、情境分析、角色扮演等灵活互动的形式,以实现高效教学。本文仅从体验式教学着手,以探讨教学创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验式教学最早运用于幼儿教育,针对幼儿对事物的表象缺乏基础心理储备的特点,旨在通过形象和丰富的表达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新兴事物,其基础原理源自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1](89)。如今,体验思维不仅广泛运用于教育培训,还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回顾近年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的探讨;二是关于体验式教学在具体课程中运用。这些研究无论是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善还是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教学思路得到认同

韩福文[2](75)通过分析旅游专业特点,得出“旅游教育是典型体验教育”的结论,继而指出:把体验性教学方法运用于旅游教学中,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亲历性;谢祥项等认为体验教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3](112),其也符合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4](99)。而汪清蓉更是总结出体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转变,还蕴含着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5](92)。同时,这一教学思路被广泛运用于不同旅游课程的鲜活实例,更是一再证明了其不仅营造出更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甚至还达成师生情感的共鸣。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都一致肯定这一教学思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具体操作尚不成熟

尽管我们可喜地看到不少教师积极致力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但总的来说:探讨的多,反思的少;尝试的多,总结的少——这种非持续的教学创新过多追求“创”和“新”的形式,对结果未能投入同等的精力进行对比和思考,对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也没有及时分析,使得这种创新教学效果无法稳定并成熟。为有效解决问题,我们控制试验环境进行探究,即假设学生都认真参与体验设计并积极思考,仅以教师作为变量,可观察到如下问题:

1.将教师的认知观强加于学生,没有为学生量身定做体验课程,体验设计起点过高;

2.对体验环境和时间的监控不够科学,如体验空间比较模糊、时间受标准教学安排限制等;

3.体验手段更新太慢,或者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准确的把握,设计的体验情境与要生成的意义无法或者很难产生传导,建构意向困难;

4.对体验效果期望不合理,未能对体验手段、时间和环境等影响因素作统筹分析。

二、影响体验式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体验式教学内涵理解错位

上述四个问题的产生,与旅游管理教育界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不无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误解:

1.体验式教学属于实践教学。这种理解往往受体验形式和体验内容的误导。由于主题作业、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竞赛活动、项目作业和专业实践等教学形式多用于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而这种教学模式又多运用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及《旅游市场营销》等,成效也较为明显,而在管理和经济理论、语言学习及通识课程等宽基础理论型课程中运用较少,从而导致将体验式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偏差。

2.体验式教学即纯感知教学。这种理解认为,体验式教学须重视受众的感知甚至感官反应,倾向于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和超丰富的资讯来冲击学生的感官神经,结果导致教学重形式轻内涵。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花俏,以致文字与背景冲突而无法传递知识信息。这种体验教学往往让承担体验准备的学生或老师身心疲倦。事实上,体验式教学要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参与,要求学习不只停留在知识的习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而是要努力实现“感官—内部情感—思维”的体验最高境界。

3.体验式教学强调表演教学。这种理解重视参与的作用,认为亲历亲为的学习不仅能加深记忆表象,还能增加学习的成就感。这类教师认为课堂内外都是很好的舞台,任何内容都是极好的剧本,他们总是鼓励学生表演,如假设各种情境,要求学生自导自演。但这种体验命题太笼统,且多缺乏真实环境的支持,学生能从体验中得到的知识升华很少,最后停留在脑海的仍然是原有的理解深度。而学生也并非都热衷公众表演,这种非自愿甚至令其厌恶的学习历程不仅影响教学效率和课堂秩序,对学习者本身也只是情感折磨。

(二)体验式教学期望不当

根据激励理论,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实现满意的收效。而现实中,对创新教学的期望往往脱离实际,具体表现如下:

1.期望过高。这种情况主要指教师对体验教学预期较高,他们通常付出较多的努力,希望能实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教学要求太高,如同样的课程以本科标准设计体验课程,但实施于高职学生,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结果学生只能根据自身的理解水平形成对等的信息链接,而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理想。这种为而不能的结果往往使双方都感觉委屈。还有一种情况即教师对体验过程中的突发因素(如天气、交通、时间和学生安全事故等)考虑不周或无法掌控,而影响预期结果。

2.期望过低。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对体验情境与生成意义的关联性理解不准确,或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信心不足,或者教师本身对体验教学的经验和信心不足,以致设计了较简单的体验目的,结果只吸引了学生兴趣,却未达到原本应该更深远的目的,最终造成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甚至浪费。

3.没有期望。这种情况多数是带有体验性质的游学活动,这类教师或者心血来潮想尝试一些新鲜的形式,以吸引学生学习热情;或者只是为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口号;甚至只是想投机减少教学付出,美其名曰“创新”。但他们既不做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不花功夫研究如何形成建构,更无谓教学反馈,是绝对的唯体验活动。

(三)体验式教学执行水平不高

教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师在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知识底蕴以及掌控能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加之辅助手段的缺失,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创新是建立在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而才可能实现的教学突破,但有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不彻悟、对教学方法不熟练、对真实情境不清楚的情况下,冒险开辟创新课程,最后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好。

(四)体验式教学环境氛围缺失

旅游专业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即企业实习的学习效果远超过在校的课堂学习,学生身份的见习收获也无法比及员工身份的企业接触。由此可见环境氛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体验式教学要实现预期的建构意向,就必须要尽可能地营造出高度仿真的环境,但是由于受总体环境无可替代性以及高模仿成本(包括财力、物力、支持政策等)限制,很多教师往往知难而退,草草营造虚拟环境,甚至仅以文字表述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想像。这无疑会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五)体验式教学过程过于急进

交响乐的前奏可以引人入胜,尾曲则让入回味无穷,可见音乐的精彩不仅仅是正曲部分,体验式教学亦然。但是,很多体验式教学只重视课堂中的体验互动,对体验前的准备和体验后的总结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影响体验效果的不可预料因素过多,而这些问题又在新的体验中重复发生,以致教学创新效能过低。如旅游营销策划活动,很少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充分的调研和文献准备,也很少有类似体验设计(如上届学生的比赛资料、比赛过程及比赛作品等)参照,而比赛结束后又草草小结,而教师在组织体验教学时,未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全局考虑,以致产生很多突发状况,活动结束后又难以冷静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的建构意义未作跟进和矫正,学生上交的书面小结也多半只作档案保管。这显然无法体现创新模式的价值,更会滞缓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努力方向

根据上述对体验式教学的分析,要消除这种教学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及创新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以下几方面为前提基础工作:

(一)重新界定教学创新意义

首先,教学创新不能作为行政任务或是形象工程,也非教学成功法宝,而是教学探索行为,我们不仅要重视“创”的时间过程和“新”的表面形式,更要重视创新的深层意义和效果,真正从教学提高的角度,做好教学创新研究。

其次,教学创新不是教师尝鲜或是冒险的冲动行为。我们要鼓励教师做好创新受挫和辛苦的准备,即便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要实现成功且稳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为教学创新投入持续连贯的努力。

再次,对教学创新的价值要有合理的评估。教学创新必须先“教”后“新”,即在认真领悟传统教学方法的理念及利弊后,以此为基础,适度赋予理性的创新能量。频繁而盲目的创新对师生而言,都将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重负,同时也会过度增加教学成本。

最后,教学创新的目的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教师与学生超脱知识之外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融合相关知识,发展开拓性思维,同时也是倡导科学教学的观念。

(二)正确定位教学创新主体

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只有双方协助才能达到目的,而成功的教学创新则更依赖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作为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了解授课对象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分析自己的创新优势和教学能力,同时要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作为学生,应强化学习意识和心态,课堂上最大程度积累知识,吸收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习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教师创新教学中,尽可能地给予教师鼓励并积极配合,大胆参与教学创新,公平公正地评价创新效果和教师努力。

(三)重视教学环境配套建设

教学环境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无可替代但缺乏弹性,而软环境的贡献指数则是可大可小,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要尽力完善硬环境的建设。要加快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要为创新教学提供宽阔的空间,还要丰富空间功能,甚至对环境建设也力求创新,如ERP实验室[6](91)、模拟沙盘、可任意拼装的讨论课桌、立体多媒体教室及无线话筒等;

其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如学校要对创新教学给予适度的激励和监督,并为教学过程所需条件(如教学资源配制、教学时间协调等)开辟绿色通道,重视对优秀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宣传和传播,营造浓郁且健康的创新教学氛围,开创和谐开放的教学行政管理模式。

(四)完善教学创新评估模式

首先,教学创新是在常规教学上融入生动元素,其过程与结果都和常规教学模式有所差异,所以也只有全面的创新才可能产生全新的改革效果。因此,创新教学体系不仅应包括日常教学过程,还应有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和教学管理政策与之对应。

其次,具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不能永远置于摸索阶段,我们应适时开展教学大讨论,对某些效果显著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全面总结,从中提炼出完整的教学模式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肯定教学创新的发展和教师的努力,对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对创新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创新教学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研究,教学创新实践在推动教学发展的同时,也渐露非理性势态,致使出现教学概念交叉、教学功能不清及教学效果夸张等状况。要进一步促进旅游教学创新的健康、稳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善于总结,归纳体系;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以扎实严谨的治学从教态度,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5][6]汪清蓉.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S1):89-92.

[2]韩福文,刘菊芬.简论旅游课中的体验性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5-76.

[3]谢祥项,吴珏.论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5(S1):111-113.

[4]贾衍菊.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3):99-102.

责任编辑何颖萍

旅游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旅游专业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口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水平;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职业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正常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文学素质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旅游专业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学素养、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与能力。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现状,积极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职业能力。

一、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还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把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职业能力。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材是统一的,不区分专业,这对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是一种限制。因此,教师应适时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观沧海》《徐霞客游记》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利用网络收集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做好校本教材的积累,促进学生专业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收集整理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人物传记等,并认真研读,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凸显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二、开展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模拟训练环节,即每节课前拿出2分钟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进行主题性的旅游业务讲解或演讲。讲解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准备好讲解资料或演讲内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恰当的语气、语调、用词等及时纠正。讲解结束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做好点评工作,并给出建设性意见。长期坚持课前演讲训练,学生能逐渐提高实践能力。当讲解得到大家的肯定时,学生就会信心百倍,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对于不愿意参加讲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不要强迫。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让他们展示其他方面的才艺,如唱歌、舞蹈等,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树立自信,逐渐提高实践能力。

三、注重口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口语表达能力是优秀导游人员必备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日常口语训练。第一,口语要规范,说普通话。第二,表达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第三,表达要得体,掌握一定的交际方法和技巧。教师应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口语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产生参与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展开相应的口语训练,从而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师可以找一些沟通不好导致的投诉案例,让一些学生表演整个过程,让其他学生通过观看找出问题及症结所在,并寻求到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就能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导游交际技巧水平。

四、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水平

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尤其要加强对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清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还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并及时进行批改指导。此外,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旅游应用文写作训练,如旅游解说词、旅游商品说明书、旅游合同文本等。同时,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展示一些这方面的优秀文稿,供学生学习。这种示范讲解与自主训练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写作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习,提升专业写作水平,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推荐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各地民俗、诗词鉴赏、日常口语交际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養、交际水平和专业技能。其次,要适时地进行实地参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景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开展导游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语文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教学改革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专业技能。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春秀.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2]蓝桂娥.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7(08).

旅游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原有教学模式改革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也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旅游专业的理论课程改革;为服务本地的“旅游+本土化课程”,增加了西双版纳民俗风情课程,泰语、老挝语等东南亚课程以及傣医医疗学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应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科及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在2003年成立的导游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5年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第一次专业招生,至今已有12年的发展历史,通过不断的学习、改革与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重点专业,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专业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革新。

一、改革的背景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过去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模式主要是“2.5+0.5”。2009年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改为“2+1”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至2017年。实践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知识的积累与整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的举措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业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通过与在校生交流了解其切身需要,与毕业生交流掌握其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毕业和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匹配性。通过近两年的不断收集与整理,最后决定将旅游管理专业的“2+1” 教学模式调整为“2+0.5+0.5”的教学模式,也就是2年的在校学习,0.5年的学院安排的统一实习(通过这0.5年的统一实习,第一,便于企业的集中管理;第二,便于学院掌握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转化能力情况,对后期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0.5年的学生自主择业实习(通过这0.5年的学生自主择业实习,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准自己的毕业就业定位,为后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我院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思想定位为“重视考证,以赛促学,重视实践,服务社会”。

在教学内容上,我院以前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旅游专业课程知识把握的全面性,所以开设的课程多而散,力求旅游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让学生知晓、了解。开设的课程从基础的理论课到高端的规划、设计等课程应有尽有。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馈,高职学生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之中的实际非常少。通过不断的调研与总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革新,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加考证科目的课时

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云南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课程》从原来的每周4节调整为每周6节,《旅游政策与法规》《现场导游》从原来的每周2节调整为每周4节。重视学生的考证培养,从师资到课时等方面都给予考证方面很多的政策倾斜。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学生的礼貌礼节、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培养。《公共关系学》《礼仪课程》《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知识》等课程,课时数从原来的每周2节调整为每周4节。

(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

结合西双版纳的地域优势及“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围绕“立足西双版纳,辐射东南亚”的发展理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上也抢抓先机,开设了1.5年的泰语课程,《西双版纳民俗风情》从以前的每周2节调整到每周4节。与此同时,增加了《中傣医养生保健》,每周36节,《游客突发状况的急救自救常识》,每周18节。

三、改革的方法

(一)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教学,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为此,本专业特别培训了专任教师编制无纸化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如在《客源国概况》《旅游地理》《西双版纳民俗风情》等课程中,任课教师将在课程准备时查阅的大量资料和收集的大量图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于认识、了解,增强了趣味性,容易记忆和掌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性化的课堂,学生对这一方式普遍好评。

(二)教师角色的逐渐转变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效、有序地开展,近年来,本专业在加大引进教师力度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科研上,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和素养,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旅游学科科学研究领域迅速成长。在教学上,制定详细的教学工作规范,采取理论和实践培训以及教学工作压胆子、严要求等措施。在技能培养上,每学期根据计划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基层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实战经验,使这些青年教师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更新和拓展知识以及提高教学能力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为了保障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旅游教研室为每位青年教师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进行帮扶,效果显著。任课教师由知识、技能的给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比如在《导游业务》和《现场导游》课程中,《导游业务》共108学时,其中理论课占60学时,实践课占48学时,《現场导游》共72学时,其中理论课占24节,实践课占48节。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训练旅游活动中导游与游客的实际状态,进行实际旅游过程的模拟训练。然后带领学生模拟机场接机、迎接服务、首次沿途服务、入住酒店服务、到景点参观游览服务以及送机服务等,让每名学生亲自练、说、讲,进行强化训练,然后返回课堂进行实际体验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再去景点弥补上一次实践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几轮实践,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做到了铭记于心,而且实践能力非凡。这种现场模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要点。

(三)学生培养由校内教学向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转变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这一改革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每学期的见习周。根据与实习见习基地的协议,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或者景点现场见习一周,然后再回到课堂寻找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后再进行新的理论学习,通过这种循环的“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使学生真正领会所学知识的理論体系与实践内容,达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

2.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我们签订了版纳地区星级最高的5星级以上酒店共8家,旅行社2家和4A以上旅游景区2家,完全满足了接待我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第一个0.5年集中安排学生到协议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教师找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以便后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填漏补缺式教学;第二个0.5年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有选择性地实习,让学生找准定位,为毕业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四)培养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探求者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由强调学生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比如在《主要客源国》课程中,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客源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等相关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所讲客源国的概况等知识,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从而引起探求知识的欲望。

四、改革的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显示,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改革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内容,是随课程体系改革和社会发展模式而不断变化的,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如果一味追求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而不重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也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形式。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舍本逐末,而是在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有意义的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尝试。

旅游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在企业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职业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本文从旅游专业实业教育、项目教学策略、专业职业规划等方面为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旅游专业;专业素质;策略

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更有助于增强就业企业的竞争力。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要从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规划、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去提升。

一、实业教育提升专业认知

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专业毕业生时,不仅重视外在形象和职业技能,更是把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在最近一项针对旅游企业评价中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有近60%的酒店、旅行社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中职毕业生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表现“一般”,而只有9%的管理者对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比较满意”,26%的管理者对毕业生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比较满意”。

因此,就业前的专业素养提升十分重要,而开学第一堂课决定了整个学期乃至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的认知与喜爱。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内驱力和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结合旅游专业,教师可用“导游式自我介绍”引领,激发学生对于导游行业的憧憬,从而激发导游学习旅游专业的热情,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专业教学风格的认同。介绍专业的相关情况,对旅游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发展前景等作相关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恩威并重”,即将“学术威慑力”和“教学亲和力”相结合。前者通过自己对本专业的权威性来表现,后者则通过表情、态度、言语、行为以及相应活动的精心设计来体现。

实业教育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新生的集体归属感,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具体情况,同时,更有助于新生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校园生活,是职高学生生活的美好开端。

二、项目化教学提升专业技能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在各地蓬勃进行,结合职教的办学方针,以任务引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正受到我国职教课改的追捧。以中职旅游专业为例,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深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就项目化教学的内容整合、任务设定、课堂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见解。

中职专业技能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导性。在专业技能课中,充分发挥学生导师的作用,实行双师共导下的项目化教學模式。教师应该通过项目化教学法展现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导游服务等领域的优势,更好地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导游服务等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合理制订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法作为中职阶段影响学生学习技能进程的重要方法,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融合先进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践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就业导向的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用价值。

三、职业生涯规划促就业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到职业劳动结束的职业工作历程。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重要一步。如何指导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事旅游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教材内容陈旧、信息来源不够、信息内容不充分,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缺乏旅游专业背景,整个规划教育相对滞后、没有针对性、缺乏个案指导,也是严重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重要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在教育过程中突出技能的操作要求,而对于就业方向认识模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入学的新学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学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就业都十分有必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对中职就业产生影响。为此,通过对某校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的200名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现状调查,就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重视程度、对职业生涯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辅导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内外条件的创造,增强学生规划意识及实践能力,以增进就业创业,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霍兰德职业生涯兴趣等理论中关于人格类型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旅游职业心理教育等,对于学生进行旅游相关职业的心理塑造,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使得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以实践和提升。

四、思政教育提升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学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

因此,以思政类实践课程为教学切入点,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贯穿到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 325100)

上一篇:专业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医学专业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