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

2023-12-03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促进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业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国内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吸引了旅游业及民众广泛关注。这表明,旅游这一“无烟工业”正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已为时不远。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接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极为优良、资源极为富集的区域之一。

一、陕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出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国际标准,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分别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和气候景觀、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陕西省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9972个,类型比较齐全,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而人文类旅游资源更为丰富。陕西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质量、特色上在国内外尚不多见,无论是秦砖汉瓦、唐塑宋瓷、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无不显示出强大的审美性和魅力。

旅游资源开发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1.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陕西省关中地区文物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包括景区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景点的设计改造、人性化、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所长进。2009年5月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竣工,高148米,长1230米的佛光大道,二个10万人的朝圣广场和相关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已完成,这是世界佛教文化发展的大事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岐山县的周公庙景区这几年建设也很有起色,不但使景区面积有所扩大,而且在山顶完成了凤凰雕塑,山上的绿化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009年4月又成功举办了“周文化艺术节”,使周公庙的声誉大增。

2.旅游产品开发紧扣时代。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要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多年来陕西的旅游产品开发偏于人文景观类旅游产品建设,但这几年各市大力开发自然景观和休闲类产品,既有文物类产品,又紧密和时代相联系。如宝鸡炎帝陵的寻根祭祖游、咸阳的中医保健类旅游产品、西安在秦岭北坡开发的翠华山等休闲度假区和会议会展旅游产品等,这些无一不和旅客的生活工作有紧密联系,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3.旅游商品开发丰富多彩。旅游商品指旅游地区有当地特色的商品,包括食品、器具、文艺品等。陕西的旅游商品在研制方面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现以秦兵马俑仿制品、仿青铜器、耀县瓷器、蓝田玉器为代表,最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历届旅游商品评比中,有近百个项目荣获国家奖。近几年各市开发的小工艺品、各类小吃,如臊子面、擀面皮等也在全国享有盛誉。

(二)陕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未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许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水平较低,相应的交通、供排水、通信、电气暖、环境保护等设施方面的供求脱节以及接待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服务水平低、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效果。

2.旅游产品结构性问题突出。

(1)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不协调,陕西省旅游产品一直以文物观光为主,文物类产品太多太集中,而非文物类旅游产品过少,造成产品比例失调,内容单一。

(2)产品的空间结构不平衡。陕西旅游产品大多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陕南少。这种空间格局对于陕西省南北狭长、东西短的行政区域来说,旅游产品难以产生整合力,不利于陕西省旅游业整体发展。

(3)产品利用的时序结构差异大。陕西省旅游产品利用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淡旺季差异很大。每年旅游旺季从4月下旬开始,到11月基本结束,11月中下旬到来年4月初这段时间内,游客数量极少,造成了旅游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程度的浪费。

3.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不足。陕西省各地区自身旅游资源大多数没有开发到位,甚至没有开发,造成其他地区有机可乘,在我们开发的空白点上大做文章,产生的各方面效益甚至超过陕西省。

说到寻根问祖,笔者认为,宝鸡最有发言权,以炎帝陵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就生活在宝鸡,所以宝鸡是炎帝故里。但全国的炎帝陵较大的却有3个之多: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而且湖南和山西的炎帝陵在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领先于宝鸡的炎帝陵。株洲的炎帝陵由江泽民亲笔提款,被誉为“神州第一陵”,又经过多年经营宣传,知名度大增。所以一提到炎帝陵,大多数外省游客包括海外游客都认为在湖南株洲,却不知宝鸡是炎帝的真正故里。这与宝鸡在炎帝陵旅游上所做工作欠缺有很大关系。

4.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陕西省许多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森林破坏严重,景区的任意开山取石,珍稀动植物资源遭破坏。

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分析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指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满足当前人们需要,还要考虑到后代人需要,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原则。

1.需求性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有效地推出各种旅游线路、产品。

2.共同性原则。这指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同时进行,并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3.创新性原则。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各种因素,创新开发路子,不搞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来吸引游客。

三、陕西旅游资源可持续科学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相结合

旅游资源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物质性的旅游资源表现为有形的客观实体,如名山大川、森林湖泊、宫殿园林、文物拾遗等这些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非物质性旅游资源范围较大,包含了人物、事件、艺术和民间风俗等,虽然它们不具备物质形态,但却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物质性旅游资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陕西省的非物质性旅游资源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文艺作品、地方风俗礼仪、民间节庆、演艺特色饮食、庙会及文化节等,形态丰富多彩。各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把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结合起来,增加人文魅力,不断拓宽旅游内容,为本地旅游产业创造出新的附加值和社会效益。

1.长城边关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在榆林境内秦代、明代长城绵延几百公里,另外延安也有一些长城。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曾在这里戍边,革命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志丹等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这些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旅游开发价值。

2.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资源组合。陕北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有美如绝伦的剪纸、绚丽多姿的农民画、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尽的唢呐曲、扭不够的大秧歌、蜚声海外的安塞腰鼓,南北有瓜,县县不同,乡乡有别,且各具特色。

3.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农业基地,人口稠密,千百年来生活在关中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出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其中秦腔、眉户、碗碗腔、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羊马、年画、彩绘、蒲城焰火、岐山臊子面、锅盔等旅游资源尤为突出。

4.华夏始祖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炎黄子孙的说法来源于陕西,炎帝陵在宝鸡南郊7公里的常羊山顶,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都要举行公祭炎帝仪式。积极开发陕西的华夏始祖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而且在凝聚炎黄子孙人心、祖国统一大业、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5.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陕南秦巴山地处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及中原文化接壤处,且连接西南、西北、华中,历史人口复杂,秦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汉中盆地有大量的三国两汉文化景观,如古汉台、武侯祠、张良庙等,刺绣、编织、印染等手工工艺、汉江小号也源远流长。

6.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包容天下各主要宗教教派,成为陕西宗教文化的独特现象。佛教八大宗中,六宗的祖庭在西安,而且佛教文化遗址非常丰富,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佛骨圣地”,世界绝无仅有。楼观台是北方道教第一大派所在地,西安城内罕见的伊斯兰教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传播地。

(二)推进旅游增长极战略

西安是陕西旅游的超级重点,占全省比重80%左右,这种单极化增长战略对陕西省旅游业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云南的旅游格局和陕西极为相似,以省会昆明作为单一增长极,前几年落后于陕西。但近些年来云南推行多极化战略,新开辟了大理、丽江、瑞丽、西双版纳、景洪等新的旅游增长极,实现了全省旅游全面发展,现已远远超过陕西,位居全国第七位左右。

针对陕西省长期发展战略,根据陕西省南北狭长、东西短窄的特点,必须发展旅游多增长极。在关中东部选择韩城、关中西部选择宝鸡、陕北选择延安、榆林、陕南选择安康、汉中作为新的增长极,以带动陕南陕北两翼整体推进。

(三)建立旅游产品网络体系

来陕旅游的游客,去东线返回,去西线返回,去北线返回西安,违犯了旅游大忌,经常走回头路。这样很容易造成旅游者疲倦,很难满足游客的期望和需求。所以陕西旅游资源应东线、西线、北线和南线连成网络体系,如关中旅游环线的建立,形成了關中各市县环网状线路,再不用返回西安住宿。

(四)努力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世界遗产是国际旅游的通行证,得到国际的认可,才可能有效吸引国际游客。陕西在这方面现在还是空白,可以选择太白山以第四纪冰川遗迹,把乾陵、昭陵、茂陵申报汉唐诸陵遗产;也可把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楼观台捆绑在一起共同申报“中秦岭南北生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五)积极开发自然类旅游资源

陕西旅游资源中文物型旅游产品特色明显,这个产品定位不能改变。但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如果旅游产品过分单一,势必会影响到客源的规模及增长速度。所以要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病,必须开发建设一批自然风光型旅游产品,如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经营类、天象气候景观类等旅游资源,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积极开发参与、游乐、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

前些年流传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情况并未得到彻底改观。游客夜生活的缺乏、参与型项目缺乏、游乐项目缺少是游客停留陕西省时间减少的主要原因(至今平均停留2天左右)。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发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

从发展战略看,应重点选择反映陕西民间文艺特色的戏曲、腰鼓、歌舞(仿唐、仿秦、仿汉、仿周等歌舞),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另外也要开发休闲类、探险类、生态类、主题公园类旅游,如秦岭的生态旅游、汉江的水上探险等,都可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七)寻求文化、科技、教育和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

陕西既是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大省,又是我国文化、科技、教育大省。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阎良飞机城、杨凌农科城等作为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八)重视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

和中东部各省相比,陕西省在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推介上做得远远不够。让这样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大省默默无闻,我们实在不甘心。

1.加强和兄弟省市的合作。更重视加强和主要客源省区大小旅行社的合作,加强区域联合,建立连锁经营和互利互惠的网络体系。

2.遴选旅游形象大使。陕西籍的国内、国际著名人士很多,利用名人做广告,放大他们的光环效应来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媒体宣传。我国中东部各省市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经常做宣传,而且制作比较精美,看后印象深刻。但陕西各市几乎没有上中央台做宣传的。在媒体上做宣传,笔者认为口号非常重要,有助于塑造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如香港有“万象之都,购物天堂”;西班牙有“阳光普照西班牙”宣传口号。陕西可用“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到中国来没到陕西,等于没来中国”等口号来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旅游文物艺术.南开大学出版社

2.旅游资源鉴赏.同济大学出版社

3.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大学出版社

4.宗教与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5.旅游资源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共宝鸡市委党校 陕西宝鸡 721001)

(责编:吕尚)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第2篇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论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作者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所在班级

论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保证旅游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发展旅游业的人才,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文章在分析了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发展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强劲的产业。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奥运圣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国内旅游业正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这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是旅游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旅游业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的促进下,旅游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逐步完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进入旅游产业,大大增加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的数量。另一方面,在市场的支配作用下,旅游业的各个部门也会逐渐提高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努力培养更多的旅游人力资源。旅游人力资源来源渠道较为规范,每年都从旅游院校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有效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素质。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规章,对有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

虽然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长期以来,许多相关部门的领导者、管理者并没有把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如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缺乏配合,教育、文化、宗教、城建等部门同旅游部门缺乏人力资源开发上应有的默契。全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不高,缺乏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总体提高。

(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旅游意识增强,闲暇时间增多,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人力资源的供给没有跟上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滞后,由于缺乏系统的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更是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而且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由于近年来旅游业吸纳了不少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劳动力,使得社会上对旅游就业有种以偏概全的感觉,认为

整个旅游业的就业门槛都比较低。这种状况对于旅游业吸纳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是非常不利的。从我国旅游业总体上看,旅游行业缺乏一些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旅游规划与开发、 景区点管理、会展旅游、度假区管理、旅游商品开发等紧缺人才更是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率过高

由于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旅游业员工流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奖金、工资为主体报酬的不平衡是造成员工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员工个人的发展机会问题、软环境问题、价值观念问题等也是导致旅游人力资源流动率较高的原因。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可以给旅游企业注入活力,但流动过大一方面会增加旅游企业的培训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另一方面易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如:财务经营状况、战略规划、市场竞争策略等。因此,如何保留优秀的员工,特别是稳定在企业内起中流砥柱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前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旅游人力资源培训效果不佳。

首先体现在旅游企业员工对培训的消极态度上。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倾向,多数员工并未充分理解培训的意义,或者培训的内容与员工需求存在差距,使员工对培训失去兴趣。其次,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单调,而且员工一般认为最有价值的培训方式为海外培训和在职培训, 而不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在中国的大学企业或培训学校 (中心)参加培训。第三,在培训的具体措施上,存在培训与工作时间冲突。缺少称职的培训员, 缺少经费等问题。以上等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 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要牢固树立旅游人力资源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全社会动员起来,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去,全面开发我国的旅游人力资源。同时也要提高全民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取得共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来,以提高整个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

(二) 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要积极推进旅游人事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人事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局面,统一安排旅游产业的人员录用、培训、使用、监管、奖罚等,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扫除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制度障碍。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彻底理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景区的管理体制,统一协调。要吸收文化、城建、文物、园林、交通和商业等部门的领导共同统一管理,防止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而且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职能,由直接控制转化为间接指导,主要负责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 指导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 加强对重点旅游人力资源的管理。

(三) 稳定旅游人力资源队伍

要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实行工资分配的层次化管理,逐步消除报酬体系中的不公平现象。多了解其他行业报酬情况,相同的职位保持大致平衡的报酬,以免形成抢员工的恶性循环。配以有特点的休闲、福利制度及工会协调、员工辞职面谈等措施,员工队伍可获得相对的稳定。要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既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要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有向上提升到机会。还要改变过去传统管理模式下对员工不够尊重,不考虑员工的感受, 强调权威的做法,要给员工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给予其发展的空间和一定的自主权,培养成就感。要合理地引进人才,对于那些迫切需要的旅游人才要不惜代价,提供较好的待遇,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而对于那些不称职的员工也要采取适当地措施,或者加以培训提高,或者实行减员政策,使旅游人力资源队伍实现合理的流动,保持相对的稳定。

(四)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是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随着我国旅游人力资源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旅游人力资源竞争不断加剧,培训应在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求得新的发展。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适应受训者的要求;要求培训体系科学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手段现代化;鼓励参与性,激发创造性。培训内容要由“补缺型”向“挖潜型”转变,我们要把挖掘潜力作为培训的重点,注重潜能开发,实现个人潜能的有效释放;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兼顾理论与实践,强调特殊性、照顾普遍性,突出实用性、兼顾适应性。培训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范法等多种灵活的方法,因人施教,使受训者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高。

三、总结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保证旅游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分析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找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稳定好旅游人力资源队伍,培养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队伍,建造好旅游人力资源系统,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慧莲.谈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创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20)

:66-67

[2] 龙盛.论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大学报,2009,(2):57-58

[3] 陈露,石应平.试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误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3):115-116

[4] 王建.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及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9,(7):44-45

[5] 赵西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设,2001

[6] 吴建冰,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2005,(

1):57-59

[7] 李燕军,魏红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35-38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第3篇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 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 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

4 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

1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

2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

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

2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3 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

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第4篇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 互动双赢;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国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文化积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白菜百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一、中国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饮食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 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饮食文化对中国旅游业发 展有巨大影响。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产业发展中 除去较为单纯的经济活动外,其余活动均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一个国家的旅游 业,无不以自己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作为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凡举旅游业 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这 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其 中,饮食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东北通化的“葡萄酒节”、各地 美食节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把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收到了很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我国旅游业品牌的一种现实的 表现。同时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 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 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广大旅游者就是为追求这 些而来的,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使旅 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

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

目前,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中国佳肴品尝游

一边旅游,一边品尝当地的美酒佳肴,可以说是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基础的层次。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 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 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 中国各地的传统风味菜肴纷纷上市, 除北京的仿膳菜外, 西安、杭州、开封、济南、扬州等地还挖掘研制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红楼菜等。目前, 基础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出来的已经比较多, 各个地方都有, 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如西安德发长饺子宴、浙江湖州全鱼宴、广州蛇菜宴、北京全聚德“ 挂炉烤鸭” , 都已成为名闻海内外的特色产品,为旅游者所钟情。

(二)、发展层次—中国饮食医疗保健游

用食物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等功能。目前已开发出一些较浅层次的饮食医疗保健游产品, 如南京双宝楼宾馆推出的“ 时珍苑” 药膳品尝游, 药膳种类多达30多种, 菜、粥、点、饮无一不由南京中医学院养生康复系的专家学者精心搭配, 再通过名厨的精心烹调, 形成了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药膳系列, 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 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广泛欢迎。

(三)、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

餐饮市场一向以激烈的竞争著称。近年来, 一方面由于大酒店也把眼光投向了工薪阶层, 放下架子做起了小买卖; 另一方面, 各类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更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同时, 西式快餐纷纷进人中国市场, 抢占市场份额, 中餐企业发展更加举步维艰。有眼光的旅游专家和部分企业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 而在于“ 文化” 。于吃中讲求文化, 于旅游中弘扬文化, 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弘扬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诸如“ 天人合一”说、“ 阴阳五行”说、“ 中和审美”说以及重“ 道” 轻“ 器” 、注重领悟、忽视实证等特征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中。可以说, 追求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是生活的艺术, 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饮食文化旅游的发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展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中国目前饮食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地方。

四、中国饮食文化存在问题

(一)、盲目跟风,忽视地方特色

旅游者在旅游地什么口味的菜都能吃到,满足了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但旅游地盲目追求多、杂、全,必然会导致口味的不地道,破坏了我国真正的饮食魅力,使旅游资源无形中被转移和破坏。如粤菜在全国各地盛行一时,旅游者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见“粤菜馆”,且几乎家家都冠以“正宗”、“第一”之类的词语,但当旅游者吃完后往往大失所望,一致对粤菜产生怀疑,完全破坏了粤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地位。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外地菜肴的大量涌入,逐渐使本地特色被外来产品代替,使得地方特色饮食逐渐衰退,流失了当地宝贵的饮食文化资源。

(二)、品尝佳肴为主,文化韵味不足

目前,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来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往往只是看到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表面现象,而对质和意的美感并没有任何的了解,没有对一道菜有根本的了解。

(三)、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

“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不仅体现在进食中,而且表现在实物的制作过程中。品尝佳肴能令人身心舒适,制作这些食物更会让人联想到进食时的愉悦心情。

(四)、宣传不够

中国地域辽阔,菜系众多,很多中国人生活一辈子可能也都无法说出中国有名菜系的名称、特色和代表菜,更何况其他地方的特色佳肴。但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及推广还停留在风味小吃等传统项目上,忽视新产品的及时推出和更新。宣传推广的另一不足之处在于其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宣传,以点带面没有任何针对性。

五、中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旅游产业的开发者, 可以通过中国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满足旅游市场要求的前提下, 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 开发饮食文化产品, 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创新思维, 开拓饮食文化新品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中国饮食文化应像中华文化一样,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其他菜系的优点, 开发各种特色饮食, 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同时要注重菜品的时代性, 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开发方向。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各种亚健康症状也在时刻困扰着旅游者。这时就应该适时推出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的饮食, 推出各种药膳系列来满足旅游者的健康需要。

(二)、发掘中国饮食资源的文化内涵

随着各种菜系和西式快餐纷纷抢占中国餐饮市场, 旅游餐饮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饮食文化资源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 就要注重对饮食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以饮食文化为载体, 弘扬中国文化, 使旅游者在吃中体验文化, 在旅游中弘扬文化, 而实现饮食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中国饮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因此中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突出饮食生活给旅游者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受。例如孔府菜在菜式上、席面款式上要求十分严格。各种宴席的席面, 菜点丰富, 搭配讲究, 主菜、大件菜、配菜都有一定的程式。孔府宴饮, 自始至终, 无不贯穿着繁琐的礼节习俗, 甚至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礼节的束约。而且孔府饮宴分三六九等, 等级差别甚大。在规格上, 则以料高低和上菜的多少而定。孔府在历史上最高规格的“ 满汉全席” 要上菜169 道, 仅餐具就有4 04 件。其次是燕菜席、鱼翅席、海参席和“ 双四” ( 四白烤、四红烧)一品锅等, 依不同的季节变换时令佳肴。而饮宴的享用者, 依据其身份和地位来入室归座, 等级分明, 不得有丝毫的差错。这些都是对旅游者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 三) 重塑中国饮食文化资源品牌形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 饮食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越来越小, 因此饮食资源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服务竞争走向了品牌竞争、形象竞争。为此, 中国饮食文化资源要想获得新的市场空间, 就要重塑中国饮食文化资源品牌形象。首先, 要将饮食文化与美食节、美食街的建设联系起来。美食节和美食街要突出特色和主题, 令人耳目一新。举办某一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将会更快、更有力地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中国可以通过定期举办“ 中国国际美食节” , 来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要兴建一定规模的美食街, 使旅游者可以尽情领略当地的美食。美食街要突出特色, 就要注重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 例如可以让旅游者观看食物的制作全过程, 教旅游者如何制作特色食物, 甚至举办美食修学游等活动, 这些都会极大地吸引旅游者, 创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其次, 要注重对中国饮食文化资源的品牌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就要注重对产品的品牌营销, 巩固和提高旅游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这就要求中国的餐饮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 要细分产品市场。如针对保健美容旅游者、美食修学旅游者、糖尿病旅游者各种不同的旅游者开发不同的产品, 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同时要不断创新产品的营销渠道, 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同时, 要尝试网络营销、社区营销等营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极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发展余地。要不断提升中国饮食文化, 就要深人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同时还要借鉴其他饮食文化资源的精华。要时刻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仅满足旅游者的物质需求, 还要满足旅游者对中国饮食习俗、地域风情、文化风尚等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第5篇

黄石国家公园简介: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但因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它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黄石国家公园旅游资源以及开发利用:

黄石国家公园的资源主要为自然资源,故而大部分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同时黄石国家工作主要是开发为自然旅游为主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地热景观和黄石大峡谷,同时公园内的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都十分丰富。黄石国家公园还是美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庇护所和著名的野生动物园,这里有30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60多种哺乳动物)、18种鱼和225种鸟。灰熊、美洲狮、灰狼、金鹰、麋鹿、白尾鹿、美洲大角鹿、野牛、羚羊等2000多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可以说,黄石公园具有优厚的自然资源可以提供人们开发与利用,同样,如何在不破坏这个优秀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去开发和利用,一直是困扰黄石国家公园进一步的开发的原因之一。参考黄石公园的管理以及开发利用模式,公园为游客带来各种各样的与公园特色景观、资源有关的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来公园进行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同时,各种各样的旅游项目也适合不同品位的形形色色的旅游者,吸引来自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说,黄石国家公园充分利用了其景区的优势来开发各种旅游项目,通过开发这些旅游项目,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黄石国家公园的文化,见识自然的伟大等等。

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石公园是世界上国家公园管理的典范,它在资源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为我国的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黄石公园相比,不难发现,在当下中国的个个旅游景区看似很火爆,但是,却忽视了对景区人数的规划以及控制,不但造成了人们对景区的正常游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某些景点的破坏。同样,因为我国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很多旅游资源还不能真正的开发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是能够对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帮助的。在我国,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我们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亟待我们去发现、修补、完善的,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对各种旅游资源开发甚至保护工作。

黄石国家公园的旅游资源保护

首先要明确,黄石国家公园管理的首要使命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该公园的的所有员工都会参与到公园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同时公园管理者还会安排员工负责监督资源状况从而确定游客们对资源的影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让这种影响降至最低点。同样公园有相关的负责人教育游客如何去保护公园的资源,当地政府加强法律来为公园的政策实施提供保障。接着,公园对野生动物、本地植物、地质资源的保护也是不遗余力的;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除了有狩猎、捕鱼限制外,还会禁止给野生动物投食等,给野生动物投食这现象在中国的各大动物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本地植物保护方面,公园整治有安全隐患的树木以及消除外来动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危害;在对地质资源保护方面,黄石公园花费大量金钱精力来制作告示之类的宣传用品,以便教育游客对那些容易遭受破坏的地热资源进行保护,防止游客做出破坏公园资源的行为,诸如将泥地的淤泥当做纪念品带走以及用硬物堵塞温泉口等,同时公园还在地热景观内架设架空的观光的道路,防止游客的游览对地质资源做出破坏。

但是,我认为黄石公园的保护做得还是不够彻底的,例如,景区没有限制游客的数量,忽视了景区的游客承受能力,从而给工作人员带来的管理监督的能力;接着,没有定时关闭景区的部门景观进行养护,造成了景区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破坏;最后,黄石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的得到完善以及充分利用,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能需要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完善。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游客“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了解民众生活,深入民风,可使旅游旅游者领略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民情风俗,通哓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民俗习惯,由此感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光辉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交融和民族谅解,增进民族团结。实际运行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各民族相互之间文化和人民有着强烈的认识和了解的欲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每一个旅游者都明白,热情洋溢的民俗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民族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民族的了解,文化的交融。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文化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原则:①独特性原则。这是指发挥“为我独有”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特异性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判断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度量指标: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完整度,审美度,组合度。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应用时必须分别判断,综合比

较。以此为可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

②保护性原则。在这里,保护性原则有二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有不少人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也就是等于一纸空文。保护与开发是辩证关系。

③参与性原则。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级别等级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购买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有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俗风情旅游最大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旅游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乎寻常的生活。

④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在建设民俗风情项目时,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既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定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地实事求地评平定其水平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和品位的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有一定吸引力,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

⑤乡土性和古朴性原则。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

民俗旅游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对于一个景点, 人们往往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它自身的特色了, 而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其他的收获, 得到更多的享受。比如游客前往一个民俗旅游区旅游的时候, 自然景观和当地的风俗会是他们

的首选, 但一部分游客也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些别的新奇的东西, 比如收集一些民俗特色的小工艺品, 纪录当地民族习俗的书籍, 出售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饰, 也可以举办一些与游客联欢的活动, 总之, 要把眼光放的宽一点, 不能只局限一点。统筹全局,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民俗旅游的产品的开发,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的开发,盲目地开发只能是破坏。保护并不是把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要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只能传承与活人,要有年轻人一代去继承,应用创新,使民俗文化的血脉得以活跃,而不使之席在珍藏中,这就需要开发,利用。破坏性的开发,其结果只会造成民俗文化的消亡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合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应该建立在提高各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民俗旅游要想健康发展, 一定要做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 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 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促使他们自觉地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 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 又能形成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 刺激游客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这一事业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新兴事业。它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以上各点,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刻的讨论,只要民俗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展中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加上其他部门的配合,相信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事业一定会出现更上一层楼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 [M].1997年,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 1997年,

[3] 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高师理13科学刊, 2004年,

上一篇:两学一做心德体会范文下一篇:六一班队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