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

2023-09-18

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高职院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在农业发展亟须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但迄今为此,尚未见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报道。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为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并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等进行探讨。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对资源从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开发三个阶段,实现了乡村旅游产品从简单农家乐到休闲度假游的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在我国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占70%以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5.3万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数量达150多万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年接待旅游者超过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带动了1500多万农民就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也专门强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随着《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和《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的出台,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持续蓬勃发展,成为各地旅游产业的新亮点。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还专门提及乡村旅游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可见,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乡村旅游将得到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加,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一线管理和服务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在相关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培养乡村旅游服务及一线管理的适用型人才极为必要。

(二)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需要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以乡村观光、农家乐、农产品采摘为主的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据笔者对广西桂林、柳州、南宁等7市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调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129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0%;高职高专毕业者358人,占7.22%;具有高中学历者2222人,占44.79%;而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达2252人,占45.39%。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常规性的培训机制,在所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点中,只有18个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从业培训,占65.4%;接受过乡村旅游相关培训的人数为3079人,占调查总数的62.06%;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的人数为131人,占总人数的2.64%;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的642人,也仅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总数的12.94%。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引入了多种城市产业要素,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譬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向集约化转变,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向企业化转变,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来源多元化等。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乡村旅游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实到从业者队伍中。因此,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国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需要。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这一指导意见,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市场洞察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乡村旅游服务和一线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乡村旅游景区(点)从事策划、营销、一线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范围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求,参考国家职业分类、旅游行业岗位规范及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等国家相关标准,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范围和主要就业岗位,详见表1。

表1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领域与主要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 职业方向 必备职业资格及证书 其他相关职业资格及证书

初始就业岗位 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服务 旅游企业 景点讲解员证;

国家导游资格证 调酒师、营养师、茶艺师、咖啡师、秘书证、公关员、客房服务资格证、餐饮服务资格证、驾驶证等

乡村旅游景区(点)营销部 旅游企业 营销师

发展就业岗位 乡村旅游景区(点)策划部 旅游企业 策划师

职业提升岗位 乡村旅游景区(点)一线管理 旅游企业 职业经理人

资格证

相关就业岗位 乡镇旅游管理(旅游助理) 乡镇政府 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三、知识结构及要求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知识结构及要求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除要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外,还需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详见表2。

表2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及要求

知识结构 知识要求

文化基础知识 1.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哲学、法律等必要基本知识

2.掌握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掌握必备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

4.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1.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

2.掌握旅游文化和旅游美学基础知识

3.掌握旅游心理学相关知识

4.掌握民族及民俗文化相关知识

5.掌握乡村旅游开发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1.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服务与讲解相关知识

2.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住宿接待服务与管理相关知识

3.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餐饮服务与管理相关知识

4.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康乐服务与管理相关知识

5.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会议服务与管理相关知识

6.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产品营销与策划相关知识

7.掌握乡村旅游景区(点)一线管理方面的知识

专业拓展知识 1.熟悉乡村旅游景区(点)产品策划方面的知识

2.熟悉国家有关旅游业和农业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3.熟悉乡村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结构及要求

业务能力是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其组成不仅包括基本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各岗位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要求。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旅游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乡村旅游企业具体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根据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业务范围、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时达到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具体要求详见表3。

表3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及要求

能力结构 能力要求

基础能力 1.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

3.具有借助词典进行专业英语读、译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5.具有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 1.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服务与讲解的能力

2.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住宿接待服务与管理的能力

3.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餐饮服务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4.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康乐服务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5.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会议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6.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产品营销与策划方面的能力

7.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一线管理方面的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 1.具备乡村旅游景区(点)产品策划的能力

2.具备乡镇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沟通、公关和协调能力

4.具备继续学习、适应转岗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培养出能主动适应地方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旅游人才。这一指导思想也是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

2.设置原则。一是突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原则。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二是体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内容、时间和运行上保持协调连贯。三是强调理论“必需、够用”,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开设适应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技能性和过程性特色课程。四是职业性与高教性兼顾的原则。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在大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落入单纯性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窠臼。五是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原则。加强与行业和企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合作,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置方案

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构问题。可依据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模块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四个知识结构、三大能力和九大模块课程构成。四个知识结构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三大能力为:专业素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九大课程模块为:基础知识课程模块、核心知识课程模块、核心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下转第87页)(上接第58页)业考证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过程性特色课程模块、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课程模块(见表4)。

表4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及其职能一览表

专业能力 课程支持 职业方向(岗位)

专业素养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应用文写作、旅游概论、旅游礼宾礼仪等 乡村旅游导游服务及讲解;其他旅游公共场所服务及讲解;乡村休闲与度假酒店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景区(点)会议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景区(点)餐饮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乡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专业技术能力 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实务、乡村旅游产品营销与策划、乡村休闲与度假酒店管理概论、乡村餐饮服务与管理、民俗文化与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与景观设计、户外拓展与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康乐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专业拓展能力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策划、乡村旅游英语口语、旅游公共关系学、乡镇企业管理等

综上所述,当前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十分必要,它对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乡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个新专业的设置不仅需要院校的努力,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旅游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部门、旅游高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专业一定能顺利开设,它将为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培养大量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润,邱玥.农家乐:如何“乐”在其中[N].光明日报,2012-07-26

[2]丁妍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N].中国旅游报,2012-08-01

[3]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EB/OL].(2013-02-19)[2013-03-20].http://www.chinapeace.org.cn/.

[4]潘善环,粟维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2013(15)

[5]张哲乐,许霞.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6]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7]凌丽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0(1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立项项目(2011JGZ067)

【作者简介】韦家瑜(1974-),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民俗旅游。

(责编王一)

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快经济和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实训基地建设带动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把旅游专业做大做强。

二、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 (1)组织管理

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由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教务处主要管理实践教学信息。负责学生基本信息的采集、提供和实践教学成绩的汇总;学校实践教学总体规划方案制订、系部实践教学管理的协调等。教研室是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制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制订部分选修课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细则;根据本地实践条件,提出具体的实践项目,确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对课程作业、社会调查、社会(教育、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集中性实践环节进行组织与实施。依据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课程实验项目和内容,制订实验评分细则,并组织开出课程实验、模拟实验和岗位模拟训练。 (2)运行管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负责制订专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对实践性教学环节上要求做到6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即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3)制度管理

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从学校到系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2、实践教学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对实践教学管理效果随时进行评价,能够不断地改进我们的管理工作。对实践教学管理效果进行评价,需要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为使实践教学管理处于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用以完成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中有关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和处置,对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调控和反馈。

4、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聘请企业、行业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三、建设目标

全面落实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旅游企业高技能服务人才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预计经过3~5年的专业建设,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将成为实习实训条件优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先进中高级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平顶山市文化旅游学校 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2012--2014)

一、现状

我校旅游专业在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十分重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在认真研讨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现已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实习教学基地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 旅游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

目前我校旅游专业已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现已建成实践教学基地6所。

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基本能满足目前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双方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差距

虽然我校实习基地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和学校的发展要求上实习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还有待于充实,如何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来进行课程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放式实践教学还没有全面展开,实习基地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目前我校的实习教学基地大部分是从历史延续下来的,随着学校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新建专业的招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规模也应扩大。

二、建设目标

立足“四三两突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在该行业有较高影响、适合进行实践教学的实习教学基地。到2014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

1.对老实习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继续巩固条件优越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密切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联系,学校要主动为实习基地服务,力所能及地解决实习基地难题,争取实习教学基地对学校实践教学的支持。对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条件的实习基地要及时淘汰。

2.新建实习基地应在充分考察的前提下,对条件较好的实习基地及时订立规范的合作协议。新建专业应提前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3.对我校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各教学系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习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内容。

4.定期召开实习基地教学工作会议,加强联系,加深学校与教学基地之间的感情,探讨互利共赢的基地建设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模式。

三. 基地建设的措施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旅游部要根据招生情况以及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学校根据计划,统一协调,具体安排、落实。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调动实习教学基地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学校配合旅游部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建设好实习教学基地。

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旅游部根据实习基地建设的需要,由学校安排一定数量的基地建设经费。

加强拟建基地的考察、遴选工作。

明确实习基地工作职责,实习基地要有专人负责我校实习工作。配合我校做好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评价等项工作。

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建立牢固的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来我校共同研究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教学的管理问题,并做好工作总结。

学校为实习教学基地优惠提供教学资料和教材等服务,在查阅图书、文献、资料等方面给予方便。

在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的前提下,在成人教育方面给予协作。

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于印发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

管理办法的通知

许政办〔2012〕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许昌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七月十一日

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水平,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制定我市各类城乡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和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许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村镇体系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其他城乡规划。

—1— 第三条 专家库是指为满足全市各类城乡规划方案的评标、技术论证或评审工作的需要,从全国规划、建筑、旅游、交通、绿化景观、市政等专业领域中选取专家,对各类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并为重大项目提供跟踪指导服务的专家信息系统。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专家库管理,组织规划专家评审工作。各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的规划专家评审工作。

第五条 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可与市招投标管理中心专家库资源共享,参与规划相关的招投标工作。

第二章 专家评审或审查的项目范围与组织

第六条 以下类型的城乡规划在上报法定审批机关审批前,须经专家评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 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4.中心镇总体规划; 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6.城市专项规划(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给水、排水等); 7.城市区域或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8.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 9.城市重要地段用地性质的调整。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专家评审实行分级评审制度。许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局报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总体规划由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市城乡规划局组织专家评审。中心镇区总体规划由所属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许昌市区及县(市)城区专项规

—2— 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由市城乡规划局和各县(市、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第八条 城乡规划专家评审工作一般以评审会的形式进行。对于非专家评审会规划项目,可由市规划技术委员会根据不同专业性质的规划项目方案邀请专家库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市规划技术委员会论证或进行技术审查、指导。

第九条 以招投标形式确定编制单位的规划项目,按招投标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抽取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评审。

第三章 专家资格的认定和管理

第十条 许昌市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的专家由国内著名高校或设计单位、河南省内高校或设计单位内的知名教授、工程师以及许昌市内从事相关规划、建筑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库根据不同技术领域分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绿化景观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等四个专家组。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库专家采用聘用、个人申请、相关网站征集等方式确定,省内以上专家可采用直接聘任或网站征集方式,市内专家采用聘任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

第十二条 城乡规划评审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从事规划及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10年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国家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或其他相关专业注册资格; 3.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活动特点、规律及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 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学风严谨,办事公正,责任心强; 5.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

—3— 6.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省内以上知名专家年龄可在60岁以上; 7.规划活动和招投标活动中无不良记录;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进入专家库的专家需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1.毕业证件; 2.职称证明材料; 3.学术、专业成就的证明材料; 4.近五年承担过的设计项目或从事规划相关专业活动情况。 第十四条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建立专家库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招投标活动、项目专家评审、技术审查等工作的专家抽取和相关服务工作。专家库建立后应列入竞争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适时充实、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1.定期充实。每两年由专家库管理办公室统一发函或征集一次新专家名单,经汇总筛选后入选专家库; 2.适时调整。专家库管理人员在每次评审活动结束后,由评审活动组织者对专家进行综合打分,并作出综合评价,对不适宜继续任职的专家应及时调整。

第四章 专家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专家在项目方案评审中享有以下权利: 1.按照评审文件确定的评审标准和方法,对评审对象独立提供评审,提出评审意见,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非法干预; 2.查阅与项目有关的报告、图纸; 3.授受参评活动的合法劳务报酬; 4.向委托单位或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反映评审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4— 5.对专家库的管理办法及专家工作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 专家在项目方案评审中应履行以下义务: 1.准时出席评审活动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 2.对评审项目的评审过程和相关内容保密; 3.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4.遵守评标工作纪律,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财物或其他好处,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中有关事宜; 5.对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6.对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活动予以协助配合; 7.服从本专家库的各项管理规定;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 专家评审工作办法

第十七条 专家评审工作办法: 1.专家参加项目评审活动以专家评审组的形式进行,专家评审组的人数一般以5人或5人以上的奇数,评审小组对评审活动组织者负责。专家评审意见作为规划及项目方案投标的依据; 2.评审活动实行多数通过制。规划方案三分之二以上专家审查合格为通过;项目方案由专家投票三选一。通过的方案由编制单位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未通过的方案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对方案进行重新编制及报审。组织评审办公室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复审; 3.评审实行记名制。评审专家应在评分表或投票表上签署姓名,并书写评审意见,评分表或投票表归入评审资料档案予以保存,作为投标档案或对评审专家的考核依据; 4.评审工作过程由专人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评审时

—5— 间、评审地点、参评专家名单、专家评审意见、综合评审意见及结果等,记录人对记录内容签字负责。

第十八条 评审程序: 1.专家评审管理办公室召集评审会; 2.评审办公室可根据项目情况指定专家组主任评委或由专家组推选主任评委; 3.主任评委主持评审会,宣布评审会议程序和有关事项; 4.项目单位介绍规划或项目方案编制情况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5.委托编制单位介绍方案内容; 6.各与会相关部门发表审查意见; 7.专家发表审查意见; 8.专家组主任评委综合专家意见进行讨论,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9.主任评委宣读专家评审意见书,并签字。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从行政主导、协同治理、社区治理三种模式出发,分析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经验,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协同治理、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必须推动社会管理与服务制度化发展、增强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明确社区服务管理目标和增强社会资源动员能力。

【关键词】基层 社会管理与服务 模式

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分析

行政主导模式。行政主导模式强调政府在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多方面利用新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这种创新主要有政府内部机制创新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两种途径。

第一,政府内部机制创新。内部机制创新是指改变政府内部的职能与结构,通过理顺部门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机制体制、强化业绩导向来创新基层管理和服务模式。

推动政府内部职能的转变。通过调整政府内部职能与结构,规范治理行为,提高管理和服务的供给效能。北京市清源街道办事处的参与式社区治理是政府内部机制创新的典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街道办事处在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逐步转变为为社区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监督指导,实现了由原来的直接提供服务向为社会组织服务和提供服务资源的转变。二是推动社区服务中心从管理转向服务。社区服务中心从行政工作下派转变为与社区共同协作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承担服务项目管理的设计、咨询、监督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等职责,发挥沟通街道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桥梁作用,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三是服务项目从政府制定到以社区需求为导向设置。服务项目根据社区特点并在需求调查基础上设置,由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街道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评选,确定社区项目。

健全内部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通过给政府部门以压力,改善其服务意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欧盟国家推出的适用于公共组织的通用评估框架(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缩写为CAF)吸纳了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计分卡和卓越绩效模式等企业绩效管理工具中的合理要素,并融入了公共管理的管理经验,成为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先进工具。深圳市龙岗区2008年试点整体等效导入CAF,尤其是引入以公民为中心的导向,即以顾客群体确认的重要领域和组织能够改进的特定服务领域为基础,在职能转变、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和建立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关系等方面,实现事务性管理向愿景管理、从局部管理向系统管理、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

第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目前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主要是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相结合。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无线通信等多种数字技术,将社区细划为网格,形成精细化的管理单元。为每个网格整合配置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和网格消防员“七种力量”,并在基础数据平台基础上,运用移动智能终端,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准确掌握网格内的基础数据、民情民意。

数字化管理实质是政务信息化系统的一部分,将电子流程管理与服务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对政府需要及拥有的信息资源、关键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利用和管理,以提升政府行政服务能力。

协同治理模式。协同治理模式是通过更新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形成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新格局,以此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根据基层组织内部创新的不同层次,协同治理大致可以分为管理组织协同化和运行机制协同化。

第一,管理组织协同化。管理组织协同化侧重于从组织架构方面创新基层管理与服务的组织结构,构建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实现组织目标的重新定位和不同组织之间资源的重新配置。浙江省慈溪市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就是管理组织协同化的典型。2006年4月,慈溪市率先在坎墩五塘新村创设了“村级和谐促进会”,以人际和谐为目的,以村(社区)为单位,由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引导推动,当地群众与外来建设者共同发起,把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基层自治范畴,解决村(居)两委会在外来人口管理上的缺位。随后,这一社会组织的功能由融合为主向参与基层社会协同治理拓展,形成了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村(居)民委员会为主体、村(社区)经济合作社为支撑、和谐促进会为依托、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管理与服务模式。

第二,运行机制协同化。运行机制协同化是为原来独立的社会管理服务的政府组织(包括“条”上的职能部门和“块”的综合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彼此依赖、合作互惠的组织结构和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协作的机制。义乌市总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就是运行机制协同化的典型。义乌市总工会通过与新闻媒体、律师事务所、劳动部门、司法部门、兄弟市县工会、高等院校等先后实现社会性联合。一是发挥工会组织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的作用,建构工会工作体系。二是把政府管理的过程性与社会团体的互动性结合起来,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社区治理模式。从行政权力和基层民主变化的取向来看,社区治理出现了形式各异的模式。

第一,议行分设模式。议行分设是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将居委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服务和自治职能归位于自治组织,形成“议”与“行”的并立同行。其代表是深圳盐田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社区服务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付的社会公益服务资金、购买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以及服务站开展低偿社区服务项目的自收经费。社区居委会则履行社区自治功能,由居民依法民主选举产生,其功能是充当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将居民的权利要求转达给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并代表居民对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付的办公经费、资产的收益资金及向社区募集的资金。

第二,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相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

宁波市海曙区构建新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2004年3月,该区政府出台政策,试行为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区政府以改革职能履行方式为出发点,将扩大社会参与作为重要内容,寻求与社会组织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养老工作。政府主要扮演服务规划者和购买者角色,形成了“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政府扶持”指区政府将购买服务的开支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向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非营利组织运作”指星光敬老协会负责项目运作。“社会参与”指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实施“义工银行”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整合社会企业资源,将居家养老和社会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平台联系起来。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议

各种模式的实践经验表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协同治理、增强社区治理能力等是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为了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下工夫。

推动社会管理与服务制度化发展。一方面,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社会政策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政策的本质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以缩小社会成员初次分配差距,提高全体成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必须在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勾勒出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与国家社会政策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职能,将应当由市场、社会完成的治理功能交还给市场与社会之后,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监管。其要件在于以组织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制度化的途径完善政府的服务监管、资源支持等职能。

增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资源激励、合作互补的新型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机制,解决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居民参与不足、多样化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一是形成制度化、有序化的公众参与渠道。政府应释放社会空间,要寻求“信息相关”、“业务相关”和“需要相关”等协同的粘合因素,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合作治理。二是推进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三是强化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使社会工作者能融他们所具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和作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为一体。

明确社区服务管理目标。一方面要明确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落脚点,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展开。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基层服务管理与社区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服务”来强化基层的社会网络,加强邻里互助、增强地区归属感,培养互济互助因素,培育基于互惠主义的服务机制。

增强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一方面,政府要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将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基层真正有人力、有资源、有手段去为群众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根除基于政府提供服务管理资源的依赖性,着力解决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匮乏的问题,其重要的路径就是使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理性的集体行动破解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加强社会组织的资金筹集能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西昌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王坤娜

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第5篇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属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40.1万,总面积1861平方千米。共辖6镇14乡384个行政村,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7所,现有教职工4050人,在校学生幼儿89124人。

西和县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县之一,全县校舍、教育教学设施损毁严重,联合国儿基会、台湾红十字组织、兰州西固区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组织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我县恢复重建。县委政府、县教育局科学规划,周密组织、精细管理,狠抓施工质量进度,提前一年完成了建设任务,受援学校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县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我县189所学校遭受严重损坏,倒塌、断裂、倾斜的校舍面积达199492 ㎡,占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的52%,教学设施设备大量受损,47360名学生拥挤在简易帐蓬上课,全县教育面临极度困难,值此危难时刻,台湾红十字组织、联合国儿基会、日本驻华大使馆、兰州西固区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海兴业全球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组织的领导先后深入我县视察灾情,他们被眼前严重的灾情和西和各级领导忧教忧校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打动,纷纷组织援建资金,规划设计方案,一场灾后重建攻坚战紧张打响。其中台湾红十字组织投资7037.57万元,援建卢河九年制等21所学校;中组部特殊党费项目投资1688万元,扩建十里初中;“侨爱工程”项目投资50万元,援建姜席上胡小学;兰州西固区人民政府投资200万元,援建石峡九年制学校;日本驻华大使馆利民工程投资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援建姜川中心小学;天津市投资1443.89万元援建汉源镇永丰小学;联合国儿基会为西和启动“重建更美好项目”,援助了1000多万元的电教 设备和幼儿教育设备。全县援建项目总资金共计11479.46万元,建设26所学校,总建筑面积达54980.49 平方米。

二、 科学规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众多的援建项目接踵而至时,教育局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按照受灾轻重程度、地理位置远近、布局调整方案等因素进行轻重缓急排序,统筹规划,充分考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门别类,多方论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列项。如台湾红十字组织援建资金7037.57万元,教育局全部安排在受灾严重或边远偏僻的21所乡村学校;为解决赵五初中撤并后学生上学问题,将1688万元“特殊党费”项目列为十里中学扩建工程。项目确定后,教育局王忠局长带领项目办、督查办、计财股人员逐校查看,了解情况,从选址、征地,初设、勘探、图纸设计、招标、层层审核、层层把关,从而确保了援建项目运行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三、严格管理,抢速度,保质量。

为使援建项目早日竣工,发挥效益,教育局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选调了精兵强将成立了灾后重建督查办公室,保证了灾后重建健康、规范、高效运行,主要做法为: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把全县学校灾后重建工作做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

1、地震后县委、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急筹措400万元,启动学校灾后重建工作;将西高山、洛峪、石峡3所粮站 18.2亩土地无偿划拨为当地中小学建设用地。

2、克服困难筹措资金2800万元征地613 亩,为学校的异地重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县主要领导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四大班子成员负责包抓项目,责任到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按上级政策要求,教育局及时调整、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超常规运作,采取强有力措施:

1、调整局领导分工,集中精力,一手抓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一手抓灾后重建这一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不误,项目包到人,责任压到人;

2、加强职能股室的力量,决定设立灾后重建督查办公室,旨在和项目办一起加大项目监管力度,使项目规范运作,确保工程质量;

3、分管项目的副局长分片包抓,学区校长联校主抓,项目学校校长住校跟抓,从而靠实责任,做到每个项目“有人盯、有人跟、有人管、有人督、有人报”,每个项目的推动“有人过问、有人监督、有人负责”,整体推进,从而行成了县、局、乡、校一条线抓,县质检站、局督查办、局项目办、监理公司多方面监的全方位项目监管体系。

4、在项目规划上本着“投资一所,建成一所,完善一所” 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一次规划到位,分批分期实施,充分考虑了学校以后的发展。

5、在资金拨付上实行7级签字制,按照我局设计的资金拨付单,根据项目进度,由项目学校校长、学区校长、监理人员、局项目办、局督查办、分管局长、最后才是局长签字,缺一不可,使分管人员有职有权有责,项目资金安全运行,确保了进度和质量。

三是督查办巡回检查各工地,解决发现问题。

1、督查办成立运作以来,恪尽职守,坚持原则,牺牲节假日,连续作战,巡回各工地,对不符合建筑要求和图纸设计的问题,责令返工整改。严格督查施工、监理、学校等责任人和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高效、快捷地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对工程中的共性的问题,及时以飞信形式通报各学校,以免犯同一错误,延误工期。

2、印制了《西和县学校灾后重建项目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监理手册》,明确学校现场监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归纳工程监理要点,培训学校现场监理员掌握工程监理的方法,做到监理工程有的放矢,力争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将质量控制在过程当中。

3、不定期编撰督查简报,及时通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表扬在施工过程中措施得力,管理到位,创建文明工地的施工单位,交流好的工作经验,起到了良好的激励鞭策作用和宣传效果。

4、对所有项目学校按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倒排工期和五日上报进度制度,在现场悬挂倒计时牌和责任牌,要求各施工单位严格按制定的倒排工期表,采取非常措施,确保原材料、人力、物力的充分供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班加点,加快进度,对未完成任务的现场召开剖析会,查找问题,促进工作。

5、实行质量进度承诺制。要求各施工单位以公司名义做出承诺,发扬全力拼搏,以干克难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施工组织,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工程的按期完成。

6、及时与援建单位沟通,协商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台湾红十字组织还在西和设立了办事处,不间断地循回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施工进度与质量。

四是以感恩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教育活动。 卢河九年制学校、薛集小学2009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就组织师生向台湾莫拉克风灾区捐款,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师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报国之志。石峡九年制学校倡导全校学生写“给联合国儿基会叔叔阿姨的一封信”,倾诉对儿基会关爱灾区,关注弱势群体的感动与感激。十里初中以红歌会的形式唱响对党的礼赞,姜川中小举办书画展描绘对援建方的深深谢意„„

三、效果:

仅仅两年时间,我们再度回首西和地震灾区,这个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悲伤之地,已浴火重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幢幢教学楼拨地而起,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再次浮现„„

所援建学校已全部交付使用, 所学校的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等已基本完善,学校在办学规模、硬件建设、校园文化、教学质量诸方面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多难兴邦。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勤劳善良的西和人民,懂得面对、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刚毅坚韧、懂得乐观从容,短短两年的时间,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为援建单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西和教育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震后的薛集小学

薛集小学在帐篷中恢复上课

台湾援建完成后的薛集小学

四、 启示

1、领导重视是前提。西和县委政府、教育局领导都把学校援建工程当作民心工程、良心工程、感恩工程来做,将学校建成是漂亮、最坚固的场所是地震后各级领导的共识。我县地域特殊,封冻期长,冬季停工达百日之久,较之其它县区,有效施工期短,加之异地重建征地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影响,给我县学校灾后重建增添了重重困难,但我县领导采取超常规措施,下大力气,以干克难,化阻力为前进的动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学校援建工程当作改善西和教育面貌的难得机遇来抓,当作造福桑梓的德政来做,心怀感恩,认真践行自己的诺言,双管齐下,双轮并进,一手抓灾后重建这一当前的中心工作,一手抓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努力实现我县教育质量“一年大进步,三年翻一翻”的奋斗目标,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教学质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灾后重建工作更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令陇南市领导和全县人民赞叹不已。

2、工作机制是关键。援建工作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西和县教育局在王忠局长的领导下,大胆创新工作机制,组建专门机构,任务到人,做到每个项目“有人盯、有人跟、有人管、有人督、有人报”,重视过程管理,从进场材料的验收、施工的规范管理、安全监督、主要环节的旁站监督、每一工序的验收与转段、施工日志的记载、工程款的拨付„„方方面面都建立了一整套工作制度与办事程序,使援建项目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第6篇

城乡规划设计是针对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控制与管理的一项活动, 从而达成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目的。规划设计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内容, 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是保障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并且规划设计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此, 为了保障城乡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则需要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以实现合理化、科学化以及有效化,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

2 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规划设计落地性不足

在部分地区城乡规划建设中, 由于部分区域开发缺乏相应的开发建设经验, 不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更多的只是在书面上进行研究, 导致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在城乡建设定位上含糊不清, 没有实践定性全靠理论规划, 使得城乡规划建设不切实际。另外, 部分负责城乡规划的领导没有对农村地区进行实际考察便随意根据书面报告来确定规划过程, 没有正确估计农村地区规划定位及作用, 无法有效将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最终发挥不了城乡建设的真正作用。

2.2 规划设计思想的落后

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设计的实践来看, 很多地方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一些地方的领导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 往往只做表面工作, 侧重于大规模、大形势, 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 在此过程中, 还忽视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些规划设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2.3 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性差

对于城乡规划设计来说, 其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的合法利益, 所以, 在此过程中, 要切实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由于城乡规划设计中会涉及到多种主体, 而且它们各自的利益形式也会不一样, 所以, 在实际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公众的参与, 充分发挥出公众的力量, 通过公众的参与来实现各主体间利益的有效调节, 从而减少其中的矛盾, 促进多主体间的协调发展。

3 推动城乡规划设计管理的措施分析

3.1 做好保障措施, 构建城市联盟协调机构

城乡规划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为主线, 带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在规划过程中, 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能够避免规划过程中生态破坏、重复建设以及行政壁垒等不良问题的出现。在城乡建设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基础建设等问题, 可以建立相应的区域协调机制, 由省级单位审批, 市、县级政府组成共同城市规划发展联盟体系, 进行夸部门、跨区域的联合重大项目建设, 确保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城乡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能够妥善执行。

3.2 敢于打破传统的规划设计思路

在传统的规划建设当中, 特别注意强制性及计划性, 如果严格的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进行城市的规划与管理, 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打击投资开发商的积极性, 但是规划建设过程中执法若是不严格的话, 又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等违法现象, 因此, 在新形势下要有新的手段对二者进行协调。在传统的规划当中, 主要是以控制土地为核心的静态物质规划, 这样的规划缺少可行性方面的论证以及评估, 导致规划项目显得僵化缺少活性。所以,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一定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规划思想, 敢于创新, 合理的利用资源, 将“反规划”的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 重视非建筑用地的规划和利用, 协调各种管理职能, 对规划进行全方位管理。保证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保证城市合理发展。

3.3 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对于城乡规划设计来说, 其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的合法利益, 所以, 在此过程中, 要切实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结束语

对于城乡之间的发展来说, 规划设计是其中的基础环节, 也是其中发展的基本依据。同时, 城乡规划设计也是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当然, 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实施中, 还必须要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 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规划设计的有序进行。

摘要:城乡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浩大的工程, 它的设计与管理将会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良好的管理是城乡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过程, 是对城乡各种建设活动的有效控制与组织。但是在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 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就以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分析如何提高城乡的规划设计与管理。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管理,设计思想,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芳.分析城乡结合带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乡建设, 2012 (20) .

上一篇:健康饮食习惯范文下一篇:世界视觉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