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

2023-11-03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总体规划设计及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招 标 书

2009年3月

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

总体规划设计及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重庆市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要求重庆加速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9年1月国务院下发第3号令,要求重庆市进一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此,重庆市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并做出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

为响应中央及重庆市政府发出的号召,本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思想,重庆澳美传媒集团积极参与重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将在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投资12亿元建设一个富有异国情调的原生态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区——“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

2、规划目的

通过本项目的规划建设,在大观镇建成1300亩(即0.87平方公里)的“地中海风情小镇”,建成1200亩(即0.8平方公里)的薰衣草植物园,建成800亩(即0.533平方公里)的大众文化休闲娱乐公园。

3、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

(2)项目地点: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

(3)业主单位:重庆合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4)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南川区大观镇,项目地址距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62公里,距南川市区18公里。用地范围在大观镇集镇规划用地范围内,北至大观镇集镇用地与工业园区用地,南至渝湘高速公路大观服务区,东邻南部公路,西接渝湘高速公路。邻接渝湘高速公路,出渝湘高速公路大观镇收费站出口即到达本项目。项目交通十分便利,属重庆“

1小时经济圈”的范围。

(5)项目规模及设计范围:

本次方案包括总体规划设计及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两部分,总体规划设计总面积为2.2平方公里,其中小镇国有建设用地约0.87平方公里,其余为薰衣草植物园和文化休闲娱乐公园用地。设计范围用地红线详见附图《规划用地红线图》,具体设计要求见《设计任务书》。

(6)项目初步概念:

该项目是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会议、疗养和居住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区,项目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即3300亩),其中1.33平方公里(即2000亩)用以双主题园林公园建设,0.87平方公里(即1300亩)用作建筑用地,总建筑规模控制在90万平方米之内。整个项目计划分三期来建设实施。

4、项目目标

立足重庆,面向国际、国内,力争用五六年时间,把该项目发展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项目,建成国家5A级风景度假区,并使之成为重庆市最靓丽的旅游精品,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使本项目打造的“地中海风情小镇”成为重庆最具异域人文风情的高级住宅区。

二、组织安排

1、招标方式及报名时间

本次方案征集活动采用自由报名、邀请投标的方式,凡具备建筑规划设计或园林规划设计经验及成果的国内外设计机构(国内机构要求具有甲级设计资质)均可报名投标。报名期:从公告之日起至2009年4月15日止。我公司将在审查各报名单位的报名资料后,邀请国内外5家规划设计机构参加方案投标征集活动。

由于该项目涉及到建筑和风景园林规划,业主单位同意规划设计单位联合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共同联合投标,也可就建筑规划设计或园林规划设计进行单项投标。

2、日程安排

(1)发布招标信息:2009年3月31日。《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国际方案招标书(中、英文版,如有出入,以中文版为准)》及任务书、地图文件等相关资料的发放采用邮寄、电子邮件、网上自行下载(我公司提供下载密码)三种方式,项目现场踏勘及答疑由参与应标的规划设计机构和业主单位联系。

(2)应标单位报名:自招标信息公布之日起到2009年4月12日止。

(3)筛选拟邀请单位:2009年4月15日确定。

(4)发出邀请函:2009年4月15日。

(5)应标设计单位向业主单位缴纳人民币2万元保证金,保证金待应标设计单位提交

方案确认有效后,退还给应标方。业主单位向设计单位发放《邀招标书》、任务书、地图文件等文件,相关资料的发放采用邮寄、电子邮件、网上自行下载(我公司提供下载密码)三种方式。有关资料的发放、答疑及现场踏勘的时间安排,具体日期为2009年4月17日至4月23日。

(6)方案提交:应标单位在2009年5月25日下午5:00以前派专人将方案成果送达指定地点,并完善相关签收手续。

(7)方案评选:2009年5月30日前进行方案评选,于2009年6月3日公布评选结果。

(8)签订委托设计合同:2009年6月5日前。

(9)时间如有变动,方案招标业主单位将提前通知应标单位。

3、应标报名

应标单位报名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1)投标企业简介;

(2)投标企业主要规划设计师及拟担纲本次规划设计任务的设计师简介;

(3)投标企业在类似项目策划或规划方面的核心优势和主要专长;

(4)投标企业在类似项目策划或规划方面的代表性案例简介;

(5)投标企业拟安排完成本项目的主要规划师及理由;

(6)计划完成该项目总体规划的总时间、日程安排及质量控制措施;

(7)投标企业可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标准;

(8)完成该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及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的设计费用报价;

(9)附投标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扫描件图片),国内投标企业还需另附甲级设计资质证书复印件(或扫描件图片);

(10)具体联系人、联系方法和常设办公地址。

应标单位请在报名截止日期之前,把上述资料通过E-mail发至业主单位指定邮箱gry1969@sina.com;omc01@126.com。

4、评选委员会组成

评选委员会由7~9名资深旅游城建规划专家与业主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

5、评选办法

为保证方案投标活动的公正性并顺利进行,各投标单位应在提交的方案成果上,通过VCD等影音文件形式对投标方案进行讲解。

(1)由评委会委员对方案进行讨论并投票决定方案名次。

(2)由评委会写出评选报告,全体评委签字后交给业主单位。

(3)由评委会提出方案修改及深化工作建议。

6、标的金额及补贴

(1)本次方案招标活动,标的金额不定,由设计公司自报。以具备设计资质与能力、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收费价格作为中标的基础条件;中标的规划设计机构将获得深化规划设计的优先权。

(2)在本次方案招标活动中,对参加本次项目投标的应标机构,业主单位将分别给予国内公司人民币4万元、国外公司8万元的补贴。

(3)补贴费发放:在6月3日评标结束后,应标单位在提供有效收款凭证等手续后,由业主单位在7个工作日以内支付补贴费。

(4)所有参加本次方案招标活动的应标机构,均不再另外给予差旅费补贴。

(5)方案成果未达到方案招标书要求的应标机构,业主单位将不予安排评审且不予支付补贴。

7、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甘润远 先生冯建国先生

联系地址:中国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139号希尔顿商务大厦22层

邮政编码:400014

电话:86-23 8906 799186-23 89067979

传真:86-23 8906 7989移动电话:1303230031513908304945

电子邮件:gry1969@sina.com;omc01@126.com

三、招标相关说明

1、本次招标的中标方案成果,其作品的版权和使用权归方案招标业主单位所有,业主单位可以对招标成果进行展览、印刷、出版等,方案规划设计机构保留其创作设计方案的署名权,并有权在本次方案招标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公开展示、宣传。

2、本次方案招标中,所有应标机构提交的设计方案在评审后均不退回;方案招标业主单位所提供的有关文件及资料,仅供应标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使用,所有设计者不得用于本次方案招标工作以外的用途。

3、凡参加本次国际方案招标活动的设计单位均被视为承认本文件的所有条款,并按本文件规定条款完成设计方案。如应标设计单位所提交的方案成果不符合本《方案招标书》内容、深度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将被确认为无效成果。被视为无效的方案成果将不提交评审,业主单位将不给付任何补偿。

4、应标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业主单位有权认定其提交的方案成果为无效:提交的设计成果不符合本文书规定的成果内容和格式;逾期送达方案成果;图纸和文字辨认不清、内容不全;将设计任务转包其它单位;其他违反中国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情形。

5、本次方案招标活动中,业主单位制作的设计文书或任务书、合同及相关资料均以中文撰写,相关会议也以中文为会议语言。本方案招标书中所提及的时间均指北京时间。

6、应标单位在此前所收到的信函、通知等文件内容与本招标书不一致时,以本招标书为准。

7、如对本次招标活动的相关技术文件有疑问,可在业主单位组织的答疑会上提出或致函(传真、电子邮件)业主单位,业主单位将在5个工作日内统一书面答复。

8、各设计单位的首席设计(规划)师及主要设计人员必须在项目所在地驻留三天以上,以便充分熟悉各种设计条件。业主单位将在招标发布会后的适当时间组织进程检查。

9、特别提示:在本次招标活动中中标的设计公司及方案,项目首席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将被载入本项目建设历程展览馆。规划及园林公司的商号、首席设计师的头像及名字将被铭刻在项目大门的石碑上而载入史册,为世人所尊崇,本项目的规划及园林公司的商号、首席设计师的头像及名字将被用于有关宣传手册及广告的传播中。所以,参与本项目投标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团队的成员应接受并无条件授予业主单位上述权利。

10、本次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活动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业主单位将不对评审结果进行解释。本招标文书的解释权归业主单位;有关招标活动的争议,适用中国法律,受中国法律管辖,诉讼管辖地为中国重庆市。

四、规划设计要求

具体见《设计任务书》。

五、附图

1、《重庆南川市大观镇建设规划(2005-2020年)》附图及说明书(南川市大观镇人民政府、重庆市轻工业设计院于2005年12月编制,电子文件);

2、《大观镇现状地形图》(电子文件);

3、《规划用地红线图》(电子文件)。

六、附件

1、《设计任务书》;

2、《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概念策划方案(供参考);

3、《业主项目开发周期及安排》;

4、《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规划局2002年7月19日发布);

5、重庆南川区过去3年的气象资料;大观镇季节风向资料。

6、其他注意事项(供参考)。

说明:以上

四、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

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好范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

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

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好范文

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购进6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形成最终年产鲜奶6000吨的产业化奶牛基地,投资800万元。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建[2007]525号二OO七年十月十六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特点,我们制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

第一条 为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基本建设财务管

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含国债项目资金,下同)的林业生态工程。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林木种苗工程、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等。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单位是指具体组织和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机构,不包括项目主管部门。

第五条 财政部负责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依据有关规定审核、下达林业生态工程预算。其中:中央本级项目预算,下达中央单位;补助地方项目预算,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国家林业局。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中央财政预算文件后,商同级林业部门按规定及时审核下达预算。

第六条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实行“先审核,后下达预算”的办法,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可以暂缓或停止下达预算。

第七条 预算下达后,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各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对确需调整的,应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的

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补助地方林业生态工程的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要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第九条 有关部门应按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相关规定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条 林业部门在申报项目时,应及时与同级财政部门沟通,以确保业务生态工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和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

第十一条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内容和标准安排使用,主要用于:前期工作、科技支撑、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含飞后管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种苗补助、建设单位管理费、招投标费等。

各地区、各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占、截留、滞留、挪用建设资金。

第十二条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支出和核算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林业部门应指导和督促建设单位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设单位应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按项目单独核算。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管理应从严控制,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应符合相关规定。特殊情况确需超过国家规定开支标准的,须事行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五条 林业生态工程中飞播造林、补助群众造林、退耕还林、封山(沙)育林、病虫害防治、防火隔离带建设、营林道路、科技支撑以及不能分摊的项目中的前期工作经费等不能形成资产部门的投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前要认真清理结余资金。结余资金的确认和分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林业生态工程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已具备竣工验收条悠扬的项目,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办理竣工验收。

第十八条 有关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资金,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检查结论,并将相关情况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第二十条 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一)造林任务完成情况:

(二)实际造林方式、树种与作业设计比较情况;

(三)种苗费、整地费、抚育费等合同签订情况;

(四)建设单位管理费;

(五)待核销基建支出;

(六)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到位情况;

(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情况等。

第二十一条 凡违反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挤占、滞留、挪用资金或项目未按规定实施的,除净已拨付资金全额收缴国库外,各级财政部门要立即停止对建设单位所在地区的资金拨付,直至纠正。对有关责任人要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林业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于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分别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书面和电子文体各一份)。

第二十三条 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执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林计发[2002]261号)、《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规定》(财基了

[1999]92号)同时废止。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生态文明是更高级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虽不断提高,但整体还比较低,各省区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明水平差异也较大。为此,需健全促进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体系,大力发展林业和相关优势生态产业,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并充分发挥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等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林业;制度保障

作者简介:王永莉(1968-),女,四川蒲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等。四川 成都61004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而生态文明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多赢,则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协调我國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宏伟战略目标。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外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从生态民主、生态伦理等环境正义角度提出的(Roy Morrison,1995)[1],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刘思华,2008)[2](P.18-30)。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列入党的政治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贯彻实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十三五”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成为近两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认识,已成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文明形态,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逐渐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3](P.98-101)。它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全部进步状态,国外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等,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文明发展演进看,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等的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4](P.6-8),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作为更高级社会文明生态化表现的生态文明,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贯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形成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及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西部民族地区,即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民族8省区,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我国生态安全保障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相对滞后。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维护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国防安全、生态保障、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东部和全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滞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人均地区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率依次为40381元、26178元、8824元和466%,分别占同期全国水平的818%、839%、773%和831%;同期该区域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22%、436%和442%,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和低63个百分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十分强烈(表1)。

(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11;(2)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3)2014年中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报告,http://www.ceweekly.cn/2014/0716/87178.shtml,经济网;(4)张欢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5)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 2015,7.

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表1)。2015年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平均达2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1%。但新疆(47%)、青海(63%)及宁夏和西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末位。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达64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17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5%和273%,尤其是内蒙、广西和云南等达20多个,西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高达35%,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禁止开发区,是绝对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如此众多的禁止开发区,唯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其禁止开发区的主体生态功能发挥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除西藏外,西部民族地区其余7省区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平均降幅分别达458%和69%,前者占全国平均降幅的82%。其中,宁夏是全国唯一万元GDP能耗上升的地区,新疆是全国万元GDP电耗水平上升最高的地区,高能耗使其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

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众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根据我国2010年底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中,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主体功能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要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主体功能区等制度,有助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2008年底,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在全国436个县级行政区。而西部民族地区至少涉及16个,包括6个防风固沙型、4个水源涵养型、4个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和2个水土保持型,覆盖该区域145个县(市)①,不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数量众多,且涉及面积广泛、人口众多。如内蒙至少涉及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其余新疆有3个,云南、西藏、青海和广西各涉及2个,贵州和宁夏各1个。

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生态产业,才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

3.生态文明建设对防治西部民族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态势,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疆、内蒙、西藏和青海是我国目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底,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约为261万平方公里和17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和179%②。其中约96%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依次分布有107、61、43和19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2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近88%;约94%的沙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依次分布有75、41、22和13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的近87%。不少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还非常严重。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惟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国土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和问题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比较低下,地区间差异也较大;虽拥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丰富的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但其生态资源的发挥和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全国100个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建设,大力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步伐。

2013年12月我国确定的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共5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有13个;2015年12月确定的第二批共4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又增加了9个,共计有22个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每个省区至少有3个③。除贵州、青海和云南是全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外,还包括新疆的玛纳斯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哈巴河县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广西的玉林市、瑶族县、桂林市和马山县,内蒙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乌海市,宁夏的永宁县、吴忠市利通区和石嘴山市,西藏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市。

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余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一样,围绕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及领导干部考核等方面,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中,云南、贵州和青海作为全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展开先行先试,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等。云南和青海还积极参加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实践,从各方面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的展开,虽没有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5](P.32-36),但国内不少学者已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和不尽相同的方法来评估全国各省区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依然较低,且省区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表3)。

从上表不难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其省区间生态文明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水平相对领先,这可能与其森林覆盖率高、林业和旅游产业较发达,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西藏和青海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不同指标衡量的生态文明水平差异较大;内蒙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但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等形势非常严峻,排名差异也较大。而宁夏、贵州和新疆则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落后型,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均面临严峻形势。所以,西部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生态经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的迅速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分布不平衡。为充分发挥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从2014年到2015年底,我国评选出第一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共295家。其中,西部民族地区第一批有21家、第二批27家共48家入选,占全国总量的1627%。其中除西藏没有一家外,广西13家、云南10家、内蒙8家、新疆7家、贵州4家以及青海和宁夏各3家⑤。尽管与东部和中部相比,如最多的福建就有21家,西部民族地区差距比较大,但该区域依然具备一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其中,国家林业重点企业数量相对较多的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林业资源优势,而西藏、宁夏、青海等省林业资源优势不明显。

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林业资源分布不均,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林业第一产业比重太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林业总产值迅速提高,但林业资源分布很不平衡。2013年西部民族地区林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237%,其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59%、935%、1071%,仅有广西、云南的林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⑥。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排在前5位的皆在东部,其中第一为广东,达5,595亿元,广西位列全国第六。该区域林业总产值在500亿元以下的则有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4省区⑦,西藏、青海分别仅有356亿和219亿元,名列全国末位。

而林业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林木育种和育苗、木(竹)材采运及林产品采集等,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第三产业主要涵盖为林业生产服务的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农林牧渔服务业。2015年我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已优化为33%、51%、16%⑧。2013年我国同类指标为34%、53%和13%,同期西部民族地区的同类指标为68%、21%和11%。该区域林业第一产业占比高出全国同期水平34个百分点,超出幅度达100%,林业第二产业占比却非常低,只及全国同类水平的396%。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林业第一产业比重高达80%以上,而青海和西藏的林业第二产业分别为0和6%,林业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林业资源分布不均,且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矛盾尖锐

被称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产业,能有效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截止2015年10月,全国共有213家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西部民族地区共有33家,占全国的155%⑨,其中新疆9家、云南6家,贵州、广西和宁夏各4家,内蒙、青海和西藏各2家。

2015年底,我国旅游总收入达1401722亿,占GDP比重为610%;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依次为贵州351282亿、云南328179亿和广西325418亿,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比重依次为3345%、2392%和1937%,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区域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表4)。

与东部和全国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等还比较落后,尤其是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占比不高,独占性非常强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有的地区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还很尖锐等,旅游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其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共同难题。三、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至少要包括树立全球视野、转变观念、注重道德价值和增强“生态自觉”等[3](P.98-10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需要我们在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指导下,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等特点,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西部民族地区要转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观念,健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迈进生态文明时代至少要经过三个步骤[6](P.29-33),其中之一就要求人们形成全套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所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顶层设计,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等相关制度,同时要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正式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也要用生态文化等非正式制度来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方面要通过生态政治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和人口与土地等政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建设,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政治文明水平。为此,既需要中央政府把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生态服务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核算和评价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破坏处罚制等相关生态文明干部考核体制。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更应如此。所以,中央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区域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对生态承载力较弱的西部民族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其生态治理投入和保护力度;并从全国层面进一步完善国土生态空间开发分级控制和生态保护制度,全面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考评制度。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则要探索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地方法规提高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执政能力,逐步提高生态政治文明水平。

另一方面,中央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既要借助学校教育、社区街道等渠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各种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向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和各民族群众宣传和传播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战略及相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通过与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网站,促进企业生态化生产,促进全社会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及节约能源等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逐步提高區域的生态社会文明水平和生态文化建设水平。而目前的生态文明网站大多是面向全国的,如发改委生态文明建设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网、中国生态文明网等;专门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站,目前仅有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网。还可把相关生态保护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目标和对地方政府的生态考评等,通过专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站和传统媒体等,定期向社会公开,全方位、多渠道推动生态社会文明建设进程。

(二)西部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优势生态产业

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努力寻找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稳定增长之间的平衡机制,在确保经济增长带来益处的同时,尽量消除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为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根据各自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气候特点及生态承载能力大小等,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原有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其生态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要对其各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不足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各自的资源环境等特点,突出区域区位特色,尽量选择能协调好区域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生态产业时,还要严格受到中央关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中的产业选择和发展限制,尽量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面临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旅游旺季拥挤而淡季资源闲置等季节性特点,国家公园体制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有诸多不明朗的因素。如何在保护好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必须面临的挑战。

该区域另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则是生态农(牧)业,即采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等,提供各具特色的生态农牧业优势产品。2015年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15%的有4个省区,依次是新疆163%、贵州156%、广西153%和云南15%(表1),而全国同期这一指标仅为9%。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原有畜牧业种植业等发展基础,选择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等,生产和提供符合当代社会需求、拥有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技术的相关农牧业产品,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比如贵州的高地绿色农业和新疆的优质红枣、葡萄和牛羊肉等,均能有效提高区域的生态物质文明水平。

2015年9月我国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现在分部门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⑩。这给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其他生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道路依然漫长。

(三)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林业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需加快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调整和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为此,该区域既要进一步加大林业投资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协调好经济林和生态林间的关系等,不断提高林业总产值;还要积极参与我国森林食品认证和森林认证等,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主动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成林业经济优势,提高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其中,中国森林食品认证(Chinese forest food certification ,CFFC)是指产品原料源自于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森林食品。2015年2月,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正式发布《森林食品认证标准》,目前可认证十二大类的森林产品。截止2016年6月10,我国获得森林食品认证最多的是黑龙江(35种)。西部民族地区中,新疆有1种、广西有6家企业的12种食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云南有9家企业的36种产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这些CFFC获证企业和产品的增多,可同时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区域林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比重,同时提高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于2001年开始启动,2009年正式颁布《中国森林认证实施规则》,并启动国际互认。目前中国森林认证范围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及产销监管链认证、竹林认证等6种,有效期为五年。截止2016年6月10日,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广西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这些获得认证的企业及其森林产品,同样会提高和扩大其林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国内外相关森林产品的消费和出口,有利于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西部民族地区其他省区也可通过这些认证,进一步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

(四)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探索

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逐步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累积经验,提高区域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其中,贵州、云南和青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大省,要以各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案为基础,进一步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贵州在2009年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4年5月贵州通过并率先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通过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云南早在2014年就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同年11月《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14年10月《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提出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目标。

2015年6月,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青海与北京等9省市被获准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同意试点省市各选取1个区域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云南早在2008年就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先后获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等8个国家公园。2015年12月,青海编制的《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青海也于同年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等多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践。

西部民族地区的其余省区,也要根据本省区生态资源环境特点和原有生态文明水平,借鉴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经验,积极推动省级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主动提升各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五)西部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生态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

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伦理道德和宗教文化等,本质上属于推动西部民族地區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7](P.94-96),与中央和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度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其中,西部民族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藏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以及蒙古族等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低下的生产技术和产出水平之下,必然累积了很多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经验、风俗和生产行为习惯等。这既包括宗教文化信仰,也包括西部传统文化中生态安全的文化资源,如涉及生态技能经验、生态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生态安全思想[8](P.92-96)。为此,要充分挖掘西部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累积起来的保护神山圣水、勤俭节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各种文字思想记载和行为模式习惯等,放到西部民族地区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广泛宣传、传承更新并发扬光大,进一步树立和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低碳环保节能等现代生态理念和行为习惯,形成自觉保障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体系,共同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注释:

①2010年12月“國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②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main/225/content-846955.html2015年12月29日。

③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第一批、第二批,http://www.gov.cn/xinwen/2014-06/05/content_2694273.htm,中国政府网等.其中,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加上此前批准的福建省和浙江省湖州市,第一批共计有57个地区,全国两批共有102个。

④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系列谈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4483/content-745371.html,中国林业网。

⑤根据中国林业网“首批和第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整理,其中西藏没有1家入选,http://www.forestry.gov.cn/.

⑥2014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http://www.forestry.gov.cn/main/225/content-763186.html,中国林业网.

⑦吕永来.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及其结构分析,均按当年价格计算,http://www.forestry.gov.cn/main/225/content-694652.html,中国林业网.

⑧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跃居世界首位,http://www.wood365.cn/news/newsInfo_203946.html,中国木业网。

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游名录”数据整理,http://www.cnta.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42887.

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ccchina.gov.cn/Detail.aspx?newsId=55516&TId=60,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中国森林食品认证中心,http://cffc.eco.gov.cn/approve/srvPage?pageID=Menu_main.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介绍,http://www.cfcs.org.cn/zh/defined-view/7.action?menuid=797.

认证企业查询http://www.cfcs.org.cn/zh/findcompany.action,中国森林认证体系.

贵州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http://www.gov.cn/xinwen/2015-09/22/content_2936389.htm,中国政府网.

林玟均.2015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综述[N].青海日报,2016-01-06.

骆晓昀.瞭望东方:解密国家公园“九省试点”,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zx/mtzd/2015821/147702.html.

参考文献:

[1]Roy Morrison. Ecological Democracy[M].Boston:South End Press,1995.

[2]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

[4]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11).

[5]易杏花,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13,(18).

[6] [美]克利福德·科布,王韬洋译.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7]马丽雅.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非正式制度[J].攀登,2015,(5).

[8]孙锐.西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安全思想探析[J].学术探索,2015,(4).

收稿日期:2016-09-30责任编辑:王珏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701003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详实的资料分析论证并指明从建设生态农业角度出发,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提出了加大生态农业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

1 生态农业概述

1.1 生态农业的含义

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 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是旨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1.2 生态农业的特点、内容及类型

生态农业具有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特点。其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调整农业生态结构;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循环转化率; 保护并合理利用与增值自然资源; 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扩大绿色植被面积, 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 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有: ①农村立体结构; ②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 ③农渔禽水生生态系统; ④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 ⑤污水自净工程系统; ⑥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 ⑦庭园经济生态系统; ⑧多功能农工联营生态系统; ⑨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系统等。

2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2.1 美国模式

在美国目前已有两万多个生态农场遍布全国各地, 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新品种、现代的良好牲畜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先进的有机废物和作物秸秆的管理技术。采用豆科绿肥和覆盖作物为基础的轮作, 通常豆科作物占总面积的30%~50%, 轮作形式与30~50 年代的轮作制相似。绝大多数生态农场不用有壁犁耕作, 通常使用凿形或圆盘形装置浅耕, 只是将土壤混合一下, 但不把土壤翻转过来。采用梯田、带状或等高作业等方式保持土壤免受侵蚀。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豆科固氮、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 只是对特别需氮的作物有限度地用一点化肥。农田杂草主要通过轮作、耕作和中耕除草来控制, 极少用除草剂。病虫害主要通过轮作和保护天敌控制。

2.2 菲律宾模式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 近几年来, 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有了蓬勃的发展, 既有中型规模的生态农场, 也有小规模的家庭生态农场。按其生产结构来分, 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①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 ②畜牧业、渔业与种植业结合型; ③渔业与畜牧业结合型; ④畜牧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型; ⑤渔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型; ⑥渔业与稻田结合型; ⑦旱地农牧渔结合型; ⑧旱地农牧结合型。

2.3 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是一个人口不多, 面积不大, 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近十多年来, 农业生产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被称为“欧洲的厨房”。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摸索, 以色列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发展道路, 并建立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即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以色列农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条。①因地制宜的发展, 特别强调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把不利自然条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充分发挥和利用; ②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配合, 努力做到了农业发展以科学为基础; ③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以色列特别重视生产的计划性, 努力控制过剩生产。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经过它的初级和初步发展阶段,正在向着新的阶段, 向着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农业的初级( 生态农业农户、村、乡) 阶段是从70 年代末开始的。起初是建设了一批生态农户和生态农场。在开始阶段往往把沼气当作必不可少的环节。那是因为一方面沼气作为分解者环节在生态食物链中具有特殊意义; 另一方面, 人们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 认为生态农业必须以“生态技术”为核心。其实, 生态农业固然注意某些食物链良性循环中的枢纽技术或者“接口技术”, 因为这些技术环节往往是激活整个系统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但是, 生态农业更重视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 根据当地资源特点, 按照高产、优质、低耗、低成本、低外部投入、高效率的要求, 合理组织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按照提高系统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组装适宜技术, 达到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正是由于贯彻了这样的原则和方法, 初级阶段所建立的遍及全国的生态农业乡、村、农户, 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994 年底开始, 在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提倡生态农业的基础上, 由当时的国家计委, 科委, 农业部, 财政部,林业部等7 个部委共同组织领导了包括分布在全国各省50 县的“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从此中国生态农业进入了一个以县为单位, 进行有计划地整体建设的新阶段。所有的县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生态农业区划, 按照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条件制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一般都把组织若干项生态系统工程( 一般涉及农、林、牧、渔开发,资源合理利用和再生以及环境保护等) 和建设一批生态农业乡、村、农户结合起来, 明确提出配套技术系统。规划还包括建设生态农业的保证措施。

3.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10 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 多个, 其中有160 多个县级规模、10 多个地( 市) 级规模, 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省。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浙江省萧山市山一村、江苏省泰县沈高乡河横村等7 单位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各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增幅15%以上, 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21.40%,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90%, 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8.40%, 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比1990 年水土流失减少49%, 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森林覆盖率增加3.70%。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所显示的无限生命力,将生态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富裕。

4 发展生态农业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4.1 明确目标, 科学规划是保证, 农民群众自觉行动是前提首先要熟悉目标: 总目标, 用大约50 年的时间, 按类型、分阶段、全面建设生态农业, 从整体上遏制住我国农业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而且使重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使农业主产区的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真正把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实现山川秀美。其次要熟悉近期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 年, 用10 多年时间, 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发展,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生态农业管理体系。以已有的50 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为基础, 分3 批再建设300 个生态农业县, 到2010年使全国生态农业县达到350 个, 并安排10 个地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然后要掌握中期目标: 从2011 年到2030 年分四批再建设600 个生态农业县和60 个生态农业地市, 使全国一半以上的区域实施生态农业。本阶段完成后要使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明显改善, 重点地区进入较高水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以及要明确远期目标: 从2031 年到2050 年, 再分4 批建设1 000 个生态农业县和100 个生态农业地市, 其中每5 年建设250 个生态农业县和25 个生态农业地市。至2050 年在全国75%以上的区域建设生态农业。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达到显著改善, 建立起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体系和资源保护体系。

其次要科学规划,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而且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 大量村镇一方面本身向小城镇演变, 另一方面它们作为纽带联结着现有的城市和乡村。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的联系更加密切, 城乡的差别也逐渐缩小, 城乡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带动了在社会、生态方面的一体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就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具体说来, 发展生态农业, 应充分面对各种土地资源( 如荒山、荒坡、荒地等) ,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通过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农业, 在城乡整体规划、开发、管理、调控、治理中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基础功能,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最后变规划为行动, 将规划内容深入民心, 由政府的指导行为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当前, 特别要在对干部和农民进行有关生态农业技术知识培训的基础上, 建立经常性的生态农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机制及网络。既要把生态农业教育加入全日制各级教育的内容, 又要把成人教育、农业函授大学、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以及农林牧渔各部门的业务培训结合进来, 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和指导,普及和深化生态农业教育特别要加强直接与间接增加农田有机肥料技术, 节水节肥增产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促进解决稻草还田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水土保持技术, 农业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等技术的培训推广。

4.2 示范工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是关键

要研究不同地区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合作化、特别是与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的途径, 示范基地如“持续农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等结合起来, 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加强领导,做好示范作用。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因为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要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能比较好地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保证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得到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生态型农业是保护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4.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生态农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生态农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是和谐农村, 富裕农民, 增强农业后劲的大工程。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出发点, 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整合的理念,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思考、研究和谋划对策。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体讲:

4.3.1 要更新观念。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资源, 环境就是资本,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3.2 要优化机制。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领导是关键。其次要完善考核机制。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改进考核办法。

4.3.3 要改革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 始终坚持城乡公平原则。

4.3.4 要加强治理。首先要特别重视工业污染的治理。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 切实解决村村冒烟处处办厂的问题, 坚决淘汰高污染企业, 逐步实现工业集聚。其次要十分关注农业污染的治理。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积极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生态养殖, 减少养殖污染。第三要积极探索生活污染的治理。要紧紧抓住城市周边农村, 经济发达乡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这三个重点, 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全面纳入“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工程。

4.4 从生态农业“细胞”开始,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现有生态县(市)、乡(镇)、村、户等生态农业“细胞”建设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 不断充实和发展、总结经验、制定推广计划, 争取在最近几年使生态县(市)、乡(镇)、村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有关知识, 使生态农业理念广泛深入人心, 成为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的自觉行动。同时提高各级政府及领导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加强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 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对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M].北京: 2003.11( 39- 42) .

[2] 温家宝.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2005(12).

[3] 宋洪远.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市场报.

[4] 刘建荣.生态农业发展的伦理诉求[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农业生态园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摘要:自十九大以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建设新农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环保农村作为新中村建设中重点项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些农业大市以及沿海等开放性城市已经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新中村建设的主旋律。但在新农村建设期间,环境保护问题随之出现,是发展农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若想建设农村、振兴农村,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沼气工程、秸秆循环再利用等都为农村环境治理立下汗马功劳。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旨在将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与环境优美并存的崭新面貌。本文将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的相关概念展开综述,重点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并详细列举几条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农业;环保农村;新面貌;困难;建议

引言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前提,则是需要做好农村建设工作。若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着手。但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免会涉及到环境的问题。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发展生态农业与环境治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整体素质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则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开始。

一、相关概念

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融合便是生态农业,其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起到缓解作用,同时还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必须要贯穿我国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当中[1];二是,要不断优化农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应该是注重生态环境发展在先,而后才是发展农业。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应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农业经济,这样既可做到环境不被破坏同时还能提升经济效益。

环境农村的概念较为直白,也就是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保农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环保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整体,二者属于相互促进与相互依存的关系[2]。

二、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内部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农业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与关乎着我国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粗放的形式已經不复存在,小规模、单一形式的特点也逐渐消退,规模化、现代化、多样化是当代农业的代名词。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但内部发展却存在不平衡现象,导致各地区间农业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并存的状态由此而生。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但一些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还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无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还在使用牲畜或人力来完成一年的耕作,使用的农具也相对落后。这种现象与当前我国提倡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严重不符。

(二)非农业产业发展迟缓、缺乏竞争力

十九大振兴乡村战略提出后,国家各种扶持政策不断推出,进而许多乡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企业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由于国家对新中村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乡村企业在市场、生态、资源等方面的要求随之提高。许多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致使许多乡村企业以高经济收益作为发展目标,长此以往则表现出后劲不足的现象[3]。面对此种情况时,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完善基础设施。例如:乡村道路关乎运输、出行,需要进行硬化与治理。交通阻碍是影响乡村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三)保障制度缺失

社会的发展进步带动着人们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加,着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诸如车辆、财产等保障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但在乡村居民中,这些保障制度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针对农民的各种保障制度仍处于空白。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建立居民环保意识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其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加大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落实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环境与经济现状,就要从基层开始,将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在是一句口号[4],而是真真正正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其次,通过开展教育宣传培训活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引导群众不可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重视环境治理。

(二)利用科学手段促进农业与生态平衡发展

生态环境示范园区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常见手段之一,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并以有偿劳动的形式将其带入到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中。另外,加大对乡村企业的帮扶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绿色、环保的新型企业。例如:秸秆颗粒企业、秸秆餐具企业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与生态平衡发展的目标。

(三)加大对乡村企业的支持力度

乡村企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增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可以加大对乡村企业的帮扶力度,使其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生存技术,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会遇到许多不可规避的影响因素,其中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在面对这些影响因素时,需要深入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效规避措施,进而施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整治,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优越环境与空间。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过程总离不开社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群众的支持,结合三者的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各方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促使生态农业发展成为助力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舔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妍妍.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 农家参谋, 2020, No.651(07):21-21.

[2]周江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 23(22):2.

[3]张枫.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 000(015):281.

[4]刘秀花. 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探究[J]. 南方农机, 2017, 48(15):2.

[5]何兰.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4):1.

上一篇:农业示范园三产融合范文下一篇: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