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05

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体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有利于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自身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指出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公体课的可行性分析,并从全方位培养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和全面性建设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研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公体课;广西;可行性

前言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广西已开发305个比较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其中射弩、抢花炮、摔跤、跳竹竿、赛龙舟、武术、舞龙舞狮等等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健身娱乐价值,将其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不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意识,亦可以利用高校体育教学的便利,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精神。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公体课的可行性分析

1.1有利于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回族、彝族、京族等等十几个,各民族均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瑶族流传下来的射弩项目、侗族流传下来的抢花炮项目、京族流传下来的跳竹竿项目以及仡佬族的打花笼等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工程,國家发布了一些列政策法规,其中包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过程,按照科学性、阶段化、有序推进的原则,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贯穿到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和学术资源优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功能价值、活动规则等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效发挥其多元价值功能。

1.2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自身发展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兼具健身性与娱乐性等多元的价值功能,将其融入高校公体课,一方面,丰富了体育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如黎族跳竹竿,在竹竿有节奏的开合中,灵巧地跳跃,变换各种优美的舞步,并随着脚步的变化喊着响亮的号子,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愉悦感,有助于终身体育锻炼的养成。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体育设备和器材、气候条件等要求不高,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具体办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3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后备力量的重要使命,不但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于竞技体育略有倾向,便于发现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从健身的角度,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竞技体育在训练过程中强调速度、耐力以及力量的综合素质,在运动过程中更多以战胜对手为直接目标,传递出竞争的激烈性和拼搏性。民族传统体育更突出娱乐、表演和健身的特性,经过漫长的发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独特而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所传递的传统文化价值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如,武术不仅注重外在形体的锻炼,更注重内在精气神的平衡,体现“内外合一”的和谐观,强调注重武德修养的武术精神,内外兼修,教人教心。

2.高校公体课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的可行性建议

2.1全方位培养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教师

高校公体课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逻辑,又要融入到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切实把民族传统与现代体育有机耦合,教师则成为了传承者、组织者和研究者,一方面,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是前提,转变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点和态度,即对其是否热爱,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稳定的工作态度等等;另一方面,外聘优秀传承人为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扩宽其理论知识面,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教法运用能力等教学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及实践教学经验;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更深层次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鼓励高校体育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开展一些列的课题攻关,进而完善相关体育教材编写。

2.2全面性建设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除了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功能外,民族传统体育还兼具文化传承的价值,从校园文化的角度,积极向上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呈现,不仅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而且培养其组织能力,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价值和认知能力,并激发民族责任感。一方面,尽管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种类繁多,然而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健身价值高、群众基础好、教育价值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高校建设兼具地方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积极调动高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统筹建立由校团委主管、学生会密切配合、学生普遍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

3.结论

综上所述,广西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历经时代变迁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和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公体课,既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内容,使得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进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又可以借助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让更多人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二者的融合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各级相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尤其在教材编制、教学研究、专业能力等方面,培养一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康.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合路径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00(009):94-95.

[2]何海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传承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20,v.18;No.593(20):230-232.

作者简介:覃柳芳(1981.12-),女,壮族,籍贯:广西南宁,职称:副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民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编号:2021ZJY753)

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族体育;教学改革;培养;传承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湖北省民宗委专项课题“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

[作者简介] 倪东业(1966—),男(土家族),江苏扬中人,学士,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高校体育内涵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是民族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华文明延續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传承、转化、实践、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域,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并通过民族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推动高校各民族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立。如何凸显民族高校体育教学的民族特色,加快民族高校民族体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湖北民族大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创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团队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成果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本研究结合湖北民族大学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探讨民族体育教学的改革、传承、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一)民族传统体育为高校教学提供教学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农耕社会为文化背景,长期以来,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3]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少数民族悠久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中,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授学生掌握该项体育活动的技能,并在练习的过程中起到提高体能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二)高校教学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发展中,高校起着重要的作用。湖北民族大学所处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也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在开展的相关活动和大型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如湖北民族大学在国内率先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之中,特别是对湘鄂川黔边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棉花球和竹马球进行挖掘和整理,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将其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两个加工改造的民族体育项目均获得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推动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从2003年9月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取得4金1银3铜的优异成绩开始,在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民运会、2011年第九届全国民运会、2015年全国第十届民运会、2019年全国第十一届民运会上,共获得17枚金牌、21枚银牌、2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2006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省第六届民运会第一次在湖北省省属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举办,我校共夺得11枚金牌、10枚银牌、12枚铜牌,取得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以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39名学生为主要成员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近20年来,湖北民族大学共派出1000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全国民运会、湖北省民运会及全国各大民族体育赛事,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30多名学生毕业后担任过全国民运会的教练员或裁判员,取得的优异成果能够有效推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色确定民族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高校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各个民族的不同地区分布显示出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各民族体育也各有不同。湖北民族大学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地区聚居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的生活产生了独属于本民族的民族特色以及特色的民族体育,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主要是高脚竞速、蹴球、陀螺、毽球、押加、抢花炮、棉花球、板鞋、舞龙、翘旱船、拔腰带、摆手舞、板凳龙等在高校的课程实践中开展。湖北民族大学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相关的课程,如竹马课、高脚竞速课等。

(二)民族体育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能够揭示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4]。在湖北民族大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课。其中,课程理论部分占12学时,主要讲授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及其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编排等,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在硕士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中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在课外的实地调查中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课程实践技术部分是以高脚竞速、蹴球、陀螺、毽球、押加、抢花炮、棉花球、板鞋、舞龙、翘旱船、拔腰带、摆手舞、板凳龙等为主要内容,融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并基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当地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特点进行课程建设,提出“一传二创三引领”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理念:以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为依托,坚持校本课程开发创新、专项技能训练创新,试图引领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示范、华中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前沿、优势项目全国顶级竞技训练水准。

(三)突出特色

特色可体现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管理运行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建设上往往沿袭成熟专业的培养模式。地域类特色课程,是指将深入挖掘的流行在本区域的传统类地方拳种融入教学当中[5]。开设这样的课程,不仅有助于本区域的传统拳种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且体现出了地域特色。民族类特色课程就是将具有本地域少数民族特色的项目引入课程建设。如湖北民族大学在国内率先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之中,特别是对湘鄂川黔边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棉花球和竹马球进行挖掘和整理,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将其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两个加工改造的民族体育项目均获得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推动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四)结合地域发展情况拓展研究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广少数民族项目,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结合实际[6]。如湖北民族大学已经成立了高脚竞速、三人板鞋竞速、陀螺、蹴球、押枷、跷旱船、民族健身操、竹马球表演等训练队,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民族体育运动训练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参加各种竞赛,并取得了丰硕成绩。另外,在硕士课程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体育训练和民族体育学科前沿动态等课,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推广少数民族项目。

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农耕社会为文化背景,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备受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已经成为关注民族生存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已呈现出向表演艺术化发展的趋势[8,9]。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深厚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 10,11 ]。湖北民族大学通过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整理,出版教学教材《民族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专著《土家族民族民间体育开发与研究》《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概要》《民族竞技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预防》等多部,并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一项便于调节长度的三人板鞋》《一种高脚竞速器具》等5项专利,这些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当代环境的不断变化、交通的逐渐便利、网络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很多人们不熟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媒体得到传播和宣传,经过不断变化发展被人们所熟知,如肉连响、摆手舞、高脚竞速、竹马等。在学校的重视下,体育学院开展了相关课程和活动,如湖北民族大学已经成立高脚竞速、三人板鞋竞速、陀螺、蹴球、押枷、跷旱船、民族健身操、竹马球表演等训练队,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参加各种竞赛,并取得丰硕成果。

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和学生培养

(一)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要为培养既有现代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有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基础,在课程中融合实验、训练、表演和竞赛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形成组织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全民族健身活动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通过教学,可形成“教学—训练—科研—竞赛”为一体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动竞技能力,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简单、易学、娱乐、健身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立足点,提升优势,筑造品牌,组建一支全国一流的运动竞技和表演队伍。2007年7月,湖北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民族传统体育省级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建设,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平台,将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生喜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创新与改进引入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二)团队建设

加大体育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进修与技能培训,让教师掌握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知识,这是促进团队建设的最好方法。大力提倡“送出去,请进来”模式,邀请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授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增加各高校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机会,转变教学观念,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资源体系。湖北民族大学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并构建形成湖北省教学团队,对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学生培养

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发展和推廣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大任务和使命。为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学校积极开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和比赛活动,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了解,提高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本科阶段开展了竹马和高脚竞速课程,研究生阶段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体育训练和民族体育学科前沿动态等课程。以上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好地发展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六、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极富哲理和情感的运动,是内心世界对其文化领悟的外显。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推进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做好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发扬光大。

參考文献

[1]郑立杰,赵志明,刘慧玲,等.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及实践路径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25-30.

[2]卢元镇,于永慧.我国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回顾、展望及应关照的社会事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1):1-6.

[3]卢元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J].体育学刊,2016,23(5):1-3.

[4]曾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合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70+69.

[5]韩大帅.中国梦视域下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策略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8(10):82-84+58.

[6]曹乐意,史兵,史儒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环境适应研究——保安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考察[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67-72.

[7]郭玉成.武侠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新时代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6):50-58.

[8]韩锐,安庆标.基于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177-180.

[9]雷建.民族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研究——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9):106.

[10]齐震,周家金,李远华.精准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策略[J].嘉应学院学报,2020,38(6):96-100.

[11]王萍,武勇亮.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1):84-87.

On the Reform,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Taking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NI Dong-ye, WAN Li, HU Qing-hu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sports;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 inheritance

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体育运动会是人类体育事业、体育活动和体育成就最高形式的集中展现,如奥运会、亚运会、全国体育运动会(全运会),就分别代表了全球、全亚洲、全中国体育运动最高水平的全面汇聚。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系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自然也就成了我国全国性的体育运动会当中最为重要的运动会之一;这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大体育赛事之一,不仅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最高水准的集中展现,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体育运动会所具的这种特性,它们长期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体育研究中也往往成为最受重视的研究主题之一。譬如,关于奥运会的国内外研究论著早已汗牛充栋,亚运会和全运会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也非常之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还相对有限,目前连一部学术专著都还没有。对于该运动会中的核心内容——历届参赛项目,也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尽管已有少量的学者对历届参赛项目的历时变化及其成因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学者关注到这些参赛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更罔论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结合起来揭示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其规律了。目前的这种研究状况,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所具的重要地位和所承载的特殊政治意义是极不相称的;必须尽快加强研究,弥补不足,使研究走向纵深发展。否则,将极不利于国内外社会各界全面了解这个运动会的成就,也不利于该运动会的各方主体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更快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本课题拟运用体育地理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对第1至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参赛项目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这些参赛项目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该运动会主要成就、重要影响、基本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该运动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体育运动会是国内外学术界最受欢迎的焦点领域,但是,作为我国重大体育赛事之一的民族运动会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在学术界,体育赛事倍受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关注,产生了数量极为可观且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其中,西方学者Jules Boykoff编写的《权利游戏:奥运会政治历史》、David Goldblatt编写的《奥运会:奥运会的全球历史》以及国内学者孙璐撰写的博士论文《民国全运会研究》等成果就是典型代表。但是,现有的这些学术成果多数集中在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上,而被列为我国五大重要赛事之一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2)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者涉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这一核心内容,但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参赛项目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核心内容,承载着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可是,它们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仍相当薄弱,至今仅出现为数不多的几篇期刊论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冯胜刚的《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冯宏鹏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杨世如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设置与发展论》以及高留红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室内技巧类表演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等论文,这些研究从编排、设置机制、发展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本课题开展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在这些学术论文中,多数处于探索性起步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这样的研究状况将制约人们对这些参赛项目内涵及价值的深刻认识。

(3)体育地理学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是,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参赛项目还没有涉及。

体育地理学是从体育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交叉形成的综合型新兴学科。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探析体育学中的相关问题成为学界近年来的学术新动向。在这方面,美国学者John Bale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编写了两部堪称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分别为《体育与地点》和《体育地理学》,其奠定了国外体育地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国内,田至美、史兵等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体育学者。此后,随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地理学学科中的空间边际收益理论、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规律等理论在体育实践及其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相关学术成果也逐年增多,这使我国体育地理学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程度发展。

2.學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 学术价值

第一、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与地理学密切,但该研究领域当前运用地理学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其展开地定量定性综合分析的研究基础仍然极为薄弱。本课题的开展将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的其它方面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和借鉴,进而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丰富民族运动会研究结构内涵。

本课题是国内首个针对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开展体育地理学研究的项目,该课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民族运动会学术领域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进一步丰富这一赛事研究结构体系。

(2)应用价值

第一、直观呈现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的空间格局及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空间效应,彰显该赛事历史成就。

第二、从体育地理学视角探析和总结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设置合理性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体育运动会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其中研究基础最为薄弱的方面。作为该运动会核心内容的参赛项目,当前已被少量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然而,至今没有人从体育地理学视角对其展开过分析,这样的研究状况既不利于人们对该运动会的历史成就的了解,也不利于有关该运动会的经验教训总结。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提出了《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项目的体育地理学研究》这一命题,相信本课题的开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胜刚:《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冯宏鹏:《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3]杨世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设置与发展论》,《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4] 高留红:《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室内技巧类表演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5]田至美:《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人文地理》2002年第10期。

第一作者信息:郑印渝,男,贵州贵阳人,本科,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第二作者信息:肖庆群,男,湖南娄底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献计量学。

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结果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这些传承模式不是平行、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共同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多方面模式的传承作用下完成的,而在这几方面中教育始终贯穿全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文化传承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路程。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才能谈得上复兴,所以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1.文化传承

近几年文化传承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文化传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检索,从2000年到2012年发表的文章有1614篇,近3年1484篇,占13年以来的92%,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343篇、2011年495篇、2012年646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等方面。

关于文化传承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赵世林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制约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迟成勇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有所损益而不断延续,世世代代相传,同时也是文化自身的自我扬弃或辩证否定过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麻艳香研究美国学者罗杰·皮尔逊的文化传递方式: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其中纵向传递是指当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从一代传至另一代时,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传承。钟志勇认为文化传承可以看作是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例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民族文化的族际传递、语言文字的历代传递等,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一代传到另一代的过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传”和“承”,“传”主要是时间上的纵向(一代传一代)传递,“承”主要是承受、接受,在传承过程中受传者、受众、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5种因素制约而有所变化。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现状分析

2.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已经受到国家重视而成为研究的热门,而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有很多,主要归纳为如下。

肖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技术技能的繁简、所处区域及场所分为家族血缘性传承、收徒拜师性传承、宗教信仰性传承、地域民俗性传承。李荣芝提出“四位一体的模式”,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不是仅通过某一类媒介而进行的传与受活动,而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传承,是一个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以全国及地方民族体育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在内的灵活的传承系统。李刚等认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采用“以政府扶持规范为依托,以院校、社团教研为主流,以家族传承为辅助”的“三元传承模式”,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可以构成稳固的三角关系。刘俊伟从体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民族体育品牌来支撑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为学校教育传承、竞技传承、产业传承、媒体传承、民间传承。冯强对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进行分析后,把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家族血缘传承、魔巴传承、集体传承、竞技传承。普丽春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提出了弘扬传统教育、引入学校教育、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

2.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其优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模式有所不同,而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较多;李荣芝、李刚、普丽春3位专家提到符模式应该有主次之分和相辅相成,相对较全面;传承模式中的学校、社会、家族、协会、政府等都是以人为研究主体,较容易理解和执行。不足之处:传承模式虽然较多,但都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庭、社会、赛事、教育等社会集体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同时也难以全面概括;传承模式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传者和受众2方面,而对于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方面的传承研究较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缺乏“民族体育”的特色,使人们认为这种传承也叮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等方面都可相通。

总之,目前国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不够全面,缺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其研究应该包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者、受众、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5种因素,同时也应该考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特色,才能全面、准确概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

3.1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

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是指传者把相关的信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传给受众。其中的语言、文字、图像等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媒介,是传者和受者的中介,是传承的工具和手段。例如:我国传统武术在古代主要是师承,上一代的师父传给下一代的徒弟,传承媒介主要是语言(有些古代武术可能有少量的文字或图像)。语言在古代社会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传承媒介,它的运用范围大于其他的媒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传者和受者可以随时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说话的语气、内容、节奏等,体现出语言传承有很大的机动性和伸缩性,我国儒家一贯把“言”看得很慎重,把“言”的训练看成是文化修养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的武术传承中媒介已经呈现多样化了,有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等,而且传承的辈分不一定是由上向下传承,可以是同辈问的传承也可以是下辈向上辈的传承,但语言这一媒介在传承中还是占主导地位。

3.2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另一传承模式来自日常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这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式的传承。这种模式传承主要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作业、起居饮食中,上一辈人通过行为举止、耳濡目染地无声地熏陶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例如,在我国很多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爬坡节”“龙船节”“赶秋节”“闹鱼节”、白族和纳西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赶哥会”“花炮节”、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这些农事与节气、色彩的忌讳、交往的礼节、择偶等,是通过上一代人的行为影响、感染下一代人,因袭继而代代相传。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有2方面:一方面是传者的主动传授和受众被动吸收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受众的主动学习过程。在这2个过程中受众主动学习尤为重要,这主要是来自受众者的主观好奇心,从而产生2个后果,一是向传者发出询问和请教,另一个是模仿。在封建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模仿比较普遍,模仿的对象主要是些有威信父母、长辈、崇拜的偶像、支配社会的风俗等,在现代社会这种习惯虽然不一定被所有人接受,但在一定程度还是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更多的是传承上一辈人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方式等。

3.3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

器物程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特点,这是非语言、文字的群体共享传承。我国古代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后花园”,他们交换一块手帕、一封情书、一个玉佩、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定情的程式,从传播学角度看这就属于他们间的共享信息,这些信息对别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对于他们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虽然与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和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以看作传承要素中的媒介,但它的形式是约定成俗的,传承时都是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有一定的结构关系,把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行为举止等通过身体活动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结构,使得这种程式具有完整性。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一旦形成,其结构和功能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有时候可能会有小的变动,但不会伤其本义。在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每一项目都有其独有的程式,例如竞赛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其比赛规则,比赛时必须按规则进行,而对于表演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其要求,形成了每一项目都有其自身规律和独有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体现了各个动作间的协调和有机组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单个动作经过组合构成,形成比较固定的动作组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特点是动作的准确、协调、连贯、舒展、敏捷而富有节奏,形成身体活动在结构上体现这种动作组合的共享信息。又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舞龙和舞狮项目,龙和狮子都是一种动物没有实际意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魔能力的神通,而狮子被赋予吉祥的化身,代表美好的象征,故每逢节日,都会有舞龙和舞狮表演。舞龙时以人排成长队模仿龙的动态进行,这种表演形式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表演规律,舞狮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按一定程式进行,主要是用于求平安,因而在中华民族百姓心中舞龙和舞狮是代表求平安,舞动的不再是“龙”和“狮”,而是希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这种现象是人们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创造的一种器物程式共性传承,同时也是民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几乎都是对未来美好的联想,或者是对天、地、人及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憧憬。所谓“器物”不一定指“物品”,也可以是“动物”或“人”,例如武术中的各种拳法是通过器物“人”以一定的固定程式(动作)表演出来的,这种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特色。

3.4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的艺术传承

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谓艺术传承是指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用艺术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进行文化传承。1)音乐的艺术传承。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将图画、雕刻语言与音乐作了效果上的分析和区别,他认为:图画和雕刻展览使艺术家和观众们仍保留在起初的孤立状态,音乐和它的盛况就完全不同了,这里大家都致力于解决同一任务,使作品能够表现得更好,这是大家共同享受的一个东西,大家都饮同样的甘露,都同时被同样的感情所控制,它团结了成百人的共同行动。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使用的乐器比较简单、原始,因而产生的音乐比较简单、纯朴、粗犷,有时只有人的简单叫声,也正是这简单音乐最能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这种原始、纯朴、粗犷的特性。例如瑶族的打铜鼓,自宋代以后一直流传至今是瑶族人民重大节日(达努节、盘古王节、瑶年)开展的活动,打铜鼓是边打边舞,动作粗犷、节奏固定,表演各种动作,滑稽诙谐,相互之间进行比赛,对最佳的鼓手要敬酒祝贺,并赠送礼品,促进民族团结。2)舞蹈的艺术传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舞蹈类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在少数,而且开展舞蹈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休闲娱乐、理想情操、生活爱情等。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目的是以较高水平来表达人的情绪意象和譬喻,并要求传达给别人。当我们对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作为2种典型的身体文化,无论是在演练的“身韵表达”,还是在观念的“审美价值”方面都体现出高度一致性,并且它们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发展成了一门系统的、庞大的艺术体系。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服饰、器具传承作用。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可以显示人的职业、社会等级、民族地域、信仰观念等,在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制作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也创造了服饰这门艺术。4)器具的艺术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用的器具更是各种各样、各有特色,有些是简单的物体,例如抱石头、举沙袋、手顶棍、顶扁担等民族传统体育,有些是动物,例如斗马、赛骆驼、赛牦牛等民族传统体育,有些是经人加工制作而成,例如舞狮、舞龙、龙舟等。

3.5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行为,因此,它不可能脱离人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由实际行动的各单一人按照一定的目标规范合作而成,组织内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进行互动,在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是随意的,而是受一定礼仪和规定的制度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根据血缘和地缘可分为家族制度传承和地域制度传承。

家族制度传承是根据血统的远近来进行传承,其特点是:直系亲属最亲,旁系亲属次之;有辈分之分,下辈要尊重上辈,上辈有责任对下辈进行督导。在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内部等级更加森严,要有明确的尊卑等级关系,男女有别,在一家之内,子必从父,弟必从兄,妇必从夫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许多项目都通过家族制度进行传承,其中以武术较多。

地域制度传承是指居住在同一地区(领域)的传承,其特点是:1)由于居住在同一地区(领域)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服装、语言非常相似;2)依据住地的远近、辈分的长幼而建立了一类特殊称谓,习惯也用族内爷爷、奶奶、伯伯、婶婶来称呼左邻右舍的人们;3)按当地风俗在节日举行各种活动。这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有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火把节(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侗族的斗牛、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现代生活的地域制度传承可以看作比较广泛的地域或国家。

3.6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现象无法解释,因而赋予超人的力量,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现象都有着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产生了万物有灵气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同大自然斗争,又要依赖大自然,人们开始了精神层面的信仰和崇拜。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例如:苗族的“招龙”活动、汉族的舞龙、舞狮都是从精神层面表现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的抢花炮是较受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到花炮的人被认为是得到了“天赐之福”,一人得福全队分享,全村安康,还被看作是村中的豪杰,受到男女老少的崇敬,正是在这种精神层面的驱动下,参与者非常积极,场面非常壮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可低估,随着精神层面情感意念的介入,在其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地被创造,现实混淆历史,有时只能作为文学作品来究读,不能作为信史引用,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赋予劳动人民的想象、智慧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由56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组成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使各民族具有一种内聚力,形成荣誉与共、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处在最高位置,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是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象征的传承,是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承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例如:端午的“赛龙舟”怀念爱国诗人屈原,傣族的“泼水”代表一种相互祝福,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是传达爱情的盛会,撒拉族的“羊皮筏渡河”比赛显示了撒拉族人与大自然搏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参与朝鲜族的“跳板”活动女孩出嫁后就不会难产,维吾尔族的“达瓦孜”高空“走绳运动”纪念乌布力的为民除害,东乡族的“耍火把”活动预示来年的五谷丰登等,多不胜数。精神层面的传承过程是人们的心理传承过程,主要体现在沉积于人的文化心理活动中更为深刻的传承,反映在我国社会是以精神召来团结、调动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从维护社会安定层面认为这种传承是必需的,传承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民族精神、民族使命,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

4.结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先祖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1000多项,如何进行传承足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是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前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研究应该包括文化传承的传者、受众、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5种因素,同时也应该考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特色,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是一代人把要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传承给下一代。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作业、起居饮食中,上一辈人通过行为举止、耳濡目染无声地熏陶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是把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行为举止等通过身体活动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结构,这种程式具有完整性;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的艺术传承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用艺术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进行的文化传承;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是通过人的社会组织按照组织内的一定目标规定而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是沉积于人的文化心理活动中更为深刻的传承,是代表整个民族精神、民族使命,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这些传承模式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采用的传承模式有所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多方面模式的传承作用完成的,而在这几方面的传承中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直贯穿传承的始终。

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已经在优化升级,并进入“新常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其生产生活而发展得来的,并形成了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虽然是刚崛起的新经济形态,但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在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只有实现其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才能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关键词:新常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措施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出来的,它强调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在发展战略机遇的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发展重要的,它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振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一、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在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之一,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法律的支持和技术的改善,这对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但可以拓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还可以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架构,从而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竞争力[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和空间,新常态下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才能增强其发展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困难

(一)消费理念有待改变

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者对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时,关注最多的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性。在加上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注重文化内涵,在消费者看來是不值得的,没有必要去消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消费理念,从而导致了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因此,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需要改变,才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体育文化产品价格波动大

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从消费和需求的关系来看还处于初期阶段,消费价格也比较高,比如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骑马,这只有收入较高的人群才消费的起,普通百姓是很少在体育文化这方面进行消费的,特别是体育文化产品在价格上的波动很大,没有保持稳定的销售额,这让消费者对体育文化产业消费的积极性下降。这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任何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想要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想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由于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等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经济收入的来源,因此,这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好。不够,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让政府的资金真正的用到实处,并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2]。其次,建立完善的体制。由于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想要从根本促使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就要先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

(二)开展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工作

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工作,要保持其体育文化的原生态,尤其是具有民族色彩非常浓重的,以及得到群众青睐的体育文化产业,如鄂伦春族的“夏巴(射箭)”等。因此,为了将这些具有非常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的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记录,并保证能够流传下来,然后再寻找新的途径。

(三)提高消费者的欲望,平衡各方的需求

提高消费者的欲望是为了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但要提高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并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不过,宣传方法需要区分出来,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消费者来说,由于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来自于体育彩票等,可以和当地的电视台等进行合作,让消费者形成对体育文化的消费意识,并养成练好的消费习惯;对外来消费者来说,可以将当地的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作为旅游景点,如内蒙古定期举办的“那达慕大会”等,然后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来进行宣传,从而吸引了很多的外来游客,并提高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当地的体育文化产业认可,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平衡各方的需求是为了让所有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那是因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当地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3]。只有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才能够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目前,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等,因此,要想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政策,为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发挥产业化链接

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即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拨款,也需要民间资本的投资。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仅仅是政府能够受益,个人也会从中受益,因此,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需要扩大融资的主体;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体育俱乐部的销售与收入等全部纳入到融资的渠道中,此外,还可以发行体育彩票等方式,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体育文化属于体育产业链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发挥体育产业链的效能,就必须和其他的商业形态相结合。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文化,需要以经济领域为依托的自我表现,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在这样的一个产业群众,不仅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不过,无论什么变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活动中都是围绕着“文化”的核心来进行生产等,这就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链接。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业链是多级链接的,会关系到各种行业和各部门的利益,因此,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所有相关产业链的利益。

四、总结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还处在战略发展阶段,不过,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对实现社会经济的提升是有利的,因此,在新形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将会给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寻求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并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龙,李扬.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4):200-203.

[2]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89-90.

[3]赵子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1-10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民族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探索传统文化与民族体育之间的关系;二、研究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传入的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体育以及至今的体育思想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三、结合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体育的复兴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体育 复兴

一、我国民族体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民族体育起源于传统文化

所谓“中国民族体育”,就是指有别于西方体育和其他国家体育的中国人自己的本土体育,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内容博大而结构复杂的文化体系”,主要因为它是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的[2]。当某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激烈的文化碰撞最终转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此时,民族体育总是会获得一个丰富发展的机会。所以说,我国民族体育的起源、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民族体育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之一。

(二)我国民族体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

我国的民族体育和传统文化不仅为表里关系,而且在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由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成果构成的,包括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等。所以汉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体育,都有着鲜明的多民族汇合融通的痕迹,这在诸如马球、射箭、中国式摔跤这些古典项目上看得一清二楚,历史脉络清晰可寻[2]。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体育的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侵入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上层建筑,是国家民族长期发展的思想内核,对一个国家、民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体育领域,也代表着文化领域所受到的来自西方的冲击。

西方文化体现在体育上的内涵包括标准化、商业化、视觉化和精英化;而中国民族体育则体现出“礼”、“德”的传统文化内涵。西方文化、西方体育现在的强势地位,使得传统文化、民族体育不断改革向其靠拢,而这样会丧失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对于传统文化、民族体育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

三、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民族体育复兴策略

(一)认识民族体育重要性,将其置于一个国家总体文化发展框架下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繁荣,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而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推动文化“走出去”。这其中,当然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觉、自信、自醒和自立,由此才能谈到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因此,民族体育既然要追求复兴繁荣必须要将其置于国家总体文化发展框架之下加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体育发展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更加科学的发展。

(二)保持民族体育自身独特性

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中必须认识到——民族体育源远流长的活力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虽然目前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体育所代表的是标准化,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改变民族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去迎合奥运会的标准,并不利于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认识到,文化发展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民族体育的发展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做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

1.重建中国民族体育运动会

传统体育的独特性保持和弘扬,不一定要体现在现存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中(如争取中国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也可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如同美国人输出“NBA职业篮球”运作模式一样。中国人在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性展示活动的举行方式、展示规则、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应该尝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民族体育的搭建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2.构建多元化保护策略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具体对策上,应构建多元保护策略,致力于保护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首先,政府应支持民族体育的发展创新,在民族体育继承者的保护与培养、建立专业保护队伍和研究机构上做出努力。政府对于民族体育的支持,有利于整合促进民族体育发展的资源,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其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的发展体系。

其次,媒体和社会应该对民族体育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民族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不同,它适合群众的体育需求,大都具有强生健体的功能,而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能使得民族体育这些功能更加广泛的发挥作用。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增强民族体育自身的活力,而适应需求则是民族体育自身活力的源泉。

(三)传统体育仍需要传承与创新并存

首先,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关键是对其内涵和基本价值的传承,重要的是要符合当代人的健身娱乐需要;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传统体育要保持与创新并重。在今天,发展与创新已经有了更多地借鉴,包括对国际体育发展的借鉴。

只有在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民族体育特征的基础上,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构建舞台,民族传统体育才可以大有作为。而当我们将这些舞台做成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品牌”,像奥运会、NBA、英超一样,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就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娄章胜,袁校卫,王振杰.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J].体育学刊.2008.12:88-91.

[2] 马明达.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07.06:21-27.

上一篇:微信营销模式论文范文下一篇:植物园林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