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02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献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影响软件外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四维因素体系:基础能力、经营能力、核心能力和外部环境。实证表明:基础能力因素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存在的前提,文化融合能力、核心人才和企业融资因素与企业竞争力水平强相关;对外营销渠道和服务交付速度是制约企业经营能力的具体因素;核心能力比较欠缺,知识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这是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双低”软件服务外包起步阶段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软件外包;国际竞争力;结构方程

赛迪顾问发布《2009-2010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1.9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4.5%。但从软件外包国际分工格局看,与印度、爱尔兰等软件出口大国相比,差距却很大。目前国际离岸外包已进入以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流程外包和创新服务外包。而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处于成本低、质量低的“双低”软件服务外包起步阶段,以业务流程外包(BPO)为主,主要完成基于数据转换、基于规则的流程编码,赢利模式依然以“通用化”和“标准化”服务为主。

我国学者许嘉豪(2004)、王佳林(2004)、李丽娟(2004)和郑星君(2009)分别利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对软件外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基本层次进行了定性分析。万晓兰(2008)利用钻石模型对中印“六要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是,由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倾向于解释经济发达且大国条件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外包产业的借鉴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仅从外包产业层面去研究,是无法彻底解决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低水平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从软件企业微观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发包商对外包商的选择因素,对影响软件外包企业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双低”软件服务外包起步阶段的真正原因。

一、相关文献与影响因素假设变量的提出

(一)国内学者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分析-供应商视角

许嘉豪(2004)主要利用哈佛大学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分别分析印度和中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分析表明,两国政府都非常支持软件外包在本国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软件产业很大的优惠。另外,从外在的环境来看,中国在电信架构、技术研究投资力度、国内需求、外国直接投资、IT硬件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比印度拥有更多的优势。但是,作为市场的后来者,中国软件公司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王佳林(2004)利用“钻石模型”得出了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要素禀赋、资源转化能力、软件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其中,资源转化能力是指一国软件产业将生产要素和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和盈利能力。李丽娟(2004)借鉴“钻石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计量分析得出软件企业的研发人力强度和市场竞争结构是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万晓兰(2008)创新地对波特的“钻石模型”在软件外包业的应用作了拓展,使其能较准确地用于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分析。通过中印六要素的比较后,提出中国提高离岸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思路应从人才、管理、价值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考虑。郑星君(2009)利用RCA指数比较了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大小,利用“钻石模型”比较分析了影响两国该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总结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与印度相比的优劣势。

(二)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一客户视角

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软件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软件外包的效应、动因、目的地的选择等方面。选择外包商因素的结论对分析中国企业软件外包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Swenson(2000)认为如果低工资国家的成本优势不能弥补其基础设施、法律系统、相应设备和员工技能的劣势,那么这些国家将不能有效地吸引国际外包。Jennex和Adelekun(2003)通过对全球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和他们的顾客进行调查,认为决定软件外包工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电信基础水平、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顾客的认知能力、彼此的相互信任和知识产权保护六大要素。Blum(2004)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区别、不同国家的法律区别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力度以及承接商所在国的经济稳定性和基础设施等是发包商选择离岸外包目的地时考虑的重要因素。Grossman和Helpman(2004)认为生产率、工业规模、合同的完备性、工资水平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跨国外包主要考虑的因素。Heeks和Nicholson(2006)以北美与印度之间的软件开发外包服务为背景,研究了全球性软件开发外包所需的“同步”条件。他们认为虽然地理距离已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距离会造成一些开发过程所需的条件不同步,如隐性知识、非正式信息、文化等。Rajkuma和Mani(2006)从印度服务提供商的角度讨论了提供离岸软件外包的主要成功因素,即管理、项目、顾客和员工。

(三)因素假设变量的提出

在理论分析方面,我国学者的理论成果偏重于软件产业、软件外包产业的宏观分析,对软件外包的主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充分,仅从外包企业的视角展开研究也显得比较单薄。另外,国内学者在利用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模型在信息经济时代全球化流动性资源要素分析方面的局限性,仅考虑资源要素的地域性是不符合资源流动全球化特点的。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研究基础之上。当前,中国经济资源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必要根据中国离岸软件外包产业的特点,以该模型的框架为基础,吸纳前人研究成果,从客户和供应商双重视角出发,具体分析影响外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生产要素: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已不再是土地、劳动力,而是技术、知识和资本要素。软件产业是具有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所依托资源并非先天的自然资源,而是流动性很强的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等国际化资源要素。因此,我们将核心人才培养、领域知识管理和企业融资作为预选假设变量。同时,考虑李嘉图的传统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和赫克谢尔的资源禀赋理论,选取比较优势作为假设变量。

需求条件:离岸软件外包在“需求条件”上主要来自国际市场,需求是较充分的,但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有效完成接单并持续接单是关键。有效的服务交付能力是建立市场型外包关系以至伙伴性外包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选择市场应变作为假设变量。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从波特对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定义来看,似乎其不能成为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的重

要影响因素。但是,软件外包活动最关键的因素是科技和管理人力资源因素,与软件开发和IT项目管理相关的高等教育和培训产业可认为是一个较强的支持产业。因此,我们将行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假设变量。

企业战略:波特认为,真正能取得国际竞争是企业的战略。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附加值较低的关键原因是“利润”短视、没有中长远的技术创新战略,其结果是行业内部压价,以低端软件加工为主的“量”取胜。另外,能否扩大企业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有无融资。因此,我们选取技术创新和企业融资作为假设变量。

竞争对手:我国企业与其他外包承接国如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的企业相比,弱势主要表现在软件开发水平和与发包国商业环境的相似性两方面,而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因此,选取比较优势和文化融合为假设变量。

机会:波特认为,机会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如技术的突破、国外市场变动、战争和政治变化等。目前对我国企业而言,唯一有主动性的机会把握是在行业软件开发技术的突破方面。因此,我们选取技术创新为假设变量。

政府:波特认为,政府不可能完全通过政策扶持创建出竞争性产业,但可以创造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产业支持政策和信贷优惠政策是政府产业格局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选取商业环境和企业融资为假设变量。

国内外学者的具体理论研究也是上述假设变量提出的重要参考依据(见表1)。

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具体的研究成果,考虑中国的情境因素,建立决定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四维因素体系。也就是说,影响软件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基础能力、经营能力、核心能力和外部环境四方面(见图1)。

基础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能完成外包任务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基本的生存能力,主要体现在核心人才建设、企业融资管理水平和文化兼容方面。其中文化兼容涉及语言沟通和相似的文化背景。语言沟通是外包双方合作的基础,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发包商与外包企业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外包企业的经营能力是指如何有效地与国际发包商市场谈判和建立市场渠道的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有效整合的能力,是企业竞争者难以学习模仿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外部环境是提供企业顺利和平稳发展的保证,主要由国家经济环境、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国家产业政策决定。

二、关系假设及结构模型的建立

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受上述设计的九种具体因素的影响。实线单箭头表示回归的方向,虚线单箭头表示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见图2)。根据上述模型,提出如下假设:

H1:核心人才培养η1。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

H2:企业融资η2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H3:文化融合η3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H4:市场应变能力η4制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H5:领域知识管理水平η5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H6:技术创新η6水平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H7:商业环境ξ1,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H8:比较优势ξ2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H9:行业人力资源ξ3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假设是:

H10:行业人力资源ξ3水平影响核心人才培养η1

H11:商业环境ξ1影响企业融资η2程度;

H12:比较优势ξ2影响企业融资η2程度。

三、实证方法与假设检验结果

(一)测量数据和结构模型检验

我们以西安地区为例,从2010年4月到2010年6月,对西安地区的软件企业进行了一次详尽的问卷调查,完成了全部问卷回收。问卷主要通过实地调研、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放,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51份,回收率75.5%,因填写内容不完整和一些指标未给得分导致无效的问卷21份,有效回馈率65.5%。

1I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调查问卷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数据KMO检验值为0.78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12软件对所有测量量表进行考察,所有测量项目均具有较好效度,

2.结构模型检验

(1)测量模型检验:本研究依据预选指标将测量模型分为九个部分进行检验。各因素测量模型的结果显示,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且都达到统计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水平。模型整体的拟合情况良好,因此,本测量模型可以接受,参数估计有效。表2为核心人才培养η1检验结果。

(2)结构模型拟合效度检验:在测量模型得到验证并且拟合程度较好的情况下,本文利用LISREL8.7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整体拟合情况如表3所示。从模型输出的拟合指标来看,尽管GFI和CFI没有达到0.9,但从整体上看比较接近。Benfler和Chou(1987)指出,对于包含较多变量的模型,完全达到一般认定的拟合优度标准是较困难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初始结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在基本合理的范围内,并较好地反映了数据所说明的问题,该结构模型在理论上基本能够成立。

3.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在测量模型中,所有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均是正值且显著,所有测量误差均为正值,在结构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的标准化解均小于1,模型中尚未出现不恰当解。H5和H10假设未得到支持,其他假设均得到支持,统计检验显著,其中H1、H2、H3、H4和H11为强支持,H6为弱支持,其余为支持(如表4所示)。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1)领域知识管理水平与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水平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型劳动力密集企业,目的仅仅是为完成外包项目本身,仅重视外显知识的学习,没有充分利用知识共享技术和知识转移手段,用员工的群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2)核心人才培养与行业人力资源水平没有显著相关。行业人力资源与软件外包企业发展制约程度之间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454,在0.05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这说明尽管行业人力资源对企业提高竞争力影响较大,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后,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过程,从长远角度看,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就将大打折扣。

(3)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弱支持表明企业外包项目的多少和交付水平与技术创新程度因素关系并不密切,这也是我国外包企业业务处于“生产模式”阶段的

原因。

(4)核心人才培养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员工职业规划(λy11=0.832)和员工激励机制(λy12=0.845)方面的建设一直是软件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软肋。IT人才结构相对年轻,流动性大。例如,陕西软件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即从业人员的薪金水平与软件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另外,企业不愿为员工长远考虑也是员工流动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5)企业融资能力及水平对竞争力的影响较大。近几年,软件外包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承接外包大型定单方面受到企业规模的制约。中国现有的软件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西安软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64%,纯国有性质的软件企业只有5%。从投资分布的集中度来看,中国软件产业风险投资的主体过多地依赖于国外风险投资者。在所调查的西安软件产业中,外资占有一定的比重,一部分是日本企业在西安设立了软件加工厂,另一部分是留学归国人员从海外吸引资金来西安创业,建立软件企业。75.9%的受访者认为内源性融资对于软件企业十分重要(λy42=0.889),对于建立真正意义上、有长远发展的民族外包软件企业有决定性作用。

(6)文化融合能力与企业竞争力水平强相关。文化融合氛围是发包商选择离岸外包目的地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该结论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语言沟通顺畅程度(λy32=0.868)的提高是建立良好文化融合氛围的关键。现阶段中国软件外包的主要市场是日本和韩国,这两国与中国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但是中国在开拓欧美市场方面,语言和文化的融合能力比较薄弱。

(7)市场应变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其中营销渠道(λy41=0.809)和服务交付速度(λy43=O.868)是制约市场应变能力的主要原因。西安地区的外包企业的市场渠道主要通过分包和转包,直接接包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偏小,在国外直接建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的费用较高而无力承担。在服务交付方面,经常出现延期交货,并且不具备海外的现场交付能力。

(8)商业环境ξ1对企业融资η2有较大制约作用。在商业环境中,经济发展稳定性对企业内源融资和风险投资的决策有决定性影响(λy14=0.832)。可见,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软件外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四、结论

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基础能力因素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存在的前提。中国软件企业的经营能力需要不断加强,核心能力还比较欠缺,知识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和技术创新机制,知识共享制度没有或流于形式。有经验和高技能的员工出于职场竞争压力的考虑,一般不愿意与他人共享技术知识。技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较低,也导致知识共享意愿较弱。较高的员工流动率使知识共享制度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员工的自主学习热情较低,创新欲望及能力不强。基于知识创新的赢利曲线的内部环境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依然采用工业化大生产的传统经济规模经营之路,这是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双低”软件服务外包起步阶段,赢利模式以“通用化”和“标准化”服务为主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的基础能力因素是关键,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本机制,企业核心能力建设就缺少基本的动力。

[责任编辑:陈瑾]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考验。而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科技的发展作为企业前进的目标,引导和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文章对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 文献标识码:A

1 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长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而迅速的增长,究其原因离不开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来形成其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科技的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只有推动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才能推动企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当科技成果在企业内部不断扩展,并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核心业务,企业才能够被市场所认同,形成独特的自身优势。只有不断自我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才能够大步向前,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断进行的科技创新则能够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1.3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想要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不仅会为企业开拓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科技带来的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形成核心技术,并逐渐发展为核心业务,然后不断固化,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模式,让企业的技术结构日益稳固,长期下去,企业才能获得稳定而高额的规模性利润。

2 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2.1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分离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企业缺乏技术的自我开发能力,一般是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只顾完成固定时期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创造,从而更有效率地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许多高新科技的开发普遍存在于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这也是高新技术人才和科研经费分布比较集中的领域。在这里科研人员只注重理论和科技创新的可行性,并没有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至于所研究的课题和创新项目是否能够投入使用,乃至于投入使用后的生产力以及对生产资料的利用情况、资源效率的节约情况并没有实际性的经验。由于这种情况造成的资源浪费、大量的科技创新不能投入使用、科技开发不能与市场相结合,是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2.2 缺少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缺乏一套合理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企业没有相应体制机制的指导,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能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相结合,以至于造成企业对技术创新、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等创新投入项目持轻视的态度,反而去重视产品销售、产品产值等技术开发项目。企业的主要投入在风险较小、见效速度较快的科技成果方面,以至于并没有很高的热情用于依靠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来推进科技进步。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不到30%,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技术开发的比重平均不到1%。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60%大中型企业还未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而已建立的技术开发机构中还有50%不能进行合理的技术开发。另外,由于缺乏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技术资源相对匮乏

当今世界,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引入外来科技的重要载体。关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来源也主要是依靠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积累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基本经验。但引进国外科技创新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弊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在消化创新方面投入得比较少,因此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并不能做到合理地吸收利用,以至于在引进的诸多创新技术中,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利用的仅占总投资额的3.2%,与其他国家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例相差甚远。

2.4 缺乏科技创新素质

这与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直接关系,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只注重对书本固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这种思维模式下实际上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我国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如果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科技创新素质将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3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1 应当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于自主研发创新的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引进外来技术逐步发展,而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和无法提高的利润率让很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只是依赖于模仿外国企业,对于发展自身科学技术的信心不够。政府应当鼓励企业把精力放在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拒绝模仿,打破惯性思维,实现多项科技的自主创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环境日趋优异,很多企业已经拥有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的基础条件,完全可以在关键的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

3.2 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应当进一步将生产、学习、研发有机结合,提高科研的开发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当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更应当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应当加强制度管理的创新,真正独立成为市场的主体和法人实体,将科技研发与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目标,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应用型科研逐步运用于各大中型企业,加快科研创新产业化进程,将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

3.3 健全组织结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应改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3.4 加强技术研发管理,建立科学战略

技术研发管理降低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风险,缩短开发周期,使产品能快速推向市场对公用技术模块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技术研发管理是多层异步开发模式能否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技术研发管理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时间与成本的消耗。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各个企业的优劣势、机会、威胁(SWOT)不同,因而必须考虑到自身的技术、设备、资金等包括企业周边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科学地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项目的预测以及可行性进行技术研发的管理。

3.5 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良好的内部经营管理体系,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核心竞争力水平达到更高程度的企业内,各级各类人员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会进一步增强,更加主动地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企业也将根据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各类人员创造和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更加注重各级各类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此外,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内在结构合理性和内部关系协调性程度的提升,也将会有效地提升各级各类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更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和发展。

3.6 满足科技创新,提供强大需求动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求特别是重点需求,往往是科技创新的生长点,决定着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重点和突破口的选择,并由此促动着科技创新的进行和发展,成为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强大的拉动力或需求动力。

总之,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提升产品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明.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5,(11).

[2] 王丽.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J].商场现代化,2007,(3).

[3] 伍荃,李莹,杜丽娟.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经营与管理,2011,(1).

[4] 吴晓波.论科技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与企业,2014,(1).

(责任编辑:王 波)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目前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就需要关注培育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方向,从不同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创新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再造

一、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某些技术和治理机制等。它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为后盾,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企业现在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进程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而瓦解。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的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先机和主动的核心能力。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二)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像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四)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现状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2009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待进一步加强。

1、管理竞争力

我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管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

2、总体竞争力

在200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

3、内在竞争力

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

4、环境竞争力

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原动力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在信息社会里,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技术能力上领先,才能使企业获得飞跃性发展。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有较强的特性,并形成进入壁垒。如美国的DVD解码芯片,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视窗技术,都有着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企业说到底最终是靠卖产品为生的,好的产品才是成功的基石,也是制定企业战略的起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融资倾斜投入,发展重点产品。以降低成本为目标,严格管理考核,提升现有产品;二是严格成本管理和考核,以降低产品成本,提升现有产品的竞争力。三是以技术投入为手段,引进与创新并举,开发新产品。

企业创新机制使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制和相应的运行方式,能不断地将知识、技术、物质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建立企业的创新动力机制,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其次,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搞好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企业家是创新活动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再次,建立激发创新意识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鼓励员工勇于创新的其他激励制度。

(二)诚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自由竞争的经济。竞争是公开的、激烈的、无情的,它反对无序,反对不择手段反对不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还是一种十分注重信誉的经济,它反对欺诈和言而无信。诚实守信是市場经济的内在要求。诚实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守信则是市场经济最直接的道德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守信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行业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信誉和质量的竞争。对于保险业来说,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线。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使得保险业成为最能够体现诚信,也最依赖于诚信的行业。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顾客心理安全需求等问题。从我国保险业经营的现状来看,众多现实让人觉得保险诚信不容乐观,如被保险人不如实告知或骗赔,保险人在经营与理赔方面的不诚信等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

(三)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

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四)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一般定义为企业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到企业战略、人才、制度、规范、生产、营销、等等诸多反面。它的特点是非决策的、非经营的、非制度的、非管理的和非功利的,其目标主要指向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目的是要在企业员工内部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精神氛围。企业文化的各项工作都集中指向这一核心,解决好这个核心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体现企业文化的真实价值。

中国“入世”后,面对全新的游戏规则,企业如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建设好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呢?

1,要狠抓全社会信用文化的观念建设,以此构筑企业信用体系的基础。要让更多的企业经营者、经理人认识到:重视企业商誉和企业信用,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赢得他们更多的信赖和支持;企业讲商誉、讲信用,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商机,带来更多的效益。

2,每个企业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3,要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和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这对于建设一个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的市场秩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4,立足于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立健全有权威的保护市场主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权益的机构及监督、检查、仲裁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市,才能有效约束企业的各种“反经济信用行为”。

只有通过加强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才可以使良好的信用、信誉和道德等社会文化因素称为界定和调整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并最终形成相应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進和完善也必将对我国企业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

五、小结

21世纪,企业的竞争己上升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较量。企业可通过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整合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依靠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诚信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依靠产品的品牌效应创造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更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竟争主动权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勇,方志达,《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企业文化与企业信用》,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26卷第6期

[2]童利忠、丁胜利,《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6期

[3]40亿份合同仅5成履约。报刊文摘,2002-02-24

[4]周华,《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5]周绍朋,《企业管理与核心竞争力》2003(3);6-9

[6]钱琳伊,《从企业使命看企业独特性的发展》,经营战略。

[7]姚仲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顾客价值分析》,经济问题,2001,(12)

[8]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3月第8卷第1期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该内容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对自身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客观评价,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财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财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构建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争取市场主动的关键。具有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并能对市场变化进行准确预测,以减少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鉴于此,企业应加大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力度,客观分析自身的财务管理现状,逐渐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概述

1.1 理论概述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以价值链或供应链企业群的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相关的财务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围绕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是企业在外部和内部理财环境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企业财务资源的利用,以知识和创新为内涵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形成动态发展的、差异化的理财能力。总之,财务核心竞争力处于企业核心地位,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乃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构成要素 ①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或可控的能够以货币衡量的各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总称,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资源等都可划分到财务资源范畴。其中,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基础性资源,是通过一定形式,将财务资本转化为劳动者技能、素质或能力上;技术资源是企业可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或新产品的知识储备、人才储备等;基础资源则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正常进行的基础性资源,即包括有形的资产规模,还包括无形的品牌、服务或市场份额等。②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战略目标,对财务活动的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和选择。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战略有多种分类(如表1所示),在具体过程中应以经济周期性、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③财务能力。财务能力包括财务运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首先,运营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作用力,包括筹资能力、投资能力、收益分配能力和资本运行能力四部分;其次,管理能力是企业协调、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过程,对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进行整合的能力,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包括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过程;最后,财务应变能力是为保持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不断对工作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关系协调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④财务执行。财务执行是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执行力也是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良好的财务执行力应包括具有高度统一的管理团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有足够认识的领导、责任-权力-义务明确的管理层、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1.3 特征分析 ①差异性。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是保障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财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财务形成能力、积累和组合过程是企业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和运行情况制定的,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②动态性。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财务核心竞争力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也有对落后不足的改进,是不断发展、不断突破形成的。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较大影响,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利用方式不断革新,为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原动力。③系统性。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包含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多种资源和能力不断整合的结果,分散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无法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构建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原则、递进原则、重点原则和动态发展原则,逐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2 构建措施 ①加强战略财务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将财务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同时利用精细化管理思想对管理活动进行准确的指引。战略财务管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考虑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同时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精细化管理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能从具体的环节对各岗位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除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外,还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②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要对企业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规模大小、内部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综合考虑,逐步建立和完善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制度、业绩评价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等。③加强企业基本财务能力的培养。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各项基本财务能力不断整合的结果,因此要加强企业基本财务能力的培养力度,培养和组建一支适合企业发展以及未来经济变化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对其基本财务能力的实践培养,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④构建不断创新的学习型财务组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企业要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积极学习先进的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技能,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保持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3 结语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集中体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弱。企业要保持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提高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延续市场竞争优势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加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能为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科学指导,进而达到改善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谷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4.

[2]时钰.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探析[J].财会通讯,2012(20):69-70.

[3]邢素珍.浅析如何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中国外资,2013(21):1+3.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如今,利用财务杠杆撬动资本运作的经营方式已使很多资本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或者企业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房地产便是该特点较为鲜明的一类企业。虽然这种负债经营的方式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但企业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债务水平,实现销售的有效增长,那么企业的资本积累便会呈现出立竿见影的效果。文章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与销售增长能力的有效分析,试图找出该类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合理方式,望对该类企业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销售增长;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6.

1  引言

我国国内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已近150家,房地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债务融资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企业对自身偿债能力的控制,以及结合销售增长情况对杠杆的合理把控,则是房地产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并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2  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概述

通常来讲,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整个生产经营流程中各种债务的整体能力。偿债能力的强弱能够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是关乎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偿债能力的好坏影响着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自身三方面的利益。接下来,笔者将分析三种反映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水平的三种常见指标。

2.1  流动比例——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例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种常用指标,其数值为房地产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而从最近几年房地产上市企业年度流动比例来看,该比值主要在2左右波动,这说明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一直较为稳定,财务杠杆的控制效果还算理想;同时,我们也应当发现近两年由于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下滑以及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等原因,该比例的波动性逐渐变大,企业的偿债能力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

2.2  速动比例——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我们在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往往还需要将速动比例考虑进来,与企业的流动比例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房产企业的速动比例为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由于房地产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其主要产品——商品房的单个价值较大,所以存货(未出售房屋)的流动性可能无法像其他商品一般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所以存货在资产中的比例可能会对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的高低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判断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时,若发现某企业流动比例高而速动比例较低,则应当给予更多注意,说明该企业可能存在房屋存货积压而无法售出的情况,企业的偿债能力很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2.3  资产负债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是人们最常用的判断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其数值为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该指标在判断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时要求应控制在40%到60%。若高于这个区间说明企业存在较高的偿债风险,若低于这个区间则说明企业财务杠杆的利用率不高。从近几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指标情况来看,年度平均资产负债率指标略有上升,总体来看,企业偿债水平控制较为理想。

3  企业负债控制比例与销售增长的关系

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界限。而应当结合行业特点、经营特色、发展规模以及企业当前的资产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众所周知,企业的现金流是維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命脉。现金流又分为经营性现金流、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三个部分,这其中经营性现金流是指企业开展常规性业务产生的现金流,是支撑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部分经营状况较差的上市企业,其经营性现金流长期呈现负值,企业只得通过销售非流动性资产获利止亏,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当整个经济环境处于下行状态时,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较小。

如果资产负债率较高,但若是企业具有较强的销售增长能力,即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为理想,企业能够保证日常有足够多的现金流入,即使每年或者每月的债务支出(本金和利息)较高,但该部分债务支出只占销售现金流入的一半以下,那么企业就有足够的资金流用于经营发展。所以在这种模型下,类似于融创模式,只要企业日常的销售增长(资金流入)是债务成本的两倍以上,那么不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多高,企业的经营都是相对安全的。只是这也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上行状态,企业就可以借势获得高速发展。前些年房企的蓬勃发展,多数依赖于这种模式。

所以,企业的偿债能力和销售增长能力密切相关,销售增长能力极强的前提下,企业的负债能力就可以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4  合理控制负债水平的措施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走低,中国经济一直处在较强的下行压力之下。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高负债经营势必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合理控制负债水平是当下房地产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4.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随着房产泡沫的不断增大,国家出台了各类限价限购政策,以打击危害市场健康发展的炒房行为。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收紧贷款规模,提高贷款条件限制,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审批变得异常严格,致使很多房地产企业一时无法筹得足够的资金进行土地购买和房屋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应不断拓宽经营思路,改善以单一银行贷款为主要筹资渠道的方式,探索更多的筹资渠道,例如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新股、发行债券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

4.2  合理改善企业的负债结构

过去,很多房地产企业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利用高负债、高杠杆来购入大量土地,提前为后续的建设施工做好准备工作。但这也同时造成了相当多的资金积压在土地购买环节,使企业的负债水平在期初就位于高位。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过早的提升负债比例,导致企业的资金链紧张,从而背负较高的财务压力和风险,不利于企业对自身经营的调整,会禁锢企业的发展渠道和模式,使企业长时间处于保守状态。鉴于此,企业应尽可能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减少企业的短期借款和流动负债比例,适当增加部分长期借款,优化债务期限,并尽可能的提前预收款项的收入时间,充盈手中的资金流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活力。

4.3  通过多元化经营保持资金链的稳定

如今,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主要销售增长方式依然依赖于商品房销售。但是经营渠道的单一性,往往使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者出台房屋限购政策,造成商品房销售困难,就极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彻底陷入困境。鉴于此,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上市房企应尽可能的拓展经营业务,以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增加资金流入渠道,克服房地产企业因房屋滞销带来资金困难的风险窘境。如企业可以结合房屋销售开展现代化物业管理服务,利用一定的宣传手段,打造品牌服务效应;在出现房屋滞销的区域开展部分租房服务,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收入合理改善资金流情况;在近商圈区域,将部分沿街房屋开展商铺管理经营,或者直接将部分商铺改造为酒店或小型商场,多渠道拓宽租金来源等等。通过多元化的经营,丰富房地产企业资金流入渠道,科学降低企业负债比例,合理降低房屋调控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马祥山.房地产开发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7,29(1):41-43.

[2]霍强.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15).

[3]王斐.房地产行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及改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4).

[4]刘媛媛.中国上市公司1996-2016年偿债能力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4):77-78.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在我国社会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文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被列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深,企业管理创新成为必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管理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管理优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宣传企业文化、传递企业文化,是体现企业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重要方式。另外,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最终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升级,才能与时代发展保持同向,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必要性;影响分析

1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及分类

企业文化建设指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权力型导向就是集权式管理,个人色彩较为浓重,以强人统治为基础,在这样的原则基础上,无条件地守护企业家的绝对领导和个人权威,企业家就是权力的象征,是一种较为极端的统治文化。角色型导向,就是自己就其事,人人都有事情做,从不互相干涉,以遵守规章制度为宗旨,要求做事严谨,顺着规章制度走,完成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任务导向型就是遵守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欲望出发,满足人性,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相信自己,激发潜力,为企业效力。

2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隐形性、时代性和具体性。其一,隐形性特点。企业文化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而是通过理念、观念、准则规范进行传递。因此,隐形性是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不能用存在的物体对其进行描绘。其二,时代性特点。在时代不断更迭的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也随之变化。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其三,具体性特点。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核心内容,不断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的发展步伐更加坚定。因此,企业文化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在企业员工价值观中体现出来,企业文化形象由此形成,这也正是企业文化具体性特点的体现。

3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按照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大体局势而形成的文化体制。在企业正常运营中,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不断地丰富充实员工的思想,让员工对于企业前景具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也非常重要,明确了公司的发展方向,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使整个团队具有凝聚力,对于企业预期具有超常发挥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员工而言,共同知晓并且大家一起去遵守,不仅仅是文字可以描述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战略、企业使命的一部分,多数较为模糊。例如,“使顾客满意,让业主放心,令社会信赖”或“为社会创造价值”等等,首先,文化观念包含于其文化建设中,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将文化观念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企业对于员工做出一个较为精准的判断,以用来约束员工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公司的总体素质。再次,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可以推动或者抑制公司整体的发展,优异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环境包括了诸多方面:文化素质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最后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牌匾,有了专业的人才,企业的发展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带动员工,把人才优势利益发挥到最大化,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不断的优化企业的良好形象。

4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

4.1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

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如果员工以饱满、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工作质量也会因此提高,所以员工主动地开展工作,而并非被动地接受工作,是企业管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员工积极地对待工作,对工作热情,则工作效率肯定高于其他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2构建企业文化融合机制

要想使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还要在构建企业文化融合机制方面狠下功夫,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工作当中,使二者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互动性以及融合性,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良性循环。要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为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应当强化文化的引导性和激励性,除了在员工教育培训方面强化企业文化宣传、引导和传承之外,也要更加重视培养员工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员工自我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既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打造“文化阵地”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倾力构建“学习型企业”,进而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并引导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如多召开一些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征求意见会等等。此外,还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有效结合,如引导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

4.3促进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对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推动着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企业文化不断引导着员工的发展,无论是从思想理念还是服务理念层面都是如此,可以为員工发展和企业发展提供指引,是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资源管理创新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

中国现在各方面迅猛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员工来说,要遵守规章制度,为企业效力,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不断更新制度,更要学会兼容文化,学习优秀的文化管理制度,创新生产将利益最大化,以自己绝对的优势和实力立足于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蒙卿宇.企业文化建设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10):1-3.

[2]许春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业文化.2021(25):18-19.

上一篇:茶叶包装图案色彩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土保持方案水利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