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分析范文

2023-09-18

农业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结构,还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是要重新建立各种农业生产秩序,使农业经济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农业经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自给自足和体力劳动为主导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从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畜产品和渔业产品的综合发展,虽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缓慢的,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调整愈发明显。农业不再是进行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一个包括加工、生产和销售的完整工业体系。农业由传统单一的“农业”,逐步演变为“大农业”。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及农业产业概念

传统农业的定义只包括农、林、牧、渔等一级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呈多样化发展,逐渐扩展到加工业、畜牧业、工商业等综合领域。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过程中,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农业旅游、技术推广等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对农业的三大产业的调整,在保证每个产业现有基础的同时,不断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2]。

农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实行区域布局、系列化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工农、工商、贸易、养殖加工、生产和供销、农业科教教育等综合管理体系,使农业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律调节的现代化管理和行业组织形式的良性发展轨迹。实质上是指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这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整体运作方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缺陷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结构只适应过去低消费的情况,没有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产品质量低下

产品质量是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我国质量低下、附加值小的农产品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加上技术和创新意识不高,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质农产品供应量少,产品进口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品牌。

(二)区域优势不明显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農业经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并不像以往那样繁荣昌盛,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优势不明显,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因地制宜”,缺乏一定的特性和创新性。

(三)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结构低度化是农业经济发展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流通性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发展,造成农业发展闭塞、单一,不利于农产品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四)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

农业经济模式过度分散的原因是经营模式家族化,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小,技术供应不足,以家族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导致经济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阻碍农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结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输入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动力。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化生产条件,结合专业技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促进农业良性健康发展。

(一)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的发展出现更多的可能,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由于农、林、牧、渔业的主要产出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条件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耕地和土壤资源有限性,决定了农业产量不可能实现过快增长。因此,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等农副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延伸产业链不仅增加了产业的多样化,而且在很多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支持衍生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质量是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是占领市场的主要竞争力。农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以农业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和核心的,因此,想要衍生产业链,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只有创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和购买自己的农产品,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在全力打造第一产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地农产品的特点及地域特色,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摸索消费者心理,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并赢得消费者青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地域优势,把周边或者邻近区域的产品相互结合,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以一带多或者以多带一,打造本地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产值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第三产业是在农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不同于以自然条件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衍生价值为主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明显的特征是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这是由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来决定的。随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收益不够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观光和旅游是现在消费者比较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结合这种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专业人才的配置,挖掘地区特色,发挥地区优势,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开发合适的旅游观光项目,发挥特色旅游业。同时,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感到愉悦,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

(四)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先进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发展条件和农业政策支持来实现的。只有基础设施更完善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實的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财税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两者的优势互补。

四、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统领性和专业性,针对农产品质量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农业经济模式化程度不高、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农业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基础农业产业的质量;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亦民,王梓龙.农林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12):127-132.

[2]王勇.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9-130.

农业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唐朝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职能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水利灌溉、农业技术和工具、病虫害防治等都是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想维持农业的生产与再生产, 需要一系列的条件, 如土地所有制状况决定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在地域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是否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进行干预, 政府通过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 维持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需的平衡条件, 从而推动农业的更好发展[1]。

2 农业经济职能供给的约束分析

一定时代的政府职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过程中, 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财政供养能力的制约, 从而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履行效果。从职能供给的角度来看, 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果条件不成熟, 容易造成政府经济职能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常态。在农业经济职能履行过程中, 政府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 政府只有获得了相应的权利,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以及协调作用, 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小小龙。同时, 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需要一定的投入, 而要想提高政府职能履行效果, 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为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经济基础[2]。另外, 唐朝法律以完备而著称, 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 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 其法典之众、种类之多、条文之密,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唐朝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唐朝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了法律根据, 使得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能够高效执行。

3 唐朝的重农职能

在唐朝农业, 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针对唐朝的经济职能, 其在执行过程中主要以行政控制为主, 在行政控制的同时, 也运用了经济杠杆来调节农业发展, 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督课农桑, 劝农桑是唐朝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政府规定[3]:农桑时节, 不得妨夺;州县长官, 随时劝课。唐朝政府将劝农职责落实到了各级官吏的身上, 将农业发展状况作为考核各级行政官员征集的重要指标。永淳元年, 王方翼为夏州刺史, 时值牛瘟, 无法农耕, “方翼造人耕之法, 施关键, 使人推之, 百姓赖之。”唐后期虽政局发生很大变化, 但鼓励垦荒与劝课农桑政策并未废弃。武宗时期, 卢库 (详) 为唐州刺史, “召堰既成, 秋日大登, 八州之民, 咸忘其饥”“劝农力田, 兴复破堰, 民歌其德。”这些举措都表明了唐朝的在农业上的重视, 通过了一系列的措施,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 经济职能的位移

随着国家的发展, 唐朝政府权力开始了部分的适度剥离, 政府开始从最初的全方位地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到退出, 这种适度的剥离使得经济能够自主运行, 提高了经济运转的自由度。如, 均田制→两税法[4]。在唐朝前期,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减少了田产纠纷, 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 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到了唐朝中期,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至唐天宝年间, 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在这种情况下, 均田制被“两税法”取代。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 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 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 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 增加了财政收入, 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 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 两税法简化了税目和手续, 有助于解放生产力,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综上, 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政府经济职能是农业发挥的保障, 加大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纵观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履行情况来看, 虽然唐朝政府在履行农业经济只能种存在了一些不足, 而这些不足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忽略这些不足, 我国应当看到唐朝经济职能取得了成效, 由政府指导的制度变迁愈来愈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摘要:农业乃国之根本, 发展农业具有重大意义。而农业的发展需要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纵观唐朝时期, 在继承重农智能的同时, 政府经济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就唐朝农业经济职能作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唐朝,农业经济职能

参考文献

[1] 侯江红.唐朝两税三分制财政改革与地方政府农业经济职能[J].中国农史, 2011, 01:44-53.

农业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业是立国之本。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产业优化,同时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弥补了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 区域经济 影响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业余时间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游客希望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农业主要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走休闲农业发展路线,增加了农业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起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现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六十年代休闲农业得到发展,八十年代休闲农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潜在价值,成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新途径。休闲农业符合现代人需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基数不断增多,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绿色自然环境,从而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速社会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

二、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逐渐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已形成规模,旅游景点不多增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非常明显,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艺术加工、游客观光、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切实可行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缓解了城乡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总结,明确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国已建设八万多休闲农业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一百七十多万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三千万,营业收入超过三千亿元,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休闲农业需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这就必须对农村道路、环境、住房、通讯进行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加速了农村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合理整合了农业资源,使区域农业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利用了多元化产业形态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了一种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以长沙市为例,二零一三年长沙总GDP达到九百二十三亿元,县区所占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县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这就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结果。芙蓉区和天心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成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实现了产业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使农业经济走向了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收入最大化。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旅游人次将逐步扩大,乡村旅游条件将不断改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一些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发展现状不理想,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地方休闲旅游产业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口碑,扩大对外形象知名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条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树立正确资源开发观念,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控制休闲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产业集约度,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户分散,经营混乱,缺乏生态意识,不利于管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范休闲农业结构,应把分散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约度,全面提升产业规范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打造生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休閑农业结构。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的人们希望享受自然,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生活。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推动作用,能够行之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带动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发展休闲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11(14):132-133.

[3]郑榕妍,朱朝枝.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J]. 台湾农业探索,2011,03:36-40.

作者简介:牟连荣(1976—),女,重庆,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评价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有害、有益元素生态效益。[方法]采集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根系土籽实和茎叶样品,分析了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结果]主要有害元素在玉米籽实和茎叶中均占很小比例,大部分为低富集元素;大多数有益元素是低富集,只有N属于强富集元素。研究区种植玉米的根系土中As、Pb、Cd、Hg、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绿色标准土壤,产地环境条件优秀。[结论]研究区内的玉米为绿色食品,适宜人畜食用。

关键词玉米;适宜性;生物富集特征;评价

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水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农作物对元素具有比较明显的吸附专属性,对有害元素的吸附过量会造成有害元素超标,影响农作物品质,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对有益元素的专属吸附,会使有益元素富集,有利于人类健康。玉米所需的各种矿质养分主要是从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状况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子粒产量[1-2]。

根系土是土壤中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影响的微域环境,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根系土、植株中有害、有益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对于了解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3]。了解土壤中矿质元素的丰缺指标,可以为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玉米籽实有害、有益元素的分析和评价,而对根系土和植株有害、有益元素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测定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根系土、籽实及茎叶样品中的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评价了该地区玉米重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富集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环境治理和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玉米样品的采集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有关规定执行。在室内对玉米果实加工成颗粒,茎叶晾干送交实验室分析。玉米样品选择作物生长正常的地块,选取4~5处玉米植株采集玉米样品。样品采集后立即将植株样品的根、茎、叶、子粒分开,以免养分转移。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保证干样约100 g,将子粒脱粒后,混匀铺平,用方格法和四分法缩分,取约250 g,颗粒大的籽实取500 g左右。在玉米采集相同点位,采集根系土样品,重量大于1 000 g。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所有样品均送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所中心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实验研究所进行分析。玉米土壤根系土样品测定As、B、Cd、Cu、Hg、Mn、N、P、Pb、Zn、Al2O3、CaO、Fe2O3、K2O、MgO、Na2O、SiO2、U、Th、Ce、La、Se、Co、Ni、Cr等元素全量和pH。玉米植株主要测试分析As、Se、Hg、Mn、Ni、Cu、Zn、Pb、F、Mo、Cr、Fe等全量。其中,As、Hg、Se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 Bi、Cd、Cr、Cu、Mo、Ni、Pb、Zn、Ce、La、Y、Dy、Er、Eu、Gd、Ho、Lu、Nd、Pr、Sm、Tb、Tm、Yb采用等离子体质普法(ICP-MS)测定;F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ISE)测定;N元素采用凯式法测定,;Mn、P、K2O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法(ICP-OES)测定。

利用生物富集系数(C)表征有害元素富集系数特征。

C=Cb/Cc×100%

式中,Cb为玉米籽实或茎叶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Cc为根系土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依据玉米籽实生物富集系数划分等级,C1≤0.50%、0.50%4.50%分别代表低、较低、中、高富集4个级别。

2结果与分析

2.1有毒有害元素富集特征

2.1.1根系土元素含量特征。河套地区玉米种植区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灌淤土、栗褐土,对比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指标要求(NY/T391—2000)(表1)和玉米根系土中Hg、Cd、As、Pb、F、Cr、Cu、Cr的含量,评价玉米安全性。经测定,内蒙古河套地区玉米根系土元素含量为As 11.10 μg/g,Hg 69.97 ng/g,Cu 24.56 μg/g,Pb 21.39 μg/g,Cr 67.61 μg/g,Cd 165.65 ng/g,F 594.04 μg/g[4],对比表1可知,河套地区种植玉米的根系土中As、Pb、Cd、Hg、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绿色标准的土壤,说明在该区域内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产地环境条件优越。

2.1.2籽实元素含量特征。玉米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NY/T 418—2000)中规定Hg的含量上限≤10.0 ng/g,Cd≤100.0 ng/g,As≤0.4 μg/g,Pb≤0.2 μg/g,F≤1.0 μg/g,经测定,除Pb含量的最大值超出国家标准外,玉米籽实中Hg、Cd、As和F含量均小于国家标准(表2),为绿色食品,适宜人畜食用。

2.1.3有害元素富集系数特征。由表3可知,除了36.00%的Mo属于低富集外,玉米籽实主要有害元素90.00%及以上属于低富集,其中As、Hg、Mn、Ni、Cu、Pb、F、Cr、Fe的低富集率为100%。

2.1.4玉米茎叶有害元素富集特征。由表4可知,玉米茎叶中有害元素涉及低、较低、中、高富集4个级别,大部分元素属于低富集特征,其中As、Mn、Ni、Cr的低富集率为100%,50.00%的Hg为较低富集,Mo属于中等富集,占59.57%,较低富集占31.91%,高富集占6.38%。Fe的高富集占25.00%,在所有元素中最高。

2.2有益元素富集特征

2.2.1玉米籽实。由表5可知,玉米籽实中大多数有益及

稀土元素属低富集,只有N是属于强富集元素,其最大值达730.330 0,最小值也为5.940 0。N的富集主要是由作物从大气中吸入氮的固氮作用造成。

2.2.2 玉米茎叶。玉米茎叶中元素的富集系数特征与籽实中相近,由表6可知,大多数元素是低富集,只有N元素属于强富集的元素,强富集的样品数占96.67%。

3 小结

该研究结果表明,河套地区种植玉米的根系土中As、Pb、Cd、Hg、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绿色标准的土壤,产地环境条件优秀。对比玉米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玉米籽实中各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均小于国家玉米标准。主要有害元素在玉米籽实和茎叶中均占很小比例,大部分为低富集元素。大多数有益元素是低富集,只有N属于强富集的元素。根据玉米籽实的元素含量与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对比,各元素均低于粮食中元素含量限值标准,说明河套地区玉米籽实、茎叶安全优质,对人畜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为安全食品。

参考文献

[1]

吴家富,于文,蔡德利,等.八五五农场玉米适宜性评价[J].吉林农业,2014(3):34.

[2] 肖燕,刘凯.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以聊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45-47.

[3] 宋吉英.玉米根系土壤中汞的变化[J].化学世界,2009(7):412-413.

[4] 张青,黄增芳,王喜宽,等.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报告[R].2009.

农业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补贴力度不足、补贴结构不够细致等问题,仍需要继续完善和调整细化政策。文章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从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补贴力度;政策结构

农业补贴政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由于我国国情、补贴水准、人口变动、耕地面积及环境等因素与他国相差甚远,所以我国应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合理的农业补助政策,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贯彻强农惠农富农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同时,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农业政策的制定面临各方面的调整,因为农业发展不仅需要解决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让自身具备足够的能力面对来自国际的竞争力。因此,针对目前农业的发展问题,应该从如何改进目前已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使其更能符合我国国情,切实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保证农民增收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估

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广大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度是衡量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最核心指标。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农户对不同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但家庭劳动力总数、人均承包地面积和距县城交通距离对四项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均有着相同的显著影响。

农业补贴对农户增加农业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但对不同农业要素投入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农业补贴并未激励家庭成员增加自有劳动供给,但显著提高了农户雇佣劳动力的概率、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化肥、农药等要素(为主)的投入。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虽然也具有促进农户消费的财富效应,但该效应低于激励效应。

(二)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问题

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在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对东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农业补贴政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农业受到有限的可耕地、不合理的边界结构、低效率、和资金不足的阻碍。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侯石安(2013)指出农业补贴政策因为各地区域差异性以及政策配套设施的不同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黄汉权等人(2016)提出绿箱政策不足;补贴偏重普通农户,对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补贴不足;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会扭曲市场机制。周怡岑等人(2017)指出财政部门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支持力不足,使农民增收速度也十分缓慢。

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一)补贴对象

农业补贴的对象主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以及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是今年补贴的重点对象。

(二)补贴形式

今年所采用的补贴形式主要有八种,分别为:直接补助、贴息、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补助、资产折股量化、设立基金。具体补贴形式和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主管部门确定。

(三)明确规定不能领取农业补贴的情况

1. 将农田用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2. 通过骗取套取、虚报冒领等方式来挤占挪用补贴;

3. 未经批准允许擅自更改农业基本农田用地用途(例如改作建设用地等);

4. 大范围弃耕,导致土地抛荒达到3年以上;

5. 耕种过程中造成地力丧失、环境严重污染。

(四)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成效

1. 农业扶贫补贴:扶贫效果良好

作为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的重要举措之一的农业扶贫工作,一直都是农业部工作的重点方面。在农业部积极调动国家农业主要力量推进扶贫工作的情况下,农业扶贫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如图1所示)。

2. 农业生产发展补贴:收入稳定上升

农村集体经济组的总收入持续增长,总支出基本稳定在4千万上下。总收入在2016年首次高于4000万;经营收入维持在1500万以下。经营收入和发包及上交收入的变化不大,补助收入近几年都有所增加,也就是说总收入的增加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的农业补贴,即国家补贴大部分直接变成了农民收入。

3. 农业生态保护补贴:农业绿色发展

以往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未曾过多关注农业资源的使用浪费以及面源、肥料污染等,导致环境污染加重,耕田可能已经遭到了一定污染和破坏。在目前的农业发展规划中,为了着重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增加了农业生态保护补贴。通过采取一定的补贴激励,大力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让农民了解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农业污染。

三、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补贴对于农业小户的积极性提升作用不大

2015年调整补贴,取消了过去农业补贴的普惠制,将农业补贴资源向种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一些规模经营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原先每户可得农业补贴之中,有百分之二十的农资综合补贴另外补贴给了土地规模经营者,也就是说对于小户来说农业补贴比原先少了,更加打击了农业小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

(二)农业补贴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存在不足

农民总收入的增加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的农业补贴,即国家补贴大部分直接变成了农民收入,但未能转化成促进农业生产的资金。农民的收入虽然在增长,但是大部分都与补贴相关,补贴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收入的变化。因为补贴未能做到通过农业活动来促进持续增收,所以农民收入虽然在增长但是仍然与城镇收入相差甚远。

(三)培育农民补贴不足导致人力资源缺失

由于农民收入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农民从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培育职业农民的补贴不足,无法提高农民参与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农民更多的愿意去外出务工,这就导致农村缺少参与农业的劳动力和相应的技术人才。由于农村现代化发展,急需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支持,但相关补贴资金不足,难以及时到位。职业农民的收入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农业又容易受到环境、氣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导致农民的收入变化较大,也会使农民对于职业农民的抵触之情增加。

(四)农民对于补贴政策了解不深,难以提高积极性

近年来,农业部以协同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为主线,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抓手,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合。但是,信息化虽然是必然趋势,但是一般农户,特别是对于农业收入并不是自身收入的主体部分的农户来说,就不会花费太多精力经常去网络上关注农业信息。

四、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完善对策

(一)加大补贴力度,注重小户发展

将农业小户联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联耕联种;参与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可帮助农民脱离农业种植上时间等方面的束缚,可以放心选择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或者其他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小户也能享受大户的待遇,增强农业竞争力。

(二)优化补贴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优化农业补贴的侧重点,由原先广而散的情况,调整到侧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上面,在确定了主导、特色产业的情况下,再来发展多方面农业生产,例如扩大林牧渔生产比重。农业补贴侧重主导产业,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引导农民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扩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种植产区,保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产量;侧重特色产业,提升特色产业的生产水平,制定优势产区建设规划,重点培育相应区域产区。

(三)加大培育农民方面的补贴力度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完善公共服务等,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热情。近几年农民工总量仍在增长,也就是大部分农村人口仍更乐意从事非农业活动。所以先要将农民工吸引回村,参与建设。完善农民创业创新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将创业补贴政策覆盖到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创业农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家致富。在农民就业创业补贴之中,加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培训补贴。

(四)加大对“互联网+”农村的投入

农村互联网发展前景较大。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平台的占比不高,在50%以下。要做到互联网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需要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保证互联网下乡的技术支持;增加科学技术推广的补贴,促进相关推广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指导农村居民学习接触更多的科技产品,了解相关网络平台;可通过初期降低相关费用吸引农村居民参与互联网;需要拓宽互联网用途。

参考文献:

[1]孙伟艳,翟印礼.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意愿的影响探析——以辽宁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6(12).

[2]侯石安,和楠.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J].贵州社会科学,2016(01).

[3]黄汉权,蓝海涛,王为农,涂圣伟,张义博,卞靖.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思路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8).

[4]周怡岑,陈晓亮,彭文武.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农业经济,2017(03).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分析范文第6篇

2004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了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1号文件”。接着,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改府工作报告中做出承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那么,各地的执行情况如何?现以在安徽省宣城市和黄山市的部分区、镇进行的调研做一个分析。

为贯彻中央关于减免农业税的精神,安徽省决定,2004年在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的基础上,将农业税率再下降2个百分点,使农民的农业税负担降到5%以内。这样,安徽省的农业税及附加税率将由2003年的8.4%下调3.4个百分点。这一决定已通过省政府给全省农民的一封公开信向全省农民公布,地处皖南的宣城市和黄山市的区、镇政府对此的反应大致反映了执行这项决定所遇到的问题。

一、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乡镇政府难以运转

宣城市的宣州区是农业大区,区农业税收入约占区财政收入的30%。据测算,下调农业税3.4个百分点,全区农业税附加预计减少840万,农业税预计减少1200万,共计减少收入2040万。中央或省能否有转移支付,是区、镇财政比较关心的问题,否则乡镇政府将无法运转。

在宣州区水阳镇,2003年预算内财政收入1200万,共中农业税840万。该镇2000年开始税费改革试点,到2003年,每年都得到了上级的转移支付,才维持了改府的运转。镇财政所长估计,按照省政府降低农业税的政策,2004年将减少300万的农业税收入,130万的农业税附加收入,如果没有转移支付,那么乡镇政府将无法运转,干部和五保户吃饭都将发生困难。

二、农业税的征收难度加大

那么,即使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剩下的农业税能够顺利地征上来吗?

宣州区乡镇干部们的反映是:征收将更难了。水阳镇在2000年的税费改革后,农民1亩田减少税费负担30元,而原来1亩田要负担80元税费。即使这样,2002和2003年农民还是欠农业税几十万元。镇财政所长估计,今年会出现农民原来欠的税不交,而且今年的税也征收困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2004年初,中央政府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省政府也以公开信的形式通知今年就下调农业税3.4个百分点,北京、黑龙江、吉林已宣布取消农业税,广东、浙江的一些地区也取消了农业税,在安徽,合肥市、芜湖市也已决定取消农业税,这一系列强烈的信号使农户有了这样的想法:农业税早晚要取消,为什么这里还要交?这就给农业税征收工作带来难度。

此外,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几年来,出台了一些税费减免政策,也促使农户缓交、拖交农业税。一般情况下,上一年的农业税及附加的尾欠要在本年交清,再交本年的税费。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发文,2000年税费改革前的农业税及统筹提留尾欠缓交。2004年省政府发文,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 2000年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税附加尾欠一律豁免,不得追缴。这样,取消农业税费及附加尾欠,让欠交税款的农户占了便宜,已交的农户吃了亏,心理不平衡。

据省里的同志反映,有的农户要求政府退还已交的税款,使各地的县委书记们很头疼。

三、征收农业税的成本高——征不如不征

逐年减免农业税,宣城市的乡镇干部门反映的是,农业税收入减了,但税收成本并不可能减。

在黄山市屯溪区干部们又反映,征收农业税的成本高,还不如不征。屯溪区的黎阳镇近年来工商税收增长快,一年的农业税只有31万,只占财政收入的5%,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虽小,但每次征收农业税,要发通知书、召开会议、每个村要支付1到2个协税员工资、而且要支付完成任务奖励款,征收成本占全部税款的40%至50%——成本太高,干部们的想法是农业税既难征,征收成本又高,还不如不征了。

所以黎阳镇主动向屯溪区建议,今年农业税就不要征了。屯溪区财政部门测算全区农业税有200万,只占区财政收入的3%, 2004年降低农业税,预计减少收入50万,对全区的收入和支出影响不大,所以准备今年全部免掉农业税。

从以上的情况看,5年内减免农业税的时间表必须提前,取消农业税是挡不住的,因此,建议一次性取消农业税,使基层政府和农民得到解脱,但要把中央政府良好的愿望变为农民得到实惠的现实,关键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加大对区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区县的乡镇财政缺口要足额补助,同时对乡镇的债务要抓紧清理,应属政府承担的债务,要制定化解计划,通过上级改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基层政府财政的发展逐步化解;其次,规范农业税减免政策。这不仅关系到中央减免农业税政策能否顺利实施,还影响着全社会信用的建设,尤其关系到政府的执政水平。

上一篇: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房贷工作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