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

2023-09-23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 我国缺少会计专业素养极高的毕业生。现在我国又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新时代, 中国家对于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又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中,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要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会计行业的需求, 并且能很快进入到会计工作的状态。如果高职院校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要反思在会计专业教学之中有缺陷的地方, 及时弥补其中的漏洞, 改变以前会计教学的模式, 努力提高毕业生在新时代的竞争力。

2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发展状况

2.1 在“互联网+”时代中会计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 并且各个行业已经与互联网接轨, 会计行业也是如此。一些公司的账目等信息是通过网络传递, 并且在网上进行统计、结算等。除此之外, 现在网络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应用。这些内容的出现加快了会计这个行业的发展, 而且也对进入到会计行业的毕业生有了更高的专业素养方面的需求。传统的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舍弃。“互联网+”时代中会计的工作内容会逐渐变成电子信息, 而且也会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 会计工作中任何数据的统计、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互联网程序实现, 将工作效率最大化。

2.2“互联网+”时代中会计教学的发展状况

在没有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之前, 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只是培出专业知识掌握很熟练的学生, 疏忽了对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适应会计行业的工作。但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 会计专业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 而是在教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入互联网技术的学习。高职院校要在新时代培养出熟悉会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并且个人素养极高的毕业生。另外,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与社会接轨, 便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到工作。

3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中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缺点

在“互联网+”时代中, 会计专业的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 专业教师以往的专业方法也就不适应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影响学校培养适合在“互联网+”时代中发展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3.1 缺乏适应新时代的思维

高职院校以及部分会计专业的教师长时间处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 无法及时适应“互联网+”的新时代, 也就无法及时转变原有的思维, 将原有思维中的知识带入到互联网思维中。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偏大, 他们对于互联网这种新型信息传递模式适应能力较弱, 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彻底适应新时代, 而且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学会如何在课堂中应用互联网, 所以大部分年纪较大的专业教师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虽然一些年纪较小的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并且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互联网技术。但是年纪较小的教师没有老教师的阅历多, 有时也无法向学生讲述更深奥的专业知识。教师们无法熟练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加入互联网技术, 导致学生在学校中没有养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互联网思维。如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再培养互联网思维就已经晚了。

3.2 教学模式没有发生变化

在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却没有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目前, 有一部分院校还在采用上课讲述的方式, 并且讲述的知识只以课本中的知识为主, 也不添加别的与会计内容有关的知识。考试制度仍然使用试卷, 并且试卷中的内容为教师上课讲过的内容。这张的教学方式虽然方便了学生通过考试, 但是无法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另外, 新的时代要求毕业生要有更强的专业知识操纵能力, 但处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无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除此之外, 互联网技术的缺乏让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无法做到适应新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同时, 在这种课堂中, 学生与教师无法就会计的专业知识进行讨论, 也就没有办法深入体会会计专业知识的使用方法。

3.3 培养目标与“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不符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普通的高校不同, 就拿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具有会计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 并且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到某个企业的会计工作部门入职。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社会中的企业更需要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且在各个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加入跟互联网技术有关的培养目标。除此之外, 大部分企业认为会计部门的工作内容不能公开, 所以这些企业不愿意与高职院校签订类似实习合作的合同, 这就导致学校不能培养出适合各个企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3.4 学校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投入较少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意识到了互联网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于是为帮助学生发展特地采购了一些有助于会计学生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设备。但是学校的资金有限, 无法满足每一位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每位学生在校内学习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的时间较短, 无法养成专业习惯。另外, 在专业教师培训的过程中, 学校也不重视培训教师们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导致学生的某些问题教师也没有办法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没有被解决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面对的问题。

4“互联网+”环境中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新思路

4.1 学校和教师要养成新思维

学校的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及时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将其改变成带有互联网思想的新型思维模式。对于学校内年纪较大的专业教师, 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 向他们讲解“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以及如何在课堂中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于阅历少的年轻的专业教师, 学校要鼓励他们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素养, 及时深化自己的知识存储。另外还要鼓励这些专业教师在课堂中多使用互联网技术, 在课堂中巩固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体系。

4.2 改变“互联网+”时代前的教育模式

首先, 学校要鼓励教师发散自己的讲课思维。专业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仅将课本中的知识作为上课讲述的重点内容, 而且在上课时要加入一切与会计行业有关的知识, 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开, 并且了解到目前会计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由哪些具体要求。学校要考虑到目前社会中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及时改变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 将笔试变成更灵活的考试模式, 提醒学生注意发展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操作能力。另外, 在课堂中, 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与自己探讨专业性强的知识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平常课堂中深入理解每一个会计专业知识, 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除此之外, 高职学校要利用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丰富, 为学生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

4.3 明确“互联网+”时代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首先, 高职院校在制定新时代环境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明确互联网技术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鼓励每一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抓紧一切机会提高自己互联网技术的水平。其次, 高职院校在与校外企业谈合作时, 一定要将这个合作落实, 不能只是表面上的合作。例如校外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功能为学校内的学生提供一些会计方面的数据, 让学生们自己独立完成统计及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锻炼学生们对于真实数据的判断力。或者, 校外的企业可以挑选一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到公司内部实习。当实习期满后, 如果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 企业可以将学生留下成为正式员工。另外, 学校也可以利用网上某些企业财务方面的数据为学生们提供锻炼会计知识掌握能力的机会。

4.4 加大关于互联网技术的投入

高职院校要尽最大的能力为学生和老师带来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设备。另外, 学校要定期培训专业老师们的互联网技术, 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们互联网技术的养成。老师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 可以在平常专业内容的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专业的互联网技术。这种模式下避免了学生在毕业之后再胡乱的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的情况。

4.5 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 各个高校可以整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料并将其放到一个网络平台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这个平台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资源。另外在这个网络平台中, 教师可以虚拟建立一个会计工作环境, 学生可以在里边提前适应会计行业的工作强度, 并且锻炼学生们对于专业事物的处理能力。另外, 在平台中,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学过的会计知识处理问题, 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运用专业知识。另外, 因为学生是在网上进入平台进行实践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互联网技术。

4.6 将会计专业课程系统化

因为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中加入了互联网技术的学习, 所以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会计专业学生们的课程安排, 重新安排出一套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方案。首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着重讲解互联网技术下会计工作的发展状态以及技术。另外, 专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强调专业知识养成的重要性。而且对于数据网络中信息的传递等内容进行稍微概括的讲解, 让学生拥有大概的印象。除此之外, 还要跟学生们讲解会计行业中应用了那些互联网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怎样被利用的。在一整套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还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讲解方式, 让学生产生学习会计专业的乐趣。并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还要多方面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在不改变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发展学生们的自身职业素养以及互联网思维。

5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中, 高职院校不仅面临着困难, 也面临着机遇。如果高职院校抓住这次机遇, 及时改变教育策略, 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职会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也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在同等院校中的竞争力。如果想要做到这点, 高职院校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并根据时代的改变,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案, 为社会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新时代中, 高职院校不仅要要求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也要不断加强学生们自身素养, 让学生正视社会的发展, 了解新时代需要的会计人才身上的特征, 才能够有努力的目标, 帮助提高国家整个会计行业的水平。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提供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基地, 同样也处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的发展时代, 并且在新的发展时代中改变会计教学的模式, 让其更适应“互联网+”的新时代, 这些问题都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帮助提高高职院校在目前环境中的竞争力和会计教学水平, 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希望能够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中的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丽芳.“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纳税, 2017 (15) .

[2] 张颖哲.试论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J].技术与市场, 2017 (5) .

[3] 张延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师, 2017 (5) .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1.1 忽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 高职院校有关会计科目的教学, 无非就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没有着重强调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如果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肯定没办法学好。很多教师还沉浸在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中, 他们认为只要将书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 殊不知在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仅仅局限在书面成绩上, 而是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看重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1.2 教学模式单一, 手段陈旧缺乏创新力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普遍都是采用教师传授学生听讲的被动式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因而导致学生出现课堂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由于高职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一性学校, 如果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 那么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不会太好。除此之外, 高职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陈旧, 这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无法熟练掌握知识的另一个原因。

2 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新理念

2.1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各种高科技产物层出不穷。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 他们对于新的事物普遍都存在较强的探索欲望。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会计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培养他们对会计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国家科技的发展, 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 掌握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会计科目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根据会计教学的目标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知道向同学们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会计教学目标。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学习重点, 造成学习压力过大, 还有知识的的片面性问题。在新形势下, 要使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会计目标的教学, 就必须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会计教学的目标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同时, 有针对性的学习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的能力方面, 有的放矢, 实现学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3 运用实际财务会计案例进行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 主要是针对学生以后踏入社会所从事的工作来进行的, 他们要培养学生求职应该具有的基本竞争力。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向来都是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分割开, 教师没有意识到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学, 才能让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将实际财务会计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知道会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以及如何应用。这对于他们掌握课本知识, 有机地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帮助, 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只有让学生以课本内容为基础, 才能帮助其在以后的会计实际应用中做到得心应手。

结束语

在互联网形势下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 更是对高职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只有不断给学校馆灌输新思想, 让其不断接受新事物, 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知识, 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提高, 更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在新形势下, 只有从教师自身抓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行业的整体素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许多院校在教学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此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本文旨在针对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教学的新理念展开论述, 得出在新时代下教学方式的不同, 为高职院校会计科目的教学提供参考,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增强其以后工作的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海报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形式被广泛应用, 它以形象化的表现语言和艺术的美感形式传达信息, 瞬间扣住人心并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 海报在人类视觉传达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新媒体在大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也对传统视觉传达形态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动态海报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孕育而生的产物。

动态海报首先是以静态海报为基础, 在内容上更丰富, 表现力更强烈, 运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动效等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海报形式, 是依托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产生的视觉传达设计, 所谓“运动的画面与声音元素是其区别于传统海报的特征”。

2 传统静态海报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的静态海报设计课, 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了解海报设计的概念、形式, 掌握其创作流程和表现方法, 提高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它是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社会应用范围广泛的专业课程。然而, 传统课程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推进与知识革新的不断影响下, 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和弊端。

(1) 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 缺乏特色建设。教学所涵盖的内容大纲有点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 知识体系过于理念化, 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2) 教学模式及方法陈旧, 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教学过程依然通过学生反复练习和重复运用等方法牢固知识技能, 学生的主观意识及创意思维能力并没能得到更好地提升, 容易造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 且学完后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

3 引入动态海报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举措

由于动态海报具有成本低、制作简单、可传播性强和形式新颖几大优势, 在近几年的电影海报、展会海报、产品海报等领域都得以广泛应用且非反响良好。例如《港囧》的倒计时宣传中的30张创意动态海报设计, 将电影情节有趣地植入到海报中, 让观众耳目一新, 使票房收益颇丰。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 以G20为主题的动态海报让人们眼前一亮, 通过7幅海报, 分别解读了会议的七大主题。业内熟知拥有50年历史的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设计比赛项目, 在2016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要求, 成为邀请展, 对10位设计前辈的作品重新演绎, 制作成动态视频。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大潮中, 海报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动态海报。因此, 将动态海报设计融入海报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首先, 对接专业基础课, 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海报设计课程多以单门课程为主, 缺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因此, 在课程内容设置及实践安排上, 要与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版式设计等相关专业基础课形成连贯性的对接和整合, 不能进行孤立式教学导致衔接不畅, 这样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不至于盲目学习。基于动态海报设计依托与静态海报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传达基本要素的应用掌握, 能更好地为从静态海报到动态海报的设计转换做好充足准备工作。

其次, 融合跨学科知识, 激发创意思维。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海报设计成为跨学科的研究对象, 视觉展示的多样化向立体和动态转变, 因此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也从传统的平面设计范畴, 向视觉设计学、传播学、材料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领域延伸。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 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 带入更多交叉性学科知识到课堂中, 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并进行创意, 让设计作品主题思想更鲜活, 视觉表现更有张力, 传达功能更具情感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构建更多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 兼顾技术革新, 重视手绘能力。动态海报设计发展至今仍处于初期阶段, 与科技的发展结合非常紧密, 从最简单的GIF逐帧动图的设计, 到利用3dmax、AE等三维软件对素材的建模及动态轨迹的编辑设计, 再到借助un4虚拟与现实引擎软件设备的VR虚拟世界画面设计。由此可见, 新技术对动态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这需要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技术短板, 让学生贴合市场需求了解前沿技术。然而, 对于海报设计的基础技能草图的构思及绘制能力也依然值得被重视和提倡, 简洁的草图能快速让设计者的创意鲜活起来, 并且有利于后期的完善和修改, 是创意可视化的原始演变阶段, 其中的优势是计算机无法比拟的, 从而避免了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 导致学习态度浮躁、设计操作不严谨等问题。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传统媒介渠道逐渐被以各种移动终端为主导的新媒体所取代, 并且每天进行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传递, 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 传统的静态海报所传递的信息被弱化, 而借助新媒体技术, 具有趣味性、强烈视觉冲击力、迅捷性、交互性等传播效应的动态海报形式则更具有新时代信息传达的特点, 吸引受众瞩目。本文旨在探讨将动态海报设计引入到传统海报设计课程教学及实践中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更好地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要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从业人员。

关键词:互联网,动态海报设计,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瑞.对招贴设计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8) .

[2] 孟娟.数字动态海报的设计与展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8.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才能适应未来网络课堂的需要。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旁边只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方法, 启发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利用与学习相关的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去除那些与问题解决不相关的资源。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 “互联网+”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习惯于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微型学习, 在学习中不仅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还要不断强化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另外, 在教学管理上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还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对于学生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 要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热情以及合作态度等进行考虑。同样, 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形成对主讲教师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在网络给教师带来挑战的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首先, 网络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引导学生学习的数字英语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形同步或异步的学习, 然后把学习的结果利用网站的交流软件及时的反映过来, 同时学生可以创造性创造新的资源。其次, 网络资源丰富性也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供可能。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释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征, 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把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处理加工, 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真正的完成个性化学习。再次, 互联网改变传统课堂模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拥有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同伴和引导者。

2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探讨

2.1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演化思路

教学模式大致科研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 早期研究者关注输入和输出模型, 提出该模式的是Bialystock, 他将外语学习分为输入、输出和知识三个层面。该模式下的语言学习意指在各种环境中通过与目标语的接触进行入, 再通过操练, 输出所学知识。该理论强调语言输入与操练的重要性, 对当时国内教学影响深远;中期阶段, 盛行国内外的交际法教学模式。晚期阶段, 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推行的多模态互动式教学模式。20世纪末, 对实用英语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 交际法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2.2 网络时代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学不再侧重技能的传授, 而是提倡自我学习能力和策略的培养。新的教改目标和网络时期的外在环境变化催生了新型微观教学模式, 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网络时代教学模式的变革, 除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法、教学目的之外, 还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建设符合模式改革要求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混合教学模式, 就是在保留传统优秀课堂教教学方式的同时, 合理的利用网络, 补传统课程之短, 扬网络之长, 相互融合、补充达到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由于网络的出现, 课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分级分课型, 融多模态、多环境、持续性教学为一体的混合式立体生态课堂。

(2) 培养适应网络时代教学模式的认知个体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该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改变学习者观念和策略培养实现。经历数十年教师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课堂以及高风险测试压力下的应试学习, 早已形成一套固定的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 很难在短期内投入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新模式中。因此,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改变学习者的观念, 同时, 也需要辅以有效的策略培训。

(3) 制定大学时期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网络时代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不可避免要触及到英语能力的划分。无论是分级分课型教学, 持续性教学模式还是多模态生态化课堂, 学习者或者教学者在教学过渡阶段必将通过英语能力测试来决定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

3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自由, 不受教师的约束和指导, 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在自主学习中, 缺乏向同伴和教师寻求帮助的意识, 以致在学习中的效果不佳, 完成任务效率低。教师本身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深度不够等。

学生因为自身的差异, 对开展网络教学的态度大相径庭。好的学生认可度高, 而基础不好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

4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4.1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特征

网络课程, 大规模在线课程, 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出现, 网络在中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网络虚拟, 人工智能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思想指导下, 使英语课堂生机蓬勃。教师从繁重的口授中解放出来, 拥有更多的时间参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 个性化教学, 自主学习呼之欲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 主动思考, 深度思考,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生态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括能够保证网络畅通的基础设施和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网络学习软件系统。在系统理论和外语教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 网络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平衡环境, 各个要素是相依相存的, 共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课堂建设的基本原则。

4.2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策略

4.2.1 建立生态化的互动模式。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 在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效率的同时, 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就是冰冷的媒体平台让师生产生了距离的间隔。因此, 千方百计的增加网络的终端的互动性, 是英语网络教学走向高效化的必经之路。

英语课堂的互动包括网络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这种多层空间的互动, 是网络互动的体系构成要素。随着只智慧校园, 智慧学习的发展, 互动的智慧化更是英语教学的迫切之需。利用网络语义的感知和大数据的生成, 为网络的互动的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2 完善校本特色的课程设置, 开发个性化课程体系。

英语课程的设置, 是英语课改的关键环节。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 实现本校英语课程的本土化,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校企合作,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当中去, 节约学校培养人才的成本, 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比例。利用网络, 拓展英语课堂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学习的内容。

4.2.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合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

具备高素质的信息处理能力, 是课堂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首先, 教师要系统的把我自身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指导教学。认识到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主体的互变性, 把自主学习的意识浇灌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项目式学习, 创新式活动, 综合运用多学科来解决综合性问题。如现在教育学中有很多学者利用STEM教学理论和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网络为中介,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人机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促进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双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方面进行创新, 大力培养应用技能型教师, 鼓励英语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深入学校办学相关行业、企业等学习, 获取实用知识。同时, 通过聘请的方式引进英语教学专家, 教育研究专家来学校讲学, 使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可与同类院校合作建设区域性教师网络发展平台, 让英语教师通过共享平台进行教学研讨和资源分享, 构建学习共同体。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运用, 改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正改变着英语教学的范式。以网络为基础的英语生态平衡, 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摘要: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 为英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尤其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因此, 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丰富动态的新媒体的运用,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然而, 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深度融合, 解决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还需要教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方梦婕.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2.

[2] 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 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 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宄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宄, 2005, (3) :110.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一、加强体育品牌课程的建设

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促使学生能够受到社会欢迎,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能够受到欢迎, 要切实保障当前人才可以和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体育课程属于公共性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体育课程服务于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要积极主动建设体育课程, 组织专家对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基本活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另外, 要采取措施推动当前体育课程品牌建设工作, 品牌课程建设过程当中服务学生、服务专业, 同时坚持学生个性以及共性相互结合方式, 另外, 品牌课程建设过程当中要切实保障课程具备良好可操作性, 切实满足体育课程内容符合学生发展相关需求, 另外, 品牌课程建设过程当中, 要切实保障评价体系符合学校发展需求, 根据课程内容、目标, 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内容, 除此之外, 还应当结合课程标准, 对于校本教材进行科学编写。教材编写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要以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 同时要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帮助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每日锻炼身体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增强学生体育能力。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教材改革, 促使教材内容呈现出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以就业为导向, 如果将体育课堂比喻为公司, 学习任务是工作岗位, 教师就是公司老总, 而学生就是员工。教师教学之中要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 应当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环境, 同时要求学生团队合作, 除此之外, 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建立奖惩机制, 对于表现优秀学生要给予必要奖励, 对于不服从管理及表现较差学生要给予教育批评甚至处罚, 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 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 帮助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环境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采取信息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激情以及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 同时促使学生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应当将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相融合, 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通过信息化理念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审视, 这样可以促使体育教学目标更加具有明确性、方向性, 除此之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 要树立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同时要对于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利用, 另外,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教学方式以及方法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除此之外, 当前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使用微课视频、QQ群、微信群或者是某些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活动, 这样可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推进评价模式大胆创新

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于体育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结合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就是为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 同时要了解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另外还可以判断教师教学过程当中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存在某些不足。除此之外, 对于评价方式改进, 能够促进学生更多展示自身个性、能力, 帮助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提升, 同时促进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进一步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有助于学生对于自我形成良好定位, 因此, 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评价不可缺失。但是, 传统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片面, 评价质量不高, “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 应当对评价模式进行创新, 教师不但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而且“互联网+”时代要具备社会化思维及平台思维, 体育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共同参与, 要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 实现共享共赢及开放, 通过微信群、微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或者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等。另外, 评价过程当中要采取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能分析学生习惯以及兴趣爱好, 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大数据还具备预测功能, 通过学生之前兴趣以及行为, 可以预测之后学生的兴趣以及行为, 这样能够促使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进而改善体育课堂教学局面。

四、展开数字化体育课堂教学

“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应当加强数字化体育教学, 主要整合信息化资源促使体育课堂更加具备规范化及智能化, 信息化资源不仅仅包括投影仪、手机、电脑等硬件资源, 而且还包括各种软件资源, 例如, 课程监控软件等, 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整合信息资源促使较为枯燥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通过使用视频、音频等方式展示体育课程内容, 不但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 越来越多高校开展数字化教育方式, 数字化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体验, 同时和学生良好互动,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和学生进行线上交流, 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从而优化课程教学。除此之外, 数字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相对于传统体育课程而言更加具有互动性及多元性, 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增强体育学习效率以及质量。另外, 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 将一些有价值的体育资料上传到群中, 这样, 学生就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料, 随时随地进行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或者下载资料, 学生还可提前进行预习, 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中职体育教学应当进行改革, 教学改革过程当中要以人为本, 同时以学生为中心, 还要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构建更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进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另外, 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更新教学评价模式, 通过运用互联网加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 打造优质体育课堂, 进而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产生诸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本质特点是网络、互动以及连接, 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注意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教学, 教师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 提升课程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是关于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的实施研究, 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背景,中职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云.基于“互联网+”时代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8 (11) :124.

[2] 黄琼, 宋玉, 黄薪达.“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教育招生管理模式探究——以广西体育运动学校为例[J].中国市场, 2017 (35) :169-170.

[3] 衣志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职体育教学研究[J].职业, 2018 (22) :40-41.

[4] 刘超.“互联网+”时代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 2018 (24) :119-120.

[5] 杨帆.互联网+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的新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21) :222.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已全面延伸到现代人生活中各个角落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教学思路、方式、手段必然要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否则就无法与现有条件下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对接,因而也就无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正是针对现当下高等艺术类院校音乐表演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并大胆提出因应之策,即在教学过程中,顺应时势,因势利导,积极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方式,充分考虑其群体性的兴趣所在,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以期能够对于本课程教学,进而扩展到音乐学学科其他史论课程教学带有意义的来启发和积极的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西方音乐史;教学方式;E时代—微生活特征

0 前言

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十三年,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为之而发生巨大变革的十三年。在这一时期内,互联网经过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前期酝酿与技术储备,现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这种急速上扬(所谓“E时代”、“微生活”)的趋势已然成为现而今世界各国所无法回避的时代主旋,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毫无悬念地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在信息娱乐、通讯、电子商务、网络化办公以及多媒体教学等领域对传统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说以70后高校学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中最先接触互联网的一代年轻人——以286、386、DS系统、五笔输入法为代表)的主流群体是中国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亲历与见证者的话,作为现当下中国网民的分界点,80后、90后群体已然成为网络化生活的时尚风向标与主导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00后的青少年群体对于以iphone、ipaid为主流的触屏网络新潮流所表现出的带有天然本能化的接受、应用与创新,更加加深了得我们对于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作用的深层次的思索。

作为当下高等教育中本科阶段的主流人群,90后自有其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群体性特点——E时代—微生活特征。笔者在此不揣冒昧,试将之定义为:个人生活中对于网络终端及全时在线的极度依赖,以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网络化生活方式的全面应用为主的个体行为特征。上述特征已然成了90后非常重要的一种群体化属性,主要表现在网上购物、支付、网络下载(音视频、游戏、小说、文档——包括各种相关论文等)、交友、通讯联络、虚拟社会体验等方面。

这一新的情况的出现,必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种影响对以传统方式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来讲,这种影响已经体现得较为突出,并将继续持续下去。

1 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音乐表演及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师敷衍塞责,无心恋战(间或虽有主观热情),但学生普遍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情况并不罕见。除掉极为少数的教师在较深的专业理论素养,同合理化并富于个人魅力的教学手段的共同作用之下所出现的较好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以外,则上述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在西方音乐史教学领域表现得较为明显,即便在音乐学其他的相关基础理论学科中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客观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问题,学生对于课程的厌学情绪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促成的。并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的厌学简单地归纳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迁罪于社會风气的影响。关于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并非本文所能涵盖,也并非本文所关注的要点。对于当下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来讲,与2000年以前的教学情况相比较,受到互联网(正负面)影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的兴趣更为多元,对于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关注度更低。(2)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以百度百科(文库)、维基百科、360百科、知网、万方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几乎可以满足所有西方音乐史领域问题的解答。同时,使用优酷、土豆等网站下载西方音乐名作音视频,在线或下载观看国家级、省级各级网上精品视频课等等愈发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直接影响,也是大家心照不宣,但均对此集体失语的就是西方音乐史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的前所未有的共享性,即以往教师所视若珍宝的文献以及音视频资料,教师与学生的获取方式是同样的,瓦解了以往教师对于资料的独家占有。这一现象颇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科技的进步与纸张与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圣经》成了识字的人人尽可读的普通读物,传统意义上的由教士解读的时代则一去不返。(3)由此而带来前所未有的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权威普遍的信任危机,这也是所有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教师所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上述问题的综合,自然导致了课程教学进行所带来的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在学生培养方案及专业学习过程中作用下降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2 应对办法

作为一名70中,曾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接受过高等艺术类教育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学习的一名的大学生来说,对于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勤于板书,学生伏案奋笔疾书的视觉画面,笔者至今回想起来恍若昨天。对于教材重视、对于主讲教师的尊重与当下的大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的西方音乐史课堂上我们绝不可能要求学生再像从前一样。那么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该如何修订?教学重难点应该体现在哪里?教学方式以及手段的运用又该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师道的尊严又在何方?——这些均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教师所不能回避又亟待解答的问题。

古语有云:读史使人明志,以史为鉴,使人知得失。任何一门专业,一门学科只有上升到历史概括的高度才能够获得真正地发展。因此,从该课程在西方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来讲,主要的作用是为学习者介绍西方音乐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在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剥茧抽丝,寻找出内在的音乐与历史的逻辑规律,并对现当代的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但是,面对如此繁多琐碎的历史资料,永远不可能穷尽的音乐音响,教师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够掌握的只能是沧海一粟。

但荀子《劝学》篇中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启发辩难式教学,“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对学生“认识你自己”充分的人格与能力信任与主体性地位的尊重,都为我们在新时期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这样一种新的学科背景与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切入点进行重新地解读与研判。教师个体的学缘结构及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教学方式手段上必然应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的教学切入较多点,例如偏重于历史人文关怀、音乐技法变迁、风格流变过程等等均无不可。

(2)教师的作用及角色转换:在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基础上向原始教学方式回归。在保证教师有效驾驭课堂前提下,如何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教学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在加强网络学科最新前沿知识了解与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西方音乐史的纵向脉络梳理、在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与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开放性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化地(教师本人与鼓励学生)解读西方音乐历史。

历史与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互联网这一把双刃剑。应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海量媒介资讯与新的生活方式乃至与思维观念的变化对于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在于教师在业务上必须要自觉能动地独立思考并学以致用,而非传统意义上低层次之记问之学;网络上音视频下载能够极大丰富音响听辨,活化书本上枯燥单调的文字历史记录。网上精品视频课程的收看在接受名师指点的同时更加深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思索。教师充分利用,合理引导,互动式、启发式、专项课题分工合作式等等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会极大地盘活我们的课程教学。

3 具体举措

教学方法从来不是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也应该是多样的。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笔者认为:术业有专攻,方向有不同。教师首先应该在尽可能全面的同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例如笔者专业主攻方向在于西方音樂史中音乐风格、音乐表演美学的流变研究领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力突出以此为主线,辅以哲学、人文、历史、人物、作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影响有效贯穿,恰当地利用互联网这一优势平台,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力争做到多视域融合,具体举措如下:

(1)通过建立个性化的教师个人博客主页,在博客中提前给出新授课程主要内容,纲要、重难点,课堂上所要互动探讨的问题,课程进行所涉及的音响资料片段,相关章节精品视频课网上链接等。(2)通过建立QQ群以及微信群,实时参与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鼓励,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临时突发性的情况,例如:调换课,教师、学生请假通知等等也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和广而告之。(3)学年小论文、专题课程研讨PPT以及创意大纲等可以通过网上邮箱、离线文件等及时传输,以方便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及时交换意见,提出解决方案。

4 结语

严格意义上来讲,上述文中笔者所阐述的观点已经具有了泛专业的意义。如果泛而论之,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或多或少均存在着上述笔者所提出的问题。无视其存在,依然固我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并不是与时俱进,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做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新问题,笔者所提出的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手段的革新只是顺应问题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其可行性与现实操作性必然会引起本专业及相关同行及专家的热议。但笔者的整体教学思路并没有受到这种方式的形式化的影响。西方音乐史课程的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时,教师作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导因素也是不会改变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通过形式的革新,方法手段的丰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对于西方音乐的历史脉络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网状结构,对于专业的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理论支撑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 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 杰弗里·斯蒂伯.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M].李昕,译.中信出版社,2010.

[5] 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M].郝芳,刘长江,译.商务印书馆,2007.

[6] 张前,于润洋.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7]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6版)[M].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8] 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环保主题班会活动计划范文下一篇:酒店服务质量标准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