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2023-09-22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1篇

课文:《桃花源记》

设计者:丁宪辉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

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

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

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2篇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声、有色、形象直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增进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1、教师角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科学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但是,它在给科学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念,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既要做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现代教育技术正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并深入研究、交流开展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和提供软件资料,多渠道收集,或通过简单的辑纳编制新的软件教材。

3、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适用妙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应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包括在科学学科中挖掘人文精神。它也不可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那么任何的教学也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总言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服务。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3篇

——教学叙事案例

上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来自社会的爱》,我思考这个课题范围很大该怎么上?想想从前的教法,课题上总是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孩子只是课堂上的听众。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针对‚社会的爱有哪些?‛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社会小调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学生,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兴奋,激动,有几个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当我告诉他们这次调查活动由他们自己主持、所有的同学都是小记者时,自己围绕课题拟定调查对象和所提问题。‚哪些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小记者的滋味?‛我微笑着问。孩子们窃窃私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举手。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参与过这样的活动,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于是,我用鼓励的语气说:‚鲁迅先生曾称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我相信我们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孩子!‛话音刚落,肖子尧就把手举得老高。接着,田思雨也举起了手。经过全班推荐,我最终挑了6个孩子当小记者。为了激发各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我宣布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组长全权负责。要求每个组在公开课要进行汇报调查结果。全员参与,集思广益。

调查活动开始了,学生们调查对象还真丰富,有调查老师的、有调查打扫卫生阿姨的、有调查油印室工作人员的…我把学生们带到他们想调查的对象处,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并用手机录制着他们表演的节目。一组肖子尧组仔细认真;二组田思雨组细心有礼貌;三组陈文雅组问题独特……一个个精彩的问题,孩子们是那么轻松,那么愉快。当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时,他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课下,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等调查,还拍摄了相关图片,学生们的热情,让我尤其感动。

公开课上,学生们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归纳汇报,效果出乎我的意外,真挚的语言、感人的话语,班主任老师、保安人员、打扫卫生等服务人员真实可见,阿克苏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等的照片,又很好启发了全班所有学生。

课堂上,我灵活安排了《爱在身边》讲诉学校初一(2)班严光梁同学事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希望工程苏明娟的故事;爱要大声说出来;请每位学生讲一句你理解的‚爱是…‛,最后,孩子们将自己手中的爱心卡贴到黑板上,或是传递到老师、同学手里四个环节内容,公开课达到了良好效果。

课后,学生围着我要拍照,还追问我:‚老师,我们表现的好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适时总会开放。

这节课的成功,让我反思:

一、相信学生。孩子的能力值得肯定,相信他们有积极参与的兴趣,相信他们有自我挑战的勇气,相信他们有自编自演的能力。因为充分相信,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二、解放学生。学生的解放首先源自于教师的解放。我把自己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出来,把课堂慷慨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讲,去演。因为彻底解放,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开心。

三、利用学生。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利用。利用孩子们的表现欲、荣誉感,开展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因为有效利用,节目精彩纷呈,孩子表现出众。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4篇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 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5篇

刚接一(3)班时,有位家长告诉我:“老师,我那孩子不说话,请你帮忙好好引导引导。”说这话时,家长满含期待地望着我。我吃了一惊,以为他的孩子真的不会说话。我很在意这事,时时留心他的孩子。孩子名叫瑶瑶,一双惊恐的眼睛,时时怯懦地躲闪着。班里的活动,她从不主动参加。上课提问时,也很少举手回答。观察之后,我下决心改变她。因为,我发现,她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会做,而是在她害怕,她心里有着尚未解开的结。

我利用课余时间找瑶瑶,谈话,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并有意识地为她提供机会。一次晨会时,我提了一个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挺有难度的问题:如果父母都不在家时,你一个人该怎么办呢?在我的再三眼神鼓励和动作暗示之后,她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声音又轻又低:“老师,我„„我会把门锁„„锁好„„不爬窗子„„等他们回来„„” 一个六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的安全意识,看来,我平时的安全教育还是挺有成效的嘛。我欣喜过望,同学们也楞了。机会不容错过,我在班上表扬她说:“你看人家瑶瑶,多能干啊,懂得保护好自己,比原先进步多了,我们都要向她学习!” 她笑了,笑得天真而又舒心。从那以后,她举手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

除了锻炼她回答问题的胆量,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说话”能力。一次,说话训练的内容是问路:兰兰要到荔枝园去,但不知路该怎样走,她该如何向老爷爷问路?思考之后,瑶瑶,举起了手,但又担心自己说不好。我说:“万事开头难,这次说不好还有下次。再说,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呢,老师相信你。”我让大方的如君同学与她配合,模仿文中的主人公以对话形式进行表演,她们表演得很成功很出色,没有一点难为遮掩的痕迹。

有了第一次,不愁第二次,瑶瑶,这个令家长和老师都发愁的同学,奇迹般的发生了变化,变得积极了,主动了,可爱极了。我想,不要小瞧一句普通的话语,它有时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改变孩子的一切。鼓励的话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使“哑巴”一样的孩子最终开口说话。

还有一次,二年级新学期开学后的一天,我发现班里的纪律比较松散,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有的组长已起不到带头作用。为了既能改选出的新组长,又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通过竞争,从全体同学中选出4名同学当组长。

宣传鼓动之后,学生们纷纷登台“演讲”。很快,3名组长尘埃落定。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当组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班里素有“小霸王”之称的刘汇略同学。班里有些同学已“嗤嗤”地笑起来,经常任性,有点不讲道理的他也想当组长?“他能胜任吗?”我质问自己。可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一个同学进步的正当要求。我望着他,他也望着我,学生的眼神告诉我:“我能行,老师,相信我吧!”我点了点头说:“老师相信你,你能做好的,是吧?”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这个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回答问题积极,工作认真负责,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他再也不是那个和同学斤斤计较的小少爷,开始学会谦让与宽容了。看着学生的变化,我想: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脱胎换骨呢?这就是相信,这就是鼓励。由此可见,学生的变化源于鼓励,教学中不能缺少鼓励。人的思维能力若面团,鼓励犹如酵母。离开了鼓励的思维如死水一潭,思维中加入鼓励成分,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学生的能力存在个别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6篇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 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上一篇:行政许可服务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下一篇:3分钟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