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

2024-01-27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第1篇

起点以当地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为基础,从历史文化价值角度入手,整合当地政府、旅行社、相关媒体、其他社会资源形成一条产业链,以达到政府扩大影响力,旅行社提供客源、相关媒体报道、其他社会资源通过微电影、合作大电影、电视剧、摄影活动等等形式,促进当地的民俗、文化、经济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与旅行社的合作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加入进来,加快景点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与媒体的合作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宣传角度,组织各类活动来推进,以达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与各影视制作单位合作,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合作制作一些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文化。

与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活动的爱好者协会合作,结合当地天然资源,组织各类户外活动,以期达到宣传当地、增加对当地的文化、民俗、人文的了解,间接地宣传当地的目的。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人们对旅游业方面的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了旅游业当中的热门行业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态旅游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模式上的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来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管理内容;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旅游业当中比较热门的生态旅游来说,有课不仅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要获得精神上的娱乐以及放松,而这就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要对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创新。在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旅游公司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对生态旅游服务质量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当下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旅游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减少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中的矛盾,是实现旅游管理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体系

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内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性概念,通常情况下,生态旅游管理内容需要包括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的监测苹果以及服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多跟管理内容。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将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体系大致分為三个部分,既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环境评价以及生态化旅游有效管理与服务。

1.1生态旅游科学规划

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根本,因此在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当中应该首先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而生态旅游科学规划就是在这一理念为前提下的旅游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成分的理解,以此来制定一系列对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保护方案,并且生态旅游科学规划应该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当中去,因此在规划方式上,会采取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协调配合发展,用长远的目光去对规划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努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为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2生态旅游环境评价

虽然说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较为蓬勃,一些地方地区的生态旅游企业就会出现管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从而容易导致一些生态环境管理上的问题,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就是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寻找解决方案的一个实际过程。生态旅游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生态旅游环境评价会对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具体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地理位置、景区的特色资源以及生态旅游景区在未来的开发方向、需要使用到的开发手段以及方案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在此过程当中来发现部分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

1.3生态化旅游有效管理与服务

除了要做好生态旅游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外,同时也需要注重做好旅游业本身的管理内容,生态旅游的本体是旅游业的一种,因此是否能够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服务将会对游客的旅游满意程度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加强生态化旅游的有效管理与服务,要首先能够树立正确的旅游管理理念,处理好旅游服务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实际关系,同时为游客们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

2.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探究

2.1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在目前所有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是相对来说最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之一,通常情况下,国家政府会采用“国家公园+志愿者”以及“政府+企业经营”这两种管理模式,而具体要采用哪一种管路模式,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选择。首先是对于国家第一类资源进行保护时,应该选择“国家公园+志愿者”的管理模式,因为国家在第一类资源保护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及作用,在该管理模式中,政府需要和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建立合作管理,如当地政府与当地的高校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发挥志愿者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对国家第二类资源进行保护时,可以选择“政府+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由国家政府通过政策来帮助企业吸引资金,然后由企业合理的分配资金来打造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2.2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在旅游景区当地政府以及企业管理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有社会组织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将管理职能赋予给社会组织,让其也参与到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管理过程中要强调各自权限的有效分离,如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管理权以及经营权进行分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权利得到有效制衡,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让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发展,并同时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

3.结束语

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是有效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相关企业及部门要加强对该方面的关注程度,积极的学习并掌握新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方法,并对目前阶段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问题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采取由国家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的多种旅游管理创新策略,来促进旅游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探讨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科技视界,2019(23):163-164.

[2]刘冬梅.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2):161-162.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在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分析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探讨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转型发展思路,并提出具體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38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重大决策同时,国家旅游局提出“515战略”,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转型升级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1 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整体规划,旅游项目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内蒙古各地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其主要是农牧民利用自家的房屋、田园、牧场为游客提供游乐和餐饮服务。这种形式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规模小且分散,旅游活动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采摘、吃农家饭等。二是由政府引入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形成集科研、科普、加工、销售、观光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示范园区,并能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如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产业类型等。这两种形式乡村旅游大多旅游项目单一,主要以游客采摘、观光休闲为主,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缺乏较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个性不足,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成为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1.2 旅游接待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

内蒙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注重景点开发,而忽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导致旅游接待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大多数乡村旅游点住宿条件落后,卫生环境差,景区内的公共绿化、电力、电信、环卫、景点指示牌、公共厕所、停车场、旅游商品开发等配套设施没有完全跟上,有的旅游点缺乏公共交通工具,可进入性较差。有限的接待能力,较差的可进入性、不仅大大限制了游客前来旅游的积极性,也难以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收入,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1.3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特色

乡土性是乡村生态旅游本质特征之一,是保持乡村生态旅游活力的重要源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要深刻发掘乡土文化内涵,突出乡土文化特色,提升产品吸引力。目前,内蒙古各地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缺乏特色,这成为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4 缺乏营销观念,营销水平低,旅游品牌知名度低

由于内蒙古各地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在乡村生态旅游营销中没有充分发挥营销主导作用,加之农牧民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乡村生态旅游大部分借助于传统的推介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尽管有极少一部分地方的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但由于宣传的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功能简单、还无法取得较为显著的营销效应,导致很多优秀的乡村旅游资源“养在深闺无人知”,旅游品牌知名度低,这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2 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转型发展思路

2.1 由分散经营方式转向集团经营方式

内蒙古各地乡村生态旅游点很多,但大多规模小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内蒙古各级政府应整合旅游资源,抓大放小,重点培植和打造龙头旅游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中小旅游企业发展。

2.2 由同质化旅游产品转向差异化旅游产品战略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游客需求,因此内蒙古各级政府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必须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细分市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2.3 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乡村旅游点靠价格低廉招徕吸引游客,游客走后,并没留下深刻印象,重游率很低,这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应深刻发掘文化内涵,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2.4 由传统营销转向电子商务营销

现阶段内蒙古各地乡村旅游点营销观念滞后,营销手段单一,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因此各地在营销时应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等,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智慧乡村生态旅游。

3 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具体对策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得以同步推进。

3.1 加强政府规划,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科学规划,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引导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在开发规模、开发主题和开发内容等方面要严格管控,加强产业融合,开发多元性旅游产品。避免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类型单一。

3.1.1 科学统筹规划

科学统筹规划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内蒙古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各自旅游资源的特点,立足本地区实际,准确定位,统一编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在编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要与其他规划有机衔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这一重要元素。内蒙古各地决策层在规划设计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有没有旅游资源可挖掘和开发,有旅游发展潜力的要优先突出其旅游功能,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点,失去乡土本色。

3.1.2 突出地域特色,设计多元化旅游产品

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种类,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对乡村生态旅游产品都有不同需求。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層次进行开发和设计旅游产品。从自治区范围来看,各地乡村生态旅游各具特色和优势,需要整合为不同层次产品体系。一是坚持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即要错位发展,设计多元化旅游产品。如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种植、浇灌、施肥、收割、养殖等原始生产活动经过包装编排,开发成有趣的、参与性高的旅游产品;将民间中陶艺、木雕、剪纸、制毡、奶食品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经过挖掘加工,设计成游客参与体验型产品;还可以将一些传统民俗如婚俗、祭祀习俗等包装设计成民俗体验型。这些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还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收入。二是实行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村一品”。各地在设计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时,应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景观,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恶性竞争局面出现。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整合各方资源,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用于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乡村旅游设施需要加强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旅游指示牌、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应配套建设。全区各地要优先解决重点休闲农业点与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与旅游镇(街)村之间的道路连接线建设问题,依据客流量情况和换乘需要,合理设置专线,增加通往休闲农业景点的交通线路;以“厕所革命”为契机,推动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点)公共厕所及停车场升级改造工作;完善全区各地国家等级风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牧户接待点和自驾游基地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

3.3 深刻发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就是特色,构成其特色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区别于其他类别旅游产品的特性——原生乡土性,另一方面区别于同类旅游产品的特性——稀缺文化性。乡土文化是乡村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吸引因素,文化性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要挖掘文化内涵,保留本地特色,就土避洋,真正给客人“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感觉。千万不能盲目跟风,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把乡村中最本质的东西丢掉了,使乡村变得“城市化”。因此内蒙古各地应依托资源优势,挖掘本地独特文化,使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更好地融合起来。

内蒙古各地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时,一定要坚持特色原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独”。具有自然景观优势的,可以开发观光休闲型旅游产品,突出“生态性”,如具有中国最美田园景观的内蒙古固阳县春坤山草原;以悠久历史文化著称的古村、古镇可以开发名村名镇型旅游产品,如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多伦县多伦淖尔镇、五当召镇五当召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可以开发特色民俗民风型,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敖鲁古雅村、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东光村和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力格苏木后瓦窑嘎查。二是避免“商业化”“城市化”,注重历史文化文脉的传承。各地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时要体现“原汁原味”,保持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要留得住乡愁,避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失去乡村韵味。在开发时非常注重乡村原来风貌的保护,尽量保留原有街道、古巷、树木、建筑,这不仅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3.4 提高营销水平,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已经从初始的营销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价值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内蒙古各地应转变观念,提高营销水平,注重品牌营销。

第一,加强区域合作,实行品牌营销。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为提升品牌效应,推出“643X”品牌体系,即“六大品牌”口号;四大区域品牌;三级品牌线路;若干景区品牌,这是整个品牌体系的基础。因此各地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时,应以“643X”品牌战略为契机,准确定位,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包装和整体营销,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避免各自为政,单体营销,形成恶性竞争。

第二,实行“互联网+”,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化。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营销水平。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和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带动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乡村旅游App、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智慧旅游示范村。鼓励各地建设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乡村服务平台。”因此内蒙古各级政府以此为契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销售,不仅可以方便游客,而且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一是建立统一的内蒙古乡村旅游网,集中发布各地乡村旅游景点信息,包括景区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路线、住宿餐饮、联系电话等方式,并提供网上预订与线上交易服务,这样有利于实现信息双向交流,方便游客出行,还可降低旅游企业营销成本。二是鼓励农牧民积极转变观念,增强营销意识,用现代通信网络手段加强营销,如App公众号、微信平台,这样可以吸引周边更多散客,扩大景点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EB].http://www.cnta.gov.cn/ztwz/515zl/.

[2]华夏经纬网[EB].http://www.huaxia.com/ly/lyzx/2016/03/4745292.html.

[3]魏国楠.借力“十个全覆盖”打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攻坚战[N].内蒙古日报,2015-12-17.

[4]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唐珂,刘祖云,何艺兵.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黑龙江省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为实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做好开展生态旅游的思想和人员准备,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重视生态旅游的环境监测。

关键词: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将在21世纪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为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1999年黑龙江省提出了开发生态旅游的新思路,这也是黑龙江省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作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生态旅游的发展虽然给黑龙江省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要实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

一、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生态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生态旅游规划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但黑龙江省缺少复合型的旅游规划人员,相当一部分规划人员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些地区甚至仅靠领导的主观臆断来进行开发建设。另外,景区景点规划不系统不配套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规划过分追求“高、洋、奇”,但论证不充分,涵盖不全面,而且,缺少对规划的反馈和修订。这种生态旅游规划必然使其贯彻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不合理。由于黑龙江省在对原生生境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大量建造旅游设施,使原始的自然景观中引入了过多的人工成分,不仅破坏了生态资源甚至引发生态环境退化,像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景观、扎龙湿地等景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或质量下降。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且较低,资金不足导致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尤其在旅游旺季,停车难、食宿难等问题更是给外来游客带来了阻碍。

第三,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虽然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表面上搞得很红火,实际上许多保护区管理仍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方式和技术落后。大多数游人和景区的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游人缺少自律和环保意识,管理者监督和控制不力,许多生态景观面临严重破坏。虽然黑龙江省各地都将生态旅游提到了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地位,但在总体战略、投资倾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仍未给生态旅游业一个明确的定位。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制,尤其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但黑龙江省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政府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影响了政府在生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市场管理中的权威性,并成为了制约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最后,现有旅游人力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过去国营或集体林(农)场的职工,他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如何开发此种新兴产品更是一窍不通。许多地区即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也不知该如何有效利用,有些地区的开发者甚至忽视本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而将开发重点投向一些离奇的神话传说,或在低级趣味做文章。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不仅浪费了黑龙江省有限的投资机会,同时还损坏了当地的旅游形象,甚至还会影响到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和产品,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原生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态旅游的这一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中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应有利于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处。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生态旅游者都要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担负责任。

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为发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和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应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下有利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开展生态旅游的思想和人员准备

由于生态旅游在黑龙江省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都缺乏深入地了解和全面认识,导致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的力度,使更多的人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怎样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要求。这项工作应该是全范围和全天候的,从政府机构到新闻媒体,从开发商到从业人员,从旅行社到导游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重视起来,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二)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工作

生态旅游规划是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角度出发,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规划时应对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及其特性、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旅游需求数量及特点、旅游地公平发展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论证,这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黑龙江省政府应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业,将其作为一项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早出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及其实施规范,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发建设。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生态旅游开发优势,进而转换成经济优势,这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首先,发展生态旅游不能一哄而起,黑龙江省应支持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活动,通过五营、五大连池、扎龙、漠河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积极探索,将其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同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应当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生态旅游按资源属性可分为自然生态旅游、社会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三大类。黑龙江省应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观光农业、地质遗迹等生态旅游为主导,重点开展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游,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文化游、温泉疗养游,大兴安岭、伊春的森林养生游,牡丹江、鸡西的湖泊观光和地下森林猎奇游,佳木斯、双鸭山、鹤岗、齐齐哈尔的湿地生态游,黑河、嘉荫、绥芬河、东宁的中俄边境游和异国风情游等生态旅游路线。

(四)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

从运行体制来看,生态旅游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本着“市场引导,政府主导”的方针,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和需求特点,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旅游产业的定位、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对重大旅游项目的把关和政策扶持,在启动阶段的资金支持,以及制定旅游管理办法和投诉规定等方面。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也应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密切配合,根据生态旅游发展实际,制定出针对旅游公众和旅游经营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有关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和行业标准,从而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重视生态旅游的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环境监测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断优化规划设计,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合理,保护更加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运作宜采用“工作坊”形式,即以专业机构为核心,取得被监测地的合作与协助,邀请相关的单位、院校、机构以及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达成可行性的共识,提高规划的实际应用性。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生态旅游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文章基于利益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的关键条件,取决于旅游资源当地居民的参与、生态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因为,为了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在制度的设计上,注重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聚集和跨区域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业 社区参与旅游 产业集群 区域合作

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尤其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时,各个地区越来越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纷纷将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国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连片特困区。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议要求,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大别山所覆盖的各个县市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面临着极大的约束,而生态旅游产业则成为大别山地区实现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及模式

生态旅游产业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烟”产业。当旅游业面临着过度开发、不均衡开发、生态退化、文化入侵等等问题时,大众旅游正在被生态旅游所取代。生态旅游通常是以参观由政府、环保或科学组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保护区为主体,再辅之以其他旅游服务的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是将自然和文化资源置于计划和发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产业。众多国外学者强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密切关联的,在开发与保护中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公园是当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模式。McAllister(1999)统计发现大量的生态保护区采取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模式,超过130个国家采用这一模式设立保护区,占接近全球版图的五分之一。这一模式不仅仅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国际商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以及全球范围的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世界银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生态资源保护组织等等。

同时,国外众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生态旅游产业既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因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仅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对于缺少资本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言,该产业是增加就业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减少或消除贫困。

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根本,所以将获取的旅游收入转化为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选择。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产业最好被称之为“方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

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1、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注重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根据Honey(1999)“利益者相关”理论:人们将保护那些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价值的自然资源。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当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否则因为被划定为保护区,周边居民因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离开或者是偷猎而导致保护区生态恶化。因此,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健全的生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人口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社区归属感和经济依赖程度四个特征,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under(2000)则从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与支出结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分布,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基于此设计了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激励措施。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阀值”是生态旅游承载力

尽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但是对该产业的开发会受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限制。熊鹰(2013)这样界定生态旅游承载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ETCC)是指一定时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态旅游活动在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系统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影响变化,并能维护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双方充分受益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极限值。所以,生态旅游承载力通常表现出“阀值”的概念,即超过了旅游地的“阀值”就会影响到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维持。生态旅游承载力是生态旅游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也就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最大开发强度,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上限,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客观的限制。

熊鹰(2013)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1)资源空间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空间面积,游步道长度和旅游服务设施数量;(2)环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动的协调组织能力;(3)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种经济社会因子;(4)社会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感受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态度。对生态承载力的判断应该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据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最小值来确定其值。

3、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核心竞争力是生态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旅游产业的表现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景区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对于构建湖北黄冈大别山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较强的景区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然景观,更需要塑造出独具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因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游客对独特文化诉求的旅游形式,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是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大别山地区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这是发展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的灵魂,也是该产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

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当地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墨菲(1983)首次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强调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全面而有效地参与到旅游经济活动中,同时也参与到旅游的规划、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会文化维护和社区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因为当生态旅游地的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中环境、文化、社会的负面承受者时,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更多地获益更能体现其公平性。当前大别山地区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居民缺乏参与的技能、人员和资金,旅游客源较少等因素都制约着当地居民有效地参与。目前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处于初级阶段。

2、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程度

当前越来越多的旅游区朝着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通过集群的方式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长三角旅游协作区、珠三角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带等。旅游产业集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维度和载体,通常决定着旅游产业所在地区的比较利益,进而决定旅游产业长远的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依赖于其自然资源禀赋。旅游业不同于工业资源和工业产品的自由运输特征,旅游资源通常是分散的和不可移动的,这就决定了旅游活动只能在具有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进行,消费者也只能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无法像工业产品可以进行运输。因此,旅游产业的产业产生集群的动因也不同于制造业。赵书虹(2009)分析发现生态旅游产业所形成的是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在资源富集区域形成,同时逐步发展其它辅助产业部门,形成圈层,最终结成固定和完整的网络系统。刘会燕(2008)以浙江中部两区、四市、三县为例,指出浙中地区要以“群”的合力提升旅游规模,凝聚旅游产业发展的力量。

伴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边界快速扩张,多元化的旅游产业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维度。杨勇(2011)认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维度是旅游业宽度的拓展,也就是旅游产业形态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扩展程度,是针对旅游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旅游业所能够提供的产业形态的产品线宽度。限于旅游统计数据的缺失,他基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方面的统计现状,构造了刻画旅游产业多样化的工具,使得对旅游产业的多样化水平的度量成为可能,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多样化而非专业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要促进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综合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市场竞争态势、旅游产业定位和产业总体布局等相关因素。因此,基于对黄冈大别山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的研究,采用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确定红色生态旅游的市场定位,然后从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角度研究如何促进该产业在黄冈大别山地区的发展。

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核心企业、旅游关联企业和旅游辅助企业以及相关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基于优势旅游资源在一定地域空间聚集,通过密切联系、协同合作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刘佳等,2013)。而杨勇(201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对该产业规模扩张的作用与由产业集群而产生的专业化的集体效率的改进的作用更加显著,所以主张政府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多样化的政策,同时分析也发现专业化和多样化均可以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也主张构建协作网络,促进核心旅游企业与关联企业的联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外部性。黄冈大别山在湖北境内,邻近安徽和河南所属大别山,因此,地区之间的协作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三个地区在地理上的邻近、资源上的同质,可能会导致其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出现同质化,出现低效的资源配置。各个邻近的地区应该积极地展开合作,制定一个统一的开发规划,塑造统一的旅游形象,既高效又塑造各个地区的旅游特色,又增强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注: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001203;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大别山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014000504。)

【参考文献】

[1] Sven Wunder:Ecoturism and Econom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

[2] 熊鹰: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经济地理,2013(5).

[3] 赵书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演化[J].统计与决策,2009(24).

[4] 刘会燕: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8(10).

[5] 杨勇:专业化、多样化与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当前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6] 刘佳: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4).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及数据处理

(一)旅游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又称“生态占用”,最早是在1992年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 Rees提出,是一种定量分析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利用程度和一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方法,测量某一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于1996年首次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引进,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与生态足迹的没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需要根据旅游业本身自带的特点加以改变。

①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旅游活动中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六大类即食、住、行、游、购、娱,因此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和游览观光六大部分。首先分别计算六个子模型生态足迹,然后进行叠加,最终得出区域内的旅游生态足迹,即TEF=TEFfood+TEFaccommodation+TEFtransport+TEFvisiting+TEFshoping+TEFentertaiment (1-1)式中:TEF 表示总的旅游生态足迹;TEFfood 表示旅游餐饮生态足迹TEFaccommdation表示旅游住宿生态足迹;TEFtransport表示旅游交通生态足迹;TEFvisiting 表示旅游观光生态足迹;TEFshopping表示旅游购物生态足迹;TEFentertainment表示旅游娱乐生态足迹。②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TEC =N *tec= N(1-2)式中:i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TEC为区域总的旅游生态承载力;N为旅游者人次数;tec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ai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xi为产量因子;ri为均衡因子,并且不同要素的均衡因子不相同,③旅游生态盈余或旅游生态赤字计算。TES (TED)= TEC-TEF (1-3)式中:当TES >0表示生态足迹小于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则代表旅游生态盈余;当TED<0表示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示旅游生态赤字。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①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计算。本文计算旅游餐饮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向游客提供餐饮的餐饮设施建成地面积、农副产品、动物产品、蔬菜水果等游客食物消耗的生物生产面积、提供餐饮服务的能源消耗的化石能源地面积三个部分。其一本文所指的餐饮设施是指只提供餐饮服务的餐饮设施建成地面积;其二将当地居民的人均每日生活食物消费量、能源消费量代替游客人均每日生活食物消费量、能源消费量进行计算。②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游客往返于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能源消耗足迹,二是各种旅游交通设施的建成地生态足迹。③旅游观光生态足迹计算。游览观光的生态足迹是指观光设施的建成地生态足迹和观光的能源消耗足迹。④旅游娱乐生态足迹计算。旅游娱乐生态足迹主要是指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的建成地面积及其能源消耗。为游客提供旅游娱乐设施的建成地是指室外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等。另外旅游娱乐活动中的能源消耗相对较少,本文不进行计算。

二、结果与分析

(一)2015年赣州市餐饮生态足迹计算

根据餐饮生态足迹计算公式,赣州市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包括3个部分:①赣州市餐饮设施建成地部分的生态足迹。根据赣州旅游网及实地调研,赣州市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且不提供住宿服务的餐饮设施总建成地面积大约为27hm2,同时根据表1知其均衡因子是2.8,所以赣州市旅游餐饮设施的建成地面积生态足迹为S=2.8*27=75.6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7 2x10-4 hm2。②赣州市游客食物消费的生物生产生态足迹。通过实地调研得知赣州地区游客平均旅游天数为1.5天,从赣州市统计年鉴获得赣州当地居民的人均每日生活食物消费量,各类食物全球平均产量科研通过查看文献获取。③赣州市旅游餐饮中能源消费的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本文选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作为赣州市餐饮消耗能源,赣州当地居民的人均每日生活能源消费量从赣州统计年鉴获取。其旅游餐饮钟能源消费的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为:天然气人均能源消费的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1.1176 x 10-4 hm2,原煤人均能源消费的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2.1937 x 10-4 hm2。将以上三个部分加和汇总得出赣州市2015年旅游餐饮生态足迹为100584.89 hm2,人均餐饮生态足迹为20.9497 x 10-4hm2。

(二)2015年赣州市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

2015年赣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801.24万人次,由有关统计数据研究显示,赣州市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临近的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及江西省内。结合现状,本文假定2015年赣州市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只包括火车和汽车这两种交通方式,根据这一假设,我们将赣州市游客分为以火车为交通工具的远程游客,本文选取长沙、广州、漳州、南昌四个地区为代表,用他们到九江的铁路里程数求和平均,得出使用火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中远程游客的平均旅行距离为424km。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短途游客,我们选取的是梅州、龙岩、韶关、河源、吉安、新余六个地区为代表,计算出平均旅游距离为264 km。2015年赣州市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火车生态足迹12.1074x 10-4 hm2/人,长途巴士生态足迹12.2144x 10-4 hm2/人,小轿车生态足迹72.9345x 10-4 hm2/人。

(三)2015年赣州市旅游观光生态足迹计算

根据实地调研得出赣州市景区内道路、停车场和游览空间的建成地面积为5400 hm2,其中均衡因子为2.8,则2015年赣州市旅游观光生态足迹为15120 hm2,人均旅游观光生态足迹为3.1492 x 10-4hm2。

(四)2015年赣州市旅游娱乐生态足迹计算

赣州市市旅游娱乐设施可分为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室内的旅游娱乐设施大都配套于餐饮和住宿场所内,这里不再重复计算,室外的休闲娱乐设施主要是指公园、广场等大型娱乐场所。目前赣州18个县市有公园广场共有51个,建成地面积共1532 hm2,人均0.3191 x 10-4 hm2。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计算,得出了2015年赣州市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均衡人均生态足迹20.9497 x 10-4 hm2/人,占17.22%;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均衡人均生态足迹97.2563 x 10-4 hm2/人,占79.93%;旅游观光生态足迹均衡人均生态足迹3.1492x 10-4 hm2/人,占2.59%;旅游娱乐生态足迹均衡人均生态足迹0.3191x 10-4 hm2/人,占0.26%。

综上,赣南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但根据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显示,赣南旅游资源并未被充分有效利用,尤其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方面开发深度不够。目前,需要充分发挥和挖掘赣南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赣南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单位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赣南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编号16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医院员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成长师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