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23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介绍了城市居住区中绿色空间的形式, 分析了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原则和设计原则, 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居住区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园林植物;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光秃的城市, 對城市建设也提出了“园林城市”和“城市森林”等新的概念。城市景观是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景观, 其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景观有着显著的区别, 而植物景观是柔化城市强硬形象的最好途径。

1 居住区中绿色空间的几种形式

1.1 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指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 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0.5~1.0 km, 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地点。

1.2 小区游园。

小区游园是指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 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面积较居住区公园略小, 但能满足基本的居民生活和休闲。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0.3~0.5 km。

1.3 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一种特殊的绿化形式, 主要利用各种藤本植物、部分矮小乔灌木对墙面、棚架、阳 (窗) 台、立柱、高架桥等建筑进行绿化美化, 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与环境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垂直绿化占地面积小, 充分利用了空间, 大大提高了城市绿量, 增强了绿化的立体效果。由于攀援植物随着物体外型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软化了建筑的生硬轮廓, 并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 创造出多种生动的装饰效果。

1.4 屋顶花园。

屋顶结构负重有一定的限度, 屋顶绿化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这是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的重要区别。因此, 应根据屋顶的不同负荷量制定种植层高度及植物配置。种植土应选用轻质材料, 同时要注意防水、防渗漏。

1.5 室内花园。

室内花园,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室内植物布置室内空间, 增加植物, 这适用于小区的会所、管理用房等, 以创造良好的室内景观。

2 居住区植物选择原则

居住区的植物配置, 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 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 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同时, 兼顾视觉环境景观, 使人口密集的居住建筑区成为舒适、优美、健康的绿色环境。

2.1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要使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培条件基本适应, 以保证植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长。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引种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为辅, 根据功能与造景要求合理配置其他经济且成活率高、并能充分显示地方特色的植物。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还可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基础上, 体现小区特点, 利用较统一的植物, 营造出区别于其他小区的独特之处。

2.2 充分考虑季相和景观的变化。

生活在现代化都市和相对固定室外空间的人们,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常常是人们最直接感受自然的方式。因此, 居住区内一般应多配置具有春花、夏荫和秋叶的植物, 搭配少量常绿树, 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效果。现在一些地区的居住区为了追求四季常绿的效果, 往往多种常绿树, 而忽视四季植物景观的变化, 使植物景观变得单调, 更使居住区内的植物群落变得单一化。

2.3 乔、灌、草、藤、花结合, 提倡垂直绿化。

城市中用地紧张, 居住区绿地面积有限, 但相关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面积在30%以上, 旧区改造应达到25%。因此, 绿化设计要注重乔、灌、草、藤、花结合, 特别提倡垂直绿化, 注重立体效果。利用一些藤本、攀援植物, 结合花架、景墙等园林建筑, 既能遮挡不雅物件, 又可形成遮荫棚, 为居民提供休息、纳凉处。

3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建筑—环境”的学说, 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 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 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园林设计师开拓新思路, 在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 力求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

3.1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城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体现生态性, 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景观, 达到好的效果。首先, 植物景观应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创造出宜人的自然景观;其次, 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活动, 充分发挥植物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最后, 植物的配置要充分科学, 建立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为人们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2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备的特性。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应重点考虑人们的审美要求, 在强调景观环境形象时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感受, 突出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有机联系, 以多种处理手法, 塑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部空间。植物丰富的色彩季相变化和外形的不确定性是建筑物所无法比拟的。

4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建设数十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规划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详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指标体系, 绿地率最低为30%, 小区人均公共绿地最低为1 m2。由于国家标准中对于绿地率的统计并未按实际的植物种植面积来计算, 而是沿用了城市规划中的统计方法, 所以造成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 追求大树, 忽视实生苗的使用, 反生态的过密种植, 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 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 初期高密度种植的植物群落数年后便会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衰退, 造成浪费。著名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公园案例———出自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丹·凯利的名作, 就由于反生态的高密度种植设计直接导致其从一个获奖名作到面临被拆除的境地。

5 小结

居住区的环境是人们日常感受最直接的环境, 它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情况, 现在很多楼盘都非常重视园林效果, 以园林景观作为小区的卖点来销售宣传, 而植物的景观状况往往直接决定其效果。

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 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 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 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昌笃, 鲍世行.中国城市化及其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16, 4 (1) :84-90.

[2] 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居住区水景能有效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交流,是居住区生态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我国居住区水景景观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水景设计应用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居住区水景基本特征提出规划设计,依照对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实例分析,最后对居住区环境中的水景景观应用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水景设计 生态 居住小区

水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悦。更好的放松身心解除压力。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出高品位、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居住区水景,不仅可以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据国家房产机构的近期调查结果表明:最理想的居住地为:江河湖山融为一体45%,水景22%,海景19%,山居14%。自古以来,中国人择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1]。

1 应用的现状

水在我国早期庭园构成上就占据主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水体形式丰富,景致多变;水体在园林中所占面积较大,又称“巨浸”。隋唐时期,园林水景处理往往规模很大,例如洛阳西苑。

近年来,居住区水景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在新建居住区逐渐流行起来,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小区环境四季常绿,而且要求小区有调节空气质量的水系。另一方面,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广,房地产企业竞争加剧,为了树立企业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水景更是成为各开发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的突破口,开发商竞相推出带有水景的楼盘项目,有的甚至以水景为主特色。

2 居住区水景应用的重要意义

宋代郭熙的对水的特性是这样描述的“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四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欲扶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生辉,此之谓活体也”。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器,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水景作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居住区的造园中的得到了充分运用,体现了水景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居住区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和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而且和人们几乎朝夕相处,对其感受的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水景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可谓无所不在,而水景与人们的生活更是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一般人们都喜欢水,和水保持着较近的距离:当距离很近的时候可以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到水的亲切,水的气味,而且水雾、水温都能直接刺激到人,让人感到兴奋。当距离较远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边,实现近距离接触;有时候水景设置得较为隐蔽,往往可以通过水声来吸引人们,使人们感到水的另一种情趣。居住区水景最具有代表性,规划良好的水景应当把相应的风格及周围环境考虑进去。再配以音乐、灯光形成千姿百态的动态声光立体水流造型,不但能装饰、衬托和加强建筑物、构筑物、艺术雕塑和特定环境的艺术效果和气氛,而且有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3 水景应用存在的问题

水体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份。水又是一种优良的溶剂,从广义上说,几乎没有什么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为此使水体的颜色、水体的质量千变万化,常常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景观水体而言,要求清澈透明,给人以舒适感。而实际上往往难以达到。在景观水体的修复中,常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3.1 忽视生态性

采用混凝土底质和驳岸,块石或混凝土这种单调而粗糙的材料与水的柔美和秀丽格格不入,还阻断了水的自然循环,破坏了水生动植物系统的生态环境,消弱了人与水之间的亲和度。

3.2 未充分利用水资源

大多数景观用水依赖于城市供水,未积极应用节水和雨水、污水、中水回用技术,没有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3.3 后期维护不善

由于未充分考虑限制水景可持续性的各种因素,导致水体逐渐被富营养化,水质恶化,造成负面作用,最终只能干涸停用或仅节日亮相。

4 居住区水环境的具体应用

4.1 自来水、污水系统。

设置自来水系统,由市政自来水统一供给;设置污水排放系统,接入市政污水系统。

4.2 中水应用

中水是通过将新建楼房的优质杂排水(淋浴、盟洗和洗衣废水)收集并经过适当处理后获得,中水的用水构成主要有:绿地浇灌、道路浇洒、景观水补充。

中水系统工艺与规模。根据中水用户的水质要求、优质杂排水的来水水质、以及水量平衡,对小区中水系统进行了设计。(1)其工艺为:优质杂排水收集系统—调节池—水泵—毛发收集器—微絮凝过滤—生物活性炭—二氧化氯消毒—中水池—水泵—中水供水系统。(2)设计规模150m3/d。调节池、中水池的容积各80m3。

中水系统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考虑中水处理站基建投资、设备折旧、运行费用等,该小区中水系统经营成本4.2万元/a,户均经营成本38元/家。户均节约水费100元/家。从年经营成本和年节约水费支出可以看出,中水系统的使用,经济效益明显。

4.3 水面蒸发量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置E-601型蒸发器测定水面的蒸发量,但其测得的数值比水体实际的蒸发量大,因此须采用折减系数,年平均蒸发折减系数一般取0.75~0.85。

也可用下面公式估算。

E=0.22(1+0.17W1.5200)(e0-e200)

式中E为水面蒸发量,mm;

e0为对应水面温度的空气饱和水汽压,mbar(1bar=105Pa);

e200为水面上空200cm处空气水汽压,mbar(1bar=105Pa);

W200为水面上空200cm处的风速,m/s。

4.4 雨水系统

将生态雨水利用方式与小区内景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节约自来水等水资源,减少暴雨径流,降低径流中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排入系统所造成的污染,削减洪峰流量,减轻防洪压力,还可以改善景观效果。在居住区内,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主要来源于屋面及路面,如能将住宅小区内的径流雨水采用植被浅沟、植被缓冲带等生态集水与净化方式进行雨水补水利用,即使是在降雨量较少的北方城市(如北京的年降水量约500mm左右),当住宅小区的总面积为10万m2时,综合径流系数按0.65计算,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则年可利用雨水量约3万m3,补入的雨水量不仅补偿了蒸发损失,而且还有余量可供回用。如果对初期雨水进行有效弃流,再利用植被的净化作用处理后,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水质将可以满足水体的水质要求,再通过对水体结构、水循环方式及生态系统的合理设计则可实现景观水体稳定水质条件下的良好运行。

4.5 传统的结合与创新

在中国,水景最多运用于住宅区园林化室外空间设计,在创作手法上多是相对汲取东西方造园手法与要素,基本上是对古典园林的模仿与微缩;而在西方国家,除了私人拥有的花园水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在形式和艺术方面有很大发展之外,公共场所的水景设计更受重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道亮丽风景,融入更多现代设计手法及理念,注重创意与构思,蕴涵了更多人性的、自然的思索。

现代水景的设计是对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继承以及现代环境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庭园水景和公共空间的小品水景两类。现代水景设计既有对传统理论及方法的继承,也突破了传统理水的形式及内涵,体现出现代环境艺术的成就,体现了现代人的哲理思考、精神状态、生态及人文关注,运用了许多现代技术、材料,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水景形态。在现代水景设计中,技术的重要性在增加,某种程度上水景是以各种设计及技术手段去体现水的特性,是液态的立体艺术、雕塑艺术,每种水的营造都和建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例如太阳能喷泉、音控喷泉水景中现代材料不锈钢、玻璃的应用等。

5 结语

水环境虽然只是住区外环境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整体环境的提升也是一条重要的、有效的途径。水,在人们心目中是灵气的象征,它流动,赋予生命力,因而,我们应尽量发挥其自然的特性,还其以本来面目,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对于现代居住环境中的水体景观而言,不仅要注重水景与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做到景观美,更要注重对人的关怀与体贴,实现人性化水景景观。只有体现了人性化的水体景观设计才能成为居住空间景观中的亮点,营造宜人的居住區水景需我们不断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车伍,张燕,李俊奇,等.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技术[J].给水排水,2005,31(9):25~29.

[3] 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2004(11):38~39.

[4] 潘建良,李道棠,李堃宝,等.住宅小区人工湿地-水景观及其应用[J].住宅科技,2003(10):41~43.

[5] 王敏骅.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J].园林,2005(5):22~23.

[6] 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①作者简介:丁锴(1981-),男,陕西韩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研究。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居住区环境设计对使用者影响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传统园林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寓意,提出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利用植物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传承 居住区 环境设计 植物利用

在“互联网+”模式推动全民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样意义重大。人文素养对人的三观影响至关重要,是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传承文化精髓,培育人文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积累、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优秀民族文化对我们人文素养的培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汲取中华民族人文资源中的精华,将其中的文化精华通过知识传授、自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综合传承途径,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稳定的内在品质,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优良气质和家国情怀的一代又一代人。

居住区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闲暇时间接触较多的公共空间,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从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整体情况看,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还比较欠缺,有文化内涵的居住区凤毛麟角。因此,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何对我们自身文化反思继承、对异质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以上述二者为基础的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创新,使居住者得到一个能带来幸福感,精神有所寄托,进而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潜移默化提升的家园,而不仅仅是一个休息落脚地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一、植物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园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吸附有害气体、降低噪音的功能,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搭配适宜的园林景观可以令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给人以美学的熏陶,所谓春赏杨柳夏赏荷,秋观落叶冬看雪。下了班,看到家园中的花草树木,或正在生长着的生机勃勃的嫩芽;或正盛开的姹紫嫣红的花朵;或正结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果实;这些绿色的生命都会让人充满喜爱之情,使人们放松工作一天紧张、疲惫的精神,减缓了焦虑、暴躁的心绪,把人们从电脑桌前、麻将桌前吸引到居住区庭院中来,在美景中与家人或邻里愉快交流……长久来说有利于人们产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有利于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所以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的设计对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目前居住区绿地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建设缺失或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目前住宅区建设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小区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从植物利用角度来看,盲目引进所谓“高大上”造价不菲的日式盆景或热带植物,造成高成本、难养护的现状,而在我们唐诗宋词中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具有中国传统意象之美的适应本土环境条件、养护成本较低的植物却没有被充分利用。面对不熟悉的没有家国乡愁情感赋予的外来植物,居民很难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从而对居民人文素养的影响之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园林设计缺乏意境之美,传统美学无以传承。目前很多居住区的绿化缺乏美感,确切说只是有树有草的绿化。因为不切实际的追求亚热带风情,种植了一定数量不适合本地环境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冻害、寒害、高温使得这些植物或顶缺叶残或奄奄一息,观赏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唯成本至高,建设了许多低品質,毫无意境之美、层次之美的园林设计。我们传统的婉约之美、含蓄之美正在难觅踪迹。欧陆风、北美风、东南亚风正侵蚀着我们传统的文化,如何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珍贵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缺少可亲近的植物资源,难以满足精神需求。在居住区环境的几大要素中植物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植物是有生命的,有四季变化,有春华秋实,给人的感触是最深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可见人们对植物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但从绿地维护角度考虑,大多数绿地或不准进入或花木下全是灌木,这样就造成了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现状,人们就少了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儿童就缺少了近距离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实一系列神奇过程的学习机会,缺少了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而这样的学习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选择树种较单一,难以营造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及利用率高的交流场地。前几年居住区绿地植物选择追求新奇,引种一些热带植物,鸡蛋花、龙船花以及三角椰、云南苏铁等棕榈科类植物,遮阴效果差,长势差,遇低温成活率低,几年后很多植物因水土不服已不复存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几年虽然避免了上述造景误区,但绝大多数小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造景单一。在植物高矮层次、色彩、花期方面没有很好的搭配。中国美学讲究层次、讲究意境,丰富的植物搭配不但可以增加绿量,还可以营造内涵丰富的环境景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引导人们日臻完美。不管是早期的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神学家相信优雅的环境不是腐化我们,也并非颓废者的放纵之所,而是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接近完美。二是陆地植物多,水生植物少。有水体的大多设计成喷泉。有些喷泉带有声光,耗电,且设施易坏,易被偷盗,增加物业管理成本,久而久之物业不再花钱维修管理,成了小区中最脏乱差的地方。三是常绿植物多,落叶植物少,季相单一,造成交流平台利用率不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北京四合院为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其实就是怀念邻里那种每日里互相问候,聊聊家长里短,互相关心一下,其乐融融的不孤单寂寞的感情。而这种远亲不如近邻情感的获得少不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夏有阴凉冬有暖阳的座椅、健身设施、休闲场地是愉快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而这样的交流平台因没有防晒或冬天过于荫蔽寒冷,在很多居住区利用率不高。

三、基于文化传承需求满足居住区植物利用的建议

(一)重视植物的传情达意作用,多采用传统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影响深远的《诗经》中借植物来比兴,或比兴意志坚强,或比兴相思情浓,或比兴兴旺福禄,或比兴忘忧解愁,或比兴祛除疾病,或比兴祭祀祈福,寄托传情达意的篇章数不胜数,唐诗宋词中利用植物抒情明志的佳作也数不胜数,多少年来一直为后来人赞美称颂,影响深远。采用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造景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秀丽景观与内在的精神意涵,还给我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我们传统的文化设计中不仅利用,还应加以引导欣赏,如制作与梅兰竹菊荷等相关的诗词或典故的木刻或石刻,置于居民经常游憩的绿地上或步道旁,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给儿童从小有一个仁义礼智信美的引导。

表1中所列植物大多数是本土植物,种植成本低,养护成本低,适合居住区绿化。

(二)搭建有利于居民交流的空间,营造邻里和睦的社区文化。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亲情、友情,居住在现在的高楼大厦中人们多抱怨与亲人相聚甚远,与邻里关系冷漠,独生子女的时代愈发需要邻里间的问候关心,排遣孤单。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所以搭建这样一个交流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居住区内的休闲绿地利用频率最高的是老人和幼儿,尤其是老人看护幼儿的组合。这些退休老人带着孙辈与其他老人互相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伦之乐。为他们提供交流、为幼儿提供玩耍的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夏天天气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晒晒太阳,所以夏季遮阴效果好,冬季落叶的树种成了座椅、健身设施、游憩绿地上方的首选。北方可以种海棠、梨花、樱花、落叶松、银杏,南方黄葛榕、银杏、无患子、白玉兰、紫玉兰、石榴、丁香、樱花、木棉、铁冬青等会比较合适。

(三)营造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传承的功能。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点,并以文化为终极目标的景观,将引发社会人群的心理共鸣,它也将引导现代生活方式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乔、灌、藤、草本植物或与建筑与小品搭配,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可以产生极富美感、高品质且实用的园林景观。如浪漫唯美的紫藤花架不但极富美感,可以遮荫,给人们一个静坐读书、玩耍嬉戏、沟通交流的空间。但植物造景在突出美观、实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行为引导的功能。通过植物造景的形式把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如爱国、明志、持节、知耻及仁义礼智信等相关的经典故事缩影为人们常见的形式,如绿雕塑或木雕、石雕等。商鞅的“立木为信”以及传统故事木兰从军、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崔枢还珠等都是很好的题材。

(四)种植可亲近的季相明显的植物,培养居民自然情怀和赤子之心。为了增强绿地的观赏效果和实用价值,对于所利用的植物要严格筛选。对于低矮的、有刺的有毒植物,尤其是花、果鲜艳的有毒种类不要在居住区的路旁、景观周围和儿童容易接触到的地方种植,以免对游人和儿童造成伤害。这类植物可以选择花坛、花池的中央等游人不能到达的位置种植。选择那些无毒无难闻气味、夏天枝叶繁茂遮阳效果好、冬天落叶季相丰富的树种如法桐、无患子、马褂木、银杏、木槿、紫薇等。梅花、桃花、腊梅、桂花、丁香、石榴树、木槿、紫薇、柳树等较低矮的花木树底下宜采用生态铺装(树底下如果全是灌木,人们无法靠近欣赏)。让人们特别是儿童,与家人一起看看桃红柳绿,叶落杏黄,从小感受四季的变迁,感悟生命的轮回,感受亲人陪伴,呵护关心,培养一种自然情怀、赤子之心,当是我们环境营造者的重要目标。

(五)利用水生植物营造美丽、灵动的水景,观水亲水,感悟人生。中国文化中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复归于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水的柔性、灵动可以让紧张一天的上班族放松心情,感悟人生真谛。水中鱼儿的游动让人感到一种自由、活力。老人小孩可以通过看鱼、喂鱼增添彼此交流的机会。春天水体中一群群的小蝌蚪可以让儿童欢欣雀跃,比起教科书上的图片,显然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更能吸引他们。观察蝌蚪一日日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良好开端。一起玩耍,一起探索,减少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文化气息浓郁环境的陶冶下,每个人的修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也会水涨船高,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文明和谐的、凝聚力强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作为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居住区环境,对人们精神上的引导、修养的提高责无旁贷。因此,居住环境设计应传承我们的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人们对居住区有一种归属感,有家园的感觉,是今后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春花.探寻“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的建筑与城市——“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4(5)

[2]胡青青.浅议居住区中的有毒植物[J].华东森林经理,2011(3)

[3]郭菁菁,李晓红.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居住区环境中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12)

[4]汤振兴,王延方.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寓意[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5]宋俊芳,徐红.居住区文化环境的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6]王春.小议居住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时代报告,2014(7)

【作者简介】李海玲(1971— ),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丁 梦)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Shallow talk an environment view of live the small area a design

Dong Yue-lang

(Xinjiang Linye programming design hospitalWulumuqiXinjiang830049)

【Key words】Live small area;View;Environment design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对话、谋求环境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已成为园林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的重要的生活境域,居住区环境景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区的性质规模、构成,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原则、理念、内容和手法。

1. 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1绿化。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1.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1.1.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

1.1.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道路。中国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1.3驳岸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1.4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1.5小品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1.5.1雕塑小品。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钢雕、铜雕、木雕、玻璃钢雕。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苏州“名都花园”活动广场中设计的三块屏风钢板,上面镂刻着百家姓,太阳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迹,宛如一幅书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带领下寻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发挥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如苏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贴切“安居乐业”的主题。

1.5.2园艺小品。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联、曲径小桥等,是古典园艺的构成元素。当今的居住区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

1.5.3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比如居住区灯具就有路灯、广场灯、草坪灯、门灯、泛射灯、建筑轮廓灯、广告霓虹灯等,仅路灯又有主干道灯和庭院灯之分。这些灯具的造型日趋美观精致,还可和悬挂花篮以及旗帜结合成为居住区精美的点缀品。上述小品如经过精心设计也能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设计。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2.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2.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2.1.1.1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2.1.1.2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上,主路宽3~4m ,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下,主路宽约2m ,次路1. 2m 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 2m ,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2.1.1.3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2.1.1.4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1.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2.1.3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2.1.3.1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 左右、宽1m 左右效果较好。

2.1.3.2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 ,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2.1.3.3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2.1.3.4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区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2.1.5居住区绿地的树种选择。

2.1.5.1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2.1.5.2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

2.1.5.3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2.1.5.4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2.2.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2.2植物配置。

(1)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2)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 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3. 结语

总之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这在成都市房地产开发市场上已得到了验证: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园林环境的科技感和艺术感,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及不足,探究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意义,提出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与渗透的具体要求,旨在推动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园林技术;园林景观设计;融合与渗透

随着园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园林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近些年园林技术对科技感和艺术感的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和对园林环境的要求,园林技术人员和园林设计人员在寻求着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力求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

一、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技术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导致在项目周期不变时缺乏大量的园林技术施工人员,同时在园林技术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步骤都要求施工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国园林技术人才的稀缺,导致园林景观的施工效果达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虽然现代园林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在现代园林技术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中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渗透及融合对于推动我国园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

园林景观的美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要符合现代审美的发展,还要遵循园林景观中的自然原则和专业原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现代化的园林技术在满足艺术需求的同时,让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增加更多科技感,保证了园林景观的审美需求。

(二)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现代感

进行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同样也是现代感和艺术感的结合,例如引入人工智能、VR等现代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根据景观的实际情况,结合技术手段,利用科技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科技与园林的自然美完美地融合。

(三)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资源可持续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中会利用到各方面的资源,水资源、自然资源等吗,为了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可以使各种植物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在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的同时,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有效融合的具体要求

(一)推动现代园林技术的发展

将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有效融合和渗透,就需要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两方面的共同发展与提升,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首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园林技术逐渐取代传统落后的园林技术,在施工与设计的细节中不断改进,例如: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等,在施工中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其次在园林技术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提前对数据进行测算及分析,从而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最优解,推动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发展。

(二)提高园林技术的施工标准

在园林技术的施工中,首先可以在施工人员本身出发,在进行园林景观技术的实际施工中,可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养及培训力度,培养经验丰富及专业素质较强的施工人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效果;其次,可以从园林施工的相关制度出发,加强对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更新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施工设计效果满足园林技术的专业标准,也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符合现代化大众审美。

(三)促进园林技术的后期维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之后,对园林的后期维护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使园林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加强园林技术的养护,首先需要配备专业的园林养护人员,在对景观的后期维护中,利用现代化的园林技术,使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效率大大提升;其次需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养护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力度,提升在景观维护中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专业素养,实现园林景观的长期保持,实现园林景观工程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在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中,需要加强园林景觀设计的后续设计,根据时间、季节的影响,通过后期维护及植物的搭配,让园林景观设计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美感。

四、结语

在现代园林技术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与渗透中,需要将现代园林技术与大众的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美感和设计感的园林景观,园林技术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相互配合,提高园林技术的施工标准,加强园林的后期维护,做到现代园林技术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与渗透。

参考文献:

[1]李霞.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分析[J].环球市场,2019,(34):256.

[2]罗盟.现代园林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与渗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2):4948.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从城市更新和住区更新的概念、关系和必然性出发,归纳了城市既有住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对城市既有住区进行更新的原则和低碳策略。本文所探讨的城市既有住区限定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居住小区,希望通过对这些住区的现存矛盾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低碳策略,从而达到既有住区更新的目的,同时为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的综合改造与整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住区更新;既有住区;低碳策略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住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占据了城市较大面积的物质空间。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居住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处安身住所,而是更加注重居住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低碳技术开始逐渐深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我国居住用地的比重占到城市建筑总用地的40%-50%。住区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起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总方针;到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住宅建设达到振兴发展期,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再到当今住区建设已经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更加关注居住品质和住区建设对于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现存的住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建成的既有住区。伴随着新建城市住区得益于合理低碳技术的运用,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大量的城市既有住区由于在规划建设之初缺乏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矛盾越发凸显。因此,运用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城市既有住区进行必要的环境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城市住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2 城市更新与住区更新

2.1城市更新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城市的更新是一种“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推倒重建和对既有现状的保护与修复。我国学者对城市更新的理解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1980年代初期,在学习西方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陈占祥提出了最初的城市更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新陈代谢”过程1990年代初,吴良镛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的“有机更新”概念,着重强调了城市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方面的更新;2000年以来,多名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提出了对于城市更新的不同理解,这其中包括张平宇的“城市再生”,吴晨的“城市复兴”,于今的“城市更新”等。

我国学者对于城市更新的高度关注和城市更新概念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演变,说明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2.2住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区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区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身之所、必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和邻里交流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住区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一家多口居住在低矮的一间平房到现在一套住房中可以拥有两三个卧室,伴随这些变化而来的不仅仅是住宅品质的提升,同时还有对于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

上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许多居住小区,虽然相比老旧的平房和棚户区在居住环境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建筑质量、绿化布置、基础设施配套和住区管理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城市既有住区的更新改造就成为了城市更新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3城市更新与住区更新的必然性

城市更新起源于欧洲二战后对于不良住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的改造。城市作为一个大型的持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其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形态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政府对城市旧区已不适应或阻碍城市发展的地区采取的一种政策性城市改造活动,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住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起源,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区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居住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因此,对于住区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造和更新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

2.4低碳策略作为城市更新与住区更新的必然性

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益、高效率为主要特征,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低碳建筑和低碳规划设计策略已经成为建筑规划设计的主流理念。

低碳设计策略是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措施。城市更新和住区更新只有以低碳策略为导向,提倡居民以低碳方式生活,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落实城市的发展定位以达到规划的理想愿景,才能使城市发展中的滞后区域恢复往日的生机活力。

在低碳住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欧洲的设计师处于领先地位,英国的贝丁顿低碳生态村成为了非常优秀的范例。

贝丁顿生态村位于伦敦南部萨顿区贝丁顿地区,是英国最大的零碳生态社区,该项目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村中,理念超前且颇具创意,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生态村于2000年动工,2002年建成。

建筑师比尔-邓斯特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建造一个“零化石能耗发展社区”,即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一个“零碳排放”项目,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各种良策。整个小区占地1.65hm2,共有99套住宅,1405m2的办公区以及一个展览中心、一家幼儿园、一家社区俱乐部和一个足球场。村中居民在伦敦上班,每天步行8分钟到火车站,乘坐火车往返于生态村和伦敦市中心之间,而非开车上班造成废气排放。

此外,瑞典的哈马碧住区、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住区都是低碳策略运用到住区设计和更新过程中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典范。

3 城市既有住区的普遍矛盾

城市既有住区的概念是相对于新建住区而言的,是指城市中已经建成的住区。大部分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居住小区至今已经使用了数十年,而我国居住建筑使用年限规定为70年,意味着这些居住小区还需要使用相当长时间,但这些住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3.1住区交通混乱

3.1.1停车位不足

现代城市私家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几乎所有城市既有住区在设计之初的停车位都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住区内存在大量的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影响了住区内的交通顺畅。

3.1.2道路老化

部分既有住区采用的水泥路面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大量路面老化和破损问题,影响机动车通行,给住区内部交通带来极大不便。此外,部分小区道路设计宽度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交通需求。

3.1.3公共交通缺失

部分面积较大的既有住区,住区内部完全依靠私家车通勤和步行,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如合肥琥珀山庄住区,占地面积超过50hm2,内部为开放式组团,部分住区道路级别与城市支路相当。但住区内部却没有任何公共交通,住区内居民乘坐公交最远步行途径超过1000m,极大地增加了居民出行的时间和私家车的使用频率。

3.2住宅建筑老旧、技术落后

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居住小区,大部分居住建筑为多层砖混结构,所使用的建筑工艺较为传统。如今存在大量建筑外饰面脱落风化,楼道内墙面楼梯扶手脱落,公共照明不足,楼板墙体渗漏,下水管道破损堵塞等一系列问题。

3.3住区基础设施落后老化

由于建造年代参差不齐,大部分既有住区内基础设施陈旧,仍停留在建造时期的水平,有些基础设施还存在大范围的老化破损,主要表现为住区内部道路路灯损毁,缺乏夜间公共照明;住区道路雨水污水管道不畅,小区路面积水严重。

3.4住区环境混乱

由于疏于管理,许多既有住区环境质量差,存在各种问题。如绿化被蚕食,绿地被侵占;未经规划部门许可,在小区道路两旁乱搭亭棚,破院墙开门,擅自改建加建,修筑违章建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严重影响住区环境卫生质量;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等。

3.5住区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失

部分具有住区在建设之初,仅仅为了解决居民住房的困难,满足居民基本居住场所需求,规划方案较为简单粗糙。大部分的既有住区功能过于单一,仅仅由住宅建筑构成,即使一些面积较大的既有住区,也存在配套商业业态单一难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缺少配套公建或原院配套公建被挪作他用、严重缺乏居民活动场所、环卫设备过于老旧或配置过少等一系列问题。

3.6住区管理模式的不健全

一些面积较小的城市既有住区由于分布比较分散,权属问题存在纠纷,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小区没有门卫或传达室,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导致车辆失窃和刑事案件频繁发生。

一些面积较大的城市既有住区往往采用开放式组团布局,小区不封闭,内部有城市支路通过,对于出入住区的车辆和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收入居民逐渐搬离老住区,导致就住区内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比例增加,提高了住区管理的难度。

4 既有住区更新的基本原则

4.1整体性原则

在既有住区更新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住区所在地区及周边城市机理的相对完整,从而确保城市整体的协调与统一。始终将既有住区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关注既有住区的居住空间、社会结构、居民生活、邻里交流和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更新需求。

4.2系统性原则

对于既有住区的更新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手段,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表面矛盾,而应当通过全面分析和调研,提出将技术、政策、目标融为一体的更新系统和更新方法。

4.3阶段性原则

既有住区的现状复杂,矛盾深入。应当在全面深入研究既有住区各方面问题的基础上,保留原有合理的内容,更新不合理的内容,延续和借鉴以往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和方法,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更新。

4.4因地制宜原则

既有住区的更新必须以住区现状为基础,以解决住区现有普遍矛盾为基本目标,切忌生搬硬套现有的经验,而应该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住区更新。

4.5可持续性原则

既有住区更新的最低目标是解决住区现有普遍矛盾,最高目标是通过更新使得住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因此既有住区更新必须满足可持续性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既有住区现状矛盾,通过可持续的更行策略,在解决现有矛盾的同时规避将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5 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低碳策略

5.1公交优先策略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应当减少出行需求和出行距离、鼓励步行和使用自行车出行、提倡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限制城市居民私家车保有量过快增长。

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既有住区,应当充分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将公交站点合理均匀布设在住区附近。对于内部为开放式组团布局的住区,可以根据需求,在不干扰居民日常生活和居住安全的前提下,将城市公共交通引入部分住区道路,增强公共交通使用的便捷性,减少居民使用公交出行的步行距离,从而提高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频率,避免不必要情况下的私家车出行带来的能源损耗。

对于处在轨道交通沿线的既有住区,应该通过分析居民上下班高峰出行走向,在住区不同出入口方向增设专用地下人行通道与轨道交通站点无缝对接。专用人行通道的出入口可以考虑与现有的住区绿化活动空间相结合,或在出入口增加必要的广场空间以缓解高峰客流的拥堵。

5.2功能叠加策略

单一功能地块尺度巨大是造成居民长距离出行、钟摆式通勤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大部分的既有住区普遍存在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有些甚至仅仅由住宅建筑构成整个住区,缺乏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

为了减少居民出行次数,方便住户在住区内实现日常生活的需求,在住区更新过程中应当考虑采用功能叠加策略。通过分析住区的现有功能,了解居民的迫切需求,在住区内或住区周边叠加停车、商业、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叠加策略应当依据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规模和需求的住区叠加不同的功能空间,切忌片面的求多、求全,导致叠加了不必要的功能空间所造成的土地浪费。

5.3低碳新技术与绿色建筑策略

低碳新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已经逐步推广开未,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当今建筑的新趋势就是节能减排,提倡“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既有住区的更新过程因为受到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在运用低碳新技术与绿色建筑策略方面和新建小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低碳新技术使既有住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3.1采用节能材料

节能建筑材料作为节能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是建材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材料,新型化学建材,装饰装修材料,各种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等。

既有住区更新中,可以采用原有建筑外墙添加保温外饰面,屋顶增加保温隔热层,统一更换中空保温隔热玻璃等方式实现住宅建筑的基恩人能够减排。(图1)

5.3.2太阳能一体化

太阳能一体化是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方式。我国目前利用太阳能的技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商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特别是在住宅建筑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

既有住区中的太阳能利用多是各家各户自行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其缺点在于未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造成建筑表面和屋顶的混乱、擅自不合理安装造成建筑结构损害和荷载增加等。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结合形式有以下几种(图3):

(1)屋顶型

①屋顶架空构架式:将构架和太阳能热水器结合,满足形式的需要,而且具有实用功能,做到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统一。

②屋顶结合式: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屋顶的结合,替代建筑的保温层和隔热层,减少屋面自重,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2)墙面型

实质是将平板集热器作为立面墙体的一部分。建筑物南面墙往往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当阳光入射墙面,有效光能入射至光热转化层,在光热转化层内转化为热。但是竖直的墙面与太阳光入射光线成一定角度,所以利用率也相对较低。

(3)其他型

①阳台构架式:集热器安装在建筑南向阳台的做法。

②遮阳板式:集热器与遮阳蓬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热水的同时起到遮阳作用,有效利用了空间。

既有住区根据自身现状,选用合理的太阳能一体化形式进行整体更新,可以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为建筑保温节能提供解决方式。

5.3.3中水利用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中水利用可以广泛应用在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

中水利用规模灵活,可以再既有住区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或一体化处理设备,其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图4)

5.3.4地源热泵的利用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设备。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热能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热的热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图5)

地源热泵具有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一机多用、应用广泛、动运行、环境污染、护费用低、用寿命长、节省空间等优点。在既有住区更新中合理使用地缘热泵可以有效减少居民夏季使用空调和冬季采暖的能源消耗,能够节约70%以上的电力消耗,从而大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5.4绿色生态策略

绿地与景观环境是一个住区的点睛之笔,一个好的住区必定拥有良好的室外环境。因此,在既有住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绿色生态策略。绿色生态策略的运用应当是有主有次,突出重点。

5.4.1绿色生态策略的原则

(1)创建植物群落

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运用绿化景观构建人工植物生态群落。

(2)保护自然

充分利用住区中现有的有利自然生态因素,形成住区环境景观特色,丰富住区开放空间。

(3)利用多种元素

在运用绿色植物的同时,适当布置建筑小品或引入水体,丰富绿地景观,为居民提供休息、观赏、游憩的场所。

(4)尺度适宜

绿化景观的布置应与环境的空间尺度、居住的功能相适应。

5.4.2绿色生态策略的要点

(1)道路景观设计

改造行道树体系,增加行道树树种,补齐地被,形成完整而层次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

(2)景观植物配置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在既有住区内才有“见缝插绿”的方式增加住区内绿化植被。乔木、灌木、地被要搭配得当,对于冠型巨大的乔木要进行合理修剪。

(3)水体设计

利用原有水体或低洼地势,适当引入水体丰富绿化景观空间。可将生态蓄水系统和中水处理利用系统与水体设计相结合,通过地面蓄水和屋面蓄水,将回收的中水经过处理用于景观用水、园林灌溉、道路清洁等。

5.5管理模式强化

既有住区应当强化管理力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对既有住区的内部交通进行限制,避免大量过境外来车辆对住区环境产生干扰。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护住区内绿化景观和活动场地不受破坏和侵占。住区还应加强对于宣传活动,可通过编写相关知识读本,介绍低碳的知识,列出居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6 结语

城市既有住区的更新改造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限制因素。只有通过全面分析不同既有住区的现状问题和突出矛盾,在住区更新的原则引导之下,找到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才能使得既有住区的更新能够持续、平稳、健康的推行下去,才能将矛盾重重的城市既有住区转变成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理想居住场所。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上一篇:新时代医疗服务论文范文下一篇:语音教学重要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