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2023-09-23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一、居住区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

1.1建设生态园林

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和谐是现在各类工程建设的重要要求和目标, 园林作为人生活的地方, 也会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 园林的设计者要尽可能的让园林景观和人们的住房相结合;配合园林建设位置的地形和地势, 安排园林内部的场景;如果园林周围有山水, 则可以让园林和山水景观融为一体, 设计一个更加符合自然环境的园林。园林内部使用适宜的植物进行绿化, 提升园林的绿化程度, 广场、停车场、建筑或者景观的墙面, 也要进行绿化。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 要多使用环保材料, 防止因为建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也减少因为建筑材料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让园林周边的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 建立生态和谐的园林。

1.2展现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园林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东西, 是因为人们的存在, 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居住环境才应运而生。所以, 为了能让园林更好的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 除了保持生态平衡, 还必须符合一个地区人们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文化的基础上, 还要做更多的文化上的挖掘, 让这些文化能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提升居民的居住水平。最终目标, 是在展现地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建设现代化的园林。

1.3节能低碳

过去在进行园林建设时, 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建设效果, 总是大兴土木, 最后不仅实用性差, 而且浪费能源。当前, 我国倡导低碳生产、低碳生活, 园林无论是在建设上还是使用中, 都要更加低碳环保, 节能实用。在进行建设时, 要根据园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合理的对绿化植物进行选择, 提升园林的绿化率;通过与政府和居民的合作, 选择出最适合的建设方案, 减少资金浪费;使用新技术, 降低园林能源的消耗。

1.4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

无论园林怎样漂亮、技术如何先进、对生态和谐有多大帮助, 如果不适合人居住, 这个园林的规划仍然是失败的。所以, 园林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 从而满足设计优雅的同时, 也能让居民生活得愉悦。设计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使用者为园林设计的重点。比如, 居民可能会需要一些健身活动, 那么就需要给园林内部设置一些健身器材, 让居民进行健身更加方便。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居民, 在居住区园林进行设计时, 可以调查市民的需求和愿景, 从而让园林的最终设计结果与居民的希望一致。

1.5紧跟时代潮流

园林的设计要符合一个地区的文化, 但是文化是始终都在变化的, 所以每次在进行一次全新的设计时, 都要参考当前的设计潮流, 设计更符合时代特点, 甚至可以引领时代设计的园林。通过广泛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让园林有更多的表现方式, 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优秀园林的设计方法, 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 建设更符合现代风格的园林。

二、当前园林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

2.1抄袭风严重

近年来, 园林设计者为了追求档次, 总是喜欢照搬其他地方的设计方法, 强行照搬一些绿化方式。这使得很多景观千篇一律, 园林都缺少自己的特点。同时, 由于缺少因地制宜的设计, 从而导致了景观实用性降低, 外观上虽然看起来造型新颖,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 空间变的嘈杂, 影响周边居民居住。由于过多的抄袭, 还导致景观丧失了地区的文化特点, 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同时, 很多地区经济情况很差, 担负不起高端的景观。所以, 景观在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地区的经济情况、历史积淀、文化特点, 个性化设计每一个景观, 在突出景观特色的同时, 保证其实用性。

2.2不合理的植物种植

用植物进行进行园林绿化, 是园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近几年国家也对绿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园林进行的绿化是盲目的, 和盲目抄袭的设计一样, 总是为了提升档次去使用一些并不适宜的植物。一些园林在绿化时, 东拼西凑一些设计, 让园林的绿化缺少整体感。最后, 植物没有按照期望的方式去生长, 园林绿化也缺少连贯性, 投入的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 在进行园林绿化时, 一定要因地制宜, 种植适合的植物, 整个绿化也要有足够的整体感, 让每一块绿化连贯地呈现在居住者的面前。在节省资金的同时, 也保持了一个地区的特点, 保证绿化的最终效果, 让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2.3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并不多, 而且很多设计者专业能力也很差。比如, 一些政府投资的园林建设, 因为和领导的意志关系很大, 很多设计人员并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想法, 或者专业知识不够, 难以在设计中将要求表达出来, 设计变得比较机械, 园林的设计效果也大幅度下降。有些设计脱离实际, 仅仅体现了艺术或者景观的追求, 实用性很差。一些设计人员并不喜欢与建设部门沟通, 使得园林建设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结束语:园林的设计应该从以人为本展开, 让园林富有更多的实用性。同时, 不能满目跟风, 要因地制宜, 提升园林的质量。园林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统一, 从而更加符合生态环境。设计人员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并认真对待每一个设计, 从而建设更好的园林。

摘要:园林的设计不仅要有艺术价值同时也要保证实用, 当前又对生态性提出了要求。本文将对上述几个原则进行讨论, 并在指出当前园林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同时, 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 蒋亚华, 张颖, 朱梦圆.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J].蔬菜, 2016 (01) :32-34.

[2] 王亚, 王钟, 芮红, 方伟讯.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09) :87-89.

[3] 夏莲.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艺海, 2013 (04) :95-96.

[4] 王霞.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07) :209.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居住区水景能有效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交流,是居住区生态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我国居住区水景景观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水景设计应用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居住区水景基本特征提出规划设计,依照对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实例分析,最后对居住区环境中的水景景观应用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水景设计 生态 居住小区

水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悦。更好的放松身心解除压力。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出高品位、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居住区水景,不仅可以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据国家房产机构的近期调查结果表明:最理想的居住地为:江河湖山融为一体45%,水景22%,海景19%,山居14%。自古以来,中国人择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1]。

1 应用的现状

水在我国早期庭园构成上就占据主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水体形式丰富,景致多变;水体在园林中所占面积较大,又称“巨浸”。隋唐时期,园林水景处理往往规模很大,例如洛阳西苑。

近年来,居住区水景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在新建居住区逐渐流行起来,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小区环境四季常绿,而且要求小区有调节空气质量的水系。另一方面,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广,房地产企业竞争加剧,为了树立企业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水景更是成为各开发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的突破口,开发商竞相推出带有水景的楼盘项目,有的甚至以水景为主特色。

2 居住区水景应用的重要意义

宋代郭熙的对水的特性是这样描述的“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四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欲扶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生辉,此之谓活体也”。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器,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水景作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居住区的造园中的得到了充分运用,体现了水景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居住区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和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而且和人们几乎朝夕相处,对其感受的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水景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可谓无所不在,而水景与人们的生活更是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一般人们都喜欢水,和水保持着较近的距离:当距离很近的时候可以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到水的亲切,水的气味,而且水雾、水温都能直接刺激到人,让人感到兴奋。当距离较远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边,实现近距离接触;有时候水景设置得较为隐蔽,往往可以通过水声来吸引人们,使人们感到水的另一种情趣。居住区水景最具有代表性,规划良好的水景应当把相应的风格及周围环境考虑进去。再配以音乐、灯光形成千姿百态的动态声光立体水流造型,不但能装饰、衬托和加强建筑物、构筑物、艺术雕塑和特定环境的艺术效果和气氛,而且有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3 水景应用存在的问题

水体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份。水又是一种优良的溶剂,从广义上说,几乎没有什么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为此使水体的颜色、水体的质量千变万化,常常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景观水体而言,要求清澈透明,给人以舒适感。而实际上往往难以达到。在景观水体的修复中,常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3.1 忽视生态性

采用混凝土底质和驳岸,块石或混凝土这种单调而粗糙的材料与水的柔美和秀丽格格不入,还阻断了水的自然循环,破坏了水生动植物系统的生态环境,消弱了人与水之间的亲和度。

3.2 未充分利用水资源

大多数景观用水依赖于城市供水,未积极应用节水和雨水、污水、中水回用技术,没有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3.3 后期维护不善

由于未充分考虑限制水景可持续性的各种因素,导致水体逐渐被富营养化,水质恶化,造成负面作用,最终只能干涸停用或仅节日亮相。

4 居住区水环境的具体应用

4.1 自来水、污水系统。

设置自来水系统,由市政自来水统一供给;设置污水排放系统,接入市政污水系统。

4.2 中水应用

中水是通过将新建楼房的优质杂排水(淋浴、盟洗和洗衣废水)收集并经过适当处理后获得,中水的用水构成主要有:绿地浇灌、道路浇洒、景观水补充。

中水系统工艺与规模。根据中水用户的水质要求、优质杂排水的来水水质、以及水量平衡,对小区中水系统进行了设计。(1)其工艺为:优质杂排水收集系统—调节池—水泵—毛发收集器—微絮凝过滤—生物活性炭—二氧化氯消毒—中水池—水泵—中水供水系统。(2)设计规模150m3/d。调节池、中水池的容积各80m3。

中水系统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考虑中水处理站基建投资、设备折旧、运行费用等,该小区中水系统经营成本4.2万元/a,户均经营成本38元/家。户均节约水费100元/家。从年经营成本和年节约水费支出可以看出,中水系统的使用,经济效益明显。

4.3 水面蒸发量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置E-601型蒸发器测定水面的蒸发量,但其测得的数值比水体实际的蒸发量大,因此须采用折减系数,年平均蒸发折减系数一般取0.75~0.85。

也可用下面公式估算。

E=0.22(1+0.17W1.5200)(e0-e200)

式中E为水面蒸发量,mm;

e0为对应水面温度的空气饱和水汽压,mbar(1bar=105Pa);

e200为水面上空200cm处空气水汽压,mbar(1bar=105Pa);

W200为水面上空200cm处的风速,m/s。

4.4 雨水系统

将生态雨水利用方式与小区内景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节约自来水等水资源,减少暴雨径流,降低径流中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排入系统所造成的污染,削减洪峰流量,减轻防洪压力,还可以改善景观效果。在居住区内,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主要来源于屋面及路面,如能将住宅小区内的径流雨水采用植被浅沟、植被缓冲带等生态集水与净化方式进行雨水补水利用,即使是在降雨量较少的北方城市(如北京的年降水量约500mm左右),当住宅小区的总面积为10万m2时,综合径流系数按0.65计算,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则年可利用雨水量约3万m3,补入的雨水量不仅补偿了蒸发损失,而且还有余量可供回用。如果对初期雨水进行有效弃流,再利用植被的净化作用处理后,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水质将可以满足水体的水质要求,再通过对水体结构、水循环方式及生态系统的合理设计则可实现景观水体稳定水质条件下的良好运行。

4.5 传统的结合与创新

在中国,水景最多运用于住宅区园林化室外空间设计,在创作手法上多是相对汲取东西方造园手法与要素,基本上是对古典园林的模仿与微缩;而在西方国家,除了私人拥有的花园水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在形式和艺术方面有很大发展之外,公共场所的水景设计更受重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道亮丽风景,融入更多现代设计手法及理念,注重创意与构思,蕴涵了更多人性的、自然的思索。

现代水景的设计是对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继承以及现代环境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庭园水景和公共空间的小品水景两类。现代水景设计既有对传统理论及方法的继承,也突破了传统理水的形式及内涵,体现出现代环境艺术的成就,体现了现代人的哲理思考、精神状态、生态及人文关注,运用了许多现代技术、材料,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水景形态。在现代水景设计中,技术的重要性在增加,某种程度上水景是以各种设计及技术手段去体现水的特性,是液态的立体艺术、雕塑艺术,每种水的营造都和建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例如太阳能喷泉、音控喷泉水景中现代材料不锈钢、玻璃的应用等。

5 结语

水环境虽然只是住区外环境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整体环境的提升也是一条重要的、有效的途径。水,在人们心目中是灵气的象征,它流动,赋予生命力,因而,我们应尽量发挥其自然的特性,还其以本来面目,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对于现代居住环境中的水体景观而言,不仅要注重水景与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做到景观美,更要注重对人的关怀与体贴,实现人性化水景景观。只有体现了人性化的水体景观设计才能成为居住空间景观中的亮点,营造宜人的居住區水景需我们不断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车伍,张燕,李俊奇,等.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技术[J].给水排水,2005,31(9):25~29.

[3] 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2004(11):38~39.

[4] 潘建良,李道棠,李堃宝,等.住宅小区人工湿地-水景观及其应用[J].住宅科技,2003(10):41~43.

[5] 王敏骅.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J].园林,2005(5):22~23.

[6] 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①作者简介:丁锴(1981-),男,陕西韩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研究。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住区。现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xx县xx乡土地整理项目是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该项目涉及xx乡复兴、广东、彭河、李营、鸳鸯等五个行政村和40个村民小组,1560户、5096人,总面积23535亩。

该项目作为xx市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全省有史以来投入强度最高、投资密度最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是实施“金土地”工程和利用政府特许资源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土地整理的尝试项目。于2004年7月14日经xx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2004年10月2日正式动工建设。复兴村、广东村项目区由蒲江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经费由xx市国土资源局安排国家投入:彭河村、李营村、鸳鸯村项目由xx土地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经费由公司自筹资金进行运作,全部工程2005年3月底竣工,共规划建设了柳溪、彭河、李营三个全民集中居住区。

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房补助(每人2500-3000元),农户自愿和自建的原则,对项目区散居农户进行搬迁,高起点规划了柳溪小区和李营、彭河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投入1200多万元集中配套水、电、路、沼气池、绿化等。为解决小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新修两口深井,建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小区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为解决小区居民养猪问题,集中建设46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区,实现了人居和畜牧养殖功能的分区;为解决小区能源和生产、生活污水问题,集中修建了1000余立方米的沼气池,对人畜排泄物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又集中供气;同时抓好垃圾处理、路灯、体育设施、闭路电视、电话和邮箱以及卫生医疗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对紧邻小区的xx场镇和周边自然村落的621户农房进行以“一池(沼气池)五改(改水、改房、改厕、改厨、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和川西民居特色的风貌整治,村容镇貌焕然一新。目前已聚集农户412户1522人,占项目区总户数26.4。得到实惠的农民骄傲地说:祖辈们日思梦想的“沟端路直树成行,条田机耕新农庄”现在真正实现了,生活水平比土地整理前至少提前了10年。

柳溪小区: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可聚集400户入住,包括新建一个占地10.6亩的农贸市场,一个占地3.8亩的集中养殖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积率0.9,绿化率30。目前,小区已聚集252户880人。

彭河小区:规划占地25亩,已聚集115户490人。区内修建了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修建了1672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和60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日产沼气54立方米,供54户居民生活用气;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村委会活动室,配套了体育健身设施和医疗卫生网点。

李营小区:规划占地12.12亩,规划聚集45户,其中集中养殖场占地面积1.25亩,目前已聚集36户,152人。区内修建了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修建了集中养殖场面积812平方米;150立方米沼气池一个。

三、存在的问题

1、依托项目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居住条件的重要途径,但需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度,还应加大对农户的扶持,解决产业支撑和规模经营等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2、无项目依托的农户集中更为困难,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户建设资金或实物补助力度。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一、办理广州市的《广东省居住证》条件

(一)属流动人员,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

(户口直通车提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不适用本攻略。)

(二)属已申报居住登记,是指已向居住地的乡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的。

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流动人员,应当发给居住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个人需要申领居住证外,可以不发给居住证:

1、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60周岁的;

2、在居住地就医、探亲、旅游、出差的;

3、在本市全日制教育机构学习的;

4、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

二、办理广州市的《广东省居住证》所需证明材料

(一)身份证明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二)居住证相片回执(或居民身份证原件)。请到具有居民身份证照相资质的相馆拍摄居住证数码相片,并取得居住证相片回执。或者申办人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并由工作人员读取居民身份证相片。

(三)如实填写《广州市流动人员/居住证信息登记表》,对查实所申报居住地址信息虚假的,不予办理居住证。

(四)其他证明材料。需提供已经在居住地连续就业、经商6个月以上的证明材料,泛指就业登记证明、劳动合同、营业执照、纳税凭证和居(村)委、用人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须注明合同期限)。

【户口直通车提醒】

1、证明材料符合

(一)

(二)

(三)要求的,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可申请有效期六个月以内的居住证。

2、证明材料符合

(一)

(二)

(三)

(四)要求的,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可申请有效期六个月以上最长三年的居住证。

三、办理广州市的《广东省居住证》延期所需证明材料

(一)身份证明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二)居住证原件。请在居住证有效期满前三十日内办理延期手续。

(三)如实填写《广州市流动人员/居住证信息登记表》,对查实所申报居住地址信息虚假的,不予办理居住证延期。

(四)其他证明材料。需提供已经在居住地连续就业、经商6个月以上的证明材料,泛指就业登记证明、劳动合同、营业执照、纳税凭证和居(村)委、用人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须注明合同期限)。

【户口直通车提醒】

1、证明材料符合

(一)

(二)

(三)要求的,应在居住证有效期满前三十日内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可申请有效期六个月以内的居住证。

2、证明材料符合

(一)

(二)

(三)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分析居住区环境设计对使用者影响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传统园林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寓意,提出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利用植物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传承 居住区 环境设计 植物利用

在“互联网+”模式推动全民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样意义重大。人文素养对人的三观影响至关重要,是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传承文化精髓,培育人文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积累、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优秀民族文化对我们人文素养的培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汲取中华民族人文资源中的精华,将其中的文化精华通过知识传授、自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综合传承途径,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稳定的内在品质,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优良气质和家国情怀的一代又一代人。

居住区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闲暇时间接触较多的公共空间,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从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整体情况看,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还比较欠缺,有文化内涵的居住区凤毛麟角。因此,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何对我们自身文化反思继承、对异质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以上述二者为基础的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创新,使居住者得到一个能带来幸福感,精神有所寄托,进而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潜移默化提升的家园,而不仅仅是一个休息落脚地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一、植物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园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吸附有害气体、降低噪音的功能,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搭配适宜的园林景观可以令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给人以美学的熏陶,所谓春赏杨柳夏赏荷,秋观落叶冬看雪。下了班,看到家园中的花草树木,或正在生长着的生机勃勃的嫩芽;或正盛开的姹紫嫣红的花朵;或正结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果实;这些绿色的生命都会让人充满喜爱之情,使人们放松工作一天紧张、疲惫的精神,减缓了焦虑、暴躁的心绪,把人们从电脑桌前、麻将桌前吸引到居住区庭院中来,在美景中与家人或邻里愉快交流……长久来说有利于人们产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有利于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所以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的设计对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目前居住区绿地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建设缺失或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目前住宅区建设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小区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从植物利用角度来看,盲目引进所谓“高大上”造价不菲的日式盆景或热带植物,造成高成本、难养护的现状,而在我们唐诗宋词中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具有中国传统意象之美的适应本土环境条件、养护成本较低的植物却没有被充分利用。面对不熟悉的没有家国乡愁情感赋予的外来植物,居民很难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从而对居民人文素养的影响之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园林设计缺乏意境之美,传统美学无以传承。目前很多居住区的绿化缺乏美感,确切说只是有树有草的绿化。因为不切实际的追求亚热带风情,种植了一定数量不适合本地环境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冻害、寒害、高温使得这些植物或顶缺叶残或奄奄一息,观赏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唯成本至高,建设了许多低品質,毫无意境之美、层次之美的园林设计。我们传统的婉约之美、含蓄之美正在难觅踪迹。欧陆风、北美风、东南亚风正侵蚀着我们传统的文化,如何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珍贵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缺少可亲近的植物资源,难以满足精神需求。在居住区环境的几大要素中植物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植物是有生命的,有四季变化,有春华秋实,给人的感触是最深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可见人们对植物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但从绿地维护角度考虑,大多数绿地或不准进入或花木下全是灌木,这样就造成了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现状,人们就少了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儿童就缺少了近距离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实一系列神奇过程的学习机会,缺少了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而这样的学习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选择树种较单一,难以营造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及利用率高的交流场地。前几年居住区绿地植物选择追求新奇,引种一些热带植物,鸡蛋花、龙船花以及三角椰、云南苏铁等棕榈科类植物,遮阴效果差,长势差,遇低温成活率低,几年后很多植物因水土不服已不复存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几年虽然避免了上述造景误区,但绝大多数小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造景单一。在植物高矮层次、色彩、花期方面没有很好的搭配。中国美学讲究层次、讲究意境,丰富的植物搭配不但可以增加绿量,还可以营造内涵丰富的环境景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引导人们日臻完美。不管是早期的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神学家相信优雅的环境不是腐化我们,也并非颓废者的放纵之所,而是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接近完美。二是陆地植物多,水生植物少。有水体的大多设计成喷泉。有些喷泉带有声光,耗电,且设施易坏,易被偷盗,增加物业管理成本,久而久之物业不再花钱维修管理,成了小区中最脏乱差的地方。三是常绿植物多,落叶植物少,季相单一,造成交流平台利用率不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北京四合院为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其实就是怀念邻里那种每日里互相问候,聊聊家长里短,互相关心一下,其乐融融的不孤单寂寞的感情。而这种远亲不如近邻情感的获得少不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夏有阴凉冬有暖阳的座椅、健身设施、休闲场地是愉快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而这样的交流平台因没有防晒或冬天过于荫蔽寒冷,在很多居住区利用率不高。

三、基于文化传承需求满足居住区植物利用的建议

(一)重视植物的传情达意作用,多采用传统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影响深远的《诗经》中借植物来比兴,或比兴意志坚强,或比兴相思情浓,或比兴兴旺福禄,或比兴忘忧解愁,或比兴祛除疾病,或比兴祭祀祈福,寄托传情达意的篇章数不胜数,唐诗宋词中利用植物抒情明志的佳作也数不胜数,多少年来一直为后来人赞美称颂,影响深远。采用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造景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秀丽景观与内在的精神意涵,还给我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我们传统的文化设计中不仅利用,还应加以引导欣赏,如制作与梅兰竹菊荷等相关的诗词或典故的木刻或石刻,置于居民经常游憩的绿地上或步道旁,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给儿童从小有一个仁义礼智信美的引导。

表1中所列植物大多数是本土植物,种植成本低,养护成本低,适合居住区绿化。

(二)搭建有利于居民交流的空间,营造邻里和睦的社区文化。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亲情、友情,居住在现在的高楼大厦中人们多抱怨与亲人相聚甚远,与邻里关系冷漠,独生子女的时代愈发需要邻里间的问候关心,排遣孤单。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所以搭建这样一个交流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居住区内的休闲绿地利用频率最高的是老人和幼儿,尤其是老人看护幼儿的组合。这些退休老人带着孙辈与其他老人互相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伦之乐。为他们提供交流、为幼儿提供玩耍的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夏天天气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晒晒太阳,所以夏季遮阴效果好,冬季落叶的树种成了座椅、健身设施、游憩绿地上方的首选。北方可以种海棠、梨花、樱花、落叶松、银杏,南方黄葛榕、银杏、无患子、白玉兰、紫玉兰、石榴、丁香、樱花、木棉、铁冬青等会比较合适。

(三)营造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传承的功能。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点,并以文化为终极目标的景观,将引发社会人群的心理共鸣,它也将引导现代生活方式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乔、灌、藤、草本植物或与建筑与小品搭配,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可以产生极富美感、高品质且实用的园林景观。如浪漫唯美的紫藤花架不但极富美感,可以遮荫,给人们一个静坐读书、玩耍嬉戏、沟通交流的空间。但植物造景在突出美观、实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行为引导的功能。通过植物造景的形式把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如爱国、明志、持节、知耻及仁义礼智信等相关的经典故事缩影为人们常见的形式,如绿雕塑或木雕、石雕等。商鞅的“立木为信”以及传统故事木兰从军、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崔枢还珠等都是很好的题材。

(四)种植可亲近的季相明显的植物,培养居民自然情怀和赤子之心。为了增强绿地的观赏效果和实用价值,对于所利用的植物要严格筛选。对于低矮的、有刺的有毒植物,尤其是花、果鲜艳的有毒种类不要在居住区的路旁、景观周围和儿童容易接触到的地方种植,以免对游人和儿童造成伤害。这类植物可以选择花坛、花池的中央等游人不能到达的位置种植。选择那些无毒无难闻气味、夏天枝叶繁茂遮阳效果好、冬天落叶季相丰富的树种如法桐、无患子、马褂木、银杏、木槿、紫薇等。梅花、桃花、腊梅、桂花、丁香、石榴树、木槿、紫薇、柳树等较低矮的花木树底下宜采用生态铺装(树底下如果全是灌木,人们无法靠近欣赏)。让人们特别是儿童,与家人一起看看桃红柳绿,叶落杏黄,从小感受四季的变迁,感悟生命的轮回,感受亲人陪伴,呵护关心,培养一种自然情怀、赤子之心,当是我们环境营造者的重要目标。

(五)利用水生植物营造美丽、灵动的水景,观水亲水,感悟人生。中国文化中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复归于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水的柔性、灵动可以让紧张一天的上班族放松心情,感悟人生真谛。水中鱼儿的游动让人感到一种自由、活力。老人小孩可以通过看鱼、喂鱼增添彼此交流的机会。春天水体中一群群的小蝌蚪可以让儿童欢欣雀跃,比起教科书上的图片,显然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更能吸引他们。观察蝌蚪一日日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良好开端。一起玩耍,一起探索,减少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文化气息浓郁环境的陶冶下,每个人的修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也会水涨船高,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文明和谐的、凝聚力强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作为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居住区环境,对人们精神上的引导、修养的提高责无旁贷。因此,居住环境设计应传承我们的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人们对居住区有一种归属感,有家园的感觉,是今后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春花.探寻“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的建筑与城市——“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4(5)

[2]胡青青.浅议居住区中的有毒植物[J].华东森林经理,2011(3)

[3]郭菁菁,李晓红.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居住区环境中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12)

[4]汤振兴,王延方.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寓意[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5]宋俊芳,徐红.居住区文化环境的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6]王春.小议居住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时代报告,2014(7)

【作者简介】李海玲(1971— ),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丁 梦)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6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0世纪20年代,在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 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 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二次大战以后以这种组织结构规划的城市及城区大量出现,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国哈罗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及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中,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和功能空间划分的特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 位模式的确立为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呈现等级化:邻里单位中的服务设施独立于居中的位置,并以其服务面积控制着邻里单位的居住人口规模;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邻里单位内部道路宽度、绿化面积、服务设施规模也从邻里单位向邻里单元呈等级化递减;对于建筑形体环境,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邻里单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护、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以新的居住模式对应汽车交通时代的客观条件,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等国家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我国许多小区也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但在空间布局上邻里单位比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的扩大街坊要自由活泼些。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张而不断增高:城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张: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 “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种规划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本次就是把以上理念充分融入到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出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

二、什么是居住小区?

1、居住小区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叙述的居住小区是哥非常不清晰的概念。按照《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规模在300-700户,人口在1000-3000人为组团;规模在2000-4000户,人口在7000-15000人为小区;规模在10000-15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区。可见,其概念划分以户数,人口总量为标准,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积多少为指标。常见某些地产广告,称某某小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组团。居住小区指规模在2000户,人口在7000人以上,并且用地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

2、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打打增加,除了受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3、注意地形地貌的特点,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块,由于规整,设计时很容易做的古板。反之,一些不规则的地块,却可以设计出道路流畅,楼型新颖的优美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优点、缺点,就能做到显其之美,避其不足。比如,条状地块要注意楼型设计时点、条、矩的结合。如果建筑临水,楼型尽量设计成略带环状。

4、开掘主题与最求创兴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常常合二而一。既然被称为居住小区,那自然有一定规模,主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主题也就失去了灵魂如同缺乏主题的乐曲,是一团杂乱无章的音符。然而作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区主题形成也颇为复杂,(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户型;(4)绿化布置;(5)道路规划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过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形成主题。

三、住宅小区规划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4、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 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5、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四、如何进行住宅小区规划,具体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建设?

1、居住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二是居住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2、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居住小区的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

居住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3、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系统。

在居住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科学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 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小区的影响。

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建筑群体设计》

徐严、蒋红蕾、杨克伟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席文洪,2010 3.《居住区详细规划》

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5.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市镇设计》

[英]F·吉福德等著,程里尧译

7.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

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8.《住区规划模式》

王笑梦,清华大学出版社 9.《新中式楼盘I》

张先慧,天津大学出版社

10.《集合住宅小区规划》

小泉信一著,王宝刚译,建筑工业出版社 11.《高层建筑设计手册》

雷春浓,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刘云月,东南大学出版社 14.《建筑构造设计》

杨维菊

建筑工业出版社 15.《世界建筑》

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 16.《建筑学报》

中国建筑学会 17.《新建筑》

华中科技大学

1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20.《建筑设计放回规范》(GB50016-2006)

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 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1 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 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 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2 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其与1932年,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一书中提出的“广亩城市”同属于“乡土派”,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环境充分尊重,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

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其两本著作里面提出了他的乌托邦设想——在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中提出“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他主张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 绿地: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建筑向高层发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 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如唐长安城的棋盘式道路系统把全城划分为110个大小面积不等的坊,•坊四周建围墙,每边一门,晚上关闭,管理制度严格。大体从北宋始,里坊取消了坊墙,住户直接面向街巷,商店沿主要街道布置,使街与坊结合起来(见开封城)。这种布局形式,街巷明确,易于辨认,居住安静,商业网点分布均匀。直至今天,中国一些城市仍保持这种布局。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因人口增加,地价昂贵,出现了以二三层联排式住宅为基本类型的里弄式居住区。一般格局是住宅面向里弄,里弄通向街道。较大的里弄分总弄、支弄,总弄通向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居民生活比较方便。1949年以后,中国个别大城市应用西方邻里单位的概念规划和建设了一些居住区,如上海的曹杨新村。50年代,受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采用以居住街坊为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当时采用的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为4~5公顷,生活服务设施不够齐全。50年代后期,许多城市开始以居住小区取代街坊,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80年代又提出在一个或若干个居住区范围内,配备就业岗位,使居住和工作尽可能就地平衡,形成综合区,以减少市内交通流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 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上一篇:教育随想及教育论坛范文下一篇:教职工代表大会名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