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

2023-09-12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一、居住环境生态系统概述

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 环境和生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叫做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整体内, 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的居住环境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是人类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子集, 也就是说, 生物群落与环境是一体的, 谁也离不开谁。在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中, 生态设计的核心是居住和生态共存。因为是由人类来决定绿化建设的,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物多样性相比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会比较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且容易遭到破坏。因为在居民生态环境中, 人类会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来控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并且打造易被人们接受的景观, 所以居住环境生态系统不仅仅有自然生态的特征, 也存在着人类文化的成分。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来考虑, 人类只有将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学科理论作为指导, 并付诸实践, 才能使居住环境与自然系统相融合。

二、景观生态设计特点

1、生态美学的应用

生态美学由美学和生态学两大部分组成, 其主要是以生态的视觉来审视美学问题, 并把生态学的重要观点融进美学中, 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理论形态。从广义上讲, 生态美学主要包含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一味地开采滥用资源, 让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必须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3、整体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思考某一景观元素, 还要需要全面考虑人类整体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景观不应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而应该是综合了多种元素的整体。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优化的目标, 就需要在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前提下, 尽力不去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秩序。除此之外, 景观设计也可以算在艺术范畴内,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给人所带来的审美享受是不言而喻的。而一个设计缺失了任何一个部分, 就可以说这个设计存在缺陷, 是不完美的。这样的作品是无法达到可持续等最初的目的, 更别说带来的审美价值了。并且景观生态设计不能说只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物设计, 而是为多个目标设计的, 人类、动植物和审美都无法与之分开。

三、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1、景观生态设计符合人类生存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 由于各种工业的迅速发展, 各种工厂林立, 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住区环境与社会、生态、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城市居民能否在一个城市安居乐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的居住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然而, 现代化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太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毁坏, 所以人们将选择居住地的目光移向了那些带有景观生态系统的地区。

2、景观生态设计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 乡村风貌在发展中逐渐被淘汰, 生态系统也逐渐的向一边倾倒。在城市中, 人们不得不随着社会的节奏走, 生活、工作这些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 同时带来的是异己事物、巨大工作压力以及一成不变的生活内容, 这些都让人们感到了因心灵远离自然而带来的空虚感, 为了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让心灵得到放松, 人们开始期待着能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让他们的心灵贴近大自然。由此除了考虑住宅内配套设施的完善, 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能有个更为宽广的外部生活空间也成为人们所关心的。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而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一种祥和的姿态去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 从而努力达到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发张可持续的目的。“人类社区可持续发展”被《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与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部分, 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所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严格遵守, 是不可或缺的规则, 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责任, 是景观生态设计所必须考虑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城市居住区生态景现设计具有传统性, 创新性, 进化、延续性和丰富性, 其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体现出景观中的社会公平, 用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居住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设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做好生态景观环境设计, 造福子孙后代。

摘要: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环境景观的生态设计, 发现它的交错性、局部性、综合性、连续性, 以及由于人为干预产生的影响时, 居住环境设计生态系统在这时便具有了各种人类文化的特征和自然生态的基本属性。文章对居住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简单概述, 分析了景观生态设计特点, 探讨了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 修瑞.浅谈城市居住区的人性化景观设计[J].中国包装, 2015 (03) .

[2] 边颖主编.城市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 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5.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农耕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解析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概念,通过城市居民区生活现象探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农耕文化的融合,提出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农耕花园实现“融景还耕”的新设想,初步探索农耕花园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及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居住区;农耕文化;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融合

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面貌趋于标准化,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和理念比较单一。面对城市居住区居民生活存在的具体问题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回归设计初衷,并非只有山石、水、观赏植物构成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这种套路,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构成农耕花园景观。

一、 农耕文化与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概述

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在物质层面,农耕文化又派生出农具、粮食加工工具、农产品等。在精神层面,中国农耕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无形之中锤炼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观念促使自给自足的社会稳步发展,虽然现代种植技术的成熟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历史发展的根脉,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基。从农业造就的农耕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灿烂中华文明来看,在当代农耕文化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茹毛饮血到吃粟谷,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再到今天的科技种田,农耕文化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农耕文化分别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发展起来,从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农业到科技发达的现代农业,农业离不开种植,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以耕种为主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包涵各种耕作技术和科学发明,并且派生出多元的文化产物,如与中国农业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颇具智慧的传统农业耕种工具与粮食加工工具。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农耕花园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融合景观小品设计的产物,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特点。从农耕花园实用的角度看,自身的特点决定设计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表现在农耕活动,通过农耕活动获得农耕果实,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的互动的结果。从审美的角度看,农耕植物的色彩、形态令人赏心悦目,表现回归田园的乡村意境美。

二、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与城市居住区的融合

从现存的城市居住区人的种植行为来看多数人天生具有喜爱种植的爱好。如在《舌尖上的中国》其中的一集节目展示居民在自家楼顶种植瓜果蔬菜,描述从辛勤种植护理到了秋季丰富的收获,并和街坊邻居一起制作美食,生活呈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再如成都一处居住区用屋顶空间作为花园、菜园实现城市农耕,楼顶均被居民开辟成农田,每小块土地旁边都立着小木牌,标识着各自的门牌号。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融入城市居住区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人在参与种植活动中会增强居民对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自然深入互动,培养居民对农耕的浓厚兴趣和对自然的自觉爱护。

早在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发表的《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认为应该建设一条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1〕农耕文化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农耕花园实现“融景还耕”这一观点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理想城市不谋而合。城市居住区作为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空间方面划分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针对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的研究对象,与城市人口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对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让居民体验农夫的快乐,使城市居住区增加接地气的生活趣味因素,特别是对老人调节心情和对儿童认知自然有帮助。与目前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更加能与人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农作物需要人种植培养,而人从农作物种植过程获取精神快乐与物质收获。因此,农耕文化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排斥而是可以融合。

三、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点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区域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内容是绿地布局形式、景观分析、功能分区、道路分析、植物分析等。传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休憩、观赏为主要功能,而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以种植为主要功能,附带提供休憩、观赏的功能,将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要点与传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内容基本相同,但侧重有所不同,前者侧重农耕种植,后者侧重造景。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有助于营造适合人居的人性化的居住区生活空间环境。以下是对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3.1 农耕种植

农耕种植面积应占总体居住区绿地面积的大部分,种植浇灌可采用植物滴灌技术或喷洒技术。农耕种植是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包括粮食、蔬菜、果树、花卉等,在审美方面应符合景观设计美学,如种植高矮、大小、丛植相结合,遵循形式美法则。种植应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特点,种植较为耐旱的粮食类的农作物芝麻、落花生等;种植易于打理、观赏价值强的农作物,如棉花、红薯等。种植蔬菜类的生长速度快的农作物,如上海青、油麦菜、生菜等。种植果树类的农作物,如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石榴树等。种植可以观赏、食用花卉类的农作物,如菊花、玫瑰、油菜花、忘忧草等。

3.2 景观小品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在种植区域中间点缀景观小品能使居住区环境锦上添花。景观小品常以景观石、雕塑、垃圾箱、灯具、指示牌等组织景观小品,景观小品虽体量不大,却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不仅形象生动、为恢弘严肃的建筑增添情趣、丰富空间层次,活跃了整个景观环境的气氛。〔2〕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小品设计应注重审美功能,景观小品设计细节一旦粗制滥造会造成丧失美感,给人劣质的感觉,而考究的设计细节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高度。景观小品设计采用废旧物品进行重新设计是目前提倡的一些做法,它会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和启迪智慧。如由土人设计公司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保留旧厂房和机器设备作为城市珍贵的城市记忆元素,用崇敬态度将这些元素重新赋予新生命力,这些景观小品怀旧却不失精致。

3.3 道路规划

农耕花园耕地规划种植应结合景观设计功能区域划分,不必与农村方形田地形态相同。在平面分布图中,耕种面积可呈现不规则形状,具体分布应根据景观设计规划需要划分,在种植区域合理规划和住宅楼入口设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道路使道路畅通无阻,并且避免过多交叉。如由土人设计公司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为景观的基底,道路规划设计突出便捷的直线形成路网体系。而在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因地制宜,通过道路规划增加空间的丰富,这点并不违背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

四、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农业观光旅游风靡中国,许多城市游客来到农村体验乡土人情和品尝农家小菜。〔3〕这证明城市人对农村自家菜园的向往,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引入农耕花园的设计理念会产生生态、节约、教育等现实意义,并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和促进建立良好的居住区邻里关系。

4.1 生态意义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属于景观绿化范畴,在生态功能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作用相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作用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传统居住区绿地是以植物为主体,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区建筑环境的小气候。〔4〕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属于种植绿植,因此同样起到积极的生态意义。

4.2 节约意义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与传统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相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能合理地利用土地进行小规模农产品生产,在种植的过程居民体会农产品从种植到养护到收获果实的复杂过程,从而培养居民粮食节约意识。此外,从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小品的材料运用方面,可采用废旧物品再设计或可再生材料来制作景观小品。如美国芝加哥的盖瑞康摩尔青少年中心屋顶花园设计开发一个包括花卉和蔬菜园的屋顶花园,花园小径由回收牛奶容器制作而成的塑料木板组成。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景观设计同样具有节约意识,如采用废旧轮胎做景观小品。

4.3 教育意义

在居住区融入农耕花园能使城市儿童少年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从参与农产品的种植娱乐的过程中扩展孩子的视野,普及农业知识,在娱乐中教会孩子知识世界和帮助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迫切,他们总能发现高低、远近、软硬、暗亮的概念,而他们用来探索这些概念的客观物体则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学习乐趣。〔5〕居住区农耕花园无疑是激发儿童对自然认知学习的良好场所。城市居民通过种植农作物可纠正对农产品的错误认识,使人们了解自然生长下的农产品的形态和绿色种植下农产品的样子,不会盲目地用大与好看的标准来衡量农产品的质量。

结语

东晋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呈现的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可见,从古到今人们追求的是安全、惬意的生活环境,然而对比现代人民的居住方式和古代存在较大差异,现代人们期待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城市居住区的生活环境设计要求更高。农耕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折射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虽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但农耕文化一直伴随着科技发展在不断进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农耕文化是从高雅景观设计走向亲民景观设计,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不仅使城市居住环境产生积极意义,而且使农耕文化发挥新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陈柳钦.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03):21-23.

〔2〕陈丽昀.张建华.城市景观小品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J〕.上海商业,2011,(23):14-15.

〔3〕季晓达.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07):7-8.

〔4〕李和平.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54-254.

〔5〕〔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42.

〔责任编辑:陈玉荣〕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香港、北京、天津三个城市在社会结构、经济条件与文化背景不相类同的情况下, 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环境, 此报告针对三个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居住区无障碍环境发展趋势的介绍, 从而根据实地调研分析如何因地制宜的去探求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残障人士居住行为特点的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

1 我国居住区无障碍环境设施概述

为了了解当代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的真实情况, 进一步探寻残障人士和年老者的户外活动需求, 并期待发现无障碍设施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作者对香港、北京、天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内地城市与香港的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们为了方便视觉障碍人士在居住区内修建了盲道、为方便肢体残障人士修建了缘石坡道和轮椅坡道以及扶手等等, 但是整体覆盖率却远远低于香港,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

虽然在调查的居住区中有些居住区内进行了无障碍设施配置, 如铺设盲道, 设置坡道, 但这些设计尺度并不都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例如, 坡道的坡度过高, 没有设置扶手;盲道上存在其他固定设施, 没有设置提示盲道;因此, 即便我们在居住区内设置了诸多无障碍设施, 如果不按照设计规范中的要求设置同样也不便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使用。

1.1 无障碍设施种类贫乏

在所调查居住区中大部分的无障碍设计只局限于增设盲道和坡道, 却忽视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和社交活动, 因此在居住区中的各项服务机构同样需要增设各项无障碍设施, 以方便老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使用。

1.2 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不足

居住区内无障碍设施被挤占、损坏的情况比较普遍, 有的通道成为停车场地, 甚至被破坏;盲道上随意搭建物体或者停放机动车、自行车;在通往建筑物主要入口的轮椅坡道上堆放大量杂物等情况十分严重。

1.3 建立无障碍环境的意识较为欠缺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 发现许多旧有的居住区和现在正修建的居住区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不够重视, 很多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并没有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 所以多数居住区都没有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规划。

2 我国居住区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早期的居住区建设规划中, 我们过分的只强调了住宅建筑的实用性和使用面积, 却严重的忽略了户外空间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健身器械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建筑物内、外的各种设施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残障人士的某些特殊需要, 由于活动空间受到局限老年人与残障人士渴望与邻里沟通交流的心情也受到了阻碍, 因此, 为了保障特殊人群平等的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我们就必须考虑包括有足够数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公园、老年活动场所等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配置。

自从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和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 国家建设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 充分体现了社会各层面无论学术界、政府法规都给予无障碍环境设计的极大关注, 对高品质的无障碍设计需求日益迫切。

3 实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和《香港通用设计指南》的标准, 以及通过对三个城市居住区的亲身体验、观察, 客观真实的记录以及分析研究, 将居住区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予以解读和剖析, 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提出建议, 从而为了更有效的与实地调研结果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4 香港、北京、天津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的调研分析

4.1 目前我们还面临很多两城市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香港无障碍环境中的设施比北京、天津更完善更先进;面对残障人士与年长者不断的增加, 居住区中的无障碍环境会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然而目前我们还面临很多两城市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结如下:

居住区中无障碍公共设施设计不规范, 具体尺度把握的不准确;居住区中各种通道不畅达;居住区中无障碍标志的缺失;无障碍公共设施设置的不充足;无障碍公共设施的种类贫乏。

4.2 对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提出的建议

设计者应将自己想象成残障人士或者年长者, 试着闭上双眼或者步履蹒跚的感知这种需求, 从特殊人士的尺度和心理需求角度考虑设计方案, 同时也应对细节的设计给予更多关注, 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特殊人群的各种需求。

建议为方便视障人士使用, 行人路、下斜路缘石及住宅建筑进出通道应在居住区内大范围的铺设盲道, 在活动区内应铺设危险警告盲道, 以提示地面标高的改变。当然在视觉障碍者中还有无法识别颜色的色盲和色弱者, 所以在铺设盲道的时候应该从分考虑到与周围地面材料搭配的亮度与彩度。不要仅仅从美学的角度出发, 为了迎合周围环境而设置与路面颜色反差较小的盲道。

要特别重视无障碍环境中的道路系统设计, 严格遵循设计规范的设计原则进行设置, 为了协助乘轮椅者、拄拐杖者以及盲人在通行上的便利, 同时也给老年人的行走带来便利, 我们建议在坡道、台阶、楼梯的两端应设有扶手, 通道的斜度不应超越1比12, 最理想斜度应少于1比25, 尤其是较长的通道, 并且要求坡道的坡面坚实、平整以减少使用者阻力保证其顺畅通过。

建议完善无障碍标志系统, 为了更有效地提醒居住区的业主自觉地维护和保持无障碍通道的畅通, 在各种无障碍设施周围都配备无障碍标志牌。同时也能更有效的传其所在的空间情况, 缩小各种潜在的不安因素。

建议居住区内配备建设无障碍公共卫生间, 由于残障人士和年长者行动迟缓或者有着特殊生理需求所以在居住区内应该设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以避免特殊人群在外出活动时刻意不饮水、不进食的行为。

5 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5.1 系统原则

一方面, 将居住区内所有的无障碍设施纳入居住区整体景观规划考虑, 建立完善的系统体系, 在设计与使用过程中, 充分考虑不同类别设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形成完整而统一的系统框架。统一系统原则可以保证居住区景观环境整体特征的一致、连贯, 便于各居住区的管理和协调。

5.2 通用原则

无障碍公共设施的存在方式、使用方法会限制使用者的行为, 因此, 将通用设计概念引入无障碍公共设施设计, 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互相沟通, 让有特别需要人士及弱势群体能够与其他人同样方便舒适的出行活动, 从而达到丰富市民生活、完善无障碍设施服务功能的作用。因此, 在设计无障碍公共设施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行为方式, 从使用者角度考虑设施设计与应用, 将人的因素纳入设施设计与规划体系中。

5.3 人文理念原则

从人文关怀、人文理念中提取设计语意, 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表达出来, 向市民、居民传达这一人文资讯, 更好地体现和谐社会的内涵。让生活行为的最基础设施帮助特殊人群摆脱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困惑, 从根本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出发, 将人文理念与关怀融入其中。

6 未来居住区无障碍设计的发展方向

6.1 居住区道路无障碍通行

残障人士行动较迟缓, 因此要求居住区室外的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 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 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 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6.2 居住区公共空间无障碍交流

残障人士由于与外界接触机会少, 对绿色和自然的渴望更加强烈, 因此要使室外的绿地氛围与他们的回归自然感产生共鸣, 需提高绿地的可达性、亲和性和自然化的文化品味及生态品味, 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标准;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 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台空间、坐息空间等, 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 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6.3 居住区标识无障碍引导

障碍人士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 即使感觉到了危险, 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 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尤其那些盲人和弱视者, 他们大部分依靠听觉和触觉, 识别能力弱, 反应速度慢。因此, 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 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 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 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

7 结语

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各设计专业领域的最终目的, 其实是一致的, 即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及提高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 重视使用者的使用意识与使用目的;无障碍设计所要做的就是消除使用者性别、年龄、能力、身体状况等差异性, 通过对无障碍设计更深层的诠释与解读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所需。

通过对香港、北京、天津三个城市居住区的实地调研, 让我们更能置身处地的体会残障人士对无障碍环境的渴望, 对追求均等机会的盼望, 希望通过我们在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加大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力度, 减小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的差距, 以改善现有情况, 让残障人士真正的融入无障碍的生活当中, 给予他们最多的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将从香港、北京、天津的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出发, 通过对居住区内无障碍环境设施的实地调查, 分析现时的居住区无障碍环境找到其中未能针对不同类型残障者的辅助性公共设施进行具体研究分析, 进而发现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为无障碍居住环境与设施设计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无障碍设计,无障碍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军.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与设施设计的研究[J].

[2] 彭军, 张品.欧洲.日本公共环境景观[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3] 张品, 彭军, 等.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与景观艺术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4] 彭军.英国公共环境景观[M].2008.

[5] 近距离接触无障碍设计[N].北京商报, 2006.6.14

[6] 邓述平, 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7] 丁成章.无障碍住区与住所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8] 荒木兵一郎等.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无障碍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9] 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 詹姆斯.霍姆斯-西德尔等.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经理手册-无障碍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11] 美国建筑师学会.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一、人性化环境空间设计的内涵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 这种思想已经贯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态度, 已经从“居者有其屋”转变为“居者优其屋“。人性化设计, 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 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可参与的居住区氛围, 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便利、社会交往、健身活动等各种需求。由此可见, 在进行居住环境空间设计之前, 设计人员应该对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生活习惯等做出调查, 在此基础上展开全面的人性化设计, 确保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是以人为出发点,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当前居住区环境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空间环境划分不合理

房地产行业的兴起, 造成我国居住社区的大量增长, 在激烈的竞争下, 开发商和设计单位都开始重视设计质量, 然而设计重点却落在了户型、空间等室内空间设计上, 忽视了小区内的环境设计, 造成居住区空间规划不合理, 不能为居民带来更大的舒适度。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尽最大可能的节约了空间, 但空间较狭窄, 老年人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难以分清楚, 降低了公共区域的使用效率。

2、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 很多居住区的规划空间过于集中, 且由于空间环境规模有限, 使公共空间一览无余, 从而使居民缺乏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场所。私密空间主要是为每个居民提供了个人空间, 使社区居民的个人空间得到延伸, 完成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 满足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所以空间环境的私密性不足, 不能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心理需求, 看似可以增加人与人的接触, 实则会减少居民的户外活动, 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减少, 距离渐渐拉大。当前, 我国很多居住区过分追求艺术效果, 往往是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绿地, 而且空间环境单一, 大面积空荡的草坪绿化, 高密度高层的楼群, 居民没有了私密性, 间接的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使人产生距离感。

3、居住区空间环境中文化因素的缺失

我国幅员辽阔, 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大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空间环境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文化, 一味的整合各种设计方法, 以达到空间环境的美观与整体, 使居住区的空间环境缺乏人文情调, 没有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广场, 空间尺度太大, 留给居民的只是寡淡无味的“多余”空间, 缺少内涵与情趣。这样单纯的美观, 缺少自然气息与人文气息, 无法使居住者产生共鸣, 即便能够欣赏美景, 却失去了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切感。

三、人性化环境空间设计方法

1、合理划分空间环境, 充分考虑居民的不同需求

空间环境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年龄阶层或特殊需求的居民设计划分出不同的环境空间, 以满足不同年龄阶层或特殊人群的不同需求。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尽量考虑到小区内的每一个居民, 对于老年人, 残疾人或者行动不便者, 要有更多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 因为这类人群对居住环境有更多的依赖性, 他们内心是很渴望参与到交往活动当中的。所以建筑中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 使户外或室内的空间环境都不能阻碍弱势群体的参与。例如, 适当设置台阶的高低, 过高的台阶要设置坡道, 道路的铺砖要平整, 对于有鹅卵石、碎石、沙子或凹凸不平的路面应及时修改;路边扶手、栏杆的高度应适当以适应特殊人群。这些都能体现对老年人、婴幼儿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使有障碍人士也能拥有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

2、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居民的实际情况, 从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 根据当地居住区的特色文化设计出符合居民区特征的空间环境, 避免过于繁杂的修饰, 另外还应顺应自然, 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居民区保持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没有噪音的打扰, 这也需要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同其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建立全方位、舒适的空间环境。

3、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作为人类, 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之间联系密切。中国人讲究风水学, 认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是居住的最佳风水条件, 实际上, 风水学就是对地貌、水文、日照、风向等自然因素对居住环境影响的一种评价, 以此, 选择好的风水设计, 作为长期居住的环境条件。古今中外, 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环境, 大多都憧憬着依山傍水, 凭海临风的绝佳地理位置。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 更是强调人鱼自然, 建筑与自然的协调, 相反, 古人对于建筑造型的考虑反倒在其次。在国外, 现代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同样是提倡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如此看来, 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还是现代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 都是将建筑的建造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好的建筑设计, 就应该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相融, 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达到统一, 绝不是一个物体突兀地去追求个体美。

四、结束语

人性化的设计对居住区的空间环境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空间环境设计体现出不同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性化设计理念也将不断优化, 从而渗透到空间环境的各个细节, 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近些年, 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由此,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性化成为居住环境中的重要关注点。本文介绍了人性化环境空间设计的内涵, 分析了当前居住区环境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人性化居住区环境空间设计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2]杨艳.浅谈高校图书馆环境设计的人性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2) .

[2] 肖敏毅, 张迪, 杨大禹.小尺度空间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以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住宅区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09.

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有的小城镇居住区园林设计的几个方面,提出优质优量的居住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关键词:以人为本 适地适树 喜闻乐见 合理搭配 植物群落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环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广大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重视,楼盘的促销、紧俏也跟居住的环境日益紧密,对居住区的园林绿化环境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不仅需要绿起来,而且又要有相当的游乐、休闲场地和设施。就笔者对所处的小城镇楼盘分析,结合园林设计的几点要素,浅谈一下小城镇居住区的园林设计。

1 要确立“以人为本、与日俱进”的正确导向

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要结合小品、园林、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而不单单为绿化而绿化,要为居民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生活环境。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居民日后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绿地广场的规模大小和形式要符合该小区居民健身休闲的要求,又要考虑老年人及儿童的需求,动静适宜。

2 要适地适树,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树种

在小区绿化的树种中,可以尽量地选用花期较长的花灌木,如春天开红花的垂丝海棠、紫荆、花梅,开白花的樱花、溲疏、火棘,开黄花的黄馨、金钟、迎春、棣棠等,夏天开花的有紫薇、金丝桃、栀子花、广玉兰等,秋天的桂花,挂果的栾树、香泡等,冬天的蜡梅、红梅、赤枫等都是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而同样花期较长的常绿树种夹竹桃,因它的花叶有毒;而且它长势过快,树形散乱,不美观,所以在居住区绿化中不太受人欢迎,而在公路两边则因其管理粗放、长势迅速无病虫害而大受欢迎。而一般的居民出于潜意识的考虑,比较反对常绿的松柏类树种,怕有类似墓地的感觉,所以在用松柏类树种进行小区绿化时,尽量不要采用列植,可以采用孤植、丛植进行零星点缀,因为松柏类的锥形树冠,对美化天际线并引导视线焦点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是其他阔叶树种难以企及的。

3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合理搭配

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配置高、中、低、地被层,各个层次要分明,并注重色块的应用。近几年来由于色叶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可以用矮小的灌木来组成各色的色块,丰富景观色彩,常见的有组成红色块的红叶小檗、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等,绿色块的瓜子黄杨、雀舌黄杨、杜鹃等,黄色块经常采用金叶女贞、洒金珊瑚、金边黄杨、金森女贞、花叶长春蔓等,还可用二月兰、雪叶菊、万寿菊、孔雀草等草本花卉,提高小区内的植物景观。现在,小区绿化中,经常大量采用色块布置进行造景。色块的布置好处大致有以下几点:

(1)色彩简洁、明快,又可按设计者要求任意做出各种图形图案,可以是抽象的如意纹,也可以是仿真的小动物或其他的标志,等于把植物当怍画笔进行直接描绘,体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2)绿化采用色块的造型功能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需求。

(3)色块绿化的养护相对比较简单,只需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地进行修剪,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景观不变。只要选择合理色叶植物的搭配就可以让景观保持生机盎然,不至于一到秋、冬季就有萧条的感觉。

(4)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特别在高档住宅区、别墅群中,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与环境谐调,平面效果强烈,给人以赏心悦目。

苏雪痕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提到园林设计“没有量就没有美”,在色块的布置中,这一点犹显突出,色块设计的手法就是通过利用大量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群体美,使之成为空间分割,构图的基础。

4 要注重群落景观,倡导生态园林

在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材料依高低层次分地衣、地被、宿根花卉、灌木、乔木等多层植被。在园林设计当中,要对自然群落景观进行筛选、艺术加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创造植物群落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使用现有园林新品种,特别是笔者所处的浙江嵊州——全国“木兰之乡”,应尽量提高玉兰的使用率,提高植物群落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景观的质量、数量,可使园林的使用者乐于接受自然、亲近自然。

园林绿化设计任重而道远,要努力创造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参考文献

[1]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

[2] 《园林设计》唐学山.中国林业出版社

[3] 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9.

[4] 陈发棣.城市园林绿化花木生产与管理(城市绿化美化丛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01.

上一篇:现代招贴设计下一篇:动态化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