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2024-04-02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合理、科学地将影视资源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及推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为更好的掌握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实际历史教学及其他学科提供参考,在掌握影视资源运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影视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情境

将影视资源运用到教学中的相关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出现。在那个时候,也开始研究电影电视同史学的相互结合,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影视在史学中的影响做了探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通过实践也已经证明,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实现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对影视资源具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势在必行。

一、影视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把握的原则

1.影视资源选择的合理性

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选择合理的、符合当课教学内容的影视资源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毋庸置疑,同教学内容无关的影视资源不仅达不到要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例如,在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文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授中,可以选择“地雷战”“西安事变”等具有主题意义的抗日战争电影题材。影视资源选择的合理性其实就是说,影视资源的选择要真实,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

2.影视资源的整体性

利用影视资源来进行历史教学,诸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虽有感染力,但单一的影视资源进行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影视资源只是其中一种途径,还需结合校内校外各种具有优势的资源,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的教育教学。影视资源虽有其优势,但并不是说运用影视资源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在这其中,也不可忽视资源的整体性,要达到整体结合的统一。

3.影视资源的教育性

遵守影视资源的教育性原则,一是在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通过欣赏作品获取一定的同历史教学相关的知识或者从中提炼知识。一是通过对所选作品的欣赏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所提高。现如今各种影视作品的“含金量”有高有低,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选具有教育性的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题材。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具体运用

1.创建历史情境

针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给予其真实的体验,在教学中创建历史情境很重要。基于影视资源选择的基本原则构建历史情境,联系生活和历史创建具有探索性的情境才可让学生在获得时空体验的同时吸收历史知识。

例: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课件。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尤其是侵华战争的背景、侵华战争的原因以及时间,理解《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就要带入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可搜索相关题材的影视资源将学生带入到那个年代的时空中体验。

播放视频“八国联军”,学生思维进入侵华战争的历史时空中。然后教师展示侵华战争发生的背景。对比播放的电影视频,让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产生的直接和根本原因,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又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问,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的军人作出了怎样的牺牲,让学生了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奋战的精神。

在该课的讲授中,利用影视视频展示历史知识外,引领学生到历史时空中对历史事件作分析,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也有很大的作用。

2.建立影视资源库

新课程改革促使更多的教师对传统的教材进行反思。将教材看成是一本教科书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教材,但并不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唯一材料。一本完整的教材应该实现文字、音像等相配套资源的结合。影视信息的运用则是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同课程结构相适应中被挖掘出来的。而且,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使得教科书作为唯一信息资源这一情况得以改变。丰富的历史影视资源也为影视信息的开展提供了资源。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学同历史题材的影视可以说是一致的,很多历史知识都可以在影视视频中找到。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影视资源库,选择符合学生观看的历史题材影片,让教师在教学时可更好的选择。同时开设历史影视欣赏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欣赏课中播放的视频体现的积极的精神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这对深化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3.应用影视印证文本

不同学生年龄以及阅历的不同,对复杂的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各有高低。对此,教师在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影视史料进行辅助,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而且影视史料也可以印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要由教师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同教学相关的影视史料,使得教材文本同史料相互印证。在观看影视史料中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思考,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学生也可以重新思考自己原有的历史知识。

例: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在本课中教学的难点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因初中生阅历以及文化的掌握还不足,对孝文帝为何实施民族融合不好理解。因此,应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融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农作生产劳动的变化图并配以史料说明,了解这种历史现象变化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思考孝文帝为什么向汉族学习,为什么实施汉化政策。在让学生思考后,播放小段的影视视频,视频中呈现北方民族语言、服饰以及劳作等的变化。通过视频和文字史料的印证,总结汉化政策实施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文本同影视资源的印证,使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形象化,同时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获得感受,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情况。

影视传媒的传播以及影视资源潜力的发掘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价值。历史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往往显得枯燥。而媒体技术的发展正促使着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利用,利用影视资源生动可感的特点,将之融入到教学中已得到认可,也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启涛,倪世敏,洪丹,赵珊珊.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评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8:143-144.

[2]陈蓉.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课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例[J].老区建设,2011,14:56-58.

[3]黄玉仙. 网络影视素材在中学历史辅助教学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173-174.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逐渐被我们接受,并带来了很可观的教学效果。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到校园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当前的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入校园,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会改变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历史学科之中去,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中学历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一)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历史信息

使学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过去的历史教学资源有限,历史信息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很多学生不能及时的更新历史信息。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搜索历史信息,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历史知识不断更新,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历史信息,保证历史信息的时效性。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而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无法想象到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历史教学有效性不高。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包括:音乐、图片、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课件使历史画面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和丰富。不仅如此,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几百年前的历史故事以动态的形式表达出来,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相关历史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

(一)多媒體教学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图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述以及挂图的使用,形式单调,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有所欠缺。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音频、视频等方式将无声、枯燥的文字转换成历史情节,以此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教学方式能使不能复现的历史故事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找回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老师通过课件,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的能力。

(二)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本世纪的最大成就之一,网络的出现以及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信息,并在相关的网站上开展讨论等等,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论自由,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借此平台在线与教师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近期,网上课堂也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课堂教学是很有限的,但网络资源却是无限的,网上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远距离教学,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这不仅延长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弥补他们在校期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双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创新对策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虽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应用程度和技巧,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对策,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对其进行应用。如果教师长时间的只应用计算机教学,学生也会因此失去新鲜感,对于历史兴趣也会随之下降。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新鲜感。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吸收所学的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当下信息化教学在不断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但它只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剑.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5):32.

[2]刘慧芬.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49-250.

[3]蔡蓉芳.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29-30.

[4]薛荔.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259.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3篇

摘 要: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荣辱、通传承,是文化的一种接力和传承。知历史,可知兴亡、晓大义,因此历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历史并非死记硬背,更不要认为历史特别简单。作者认为,真正理解历史的人太少,应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双线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建立知识结构框架来学习历史、品味历史。就人文素质而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水平。就考试而言,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言之有理,所答之题才能有思想、有内涵,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成绩,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加强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结合不同教学方式,从展示中国文化的视角进行古代史的教授,相信会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得以改观,提高兴趣。

一、史料教学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均设置了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记录历史,因而我国存有浩如烟海的史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史料,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找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史料学习和评价。

以清朝为例,在讲解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改革时,可以引用雍正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恭谢圣恩,敬陈愚悃事》折的内容:“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所属苗民悉听其指使,残暴横肆,无所不为。其土官懦弱者,凶恶把目,为害尤甚,不但目无府州,亦并心无督抚。”通过这一段史料,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元朝实行土司制度以来的弊病:土司对属民的残暴统治和对中央政府的藐视,由此了解当时清朝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的必要性。

此外,史料也是一种证明学生所学历史内容真实性的依据,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全面了解历史,而不是看教科书上的片面之词。这要求教师在选取史料的时候细心挑选,因为有些史料是被统治者美化过的,有些史料甚至是野史,其真实性有待考究。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电影、视频等,结合视觉和听觉展示历史材料,充分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如在讲清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看CCTV9的纪录片《公元1644》。该纪录片讲述的是以明崇祯十七年、清顺元年(即公元1644年),至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的历史。从明末年间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开始,李自成进北京逼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吴三桂为报家仇引清兵入关,清军长驱直入,明王朝因此危亡。之后李自成称大顺皇帝,张献忠称大西帝,顺治在多尔衮、孝庄进京后称帝,各路英雄逐鹿中原,这样会让学生在观影中完整地了解历史真相,而非一个个断裂的朝代和历史事件。

纪录片《幼童》更是将清末的救国措施展现无遗,这是学生从历史课本上的几张留美幼童的黑白照片和几行介绍文字中无法看到的。从纪录片中学生能看到清末留美幼童在国外的艰辛和国人不断探索、改革的救国决心。这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让学生感受爱国精神,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精神所在。还有纪录片《圆明园》、《八旗往事》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的材料。利用纪录片帮助学生学习完整的历史,弥补教材编排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怀。历史不是考试的死记硬背,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史为鉴,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一、二、三方面,1、2、3小点,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的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的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掌握这些内容。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艺术

这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说的。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性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通过名角及所有演员的配合,就会给人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老师的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深,印象好,如大家熟悉的赵本山、倪萍等。相反若是平淡无力,或结结巴巴,或瓮声瓮气、语无伦次……不仅印象不深,有时還会成了催眠曲,甚至是厌烦的噪音。从神态讲,有的声情并茂,神态感人,有的表情木然,呆若木鸡。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等方面,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效应,具体的合理归纳,清晰概括,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助于突破难点,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一节好课会使人感到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4篇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5篇

一、在中学时代应用审美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更加侧重对精神食粮的获取,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审美精神的教育方面,对学生而言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中学时代的历史学科为例,很多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讲根本不知道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一味的死记硬背以敷衍学校的考核。而新时代人们越来越发现,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单单的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先人的思想,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体会历史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充实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对新时代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是当代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作用

1.提升学生的非智力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讲,其理解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学生在熟悉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对相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十分考验学生的智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针对历史知识点的充分理解,进行相似问题的解答,很多指导老师过于注重提高學生解答问题的智力能力,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非智力能力整体偏低。对于中学时代的学生来讲,中学时代是各种能力和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应重点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在非智力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只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浓烈的学习动机和情感的培养上,在历史课程中应以历史卓越的光辉历程激励着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融进学习中来,并且在情感的培养过程中意义非凡。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要给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提出新的发展需求。当今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就要有所体现。新时代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培养全能型人才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时,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导火索认真分析,将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将当今社会出现的相似事情进行分析思考,并用于历史课程的实践领域,从而树立创新意识。其次,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从邓稼先的“两弹”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中,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创新的热情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审美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1.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授课老师要从新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进行相应的指导。老师需要明确要培养审美能力就要激发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想象力,然后利用这一想象空间进行美感的呈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提出历史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充分的想象,对其中存在的美进行感悟,不断提升学生自觉形成对历史事物美感的营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唤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要对历史课程的人物形象进行充分想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2.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插图形式进行审美教学。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授课老师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表达。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在每个课件中插入很多生动的历史图片,比如历史人物图片、历史文化建筑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转化成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将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将学生主动地吸引到学习历史的轨道上。另外,老师再对这些生动的图片进行正确的解说,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历史文化更加清楚、明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审美能力。

随着新课改教学观念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应该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应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梳理美术史教学,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堂前后的时间及内容安排展开研究。利用课堂90分钟教学的重点强化技巧、知识点整合与系统化处理方法以及课件编排方法等,以及课后90分钟的专业反思等环节,来实现艺术史课程对美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性,满足和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美术史  教学  混合模式  美育

在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美术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目标相对枯燥,如何拉近学生与理论课的距离,以及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史在今后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性,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下90分钟和课堂90分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搭配进行,短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书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教学质量。

一、艺术史教学的意义

由于专业培养有所差异,所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有所区别,课程结构也就不同。艺术史在美术类专业中是基础理论课程,属于必修环节。而且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通识性,课程也起到了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且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以及考研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以史眀智

学习过程是思维技能培养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赵亚夫指出“历史学习若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适应能力),若不能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学习需要,不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那么,历史学习将失掉它的全部意义”。历史学习需要把握其本源,根据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的不同,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美术史涵盖美术流派、美术运动、美术家及其作品等很多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理解,开拓对待美术理论的认知和分析的思路,并为其以后自身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向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思辨的方法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关的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以实现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借助历史风格丰富创作素材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美,但这些美感要素并不会随着时间和事件的迁移而封存。过去一段时间的美感要素,在合适的时间结合合适的表现形式,会再次大发异彩,例如服饰中的一些款式或者图案的再现等。将历史风格分析透彻,结合当前自身的艺术创作,可以丰富其作品的内涵。

(三)满足美育要求

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而何谓完全之人物,则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因此将教育分成体育与心育两个部分,而心育又分为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并认为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真、美、善三德”。分析其他国家美育的发展和成果会发现,美育工作开展越早,对于国家的整体人文素养提升效果越明显。

美术史中包含大量的经典作品的介绍等,从美育角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正如卢政(2011)提到的“大学美育课程目标是根据大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开展的,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完善其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从而造就一代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主要目的”。

(四)为后续专业课程知识搭建助力

美术史虽然各校开课时间略有不同,但都属于理论认知必修。通过美术史的学习,了解中外美术专业发展、流派等问题,构建初期认知体系。通过初期认知体系的构建,学生可以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侧重点的补充和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方便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美术史现有教学问题

美术史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与时间配置不足问题。作为理论课程课时量大多设置在64课时左右。设计史论,教材容量大,知识点繁多,拓展内容多,64课时只能满足基础思路梳理的教学。但是,历史需要其背景的分析,事件发展思辨等才可以深入掌握,如果让学生对于美术史有个全面且丰满的认知64课时略显不足。

美术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大部分选择集中授课,上课人数多。因此教师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内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学生在课堂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放于知识点的被动接收和理解,在反思和运用方面效果一般,导致教师无法更加深入的引导分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无法与学生沟通。

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院校会选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因为历史性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较多,闭卷考试可以督促其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单纯使用闭卷考试,学生应试心理较强,不利于拓展知识的学习和分析,不利于自我分析能力的考查,束缚学生的专业个性发展,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同时,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轻视理论学习的问题。单纯的闭卷考试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三、黄金90分教学实验与探索

随着网络教学手段的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课程所使用。对于一门课程,正确定义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功能,分别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教学内容,使之做好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課堂黄金90分钟

课堂时间一直都是教学过程的黄金时间,也是学生高效接受信息的黄金时间。在90分钟时间内,教师既要高效传授知识,还要调动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不应占用过多课堂时间进行简单的知识点讲授和传达,而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集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单纯讲述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虽然掌握起来轻松,但是也易于忘记。对于如何抓住课堂90分钟,分析了以下三点:

1.重点知识点强化技巧

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讲述重要知识点,以及对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强化知识点可以结合我们大脑记忆规律,使用课堂四轮强化记忆法,针对关键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点进行分阶段重复,以刺激大脑形成长久记忆。

课堂四轮强化记忆法是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分四步完成记忆,第一轮是教师提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堂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浏览可以提前了解重要信息;第二轮,课堂开始阶段,将课堂重要信息中的点与学生互动;第三轮,课堂围绕重要信息内容进行讲述;第四轮,课堂开展主题讨论,围绕重要信息进行互动。第四轮的互动是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同时学生还可以相互学习,将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相互比较,分析不足,从而加深印象。通过前三轮的知识点重复和第四轮的互动讨论,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解从疑惑阶段过渡到恍然大悟阶段,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假想与共情教学法应用

美术史中有很多美术流派、经典作品等需要记忆。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将事件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经历等给学生做生动讲解,引导学生假想成为历史事件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用共情的方法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假想自己在那个故事中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不仅对于历史事件感受深刻,且能深刻体会到环境、人物、事件发生的关系。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事情的能力。例如,在新艺术运动讲授时从大背景入手,学生的大局观更强,记忆也就更加清晰。当学生有了清晰的框架感之后,只需将课堂教授的知识细节填充,事件学习的完整性就实现了。

3.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并用

随着疫情网课的开展,高校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技法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网课形式。各类网课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类特色功能,例如钉钉直播可以录课,方便课下的回放复习。智慧树提供课程资源、作业考试,以及签到、投票、抢答、抽签等课堂互动环节。QQ提供课程表、收集表、学习打卡、老师助手、一起看网课等功能。再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难度和互動性强度,这样学生的手机就只是一个参与互动的工具,不需担心手机的使用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二)课下黄金90分钟

大学生的学习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对于课程内容以分析、总结为主,并且对其学生学习特点等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探索。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师课下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前45分钟的分享资料

根据学情反馈,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视老师的认可。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自学更加喜欢视频形式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前分享资料可以选择跟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视频,形成高黏性学习资料。其目的是导入课程内容,扩展相关知识面,为课堂讨论提供理论和支撑数据,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有计划地针对性的进行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可采用相应的措施激励并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带着好奇与欲望走进和融入课堂,带着兴趣和信心走出课堂。

2.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培养

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专业查阅资料(视频、文字、图片)的能力。教师课后可以给一个推荐和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事件或经典作品有一个立体概念。然后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知识点来进行补充,当知识点补充全面后,辅助信息就会自然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脉络。通过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己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记忆梳理。与后面学习的内容形成自然衔接。

四、教师角色切换法

对于美术史这类理论课程,学生有时会遇到记忆的内容多,条理性差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和课下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并且根据阶段不同在教师、网络主播、学习伙伴和主持人等的不同角色中切换身份。

(一)网络主播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使教师具有了很多关于线上教学的经验。在课下90分钟的学生自学分析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的重点录制一些相关课程视频,录制形式可以使用较为随意的话题讨论方式,学生可以轻松接受,快速融入。

课程视频不同于面对面授课,主要以听觉方式投入课堂,教师需要切换角色,从讲台讲授转化为网络漫谈,通过其课程趣味性和教师的讲述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课程内容在保证方向性、基础性的同时,抓住问题核心,层层递进讲解。教师语言可以切换成主播语言,将一些美术史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外部语言,即兴口语表达,如在一些美术流派背景介绍时用鲜活语言还原历史实景,利于学生的想象、联想。

(二)学习伙伴

知识的吸收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实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对应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课下90分钟里学生是主体性。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师生平等的认知,并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引导内容的连贯性、设置任务的驱动性和公平合理的多元评价性调动起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其内在兴趣点和潜能。

(三)主持人角色

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使参与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话题的讨论,并且在话题结束时有所收获。课后反思题目可以围绕美术界热点话题展开,教师换成主持人的角色,在话题讨论过程中既保证学生谈论的激情和分析的时效性,也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和美术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围绕自己的兴趣去探究未知领域;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向导或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像主持人一样,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五、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也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的最终考核包含线上、线下和综合测评3部分。线上、线下教学评价设置相应的评分点和权重,属于过程评价,综合测评属于最终考核评价。线上教学评价环节可以从学生线上学习的参与率、学习时长、线上测试成绩几个指标来评价。线下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率、课堂表现、学习应用效果来进行评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个指标的评价权重,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考核评价可以采取考试、论文研讨等方式进行。

六、结语

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促进其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程中找到快乐,并且主动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让原本枯燥的美术史课程变得鲜活。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2]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卢政.大学美育课程建设浅谈[J].美与时代(下),2011,(09).

[4]常宁生.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曹克训.如何在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2007,(36).

[7]杨松崧.谈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3,(04).

上一篇:中学廉政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认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