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范文

2024-01-05

流行病学重点范文第1篇

2、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3、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4、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6、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7、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8、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9、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0、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1、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2、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3、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6、

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17、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8、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9、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性。

20、

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

2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2、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23、

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

24、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25、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26、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7、

准种: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28、

免疫重建: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其他医疗手段使HIV感染者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称为免疫重建。

29、

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在免疫重建的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称为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

30、

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

31、

菌血症:若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的即称为菌血症。

32、

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33、

严重败血症: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

34、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35、

外源性感染: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院内患者、工作人员或探视者,以及医院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医院感染。

36、

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的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的定植菌由于数量或定植部位的改变而引起的感染。

37、

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38、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40、自然疫源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41、稽留热:

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42、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4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4、窗口期: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传染病学重点

第一章

总论

1、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

清除病原体

(二)

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三)

显性感染

(四)

病原携带状态

(五)

潜伏性感染

3、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侵袭力

(二)

毒力

(三)

数量

(四)

变异性

4、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

5、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

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感染动物。

(二)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三)

人群易感

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

病原体

(二)

传染性

(三)

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四)

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如果持续时间短,可出现下列现象:再感染和重复感染。

7、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二)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发热:

A.

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a.低热:体温为37.5~38度;b.中度发热:体温为>38~39度;c.高热:体温为>39~41度;超高热:体温41度以上。

B.

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I:体温上升期

II:极期

III:体温下降期

C、

热型及其意义:

I、

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度且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害、斑疹伤寒等。

II、

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III、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

IV、

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

V、

不规则热: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②出疹:

水痘、风疹第一天出疹;猩红热第二天出疹;麻疹多于第三天;斑疹伤寒第五天;伤寒第六天。

水痘的出疹主要分布于;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

皮疹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③毒血症状

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8、传染病的预防:

(一)

管理传染源

甲类:①鼠疫;②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级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发、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病原学】

(一)

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则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

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大球形颗粒;②小球形颗粒;③丝状或核状颗粒。

(三)

丙型肝炎病毒(HCV):

抗原抗体系统:

①HCV

Ag与抗-HCV: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②HCV

RNA:HCV

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标志。

(四)

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五)

戊型肝炎病毒(HEV)

【流行病学】

(一)

甲型肝炎

①传染源: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峰期后1周。

②传播途径: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

(二)

乙型肝炎

①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

②传播途径:a.母婴传播;b.血液、体液传播;c.其他途径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④流行特征:a.有地区性差异;b.有性别差异;c.无明显季节性;d.以散发为主;e.有家庭聚集现象;f.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

丙型肝炎

①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②传播途径:a.输血及血制品;b.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d.性传播;e.母婴传播。

③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

丁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五)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

【病理解剖】

(一)

基本病变: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干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干细胞再生。

(二)

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

(1)

急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面积小于1/2

③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大部分病例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4)

肝炎肝硬化:①活动性肝硬化;②静止性肝硬化。

(5)

淤胆型肝炎

(6)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病理生理】

(一)

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

肝性脑病:

(1)

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

(2)

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

(3)

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肝性脑病的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和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

(三)

出血:①凝血因子减少;②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③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④DIC及继发性纤溶;⑤胃粘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⑥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

(四)

急性肾功能不全

(五)

肝肺综合征

(六)

腹水

【临床表现】

(一)

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可分为三期:①黄疸前期;②黄疸期;③恢复期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

慢性肝炎:

(1)

轻度: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2)

中度

(3)

重度: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

(三)

重型肝炎:

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ALF):发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③慢加急性重型肝炎

④慢性重型肝炎

(四)

淤胆型肝炎

(五)

肝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

减少的“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三)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

8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

③乳酸脱氢酶

④r-氨酰转肽酶

⑤胆碱酯酶: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

⑥碱性磷酸酶

(2)血清蛋白

(3)胆红素: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常超过171umol/L;胆红素含量是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4)PTA(凝血酶原活动度)≤40%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依据。

(5)血氨: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提示肝性脑病存在。

(6)血糖

(7)血浆胆固醇

(8)补体

(9)胆汁酸

(四)甲胎蛋白(AFP)

(五)肝纤维化指标

(六)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

A.抗-HAV

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B.抗-HAV

IgG

(2)乙型肝炎

A.HBsAg

与抗HBs:HBsAg

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B.HBeAg与抗HBe: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长期抗HBe阳性者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

C.HBcAg与抗HBc: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

D.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E.组织中HBV标志物的监测

(3)丙型肝炎:

A.抗-HCV

IgM和抗-HCV

IgG: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

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症感染

既往感染。

B.HCV

RNA

(4)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

A.抗-HEV

IgM

和抗-HEV

IgG:抗-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抗-HEV

IgG

在急性期滴度较高,恢复期则明显下降。

【并发症】

①肝性脑病

②上消化道出血

③肝肾综合征

④感染

【临床诊断】

①急性肝炎:起病较急,ALT显著升高。黄疸性肝炎血清胆红素正常或>1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病程不超过6个月。

②慢性肝炎

③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④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3周以上,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肝硬化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病原学】病毒包囊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是主要的抗原变异形式。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是主要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

人群易感性

【临床表现】

(一)

典型流感: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

(二)

轻型流感: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

(三)

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起病1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并发症】

(一)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细菌感染。

(二)

肺外并发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和瑞式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

病毒分离

(三)

血清学检查

【治疗】

(一)

一般治疗:高热者予解热镇痛药;儿童忌服含阿司匹林成分的药物。

(二)

抗流感病毒治疗:

①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

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三)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治疗】

(一)

隔离

(二)

一般治疗

(三)

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

重症患者的治疗:①营养支持;②加强血氧监测和呼吸支持;③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④防治其他并发症

三、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急速发热、数小时内达38度以上,可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可伴有畏寒或寒战,有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第三节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

(二)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

流行特征

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

【病理】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临床表现】

(一)

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①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进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

③恢复期:皮疹消退,可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退时有细小脱屑。

(二)

非典型麻疹

①轻型麻疹

②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

A.

中毒性麻疹

B.

休克性麻疹

C.

出血性麻疹

D.

疱疹性麻疹

(三)

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患者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

【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二)

血清学检查: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可以诊断麻疹。

(三)

病原学麻疹:

①病毒分离;②病毒抗原监测;③核酸监测

【并发症】

(一)

喉炎

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二)

肺炎

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的啰音

(三)

心肌炎: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

(四)

脑炎

(五)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鉴别诊断】

①风疹:发热1~2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②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

③猩红热:口周呈苍白圈

④药物疹:皮疹多有瘙痒,停药后皮疹渐消退。

【预防】

(一)

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二)

切断传播途径

(三)

保护易感人群:初次接种时间为8个月。

第四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每天600~800mg。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

流行情况: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病理】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

腮腺肿胀具有特征性:①淀粉酶:增高;②肿大时间:1-3-7;③肿大顺序:一侧-双侧-颌-舌下腺;④色泽:亮而不红;⑤质地: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高;⑥边界不清;⑦腮腺导管堵塞、红肿,无脓。

【实验室检查】

(一)

常规检查:尿常规和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二)

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血脂肪酶增高,有利于胰腺炎的诊断。

(三)

脑脊液检查

(四)

血清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M抗体可作出近期感染的诊断。

(五)

病毒分离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系统并发症以及胰腺炎、肾炎。

【鉴别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鉴别

项目

流行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

病原体

腮腺病毒

细菌

传染性

发作次数

一次,终生免疫

可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

学龄儿童

各年龄段

部位

两侧

一侧

病理特征

非化脓性

化脓性

肿物表面皮肤

发热而不红,触痛

红肿,压痛明显

腮腺管口

早期红肿

挤压可有脓液流出

起病

急缓不一

急性起病

并发症

可有胰腺炎

不伴有胰腺炎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正常

升高

抗生素治疗

无效

有效

【治疗】可试用利巴韦林。

第六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主要传染源为鼠

(二)

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②消化道传播

③接触传播

④虫媒传播

(三)

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

流行特征: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

【病理生理】①休克;②出血;③急性肾衰

【病理解剖】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一)

发热期: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热型以弛张热为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二)

低血压休克期: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三)

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等,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等症状。

(四)

多尿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

②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2000ml;

③多尿后期:每天尿量超过3000ml.

(五)

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

临床必备三大主症:发热、出血、省损害。

充血(三红):①皮肤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醉酒貌);②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和咽部;

三水肿征:球结膜、面部和眼睑。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第三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

②尿常规;③血液生化检查;④凝血功能检查;⑤免疫学检查;⑥分子生物学方法;⑦病毒分离;⑧其他检查

【并发症】

(一)

腔道出血

(二)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三)

肺水肿: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②心源性肺水肿

(四)

其他:包括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和肝损害。

【诊断】

(一)

流行病学资料

(二)

临床特症

(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应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腹痛为主要表现着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治疗】“三早一就”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

发热期:治疗原则是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二)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是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三)

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透析疗法的适应症:少尿持续4天以上或无尿24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②高分解状态,每天BUN升高>7.14mmol/L;③血钾>6mmol/L,EKG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④高血容量综合征)

(四)

多尿期:治疗原则是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

恢复期:补充营养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流行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三)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

(四)

流行特征: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

【病理解剖】可出现以下病变:

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②软化灶形成;③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④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三大主症: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一)

典型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四期:

①初期:为病初的1~3天,发热,伴有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此期易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

②极其

:a.高热;b.意识障碍;c.惊厥或抽搐;d.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e.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f.循环衰竭

③恢复期

④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二)

临床分型

①轻型

②普通型

③重型

④极重型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

(二)

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三)

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该抗体在病后3~4天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②补体结合实验

③血凝抑制实验

(四)

病原学检查

【诊断】

(一)

流行病学情况:季节性(夏秋季,7、8、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二)

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三)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一)

中毒性菌痢: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作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大量脓、白细胞。

(二)

化脓性脑膜炎:有皮肤、黏膜瘀斑

(三)

结核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较明显

(四)

其他病毒性脑炎

【治疗】

(一)

一般治疗:患者应隔离于有防蚊和降温设施的病房。

(二)

对症治疗

第八节

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血清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为2~6周。

(二)

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接触传播;③母婴传播

(三)

易感人群: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病理解剖】AIDS的病理特点是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临床表现】

(一)

临床分期:

①急性期: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②无症状期:此期具有传染性

③艾滋病期: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

A.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a.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b.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c.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

B.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a.呼吸系统:人肺孢子菌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

【实验室检查】

(一)

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尿蛋白阳性。

(二)

免疫学检查: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

(三)

血生化检查

(四)

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①分离病毒:患者血浆、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可分离出HIV

②抗体检测:HIV-1/HIV-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③抗原监测

④病毒载量测定

⑤耐药监测

⑥蛋白质芯片

【诊断】

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之以下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一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度

(2)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次数>3次/天。

(3)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

(7)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作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HIV抗体阳性,虽无上述表现或症状,但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治疗】

(一)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目前抗反转录病毒有六类30余种,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融合抑制剂(FIs)、整合酶抑制剂和CCR5抑制剂

(二)

免疫重建

(三)

治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四)

对症支持

(五)

预防性治疗

第九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以夏、秋季节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二)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

(三)

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易感。

【病理解剖】皮疹或疱疹是手足口病特征性组织学病变。

脑膜脑炎、心肌炎和肺炎是手足口病的三个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一)

轻症病例: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皮疹及口痛为特征。婴儿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或口唇。

(二)

重症病例: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手足口病皮疹特点:①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股四个部位

②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③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诊断】

(一)

临床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①好发于4~7月;②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③常在婴幼儿集聚场所发生。

(2)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或不发热;口腔、手、足皮肤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肛周黏膜也可有类似表现。如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加上下列并发症一项以上者为重症病例:①肺炎;②无菌性脑膜炎;③

迟缓性瘫痪;④肺水肿或肺出血;⑤心肌炎

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年龄<3岁的患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萎靡、呕吐、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③呼吸、心率加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或低血压;⑥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

(二)

实验室确诊

【治疗】

(一)

一般治疗

(1)

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休息及饮食

(3)

口咽部疱疹治疗

(4)

手足皮肤疱疹治疗

(二)

对症治疗

(三)

病原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四)

重症病例的治疗

第三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重点范文第2篇

临床意义:

•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

• 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和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 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判断的过程和标准:

1. 患者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在别人看来是异常的现象

2. 患者自己是否也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

3. 患者是否能认识到这些异常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

4. 患者是否能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分:

功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

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如在听到钟表滴答声时同时听到议论病人的声音。主要见于分

裂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某播音员广播的声音同

时出现此人形象的幻视。主要见于分裂症。

域外幻觉:即超出感觉限度之外的幻觉。如双眼向前看时能够看见脑后的幻影。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作用下产生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常见于应激相关障碍、癔症。 按照幻觉体验的来源,可以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映像场所外部空间主观空间

来源对应的感觉器官不通过感觉器官

映像特点清晰、完整、生动与前者相反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群

阳性症状:妄想,幻觉,阳性思维形式障碍,行为紊乱失控。

阴性症状: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缺乏,快感缺失,社会退缩。

认知缺陷:注意,记忆,执行功能(如, 抽象思维)。

共病:物质依赖,躯体疾病。

心境症状:抑郁,焦虑,强迫,自杀,躁狂。

前驱期以个性改变和类神经症性症状为主。

急性期以阳性症状为主。

慢性期以阴性症状为主。

抑郁障碍诊断:重度:3条典型+5条附加

中度:2条典型+3或4条附加

轻度:2条典型+2条附加

流行病学重点范文第3篇

第一节传染病总论(2-3分)

1.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T隐性感染(最常见):特点:机体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组织损伤。 显性感染(最不常见):发生率最低。

病原携带者:可以将病原体排出,是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结核疟疾疱疹常见。 2.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非特异免疫:天然屏障、吞噬���用、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非典,流感等 2)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经过粪口传播):霍乱、菌痢、甲肝,戊肝等。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面受感染的接触传染:炭疸、钩端螺旋体病等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乙脑、疟疾等 5)输血注射乙肝、艾滋病 6)母婴传播:艾滋痰。 4.管理传染源

1)里类:鼠疫,霍乱。城镇2h,农村在6小时之内上报;

2)乙类:城镇6h,农村12h之内上报。乙类韭典、炭疽热、禽流感、脊髓灰质炎按甲类处理

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疸、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24h上报。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第二节常见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3分)

生化指标黄疸:TBIL(总胆红素)>17.1umol/L;ALT>40u/L、AST>35U/L异常。 考点一乙型肝炎(HBV)

1.乙肝:是唯一的DNA病毒,DNA是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马 2.传播途径:乙肝可以垂直(母婴)也可以水平传播(血液)。 起病较慢(潜伏期1-6个月,平均3个月)。 3.两对半(三对抗原抗体系统) 1号HBsAg(包膜):表面抗原。

2号抗-HBs:保护性抗体。阻性表示①曾���感染过乙肝,获得了抗体: ②或者接种了预苗,获得了抗体。

3号HBeAg:称e抗原。传染性最强:为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4号抗-HBe:标志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 5号抗-HBc。

6号(不查的)HBcAg:核心抗原,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考点二甲型肝炎(HAV)

1.特点:甲型肝炎传染性强,起病急。 2.分期(甲肝病程30天)

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IgM阳性。传染性最强; 黄疸期:IgM阳性;

恢复期:IgM、IgG阻性(IgG阻性只存在于恢复期)。

总结:抗AVIgG是甲肝重要指标,他的最大特点是: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阻性。 抗AVIgM阻性表示新近感染(最常用)。口回 3.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为主。 考点三其余肝炎(考察较少)

1.丙肝(Hcv):抗-HCV,是HCV感染的标志,它没有保护作用,这点和乙肝抗-HBs不一样。 2.丁肝(HDV):它复制需要HBV参与(抗-HDV也没有保护作用)。 3.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见于儿童,显性感染见于成人; 小结:甲肝、戊肝起病较急,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为主。(肝炎传染甲戊口) 乙、丙、丁肝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为主,起病多较缓。 第二节常见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3分)

生化指标黄疸:TBIL(总胆红素)>17.1umol/L;ALT>40u/L、AST>35UL异常。 考点一乙型肝炎(HBV)

1.乙肝:是唯一的DWA病毒,DNA是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号 2.传播途径:乙肝可以垂直(母婴)也可以水平传播(血液)。装 起病较慢(潜伏期1-6个月,平均3个月)。我医 3.两对半(三对抗原抗体系统) 1号HBsAg(包膜):表面抗原。

2号抗-HBs:保护性抗体。阻性表示①曾经感染过乙肝,获得了抗体: ②或者接种了预苗,获得了抗体���

3号HBeAg:称e抗原。传染性最强:为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4号抗-HBe:标志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 5号抗-HBc。

6号(不查的)HBcAg:核心抗原,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考点二甲型肝炎(HAV)

1.特点:甲型肝炎传染性强,起病急。 2.分期(甲肝病程30天)

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IgM阳性。传染性最强; 黄疸期:IgM阳性:

恢复期:IgM、IgG阳性(IgG阳性只存在于恢复期)。

总结:抗AVIgG是甲肝重要指标,他的最大特点是: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阻性。 抗AVIgM阻性表示新近感染(最常用)。口回 3.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为主。 考点三其余肝炎(考察较少)

1.丙肝(Hcv):抗-HCV,是HCV感染的标志,它没有保护作用,这点和乙肝抗-Bs不一样。 2.丁肝(HDV):它复制需要HBV参与(抗-HDV也没有保护作用)。 3.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见于儿童,显性感染见于成人; 小结:甲肝、戊肝起病较急,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为主。(肝炎传染甲戊口) 乙、丙、丁肝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为主,起病多较缓。 考点四:传染肝炎分型

r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血清胆红素>17.1umol/L)和急性无黄疸型。司 2.慢性肝炎:半年以上。

3.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胆红素超过正常10倍。口动路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4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5-24周(半年)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凝血酶原时间(PTA )<40%,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 考点五: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1.主动免疫:我全身都是阴性,主动打疫苗,叫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适用于接触最初两周内,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3.治疗:肝炎首选王扰素。

肝炎合并肝硬化:首选核苷(酸)类似物。A 考点一: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1-2分) 联想:蜀汉异形出血热丢了血浆又休克一尿蛋白好几克。 1.病原体:汉坦病毒(RNA)

传染源和中间宿主:喷齿类动物(有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及褐家鼠)。 2.临床表现(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发热期:发热早期出血主要由血管壁受损和血小板减少所致。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胸部潮红;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低血压休克期:为失血浆性体克。(血浆外渗血容量不足引起)休克后出血与DIC有关。 少尿期:肾功能损坏所致(蛋白尿)。

多尿期:肾功能改善,但未完全恢复,尿量增多。 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3.诊断:异型淋巴细胞(特异)

4.确诊:用血清特异抗体(IGM、IgG)检测。

5.治疗:发热期对症治疗;休克期首选补充血容量抗体克,纠正酸���毒。 6.预防:灭鼠。 考点二:流行性乙型脑炎(1分)

病原学:传染源为猪;传播媒介为蚊子(三带喙座蚊)。口N动口 发病时间:夏秋季

7、

8、9月为高发季节。

题眼: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死亡原因)。联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高,WBC一般在(10-20)*109/L。个别可到30*109/L; 2.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阻性可确诊。 联想:趣事——病猪的复仇。

夏季乙脑高热抽,猪找三蚊咬了人,大白come来帮忙。 考点三:钩端螺旋体病(1分) 1.传染源:黑线姬鼠、猪和犬; 2.传播途径:携带钩体的动物的尿液;

3.人群易感性:农民、渔民、屠宰工人、从事野外工作的年轻人等。 4.临床表现

早期(败血症):急性起病,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 病理:毛细血管中毒性改变。

中期(内脏损害)单纯型(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最多见。员 |肺出血型:本病死亡的常见原因。通 黄疸出血型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脑膜刺激征。

后发症:1.后发热:2.反应性脑膜炎:3.眼后发症;4.闭塞性脑动脉炎 5.辅助检查:确诊:显凝试验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 6.首选:霉素G。易出现赫氏反应。趣事一—神仙显灵 联想:青勾显凝腓肠痛眼红身酸淋巴大。 考点四:伤寒

1.病原学伤寒杆菌D组,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 好发部位:伤寒好发于回肠下段(末段)。

2.临床表现初期:体温呈阶梯样上升,病情逐渐加重。蜜 极期: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大、玫瑰疹区 3.病情发展阶段中伤寒的特点

再燃: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 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4.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常见)和肠穿孔(最严重)。 5.实验室:血培养确诊+自细胞正常或偏低

肥达反应:0和H抗体凝集价都增高才有诊断价值; 斑疹伤寒:外斐反应阻性,0X19阳性。

6.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治疗。其次是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等。 考点六:日本血吸虫病(0-1分)

1.血吸虫寄生部位:门静脉系统。接触疫水而获得。 2.虫卵引起病变部位:大肠壁(结肠)和肝脏。

3.临床表现题眼:夏秋季节+皮炎(荨麻疹)+发热(间隙热)+肝脾肿大 (一般是捕鱼、游泳、打捞作业) 腹痛腹泻、、嗜酸细胞增多、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血吸虫侵入门脉系统)常见还有腹水型、侏儒型。 4.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找血吸虫虫卵: 循环抗原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猴联 5.治疗:首选的药物是吡喹酮。 考点七囊尾蚴病(0-1分)

1.传染源:猪带绦虫的患者(病人);

传源途径:病人排出带虫卵的粪便一吃被带虫卵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自体感染)。 2.临床表现脑囊尾蚴病:脑实质型(癫痫型)为常见部位。 眼囊尾蚴病需要手术

皮下肌肉囊尾蚴病:最常见,皮下有不痛不痒结节。回回 3.确诊依据脑囊尾蚴病首选CT检查。 皮下结节病理活检。

4.治疗:首选的药物是:阿苯达唑,脑囊尾蚴病首选 此喹酮,皮下肌肉囊尾蚴痘。

眼囊尾蚴病、脑室活瓣型囊尾蚴病:首选手术。 考点八: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2分) 1.病原学:HI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与(gp120)与CD4+融合。

2.临床表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死因)、卡氏肉瘤、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弓形虫视网膜 炎等。

3.治疗:抗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 1.致病:B群福氏我国最常见。 主要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特异性表现:溃疡表浅呈地图状。

2.临床表现普通型不洁餐史+腹泻先稀后浓粘血便+里急后重 中毒型:好发于2-7岁儿童

脑型:有脑的症状;混合型:最凶险,死亡率最高。

慢性菌痢:由于急性菌痢病程迁延2月形成的,慢性菌痢最多见的也是迁延型。 3.诊断:粪便培养。

4.治疗:首选的是喹诺酮类,孕妇和婴儿及肾功不全的禁用,就用三代头孢。 考点九:霍乱、甲类传染病

1.病原学: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2.临床:先泻后吐,伴喷射性呕吐,为胃内容物或米泔水样。 严重脱水,双手呈“洗衣妇手”由于低钠,可引起双侧雕肠肌痉挛。 3.确诊:粪便培养;

动力试验和制动试验:可以作为霍乱流行期间的快速检测方法。

4.治疗:补液疗法:早期、足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考点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题眼:冬春季(

1、

2、3月)+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激征 1.病原学脑膜炎球菌(流行菌株为A群)。 2.病理:是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堆积。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3.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是呼吸道。

4.临床表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5.治疗:青霉素G(首选)g 在基础医院首选磺胺类的。 出现脑疝用甘露醇脱水降压联 考点十

一、疟疾

1.流行病学传播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 两个宿主:终末宿主:蚊子(中华按蚊), 中间宿主是人。(人作为中间宿主的疾病就是疟疾)

2.临床表现:寒战一高热一出汪一间歇期一寒战一高热一出汗一间歇期。 3.实验室检查确诊。:血涂片查找疟原虫。寒战高热初期采血。口心到口 4.治疗

用于控制疟疾发作:氯喹。能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用于防止传播和复发:伯氨喹。能杀灭肝内的疟原虫, 能杀灭所有红细胞内外期疟原虫:乙胺嘧啶(通杀) 考点十

二、日本血吸虫病(0-1分)

疫水接触史+发热+腹痛腹泻+荨麻疹+肝脾肿大=血吸虫病。 1.病原学接触疫水致病

虫卵(致病原因)引起的主要病变部位:大肠壁(结肠)和肝脏。 寄生部位:门静脉系统

2.临床表现好发于夏秋季节,患者接触疫水后有皮炎表现。

症状有发热(发热特点:间隙热)、腹痛腹泻、荨麻疹、嗜酸细胞增多、肝脾肿大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血吸虫侵入门脉系统)常见还有腹水型、侏儒型、结肠肉芽肿型。 3.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找血吸虫虫卵; 4.治疗首选的药物是吡喹酮。 第四节性传播疾病(2-3分)

一、淋病(我国最多)

(一)淋病的特点

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致病菌)(简称淋菌)。

(二)感染途径

通过性交经黏膜感染。公用毛巾也可以传染。

(三)临床表现

男性可引起急性淋菌性前尿道炎,女性以宫颈炎、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等。

(四)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及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查: 1.分泌物涂片检查:急性期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作为筛查手段 2.分泌物淋菌培养: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五)治疗

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性伴倡就同时治疗;孕妇禁用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

二、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致病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

(一)感染途径 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二)分期 一期梅毒:硬下疳: 二期梅毒:皮肤有梅毒疹:

三期梅毒:肉芽肿:永久性的皮肤损害。

(三)治疗

首选青毒素;孕妇用青霉素。

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达国家第一位)

(一)感染途径

成人主要经性交直接传播,经产道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二)诊断

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望 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沙眼衣原体培养。润

(二)治疗

1.首选红霉素。(支原体、军团菌也首先红霉素): 2.孕妇用红霉素,不能用多西环素及氧氟沙星。

四、生殖道病毒感染

(一)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疱疹病毒分为I型、IⅡ型(生殖器 型),传播途径也是性传播。

(二)治疗

1.无彻底治愈方法,治疗原则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多 2.原发型生殖道疱疹对胎儿危害大,妊娠早期应终止妊娠。医 3.分娩时原则上应对软产道有疱疹病变产妇行剖宫产。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

1.特异性的细胞:猫头鹰细胞具有诊断价值。

2.与生殖器疱疹一样:妊娠早期已经确诊,应立刻终止妊娠。

五、尖锐湿疣

流行病学重点范文第4篇

①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大量的、首要的关系。②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等之间的关系。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疗和预防活动不仅关系着患者及家属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利益。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二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医学伦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医德的产生、发展规律;医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医德的演变及其理论基础;医德与医学科学、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2)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规范、范畴体系: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医德规范和医德范畴(3)医学伦理的教育、评价和修养:它包括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修养等(4)医德难题:指在实现新的道德观念和实施新技术中产生的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

三 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1 有利于医务人员的人格完善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伦理学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 有利于医务人员实现技术和伦理的统一,提高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在提高医术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 有利于医务人员解决医德难题及促进医学科学发展

高尚的医德能够促使医务人员刻苦地学习,攻克医学难题,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

4 有利于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身心照顾,能够鼓舞病人,从而促进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 医学伦理学经历了 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三个历史阶段

五 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古代)

一、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祖国医学要求医家必须仁爱而医学。

二、清廉正直、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祖国医学认为,一个负有救人、活命责任的医生,在行医中必须具有清廉的道德,正直的品格。

三、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祖国医学认为医家要实现仁爱救人的济世愿望,必须有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

四、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医生一身系着病人的安危,凡看病施治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

五、不畏权贵、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祖国医学主张,国家必须具有对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的献身精神。

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 希波克拉底,被尊称 西医之父 ,《希波克拉底誓言》

孙思邈,隋唐时期人,所著《千斤要方》。

《大医习业论》和《大医精诚论》主张医家具备“精”和“诚”的精神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

宋代林逋《省心录论医》

1991 《医学生挚言》

1999年5月1日《执业医师法》标志着我国的卫生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

七 医学道德的具体原则(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医患双方交往时应该真诚的尊重对方的人格2自主原则: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的选择诊治决策的伦理原则。3不伤害原则:要求医护人员正确对待医疗伤害现象,在实践中避免病人免受不应有的医疗伤害。4公正原则:在同样有医疗要求的病人,应得到同样的医疗待遇。5有利原则

2 内容:生命控制、死亡控制、行为控制、

人体实验及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等

八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1.防病治病: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学道德责任, 2.救死扶伤:所有的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现实的基本准则。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中的最高的要求和理想人格。

十 医学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 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

2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的勤业精神)

3 平等交往,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4 举止端庄,言语文明(的文明作风)

5 廉洁行医,遵纪守法(的行为操守)

6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的职业规范)

7 互尊互学。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

十一 医患交往方式不同分为 言语型 和 非言语型根据交往内容不同分为 技术型 和 非技术性医患关系的类型 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

相互参与型

十二 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 诊治患者的疾病权;

2 宣告患者的死亡权;

3 医生的干涉权

对患者的义务:

1 承担诊治的义务;

2 解除痛苦的义务;

3 解释、说明的义务

4 医疗保密的义务

对社会的义务:

1 面向社会的预防保健义务;

2 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义务;

3 参加社会现场急救的义务;

4 发展医学科学事业的义务

十三 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 基本医疗权;2 知情同意权;

3保护隐私权;4 监督医疗权

5 医疗选择权;6 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权;

7医疗诉讼权; 8 陪护与被探视权

义务:1 增进健康的义务;

2 积极配合诊疗的义务;

3 支付诊疗所需费用的义务;

4 支持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义务

十四 临床护理工作的道德原则

基本原则: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

具体原则:

1 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 最优化原则;

3 合作协同原则

十五 基础护理的道德要求

1 热爱专业,安心本职;2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 团结协作,彼此监督;4 刻苦学习,精通业务; 5 严密观察,谨慎处置;6 严格操作,按章行事

十六 整体护理的道德要求

1 整体意识,协调统一;2 勇挑重担,积极主动; 3 周密分析,体现差异;4 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十七 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模式

主从型 指导-被指导型 并列-互补型 相互竞争型

十八 正确处理医际关系的重要性

1 和谐的医际关系是医务人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 良好的医际关系是搞好医院管理,提高医药质量的基本条件

3 协调的医际关系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

流行病学重点范文第5篇

信用证统一惯例 总则和定义信用证的形式和通知责任与义务④单据⑤杂项规定⑥可转让信用证款项让渡

共同海损 概念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当船舶、货物和其它财产遭遇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法律制度 特征①必须有危机船、货共同安全的危险存在,只有危机一方的危险所造成的货物部分损失,不成立共同海损②共同海损的损失必须是特殊的、异常的,并由共损措施直接造成③牺牲和费用必须是人为有意造成或花费的④共同海损的措施必须是有意的、合理的、有效的

直接投资 概念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 特征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跨国性 具体表现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即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营权获得利益。

三资企业法《三资企业法》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三个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含外资成分的企业。

仲裁协议 特点自愿性 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共同的意思表示,是他们将争议提交仲裁的共同意愿的体现。即仲裁协议的签订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广泛性 在仲裁协议中,双方当事人既可以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也可以事先约定将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独立性 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可以任意选择他们共同认可的仲裁委员会,而不论该仲裁委员会是否与他们双方及其所发生的争议有任何联系。④仲裁协议具有要式性。即仲裁协议应以书面形式订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约束双方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权对法院的法律效力: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的司法管辖权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授予仲裁机构仲裁管辖权并限定仲裁的范围

合同与协议合同: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协议: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双方达成的一致意见合同是具有特定内容的协议。区别合同有违约责任的规定,协议书没有经济合同有合同法作为依据,协议书暂时没有具体法规规定协议书比合同应用范围广,项目往往比合同项目要大,内容不如合同具体。合同的特点是明确、详细、具体,并规定有违约责任;而协议的特点是没有具体标的、简单、概括、原则,不涉及违约责任

流行病学重点范文第6篇

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基本原理: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病的过程,病因论,

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预防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3. 实际应用: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止效果的评价,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

研究,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4.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特征,预防为主的特

征,社会心理特征,发展的特征

5.

6. 疾病分布的意义: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的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

信息;为合理的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7.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

8. 出现散发的原因:该病在该地区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

性感染的疾病;长潜伏期传染病;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疾病

9.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0. 流行:发病率超过该地历年发病率水平

11. 大流行:发病率超过某一历史条件下的发病率水平

12. 短期波动:同暴发,适用于大数量人群

13. 传染病季节性特点:严格的季节性,季节性升高

14. 周期性:疾病发病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现象

15. 疾病的地区聚集性:疾病频率高于周围地区

16. 地方性疾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各类居民,任何民族都可发病;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发病率

低;迁入一段时间后发病率一致;迁出后发病率降低;易感动物也可发病

18.

19. 描述性研究的内容:历史性常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随访研究

20. 描述性研究目的:掌握目标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评价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21.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普查的优点:三早,多种疾病,不存在抽样误差缺点:患病

率低不可以,容易漏查,不能统一化抽样调查:省钱省力省时间,患病率低不可以,设计复杂

22. 抽样方法的特点: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3.

24. 队列研究: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因素分为不同的亚族,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

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大小的观察性研究

25. 队列研究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26. 队列研究的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新药上市后的监测,研究疾病的自然

27. 不同研究类型的选用原则:

28. 结局: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

29. 自然终点:结局

30. 暴露人群:职业人群,一般人群,特殊暴露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31. 对照人群: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2. 计算样本量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33. 队列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34.

35. 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36. 衍生的研究类型:巢式病例研究:先选病例,匹配选择对照病例队列研究:先选对照,

再选病例病例交叉研究:急性事件单纯病例研究: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病例时间研究:慢性病

37. 确定样本量:暴露率,相对危险度和暴露比值比,把握度,显著性水平

38. 暴露:研究对象曾接触过某种因素,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39. 常见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从多个地方选择病例奈曼偏倚:新发病例

检出症候偏倚:早中晚期病人时间效应偏倚:敏感的早期检查技术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40.

41.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有干

预措施

42. 实验设计的原则:随机,对照,重复,盲法

43. 设计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临床医从性,临床不一致性,安慰剂效应,向均数回归,沾

染和干扰问题,不良事件观察记录和分析

44. 临床试验: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现场试验: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疫苗社区实验:评

价防治措施效果

45. 结局的选择:相关性,可行性,客观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可接受性

46.

47. 筛检: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测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

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区别开来

48. 串联提高特异度,并联提高灵敏度

49. 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海量资料需要整合;客

服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链接新旧知识的桥梁

50. 偏倚:系统误差部分

51. 选择偏倚:由于对象选择的方式问题,导致入选对象与为入选对象之间存在偏差

52. 信息偏倚:由于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现问题,使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53.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54.

55. 病因:能够引起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56. 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

57. 统计学关联:狭义上是分类变量的相关,广义上等同于相关

58. 因果推断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

的因果论证强度

59. 疾病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事件监测

60.

61.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2. 疾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

的监测传染病全球化控制

63.

64. 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和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耐受水平引起组织损伤

或由于缺氧引起的窒息,以及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损伤的统称

65. 伤害发生的原因:致病因子:能量宿主:人口学特征年龄 性别 种族 职业心理

行为特征:饮酒,安全带,心理因素环境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生产环境社会环境

66. 伤害的预防策略:三级预防 主动干预 被动干预

67. 四项干预措施:强制干预,工程干预,教育干预,经济干预

68. 疫苗评价:保护率,效果指数

69.

7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职业食物中毒或其他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7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群体性,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社会

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

7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

73. 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较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突然出现具有相同临床

症状的多个患者,而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但又暂时不能明确病因的疾病。

74.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急准备:制定策略和措施,建立信息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危

险评价,物资储备,教育培训,监督评价,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制定预案

75. 处理措施:处置病员,公共卫生管理,稳定群众情绪,寻求援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

息后的工作

76.

77.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健康相关标志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

体特征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制定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策略和措施。

78. 生物标志物: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

79.

80. 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人类疾病分类: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基本上由遗传因素

决定的疾病,多因子遗传病,基本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

81. 家族聚集性的原因:遗传因素,共同暴露的环境因素,教育传递

82.

83.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恶心肿

瘤的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

84. 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幼年高峰型,持续升高型,升高后下降型,双峰型

85. 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环境理化因素,遗传易感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危险因素 86.

87. HBV感染者的三种颗粒:大球形颗粒:感染标志小球形颗粒:有抗原性无感染性管

形颗粒

88. 大三阳,小三阳:表面抗原,HBSAg nbeag hbchbsag hbc hbe

89. 表面抗原阳性可见于:注射乙肝疫苗,隐性感染,恢复期

90. 异抗原阳性见于:慢性感染,传染性强

91. HBV预防策略和措施:强化乙肝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控制HBV传播;管理传染

上一篇:理想信念追求范文下一篇:旅游散文写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