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

2023-09-22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中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就要传递给学生具体的解读文言文的方法;要组织学生经历“文字——文章——文化”的过程;要经常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以学生自主探寻为主,完成群文阅读任务。本文总结了如何更好地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以期能够结合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解读教学;自主性;发挥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文言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更为重视从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转向为强调对学生文学探索能力以及文学爱好能力的培育,形成其自主性发挥下的个性阶段。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如何更好地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以期能够结合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1.传递解读方法,有效衔接过渡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就要传递给学生具体的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并且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寻直接形成有效的衔接过渡。首先,在解讀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学习障碍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文言文翻译时候,古今差异的问题。这一点要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完成,然后将古今差异记录在笔记本上,通过反复记忆形成理解,逐步开展下来,以后的古今翻译就会愈来愈顺利了。其次,学生完成了古今翻译任务之后,对文言文的文本解读就要重视抓住关键词,形成对文章结构的探寻,形成深度阅读,通过构建关键词学习系统,指导学生高效学习,为了让学生找到具体的文本解读方向,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指导,以提高文言文整体教学质量。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教师应当思考能够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期望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逐渐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2.文章比较迁移,文化层面鉴赏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要组织学生经历“文字——文章——文化”的过程,体验到对文言文比较、迁移,以及文化层面鉴赏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真实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确保学生自主性发挥不是毫无目的的发挥。例如:《阿房宫赋/杜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请同学们在翻译文本之后,能够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在这个问题下,很多学生会从文章内容上入手进行比较,但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章行文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考虑到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而《过秦论》则更多地是记录诉说,最后再总结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下,学生会更为深刻地理解到文言文也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在文化研究方面要结合其体裁来进行正确的评价。

3.开展群文阅读,激发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要经常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以学生自主探寻为主,完成群文阅读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群文阅读,首先教师要结合单元内容确立议题,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就可以确定“书、赋、论之文言文探寻”的议题,进而探寻这个单元内的《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几篇文章,从探寻文言文体裁的角度出发,实际是解决更多的文本解读任务,实现对文学解读到文学概括的过渡。其次,教师要支持学生顺利完成群文阅读,最好是先自学,然后在学习任务群中完成群文阅读活动,分成几节课进行,而不是要让大量的课文阅读任务在一两节课内就完成了,同时借助合作学习模式,微课与导学案指导,让群文阅读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建议就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平台,可以在小组内任意表达,也会在争议之中形成统一,最终形成各个小组的学习汇报。最后,教师要实现课堂上适度检测评价,从文本理解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检测,确保学生的自主解读在正确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古代语言智慧的结晶,读古文、品意蕴,感悟其中的人文思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以文言文文本为基础,组织学生能够自主地探寻文本内涵,感悟文本的情感与文化内容,逐步形成理解文言文的素养和个性化解读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J]. 游晗.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2]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J]. 陈海权. 赤子(上中旬). 2016(21)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第2篇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

命是从"等。 第

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

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

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

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式做题三技巧:

技巧一:

用 “是”或“之”作为提宾标志。 技巧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技巧三: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言文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和考试常涉及的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已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文言文教学现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实践策略,以期广大师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实践研究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汉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审美情趣及健全人格等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迫切。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文言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的思考和探索。

1.联系文言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心理学认为,作为学习动机的心理组成,学习兴趣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将枯燥的文言文讲出趣味性,不管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文中名句的触动,还是某字的古今争议等,都可能是学生容易产生探索兴趣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前可进行文章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等方面内容的搜索,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境况,积极进行文章的趣味性探索。也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角色扮演或者相关的资料搜集。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所选的文言篇目,多以诸子散文等为主,体现出当时的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方便其进行系统学习。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进行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文言诵读,增强学生主体感知

我国汉朝学者曾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作为一种基本文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中国由来已久。所谓的诵读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背诵,而是为了培养语感。文言文具有平仄错落有致之感,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律感。这对于学好文言文、正确把握古人思想情感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成诵,培养良好的语感,以此更好地达到对文本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具体来讲,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诵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自由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读出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感。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弄清楚均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认真研读教材,加强文学审美鉴赏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鉴赏的内容逐渐增多,越来越倾向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而且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因此,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习意义,教师可以将之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审美鉴赏。

(1)挖掘文章语言特色

古人做文章讲究韵律,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当然,不同的文言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或气势磅礴,或婉约娟秀。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对文言文的语言特色进行挖掘,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美之美。如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让学生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绮丽风光进行自由感受和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和高远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2)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之所以千古流传,并在现代写作中得以广泛引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境界在今天读来仍能产生情感共鸣,仍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存在相通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建立学生与文言大家情感交流的桥梁,以更好地提升文言文欣赏水平。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加强课外阅读,做好课堂教学延伸

在有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所学古文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教师可以引进课外的相关内容,如《语文读本》中所收录的文言文篇目多与教材内容相关,教师可以将之作为一种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加以引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加之教师的引导,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效扩展阅读视野。如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项羽的鲜明人物个性,在讲授《鸿门宴》时,可联系《垓下之围》等。

5.结语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有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文言文教学的不足,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进行方法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沉闷气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02:150.

[2]赵庆礼.高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6,13:60.

[3]陈乃鲁.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J].知识经济,2016,12:147.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第4篇

化州市第六中学

区春梅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多年,感觉到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文言文遇到了空前的尴尬和冷遇。学生常问:“老师,现在还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文学审美能力正严重弱化的学生,我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不能随波逐流地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老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文言文?”

曾经在课堂上,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阿房宫赋》里的阿房宫是如何的雄伟壮观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习文言文?”一开始对学生这一问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想想学生这样发问其实很自然,也很正常,他们的文化环境和自身阅历使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提出如此质问。于是,我用半节课的时间来解释。但面对一双双或疑问或不屑的眼睛,大讲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大道理,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兴趣和功利——高考的分值是多少。

至于兴趣我们先暂且不说,看看高考的分值吧。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试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分值也相应地由3分增至5分,2004年增至8分,2005年增至10分,2006年、2007年、2008年依然保持这种比重,相信以后以考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点上将继续保持这种高赋分。这样讲了同学们一下子就来精神了。

二、“文言文又长又臭的,很难学呀”

连续上了高一必修二(粤教版)第四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后,学生们都说:“文言文又长又臭的,很难学呀。”是的,新教材在文言文的编排和选文上都有悖于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教材。

(1)适当剪裁。这是针对一些长文来讲的。所谓长文,即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长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信息瀪冗、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等弱势,所以要提高效果,就必须挑“主干”,剪掉“旁枝”。挑“主干”,主要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或以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进行„„例如《项脊轩志》,可抓住两个学习重点进行教学:一是“志”的体例特征;一是领会本文叙事中抒情的特点。而后者又可选择一个代表段落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进行重点分析,其他文言知识,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加教师引点的方法。(2)化难为浅。难,指文中常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词的一类文言文。难文既需“硬”教,因为难点不容忽视,又得想出好方法来浅教,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果。或从预习提示中选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点„„如第18课的《逍遥游》,可称之为难文了。它的“化难为浅”,首先对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词“硬”教,接着用问题法进行处理。设置相应的问题:A、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B、课文是如何说明其他万物(小至蜩大至鹏鸟;低如凡夫俗子,高如神界仙人)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这样理清结构,内容的疏理就容易多了。(3)浅中有细。浅,即一般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文言文。这就给教师留下了大量的发挥空间,教师可研究如何将浅文教得细一点、实一点、多一点。可以艺术地细化朗读的层次,可以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可以深化课文的品读,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收集、补充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三、“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常常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过来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其实学习文言文,归结起来主要就是读和记。

首先是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当然诵读不是盲目地读,它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再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作大体了解。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领会。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熟读课文,鉴赏评价。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再者是记,记就是做笔记,积累和牢记。现在学生感到文言文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句法和古文化知识上,所以每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要分门别类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到一起,积少成多,以期能逐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最终能举一反三。如可分类为:一词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句式、文化常识等。但积累文言字词时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去揣摩。如果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就大错特错了。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四、“上文言文课很枯燥乏味哟”

学生虽然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还是觉得不如学现代文爽,都说“上文言文很枯燥乏味哟”,这是学生缺乏兴趣所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关键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高中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教师掌握的信息少,就难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更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得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非对等性”。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师还给同样的东西,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我就把学生不知的信息,通过篇子印发给他们(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刘邦论成败》、《[鸿门宴]评析》(李知文、刘永 章)),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能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项羽和刘邦,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分析《鸿门宴》中座位显示的问题:①接待客人应在堂上。②客人应在最尊贵的位置上。项羽违背这些礼仪,暴露出项羽傲慢无礼、自矜功伐的性格弱点。学生由盲目地拥项,转为对项羽人格更深层的剖析,如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因此教师授课时,要保证自己是信息富集点,授课过程就是信息富集点向信息稀薄地带(学生) 扩散的过程,在这个扩散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们感到新奇,因为新奇的知识本身最能激发学者的兴趣。当然激趣的方式多样,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画,可以是活动,可以把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讨论,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作为教师,我这样做行了吗?”

清如许之水必须有鲜活的源头,要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如春江水涨,教师就应成为他们的源头活水。于是我常自问:“作为教师,我这样做行了吗?”并以此来鞭策我在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初中文言篇目,做好初高中文言知识的衔接工作,熟悉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材,掌握考纲要求的实词、虚词、句式等。

2、注重历史背景的查阅和介绍,让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

3、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古文中的情与理有许多与今相通,有些已与时不符,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都要善于发掘它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第5篇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学科,那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创新教育

v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不仅运用在知识的传授上,还可以运用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测上。传统的做法是全凭一张考卷,这种做法,只能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实践活动的愚昧者,这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检测学生学业成绩中运用创新教育,就是让全班学生互测互评,注重学生动口、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检测。要将考卷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对学生学业成绩公正、公开、合情合理的评价。而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更不能仅是一味地灌输,应该采取创新手段,如何创新,成了教师的一个难点,也是热点问题。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三、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创设轻松愉快课堂气氛

轻松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总之,文言文教学在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这样才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创新教育。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第6篇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上一篇:古代文学小故事范文下一篇:庄周买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