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范文

2023-09-22

品德课堂范文第1篇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思想品德的重要内涵,使学生能够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德育教育在任何时期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目前很多的学校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效果。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经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一味的按照教案开展教学活动,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的思想僵化,难以掌握思想品德的重要内涵[1]。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沉默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中拉入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品位生活的习惯。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透彻的掌握并体会思想品德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品质得以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与学生加强互动,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愿意接纳教师以及教师所传达的思想[2]。此外,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接受学生的建议,听取学生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关于《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节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与规则,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正式教授前,教师可以先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如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了什么朋友、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从而用自己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通过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然后再进入正式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具备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分辨能力,学会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充分的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完全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從而使学生能在生活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内涵,并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环境或者当前的热点新闻,对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进行替换,以便使教学理论更好的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关于《珍爱生命》一节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生命,并掌握一些求生、救生的技能,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紧急情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师可以将不久前发生的九寨沟地震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遇到地震,你该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向学生传授求生、救生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正确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往往还没有正式进入内容,就已经提前点明了教学的目标,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强迫学生被动的接受某一思想理论,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固化,难以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而领悟其中的思想,让学生主动的去理解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内涵[4]。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师友结伴同行》一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本市周边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或者有特色的乡镇进行开展出游的活动,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走入生活当中去。教师在活动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学生在生活中切实体会到“师友”的含义,并通过与本次活动,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与美好,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质的升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四)善用赏识教育,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赞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5]。例如:在面对课堂提问时,有的学生喜欢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但是可能担心回答错误会被其他同学嘲笑或者被教师批评,所以缺乏起立发言的勇气;还有的学生,确实不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难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赞赏,并鼓励他要继续保持这样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对于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树立他的自信心,鼓励他不要怕错误,因为只有知道自己有错误,才能更好的改正,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他朋友,是他的小伙伴,没有人会嘲笑他,教师也不会批评他,反而会赞赏他的勇气,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对于确实不懂教师所讲内容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耐心,详细了解他到底是哪个知识点没有理解,并针对这个内容仔细为其解答,从而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要对他的每一个进步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化的内容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寿康.浅谈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2):264-265.

[2]邱善海.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汇,2013(29):172-173.

[3]姜春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0).

[4]包慧琴.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91):125-126.

[5]庄东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7):78.

品德课堂范文第2篇

1 即时评价:真情的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 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 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真诚而自然地流露, 用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只有当教师把学生都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 对每一位学生真诚评价, 才能使所有孩子都能在课堂倾吐心灵的声音、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秋天》一课时, 教学设计中有这么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秋天, 通过各种感官触摸秋天, 寻找秋天。教师先拿出了一个橘子, 将橘子皮剥开, 此时学生很感兴趣, 其中有一个学生忍不住站起来说:“这橘子皮剥开的时候, 散发出一种清香”。这时教师马上赞赏地看了他一眼, 接着说:“你的鼻子真灵敏, 一下子就闻到了, 等一下就请你来看一看、摸一摸吧!”于是, 其他同学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 仔细观察, 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和秋天是那么亲近, 喜爱秋天的感情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

我们的课堂是活泼的,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 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把真挚的师生情谊, 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 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 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赏识评价不是不着边际的“戴高帽”, 也不是机械的动作“嘿!嘿!你真棒”, 而应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赏识评价源于真爱, 相信通过这样的即时评价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促进课堂生成。

2 即时评价:过程的引领

“你真棒!”“好的、不错!”“你真了不起!”……这些是课堂中经常会反复出现的评价语, 这样的评价苍白无力, 缺乏对内容实质性的评价。课堂中看似在肯定学生的回答, 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所以最终无法肯定自己。因此, 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 时间久了, 学生对这样的评价会无动于衷。

而有效的教学评价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引领, 如教学案例《生活中的电视》中的一个环节:

(课件出示课前调查的家长对孩子看电视的意见。)

师:听了家长们的意见, 你还单纯地认为看电视好处多或坏处多吗?有没有第三种观点呢?

生1:我觉得看电视有利也有弊, 关键是要注意科学收看。

师:你们看问题真全面, 那么, 我们小学生到底该如何科学地收看电视呢?

生2: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的节目.

师:你很有自己的见解, 到底哪些节目适合少年儿童?

生3:我认为大家可以看看《奇思妙想》这个节目, 它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可除了选择内容外、我们看电视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4:看电视时距离电视机远一点, 看的时间短一点, 尽量避免对眼睛的伤害。

……

师: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现在,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下周的广播电视报, 你能不能根据上面的节目预告和大家刚才讲的注意事项, 制定一份适合同学们的收视指南呢?

……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 是学生通过个体与群体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思考、探索, 在教师指导下凭借原有的经验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将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活动中反思, 感悟对生活中的电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恰到好处的即时评价不仅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同时还能更好的组织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3 即时评价:平等的对话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 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 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 即时评价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共振。在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的空间, 通过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 而且还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

如有位教师上《我就是我》一课,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汇报时, 有个孩子找到了6个优点, 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 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 学生此时相当激动, 很郑重与老师握手。接着, 又有一个孩子汇报说她找到了8个优点, 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 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 来个拥抱, 祝贺一下?”随后师生亲切拥抱, 顿时, 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 不知不觉中, 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以朋友似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商讨的口气、亲切的抚摸、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 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 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反馈给学生, 在激励学生进步, 帮助学生进取的同时,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了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 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行着调控。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学困生, 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闪光点, 关键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 注意选择时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去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构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 营造一个平等的师生对话课堂。

品德课堂即时评价是丰富多彩的, 它更是智慧生成的, 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语言, 相信在真诚的赏识, 过程的引领, 平等的对话下的课堂即时评价, 似润滑油, 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 启发学生的思维,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对话”的天地, “成长”的乐土, 成为品德课堂的动力源泉。

摘要:课堂即时评价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与评价结论, 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 它渗透于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这就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真情的赏识打动学生, 在过程中引领学生,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商榷。精彩的评价, 是学生生命中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是品德课堂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品德课堂,即时评价,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

[2] 杨九俊.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12.

品德课堂范文第3篇

一、对“敬业”内涵的理解

敬业,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使人们知道道德上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概括,第一次将“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家解读: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包括这样几个层次。

教师理解:敬业从悠久的历史文化来看,有深厚的根源和深刻的内涵。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敬业的内容有所变化,所以,我认为敬业就是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包括对职业的认可、尊重,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积极的职业理想。能够对职业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具有服务奉献的精神。

学生理解:应该说,目前中小学生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学生们能够非常熟练的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基于不同主体的践行视角,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及学习角度两个方面思考对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使其进入学生的脑海,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社会角度

1.“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价值观在小学各年级段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中年级关注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如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关注行业的分工与合作。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如五年级上册“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材内容本身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描述、灵活的方式充分体现出不同劳动群体的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价值准则内容较为抽象、概括,敬业价值观也一样,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

2.“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1)找准结合点,使教学内容与价值理念有机融合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倡导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的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区扩展。我们在敬业价值观渗透时,结合教学题材本身拓展教学空间,找准结合点,把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品德课素材性资源的拓展和补充。

案例:《阿姨叔叔辛苦了》(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开拓现有课程的素材资源,使“敬业”价值准则得以落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就是敬业精神的外化,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使敬业精神由一种价值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是劳动者不断进取不懈创造的精神。我们找准结合点,就可以使敬业价值观如春风细雨,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

(2)找准转化点,使教学题材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

教学中,可紧紧围绕“敬业”这一价值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离不开敬业品质,人们的敬业才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敬业是劳动者的光荣,从而立志要做一个敬業的人。

总的来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对社会生活中敬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中,需要选定一个榜样,找准人的发展与敬业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学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更能凸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学习角度

1.“学习层面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礼记》中说过,“敬业乐群”“敬业,则于所习无怠忽”,而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能够专心于学习,有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且把学习变成生命中快乐的经历,便是“敬业”。

学习层面的敬业价值观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而且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喜欢学习生活,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学做小雏鹰”;中年级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快乐学习。如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等教学题材。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的担当、有岗位意识及心理品质的养成。如五年级上册“我是参与者”,五年级下册,“拥有好心情”。另外,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从行为习惯方面关注品质的形成,如《我不拖拉》《怎样才能“不马虎”》;一个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2.“学习层面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作为社会的新一代,小学生该如何做到“敬业”呢?

首先,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做好每天的作业。尽自己所能把所要学的东西学好,理解透彻,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必要工作,对学习存有责任心,这才算是对学习做到了敬业。

其次,从奋斗中取得成功——当我们苦心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当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时,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基于此,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育养学生良好的敬业价值观意识。

(1)借助研讨 ,提升学生“敬业”尽责意识

(2)强化参与,培育学生“敬业”意志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敬业价值观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既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又有高远的理想目标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把敬业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使学生的言行无处无时不受其范导,使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阳光雨露,时时处处滋润和普照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中的“敬业品质”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茁壮成长。

品德课堂范文第4篇

1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 也才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的《我和父母》一节时, 我设计了两个专题:第一, 了解亲人——我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表格, 回家调查了解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生日、兴趣爱好、习惯、基本经历、工作内容等等情况, 并记录下来, 加深了对亲人的理解。第二, 亲情动感——讲述最令你感动的事, 用心体会亲人的爱。2008年5月11日 (母亲节) , 我布置了一个情感作业——给母亲写一封信, 作为母亲的礼物。 (附学生信件片段)

亲爱的妈妈:

您好!

妈, 我真的比以前更坚强了, 不瞒你说, 前几个星期我都强忍着泪水, 努力不让眼泪流下, 因为我要坚强。可是, 我看见别人的父母都来看他们, 而且每次来都会带许多东西。于是我好羡慕, 所以我要求您每周来看我一次。不过这只是我随口说说的, 我知道, 开化离这里很远, 坐车就要一个多钟头, 让你们来, 几乎是个很过分的要求。但是, 您来了, 在如此寂静的晚上, 您一个人坐着巴士来看我, 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不认真的要求, 你们竟然那么用心的记在心上。妈妈, 对不起, 我前几次打电话回家, 不但没有说一些温磬的话安慰您, 反而说一些泄气的话……

您的女儿:x x x

2008年5月11日

通过这些活动, 加深了学生个体对亲人的了解和理解, 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亲情, 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宽容他人, 帮助他人。逐渐地, 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的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 很多家长惊喜地告诉我, 他 (她) 的孩子突然长大了、懂事了。通过在实践中探究, 以某问题为中心运用所学知识, 反复感知, 提高认识, 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执行力。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得到了延伸、重组与提升, 并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习惯。

2 运用社会实践活动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他就能想着它、念着它、探求它, 天长日久, 必然会积累起与这方面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熟能生巧, 掌握它的规律, 因而也就能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践活动中的素材往往是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的, 由于这些第一手素材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 所以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为学好这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在上《社会调查》这一课时, 我结合衢州本地实际, 就创卫生城市这一契机,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卫生监督110”, 设立新闻报告、考察研究、汇报宣传三个小分队。新闻报告小分队为了获取信息, 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等) , 善于发现问题, 及时拨打“卫生监督1 1 0”电话, 履行自己的职责;考察研究队队员善于观察、分析, 及时查阅资料, 写出研究报告;汇报宣传队队员根据研究结果确定宣传主题, 设计宣传画面和宣传用语, 把优秀作品递交给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及投递给新闻媒体发表。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学习, 改变了原来课堂单调枯燥、学生对所学内容漠不关心的局面。课后学生又确立了《金融危机对衢州的影响》、《衢州椪柑的销售》、《衢州旅游业的开发》等为主题进行调查研究, 把学生较了解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相关的思想品德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使思想品德课变得“有用了”。这种结合实践的方法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 通过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运用情境导行,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

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直觉充当的是合作、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 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 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 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 也即“授之以渔”。因此, 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主认知水平。在七年级思想品德《文明交往》一课中, 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文明交往方面的图片或照片, 同时播放歌曲:《找朋友》 (这首幼儿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歌曲, 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文明交往有何意义?) 。然后, 通过小品《买书》的表演, 虽是一件很小的事, 却使学生知道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 学会礼貌待人, 还要掌握交往的艺术;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从而提高交往能力。这样通过创设活动情境, 运用情境导行, 让学生在看、做、玩、演中知情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而加强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 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因此, 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做到既利用教材设计好的活动方案, 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既要认真组织、加强指导, 又不能越俎代庖, 包办代替或束缚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 生活体验, 感悟和实践, 将其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

关键词:社会生活,兴趣,重组与提升,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M].人民解放出版社, 2005, 5.

[2] 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7.

品德课堂范文第5篇

一、环环相扣的教学

要设计好教学环节, 就必须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 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单纯从教材来看, 从选题到内容都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 从儿童常见的道德问题中筛选了具有典型性的素材, 创设了具有儿童特点的教育情景和活动形式, 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话题和教学思路。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 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中的图例、留白、生活事例、情景对话等各自的意义和作用都要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怎样体现课程目标的, 层层剖析各级目标。只有这样教学设计中的环节, 才能做到环环相扣, 有主线支撑。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寸金难买寸光阴》, 环节可这样设计:

活动一:体验一分钟。首先以看动画片、静静等待和串回形针等各种方式体验“一分钟”这个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情感上强烈地感觉到时间易逝, 一去不回。

活动二:使用一分钟。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了解自己、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合理有效地使用时间的情况。辐射到整个社会, 各种职业, 以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时间的价值,

活动三:和时间赛跑。在导行这一环节, 教材的把握要张弛有度, 颇具匠心。既立足文本, 运用了“爱拖拉的小朋友”的故事, 又在故事之上有所延伸:为小朋友的双休日制定作息时间表。

活动四:惜时名言。在惜时名言中升华学生对时间的认识, 由现象到本质, 水到渠成。所有的感悟都出自学生自己。

整个课堂教学层层深入, 从课前到课中, 由感知到导行, 不落痕迹, 浑然一体。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仅仅是三年级的孩子而已, 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 洞察他们的接受能力。不说教, 不做作, 解决孩子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

1、进行角色转换, 课堂氛围要和谐

当学生活动的环节中, 最容易出现纪律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作出机智的角色转换, 成为公正的裁判员。比如, 在请学生做串回形针的游戏时, 为了避免操作过程中失去控制, 致使课堂秩序紊乱, 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大家坐好, 为了公平起见, 所有同学请把双手放到身后”, 没有丝毫强制, 却让所有的孩子都照做。当学生上台展示成果时, 教师可换成低姿态的虚心求教者, 说“老师都很佩服你, 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吗?”学生也只是孩子, 孩子天性喜欢被欣赏。我们何不趁机给他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呢?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自由平等。真正成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 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2、内容贴近生活, 引发主动探究

古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的设计内容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得失。教学内容, 基本上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时, 就可以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 分享自己的课余生活。学生十分愿意参与, 看了、完了、悟了、说了, 展示自己充满自信的话语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 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 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3、活动引领体验, 课堂别样精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品德课堂突出综合性, 强调活动性。因为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依托。教师立足学生生活, 取材于学生生活。课堂上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进来”。如在《我们的地球》这堂课中, 老师将小组合作要求在幻灯上展示出来:“温馨提示1) 上下桌四个人为一小组;2) 摸一摸, 转一转, 看一看, 从地球仪的形状、颜色上你能发现什么;3) 音乐起开始, 音乐停结束;4) 小组长负责登记, 发言。”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 有分配, 有目标, 学生才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活动是孩子的最爱!它充当着品德课堂的灵魂角色。吸引着孩子的心灵求真向善, 超越自我。从课堂效果来看, 学生思维是活跃的, 情绪是饱满的, 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也就成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三、恰到好处的媒体使用

如今, 信息技术的发达与广泛运用, 可将其与学科内容充分整和在一起, 无论是哪一个教学环节, 媒体教学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确运用媒体教学, 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从各个感官去体会、感悟, 代替教师的简单说教。

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 回归生活的世界, 回归现实的世界。当然回归生活不等于照搬现实生活, 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 对学生的未知生活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为中心实施教学, 组织教学内容, 可以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摘要:唯有贴近儿童生活的, 才是儿童最需要的, 更是最能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 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

关键词: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品德课堂范文第6篇

1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样, 可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之较快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

思想品德课导入要通过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教学内容, 可用典型案例、寓言典故、传说故事、歌曲视频、时政新闻等导入, 首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讲“人生当自强”时, 举了一个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都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 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比西岸的快, 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 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 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 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 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 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 它们必须使自己强健壮大起来。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 人生当自强。通过富于情感的故事导入, 学生的情感受到震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早进入状态。

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创设情境主要通过典型案例、视频资料等设疑, 以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喜悦中掌握新知识, 感悟蕴含道理, 培养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 让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老师也要积极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 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及时鼓励引导。如讲“合作竞争求发展”时,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分组辩论:合作重要还是竞争重要。通过积极合作、激烈辩论, 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 由窄到宽, 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起到了启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并适时引导学生对整个辩论过程仔细体会、全面感悟、深刻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也深入正确认识理解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较好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3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 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教学中, 多数是一本书一支粉笔, 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写学生记, 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大多是抽象模糊的, 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弥补了这一不足。老师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 把flash、图象、视频巧妙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 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原理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 让学生欣赏视频《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同学们看到祖国30年的巨变, 禁不住的欢呼跳跃。我不失时机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这样水到渠成就把理论转化为认知,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4 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说教的课程, 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如果我们能注意点方法、讲究点趣味性, 把理论阐述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对原理、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 用“量脚买履”打比喻, 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脚, 把生产关系比作鞋。并说明人随着年龄的增大, 脚也不断地增大, 所穿的鞋也要随脚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 这样鞋穿在脚上才合适, 才有利于脚的健康。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用“量脚买履”来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比喻贴切, 把深奥的道理形象浅显化了。学生记忆持久、印象深刻。

5 恰当运用漫画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预防违法犯罪”时采用了漫画的形式以増强教学效果。学生讨论探究:漫画“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热情高涨, 推荐小组发言人, 发表各自观点, 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更正、质疑, 发言非常积极, 畅所欲言, 学生的观点有大众化的、有新颖独特的;有以点带面的、有层层剖析的, 从画面的本意到画面的寓意再到画面的拓展意义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说明, 表现了思维的发散性、发现性、独特性、创新性和见解的深刻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预防违法犯罪, 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遵纪守法, 防微杜渐。由此可见, 我们青少年要加强道德修养, 防患于未然。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恰当运用漫画达到了既掌握知识, 又用知识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知行合一, 很好的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总之,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讲解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新颖性, 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情境创设的多样性,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构建高效课堂, 落实新课标要求。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如何创建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尤为凸现。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 从巧妙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应用、恰用漫画等几个方面, 粗谈点个人的做法。

上一篇: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金融管理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