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研究范文

2023-09-22

金融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厘清物流金融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在梳理物流金融服务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五种主要运作模式,以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为例对我国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我国物流金融目前存在风险因素,以期对未来我国物流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所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物流金融;运作模式;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强,单一化的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难以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物流金融服务应运而生。在物流金融服务中,供应链企业得到更广阔的融资平台,第三方物流企业吸收了大量稳定的客源,金融机构也提升了新的价值空间,真正实现了“共赢”目的。在收获巨大利润的同时又大大增强了彼此的竞争力。将金融业与物流业充分结合、合理利用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在我国,物流金融服务启蒙于20世纪90年代末。早期发展主要是为跨国公司以及部分中资企业提供金融融资服务。1999年,结构单一的仓单质押模式逐步转向了商业贸易融资。期间我国的物流金融也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中。直到2005年才取得突飞猛进的蜕变。初期,我国学者对物流金融的认识和探索并不深入,仅局限于仓单质押等传统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表层理解,焦点也集中在一些基础信息。直到近年来,我国的物流金融服务才得以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

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如图1。

图1 物流金融发展

二、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运作模式

当前,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大体分为融通仓、代客结算业务、信用证担保。

1.代客结算业务

(1)垫付货款模式。传统垫付货款业务的运作流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发货人承担一批物品时,物流公司首先代替购买方交付全部货款或部分货款(减去物流服务的报酬)。购买方从物流企业手中提货的同时再向物流公司交付全部货款。最后由物流公司与发货方清算所有货款。然而这种简单的垫付货款模式占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资金,物流企业仍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所以垫付货款业务在传统原理下加入了银行的融资环节。银行从发货人手中得到了货权,并按照市场行情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银行收到购买方交付的款项,向第三方物流公司下达放货通知。此时银行将货物所有权转移给了购买方。如果购买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向银行交付货款,那么银行就有权利处置手中的货物,例如拍卖,也可以根据合约规定通知供应商对货物及时回购。这种运作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传统的商业主体转变为配角,为金融机构提供货物储存、货物管理、货物配送、协助监管等功能,也就避免了资金占用的风险。站在利润角角度,发货人得到了信贷融资,银行从中赚取了利息,而第三方物流公司收获了更多客户,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如下图2所示。

(2)代收货款模式。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初级阶段。应用于于发达区域的邮政机构、速递公司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大多为各类邮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贸企业、金融机构等等)。该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直接的受益主体。发货人与客户享受的是快捷安心的服务。垫付货款业务往往适用于B to B结构中,而代收货款业务普遍适用于B to C结构中。

图2 垫付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模式的基本流程:发货公司将货物交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对物品进行传递配送,客户收到产品后再将货款转交给物流公司,最后物流企业与发货公司结清货款,并从中扣取相应比例的报酬。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时间效应带来经济效应。物流企业收到客户发来的货款后,通常受时间、空间、环境、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无法按时与发货人结清货款,往往是在收到货款的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付款。

如图3所示:

图3 代收货款模式

2.融通仓业务

融通仓业务是一种将物流与资金流综合在一起的新型服务。近年来受到中小型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的青睐。“融”代表金融,“通”代表流通,“仓”代表仓储。该理论最早源于罗齐和朱道立两位专家的研究。融通仓业务在银行和企业的互助协作中发挥着纽带连结作用,越来越适用于公司的供应链运作体系。同时承揽了中小型企业并不擅长的物流环节。该模式下,流动资金由银行监管,公司得到信贷融资。除此之外,融通仓业务为质押物提供了储存、管理、运输、配送、价值评估以及拍卖等一系列专业严谨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融通仓业务主要分为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买方信贷)两种运作模式。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仓单质押模式先运输送货再开具仓单,而保兑仓模式先开具汇票再运送货物。

(1)仓单质押业务。仓单质押模式以仓单为融资核心。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意贷款公司的委托,并将贷款公司抵押的货物放入仓库中进行一系列的物流管理,随后向贷款公司出具一份单据,对货物情况进行阐释说明,这份单据被称为仓单。

仓单质押的业务过程在于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认证许可,由此得到相关的开具仓单资格后进行注册,保证其开出的仓单具有有效性。贷款公司将质押货物保存于物流公司的仓库中。由物流企业代为管理。物流企业为其开具仓单证明。贷款公司凭借该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与认证机构进行核实,如果准确无误则发放贷款。而放贷的额度则是根据仓单上出示的货物价值来界定。如图4所示:

图4 仓单质押业务模式

(2)保兑仓业务。保兑仓业务是在仓单质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业务模式,在物流行业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推广。并通过多次完善与不断创新,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运作规则和操作流程,备受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欢迎。

保兑仓运作的基本流程为:生产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四方主体签署《保兑仓协议书》。经销商与生产商签订《购销合同》,经销商交给银行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由物流企业作为承兑担保方。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卖方为汇票收款人。制造商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货。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保管。买方向银行交付提货保证金。银行对物流企业下达放货指令。物流企业根据银行指示分批发货。买方及时对货物进行销售。再用得到的资金向银行交纳保证金。银行收到保证金后向买方签发提货通知单。买方向物流企业出示提货单,物流企业再次放货。循环往复,当保证金额达到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立即兑付。在此之前,制造商承担回购义务。

如图5所示:

图5 保兑仓模式

3.信用证担保模式

信用证担保模式常出现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作为支付货款完成外贸交易。该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保理服务。第一,为国外供货商争取融资机会。第二,为国内采购商商进行货物监管和风险担保。所以,信用证担保又叫物流保理模式。信用证担保模式包括四方主体: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供货商、采购商。基本流程为:由进口商和出口商鉴定购销合同。进口商向银行交纳保证金。银行开具信用证作为货款支付给出口商。出口商将货物送到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由该物流企业进行仓储管理,货物所有权暂时由物流企业占有。银行对物流企业下达通知,根据进口商交纳的保证金额可以向进口商转交货物所有权。物流企业和采购商共同结清货款。如图6所示:

图6 信用证担保模式

三、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析

物流行业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金融服务的支撑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我国金融行业还处于初级萌芽阶段,致使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金融服务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诸多风险。深入挖掘这些风险,找到与之对应的防范措施,成为未来物流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1.管理风险

在中国,企业内部管理风险往往较大,也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企业组织结构冗长繁琐,缺乏扁平化的管理,工作任务分工不明确,领导判断决策出现偏差,管理和奖惩制度不完善等。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消极怠工或疏忽大意为公司造成损失。

2.运营风险

所有第三方物流公司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运营风险。尤其是与金融行业交叉的物流企业,供应链上的主体相对增加,服务也走向复杂化。物流公司需要及时拓展业务,风险也随之加大。以垫付货款模式为例:

图7

物流企业在融资企业和银行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物流企业需要启用自身资金对质押物进行担保,完成对质押物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质押物在仓储管理过程中,仓库和银行之间容易出现信息传递延迟、信息传递有误等情况,严重影响双方主体的判断和决策。在多个主体共存的供应链中,物流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物流功能,还存在与银行、融资企业沟通合作环节等隐形风险。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质押物的保值能力。包括质押物市场价格的浮动,以及金融汇率的变化对质押物变现能力的影响等。还包括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储存、保管、监护等多方面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物流发展还处于不太完善的阶段,很多仓库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程度尚且较落后,作业过程仍采取人工操作,因此效率低、失误多。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和预测价值不匹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面对的最大风险。如有不慎会对整个运作流程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物流企业并不是专业的评估机构,也许会因为技术上和经验上的欠缺影响对质押物价值的判断和评估,无法准确掌握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市场前景。

4.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体现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包括物流金融相关政策的可行性,新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国内外经济的稳定性等。目前,我国政治局势和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对物流金融行业负面影响不大。但国际市场百变难测,国际贸易、金融汇率也处在不断变更之中。经济环境风险主要包含市场对质押物的保值能力。质押物价格、金融汇率变动导致质押物变现能力减弱或受到制约。质押物能否顺利变现是银行、物流企业和借款公司都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如果质押物无法及时销售或变现,融资企业则无法还款,而银行与物流公司的投入将会付之东流。导致整条供应链运作瘫痪。

5.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主要针对存库内的质押物而言。质押物在仓储过程中一切安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和担保。所以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仓库的安全可靠,以及提单的识别检查都需要做到万无一失。同时需要注意质押物因环境、设施因素发生变质或破坏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不可抗力的风险,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质押物的损失与破坏。

6.道德信用风险

道德风险在各行业中普遍存在。物流金融服务中主要体现在借款企业与承保企业关于信贷行为的信息不对称。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信用体系。在银行放贷模式中,能否掌握客户真实而详尽的信息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信息偏差。主要体现在银行对融资企业的信用情况和经营能力不甚了解,对融资项目的具体信息掌握不够。银行通常只能识别出信贷业务种类和平均风险,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其他潜在风险。部分企业为了得到贷款,尤其是当企业融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小于或等于银行贷款利率时,企业往往会隐瞒其真实信息。当贷款成功,则会将资金投入到其他高风险的活动中。倘若运作失败,银行将损失惨重。有些企业从申请贷款之日起就没有准备将信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隐瞒欺骗等手段,将信贷资金骗到手搞投机活动,虽有质押物在银行手中,银行也将遭受巨大的信贷风险。

对于借款公司而言,虽然物流金融可以为公司注入大量的资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但公司的发展无疑要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参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企业的商业机密有可能外泄。

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的约定以及质押物的所有权方面。物流金融服务牵扯到多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随着业务流程不断更替,所以很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况且,我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中,对物流金融的阐述和规定尚不完善,又缺乏其他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可供参考,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摩擦。仓单是质押贷款的有效凭证。不仅具有提取货物的效力,并且还是能够进行转让的有价证券。但目前,我国对仓单的开具、使用、格式、转让、丢失和法律效力等细节仍缺乏严谨的规定。大体可以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此外,我国法律规定不允许混业经营。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允许收购银行。也相应限制了物流金融服务的充分开展。

四、结论

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流程中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物流金融服务缺乏大量的实践和研究,风险因素包括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等,绝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地发现和应对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放,窦诚.现代物流金融初探[J].中国储运,2009,2.

[2]张晶蓉.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物流科技,2010,9.

[3]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4.

[4]叶汇.金融物流——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结合物[J].市场观察,2008,1.

[5]陶经辉,应丽景.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和风险管理[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2.

[6]刘晓岚.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实践的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宋兆星.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研究[M].商业文化,2007,7.

[8]王祥云.金融仓储业务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探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3,8.

金融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入世后,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是房地产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信贷风险加大。其次是国际经济变动状态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影响将加大。再次是房地产金融监管难度增大。入世给我国房地产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巨额资金,房地产融资渠道将有效增加,房地产金融业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二是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以提高。三是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发展。面对挑战和机遇,金融房地产信贷工作应积极研究对策,应对挑战。

首先是房地产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信贷风险加大。入世后,首批进入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大多为国外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的大公司、企业集团。与之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相对弱小,经营机制落后,国内企业过去在土地使用、项目取得等方面的优势将消失,势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运用大多为向国内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提供贷款,在债务软约束的条件下,国内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负债将经营风险转嫁到了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身上。

其次是国际经济变动状态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影响将加大。加入WTO使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脉搏与国际市场更趋一致,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与之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投资等。同时,在外资大量进入房地产时,还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出现,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

再次是房地产金融监管难度增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贷款的创造和投资机构、担保或保证机构的完整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房地产金融监管缺乏,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对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管理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机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有待制订。入世后,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广泛进入不仅会使国内金融市场更加活跃,也使得对之加强监管的难度加大。

入世给我国房地产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巨额资金,房地产融资渠道将有效增加,房地产金融业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入世后,房地产资金的来源渠道更广,如外商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各项存款、外商的各项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等会有所上涨。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工具单一,尤其是面对居民住房消费的个人住房贷款品种较为单一,在还款方式、偿还期限、贷款利率、首付率搭配方面不够灵活,使得住房消费信贷在很多城市“火”不起来,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1%,与发达国家20%的比例相差甚远。国外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丰富的业务拓展经验,有适应社会各类人士的贷款品种、贷款手续简便。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房地产信贷领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竞争,也给国内房地产金融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新型的金融工具,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各种层次的住房信贷需求。

二是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以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外部竞争刺激,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贷款,信贷人员担心收不回而“惧贷”;对消费者的个人住房贷款由于存贷利差小,办理手续繁杂而缺乏积极性;房地产金融市场缺乏活力,人员素质、行业水平尚未达到高水平。在外部压力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必然会在经营机制改革、管理方式、专业培训、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发展。一旦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全面涉足房地产业,可能开办对境内居民的人民币抵押贷款业务和对境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业务,同时还会带来与房产相关的保险品种。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不仅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开辟了新的金融投资品种。国外保险、金融机构将凭借其强大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涉足房地产金融业务,尤其是抵押担保业务和不动产证券化业务,从而将与国内金融机构一起,有力地推动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

面对挑战和机遇,金融房地产信贷工作应积极研究对策,应对挑战。

1、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的管理经验,变外行为内行。面对压力,我们应看到我们的优势,如对国情熟悉、与企业有长期密切关系、各种信息灵通等。但更应仔细研究入世后将面临的各种困难、自身运作中的优劣所在,做到心中有数,早作对应之策。要在房地产信贷营销理念、市场营销策略、服务手段、运作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且要有实质性的突破;要及早研发和推广适应形势需求的新的房地产信贷产品品种和业务,如试办面向外国人士的按揭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储蓄、房地产中介业务合作、住房保险等新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WTO带来的挑战。

2、要加快房地产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入世后,房地产金融市场主体的复杂化要求从业人员能精通一门到几门外语,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房地产评估、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高水平的房地产金融人才还特别缺乏,而且今后还面临人才流失的可能。因而,各级行都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信贷人员的培养,通过开办培训班、选送出国学习、鼓励职工业余进修等方式,培养出自己的高水平人才。此外,个人住房贷款手续繁杂、审批缓慢也是此项业务未能更快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改革管理体制,简化手续必须及早研究解决。

3、加大对开发资信评级高、规模大的优质房地产客户的营销力度。加入WTO后,国外机构将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贷款,为个人办理抵押贷款业务,并推动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对我国银行来说,更应关注那些资信评级度比较高、资产质量较好且有一定规模实力的房地产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因为他们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强,在从事大项目时具备资金规模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公司持续经营业绩的提高。对其要积极营销,抢占市场。

金融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一、研究金融企业创新财务管理的发展背景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众所周知,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挑战, 更多的是发展的机遇, 而其中的奥妙就是必须加强好企业的财务管理, 只要掌握了这一脉搏企业在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就会有更多的优势。而今, 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地提高, 这有利于引领知识经济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必须要实现大转变, 力求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只有掌握了知识资本才能够抓住金融企业创新的发展要领, 才能够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够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和加强。

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现存问题

(一) 企业管理人员观念守旧, 管理模式僵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不断进步与革新。现代很多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模式依然还停滞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 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财务管理在, 模式与工作方式上因循守旧、管理观念守旧、创新意识薄弱、财务工作随意等问题, 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无法有效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对于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 部分企业存在内部管理缺失, 财务监管机制不完善以至于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众所周知, 由于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失等问题, 致使企业财务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 财务工作流程出现漏洞, 正常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病, 往往会出现人浮于事、九龙治水等问题。除此之外,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还会造成企业财务资金去向不明, 财产流失等严重后果, 使企业内部财务混乱。

(三)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企业经济的增长与长久的发展无疑必须依赖于科技与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 当然这与人才竞争是密不可分的。人力资源的作用不言而喻, 企业想要步入同行前列必须加强人才建设, 大量引进专业人才, 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很多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 财务管理人员由于不专业, 盲目对企业资金进行不合理、不准确的配置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转, 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配置上与市场经济脱节。

三、金融企业创新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 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以及财务管理模式

信息大爆炸时代,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周期变短, 作为进行财务管理的高层人员, 特别是进行企业财务决策的负责人, 不能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必须打开窗户看世界, 时刻关注外面市场环境的变化, 不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模式, 更新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在财务观念上必须不断创新, 树立全球化、资本多元化和人本化等观念, 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二) 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要树立危机意识,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除了要预防工作中的疏漏和失误, 也要防范财务人员利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漏洞进行职务犯罪, 所以,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有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 职责必须明确划分, 相互约束, 另外要不断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确保不出问题。

(三) 吸收和培养人才, 擅长留住人才。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决定胜败的因素有很多,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善于培养和吸收财务管理人才对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很重要。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可以不定期举办相关的财务管理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另外, 对于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 也要善于进行吸收。企业还必须有相关留住人才的措施, 尽量让财务管理人才的职业规划和企业规划实现一致性, 将两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激发出财务管理人才的潜力, 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断地革新与完善, 金融企业的生存也受到了不可估量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不得不时刻更新观念, 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打造成顺应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 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市场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不断地发展, 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导致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和生物界一样, 企业也依然遵循这“适者生存”的规律。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发展好企业事务的核心工作, 负责组织好企业财务以及企业内部财务活动, 发展好企业财务管理是提升企业地位的关键。为此, 金融企业创新财务管理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创新背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的途径展开说明。

关键词:金融企业,创新,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娇.金融工具创新与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 2016 (8) .

[2] 俞志衡.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 2017 (26) .

金融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基于实物交易的自我补偿贸易融资, 它整合了业务流程, 物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关键。良好的信誉, 充足的现金流和行业范围的公司通常在金融机构中拥有较高的信用评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依托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 从而提高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信用水平, 缓解融资困难。

二、钢铁贸易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传统的银行融资通常基于简单的信用评级。贷款公司的风险和信贷措施没有准确的量化风险计量方法, 导致大量不良贷款。供应链金融的抵押品是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产生的预付款, 应收账款和库存。因此, 在提供贷款时, 金融机构更加关注整个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实际交易, 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未来现金流。目前, 能够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构不仅限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目前, 国家还发布了相关的供应链公司。然而,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广泛使用和金融机构违约项目的增加, 供应链企业的业务发展已成为供应链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控制风险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未来发展。由于钢铁工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钢铁贸易供应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钢铁贸易企业具有资金需求大, 资金周转快, 易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特点。它们通常具有强大的融资需求, 是供应链融资发展最合适的行业。钢铁贸易公司不仅是大型上游钢铁公司的储备, 也是连接下游产业的桥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钢铁贸易中的房地产问题, 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 通过因子分析和逻辑模型, 构建了适合钢铁贸易企业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模型计算, 确定是否实施融资服务的决策结果, 是否改变行业专家的主观判断方法, 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结论, 供应链融资可以在获得金融机构或供应链企业的财务支持时提高资本信用水平, 降低资金门槛。针对供应链不完善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引入区块链理论, 有效控制钢铁供应企业的金融风险。最后, 本文对钢铁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并从宏观环境, 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公司本身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研究能为钢铁贸易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实践的理论依据。

三、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取决于融资公司的实力和外部宏观环境。公司的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偿付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 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外部环境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前景。此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用评级管理指引, 评级机构主要调查公司的经营能力, 偿付能力, 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信用评估中, 四家国有和商业银行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审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偿付能力, 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总之, 我们发现影响钢铁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客户自身业务的优势和行业的发展前景。本文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 结合钢铁供应链金融本身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 选择15个指标构建钢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准确判断合作客户钢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质量, 改变以前的模型, 银行等金融机构依靠传统的定性判断和主观概念来简单评估公司是否提供贷款。融资帮助银行或供应链公司改进其评估系统和评估方法, 以降低业务风险。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长期业务流程中, 银行或供应链管理公司用来判断客户信用风险的指标可以纳入模型的指标体系, 然后可以建立新模型以更好地服务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由于我们获得的数据有时是不真实的, 钢铁贸易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有限的, 有时他们故意修改数据以美化报告。这增加了评估的难度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此时, 区块链具有无篡改, 加密和分散的特点, 为风险评估提供了大量空间。区块链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仍在探索和开发中。它可以提高业务效率, 降低融资成本。因此, 它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 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的有效结合是最受关注的。如果区块链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供应链融资, 快速记录复杂的交易和庞大的数据流, 永久存储交易数据和确保数据安全, 那将是金融业的颠覆性技术革命。

四、钢铁贸易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

钢铁贸易公司一般是中小型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不规范。要加强管理能力, 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钢铁贸易企业营业额有所缓解, 内部控制机制良好。它可以及时识别交易各方面的风险,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中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 特别是财务数据混乱, 欺诈很可能。为了自身和长远的发展, 企业需要规范运营, 及时披露公司信息, 并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在供应链融资中, 双方都需要提供真实, 准确和无差错的信息。一方面, 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愿意与公司合作, 公开信息和管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潜在风险。如果钢铁贸易公司需要长期发展, 他们必须加强与供应链的联系, 形成战略联盟。供应链中最具实力的企业是核心企业, 银行贷款更多, 融资成本更低。钢铁贸易公司与大型上游钢铁公司结成联盟。他们不仅拥有稳定的业务合作机会, 还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 依靠钢铁信贷水平和业务流程, 很容易获得银行的财务支持。在库存和仓单融资方面, 第三方物流公司对银行的监管和保护也很重要。钢铁贸易供应链是一个多合作供应链, 包括核心企业, 融资公司, 第三方物流和金融机构。只有真诚的合作和相互沟通才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共同开发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本文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 运用因子分析和逻辑模型, 建立了钢铁供应链财务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和测试结果, 可以得出结论, 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或供应商。连锁公司是否为融资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判断。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的不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区块链中最受欢迎和最有前景的区块链技术和技术优势被用来解决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数据真实性的困难。结果表明, 区块链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中钢铁供应商的财务风险。最后, 本文对钢铁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并从宏观环境, 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公司本身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五、结束语

现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 其在国内的未来发展前景不容小觑。特别是区块链和供应链融资的结合可能会改变未来的财务模型。它不仅可以改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 保证交易的真实性, 解决融资渠道有限, 缓解资金压力, 扩大银行或供应链企业, 扩大金融服务等问题。

摘要:过去, 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目标, 以整个供应链为研究对象, 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在供应链中, 从而实现供应。供应链中每家公司的财务风险在整个供应链中转移,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关键词:钢铁贸易,贸易公司,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熊伟婷.Z银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8.

[2] 王兰.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8.

[3] 陈浩然.基于Integrated Method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 2019 (9) :173-174.

[4] 申潘.P2P平台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红岭创投存货抵押贷款违约为例[J].会计之友, 2019 (7) :18-22.

[5] 薛如雪.供应链金融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9 (1) :37-38.

金融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商业银行在发展传统的金融产品时,也关注金融产品的创新,有效的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但根据市场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产品方面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只关注金融产品在短时间内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重视金融产品的长期发展,导致其在长期的发展中无法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增加了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风险。除此之外,在针对顾客进行金融产品营销时,也缺乏精确的营销定位,不能有效的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精准的金融产品服务,综合化服务仍有待进步。

2. 市场环境严重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时,需要为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充分的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拓展新的业务和市场。但就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来说,一方面,就金融领域自身来说,为了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对关于金融产品创新各方面予以一定的束缚,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意识的发挥;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过多的波动,政府在关于金融产品创新管控方面过于严格,导致拓展市场方面受到限制,增加了产品研发的难度,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长期发展。

3. 缺乏翔实的信息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是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加顾客的经济收益,但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中,由于金融产品服务类型过多,关于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够详实,顾客对金融产品风险及收益了解不够深入,常常造成顾客对金融产品出现误解,增加了后续工作的压力。同时,由于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银行的信誉度受损,银行同顾客签订的金融产品服务合同中,专业术语较多,银行没有向顾客尽到信息披露的义务,将会增加银行的法律风险。

(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平台管理

关于商业银行中的金融产品创新,在正式服务于顾客之前,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对其进行技术研发,再聘请市场营销人员进行产品推广,并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都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不仅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推广,同时也会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关于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风险,仍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平台对其进行管理,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的认识,关于顾客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仍存在不足,导致不能有效的对顾客进行综合化的管理。

2. 缺乏先进的量化管理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整体发展较快,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比较落后,在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进行评估时,通常只依据管理层单一的认识,不符合量化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在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技术相对落后,没有充分的引进先进的市场风险分析设备,造成量化管理缺乏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在对创新的金融产品进行市场营销时,往往由于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导致产品无法快速的适应金融市场,在外购金融产品时,由于对本地金融市场缺乏准确的定位,进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3. 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

根据市场调查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在关于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这一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仍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首先,监管理念仍有待改进,不注重产品功能的监管,监管体系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协作,职能划分不准确;其次,不关注产品技术的监管,缺乏先进的量化管理,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最后,缺乏合理的产品披露监管机制,关于产品存在的风险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二、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除了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外,还会提高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的综合实力,但不能忽视对产品创新的风险监管。为了符合新时代市场的发展需求,需要传统的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进行创新,积极汲取传统风险管理中的优点,采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首先,不再实行行政化的风险管理,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监管,实现宏观整体的监管。其次,改进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中,通常是风险发生后,相关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但现阶段,就需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主动预防,进行事前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实效性,有效的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率。

(二)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也逐渐提高了市场占有率,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也逐渐增加了其潜在的风险,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预防,就需要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时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控制。一方面,结合金融产品创新多样化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金融风险管控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在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实力中所造成的风险,则需要根据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在对金融产品创新进行风险管控时,也要注重产品的营销,降低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面对风险管控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罚,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监督力度。

(三)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被逐渐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为了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现代化风险管理水平,就需要充分的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平台管理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智能化的风险防控,同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对金融产品的风险防控。将金融技术同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呈现了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推动了银行数据库基础的建设和完善,有效的预防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借助该信息技术,还可以为金融产品创新拓展新的市场业务,从而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四)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及推广中,信息披露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保障银行的信誉度,同时也可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一方面,翔实的披露金融产品创新的相关报表,明确金融产品风险的发生率,并针对金融产品所做的测评报告进行披露;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为确保客户能够切实的了解金融产品的相关详细信息,就需要商业银行在签订金融产品服务合同时,详细的对客户做出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保障客户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降低银行金融法律风险的发生率。

结束语:

总之,在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发展中,非常关注金融产品的创新,但为确保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产品的风险管理,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革新,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控制,并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实现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科学风险管理,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领域都逐渐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开始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但这一创新同时也避免不了其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就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形势来说,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发展较晚,为降低其风险,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时,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本文首先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进行简单概述,再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及其存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主要针对其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有效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冠男.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8).

[2] 桂杨明.有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5(07):67-67.

[3] 吴成颂,王超,倪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沪深股市上市商业银行的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2):96-103.

金融管理研究范文第6篇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托管业务风险防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开展的业务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各种各样的风险导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管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以下内容是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而采取的防范措施。托管业务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开展了服务业务之一,托管这项业务也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开展的托管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逐渐下降,相关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将托管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进行研究与分析。经过相关专业人员反复的实践操作得出,操作风险是众多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类。导致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判断或操作错误,所以导致托管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极高。将托管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精细化得出,托管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核算、清算、监管等。托管业务的操作风险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账中存在的风险

托管业务的操作风险存在于对账环节中。一般来讲,企业的核算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一般为单方面进行,有时候也会将核算工作进行二次核算,直到确保托管业务和企业双方对账完全一致才算完成任务。在实际让环节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托管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操作风险大幅度提高。比如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采用的系统完全一致,导致账目在核算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显现出来。

(二)政策中存在的风险

现如今,我们国家与托管核算相关的法律非常多,比如常见的《会计准则》、《会计法》、《证券投资基金核算办法》等。这些法律的存在虽然能够对托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条例依据,但是这些法律的存在也使得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托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降低,就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公司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公司在对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中国反复的研究得出,业务风险主要存在于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分别分布于核算、清算、监管。这就要求公司在选择合适的防范措施的过程中,要依据各个环节风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范措施,这样可以确保所采用的制度能够使得各个环节的风险监管效能大幅度提高。如:以制度建设提高监管效能等。又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工作人员需要从核算、清算、监管这三个方面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在对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将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看作一个完整的个体,因为这三个环节的风险都存在着互相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总而言之,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风险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防范流程,从而能够使得业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二、金融财务管理公司内部建设

(一)财务制度建设

制度是确保公司可以长远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而制度健全也会与公司在市场上运行的实际情况产生紧密的连接。为了能够确保资产管理公司在经济市场上能够长远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需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公司运行发展的外在保障,制度健全。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是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金融财务管理公司财务制度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 制度要与法律法规相符合。

为了确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设置的制度能够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相关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从而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

2. 将制度进行可行性设置。

为了确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设置的制度能够满足在未来的发展需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财务会计处理制度进行精细化,从而使得所设置的制度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财务团队培训

专业的财务会计处理人员在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讲,财务团队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处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但是就目前各公司财务团队的工作能力来讲,金融资产管理会计除了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性或工作原则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现状非常糟糕,并且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也使得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财务会计处理不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

因此,为了确保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建立之强大的财务队伍,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从财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出发点将财务团队的培训工作不断地进行加强。比如,为了能够使得公司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强大的财务队伍支持,公司就需要对财务团队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并将证券等金融资产的财务会计处理技能培训作为重点,尽最大可能的将团队的金融资产处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

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工具不断发展与改变的结果。将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比较,两者之间就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衍生金融工具会随着市场上金融变量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对最初的净投资没有要求。并且衍生金融工具在应用于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其会计处理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性和契约性

契约才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应用的过程中两者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签订的时候便已经非常明确了,并确保两者在未来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权利与义务自觉履行。因此,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比较,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未来性和契约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性

传统的金融工具具有保守和单一的特点。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管理机构会计处理在紧跟时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会计处理工具,所以这种工具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其一般会以一个或多个金融工具为发展目标,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主,同时也会在金融衍生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第二次创新与发展,并且演变的速度非常惊人。

金融衍生工具是会计处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依据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以及在未来使用的目的来设置不同的账户,这样才有利于确保所设置的账户在未来会计处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使用。比如衍生工具账户以及套期工具账户。本篇文章就以衍生工具账户为例子来开解,企业在衍生工具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等科目开展设置。当所产生的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比其账面余额高时,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如果所产生的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余额低时,那么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结束语:

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在目前证券等金融机构所开展业务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最近几年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进入资产管理业务中的会计处理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导致金融机构的委托人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处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所设置的制度和人事管理。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再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公司就需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依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团队培训,这是确保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会计处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确保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在未来可以快速发展的有利保障。

摘要: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的是金融机构对委托人的金融资产进行投资管理的业务,这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的主要业务之一。本篇文章在开展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常存在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的措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从多个角度为出发点,针对该如何开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建设提出了很多的措施。总而言之,为了能够为委托人的金融资产进行低风险的投资管理,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财务会计处理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有价值的。

关键词:金融资产,资产管理,业务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 彭莹.浅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财务会计处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243.

[2] 李静波.次贷危机对财务会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9(17):25-26.

[3] 钱红梅.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J].财会通讯,2005(11):80.

上一篇:品德课堂范文下一篇:冬季安全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