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

2023-10-1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第1篇

1营造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需要坚持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其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与动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就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营造和谐、民主、浓郁、轻松、愉悦的良好课堂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与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营造一个良好而轻视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具有宽容性和接纳性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开发思维、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营造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举措

2.1开展课前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原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特点, 来激发其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为营造良好课堂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开展课前活动,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每次课前5分钟左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需求,提前告诉学生要做好活动准备,可以使用“你问我答”的比赛方式,也可以采用学过的课文、幽默故事或名人趣事等方式,寓教于乐,或者是诗歌朗诵、日记展示、生活小调查、唱儿歌等活动形式。 以此来促使小学生从课间活动心态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得以集中,为新课程的开始打好铺垫,同时也是营造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前提。

2.2利用表扬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往往比较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认可和肯定。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进步,教师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表扬或奖励,像老师的赞扬、 小小的礼品、同学的掌声都是小学生通向成功的源泉,也都是营造良好课堂的有利条件。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有效的表扬形式,使用肯定赞许的口吻说“你真棒”、“你说的真好”等;或者是使用比较亲切的动作,像微微一笑、轻轻点头、鼓励的眼神等。 通过赞赏让小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此外,还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激发学习热情, 渲染课堂学习氛围, 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质量。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欣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程度,还需要欣赏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2.3认真倾听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小学生的学习天性被无情扼杀。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该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与学生之间多进行有效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小学生的发音, 充分调动其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通过发言, 能够指出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发现教学难点,学生的想象力与独到见解也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提升学习自信心,树立学习自信。 使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其展示自身优势与特长的舞台,激发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还渲染了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2.4以微笑来授课,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微笑的方式进行授课,以此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之一, 并且简单易行。 但是这种微笑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流利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环境中,能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可敬可亲。 反之,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板着面孔,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小学生就对教师又敬又怕,丧失对其亲切感,也就难以构建一个师生对话和交流的自由平台。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微笑去面对学生,能够促使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缓解心理负担, 通过自己的魅力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所以,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就应该通过自己的欢悦情绪来感染学生,带着微笑去授课。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与要求,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个方面,使用科学有的教学方法或举措,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地位异常重要,并且语文知识涉及范围较广,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并且提出部分有效的举措,希望对众多同行有所帮助。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第2篇

那么,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我认为观念的更新应是首当其冲的, 教师应该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 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只有在这种正确的意识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采取积极健康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为了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我始终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以人为本, 尊重、信任学生

在现行的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 教师的“主导”成了“主宰”, 学生的“主体”成了“服从”, 由这种超出教育范围的关系演绎出了一幕幕可怕的悲剧:体罚、污辱学生被视为“合法”, 训斥、蔑视学生成了“家常便饭”, 学生偷了东西就给他脸上刺个字, 学生违反纪律就扇他耳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于上课不仅不会觉得轻松愉快, 反而会恐惧、害怕、缺乏心理安全保障。

我赞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一个爱字。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理应得到老师全方位的尊重和爱护, 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 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只有得到尊重和信任, 得到爱, 学生才有可能主动进入“主角”, 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才能激发求知欲望, 课堂的气氛才能由死气沉沉变得和谐融洽, 生动活泼。

二、变灌为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 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这种单向性的、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关系, 天然包含着极权主义或称为专制主义, 而被剥夺自主性, 被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 对教师持有反感和怨恨情绪, 师生关系时常处于冲突和对抗中, 更谈不上在良好的气氛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因此, 作为政治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课堂气氛也会好转。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坚持正确的评价体系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不同, 思维方式和理解力也存在差异。所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共性和统一, 不能把不同的学生塑造成同一个标准, 而是应当承认差异, 照顾差异,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让不同的树开不同的花。比如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由于思维角度不一样, 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教师就不能以标准答案予以否定, 相反应分析、肯定、鼓励, 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自然就浓郁了。

此外,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也应该贯彻这个差异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一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二是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学生。

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就是要求教师不以学生不利的现状判断学生有不利的将来。教师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人, 都有发展创造的可能, 只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奋斗, 这种可能就会变为现实。如果教师相信学生会从不利方向向有利方向转化, 学生也会变得自信, 从而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这就要求教师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德、智、体, 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有全面的了解,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所长, 也有所不足, 不能只了解缺点的一面。不了解优点的一面。尤其是对中等生和差生, 教师的眼光不能只盯着他们身上的缺点, 而对他们的优点熟视无睹, 甚至认为他们身上根本不存在优点, 这种主观、武断的论断一定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相反, 如果教师及时捕捉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不吝啬赞扬的话语, 最后真诚客观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和今后改正的方向, 这些中差生就会找回信心, 加倍努力, 在课堂上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第3篇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中小学的社会生活始于家庭, 家庭的结构、氛围、德操, 潜移默化的熏陶着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 影响着他们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要循循善诱。

家长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家庭环境。但是, 现在的孩子, 所处的时代特点、发展趋势, 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 科技迅猛的发展, 都要求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在动态中不断进行调整。家长们要认识孩子成长的身心规律, 按规律引导、教育孩子, 而不是凭主观意愿行事,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使孩子的身心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要协调一致。

一般来说, 几代同堂的家庭中, “各级”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方式、方法、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祖辈会是“隔代亲”, 在孩子的生活细节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思维及习惯方面予以较多关注。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青少年儿童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 都要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终极目标, 使孩子健康成长。

3、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要关心备至。

有些家长, 忙于自己升迁、生计, 甚至图省事, 将孩子交给“电视机”“电脑”, 让孩子在“电妈妈”陪伴下成长。放任自流, 不闻不问, 孩子和父母交流少, 语言能力较低, 亲情关系疏远, 情感缺失, 久而久之, 易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如出现恐惧、胆小、自私、狭隘等不良品质, 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 家长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 要注意多陪陪你的孩子。

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中小学生, 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小学生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不和睦的家庭会导致小学生孤独, 产生猜疑、怨恨、固执、粗鲁等心理。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 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对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教育从功能上来说就是一种环境的教育, 而形成校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学生群体。

1、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教师是主导。

教师是学校教育环境的核心, 教师的行为举止, 待人接物, 说话方式, 穿着打扮都在潜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模仿, 受教师的影响, 并按照老师的做法, 限制和调节自己的处事方式。因此, 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 向小学生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 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 教师要坚持科学教育,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去感染、滋润中小学生天真无邪的心灵。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

2、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集体是主体。

在学校教育中, 集体生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极大的优越性。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是家中的“太阳”唯我独尊, 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狭隘。这就要求学校教育通过群体互动,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班队活动为主要形式, 坚持开张“五自”活动 (自立、自理、自护、自尊、自强) 、继续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诚信教育”等活动, 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和体验, 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及道德品质。

3、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媒体是利刃。

而今, 以电视、电脑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就如同一柄利刃, 用之得当, 可事半功倍;用之不当, 伤及己身。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狭窄, 大众传媒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网络、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等。若这些传媒内容健康, 会对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好奇, 爱模仿的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会追逐传媒中的人物, 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 成为追星一族。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 则会从反面为中小学生树立某种学习样板, 使中小学生出现品行障碍。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 使传媒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影响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三、营造奋进的社会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就是说学生在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在受着社会教育, 直至最终进入社会和接受社会检验。因此, 社会各界正在或将要为社会进步, 为学生, 为学校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第4篇

2015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人大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上强调,“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尤其是一把手这个关键中的关键”。这些重要论断,既体现了对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战略思考,又明确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过程中必须遵从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发挥的“关键作用”,令人深思,让人警省。

一、深刻理解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着眼于发展大局和现实形势,对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指向发展和改革的要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治生态的好坏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发展大局。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是干事创业的现实需要,是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和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这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党发出的“动员令”。

(二)要充分认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十八大以来查办了一大批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触目惊心;“四风”问题反弹的潜在危险客观存在,有的“顽症”还在反复,甚至“变异”。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上指出的“十类问题现象”和省委作出的“三个不可低估”的判断,就充分说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准确把握“关键少数”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抓关键、优生态的主动性

(一)“关键少数”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者。经济管理学中一个著名的“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认为就“关键少数和次要多数”的关系而论,“20%的事态成因,可以导致80%”的事态结果。领导干部作为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的“火车头”,总书记称其为“关键少数”,是政治生态的“投影仪”,处在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名副其实的 “关键力量”。由此看来,一方政治生态环境是“天清气朗”还是“雾霾弥漫”,关键取决于这一“关键少数”。

(二)“关键少数”是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引领者。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位于权力“金字塔”高层的少数人,对于全局变化往往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和制约力。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一个地区或单位的领导干部,言行品德都可能形成“广而告之”,如果当好“领头羊”,就能净化政治生态,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催生歪风邪气,污染政治生态。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可谓一针见血。

(三)“关键少数”是良好政治生态的捍卫者。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核心就是抓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觉悟、作风纪律。当前,在一些地方或单位还存在着一些“反生态”、不正常的现象。领导干部作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力量”和“关键要素”,责无旁贷,要对不良现象、风气及其根源准确判断、抓住关键,把准“脉搏”、诊断“病情”、对症“下药”,确实担当起良好政治生态的捍卫者。

三、“关键少数”要从我做起、从己抓起,加快自我完善,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中坚力量

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注重检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自觉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当好政治上的“明白人”,争做事业发展的“实干家”,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贡献关键力量,发挥关键作用。

(一)坚持对党忠诚、匡正风气,不断聚积起“风清气正”的正能量。风清气正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对党忠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做有政治立场、政治觉悟的“关键少数”。扶正祛邪。要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做一个品行端正、修养高尚的人。对党员干部队伍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果断采取措施,正风肃纪,扬善除恶,驱除歪风邪气。涤浊扬清。要坚持严字当头、防微杜渐,自觉引领“官风、民风、社风”,做良好风尚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为创新驱动、社会转型“鸣锣开道”。

(二)坚持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把“崇廉尚实”外化为自觉行为。崇廉尚实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底线,其核心内容就是干净、担当。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切实当好第一责任人、担起“一岗双责”、务实有为。严于自身管理。要严守红线,敏锐体查,即时发现自身不良思想倾向及问题苗头,用法纪制度的“硬约束”管住言行、用公德道德的“软约束”修好官德,清白为官、干净做事,简单为人、宁静生活。勇于挖潜落实。要认真贯彻省委书记王东明 “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要求和省委思想政治建设“十项规定”,以更加忠诚求实的作风讲实话、以更加敢于负责的勇气出实招、以更加开拓进取的胆识办实事、以更加求真敬业的精神务实效。

(三)坚持专注事业、履职尽责、开拓创新,引领“干事创业”的良好风尚。干事创业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任务。当前,我省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跨越”的关键时期,任务极其繁重、挑战前所未有,这就更需要领导干部专于想事、善于谋事、勤于干事、精于成事。要有“想干”的主动意识。思想决定行动,成事贵在思谋。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干事首先要心中“记事”、用心“谋事”。要有“真干”的优良作风。要积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外情”,“一线干、马上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努力开创新局面,争取新业绩。要有“能干”的落实本领。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开创新思维、探索新路径,挖掘新潜力,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和科学领导能力。要有“敢干”的担当魄力。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魄力,做“过五关斩六将”的“现代关羽”,做闯关夺隘的“先锋干将”。

(四)坚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构建“遵纪守法”的善治良序。遵纪守法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保障条件。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上作表率。讲政治就是要忠诚党的信仰。要把讲政治始终作为信念来坚守,作为品质来追求,作为使命来践行,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党的宗旨,在路线原则上站稳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守纪律就是要遵守党规党纪。讲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模范遵守纪律、坚决维护纪律、带头敬畏纪律。要坚决执行省委“十项规定”,用“好干部”和“三严三实”的标准严格要求,做到慎独、慎微、慎行,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守规矩就是要守住原则底线。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要真正懂规矩、带头用规矩、自觉守规矩,牢固树立法纪面前人人平等,法纪面前没有特权的观念。要将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筑牢思想防线,守住道德底线,不越党纪国法的“红线”。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碳中和理念将不断引领城市的发展。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对于优化城市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碳氧平衡,就必须对现有街道进行优化升级,既要减排,又要吸收,合理的街道空间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文章分析街道参与因素的现状,并结合“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出步行街道的概念方案,旨在为低碳环保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碳中和;步行友好;街道;生态效益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系列社会行为提供场所,甚至城市相当一部分土地都用于市政道路建设,而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将有助于改善街道,创造出更美丽的场所。文章从碳中和角度着手,探索如何让街道更好地助推社会发展,更好地为人服务。碳中和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方式,抵消掉人类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碳氧平衡”。目前,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张思敏等从碳中和的视角针对土地优化布局提出了建议,建立了碳中和评估体系,同时提出了完善低碳绿地的建设规划方案[1]。周述明通过对成都市街道绿化景观的实地调研,运用景观评价的方法,指导成都城市街道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街道景观[2]。韩君伟运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街道景观进行数据化细致分析,为街道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参考[3]。李强等将生态化雨洪设施用于街道层面,利用SWWW模型模拟,探索适合我国发展模式的绿色街道优化设计方案[4]。结合我国街道更新状况,对街道社会交往空间的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    街道概述

简·雅各布斯曾提出,街道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优劣的标尺。街道作为城市规划、建筑的基本架构,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现,街道的健康发展将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碳中和概念的提出,对步行街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街道应保持通达性并起到持续提供光、空气和服务设施的作用。步行街道作为开放空间需要融入自然环境,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的步行需求。此外,街道绿色景观还扮演着“城市之肺”的角色,将开放空间转变为绿色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城市的生态链条,更新和过滤汽车尾气,从而实现碳氧平衡。

2    步行友好街道功能

2.1    疏善城市交通

城市居民活动较为密集,出行时容易造成城市交通困扰,加重城市街道负荷,从而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步行方式具有其他交通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其自由度、通达度高,不受到地面障碍的影响,开展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有助于完善交通布局,为人的活动提供便利,满足人们步行的随机性及独立性需求,减轻交通压力。

2.2    優化城市整体环境

步行友好街道通过街道绿化、街道设施完善、街道铺装等人性化设计方式,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步行友好街道的设置鼓励人们减少汽车出行,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2.3    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步行友好街道不同于以往的街道,可以承载城市市民各式各样的复合型步行需求,人们交谈、驻足、聆听等与步行有关的需求都能在步行友好街道中得到满足,人们开始从逃离城市转而回归城市,无拘无束地在街道中穿行,自由地交往,恢复了城市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2.4    步行选择的潜在因素

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人们的惰性,人们出行时倾向于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步行出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出行方式。因此,步行街道的设计需要掌握影响人们步行选择的潜在因素,并在设计中实现深层次把控。如今,城市用地错综复杂,给步行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受定式思维的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预判,通常会避开步行,这样的选择有时甚至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但与此同时,影响人们选择的理性因素如有利于健康、娱乐休闲等,也会帮助人们作出明智的选择。但是,在步行街道设计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选择动因,促使步行空间在城市用地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进而高效应对社会环境带来的适应性挑战。

第一,步行速度。步行速度一方面会受到个体身体素质的影响,通常年轻人比老年人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会受地面物理性障碍的干扰,障碍越少,就越有利于提高步行速度。去除步行道路上不必要的景观设施,实现铺装平整化,降低道路高差,在通达目的性更强的街道,拓宽步行街道面积,降低人员密度,尽量满足人们迅速通达的需求。

第二,步行距离。步行选择具有短距离的特性,人们可以接受的行走距离是有限的,但优化步行环境,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步行疲劳,适当延长步行距离。宽阔笔直的步行街道容易让人感到乏味,相反,曲折且富有变化的道路,可以遮挡一目了然的步行路线,如此,途中的景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让人们短暂地忘记步行距离,从而缩短心理上的步行距离。

第三,步行空间。一是舒适空间感。形态各异的步行街道存在于城市中,成为连接城市不同空间的纽带。步行空间的比例尺度应该符合人的主观感受,满足其随时进入共享空间的需求,应做到紧凑而不密集。二是空间视觉体验。步行能够促使人们接触更多的环境信息,相应的感官刺激也能得到调动。人们在判断方向时往往漫不经心,但是街道绿化景观通常会成为视觉聚焦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好的步行街道需要布置相应的特色构筑物,设置提示性的地标、铺装等引导各类行人通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感[5]。

第四,步行路线。步行路线会受到步行目的的影响,当目的性强时,人们会选择以最快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通达性较强的路线,抄近路就成了人们的首选,而此时步行效率会高于其他交通工具。这种情况下,市民广场步行空间的设计,可设置对角线道路,避免交通障碍,为人群提供便利。当目的性弱时,人们更倾向于随机性的步行。观景、闲聊、休息成了这类人群的主要活动方式,其步行路线以连续性为主,富有节奏空间变化的街道环境会让步行更加具有乐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步行空间的曲线变化需要避免反复多次方向切换,以防止行人方向感错乱,还要尽量避免高差,以不打乱步行者的节奏为宜,为步行提供便利。

3    碳中和视角下的步行街道“碳减排”

汽车时代,在交通工具为主导的环境下,步行街道的设计与道路设计往往采取了相同的规划逻辑,机械、刻板、以通达性为主,忽略了人的步行体验。因此,步行环境的营造需要更多考虑到人性化因素,与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置于碳中和这一更宽泛的社会背景下,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步行不再只是一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为减少空气污染、营造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而作出的明智选择。将步行街道与越来越多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场所、物质环境、景观等,形成连续性的街道布局,而非局限于交通连接点,因此,在步行街道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3.1    提供步行场所

步行街道的功能主要是承载步行人群,协助人群到达不同的目的地。除此之外,极强的可达性可将人们从各处汇集起来,步行街道也将成为散步、交流的场所。步行街道需要具备非常重要的社交功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交流,为步行街道赋予独特的空间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归属需求一尊重需求一自我实现需求一认知和审美需求等级排序,可为步行街道设计提供有力参考。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交流本身成了步行的最终目的。关于尺度,步行场所的尺度应满足人群随心所欲的步行需求,而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机动车道通常与步行街道共享公共空间,人行道绝不能给人拥挤或孤独的感受,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因此要远离机动车辆的威胁。步行街道每分钟、每米的宽度通行量能达到7~8人,此区间内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

3.2    良好的景观功能

顺应街道现有的地貌特征,减少土方量,减少机械操作。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自然植物群落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街道景观价值。设置交叉路口、小广场、小公园或者一处开放空间,对于长距离的街道而言,中途的景观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街道景观设计要结合地方文化,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传统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融合起来,有效烘托城市氛围,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丰富独特的景观体验。因此,展现城市独特文化风貌,是城市步行街道重要的景观功能。

3.3    良好的教育功能

街道教育功能与城市文化氛围相呼应,步行街道营造的教育环境可作为儿童的室外绿色课堂,让其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还可为市民提供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因此,要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生活,可在街道种植大量的植物,甚至可以设置创意构筑物,以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3.4    优秀的街道设计

在街道重构设计中合理利用废弃或可再生材料以及自产废弃物再循环材料。例如,运用环保铺装材料,提高下渗能力,同时为街道提供必要的装饰,标示街道的使用功能。运用良好的铺装设计,辅助营造街道场所,划分不同底界面,展现街道特色。除此之外,处理好色彩与造型、材料与质感、尺度与比例错综复杂的细节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街道设计逻辑,注重人的使用需求和感受,要做到既有变化又统一和谐。

4    碳中和视角下的步行街道“碳吸收”

21世纪是汽车高速发展的时代,汽车尾气的排放无疑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莫大的负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将街道描述为一个巨大的车间,在如此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体系下,植物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媒介,其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现碳氧平衡。

城市街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与市民日常活动密切相关,街道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助于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是考虑整体形象美观问题,通过合理有效布置街道植物,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街道绿色系统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在进行街道植物一体化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城市街道用地资源,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实现街道植物向空间一体化发展,实现街道空间绿化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将人们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空间探索上,是短时间内改善大城市小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粉尘,净化城市空气,释放氧气,实现碳中和效益。不同的植物具备不同的特殊功能,如在街道大量种植布置油松、槐树、侧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不仅如此,还能隔绝城市噪声,调节城市温度,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为行人提供优越的步行环境。

4.1    复层结构植物设计

复层结构用于在街道中模拟自然群落,形成具有遮阴及观赏效果的立体景观,一方面能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另一方面能增加绿化,丰富街道形式。

4.2    分隔带植物设计

分隔带绿化可用观花或者观叶植物搭配,起到引导步行的作用,与乔灌搭配,形成立体“绿化墙”,进而增大植物吸碳面积,净化空气。

4.3    天桥绿化设计

天桥作为街道的连接体,由于栽培土质的限制,可设置植物种植池或垂挂花篮进行点缀,以形成立体绿色墙面的最佳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

4.4    绿色街道雨水处理系统

不同于以往的街道雨水处理,在道路分隔区中设置形式各样的水池装置,以自然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形成“渗透、蓄水、滞留、净化、排放”的循环。不同的装置可以丰富街道景观层次,在雨水丰沛的季节还可起到防洪蓄水的作用,同时,为道路植物提供水分,吸收城市地面粉尘,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使街道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5    结语

目前,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忽略了许多人性化空间问题,大多数城市真正的步行街道空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效益的提升。在以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的大环境下,街道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应置于生态系统背景中考量,将更多的城市空间与城市节能减排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为政府重要议程提供重要依据。建设步行友好街道與制定碳中和目标有相同的愿景,即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我们都有责任为友好步行街道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思敏,章慧明,徐从广,等.碳中和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思考与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9):87-88.

[2]周述明.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评价及其环境效益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3]韩君伟,董靓.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5):116-119.

[4]李强,梁芙蓉,甘霖.基于SWMM的绿色街道优化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9(S1):20-25.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范文第6篇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 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并形成的校园环境、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1]要有效地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营造出优良的育人环境, 就必须以校园环境为空间, 以大学精神为核心, 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建设。

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育人环境的营造

一所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两部分。林木流水等可构成自然环境, 楼宇建筑可构成人造环境, 二者结合便构成了高校直观的校园物质环境。它不仅可以体现一所学校在物质文化上的建设成果, 而且也是大学精神建设的物质表现形态。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 设施齐备的教学楼, 干净整洁的学生食堂、宿舍, 再加上充满文化气息的道路标牌, 名人雕塑, 校园警句, 能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沐浴其中的师生精神振奋, 充满朝气和活力。[2]

2011年, 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 聘请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大学校园设计师组成的评审团, 选出14个“全球最美大学校园”, 其中10个来自美国, 3个来自欧洲, 唯一上榜的亚洲高校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在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东、西两个校区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艺术特色。西校区为民国时期美式的校园布局, 建筑多为西洋风格的砖、木、石结构;东校区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苏式建筑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 清华新建了多处融科技和创意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水木清华, 荷塘月色, 穹顶礼堂, 东门主楼, 新图书馆……清华校园以中西合璧式科技与传统结合为特点, 成为了亚洲大学的典范。同时, 被我国大学生们公认的环境优美的其他高校还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等。这些大学不仅以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让莘莘学子向往, 而且它们优美的大学校园也是大学生求学的梦中乌托邦。

2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育人环境的营造

高校的制度文化, 是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教师教书育人工作规范、学生行为守则等构成的校园规章制度。大学要完成办学目标, 培养出具有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校园制度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2010-2020年) 》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了重要的改革目标。高校制度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上的集中反映, 它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社会基础、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 而且也是大学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新世纪以后, 我国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战略在制度建设上不断探索,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高校制度文化。如从南洋公学基础上发展建设起来的上海交通大学, 曾经秉承“中体西用、实业救国”的办学思想, 建立了独特的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管理制度。新世纪以后, 学校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系统管理”转变, 使上海交通大学有效地实现了规章制度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的深度结合。

建设高校制度文化, 健全高校政策机制, 培养优良教风学风, 才能有效地推进学校发展建设的深入。每一所成功的大学都有其完善的规章制度, 它既是学校依法治校, 科学管理, 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的关键, 也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理想、陶冶情感、规范行为的作用, 从而创设出一种能够激励他们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构建起充满活力又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育人环境的营造

一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 是学校的历史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总和。作为大学精神, 它是高校诸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A·弗莱克斯纳曾说:“总的来说, 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 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目前, 国内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提炼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体现学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等, 以实现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实现办学目标。现代大学所提倡的: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精神, 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具体到每一所大学, 其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校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 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大学精神的表述。每一所大学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自己的大学精神作出独具特色的阐释。如蒋梦麟先生在《北大之精神》一文中所言:“本校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这是什么缘故呢?第一, 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自蔡先生长校以来, 七八年间这个‘容’字, 已在本校的肥土之中根深蒂固了, 故本校各派别均能互相容忍。……第二, 本校具有思想自由之精神。……各种思想能够自由发展, 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大学是应该有精神的。University的本意, 便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大学精神既体现一所大学的治校理念与办学风格, 又体现大学成员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 而且聚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于一体, 汇一所大学长期的人文积淀与时代追求于一身,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性。[3]

综上所述, 建设好优美的校园、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凝练出崇高的大学精神, 才能营造好大学校园特有的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实现学校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 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出优良的育人环境, 就必须以校园环境为空间, 以大学精神为核心, 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建设, 努力营造出一种大学校园特有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实现学校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连进承.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法制与社会, 2009 (2) :314.[1]连进承.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法制与社会, 2009 (2) :314.

[2] 王玺威.浅议高校校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52-53.[2]王玺威.浅议高校校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52-53.

上一篇:优秀家风家训征集表范文下一篇:中班中秋节主题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