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技术论文范文

2024-03-22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作者从分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谈了对新教材的若干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总结了新教材教学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高中教学新教材 教学体会 教学成果

宿州市新课改试验刚刚开始,数学学科统一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的编写有鲜明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一条主线来看,内容比较新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个教材贯穿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有所用”的教学思想。

一、对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简要分析

1.新教材内容的体系和编排。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有必修1—5,选修1—4系列。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旧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有困难的内容,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四大板块的数学知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基础知识不再局限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也界定了在基础知识之中,它是显性知识中蕴含着的隐性知识。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强调了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反思交流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另外,还专门安排了“课题学习”和“探究活动”。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引导学生探究,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2.新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要求有新的变化。

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六大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老教材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相比,一是名称变化,将“逻辑思维能力”去掉“逻辑”二字,改为“思维能力”。这一改动扩大了思维能力的范畴,把过去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合并为思维能力,提高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本中的课题学习及探究活动以常见的实际问题为例,说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体会

笔者结合对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体会进行整理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认真学习新教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推进教学改革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对新教材内容不熟悉,特别是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不甚了解,那么他就无法弄清楚教材编写的意图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在教学中消极应付,新课程方案也就很难得到贯彻和实施。因此,我们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都必须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进一步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做整体研究,参考有关资料和其他老师的教学建议,设计好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的切实转变。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十分重视“问题情景设疑”及“问题拓展”的设计,以“问题”或实例引入,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在“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调动,而教师成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思维形成的引导者、能力培养的促进者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样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3.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展示数学的动态性,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例如在进行《圆锥曲线》的教学时,运用几何画板和多媒体演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及其立体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非常直观清晰的,学生将会对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理解得更为深刻,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更加明了,因此用好这一教学工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圆锥曲线及空间图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所有的这一切,仅靠教师做几个数学教学课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三、运用新教材取得的教学成果

1.产生了互动型师生关系。

在实施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同时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让学生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是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学习。

2.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在“问题情景设疑”及“问题拓展”的设计中,引入“问题”或实例,让学生考虑数学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应用,同时又涉及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我们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学生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了知识发生的过程,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还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数学本质的动机和欲望,进而促进知识的升华。例如:借助“比较分析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有关的数学概念,而且能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从数学的发展足迹中获取了营养和动力,全面地感受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当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应该承认,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化使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68.

[2]王海勇.高中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62-63.

[3]阮宏忠.高中新教材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78-79.

[4]杨朝宗.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09,(32):49.

[5]何立恒.正确认识与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10):39-42.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和谐校园,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建设和谐民主的管理队伍;坚持以教师为本,营造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坚持以育人为本,打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化  教育管理  和谐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创建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环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需要。在学校教育逐渐发展的趋势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应体现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应当发挥其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保持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和谐地位。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校园各方的共同努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塑造,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作为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校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学校的培养与教导,这就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者应积极调节校园气氛,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创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构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使师生在教与学中有着美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构建和谐校园人人有责的有效局面。

二、怎样营造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

和谐教育的主线是通过教育等方式使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具有共通点的。教育的和谐发展能够保证学生作为主体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教育需要和谐教育贯穿其中,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教育顺利展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育者,教师应提倡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确立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提倡其它校园文化的建立,比如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利于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应鼓励各种高雅和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倡导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有效完成社团的各项活动。学生社团通过各种活动参于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民主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丰富了课外生活。学生社团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谐的校园建设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有利于师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更好地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方面。

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于遇到的教学管理问题应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学习反馈,提供学习表现机会,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学校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性发展,得到展现自我的平台,为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管理者和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保证。

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三、推进和谐校园文化是关键一步

在构建和谐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各种方式,比如校园网站、校园简报、校园宣传栏等各种校园媒体形式,经常沟通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和校园热点,充分利用有效途径;还可以进行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发扬各自的长处,采纳其它学校的有利信息。对于学生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的反馈应及时回应,使教学次序有效进行。

建设和谐的校园不只是局限于校园里,还要促进和学校教育有关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包括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有效发展,及时沟通,促进三方教育的和谐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使学校的功能性得到有效发挥。学校在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有序进行。

要倡导和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的主要文化;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保证教育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内涵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从大方面来讲是指在学校这个名词的抽象意义下所划分的一片区域里,设计师对区域里的景观进行设计建造,从而形成了景观环境。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根据地理位置、人文风俗而衍生: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传统风俗、规范、律法以及在此区域里生活的人类生活要素形态得到统称。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代人的精神文明归属、是一代人的文化共同点。

(三)景观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文化体现的载体,设计师根据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并利用空间设计手法将校园文化通过实体的景观环境与人们进行交流。从而使得文化与景观环境相互融合、相互体现。

二、校园文化景观特点

(一)独特性

因大学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律法等不同而使每一所大学都具有其自己的独特所在,从而每一所大学均不是万片一律的。一个大学从建立的初期就已经开始积累自己的文化底蕴,随着教育的时间增长,文化底蕴也在不断的浓郁,从而形成了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景观作为每一所学校独特性的外在表达,理应更加鲜明的将学校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因此校园文化景观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二)表达性

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可以与人进行“交流”,可以使得人们在初次见到其时就可以了解到设计师在规划、设计景观的时候的用意何在,以及了解到设计师赋予它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当然好的校园文化景观也需要好的设计师,好的设计师在规划其的同时就可以赋予景观灵魂,从而使得景观自身就是一种语言。因此,一所大学的特有标志也可以是一处文化景观环境。

(三)愉悦性

校园文化景观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供师生为主的人群进行欣赏活动,使得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而让其心情愉悦。大自然给予人们身心上的放松、喜悦与其他所带来的感受不同,大自然的美、精致、取巧性都给人们灵魂上的震撼,是可以让人停下脚步并花费时间去感受的文化。设计师通常会考虑到这个特点,从而会选择可观赏性高、功能性高以及甚至可以让人们参与到种植的植物。

(四)延续性

一种文化得以被人所熟知的原因是它是可以被延续的、可传承的。那么延续性为什么重要呢?反过来可以想象下,若是一种文化只存在一小段时期并只被一小群人们所得知,那么它算是文化吗?校园文化景观也应当如此,它一定要具有可在较长时间内“生存”,并且可以让人们所谈论、所欣赏的特质。

(五)指导性

在大多数人们的认知中,带有指导性质的物质通常是指箭头、路牌、地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边的文化以及周围事物美观性的要求逐渐提高。那么具有指导性质的物质便从实体化转变成了虚体化。那么什么是虚体化呢?虚体化则是指本身并不具有现存事物的实体性,而是象征意义上存在我们周边的事物。人们若将某一地域的意义赋予在某种植物或某种状态的景观上,那么他们便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它们会引导着人们来到这个地域。校园文化景观便具有一定虚体化性质的指导意义。

三、地域文化元素在学校的融合性体现

(一)地域文化的演变与繁荣

每一所大学随着建校时间的增加,自身根据可能会产生的地址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等产生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在每一所居于诗情画意的学校校园里,无论是流淌的人文气息,还是凝固伫立的建筑,也许是最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的人文气氛和文化积淀。或许可以这样说,教学子弟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气息会随着学校的年代的增加而不断的浓郁,从而会使得学校进一步向着繁荣而发展。

(二)生态规划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生态规划则是以改善周围生态环境结构和所具有的功能为目的并且探讨、研究、设计生态系统内在所具有的各种生态关系的方法。生态系统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把关注点放在微观与一个把关注点放在了宏观。设计师可以运用关于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并且按照地理空间尺度、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社会科学门类划分这片区域的文化,将两者进行结合,从而衍生出新型的校园景观设计。

(三)景观环境与文化结合新方式的创新

根据引导设计的系统性可以很好地将景观环境与文化很好地相结合。超市里我们在数以万计的商品中找到心仪的商品,完成这些事情我们不经意间借助了无数的引导,可能是路边的指示牌、手中的地图、楼层号码、指示箭头等等,这些引导在无形中帮助我们高效正确地完成一件事情。设计师可以在规划生态环境的时候赋予景观一些指导性信息,从而可以使在人们不自觉甚至不会干扰到他们正常行走的情况下出现的,给予人们一些有效的提示并指引人们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摘要:近些年来,在大学中校园景观在校园文化宣传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学的形象标志。换句话说,吸引学生报考的原因有可能已经从“师生资源”变成了“校园环境”。如何使学校的校园景观别具一格,如何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等问题已经悄然出现。本文从如何从校园文化宣传角度出发,理出了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文化景观构建。

关键词:校园景观,地域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多贝尔(美).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王丹平.文化·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是一门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及工程管理类专业技能应用型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现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要求编制工程量清单以及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既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1.课程性质

“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及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应用型课程,是建筑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本课程是主要研究如何按现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要求编制工程量清单以及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

2.教学任务

(1)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主要内容。

(2)能依据《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施工图纸准确地编制清单工程量。

(3)能根据企业定额和市场价格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二、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

要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学习好“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其次学习“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等专业技术课程的内容。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性,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图纸边学边练,熟练掌握清单工程量的计算方法,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学会计算综合单价,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编制施工图预算文件。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

1.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知识

介绍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影响因素,熟悉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区别,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主要区别;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概念;熟悉总则、术语、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主要条款内容。重点掌握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内容。

2.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以建筑工程附录为主线,详细解释了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五要件,通过小案例计算来熟练掌握清单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能够编制建筑工程的工程量清单。

(1)要求熟练掌握土(石)方工程清单项目及其计算规则,砌筑工程清单项目及其计算规则,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清单项目及其计算规则,屋面及防水工程清单项目及其计算规则,防腐、隔热、保温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

(2)熟悉桩与地基基础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厂库房大门、特种门、木结构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金属结构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重点是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计算规,难点是熟练计算清单项目的工程量,以及进行项目特征的描述。

以装饰装修工程附录为主线,详细解释了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五要件,通过小案例计算来熟练掌握清单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能够编制装饰装修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要求熟练掌握楼地面工程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墙、柱面工程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天棚工程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门窗工程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熟悉油漆、涂料、裱糊工程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了解其他工程工程清单项目并掌握计算规则。

为了突出重点,在清单规则的讲解过程中将清单计价规则与定额计价规则进行对比讲解,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穿插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具体操作中体会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异,为学生考取全国造价员执业资格认证奠定良好的基础。

3.工程量清单计价

熟悉工程量清单报价编制依据,计价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综合单价的编制,掌握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综合单价计算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措施项目费及其他项目费的计算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各种类型的计价例题,对综合单价的编制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为学生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

(1)比较法。在学习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方法,这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分清两种计价方法。

如在土石方工程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什么时候应该留工作面,什么时候不留工作面,清单量和定额量到底是如何计算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比计算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2)逆向思维法。本课程的内容分了三大部分,而每一部分都紧密联系,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熟练,后一部分的知识就会衔接不上,所以在每一部分内容讲完之后,都回顾总结这些阶段性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学后续内容,忘记前段内容。

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课堂练习题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都是教师考学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就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让学生考老师,让学生根据每一章所学内容以及自身掌握情况,自行编制习题,习题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习题题目来源要求涉及本章重点、难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的实施,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出题的过程中复习、回顾、总结了本章内容。学生编制的习题由教师收集,在学期末复习时再返回给学生做考试复习资料。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为老师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3)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授课,自己能够根据现行的预算定额、清单计价规范、相关手册资料和案例图纸,计算清单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组综合单价。

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克服因示教而占去大量时间的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整体思维、逻辑思维、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对一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实现,因而可以通过分组教学来解决这一矛盾。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小组成员中推选一名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遇到问题时,先由小组展开讨论,若问题解决,学生会有成就感;若问题无法解决,由小组长反馈给老师,老师再进行辅导。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培养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4)案例教学法。借助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案例,有选择性地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造价管理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对造价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结合,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培养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所选案例均来自实际工作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

(5)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课程关键知识点联系实际工程项目,就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的计量、综合计价的计算、工程投标报价等能力的面,设计相关训练任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提高实践应用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交互式教学法。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80%以上的学生拥有手机,40%以上的学生拥有电脑,而在大学校园里,专业课老师又不可能随时为学生解决课堂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创造良好的校园局域网络环境,建立翔实的教学资源,学生可在课余随时上网进行自学并提出疑问,教师可随时在网上进行答疑,实现师生交互式教学与学习。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本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2)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技能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清单工程量,组综合单价,最终学会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编制投标报价。

(3)教学中结合地区定额和有关文件,选择满足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施工图纸编制施工图预算。

唐代韩愈曾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课程定位、课程性质、教学要求,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充分展现教学才华。

作者简介:祁巧艳(1981—),女,工程师,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经济管理系专职教师。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威, 将驾驭不了学生, 也就影响不了学生;反之, 教师权威也可能压抑学生, 其结果或激起学生反感, 或在无意中训练了学生的奴隶性。惟其如此, 关于教师权威的议论甚多。例如《江西教育科研》杂志2003年第1—2合期就刊载了一篇题为《道德教育中的权威分析》的署名文章。其中把家长权威的来源, 归结为“等级权威”、“物质权威”与“情感权威”。不过“物质权威”、“情感权威”之说, 恐怕属于“权威”概念的泛化。这且不谈;说到教师的权威, 据称:“制度化权威作为一种影响力, 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强制性的约束力, 仅仅依靠它去使学生接受和内化某种价值观或形成道德自律, 是不可能的”, “博学多才 (称其为“学术权威”) 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称其为“人格权威”) 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判断, 都近于共识, 也不难得到经验的证实。只是, 关于“教师权威”如何形成, 它有什么教育价值, 教师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权威, 仍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一味地强调教师权威, 就会弱化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当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被削弱后, 教师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也会降低。与之相反, 当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地位越来越被削弱时, 教师就会关心如何弥补地位间的差距, 于是教师就会更关心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思想。

其实, 在一所学校中, 多数教师大抵处于既于多大权威、又不是没有权威的状态。只有道德修养、学识修养、业务能力超出一般教师水平的教师, 才真正具有权威。只有此时, 教师才会发现, 教育教学能力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教师教育学生不在于喋喋不休的说教, 而应当以自己健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教师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此时无声胜有声。总之, 淡化教育痕迹, 实施和谐育人是一种教育艺术, 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 必须要研究、学习和运用这一艺术, 你的教育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创新环境的营造得于教师权威的淡化,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起源头。

一、淡化教师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新课程实施需要淡化教师权威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的权威, 是控制课堂的主宰, 教师充当的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而新课程改革之后, 许多知识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实验地学习。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尽量有机会获得掌握知识经历的机会, 在这过程中体验和发现知识, 探究和领悟知识。在这过程中, 教师充当的是“启发者”的角色,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启发引导的作用,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诊断者。也就是说, 在课堂上, 不再以老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中心了, 而要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课改”是单纯的教学改革, 期望通过打破教师的教学权威解放学生的思想, 可是没有重视学生的权利, 即使“课改”顺利实行, 也不可能真正改变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平等的地位, 学生依然处于被改变被塑造的命运。在教师绝对权威下长大的孩子, 合法权利时刻处于被侵犯的危险境地, 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行事, 必然养成听话顺从的习惯, 没有个性自我, 渴望被领导, 期待强者的管理, 最缺乏的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耳朵倾听、大脑思考的勇气, 并且为此即使遭受众人嘲讽阻挠也不会退缩承担责任的勇敢。即使“课改”成功, 教师权威依然存在, 那么只能培养一批有理智的臣民, 不可能培养一批敢于运用自己理智的公民。必须彻底打破教师权威, 尊重学生的权利, 才能实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目的。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不仅对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次全面更新,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制度的深刻改革, 使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以及师生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从而消解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知识权威。因此, 有必要确立新的教师权威观念, 重新构建新课程的教师权威。

(二) 教育改革需要淡化教师权威

有学者指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这种改变使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学习内容和途径的开放性对教师的知识权威形成挑战,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教师的法定权威形成挑战, 学生学习的生成性对教师的传统权威形成挑战。淡化教师权威是适应了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培养学生积极情感需要淡化教师权威

淡化教师权威可以使学生更易与教师沟通交流, 可以使朋友化的师生关系得以发展, 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 并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在信任老师的基础上, 老师对学生言行上加以一定的指导, 对其情感上施加一定的启发, 那在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中也会更加明显。这种新的创新环境得以体现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淡化教师的权威并不意味着解除教师的权威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之后, 教育就成了一个什么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所以, 绝大多数学校再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 哪怕这个学生己经无恶不作。在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心目中, 老师成了单一的出售知识的人。家长、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 就是一种顾客和销售员的关系。这种价值取向, 又反过来影响着老师们的工作情绪, 使得一些教师也自动地进入家长和学生划定的这个“售货员”的角色中, 成了除了教授知识别的就一概不加过问了, 教师权威更是荡然无存。所以即便响应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不能走极端化,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来保证教学的顺利的开展, 教师就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个人素质, 有能让学生佩服的知识和人格魅力, 有能让家长尊重和放心的责任感和教育素质。

(二) 淡化教师权威中也会出现教师权威的异化

教师权威作为一种教育力量, 目的要从孩子的发展出发考虑。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权威的目的却异化为教师和父母权威意志的体现, 更多的是为维护成人的利益, 即权威本身成为权威的目的, 权威仅止于权威。对于那些通过权威来强制孩子, 执行要求的教师而言, 责罚孩子己经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他们也许早已不记得当初是如何在“爱”的驱使下开始培养孩子的, 尽管他们仍然为自己的责罚行为挂上“爱”的幌子。再则, 教师权威方式的异化也是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教师权威方式的异化是指将惩罚作为一种德育手段。这些不道德的惩罚手段包括体罚和心罚, 前者有罚写、罚站、赶出教室甚至打骂学生等形式;后者则是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从表面上看, 心罚比体罚要显得文明, 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淡化教师权威的过程中, 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异化问题的出现, 尽量把这些问题遏止在萌芽状态。教师权威仍旧有存在的必然性。

淡化教师权威需要有个度的限制, 不能消解教师权威, 只有在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才能真正发挥教师权威的作用, 来营造创新环境, 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起源头。

三、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淡化教师权威

(一) 淡化教师权威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关爱

作为教师, 除了应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和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之外, 教师还应该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它是教师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 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初一有一个学生, 上课非常爱讲话, 桀骜不逊。第一次上课, 就被我叫起来站到他不再讲话为止。第一次没交作业的名单上, 赫然写着他的大名。我当即找他谈。他理直气壮地说:“没作业本。没作业本, 让我怎么写啊?”我转身去办公室拿了一本新的作业本给他。他有点吃惊, 但什么也没说, 收下了。第二次的课堂, 他乖了很多, 但是还是会说话, 会看着我笑笑。后来有一次在别班门口看到他, 正好他的头发在阳光下似乎有点带红色, 我摸摸他的头, 开玩笑地说:“你染发了啊?”他害羞地笑笑, 我发现他笑起来还是挺好看的。第三次上课, 他没带书本, 上课依然会讲话, 当我用眼神示意, 他马上正襟危坐。下课后他过来告诉我说, 他英语书丢了, 但是他会找找看的。第四次上课, 有带书, 听得也认真。后来才知道是从别班借的。当时心里还是挺感动的。其实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他们也同样会以感恩的心对待。

(二) 淡化教师权威要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依据巴纳德接受权威理论, 权威来自于权威客体对权威主体的认同与接受。教师真正的权威, 从某种意义上讲, 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威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权威”时, 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 只会远远地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权威”, 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 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 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这样, 我们便把自己人格的丰碑铸进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于是我们便拥有了真正的权威。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教师们说: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以心灵赢得心灵, 以人格塑造人格, 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教育原则。教师要给“权威”注入情感的生命。在民主教育中, “权威”同样具有人情味, 因为真正的教师同时必然又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后进生, 我似乎更加会注重他们的想法。一是担心若我对他们不闻不问, 那么课堂上“风生水起”的准是他们;二来是因为我也发现他们都各有各自的闪光点。其实, 学生身上, 总会有那么一两处的闪光点, 就在于你是不是有心去挖掘了。并且, 他们还是比较容易相处的, 比如在下课时和他们拉拉家常, 谈谈眼下时尚的话题, 谈他们喜欢的人和事, 赞扬他们的长处, 有时有意让他们帮教师拿录音机、挂图等器材, 把报刊、杂志、电视上的一些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讲给他们听, 把自己学生时代的感受和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他们, 诸如此类看似与教学无关紧要的事, 都是融洽师生情感的妙方。

(三) 淡化教师权威要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在社会学意义上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在文化学意义上教师应该是文化先知;在心理学意义上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灵医生;在教育学意义上,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 都有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良品质, 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影响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急剧发展的社会里, 教师拥有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一年年的教育所需, 而是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 不断满足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所需。而更重要的是, 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 以德树威;要不断学习, 以才生威:要具备多方面才能以能逞威;要定好自己的角色, 以识壮威。六年级的有些男生很喜欢打篮球, 因为他们对会打篮球的老师也就多生了一些敬佩。而在上他们的课时, 这些平时其他老师眼中的困难学生居然成了最循规蹈矩的了。这不能不说是以才生威, 以能逞威。教师提倡终身学习, 更是对自己负责, 对学生负责。

摘要:本文是在其他专家学者对淡化教师权威以及营造创新环境两个问题所提出的观点之上进行整合归纳,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权威的淡化主要是在教师能控制的范围内的淡化, 是教师主动地淡化权威来实现新环境的的营造, 课改的不断深入淡化教师权威越来越显得必要, 但淡化教师权威不是不要权威而是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素质, 在教学中对学生以关爱营造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用自己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达到淡化教师权威, 营造创新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权威,创新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长绵.《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0~42.

上一篇:债务融资论文下一篇:会计监督体系

热门文章

营造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