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

2023-09-20

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第1篇

任何事物或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根源, 也可以说任何新的理论都来自于前者的经验, 而任何理论肯定都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 正所谓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本之木。我国能够形成当今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 可以说是其理论的来源深远而广泛, 丰富且深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就是由数辈人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上不断形成并且发展过来的, 并越来越适合我国当今的发展, 也是全人类未来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渊源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 我国新时代的思想必定也有对我们辉煌的历史文化继承的成分。例如我们的主流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还有我们熟知的孟子提出的“斧斤以时入山林”告诫我们一定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次,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最直接来源也是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阐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 认为人和自然是相统一的, 并且是人连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后,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也是对我国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理论的继承再发展。例如植树造林, 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再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发展战略高度,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样在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不断地创新有关生态文明理论。

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生态环境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生态环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的向好的方向逐步发展。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能够处理好我们自身和环境的相处关系, 不断地更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同时, 政府也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的变化, 一直重视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不断地推出新的政策措施来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刚刚过去,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关注我国的生态问题, 注重环境保护, 不断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政策。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法的认识不断加深, 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实践“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国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共同发展;推动绿色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促进优质发展的动力。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来看,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 并且这一切的实际证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四十年里, 围绕生态环境我们积极探索制度改革,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和众多理论成果, 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说是赢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了这一伟大成果,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终受益的一方肯定还将会是我们人类自己。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的现状和在当今时代将面对的全球生态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 全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我们将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 站在新的高度, 面对新的挑战, 但我们必将会取得生态文明的胜利, 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三、新时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直以来所探讨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含有的思想也是实现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时期的中国生态建设将这一理论作为重中之重, 在新时期, 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进步。

一方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路上, 所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研究不应停止。理论上, 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分析和认知过程的回顾, 不仅可以提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内涵, 而且可以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供思想的源泉。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他们研究的焦点。人类发展不涉及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由历届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 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最终将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服务。面对中国当前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紧迫的生态建设任务, 已成为中国生态思想体系的最新成果, 也是中国生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的实现乃至全球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另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新时期的重大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 我们又有了全新的需要解决的矛盾, 那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现实。那时, 人们对物质和质量文化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当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感到满意时, 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向往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态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难以满足。这一矛盾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做好生态污染治理的斗争。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到2035年, 中国必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我们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 还需要所有社会实体和全体人民的参与和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项战略任务和每项基本国策, 都使党充满活力, 战斗力更强, 能够更好地带领我们取得生态治理伟大的胜利。我们从理论层面和历史层面分析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阐明概念的内涵, 核心本质和实践方向, 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因此,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及其正确的对策, 有利于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出更好的策略,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总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终一定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国家。

最后,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为中国梦实现提供了发展新理念, 也推动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不仅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 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为全球共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有利于促进改善全球的环境问题, 与偶利于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人和自然界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各个时期的人类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国古代数位先哲有关于人和自然的讨论, 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更或者近代以来我国各届领导集体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都表明着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那就是在新时代,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第2篇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之下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以及自然遗迹进行保护的区域。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约,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对于生态平衡和稀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认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加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寻求环境保护的各种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四川省地区的环境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生态环境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处在四川省的凉山州东南部地区的金阳县,地理位置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百草坡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对野生动植物类型进行保护的区域,在不断发展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百草坡地区的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也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就解决的方法提出建议。

“四川省省级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北部主峰狮子山海拔最高达4076.5米,最低处金阳河与尼依达河交汇处海拔1350米。百草坡这一个区域内,有着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的气候、海拔和温度等。整个区域之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十分充足。据统计,在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域之内树木有300多种,草本植物有800多种,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等都有200~300多种,因此更需要引起重视,不断提高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

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在当下受到高度重视,对于百草坡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四川省地方政府和相关工部门的努力,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持以及该区域内生态的平衡发展等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低下

四川省金阳县属于我国发展较慢的地区,在发展中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当中资金等投入明显不足。使得保护区内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也无法去吸引和利用更多专业性的人才,一些在职的工作人员对于树木、物种和动物保护的常识严重缺乏,导致在管理当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1.2自然保护区内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金阳县属于一个不发达的县,当地的人们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等都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金阳县地区人们经济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获得的,因此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使得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难以进行,该地区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3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缺乏

自然资源保护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更大的积极性。人们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观念意识认识不足,也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在这当中存在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于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缺乏主人翁意识以及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2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

2.1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宣传和教育

对于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条件,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利用政府职能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使人们认识到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

2.2投入充足的资金,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中也应该积极地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病虫害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进行遏制和防范。

2.3重视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各种破坏植被、杀害野生动物等的行为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罚,完善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1998年设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强对于恶意或者非法破坏森林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在保护区内乱砍滥伐、采矿、打猎或者挖药等行为。

3结语

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存在着的诸多问题,需要四川省政府的强制力和感染力,需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热心,需要当地群众足够的重视,共同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彭贵平.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系统园分类系统的选择与植物配置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

[2]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2007,(02).

作者简介:杨拉里,大专学历,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

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第3篇

2、习近平“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3、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4、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当代启示

5、2021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突出特点

6、新时代背景下桂林公园城市建设的策略研究

7、消除二氧化碳 构建绿色出行

8、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原点和归宿

9、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向度

10、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1、以非传统安全视角认识人类与微生物的复杂关系

12、中西文化比较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13、儒家“天人合一”观与现代人天和谐观之比较

14、“生命共同体”中的辩证关系解析

15、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渗透

16、全球滨海论坛盐城举办

17、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

18、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化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9、自然风水学 造福全人类

20、试论生态自由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向度

21、高扬生态文明主题 传承高原坚守精神

22、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先秦道家自然养生体育之意义解读

24、Modern Poetry

25、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思想与新发展观

26、浅论学习钢琴的动机因素

27、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28、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意蕴分析

30、青海共青团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定位

31、“自然教育思想”引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价值分析

32、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生态自然观的革命性超越

33、从黑格尔所有权理论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34、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35、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3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37、变“水低地高”为“水高地低” 重塑黄河上游水土关系

38、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进程及中国探索

40、新时代人与动物关系重构探论

4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42、2021国际十大新闻

43、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44、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哲学思考

45、高考作文题预测之“生态保护”

46、强化行动,合力保护地球家园

4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

48、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的再思考

49、“五水共治”: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分析框架

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第4篇

一、服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

二、神奇‚佛光‛

千百年来,峨眉山的‚佛光‛享誉古今中外,吸引着无数的好奇者前去探寻。神奇的‚佛光‛,是怎样形成的?

神奇的‚佛光‛,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它的形成必须满足阳光、地形和云海等自然因素的巧妙结合,只有在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要看到‚佛光‛,观察者必须背对着太阳,面对着云雾才有可能。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是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之上,出现人影在环状彩虹之中的景象。观察者介入光源和云雾其间,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观察者就有可能看到光环在云雾上显现。太阳光从观察者身后射来,在穿过无数组云雾滴层时,每一个云雾滴层都有分光和反射作用,一部分云雾滴层对入射阳光产生分光作用,一部分云雾滴层则对被分离出的彩色光产生反射作用。反射出的光就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可以看到环形彩色光象。光环颜色介于红、紫之间,像彩虹一般,从外到内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最外层是红色,是因为红光的波长较长。为何只看到一个影子?人们在‘佛光’中看到的人影,就是自己的影子。这就跟用手电筒照手,手的影子会投射到墙上一样。在‚佛光‛中只看到一个人影子,是因为通过光的照射,人影在云雾中折射、散射,扩散后边界比较模糊,多个人的人影也会变大、重叠在一起,就会只看到一个虚幻放大的身影。

三、茫茫祁连山

茫茫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向大自然进军,为了叫祁连山交出水来,政府派了工作队,用飞机把碳黑撒到祁连山的积雪上,乌黑的碳黑拼命地吸收着光和热,使粘有碳黑的积雪融化了,祁连山终于献出了滔滔的雪水。

四、生蛋和熟蛋

两个相同的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不把鸡蛋打破如何区分?

把两个鸡蛋放在相对平滑的桌面上后,用大致相同的力同时转动鸡蛋,先停下的是生蛋、后者是熟蛋。小学时我们在电视上就知道了这种方法。那么原理是什么哪?生熟鸡蛋的区别在于蛋的内容物分别是液态和固态物。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受力开始转动而液态的内容物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二者间存在一定的摩擦阻力,同时蛋壳与桌面间也存在摩擦阻力,所以很快停止转动。熟蛋内容物成固态物与蛋壳自成一体,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与内容物一并转动,二者间不发生相对运动,只需克服较小的桌面摩擦力,所以能长时间转动。

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第5篇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理论发展历程及内容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人从自身和从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 都通过他自己本身和自然界同有别于他的其他人所发生的那个关系表现出来”。这里讲的“人化自然”是指因为人为因素作用于自然, 而使自然界发生异化, 从属于人类,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类每天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 但其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对事物本质的是不能全面把握的, 但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又是无限的, 人类发展在达到一个新高度后会继续前进, 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与自然界交织, 最终使得最初的自然界变成“人化自然”。人和自然的联系由最初的感性活动和基础性的物质活动相联系, 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且不可分, 二者在发展中相互联系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存在的, 若要准确分析这种关系也要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晚期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入手, 站在人类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的角度提出: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这种物质交换过程中, 人们为了更有效的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 就要结成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换句话说,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自然辩证法》。

首先, 自然界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环境, 我们只不过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恩格斯的理论中, 随着人类的出现才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而推进的, 从早期人对自然原始的崇拜到后期人们错误地利用自然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劣就是一种历史进程的演进。其次, 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我们才能能动的改造自然, 使其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最后, 恩格斯告诫我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里的“报复”, 就是指如果因人类自己不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而做出危害自然发展的行为, 这种行为终将受到来自自然地惩罚。所以我们不应妄图控制和统治自然界, 而是应将自己做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去寻求共同的和谐发展。

二、对促进当代中国解决“人与自然”问题的启示

综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要认识到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对整个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知,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如何从变化着的自然中理解人和从人的发展中理解自然。通过对马恩经典原著的阐述, 我们充分了解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并且人与自然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着。从某种角度上说, 人类为了更高效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发明了各种技术, 这种变相的加速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马恩经典著作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解释人与人的关系, 以此来推动社会合理有序的发展。面对我国如今各种环境和生存问题, 当务之急就是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 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指导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 从意识形态领域更好的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其次, 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 平等的生态享有等机制, 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生态文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 机制的健全是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保障。最后, 克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正如上文所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我国今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 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巨大压力, 城市雾霾现象愈加严重、自然景观由于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等等问题昭示着当代中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协调发展。

摘要:当今时代,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 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人与自然,当代中国,启示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第6篇

2、“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立德树人”功能

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4、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解读

5、复杂性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野下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

7、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探索

8、论提高领导干部科技素养的必要性及途径

9、自然辩证法的重塑与实践

10、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探索

11、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视角看生态审美思想

12、社会性的自然:戴维·佩珀生态自然观的自然本体论

13、向“第二小提琴手”致敬

14、自然辩证法“四位一体”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15、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16、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机理、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

17、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轨迹四个节点

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19、《寂静的春天》: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整体主义

20、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

21、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内在相关性

22、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

2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旨趣——培养“生态人”

24、打造自然辩证法翻转课堂实现三重育人功能

25、后现代理论视野下的学习活动

26、工业设计中的自然辩证法

27、“人化自然”视野下“山水城市”构想的再研究

28、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暨2020年学术年会综述

29、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30、?关于高产农业与“藏粮于地”自然辩证法问题的思考

31、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32、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蕴涵

33、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

34、生成逻辑、本质审定、价值意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三维解读

3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的续写

36、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恩著作中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3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初探

38、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9、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与创新

40、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41、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启示

42、基于生态伦理视角的生态休闲探讨

4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44、生态自然观的双重意蕴:生态文明理论的本体之维

45、从“A然的报复”问题看恩格斯自然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46、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研究十年述要

4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解释范式

48、论自然观的演变及其当代反思

49、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上一篇:差生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