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2023-03-12

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之下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以及自然遗迹进行保护的区域。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约,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对于生态平衡和稀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认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加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寻求环境保护的各种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四川省地区的环境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生态环境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处在四川省的凉山州东南部地区的金阳县,地理位置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百草坡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对野生动植物类型进行保护的区域,在不断发展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百草坡地区的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也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就解决的方法提出建议。

“四川省省级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北部主峰狮子山海拔最高达4076.5米,最低处金阳河与尼依达河交汇处海拔1350米。百草坡这一个区域内,有着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的气候、海拔和温度等。整个区域之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十分充足。据统计,在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域之内树木有300多种,草本植物有800多种,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等都有200~300多种,因此更需要引起重视,不断提高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

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在当下受到高度重视,对于百草坡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四川省地方政府和相关工部门的努力,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持以及该区域内生态的平衡发展等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低下

四川省金阳县属于我国发展较慢的地区,在发展中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当中资金等投入明显不足。使得保护区内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也无法去吸引和利用更多专业性的人才,一些在职的工作人员对于树木、物种和动物保护的常识严重缺乏,导致在管理当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1.2自然保护区内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金阳县属于一个不发达的县,当地的人们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等都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金阳县地区人们经济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获得的,因此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使得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难以进行,该地区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3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缺乏

自然资源保护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更大的积极性。人们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观念意识认识不足,也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在这当中存在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于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缺乏主人翁意识以及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2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

2.1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宣传和教育

对于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条件,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利用政府职能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使人们认识到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

2.2投入充足的资金,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中也应该积极地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病虫害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进行遏制和防范。

2.3重视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各种破坏植被、杀害野生动物等的行为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罚,完善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1998年设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强对于恶意或者非法破坏森林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在保护区内乱砍滥伐、采矿、打猎或者挖药等行为。

3结语

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存在着的诸多问题,需要四川省政府的强制力和感染力,需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热心,需要当地群众足够的重视,共同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彭贵平.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系统园分类系统的选择与植物配置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

[2]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2007,(02).

作者简介:杨拉里,大专学历,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

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技术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愿望和意志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技术活动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因而技术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对自然本真状态的人为干预。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合剑,本质上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对技术的滥用导致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通过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杜绝技术滥用,推动技术的合理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滥用;人与自然;关系;哲学

1.现代技术的“原罪”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不仅使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加强,而且直接导致了世界的“祛魅”,其结果是技术的定量分析、工具效率、知识专门化的标准支配着整个社会和文化,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技术时代。如果说古代技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发展体系,只是一种融入到人类文化生活的经验实践的话,那么现代技术已经完全没有文化学和人类学上的生存论意义,而蜕变为纯粹控制自然甚至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技术不仅是对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且它自身亦具有自主发展的逻辑张力,技术活动的目的就是按照技术的规则、通过其具有的强制性力量使自然屈从于人类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导致现代技术不顾自然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空前膨胀,蛮横粗暴的促逼着自然,自然成为了纯粹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

2.技术滥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科学、技术及其社会运用的一体化,人类社会通过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于是,自然界的一个个神秘现象被人类所破解,人们开始毫无节制地开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之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强大的武器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在工业文明下,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功用被无限放大,科学技术被理解为驯服自然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人们在通过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时越来越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无穷索取资源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筒。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打破了自然界本来的良性循环系统,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当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利用时,自然界则以其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实施了严厉的报复——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正是由于技术的滥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之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对此,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界反过来也必然会对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反常。环境恶化主要指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是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汽车的尾气、农药等等。其实,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污染也接踵而来,比如因为更新换代而被淘汰、遗弃的电子产品所导致的电子污染;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电脑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各类高频发射设备越来越多,辐射污染已初显端倪。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地区不断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继续扩大。我国的生态失衡现象更加明显,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地区有土缺水,西南地区有水缺土,部分地区水土皆缺,适于动植物生长的水、土、热等条件恶劣。生态一旦失衡,气候的反常就在所难免,当今,气候反常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温室效应和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沙尘暴、飓风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些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技术的合理化

人以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圈里重要的一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努力增强自然的再生产能力,至少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让其继续恶化。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近两三年世纪以来,技术的大肆扩张促使人们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导致了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技术的合理化意味着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维度来审视人类的技术活动,强调通过社会的规范力量来約束技术活动,尽可能地消解技术的控制性,杜绝技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活动的积极作用,使之造福于人类。技术的社会建构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社会化、建制化了,由此而来,科学技术及其规则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甚至和社会系统的其它要素和规则融合为一体,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新的技术的产生及其社会应用又受到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的决定。当然,尽管技术是一种受到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的社会活动,但被社会活动建构起来的技术最终指向的是自然,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也一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技术活动的合理化——技术活动被纳入到一种合理的社会规范机制之中,这种规范机制可以确保人类的技术活动处于一种合理的、可控的范围之中,从而可以使人类充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自然依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最起码不至于恶化,以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

技术的合理化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这些社会规范机制可以确保我们既能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预防技术泛滥可能带来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危害。笔者认为,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的基本原则有:一是人道主义原则,技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因而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技术活动能够以人为本,服务造福于人,人不能被技术异化,成为技术系统的奴隶,技术只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社会规范机制要促使技术活动公开化、公正化和公平化,技术不能成为社会阶层支配和压迫的工具,它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权利、有机会享受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类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在经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自然也获得了再生产的能力,生态系统依然在良性循环之中。三是技术进步原则,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不能成了阻碍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篱笆,它必须遵守技术活动的内在规律,适应技术发展的逻辑进程,在规范不合理的技术活动的同时,也具备了激励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而可以推动技术活动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邹成效,孙天胜;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0期

[2]吕乃基;马克思“两条道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03期

[3]蒋劲松;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02期

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第3篇

2、习近平“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3、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4、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当代启示

5、2021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突出特点

6、新时代背景下桂林公园城市建设的策略研究

7、消除二氧化碳 构建绿色出行

8、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原点和归宿

9、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向度

10、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1、以非传统安全视角认识人类与微生物的复杂关系

12、中西文化比较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13、儒家“天人合一”观与现代人天和谐观之比较

14、“生命共同体”中的辩证关系解析

15、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渗透

16、全球滨海论坛盐城举办

17、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

18、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化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9、自然风水学 造福全人类

20、试论生态自由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向度

21、高扬生态文明主题 传承高原坚守精神

22、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先秦道家自然养生体育之意义解读

24、Modern Poetry

25、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思想与新发展观

26、浅论学习钢琴的动机因素

27、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28、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意蕴分析

30、青海共青团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定位

31、“自然教育思想”引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价值分析

32、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生态自然观的革命性超越

33、从黑格尔所有权理论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34、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35、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3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37、变“水低地高”为“水高地低” 重塑黄河上游水土关系

38、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进程及中国探索

40、新时代人与动物关系重构探论

4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42、2021国际十大新闻

43、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44、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哲学思考

45、高考作文题预测之“生态保护”

46、强化行动,合力保护地球家园

4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

48、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的再思考

49、“五水共治”: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分析框架

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第4篇

2、“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智慧

4、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6、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论析

7、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善美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基石”与“四梁八柱”

9、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原生态包装设计上的使用

10、科学发展观是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准则

11、从《西游记》来分析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

12、影像与符号: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研究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1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窑洞民居的再生与创新设计研究

15、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

16、论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意义

17、论藏族生态伦理观与青藏高原生态法律保护

18、回望历史、深入现实与杂花生树

19、基于生态理念的屋顶花园空间布局规划与设计

20、从景观生产视角看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

21、从10个“五年计划”看中国区域战略从均衡走向协调

22、凸显时代感,关注自身使命

23、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24、论壮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25、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天人和谐思想对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现代价值

27、生态题材“食物链式”策划报道的尝试

28、解读电影《奇幻森林》的主题意蕴

29、批判反思建构: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小说的生态思想解读

30、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观

3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剖析《一只白苍鹭》

32、我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3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问题

34、2018年北京卷记叙文命题解析与示例

35、自然诗歌中生态思想的现代思考

36、浅谈“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37、从三个层次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8、湿地传奇:“鸟爸鸟妈”用镜头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39、在黑土地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

40、发展生态生产力,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1、宫崎骏动画色彩设计相关问题研究

42、对建设生态文明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4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化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

4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点滴思考

45、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46、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视阈下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构建

47、《傲慢与偏见》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48、哈代小说《绿荫下》中蕴含的《道德经》思想解读

49、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第5篇

2、浅谈“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3、谋千年之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天府

4、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

5、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6、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

7、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8、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与自然和谐研究

9、浅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0、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2、从哲学角度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VS自然灾害频繁冲击

14、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新思路

16、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7、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8、世界地球日:在青山绿水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生态伦理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研究

21、10年生态补奖 催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草原

22、试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23、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

24、试论城市规划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小区规划设计

25、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2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实践”

28、强化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管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9、开展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0、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

31、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启示

3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美丽内蒙古建设

34、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5、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36、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

37、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39、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

40、践行环保“四治”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1、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针中的经济价值

42、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4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略探

44、全面理解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科学内涵

45、生态好了,物种多了 广元织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链条

46、从控制自然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47、卢梭自然观对构建我国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示

48、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49、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上一篇:生态论文下一篇:林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