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

2023-11-18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游客“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了解民众生活,深入民风,可使旅游旅游者领略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民情风俗,通哓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民俗习惯,由此感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光辉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交融和民族谅解,增进民族团结。实际运行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各民族相互之间文化和人民有着强烈的认识和了解的欲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每一个旅游者都明白,热情洋溢的民俗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民族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民族的了解,文化的交融。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文化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原则:①独特性原则。这是指发挥“为我独有”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特异性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判断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度量指标: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完整度,审美度,组合度。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应用时必须分别判断,综合比

较。以此为可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

②保护性原则。在这里,保护性原则有二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有不少人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也就是等于一纸空文。保护与开发是辩证关系。

③参与性原则。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级别等级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购买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有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俗风情旅游最大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旅游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乎寻常的生活。

④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在建设民俗风情项目时,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既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定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地实事求地评平定其水平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和品位的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有一定吸引力,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

⑤乡土性和古朴性原则。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

民俗旅游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对于一个景点, 人们往往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它自身的特色了, 而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其他的收获, 得到更多的享受。比如游客前往一个民俗旅游区旅游的时候, 自然景观和当地的风俗会是他们

的首选, 但一部分游客也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些别的新奇的东西, 比如收集一些民俗特色的小工艺品, 纪录当地民族习俗的书籍, 出售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饰, 也可以举办一些与游客联欢的活动, 总之, 要把眼光放的宽一点, 不能只局限一点。统筹全局,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民俗旅游的产品的开发,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的开发,盲目地开发只能是破坏。保护并不是把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要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只能传承与活人,要有年轻人一代去继承,应用创新,使民俗文化的血脉得以活跃,而不使之席在珍藏中,这就需要开发,利用。破坏性的开发,其结果只会造成民俗文化的消亡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合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应该建立在提高各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民俗旅游要想健康发展, 一定要做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 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 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促使他们自觉地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 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 又能形成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 刺激游客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这一事业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新兴事业。它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以上各点,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刻的讨论,只要民俗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展中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加上其他部门的配合,相信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事业一定会出现更上一层楼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 [M].1997年,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 1997年,

[3] 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高师理13科学刊, 2004年,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第2篇

摘 要:煤炭资源开发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当地百姓的脱贫贡献甚微。造成当地干部群众心理不平衡,抵制情绪严重,给项目环评工作顺利开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中应该采取的措施,以便使项目得到当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煤炭;环评;公众参与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的煤炭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相应的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有污染的、生态的和社会经济的。对不同的煤矿建设项目而言,环境影响的主要问题不同,就普遍情况而言,一般煤矿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由于地下开采的采煤沉陷区、露天矿的采掘场和排土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反映了煤炭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行业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对公众利益构成危害或威胁,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通过公众参与程序,可使项目影响区的公众能及时了解关于环境影响问题的信息,有机会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愿望,对建设方案的决策和顺利实施是非常关键的。了解公众关注的保护目标或公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敏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总之,环评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提高环评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综合和长远效益。

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该办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公众参与提出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依照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没有公众参与篇章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在项目环评与审批过程中,国家已把公众参与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由于煤矿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而导致影响当地百姓的生存环境,因此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在煤矿开发项目环评过程中,应该对公众参与引起高度重视,否则由于公众参与环节出现问题而影响项目审批。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伴随着煤炭资源开发的巨大推动,我国一些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连年迅猛增长。然而由于分配环节的畸型扭曲,当地多数百姓不仅无法从中受益,反而受累于因开发导致的各种生态灾难而日益贫困。例如:陕西省神木县王花疙瘩村昔日河水丰盈,百姓殷实。几年前却由于煤矿开采,以前赖以浇地的王花疙瘩河因开采塌陷而干涸。目前全村40多亩水浇地变成了荒地,山地更是有一半左右“只长草,不长粮”村民反映说如今水地变成了旱地,旱地变成了牧地,牧地又不让散养。现在一年只能收入1000多斤粮,根本不够吃。地养不了人了,村民只能外出,男的到建筑队打小工,女的捡破烂,不少人举家搬迁。有关记者在陕西揄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富煤地区调查也发现:这些受资源开发拉动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财政穷百姓现象”。

陕西省榆林市是世界少有的矿产富集区,全市原煤、天然气、原油等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占全国总量3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6。近年资源开发使当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脱贫速度远远滞后。榆林市财政收入过去5年翻了近3番,2005年达到67亿元,排全省第三。但这个财政大市12个县市区有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35%的行政村尚未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全省最多。

神木县去年产原煤8200多万吨,是全国产煤第一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位居陕西省第一名,财政收入高达19.8亿元。但是这个县仍有贫困人口12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3左右。

2005年,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3%,其中东胜区、准格尔旗财政收入突破28亿元,分居内蒙古101个旗县区的第一、第二名。然而8个旗县也都是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准格尔旗是我国西部地区3个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之一,却长期难以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穷帽子”。准格尔旗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说:“准格尔旗城里灯红酒绿,农村却很凄凉,不通车、不通电、点柴油灯的很多。有些地方村民们吃的是旱井贮存的雨雪水,有的甚至连旱井水也吃不上,到十多公里外拉水、花钱买水。”富资源、富财政,为什么大量贫穷百姓无法从滚滚而来的资源中迅速摆脱贫困呢?

榆林市资源开发形成的收益主要被企业和上级财政拿走了。榆林市67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只占23.8亿元,2/3都上缴给中央和省级财政了。”以准格尔旗为例,2005年全旗的财政收入是28.8亿元,但是可用财力为不到13亿元。陕西省府谷县2005年财政总收入为5.84亿元,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3%,仅是“吃饭财政”。调查发现;财税分配体制有其不合理的成分,每吨煤的纯利润在80—120元左右,但对县财政的贡献仅为五块钱。煤炭价格近几年涨了10倍,但是在煤炭采空区,一些大型煤矿的补偿仍然是几年前的每吨0.2元的水平,相当于利润的1/500给了老百姓。

由于占到开采量一半左右的大型的天然气和煤炭企业均为中央企业,其注册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其所应交的地方税种大都交给了注册地。资源的转移导致了税收的转移,这使区域间的不合理利益分配进一步加剧。煤炭等资源开发造就了一大批富人,当地有的矿老板一天的消费就有二三十万元,当地贫困农民一辈子都挣不来。有的什么也没干,仅靠转让煤炭开采权就能成为千万、亿万富翁。但在一些贫困村,六七岁的儿童要到十几里外的学校寄宿,许多村子在山区吃水难,大旱期间每担甚至卖到五六元,还有不少村庄尚未通电。在有的产煤区,竟出现了农民烧不起煤上山砍柴烧的辛酸景象。

在西部一些富煤地区,资源开发不但没有使当地百姓迅速脱贫致富,反而正在制造许多生态危机和隐患。

椐榆林市环保部门介绍,仅神木、府谷两个产煤大县32平方公里、4.2万亩农田严重减产或无法耕种;十多条河流断流,许多村庄出现水危机,有的要到十几里外拉水,有的则要以每吨3—6元的高价买水。资源开发还导致当地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河流、水库、湖泊渗漏严重。

在神木县,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大规模综合机械化开采的3个大矿形成采空塌陷面积24.72平方公里,已经造成大量村庄不同程度受灾,损坏房屋千余间,损坏水浇地、旱地和林地3万多亩。神木县中鸡镇李家畔二组因为地表塌陷,房屋全部裂缝,虽然进行了搬迁安置,但是由于补偿款与新建房屋所需资金差距较大,百姓无力承受,只好外出流浪,部分老弱病残依然住在采空区危房中,有的只好住在简易木棚里,学龄儿童辍学在家,个别群众债台高筑。因为采煤,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上湾村现在连水源地都塌陷了,未及搬迁的村民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驮。

资源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3个行政村,2005年6月村民为了让村组织带着大家一起争矿,推选出罢免委员会,依法启动罢免程序,罢免了原来的村委会、随后又改选原来的村支部,选出支持争矿、上访的新“带头人”。新班子最大的任务就是以村组织的名义四处上访。

有报道说准格尔召镇碾房塔村集体原来有4座煤矿,2004年被乡政府和原村支书卖给别人。煤矿转了几道手,经手的就发了大财,可俺农民一分钱也见不到。从2005年3月份至今,村里人的精力几乎全用在上访告状上。村民们说:“上访是因为日子过的太苦了,除了几亩旱地上种点玉米、杂粮,几乎没啥收入,往往大病等死,小病借债”。

另一个“上访村”哈拉庆村的村民说:“村民和原村主任商量,只要他带大家上访,我们就拥护他。但他和矿主一个鼻孔出气。”更让村民们生气的是,原村委会、村支部还经常通过组织手段,以不盖公章等手段干扰群众“要矿”。最让镇里头疼的是,这几个村不再像过去偷偷摸摸私下里串联,而是以组织的名义开会商议上访的事宜。

2005年“五一”和“十一”,陕西省神木县麻家塔乡10个村的上千村民,为当地一个煤矿的权属问题联合在一起上访。神木县信访局部门介绍说,近年来煤炭的高利润、矿主的高收入与当地群众贫困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两极分化严重,群企矛盾激化,这些问题十分棘手,往往暂时息访,但过去不久又会接着闹,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陕西省府谷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我们引进中央、省里的大企业来开发资源,原希望‘引进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可现在的结果却是‘引进一个企业,污染一方环境,扰乱一方治安、破坏一方资源,伤害一方百姓’!”神木县中鸡镇高家畔村的2800多亩固耕地、3500多亩草地大都荒芜,长满了荒草,随风摇曳,一片荒凉。塌陷区裂缝,最宽的有两米,前前后后掉进去十几头牲口。现在矿上以开采每吨煤2毛钱的标准给补偿费,但今后煤采完了,补偿费就不再给了,群众不知该如何生活。

从经济上看,资源开发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当地百姓的脱贫贡献甚微。造成当地干部群众心理不平衡,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透视富煤地区环境恶化百姓贫穷的现象,我们不难想象,当地群众的不满情绪可以借助公众参与的机会反映出来,这样就会给我们的环评工作带来阻力。在环评的公众参与过程中,如何能得到公众对煤矿开发项目的认可,使环评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分析富煤地区环境恶化百姓贫穷的真实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在公众参与中采取措施。通过上述现象分析其原因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开采区财政分配和资源税的税收分成比例不合理,导致县级败政收入低。当前的资源税收分成体制,使当地县级财政无力进行扶贫攻坚、巩固义务教育、建立针对农民的公共卫生体系等。当前由于考虑到安全生产因素和规模效益等原因,国家鼓励中央和省级大型企业积级参与资源开发,但是这些企业的注册地往往在省会城市,这样又拿走了相当部分的地方税种;2、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由于煤矿开采诱发的大量的山体崩裂、地表塌陷、水源渗漏等自然灾害,当地政府无法筹措到必要的生态治理恢复费用;3、当前煤炭资源开发没有统筹规划以及与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关联度小,甚致隔离开发方式。这表现在煤炭开发者主要是大企业或外来投资者,由于大企业机械化程度高,大企业不情愿吸收当地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到企业就业。

以上原因道出了煤炭开发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使当地百姓脱贫,又不能使当地恶化的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致使当地干部群众产生低制情绪。了解了原因,在环评公众参与过程中,环评单位与建设单位密切配合,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以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发布关于煤炭开发项目信息公告。公告内容除了项目工程概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外,还要特别强调关于生态补偿的承诺以及建设单位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注。就煤炭项目而言,在发布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应该举办座谈会或听证会,公开证求公众意见。参会人员除了当地干部群众外。还应有当地政府、财政、税务、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在征求公众意见的会议上,当地政府、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应该向参会的干部群众解释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财政分配体制及资源税收分成比例等情况,让当地群众有所了解。政府应该说明从矿区开发开始,就要重视由于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灾难,将生态治理、塌陷补偿等费用,在生产、销售中统一提取,进入成本,专项使用。建设单位应表示本企业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尽力吸收当地农民,千方百计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在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过程中,政府和建设单位采取上述表示或承诺,笔者认为,当地干部群众会表示理解,这样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审批。

参考文献:

[1]《环境经济》总第31期“透视富煤地区环境恶化百姓贫穷”

[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第3篇

引言:近些年,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 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发现, 致使生态环境受损的因素有许多, 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有直接关联。尽人皆知, 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工作, 但在实际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时常出现乱砍滥伐的现象, 如此一来便导致了我国水土流失等问题出现, 使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遭到影响, 所以, 提高对地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重视尤为重要。

一、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中时常会出现生态环境遭损坏的情况, 首先, 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开发, 从最初的勘探到后期的加工的整体流程中会产生诸多废弃物, 比如勘探材料的排放、烟尘、废气等, 所产生的废弃物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当其进入到环境中, 会给土地与大气的质量、人们健康带来影响, 并且成为导致环境污染的主体;其次, 传统的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为了切实降低开发难度, 时常会利用转换地质状态的方法, 但此种方式与自然规律是相违的。当资源开发完之后, 此区域极易出现地质灾害, 还有部分地区会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的状况。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 只要是不当的管理都会使矿区周遭环境遭受威胁, 并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影响。虽然一些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在勘探、加工时采用了一些保护自然的方法, 但此种现象并不广泛, 很多单位并未意识到此方面, 所以无法将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在根本上解决掉, 若是此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直接影响。

当前, 我国加大了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力度, 各个行业都有义务与责任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当然矿产单位也不例外, 这便需要在矿产单位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应用无污染技术来完成生产作业, 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提供有力依据。

二、推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增强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

1. 加强宣传。

在对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宣传, 加强宣传能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对于他们提高责任意识具有促进作用。若想提高开发人员环境保护意识, 单位领导需要起带头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适度的原则, 杜绝出现过度开采资源的现象产生, 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开采, 从而为后代留下充足的矿产资源。

2.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不管是矿山扩建, 还是改建都需要以保护自然为主, 若是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伤害, 一定要及时停止工作, 切勿继续施工。另外, 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需着重注意社会伦理引导, 它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影响, 正确的引导能够使其传统的功利价值观发生转变, 使更多的群众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 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 还需兼顾社会效益与社会效益, 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步发展。

(二) 应用生态开发技术

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 但对地质矿产资源来讲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 需将目光放长远, 若是因为当前对矿产资源不注重保护, 一旦资源被挖空, 不但无法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 还会使后代生活质量受影响。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时需注重利用生态开发技术, 不但要注重清洁生产技术, 还需给予资源利用技术与视废弃物利用技术高度重视, 因其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在矿产资源开发时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能够使生产过程变的无污染化, 或是降低加工污染能力, 将其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中, 推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朝着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三) 建立健全的的内部管理制度

1. 坚持以生态技术为主, 将内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做到位, 明确责任主体。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的主要工作, 为了切实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矿产开发单位需在开发中展开保护, 并且把各类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 比如在生产环节, 需要将环境保护责任分配给生产部门, 保障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不造成影响。

2. 加强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力度。

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同步发展, 这便需要构建健全的考核管理制度, 需基于多样化考核为主, 在对干部政绩考核时, 需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当作考核内容, 在注重生态审计机制建设的同时, 还应将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基于此才会使更多员工参加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

(四)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力度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直接关系, 因为政府是市场调节的主体。为了推动地质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政府需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 并且对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动态监督。比如, 政府可以为矿产单位提供补助资金, 降低单位处理废弃物时的资金压力, 对于应用新兴处理设备的单位也需要给予适量的资金补助, 提高了单位优化设备与技术的重视。除此之外, 还需建立技术生态扶持制度, 因为矿产单位所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 会使技术生态化的作用效果受影响, 因此对矿产单位增加政府在技术生态方面的扶持力度, 从而提高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并达到完善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诸多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并未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需加大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视力度, 通过降低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中废弃物排放量、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注意生态开发技术应用, 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为促进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以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重点进行分析, 结合当下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主要依据, 从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加大对地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力度, 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地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俊霞, 贾志敏.内蒙古草原地区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2, 33 (06) :133-137.

[2] 杨永均, 张绍良, 朱立军, 安艳玲.贵州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J].贵州农业科学, 2014, 42 (09) :232-235.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第4篇

1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发现的矿产中, 有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化工原料非金属、建材及其它非金属、水气等九大类矿产在内的76种, 不同程度探明了储量。在已探明的储量矿产中, 依据保有储量统一对比排位, 贵州名列全国前十位的矿产达41种, 其中排第一至第五的有28种。居首位的达8种, 列第二、第三的分别为8种与5种。

贵州省拥有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好时机, 如何用好自身的优势资源, 借机大力发展本省经济, 从而改变落后面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然而, 无论以横向还是纵向的眼光来看, 发展矿业经济总是一把双刃剑, 在发展矿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 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应有的保护, 能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 发挥其最大效力是我们面临的巨大考验。贵州省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以下几点。

1.1 地勘工作较为落后, 勘查程度较低

大多勘查工作尚处于预查找矿阶段, 开采布局不合理, 破坏了矿体的完整性。大多勘查工作尚处于预查找矿阶段, 开采布局不合理, 破坏了矿体的完整性。以贵州铝土矿的开采为例, 片区内持证矿山开发布局中, 除少数规模型矿山是在地质勘查资料指导下进行科学布局外, 多数矿山的布局与设置, 都存在没有充分利用已完成勘查成果资料的情况, 从面给开发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一矿多开、大矿小开在某些矿类的开采较为普遍, 有的矿区被分割设置多个小矿山, 致使矿床的完整性被破坏。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不相适应。片区开采矿山中, 部分矿山存在占用资源储量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长期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的问题。

1.2 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尽管省和市都编制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并已发布实施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 但是乱采滥挖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由于政府部门和个人对矿产开发的科学性认识不到位, 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只看到眼前利益, 对整个经济环境缺乏整体认识, 更别提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 无序开发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小煤窑、小铅锌、小黄金等各类型的小矿山、小矿坑、小选厂遍布山坡林地, 缺乏规划, 监督不力, 于是造成开矿区地下水、土壤、大气、植被受到污染和破坏, 从而出现土地荒漠, 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等恶性环境破坏。小煤窑的大量存在, 开采技术的落后导致经济效益偏低。由于煤窑大都存在于远离都市的偏远地区, 贵州省交通比较落后, 特别是县乡级地区, 交通条件很艰苦, 这就为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对煤矿开采的合法性等问题的监管带来困难。所以非法开采和滥采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无疑都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3 开采规模小, 技术手段落后

矿山数量虽多, 但规模小, 生产方式落后, 生产力低, 更兼以乱采滥挖, 采富弃贫, 故资源浪费破坏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 而且开采利用普遍存在损失率高, 较多矿产采选冶回收率达不到国家要求标准, 共伴生矿产有效综合开发, 综合利用少。矿产开发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原矿和粗加工产品较多, 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相对较少。集约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尤为不足。由于矿产的开发与不合理利用, 导致了有的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污染状况不同程度存在, 废气、废水、废渣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或破坏。这就造成了矿区的巨额利润被外来投资者获得, 而世代生活耕作在这里的农民依然贫穷落后, 正所谓守着金山却饿着肚子, 并且生存的环境还日益恶劣, 这种状况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更不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值得我们重视。

2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贵州省不仅仅是一个矿业大省, 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资源及其丰富的生态大省。

(1) 地理特点及地质资源。贵州省位于东经经103°6~l09°35, 北纬24.37~29°13, 海拔137m~2900m, 北、东、南三面边缘河谷海拔在500m以下。高原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61.8%, 丘陵占30.7%, 盆地 (坝子) 占7.5%, 是我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山区省, 喀斯特 (岩溶) 地貌面积占70%左右。由于贵州地层的古老, 特别是自三逘纪以来, 贵州就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使得高等陆生种子植物, 有了相对稳定的发育环境, 使贵州发育历史较为古老的植物比较丰富。高原主体地带土壤为黄壤, 局部地方还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岩性土-石灰土、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等多种土类分布。

(2) 贵州属于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常年温暖湿润, 适于植物的生长, 故省内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贵州主要河流有五条, 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全省河网密布, 河网密度平均每一百平方公里河长17.1公里, 以东北部锦江最密, 西部六冲河最稀。贵州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赋存形式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通过水循环逐年得到更新。其中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多年平均值为1035亿m3, 一般丰水年为1201亿m3, 特枯年为725亿m3, 另有入境水量153.7亿m3。全年平均产水模数量为58.5万m3/a。平方公里, 高于全国水平。

(3) 贵州生物资源种类丰富, 分布广, 生物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 (1) 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等。 (2) 物质多样性方面, 由于其区系地理成份复杂、古老, 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且有不少东亚特有种、中国特有种和贵州特有种, 因而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贵州高等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70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 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 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 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 是全国四大中草药材产区之一。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71种其中一级保护的14种, 占全国同类动物总量的13%;二级保护动物的69种, 占全国同类动物总量的25.7%;野生脊椎动物900多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79种, 一级保护的15种, 二级保护的64种。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处理好矿产管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1 加大找矿力度, 做好贵州潜力评价和规划工作

2009年, 贵州省启动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 其目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 增强地质找矿、资源开发、矿政管理等工作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 从而强化矿业权管理、矿权市场建设、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项目实施两年以来, 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及成果, 特别是铝土矿预测评价工作。2007年, 贵州务正道铝土矿潜力评价工作区被列为全国示范区, 成果为优秀。2009年, 编制完成的《贵州铝土矿资源潜力评价》报告引起全国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高度关注, 被列为全国示范验收成果。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继续全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目前, 全省小煤矿从1449个减少至目前的1012个, 基本刹住了私挖滥采、非法转让之风, 改变了小煤矿过多、过乱、过散的状况。

3.2 重视项目前期的环评工作

目前, 我国有《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环境评价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我国的环评法由于起步较晚, 对环境评价的系统性及程序性方面还有欠缺。在环评制度的规定中, 没有将立法和政策决策纳入战略环评中,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国家政策决策失误对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历史上曾出现过由于开发规划缺乏科学论证, 盲目最求经济效益, 滥肆开发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其次在程序上程序性不明显, 公众参与程度低, 特别是对于被开发地区, 公众的参与和决策程度都有待提高。毕竟该项目所产生的一切后果, 不管利弊都影响到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矿产资源的环评制度中, 一些部门负责人只注重经济收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为了节约成本而减少环评工作, 结果造成过度开发或是超过其生态承载能力等恶性后果。继续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实施清洁、安全生产。按照“谁破坏, 谁治理”的原则, 明确矿业权人的义务, 加强矿山开采和选矿过程中的废污水处理、废石尾矿长期堆放的环境污染治理, 促进矿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 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2006年2月10日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 (财建f20061215号) , 2007年4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部门分工意见的通知》, 2009年3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确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原则, 规定采矿权人应当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贵州省政府在2007年就颁布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该通知对保证金的缴存, 使用, 退还及监管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对于贵州省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即财富的省份, 觊觎这份财富的人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 当今世界为争夺能源的战争频频出现, 守着这样一份金山的贵州人还怕什么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和保护好这份资源, 让它造福一方百姓。因此, 我省应该出台一系列保护矿山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政策措施, 对进入矿区开采的主体提高门槛, 这个门槛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投入量上面, 更应该着重于对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比如, 解决当地住民的工作就业比列, 修建医疗卫生设施, 修建义务教育设施及生活设施等等, 只有先解决了这样的前期工作才能开展矿产的开发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体既现了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政策, 让矿产区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生态环境切实得到改善, 同时可以防止政府征收矿主费用后, 不能及时兑现和使用, 甚至将资金挪作他用的行为。

此外, 针对贵州省的特殊情况, 结合《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出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 注重处理纠纷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便于我们的法庭在审理相关案件时的引用。加快立法步伐, 构建衔接紧密、相对完善的地方环境法律体系, 为环保执法、司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摘要: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期, 即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于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需要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的“富民兴黔”目标。

关键词:机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富民兴黔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第5篇

一、文物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文物, 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民情风俗旅游资源等。文物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是指以文物为依托, 具有旅游资源内涵的文物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文物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不同地区的文物反映出不同的民族风貌和特色。文物旅游资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

文物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兼有文物和旅游资源两者的属性, 不仅具有文物的时代性、形式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而且具有旅游资源的环境依存性、塑损两面性、广泛多样性、可持续消费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 文物旅游资源具有文物和旅游方面的双重价值。从文物的角度, 文物旅游资源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能够产生社会效益;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 文物旅游资源以其旅游吸引力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基于文物旅游资源的双重特征和价值, 在对文物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平衡, 对旅游资源中的文物进行法律保护, 防止肆意破坏文物现象的出现。

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 旅游资源开发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这一矛盾其实是由过度的开发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起的, 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物保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其一, 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文物保护的开展。当然, 前提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是适度的并且采取合理的方式。如前文所述, 文物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物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一旦受到损坏就很难恢复。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提高文物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需要对旅游资源中的文物进行保护, 以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说,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 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其二, 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 “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 专门用于文物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 专门用于文物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然而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 依靠以上三种方式获得的经费毕竟有限, 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繁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旅游区的经济收入, 提高经济效益。在旅游区经济收益充足的情况下, 可以提取部分用于旅游区的文物保护。这一办法可以增加旅游区内文物保护的经费, 并且切实可行。

其三, 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旅游资源以景点的形式将文物展示在游客面前, 人们在欣赏景区美景的同时, 也会感受到景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 对于文物保护的开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我国文物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现状

关于文物旅游资源保护, 可以采取道德要求、行政命令、法律规范等多种方式。而在众多保护方式中, 法律保护具有其特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否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于文物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我国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文物的法律保护。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82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通过并施行, 后又根据实际情况数次对法条进行调整和修改, 最新一次修改的决定于2015 年4 月24 日通过。此外, 还有很多其他法律也涉及到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

除了一系列法律之外, 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也有很多涉及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内容, 如国家文物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文化部颁布的《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颁发的《建筑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等等。

此外, 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有关部门保护文物旅游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如今, 一些地级市也拥有了地方法规的立法权。在2015 年11 月30 日召开的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9 次会议上, 镇江市的《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成为2015 年7 月31 日江苏省批准6 个地级市拥有地方立法权之后的地方性法规“处女作”。

总体而言, 我国的多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都涉及到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内容, 从最重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到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部门规章, 再到数量众多的地方性法规, 都体现出重视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 我国文物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尚缺少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方面的专项法规。虽然《文物保护法》中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但该法律是从文物保护的整体状况角度出发, 缺乏针对性。此外, 各个部门颁布的法律中关于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规定是相对零散的, 因为部门在立法时缺少统一的专项法规作为依据, 多是基于部门的利益和需要, 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 各部门制定的法律之间就可能出现重复甚至矛盾的情况, 难以适应对文物旅游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的需要。

其二, 文物法律保护意识淡薄。目前很多公民对于文物的法律保护意识依然淡薄, 肆意破坏文物旅游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依然不足有关。此外, 在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 在查处违法犯罪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处罚偏轻的情况, 尤其是行政部门, 对于有关部门违法文物保护法规的现象打击不力, 处罚不到位。对于法律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不足,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法律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甚至成为一纸空文, 立法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其三, 资金投入缺乏法律保障。对于文物旅游资源, 实施抢险维修、保护修缮、安防消防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 然而目前文物旅游资源的经费尚且不足。尽管中央和地方逐年增强财政投入的力度, 但是其他渠道的投入经费不足, 在法律法规中也未设立文物旅游资源的专项保护经费, 因此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其四, 文物犯罪的处罚力度不足。在我国刑法中, 对盗墓、走私文物、倒卖文物等行为的处罚都做了明确规定, 通过法条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刑法对于盗墓、走私文物的行为处罚较重, 对于倒卖文物的处罚则较轻。这一特征决定了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甘愿冒坐牢风险从事倒卖文物活动。在处罚力度不足的情况下, 文物犯罪发生的频率依然很高。

三、我国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为前提。过度的旅游资源开发, 必然会造成文物的大量破坏和旅游资源的枯竭。然而“适度”的标准需要通过法律来确定, 仅凭道德要求和行政命令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制定严格的法律保护措施, 完善法律保护制度, 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加强对文物的法律保护, 预防和制止对文物旅游资源的过度、盲目开发, 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我国文物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 一) 完善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

1. 建议制定专项的《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制定专项的《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 相比《文物保护法》而言应更具有针对性, 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保护及破坏文物旅游资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方面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为各部门的立法提供统一的依据, 以适应对文物旅游资源统一保护及管理的需要。

2. 在立法中明确设立专项经费。在旅游资源中实现对文物的法律保护, 资金方面的保障也是重要条件之一。仅依靠国家及地方的财政投入是无法满足文物保护的现实需要的, 因此将设立文物旅游资源的专项保护经费写入法律法规, 对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3. 在立法中增强对文物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建议增强对文物倒卖行为的处罚力度, 改变对盗墓、倒卖文物、走私文物的处罚中“两头重, 中间轻”的情形, 对文物违法犯罪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严厉的打击。通过增强处罚力度的方式, 预防和制止文物违法犯罪的发生, 使公民增强文物法律保护的意识。

( 二) 完善文物保护的地方法规

1. 提升地方立法水平。目前, 很多地区都制定了符合各地情形的地方文物保护法规, 但各地的立法水平参差不齐, 尚有较多地区存在地方法规不够规范和完善的情形。地方的立法保护应提高整体水平, 在立法时参照《文物保护法》、建议制定的《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的制度进行设计, 提高地方法规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紧跟国家法律保护的步伐。

2. 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在地方法规中应明确违法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将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具体化, 通过具体的制裁性规定制止地方政府规避法律、奖惩不一等行为, 这样可以减少执法的随意性, 使公民更清楚地意识到地方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的严肃性。在这方面, 新出台的《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3. 明确执法管理部门。在各地的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中, 文物部门应当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真正发挥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作用, 实现有效管理, 而不应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部门。地方政府不应当将和文物保护有关的工作擅自划归非文物部门管理, 只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旅游事业也发展迅猛。而旅游事业的发展, 使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过度、无原则的旅游资源开发往往以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对于旅游资源中的珍贵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注重文物保护, 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文物,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论我国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2] 裴巧玲.论我国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制的完善[D].山西大学, 2006.

[3] 朱元昱.镇江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 2012.

[4] 李修松.如何化解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J].文化视野, 2004 (8) :36.

[5] 朱之勇.论我国当前文物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学术探索, 2012 (5) :96-97.

[6] 王俏梅.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 2006 (3) :58.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范文第6篇

[摘 要]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思路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客源市场法为依托,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导向,在区域旅游开发的背景分析基础上进行专项开发, 建构旅游度假区空间开发时序,确立旅游产品开发的投资走向,层次及规模,制定该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步骤。旅游度假区开发涉及因素很多:既包括自然生态背景,也包括社会经济背景,旅游资源背景和客源市场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中查沟养生旅游度假区的开发进行背景分析。

[关键词]九寨沟;养生旅游度假区;开发背景

中查沟位于九寨沟县漳扎镇内,与九寨沟景区仅一山之隔,是一条长约10公里、宽约3.5公里的峡谷,沟口海拔2189米,山顶海拔约为4000米,有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查沟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古老的藏族村寨,其神秘的藏族民俗风情和人文资源别具特色。

中查沟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常年有金字塔般的雪峰、五彩斑斓的彩林、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孱孱不息的溪流;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冬季,白雪皑皑,银妆素裹,是少有的冰雪旅游世界。中查沟处于九黄机场到九寨沟景区的机场快速公路旁,人称“九寨沟的后花园。

一、养生旅游度假区简介

(一)养生与健康

养生一词在我国最早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他强调人类要主动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心身、养护生命。一般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 中国有着传统的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对养生之道的研究热情经久不退,已经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养生理论。

(二)养生旅游

指的是依托自然和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利用生态化的手段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在达到保健与治疗目的的同时对当地的原生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负责任地进行保护的一种旅游方式。

(三)养生旅游度假区的分类

根据度假区所依托的资源类型,将养生旅游度假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以自然养生资源为主的旅游度假区和以文化养生资源为主的旅游度假区。其中,前者又包括山岳养生度假区、森林养生度假区、海滨养生度假区、矿泉养生度假区等类型;后者又包括民俗养生度假区、宗教养生度假区及中医药养生度假区等类型。而目标建设的中查沟养生旅游度假区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养生资源,如山岳,森林,泉水瀑布;更有着独特的藏区文化养生资源,如中医中药保健,民俗文化养生等。

二、开发背景分析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思路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客源市场法为依托,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导向,在区域旅游开发的背景分析基础上进行专项开发, 建构旅游度假区空间开发时序,确立旅游产品开发的投资走向,层次及规模,制定该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步骤。旅游度假区开发涉及因素很多:既包括自然生态背景,也包括社会经济背景,旅游资源背景和客源市场等方面的问题。旅游度假区开发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因而自然会考虑到经济方面问题。如果度假区项目在经济方面不行的话,考虑别的方面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一)社会经济背景

旅游度假区开发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因而自然会考虑到经济方面问题。如果度假区项目在经济方面不行的话,考虑别的方面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1. 经济环境

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座后盾,尤其是开发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量非常大,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和高素质的管理,服务等人力资源作保障,因此,必然要求度假区所在地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度假区开发所需财力,物力上能够持续的供给,并吸引当地的劳务市场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业者等。九寨沟旅游度假区属于资源导向的度假区开发建设,相对注重资源特色程度,本身对度假区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要求一般,但是,自从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后,这座边远西部小县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寨子中很多居民纷纷走出,做起了旅游业,旅游业的兴旺也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极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仅仅这样一个小县城2012年人均GDP甚至超过了20000元,如表1所示:排除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客流量减少,也可看出九寨沟旅游区的经济收入是随呈上涨趋势的。在九寨沟建立旅游度假区,当地有着非常成熟的旅游基础,同时有着专业旅游人员,有着固定的客源,经济上不存在问题。

表1:九寨沟2007-2011年收入统计表

年份

该地方总收入(亿

元)

1985 1995 1998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0.015 0.15 1.0 3.0 8.2 17.2 28.2 38.96

- - 40 252 64 157 170 321

总游客量(万人次)

2. 社会文化环境

旅游度假区开发必然会涉及到与所属社区的关系,在度假区进行开发规划之初就必须加以考虑。如表2所示:九寨沟是传统藏区,居民大多信奉崇拜天地山林水泽等自然神鬼精灵。所以,九寨沟居民多天然地具有一种尊崇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这也是九寨沟居民几乎都支持在本区进行自然保护的原因。同时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对于自然保护的支持度也要大于其他人,也可以看出九寨沟的开发已经对他们造成了影响。如果新设计的度假区再包涵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传统度假区必备的项目,势必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也会遭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反对,不利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很难再当地展开交流互动,也失去了九寨沟本身安多,白马藏族的特色,因此考虑建设康疗型旅游度假区,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也符合了当地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宗旨。

表2:九寨沟居民部分人口属性特征与其自然保护态度调查结果表

项目 性别 男 女

是否参与旅游业 是 否

支持 23 70 61 15

不支持 2 0 0 2 注:不支持中包括中立,反对,强烈反对;表中数值为相应分布次数的实际观测值。

(二)自然生态背景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度假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设立旅游度假区的首要条件,是由旅游度假区自身的功能所决定的。度假区要求没有水体,空气污染;附近没有噪声;有污水处理系统和净化工程,防止出现新污染。 1. 森林

九寨沟植被覆盖率达85.5%,森林覆盖率达63.5%。“近绿者康!”森林除在文化审美趣味方面有益于身心快慰康健外,更是对维护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好处。所以,与森林相伴,或适时地到森林中旅游,是养生的极好选择。特别是九寨沟生长有大片原始冷杉林,冷杉林具有天然抗菌功效,置身于冷杉林中,必感心旷神怡。置身九寨即置身“天然氧吧”。 2. 空气

景区大气中的尘埃悬浮物相当稀少,PM10小于10微克/毫升,PM2.5小于5微克/毫升。在景区内生长有空气质量指示植物“松萝”,它怕空气污染,要求空气新鲜,只要大气中存在一丝污染,松萝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景区大量分布的松萝表明九寨沟空气洁净度极高,有利于人体凝神养生。 3. 风速

风是影响人体舒适感觉的因素之一,通过风冷效应使人体对大气环境冷热感觉产生变化,当大气环境热的时候,风冷效应使人体对热的感觉程度降低,当大气环境冷的时候,风冷效应使人体对冷的感觉程度增加。当风速﹤2m/s时对旅游有利,而九寨沟的年平均风速在1-2m/s左右,使人体感觉非常舒适。 4. 噪音

九寨沟没有机器轰鸣的工厂,远离尘世的纷繁与喧嚣,唯有朗朗的瀑布声,潺潺的溪流声,和不含杂质的自由清新的呼吸。测试显示九寨沟噪音均﹤50分贝,非常适合养生旅游。 5. 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原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研究表明,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健康极其有利,它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降低血压,改善睡眠,治疗神经官能症。所以空气清新,负离子多,可使人代谢旺盛,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心旷神怡。 此外,空气负氧离子能使气管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张力增高,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并具有镇咳平喘的功效。空气负氧离子还可使脑、肝、肾的氧化过程加强,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上皮增生、增加机体自身修复的能力,加速创面愈合。负氧离子能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对贫血有一定的疗效。每立方厘米空间内负氧离子超过1000就是理想空气,而九寨沟瀑布下方每立方厘米空间内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1000—23500个,是城市空间的上千倍。 6. 生态栈道

蜿蜒在九寨沟森林中近60公里的生态栈道,把沿线的道道美景穿成一串。整个栈道建筑风格朴素洁雅又灵活多姿,无论路桥亭阁,都充盈着山林野趣。人们在栈道上依树小憩,临阁观景,凝神养生,别有一番风味。 7. 生物多样性

九寨沟物产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在九寨沟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有100多种中草药可以直接食用。作为九寨沟避暑养生游特色之一,闻名遐迩的“九寨菌煲”、“藏红花养身汤”、“羊肚菌捞饭”等,所用原料都源自于九寨沟本地的名贵野生菌类,是独具特色的山珍佳肴,温润滋补的效果深受中外游客钟爱。 8. 温度 九寨沟属高原湿润气候,沟内无霜期短,夏无酷暑,冬无奇寒。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2.5°C,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17°C。春季气温较低且变化很大,平均气温在9°C--18°C之间。4月份有冻土及残雪,夏日气温回升较快且稳定,夜晚较凉多雨,

7、8月是雨季。10月后的深秋,满山枫叶红,气温骤降,日夜温差高达10°C--15°C。冬季积雪时间较长,日照多,冻土层达50cm,积雪15cm,但气温均仅在0°C附近,并不算寒冷,总体上看,九寨沟属四季宜游览的最佳风景区。

(三)旅游资源背景

度假旅游资源主要由观赏游览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几个方面组成。 1. 旅游资源

水景、植物景、动物景、山峰景及人文景观是九寨沟景观资源类型主要类型。水景尤为突出,九寨沟植被茂密,四季景色各异,水景与植物景共同形成如诗般画境;以珍贵的大熊猫为代表的动物景观是大自然中充满生机的一族。奇山异水,佳景荟萃,三千幻境,四季诗篇,堪称一处迷人的仙境,一篇悠远的童话,被誉为“童话世界”。 (1)自然景观资源

九寨沟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纵横60km。在这条呈“Y”字型结构的河谷地带,大小湖泊(俗称“海子”)114个、瀑布群17个、韩华滩流5处、泉水47眼、瑞流11段,以1870ni的海拔高差,在12座雪峰之间穿林跨谷,珠连玉接。湖泊宝石般镶嵌在山谷之间,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倒映湖中,水光浮翠,美丽如画,四季景色迥异,呈现不同色彩和风韵。翠海、叠瀑、雪峰、彩林、藏情、蓝冰为“九寨六绝”。主要景区包括:

树正沟风景区:包括翡翠河、荷叶寨、盆景滩、戸華海、卓玛女神像、黑角桥、甲五神山、回音壁、双龙海、火花海、火花海瀑布、卧龙海、树正群海、磨坊、树正寨、树正瀑布、老虎海、犀牛海、放牧滩、诺日朗瀑布;

日则沟风景区:包括诺日朗群海、镜海、珍珠滩、珍珠滩瀑布、金铃海、孔雀河道、五花海、熊猫海、熊猫海瀑布、箭竹海、箭竹海瀑布、鹰爪洞、天鹅海、剑岩悬泉、原始森林;

则渣佳沟风景区:包括季节海、九子同心石、五彩池、长海; 扎如沟风景区:包括宝镜岩、扎如寺、热西寨、扎如瀑布、扎如马道、郭都寨、梅花鹿园、纳底嚷锅、扎依扎嘎神山、红池、褡裢海、黑海等等。

(2)动植物资源

目前,己知藻类植物419种,菌类植物203种,维管束植物2061种,大多属东亚植物区系区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日本2个亚区的成分。已知脊椎动物310种,其中,兽类76种、鸟类222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4种、鱼类2种;无脊椎动物有693种,其中,浮游动物71种、底栖动物45种、昆虫539种、非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38种。古北界成分为多,也有少数东洋界成分渗入,高等植物中有74种,属于国家保护种类,其中一级保护有4种;动物有47种,其中兽类20种,一级保护有6种;鸟类27种,一级保护有4种。 (3)人文景观资源

主要包括白色崇拜、藏茶文化;民宅、寺庙、塔;藏袍、藏式衬衫、首饰;雕塑、藏画、唐卡、文学史诗;山歌、劝酒、竹笛、竹口弦、锅庄、藏戏等等。 2. 旅游要素分析

“食住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也是度假区旅游发展的基本要素。 (1)旅游交通

随着九寨沟的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研究者来到保护区,其中的80%以上主要靠陆地交通,如表三所示:2011年观光车运输里程1074万公里,2012年1245万公里,由此可见一斑,而通过陆路进入保护区的人数每年也日益增多。陆路交通有其优势之处,方便快捷,较为准时,还能沿途欣赏到美景;但是却也有着不足之处。如此多的大巴所产生的尾气势必会对沿途的区域造成污染,植被,水源,空气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而采用私家车出行更是如此,自古有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有了高速公路,但是对于刚到四川的自驾游一族,不熟悉路况,依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九寨黄龙机场于2003年9月28日开通,机场海拔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距九寨沟沟口和黄龙分别为83公里,距黄龙43公里。机场有到九寨和黄龙的大巴,单程需时约1个半小时。虽然随着民航客机的出现,出行便捷度大了很多,避免了路途中数小时的舟车劳顿和晕车,但是飞机常会出现晚点,成都飞黄龙机场的飞机也只有在春秋两个季度每日固定,且票价不菲,1200元左右,无任何折扣。

规划后的中查沟度假区计划可以使用直升飞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直达度假区,直升飞机需要客人提前1个月预约登记,这样大大减少了路途上的时间,节约了宝贵的度假时间,也方便了很多晕车的客人;或者可以退而求其次,自包客机,从成都飞黄龙机场,抵达后,大巴直达,这样也多少避免了等机时间。总之,第一要义就是使得度假区客人感到舒适便捷,路途轻松愉快。 (2)住宿

目前,九寨沟沟景区外沿线已建有各种档次的宾馆共约百余家,客房床位数超过25000张。包括两家五星级酒店、五家四星级酒店、八家三星级酒店,另有服务于背包游客及其他自助游客的青年旅社和藏式家庭旅馆十余家。虽然宾馆数量众多,但是宾馆纵使设施再过齐全,也是全封闭式的住宿地,而度假区则不同,半开放式的环境,可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更可以了解到别样般的藏族民俗民风;而且一到旅游旺季,当地的宾馆就会出现一房难求,而度假区则采用俱乐部类型,会员可以再一年中任意数十天甚至数月来到度假村,避免了来回奔波寻找宾馆,真正将度假区视成第二个家。 (3)美食

九寨沟的藏族同胞对自己的传统食品和食俗,犹如对待衣着住房一样,怀着深厚的感情。游人在饱览九寨沟美景的同时,若是再吃一口香甜的糌粑,品一口浓酽的酥油茶,喝一杯醇香的青稞酒,尝尝地道的地方菜肴,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九寨沟还有耗牛肉,荞麦面,血肠,雅茶,酸菜面块,类似豆腐状的酸奶等各式特色食物。而在度假区,不仅可以品尝到这些特色食物,更能了解到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而这些是哪里都很难看到的。 (4)游览

九寨沟以“五绝”而闻名,即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普通的游览客,由于时间有限,很难领略到藏情,而在度假区,你可以充分领略少数民族的风情;此外,度假区还会开设独特的科普九寨游--曲那俄徒步活动。

曲那俄意为溪流与森林的山谷,位于九寨沟风景区西南方向,距景区入口处约30公里,全长约22公里,海拔2940~4300米。海拔3500米以下为原始森林,之上为高山草甸。曲那俄自然生态极具原始,在此之前从未对外开放。沟内古树参天、胸径越1米,苔藓发达、其厚度甚至超过30厘米。一条溪流顺着山谷向下流淌。高山河谷地貌、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潺潺溪水共同构成了人们亲近自然的理想天堂。

曲那俄沟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海拔2940 ~ 3500米为寒温性针叶林带,主要树种为岷江冷杉,向阳地段有粗枝云杉、鳞皮云杉、紫果云杉相杂,阔叶树种以红桦为主。海拔3500 ~ 4000米为高山灌丛草甸,由低矮、耐寒、耐旱的木本及草本植物组成,常见灌木有小叶杜鹃、高山柳、高山柏、鲜卑花、甘肃锦鸡儿等,草本有园穗蓼、珠芽蓼、高原毛茛、多种风毛菊、毛莲蒿、苔草等组成。海拔4000米以上由寒冻风化强烈、坡陡土瘠,植被不甚发育,主要为流石滩植被,常见有水母雪莲花、点地梅、甘肃蚤缀等组成。

曲那俄沟重要珍稀植物有红花绿绒蒿、独叶草、星叶草、天麻及西藏杓兰、大叶杓兰等多种兰科植物。重要的观赏植物有杜鹃花(如长毛杜鹃、毛肋杜鹃等,花期4-6月),川赤芍(花期5-6月)、西藏杓兰、大叶杓兰(花期5-6月),红花绿绒蒿(花果期6-9月),驴蹄草(花期5-9月),紫花碎米荠(花期5-7月),以及木本植物红桦等。分布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牛羚、毛冠鹿、斑羚、鬣羚、岩羊等,其中牛羚、斑羚、鬣羚粪便较为常见。由于自然生态保持原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223种鸟类中,有数十种鸟类能在此观察。

活动由多名动植物学、生态学、藏文化等硕士学位以上的科研工作者组成专业讲解队伍,全程陪同指导、中英文导览讲解景区历史、民族文化习俗、特色生物,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这是度假区为客户提供的特别游览服务,绝无仅有,包含了植物游,哺乳动物观赏游,观鸟游,生态文化游等游览内容。 (5)购物

游览一个地方,游人总是希望能买到一些能代表当地特色的产品,既可做为旅游的纪念,也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对于九寨沟来说,它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大量货真价实的土特产品。主要有名贵药材和工艺品两类。药材包括:松贝,当归,黄芪,虫草,天麻,雪灵芝,草灵芝,灵芝菌,藏红花,雪茶,松贝,桃儿七,雪上一枝蒿,延龄草,沙棘,胡颓子,锦鸡儿,牛黄,蕨菜,羊肚菌等,这些药材对于疾病的治疗预防都有很好的作用。工艺品包括唐卡,藏刀,刺绣品,雕刻,首饰。在度假区,这些都能买到,免掉了来回奔波采购的烦恼,更不会有买到假货的担扰,还会提供纪念品礼盒,送礼大气有意义。

表3:2000年-2013年旅游观光车数量及游客人数

年份 观光车辆数量(辆) 总量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195 228 262 262 262 262 262 290 290 290 290 318 373 447

大巴 195 226 248 233 219 207 184 191 165 165 165 193 248 322

中巴 0 2 14 29 43 55 78 99 125 125 125 125 125 125

游客人数(万人) 82 119 123 109 191 201 231 253 64 142 170 286 360

(6)娱乐

九寨沟最为出名的节目要属《藏迷》,藏谜以一位藏族老阿妈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不同藏族地区的歌、舞、器乐为载体,情景式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以及宗教仪式,所有歌舞都原汁原味地表现了藏族文化色彩,是国内首部情景式展现藏族文化的歌舞乐诗篇。在度假区你甚至可以与表演嘉宾面对面互动,了解他们台下不为人知的艰辛排练过程。

(四)客源市场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只有吸引到大批的度假者才具有实际意义。在保护景区生态容量的基础上吸引的度假者越多,其经济及社会效益就越明显。因此,分析了解旅游度假区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尤为必要。客源市场条件对度假旅游发展具有导向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度假区目标市场定位,度假区康体娱乐设施设置和度假活动安排等方面。 1. 年龄特征

同过对九寨沟游客年龄调查,如表4所示:25-44岁比重最大,因为他们中不乏事业成功人士, 他们经济条件好, 社会地位高, 出游的目的在于求美、求休闲放松。而45- 64 岁者, 因其子女在读中学或大学, 家庭花费大, 经济紧张, 旅游比例只有17.21% , 小于全国水平。另因九寨沟海拔高, 年龄稍大者因惧怕晕车或高山反应而偏少。

养生型旅游度假区主要的目标就是老年游客,他们虽然有着大量空闲时间和资金,但是随着年龄增高,身体素质下降,很难进行长途旅行,无论是跟团游还是自由行,路上来回奔波时间太长,真正在景区并没能停留几日,就如走马观花,得不偿失,但是养生度假区的建立可以以一种俱乐部的形式将这些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借助于九寨沟县高含量的负氧离子,进行森林浴疗法;借助当地物产丰富性,盛产各类中草药,可以进行草药疗法,也可以与当地藏民一起采摘药草。度假区内还会有名医馆开设的国医馆养生讲堂,普及中医药知识;药材大观园,展现常用的中草药材的识别方法、药效、煎煮方法等;组建中医养生会所,打造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从规律生活作息、调整饮食结构、配合运动健身项目,再到精神层次的静养等,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清晨起来,徜徉林间栈道、驻足飞泉瀑布、吸纳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1000—23500个);太极大师传授健身文化;品藏茶、用藏餐,润身养生,享受安宁清幽九寨之美!午后坐在小溪旁下几盘象棋,这样的健康生活又如何可能出现在大城市中呢。

同时25-44岁的人们事业正处与巅峰期,大城市过快的生活节奏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也使得很多在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属于亚健康,来到度假区,不仅仅可以欣赏到景区的美景,更多的是来到一个世外桃源,关掉手机,远离世俗烦恼,一个人在森林中静静冥想,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在度假区教练的指导下户外练习瑜伽,真正抛弃心中杂念,做到“天人合一”;约上三五好友进行野外单车探险;参观度假区的藏文化博物馆,品尝藏族美食,了解在大城市中从未见过尝过的事物,也可以欣赏藏族特色节目,与当地淳朴藏民互动,抛弃内心的浮躁与不安,释放自我;夜晚静心驻留镜海湖畔,赏月品茗。夜晚的镜海宁静、唯美,您能与自己心灵展开对话,享受月静、湖静、心静。相信哪怕只是在度假区短短停留一周,重新回到工作时,也顿时会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表4:九寨沟国内游客年龄分布

年龄 <14

15-24 23.74 10.3

25-44 55.79 43.5

45-64 17.21 33.2

>65 1.48 5.3 比重(%) 1.78 全国同等比7.6 重(%)

2. 文化差异

通过对九寨沟游客学历的调查分析,如图1所示:大部分游客的学历都是大学,也因此他们更愿意进行长距离旅游,学历较低的游客由于收入等原因影响更多倾向短距离出游(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不进行游客收入分析)。因此养生度假区的设立也比较能为游客所接受,他们更知道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更注重对于自身健康的考量,有能力且有这方面意愿为健康投资。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图1:游客抽样文化差异

3. 城市来源分布

成都北京重庆广州深圳上海图2:游客城市来源分布

注:比重小于5%的城市未列入

通过对游客所在城市来源分析,如图2所示: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一线或省会城市,这些城市相对繁华,高楼林立,游客多数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繁华都市生活,因此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寨沟,希望感受一番别样的情调。而度假区的设立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九寨沟属于藏族文明区,风俗习惯与大城市有着很大不同,由于九寨沟保护区自2000年便开始实施“沟内游,沟外住”的模式,游客很难感受真正的藏族文化,但是在度假区可以,度假区在九寨沟景区外,可以到藏文化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附近藏民家做客。

总结:综合以上几点,养生旅游渡假区不仅仅适合老年人,同样适合中青年人,每个客人都可以在度假区内找到自己内心想要的。如表5所示:

表5:分众养生旅游诉求

分众

年龄

童年 少年 青年

养生旅游诉求 无

运动锻炼,心理健康

运动休闲,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

性别

阶层

中年 老年 女 男 低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

简单生活环境,轻松生活方式 延年益寿,修身养性

自身容貌保养,缓解身心压力 运动休闲,商务养生 医疗

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休闲保健 豪华养生体验,修身养性

三、初步规划

度假区内主要的功能分区如表6所示:

表6:养生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综合服务区 养生度假中心区 养生度假别墅区 养生度假观光旅游区

功能项目

接待,管理,停车,后勤等综合服务 商务会议中心,酒店宾馆,商店,特色

餐厅等主要公共服务实施 度假别墅,度假公寓等生活居住区 自然观光,自然游乐,自然养生旅游资

源游赏等

养生科普教育,养生文化体验,养生果

蔬采摘,养生康体运动等 中医养生会所,药材大观园,藏文化博

物馆,藏生活体验区等 养生度假游乐活动区

其他特色或必要功能

度假区面向的目标主要是老年群体与高收入的亚健康群体,主要以高端的VIP俱乐部形式,不求多,但求精,使得度假区内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九寨沟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也能将度假区看做第二个家,借助九寨沟天然的优良空气与疗养条件,将整个度假区建设成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在营销上,考虑与湖南张家界,云南丽江景区联合,因为这两个地方与九寨沟资源类似,彼此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三地旅游发展,度假区的客人也可以前往张家界,丽江游玩。

上一篇:林业生态建设之我见范文下一篇:形容椰子树的词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