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2023-09-20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给予呼吸机A/C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 二.抗感染治疗经过

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 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故在维持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转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故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三.分析讨论

1. 初始阶段抗感染治疗

患者术后转入ICU监护。根据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术后患者常见感染为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1]。根据施毅等人对相关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指南解读》得出在起始经验性治疗的原则上,所有指南的意见一致,即推荐在24h内给予充分的起始治疗,对于无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患者,指南推荐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药治疗[2] 。注射用头孢他啶对广谱的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效,患者虽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故经验性选用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 2. 中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9日,患者血象、体温均偏高,呼吸道痰液分泌增加,考虑为肺部感染,也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阳性,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根据相关专家共识提出,目前用于治疗医院获得性MASA肺炎,推荐静脉应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治疗。替考拉宁蛋白结合率非常高,达90%以上,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半衰期较长,首剂需要给予负荷剂量才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利奈唑胺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尤其对危重症患者,其肺组织浓度高,且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穿透力,但与其他两种药物相比费用比较昂贵。万古霉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且血药浓度能够达到抑菌深度;虽然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较大,但随着纯度越来越高,肾毒性的发生率也较低;因此该共识推荐万古霉素依然是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药物,成人剂量为1g,Q12h,静脉用药,要求谷浓度达到15-20mg/L(AUC/MIC≥400) [3-4];为快速达到血药浓度也可少量多次给药,如500mg,Q6h。故临床药师建议选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500mg Q6h或1g Q12h抗MRSA感染治疗。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物理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铜绿假单孢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具有抗铜绿假单孢菌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噻肟单酰胺菌素类。根据药敏结果回报,结合左氧氟沙星的药品说明书中规定因其可以引起某些种属动物的幼体发生关节病变和骨/软骨病变,故禁用于小于18岁的患者。根据2015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推荐[5],相对于美罗培南而言,亚胺培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严重,易导致颅脑术后患者的癫痫发生。且美罗培南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下呼吸感染的常用剂量该共识推荐为1g,Q6-8h[6]。故结合上述资料临床药师建议首选注射用美较培南1g,Q8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 3.3 后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考虑存在肺部及颅内感染,故在完善病原学及胸片等检查的基础上,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临床药师建议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维持不变。至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临床药师建议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 4.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虽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易被细菌β-内酰胺酶分解,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该复合制剂的抗菌谱较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在青霉素类中最强,敏感度达68.4%,一般推荐剂量为4.5g,Q8-6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5]。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总结体会

本例患者因术后颅颈稳定性差,精神弱转入ICU,感染情况复杂多变,所用抗感染药物种类较多。结合2014年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主要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因此首先经验性给予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结合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回报,调整为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这也是2005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提出的优化抗菌治疗概念中的一种即阶梯治疗策略[6]。在给予常规剂量患者感染情况仍未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可适当加大药物剂量或频率,密切观察后续疗效。病情出现好转,说明选择的抗菌药物合适,同时结合微生物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方案,进一步巩固治疗,以减少耐药菌产生的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总之,危重症患者感染问题的处理是目前一项严峻挑战,而“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是一个整体治疗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应当是统一且有机联系的,也是目前临床上提高重症感染患者生存率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5.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本院特制定本制度 :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在家中死亡者,家属需在居委会开具死亡个人资料证明(死者姓名全称、性病、族别、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主要致死的疾病名称,并死于家中)加盖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携带死者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及相关病历资料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

4、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登记、整理和网络报告工作。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并定期开展查重和自查工作。

5、有计划的对全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7、定期下载和储存本院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进行备份

8、应妥善保存死者的个人资料证明。

9、每月31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上报,并做好交接记录。

10、死因监测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的黄石市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黄石市统计部门。

1.2 病例定义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1.3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要求,使用《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检测方法

随机采集重症病例咽、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检测。 1.5 统计方法

个案调查资料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2-01-01/12-31,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8 948例,其中重症病例96例,死亡6例,全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43.97/10万,重症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0.07%。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96例重症病例中,男性发病64例,女性发病32例,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岁。年龄﹤1岁18例,占18.75%;1~3岁70例,占72.92%;4~6岁7例,占7.29%;﹥6岁1例,1.0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93.75%(90/96),其中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55/96),死亡4例;其余依次为6月19.79%(19/96),死亡1例;5月16.67%(16/96),死亡1例;7月5.21%(5/96);8月1.04%(1/96)。其他月份无重症病例报告。 2.2.3 地区分布

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大冶市,共发病55例,占57.29%,其中死亡3例;其次为阳新县发病37例,占38.54%,其中死亡3例;西塞山区发病2例,占2.08%;黄石港区发病1例,占1.04%;铁山区发病1例,占1.04%。

2.2.4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居多,共发病78例,占81.25%,其中死亡5例;幼托儿童16例,占16.67%,其中死亡1例;学生2例,占2.08%。

2.3 临床表现

在9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中,有90例出现发热(93.75%),温度大部分在38℃以上。92例有皮疹(95.83%),其中发疹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的有91例(94.79%),臀部或伴臀部皮疹62例(64.58%),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型疱疹75例(78.13%),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9例(51.04%),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3例(34.38%),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62例(64.58%),有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症状24例(25%)。 2.4 死亡特点

死亡病例6例,占重症病例的6.25%,死亡率为0.07%,分别为4男2女,均在3岁以内。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 d,平均4.3 d。死亡原因主要是并脑干及脑炎引发神经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5 病原学检测

随机对5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RT-PCR核酸检测,其中EV71有46例,占检测数的86.79%,但6例死亡病例中有5例病例检测为EV71。 3 讨论

国家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重症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后,该病是黄石市高发传染病之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大幅上升,全年发病高于前四年发病的总数,特别是重症病例大幅增长,造成死亡人数是前4年死亡总数的3倍〔3〕。因此该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控制病例的聚集暴发,必须抓好重症病例监测报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发病呈现散发状态。季节性强,93.75%的重症病例和全部死亡病例都集中在

4、

5、6月份发病,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与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病高峰基本一致。重症病例及全部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孩喜好运动,相互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大有关,但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症发病率不断降低〔4〕。发病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幼托儿童,可能与散居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差,且活动多较难管理有关。提示春、夏季是防控救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时期,对农村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年龄组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和抢救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重症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体温大部分在38.0℃以上,一般均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典型皮疹,提示临床应注意监测体温,仔细观察患儿手、足、口腔及臀部,以免漏诊。重症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惊厥等,其次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方面表现,因此在治疗重症病例时应做好对症治疗,积极监护病情进展,及早干预防止发生危重症。而6例死亡病例均在发病后第3~5 d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系统衰竭,提示应在患儿发病后第3~5 d警惕并发症的出现,临床诊断及救治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高,而在死亡病例中有5例检测为EV71阳性,这与李苑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肠道病毒EV71感染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出现,是造成当前本市病例发病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EV71具有嗜神经性,病毒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7〕。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外科学试题病例

1男性,30岁,腹痛4小时急诊入院。5小时前进食过量,饮酒后感上腹部不适,4小时前剑突下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3小时前腹痛蔓延至右侧中、下腹部。患者因疼痛腹部拒按,烦躁不安,出冷汗。急诊查体:腹平坦,广泛肌紧张,剑突下及右中、下腹部压痛明显,剑突下最著,肠鸣音偶闻,为进一步诊治经急诊入院。

既往间断上腹痛8年,饥饿时明显,未经系统诊治。

查体:T37.6℃,P104次/分,R24次/分,BP9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烦燥,心肺检查未见明显病变,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广泛腹肌紧张,剑突下区域及右侧中、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剑突下最著,肝、脾未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偶闻,直肠指检未及异常辅助检查:急查血WBC11×109/L,Hb 140g/L;血淀粉酶96u(对照32u)。

问题:

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鉴别诊断是什么?

4、进一步还需做哪些检查?

5、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

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2、诊断依据:(1).突然上腹部剧痛,伴腹膜刺激征 (2)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3、鉴别诊断:(1).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 (2)急性胰腺炎(3)急性胃肠炎 (4)急性阑尾炎

4、进一步检查:(1)立位腹部平片 (2) 超检查 (3)重复血尿淀粉酶测定

5、治疗原则:(1)禁食,胃肠减压,作好术前准备 (2)开腹手术:穿孔修补术

外科学试题病例

2女性,48岁,间歇性右上腹痛3个月,疼痛向右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嗳气,无畏寒、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曾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近2天,再次出现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伴有畏寒、发热。体检:体温38℃,脉搏90次/分,血压14/9kPa。皮肤及巩膜黄染,上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肝区有叩击痛。白细胞15×109/L,N 0.83。

问题:

1、本病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如何进行下一步检查?

4、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

1、初步诊断:(1)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2)胆囊结石

2、诊断依据:(1)中年女性 (2)间歇性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不伴畏寒、发热及黄疸。(3)近期再次出现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伴有畏寒、发热及黄疸。(4)无休克表现及精神症状 (5)上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肝区有叩击痛。(6)血象升高。

3、进一步检查:可选择B超检查,可了解肝、胆情况 ,尤其是胆囊有无结石及结石大小,注意检查胆总管结石。

4、治疗原则: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纠正水电及酸碱平衡紊乱,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VitK、VitC以及护肝治疗等。待急性发作后择期手术治疗。如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较严重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选择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

外科学试题病例

3女性,28岁,右上腹痛3周,畏寒、高热5天,无皮肤及巩膜黄染。体检:体温38.4℃,脉搏106次/分,血压15/9kPa。神志清楚,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肋下1㎝,剑突下2㎝,质软,有触痛。肝区有叩击痛。白细胞12×109/L,N 0.87。ALT 80U/L,ALP 20 U/L,TBIL 17μmol/L。B超示肝外胆管及右肝管不扩张,未见结石影像。左肝内胆管扩张,有光团反射伴声影。

问题:

1、本病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如何治疗?

答:

1、初步诊断是左肝内胆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

2、诊断依据:①青年,女性;②右上腹痛伴畏寒、高热,无皮肤及巩膜黄染;③体检有肝肿大伴触痛,肝区有叩击痛;④实验室检查提示血象升高,肝功能损害;⑤ B超示左肝内胆管扩张并左肝管结石。

3、治疗原则: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维生素K、维生素C以及护肝治疗等。待急性胆管炎发作得到有效控制后,再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考虑左半肝切除术,以达到取尽结石、去除病灶的目的。

外科学试题病例

4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上腹痛9年,呕吐2个月,症状加重伴黑便3天入院。患者于9年前开始出现右上腹钝痛,多于饥饿时或夜间出现,进食后可缓解。间有反酸、嗳气,症状时好时坏,服用“胃舒平”、“维酶素”等药可缓解,间断服药治疗,一直未作详细检查确诊。近2个月来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常于下午或晚上呕吐带酸臭味的胃内容物,每次呕吐量约500ml-800ml,呕吐后症状减轻。3天前进食芋头后腹胀加重,呕吐次数增多,呕出物呈淡咖啡样,大便呈黑色。今天上午呕吐后觉全身乏力,头晕,有家人送到医院。检查见患者表情淡漠,消瘦,面色苍白,无黄疸。体温37℃,脉搏100次/分,血压16/9.5kPa。上腹稍胀,肝脾不大,未及腹部包块,振水音(+),肠鸣音活跃。直肠指检指套上染有黑色稀烂大便。

问题:

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如何进一步处理?

答:

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和出血

2、诊断依据:1)患者中年男性,有右上腹钝痛9年病史。症状多发生于饥饿时或夜间出现,进食后可缓解。间有反酸、嗳气,这些都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症状。近两个月来出现呕吐,呕吐带酸臭味,最较大,常发生于下午或晚上,呕吐后症状减轻。体查消瘦,振水音(+),说明有营养不良和胃潴留。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2)患者3天来出现呕咖啡样物和排黑便,觉全身乏力,头晕,体查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肠鸣音活跃,大便黑色稀便,这些都是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表现。因此,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和出血。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颅内感染; 病毒性脑膜炎

颅内感染是指病毒或者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从而造成颅内感染。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现对本院2008~ 2013年所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收集 收集本院2010~ 2013年所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住院病例资料,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 进行分类, 分析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诊断标准。 1.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x检验判断构成比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病种构成情况 在3年间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所占比例最大, 达16例,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57.14%; 其次是病毒性脑膜炎( 简称病脑) , 共9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2.14%; 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化脑) 共2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7.14%; 隐球菌脑膜炎( 简称隐脑) 共1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57%。

2. 2 城乡分布情况 28例病例中,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 3例来自城市, 占10.71%。各病种间城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 889, P< 0. 05) 。

2. 3性别构成情况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男:女= 1. 3 : 1, 各种颅内感染疾病间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3. 198, P> 0. 05) 。

2.4 病死率情况 所有28例病例中, 总共死亡3例, 病死率10.71%, 其中隐脑1例, 死亡1例, 病死率50%;结脑16例, 死亡1例, 病死率6.25%; 病脑10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0%; 化脑2例, 无1 例死亡。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 31. 91, P< 0. 05) 。 3 讨 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 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病例数中排在第2 位( 仅次于脑卒中) 。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地区主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脑、病脑、化脑和隐脑, 脑寄生虫感染非常少见, 而其中以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病脑, 这2 种颅内感染占了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绝大多数。从发病的情况看, 近几年收治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总体上有明显的增加, 结脑和病脑增加的趋势尤为明显, 说明颅内感染的防控形式越加严峻。从性别差异来看, 男性多于女性( 1. 3 :1) , 但各病种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城市和农村的发病情况来看, 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结脑、病脑和化脑主要在农村发病, 可能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 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医疗保健相对缺乏有关。另外, 在城市的病例中, 还有部分病例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情况堪忧, 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22

2 2结脑是最严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近年来, 由于耐药结核病例的增加, 人口流动及艾滋病( AIDS) 流行等因素, 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结脑患者也随之增多, 并且以青壮年为主。结脑的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及早得到规范的治疗, 而早期明确诊断一直较为困难, 临床医师一般是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三高两低”( 即压力高、白细胞数高、蛋白高、糖和氯化物低) 作出临床诊断。脑脊液涂片检查出抗酸杆菌或培养出结核杆菌是实验室诊断结脑的“金指标” , 但阳性率不高, 报道涂片阳性率为15%~30%,培养阳性率为30%~40%

[2]

。染色涂片镜检方便、经济,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脑脊液结核

[2]分枝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故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有报道 采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 ) 同工酶活性测定、溶菌酶( LZM) 活性测定、腺苷脱氨酶(ADA) 活性测定、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G 抗体及聚合酶链反应( PCR) 等实验室指标对结脑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普及程度尚不是很高。相信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推广、普及, 必能大大提高结脑的诊治水平。另外, 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和疾病知识的宣教, 是减少患病或促使患者早就医、早诊断的重要途径。

病脑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且近几年增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收治的9例病例中, 后3年的病例数是前3年的1 倍多,病例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引起病脑的病毒可达130 种之多,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1 型和2 型、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EB 病毒等。但目前病脑的病原学诊断尚有困难, 临床上多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CT 等情况并排除其他类型的颅内感染而作出诊断。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是诊断病脑的金标准, 但脑组织标本难以取得, 脑脊液中病毒含量低, 分离病毒的阳性率很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有简单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 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但目前也只能对10 余种病毒性脑炎作出实验室诊断。故病脑病原学诊断的研究尚待加强。

化脑主要见于儿童, 成人的发病率不高, 3年间总共收治了2例,全部病例均通过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而确诊, 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 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11 例( 39. 29%) 病例有原发感染灶, 包括中耳炎、肺炎、面部皮肤疖肿、副鼻窦炎、齿龈炎等。所有病例无1 例死亡, 治疗效果普遍较好, 考虑除临床诊断及时外,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主要原因。近几年来,Ⅲ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 部分较重的病例还加用脑脊液置换合并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的趋势, 其中结脑和病脑是最为多发的类型, 而且来自农村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故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并且应该以广大的农村为防控工作的重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依然较高, 有关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徐韬, 王春华. 本院1998~ 2003 年急诊脑膜炎病例统计分析[ J] . 中国卫生统计学, 2008, 25( 3) : 215-216. [ 2] 何俊瑛, 何红彦, 崔会娟, 等. 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 5) :671- 674. [ 3] 万洪光.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J] . 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3) : 290-291.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泌尿系统病例讨论

病例1 张××,女性,26岁。

主诉:反复性尿频、尿急、尿痛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耻骨弓上不适,无发热、腰痛、肉眼血尿,于当地医院就诊,化验尿白细胞高,镜下血尿,诊为“尿路感染”,服用抗菌素(氧氟沙星,0.4g/d)5天后上述症状好转。5天前患者不明原因再次出现尿频、排尿不适。为系统治疗入我院。病程中无浮肿及少尿。

既往史:无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Bp 120/70mmHg。眼睑无水肿。咽部无红肿。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2次/分、肾区无叩击痛,脊肋角及输尿管点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2+,WBC 30~40个/HP,细菌计数167个/HP;血常规及便常规正常。

问题1该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

有镜下血尿,尿白细胞高,病情反复

问题2为明确诊断应追问哪些病史?做哪些辅助检查:? 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 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 肾功能 双肾彩超

问题3下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①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 ②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有尿路感染症状。

具备上①、②两项可以确诊。

问题4本病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急性肾盂肾炎 膀胱肿瘤、肾肿瘤 泌尿系结核 尿道综合征

问题5留尿培养标本有哪些要求?

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时以上) 问题6本例内科治疗措施有哪些?

①一般治疗充分休息,鼓励多饮水,使尿量增加促进细菌及炎性渗出物从尿液中排出。

②抗感染治疗

2

病例2 肉眼血尿、水肿、乏力

董××,女性,57岁。

主诉:发现肉眼血尿29年,间断水肿10余年,乏力2个月。

现病史:缘于29年前“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为全程肉眼血尿,伴有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热、寒战,最高体温39℃,就诊于“九台镇医院”,化验尿蛋白2+、红细胞及白细胞高,诊断为“肾炎”,予以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仍尿蛋白2+,此后多次复查尿蛋白2+,有时潜血阳性。10多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间断用中药治疗。20个月前下肢水肿加重,并出现眼睑水肿,就诊于“汽车厂职工医院”,测血压170/100mmHg,化验尿蛋白2+、血肌酐超过200μmol/L,予以降压、排毒、对症治疗1个月,病情好转,复查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2个月前开始出现乏力,有时恶心,复查血肌酐860μmol/L,为系统治疗入院。病程中有皮肤瘙痒,偶有头晕。

既往史:身体健康。

体格检查:T 36.7℃,P 60次/分,R16次/分,Bp 190/100mmHg。中度贫血貌,眼睑无水肿,双肺未闻及干湿音,心率60次/分,律整,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各输尿管点无压痛,双肾区叩痛阳性,双下肢轻度可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0×109/L、RBC 2.56×1012/L、HGB 83g/L、PLT 177.0×109/L;尿常规PRO 3+、BLD 2+、LEU 1+、WBC 65.7/HPF、EC 28/HPF、BACT 1402.4/HPF;肾功能CRE 860μmol/L、BUN 25.1mmol/L、UA 680.6μmol/L、CO2CP 15.5mmol/L;血钙2.08mmol/L。 问题1该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病程长、血肌酐高、有贫血、高磷、低钙等慢性肾衰表现。 问题2为明确诊断应追问哪些病史?做哪些辅助检查:? 高血压病史,药物过敏史 胸片 心电图 肾彩超 肝功能

问题3结合该患者病史特点,临床诊断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其诊断依据是什么?原发病诊断及依据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

病程长、血肌酐高、有贫血、高磷、低钙等慢性肾衰表现 复查血肌酐860μmol/L 问题4慢性肾衰的分期如何?

问题5肾性贫血的原因应考虑哪些?

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或产生相对不足 红细胞生长抑制因子 红细胞寿命缩短

3

铁和叶酸缺乏 失血 铝中毒

问题6本病例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①针对原发病的治疗由于患者双肾已缩小,肾小球已硬化,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已无特殊治疗。 ②避免或去除疾病加重的因素如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控制蛋白尿、避免用肾毒性药物等。 ③营养治疗蛋白的摄入量0.6~0.8g/(kg·d),如有条件可在低蛋白饮食基础上同时补充适量的必需氨基酸或/和α-酮酸,以优质蛋白为主,磷摄入量<600~800mg/d,热量摄入量30~35kcal/(kg·d)。

④药物治疗a.纠正酸中毒;b.高血压的治疗;c.贫血的治疗;d.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的治疗;e.防治感染;f.如不同意替代治疗可采取口服吸附疗法和导泻疗法。

⑤替代治疗a.血液透析;b.腹膜透析;c.肾移植。本例患者应考虑替代治疗,如打算血液透析暂时不同意透析可先行动静脉内瘘手术为透析做准备。

案例短评:通过本病例可以掌握慢性肾衰的诊断流程。

病例3 黄××,女性,67岁。

主诉:尿中泡沫增多、水肿1个月。

现病史:1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尿中泡沫增多,伴水肿,双下肢为著,眼睑亦水肿,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减轻,偶有腹胀,无腹痛,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胸闷及呼吸困难。3天前就诊检查:尿蛋白3+,潜血2+,红白细胞正常;血白蛋白25g/L,总蛋白52g/L;甘油三酯1.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6mmol/L,高密度脂蛋白固醇0.87mmol/L;泌尿系B超未见异常。患者3个月前检查尿常规正常。

既往史:身体健康。

体格检查:Bp 130/8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睑轻度水肿,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水肿。

问题1该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

问题2为明确诊断应追问哪些病史?做哪些辅助检查:?

问题3结合该病例特点,该患者应考虑为何病?诊断依据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问题4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病例4 发热、皮疹、少尿 王××,男性,72岁。

主诉:发热、周身皮疹9天,水肿、少尿3天。

4

现病史:12天前因胆囊炎发作在当地医院静点头孢曲松(具体用量不详)。于用药第3天开始发热(具体体温不详),并见周身密集分布的粟粒大小红色皮疹,伴有四肢关节及腰背部疼痛,经抗过敏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色泽略浅。入院前3天开始出现眼睑水肿及肉眼血尿,尿量减少,每日约300ml,伴恶心、呕吐。门诊尿常规示RBC 3+,PRO 3+,以“肾炎”收入院。

既往史:胆囊结石病史6年。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接触史。

体格检查:Bp 140/80mmHg,T 37.7℃,P 89次/分,R 21次/分。神志清楚,双眼睑水肿。周身密集分布的粟粒大小红色丘疹,色泽浅淡,无脱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89次/分,节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莫非氏征阴性,双侧上、中输尿管点压痛阴性,双侧肾区叩击痛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尿常规:白细胞2~4/HP,红细胞满视野/HP,蛋白(++),比重1.012。血常规:WBC 17.6×109/L,N0.797,E 12.3%,Hb 115g/L。血生化:BUN 43.20mmol/L,CRE 1268.0μmol/L,UA 855μmol/L,GLU(空腹)5.79mmol/L。血离子、免疫球蛋白、补体正常。抗核抗体及ANCA阴性。彩超示左肾12.3 cm×5.6 cm×5.2cm,右肾12.1 cm×5.3 cm×5.1cm;胆囊结石、胆囊炎。肾活检:光镜见18个肾小球,肾小球体积稍大,未见明显病变;肾间质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上皮呈区域浊肿,空泡变性,肾小管管腔明显变窄,间质纤维轻度增生。

问题1本病例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2本病例的主要诊断思路是什么?

问题3常见的肾毒性物有哪几类,其主要病理表现如何? 问题4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问题5本病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病例5 腰痛、血尿、蛋白尿 李××,男性,27岁。 主诉:腰痛、血尿3周。

现病史:患者3周前感腰痛、乏力,尿呈洗肉水样,尿量不少,无水肿,血压正常。化验尿常规:蛋白3+,潜血3+。诊断为急性肾炎,予青霉素治疗10天,尿色一度好转。随后出现恶心、呕吐、纳差,再次血尿,尿量明显减少,血压升高至150~160/100mmHg,出现上眼睑水肿,血肌酐明显升高,血红蛋白99g/L。病程中无咯血,体重下降5kg。

既往史:平素健康,嗜烟10年,20支/日。

体格检查:T 36.2℃,Bp 150/l00mmHg。贫血貌,眼睑水肿,心肺无明显异常,双下肢水肿。 辅助检查:尿常规:蛋白2+,红细胞满视野;血色素99g/L;血沉42mm/h;血肌酐721μmol/L,尿素氮35.46mmol/L,抗GBM抗体150%(正常值<16%)。肾脏B超左肾14cm×6.3cm×5.2cm,右肾13.8cm×6.2cm×5.1cm。肾活检病理免疫荧光IgG++,C3++呈线条样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CW)沉积。光镜可见44个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破坏,33个肾小球有细胞性新月体形成,11个肾小球有细胞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管灶状萎缩,肾间质灶状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小动

5

脉无明显病变。符合抗GBM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电镜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大部分皱缩,上皮足突广泛融合,肾小囊可见大量细胞增生,形成细胞性新月体。诊断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CN)I型。

入院后渐无尿,予血透3次/周,血浆置换14次(2000ml血浆/次),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及口服激素治疗。每日尿量50ml,肾功能未能恢复,维持性血透。

问题1本病例为何不能诊断为急性肾炎?

问题2本病例为什么应考虑急进性肾炎(RPGN)?

问题3诊断为“急性肾炎”后出现肾功能恶化,进一步应怎样进行诊治? 问题4原发性急进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是什么?

病例6 浮肿、蛋白尿、少尿 钱××,男性,56岁。

主诉:发现血糖高10余年,间断水肿1年,尿少1个月。

现病史:1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不规律口服“消渴丸、优降糖”等降糖药,平时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在8~10mmol/L。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初起仅在脚踝部,午后或活动后加重,且发现尿中泡沫增多,且久而不散,遂于县医院就医。当时测血压正常,尿常规示蛋白3+,红细胞0~2/HP,尿糖2+;血糖 7.9mmol/L,尿素氮5.4mmol/L,肌酐96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继续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在6.4mmol/L,但尿检无明显改善,且浮肿逐渐加重。近1个月来患者加用“中药偏方”,出现少尿,复诊肾功能减退,血肌酐上升至l56μmol/L,为系统诊治入我科。

既往史:及家族史有30余年吸烟史,15~30支/日。有肥胖家族史,其母因血糖升高在县医院诊断为“糖尿病”。

体格检查:Bp 120/75mmHg,T 37℃,P 80次/分,R 20次/分。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破溃、皮疹及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双眼睑轻度浮肿,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4次/分,节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性(+)。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

辅助检查:24小时蛋白定量4.76g,尿糖2+。尿本周蛋白(-),尿轻链(-)。血常规Hb 97g/L。血清白蛋白24.9g/L,球蛋白20.3g/L;空腹血糖6.8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CO2CP 19mmol/L;胆固醇7.8mmol/L,甘油三酯2.29mmol/L。心电图及胸片无异常发现。双肾B超:左肾109×55×48mm,右肾110×56×46mm,皮质厚度及回声正常,皮髓界限清楚。眼底检查示:双侧眼底有片状渗出及出血灶。

问题1该患者的诊断考虑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问题2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问题3糖尿病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是什么? 问题4糖尿病肾病如何进行治疗?

问题5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思维及诊断程序是什么?

上一篇:冬天快乐范文下一篇:创业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