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4-02-11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要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而不断努力。政治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当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心理状态,揭示了时下高中生思想政治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探究了现在高中生不良思想政治心理形成的原因,就如何树立健康的思想政治理念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化教学

一、当今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化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们对于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存在着诸多混淆,常常用思想品德教育来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上出现的问题归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心理教育逐渐演变为德育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教育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1]。尤其是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着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导致学校在政治思想教育上脱离了其正确的方向。在当下,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他们首先选择的是心理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政治上的教育。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把心理化教学带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优势

1.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印象就是摆事实,说理论,做榜样。这些教育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但是其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常常疏忽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如果通过把心理元素融入到思想教育的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改善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排斥感。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患有抑郁症,在这种状况下,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咨询工作室,鼓励学生倾诉。但是事实上,很多学生很抵触这样的心理咨询,把心理问题与疯子、精神病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有机的深入到政治教学中,通过宣讲式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无疑就成为了一种需要。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化的可行性。学生是中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因此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2]。思想政治心理在其综合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政治心理能指引出正确的政治行为。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能缺少远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十分可行的,这样的结合也极富有时代意义。

三、把心理化教育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方法

1.建立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教师肩负着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责任。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引导高中生踊跃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活动,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的政治行为与能力。所以学校应该使政治教学心理化。教育要想把两支队伍有效地结合到一起,首先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新的培训,让思想政治心理教师建立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让教师用心理学的视觉去审视政治教学,学会从发现的问题中找出一套合理的方法。与此同时,在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时候,也要把着眼点放在心理学的培养上,利用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化的课程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其次,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让教师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加强教育工作者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在以后对学生的工作中才能赢得学生的信服。在加强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心理知识的培养与疏导心理问题的方法上。两者的适度配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具有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单个人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研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比较抽象的问题[3]。因此,思想政治心理化教育要取代传统的说教式课堂,把个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结合到一起。比如在一些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中,经常会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选择,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等。在课堂上,可能反映出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的过度盲目追求,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这种现象给一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学生做出正确教导与分析,在课后可以请教心理教师从心理学原理的角度进行根源上的探究。让两种学科能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产生良性循环。

3.通过心理学原理活跃课堂气氛。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在素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虽然很抽象,但是无论何种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疲倦感,课堂氛围十分不理想的现象[4]。学生对这样的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教师的教学太过于照本宣科,没有用生动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倘若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心理科学的原理来指导,实行分层教学,并适时地运用表扬的心理需求原理鼓励学生以及运用期望的心理原理激励学生,这样就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学习[5]。

综上所述,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面临很多挑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广泛全面的实施,同时学校对于管理学生的工作也将得到有效改善,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化是适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尝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史晓延.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N].学知报,2010.

[2]杨瑞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刘朝晖.构建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郑静,孟志雷,夏小华.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

[5]季乃禮.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什么是美

关于什么是美这一问题, 古今中外, 众说纷纭。但无论多么复杂, 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第一, 客观论: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是独立于经验的主体关系之外的。第二, 主观论: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第三, 关系论:美存在于主客观的关系之中, 也称为主客观统一论。根据唯物主义的理论, 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 美的观念来源于客观世界, 但却是人们的主观感受,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 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美的观念千变万化,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颠覆革新。

2 当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2.1 部分人群极端追求外貌美

近来, 整容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 就连虎年的春晚舞台上, 黄宏的小品也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关于整容的悲喜剧。而在浩浩荡荡的整容大军中, 大学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据媒体报道:每年临近求职, 总是大学生整形美容的高峰。其中大约60%的大学生整形, 是为了增强求职的竞争力。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在择偶时为自己加点“砝码”。此外, 每年的暑假, 也有不少的准大学生加入整形美容的队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且不论手术的风险, 即便是成功整成了“绝世美女”, 就一定能带来想象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吗?或许容貌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家庭不和, 工作受挫, 自我迷失, 以致引发心理疾病, ……所谓整容有风险, 大学生尤须慎行。

从另一方面看, 外貌对女大学生就业、婚姻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我认为,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媒体的夸大和误导。据调查, 在实际的求职中, 除了某些特殊岗位会对外貌有要求外, 大部分岗位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 经验, 学历等。而在婚姻方面, 外表只是列入考虑的一项次要因素, 中国人更在意性格、为人这些“内在美”因素。

2.2 追求新奇、潮流、名牌, 片面解读传统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作

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心态开放, 易接受新鲜事物, 普遍热爱美, 追求美, 向往美。但是由于涉世未深, 很多年轻人会把新奇、潮流的事物当做是美的东西去追求, 喜欢标新立异, 热衷所谓的“非主流”。还有的人一味追逐名牌, 而不管家庭济条件是否允许。他们的思想普遍比较西化, 对传统审美观持批判的态度。为此, 针对大学生在审美中出现的片面追求问题, 既需要正面灌输, 更需要积极引导使之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协调发展。

2.3 美感与功利需要同时满足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有些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学习, 上名牌大学, 找好工作, 衣食无忧。整个社会环境都非常讲求实际, 强调个人的既得利益。因此, 当代的大学生少了些理想主义的激情, 而是更注重实用的技能。他们蔑视形式, 不屑口号。因而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以实为美”, 美感与功利需要同时满足他们既是美的鉴赏者, 又是美的实践者。

2.4 主流人群追求内在美

作为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 大学的环境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多数人自信张扬, 充满激情努力学习知识, 积极参加活动, 锻炼各方面能力, 注重个人内在品格的提升。

2007年11月《东方今报》报道了“最美女大学生”的事迹:阿紫是郑州某大学大四的学生, 她将两位盲人从郑州市紫荆山带到火车站, 并帮助他们买票。该报道当即在社会上和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阿紫在外貌上可能没有那么美, 但是她内心的善良美好, 足以担当起“最美女大学生”这一称号。说起来, 阿紫的行为确实谈不上惊天动地, 但这么一件“小”事却能给以我们“大”的震撼, 引发人们关于美的思索。

其实关于美的观念也在发展, 选美比赛也更加注重了内在美的评价, 从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和第17届世界女大学生和平大使选拔赛中, 可以看到内在美在比赛中所占有的分量。尤其是和平大使选拔赛, 它关注的是和平、关爱这种内在的美丽, 而非仅仅外形的靓丽。

3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并且最终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才能以最适当的态度去欣赏美, 追求美, 创造美, 也才能真正肩负起自己对国家, 对民族的责任。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自己。

3.1 讲究礼仪之道, 举止优雅得体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也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 相互沟通的技巧。掌握一定的美学常识, 衣着得体、必要场合适当化妆, 学习礼仪知识, 适应不同的场合需要。学会礼貌待人, 在平常的生活中, 从点滴做起让自己的举止优雅得体。

3.2 加强自身修养, 由内而外求美

美是活灵活现的价值体现。能做到人格和品质上的真善美, 才是真正的美。就像前文提到过的“中国最美大学生”阿紫, 她与人为善, 乐于助人, 不计回报。这就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试着从身边做起, 关注点滴的小事, 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周围的人, 我们都有机会成为最美的大学生。

3.3 努力充实自己, 永远满怀自信

内心充实、充满自信的人才是美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 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只有外表而没有内涵, 充其量也只能是落人笑柄的“绣花枕头”。一个有内涵而充满自信的人, 才会拥有无法抗拒的美。

3.4 习得交流技巧, 语言为美增色

语言是思想的外化, 它也是一种美。语言是人们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 语言的得体与否, 关系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 学会得体地与人交流, 是展现美的重要方面。满嘴粗话的人肯定与美沾不上边, 反之, 得体动听的语言则会为一个人增色不少。

3.5 培养良好性情, 懂得尊重他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也是一项最基本的礼节。傲慢无礼, 轻视别人, 哪怕外表再漂亮, 也只会给人留下孤高自傲的印象。比如第16届和平大使选拔赛上, 被公认为最漂亮的英国女孩, 因为高傲轻视他人, 性格暴躁动辄发怒, 结果没有获得任何一项提名, 空手而归。这充分体现了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细微之处见真情, 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落实到行动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陶冶性情, 完善自我。生活处处有美, 努力让我们的一举一动体现美, 创造美。

综上可见, 外在的美固然能打动人, 但内在的美更能征服人。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 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这样的美须经后天的培养, 多读书、充实自己、多体验生活、多思想, 自然能凝聚成高洁、优雅的气质, 而形之于外, 由内而外的美, 才能永远散发光芒。

摘要:美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它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发展, 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是美的?当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是怎样的?又应树立怎样的审美观呢?拙文将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明代祝允明简介

祝允明, 字希哲, 号枝山, 明朝长洲人。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 卒于嘉靖五年二十月二十七日。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 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 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从小便聪慧过人, 而且家学渊博, 他五岁能书, 九岁的时候便可以自己作诗, 加上幼时博览群书, 为其诗文和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祝允明一生在行书、草书和楷书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精湛的造诣。祝允明一生仕途较为坎坷曾经参加过五次乡试和七次会试。祝允明在正德九年上任广东兴宁县知县, 并于嘉靖元年转任为应天府通判。嘉靖六年, 祝允明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二、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以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一) 集众家之长的书学思想,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祝允明书法有着明显的两个特征, 就是楷书精湛、草书奔放。祝允明书法即体现了李应祯书法和徐有贞书法的精髓, 又自成一家。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 祝允明精于李应祯和徐有贞书法的欧、顔、颠、素之道。此外, 从祝允明的部分书画题跋和笔书中可以看出, 他还师承了张芝、韦诞、皇象、索靖以及孙过庭等众多书学名家。祝允明师承广泛, 集众所长, 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学岁月, 有着非常积极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祝允明中期的小楷作品, 有着明显的宋克小楷痕迹。尤其是祝允明晚期, 其书法变化出入, 风骨卓绝且天直飘逸。祝允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其广集众意, 结已所长、学法渊源的书学思想。书法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构思阶段和活动阶段。这两大阶段都与书学思想有着直接联系。书法创作的过程, 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其成败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祝允明书法中所体现的集众家之长的书学思想, 折射了书法创作学习探求的思想境界, 同时也强调了书写的具体性。书法创作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为现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楷书创作方面, 能够集众家之长, 广泛学习, 精亦求精, 即能够形象提供笔法构成的真实感觉, 又不能阻碍个人境界思想的发挥空间。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 历代书法名人数不胜数, 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也是珍品备出, 能够做到集众家所长, 即是书法创作的成就体现, 也是尊重历史, 传承文化的第一原则。当代书学创作, 既要加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修养, 又要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 博览众家, 集众家所长, 是提升个人内外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 出古成新的书学思想,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祝允明的书体也涉猎广泛, 因此也形成了多样化的书法风格。总体来看, 祝允明在小楷、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等诸多书体上都颇有建树。通过分析其数量庞大、风格众多的书法作品, 可以从中探究出更加深刻的书学思想。以小楷为例, 祝允明的小楷主要师承于钟繇、王羲之和宋克。比如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所藏的《前后出师表》, 就有着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影子。祝允明的小楷字形较为肥扁曲转, 间架结构也较宽, 这点可见祝允明不仅善于学习名家, 也善于创新发展。祝允明的楷书, 主要师承欧阳询和虞世南等书家, 有着明显的唐代遗风。比如《论书卷》的风格就比较靠近欧阳询, 其笔画较为硬挺且清瘦, 结构也较为匀称紧凑, 字体略长、行距较宽松。祝允明的行楷书主要吸取了赵孟頫的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种行楷的书体点画较为丰满, 舒展自然, 行距也较为宽松, 比如《正德兴宁县志序》, 虽然有着越孟頫书体的风格, 但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再比如其行楷作品《梦草记》, 笔画硬挺, 结构严谨, 从中虽然可以看出欧体风格, 但也融合了一些其他的书体形式, 可谓别具一格。

祝允明随性发挥, 信手拈来的行书作品, 更加突出的体现了其博采众长、出古成新的风格。任何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 都应该根植于大的历史文化环境, 要站在艺术家的高度去思考、去创作。书法创作也是如此, 只有认真审视自身所处的创作环境, 对自己的创作水平与创作理念进行全面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 积极创新, 勇于探索, 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书法作品。祝允明在书法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学习祝允明出古成新的书学思想, 让我们刷新了对古人书法风格的理解, 且格调高深, 学术价值极高。要做到这一点,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一种突破自身的创新。祝允明书学思想, 其价值不仅仅是创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意境的问题, 将自身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世界联系起来, 就是对艺术的最高尊重, 其创作出的作品才是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如祝允明一样, 在书学思想上有了创新的体验, 也能赢得对艺术的全新认识, 进而赢得别人的认可。

(三) 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祝允明除了在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之外, 在题跋、笔记等方面也有比较显著的成就, 书学思想个性鲜明。比如《奴书订》和《书述》等等, 都是祝允明在书论方面的典型之作,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见祝允明的书法理论与美学思想。祝允明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即是其书法实践的产物, 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元明时期, 画坛开始流行将诗文与书画结合起来的书画形式, 这种书画形式也影响到了祝允明的书法创作和书学思想。一个时期的文人书画方式体现了当时文人们的共同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 能够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明朝初期文坛流行起台阁体这种对功力比较重视而忽略个性的书法审美, 影响文坛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明代中期, 台阁体已经成为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强大阻力。因此, 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复古派和反复古派。复古派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而反复古派则主张另辟蹊径, 创新求异。祝允明, 既反对不求创新、束缚个性的台阁体, 也不支持片面性太强, 不尊重晋唐书法传统的主张。祝允明认为晋唐书法贴能够让书者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和扎实的书写能力。可见虽然祝允明积极学习各家所长, 但都是判断的继承, 即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照搬。祝允明在书学思想上, 勇于提出已见, 在实践方面能够身体力行, 能够将其自身的学识、阅历、修养与个性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 其书学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

祝允明书法作品无论是从数量, 还是质量上, 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在整个书法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是书法艺术生命形成的重要基础, 也是书法创作的基本依托。个性鲜明主要表现在对书写载体运用过程的审视, 以及对书法创作的审美及价值思考。用祝允明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来指导现代书法创作者书写过程。在书法创作过程中, 即尊重前辈, 又主张个性, 只有拥有自身的独特性, 才能自成一体, 才能发挥出个人光彩。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 让当代书法创作, 无论是轻松自如, 还是精心模拟, 又或者是信手拓来, 都能够对创作者产生一种心灵的启迪和灵感的启发, 也能够让书学者印象深刻, 记忆犹新。

三、结论

祝允明书学思想打破了明代中期传统书学思想的束缚, 使书写更加规范, 且独具个性, 不仅让当代书法创作者在学习古人书法时更加深彻, 行神兼具, 同时也学习到了古代书家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不失个性勇于创新的书学精神。明代祝长明的书学思想正确引导了当代书法创作的书学方向。祝允明的文学修养深厚, 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 书学思想鲜明。祝允明一生的书学成就得到了历代书家及学者的推崇, 同时也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书法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门类, 当代书法创作不仅传承了我国古代众多书法大家的技艺精华, 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创新。祝允明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书法大家, 对当代书法创作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指导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祝允明书学思想对当代书创作的指导意义, 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书法创作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祝允明,书学思想,当代书法,创作

参考文献

[1] 吕金光.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J].中国书法, 2015 (23) :58-62.

[2] 刘元良.当代书法创作理论探索的困境与迷茫[J].四川戏剧, 2015 (6) :42-46.

[3] 韩邦山.当代书法创作的内容[J].品牌研究, 2015 (3) :92-93.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在读贴中培养感知能力

感觉与知觉在读贴中不妨看作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感觉注重对局部的认识, 而知觉注重对整体的认识, 在读帖中感觉与知觉的培养同等重要, 二者不可偏废。在读帖阶段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去感知觉所读对象, 这对于学生学习书法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直接关系到学生在书法上灵性与悟性潜能的开发, 与学生学习书法的成败息息相关。

1.1 读帖中培养学生感觉的指向性与敏锐性

感觉在读帖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对字的形状、比例、笔画、结构穿插等等这些关系, 都需要通过从感觉的参与开始, 对学生感觉的培养也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字如何写的开始。感觉注重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所以读帖首先是要解决所读范字的形状、比例、笔画、结构穿插等这些个别属性, 抓住了这些个别属性有利于我们深层次的了解字帖的风格特点及汉字的构成规律。在这个阶段, 要锻炼学生感觉的指向性与敏锐性, 从而迅速地捕捉读帖要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需要去感觉那些东西, 避免盲目性。

临帖感觉迟钝主要是由读帖造成的, 而读帖出的问题往往是抓不住要点, 指向性不明确, 不知道该去感觉那些东西, 致使读帖盲目。所以在读帖阶段,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读帖要点, 应该“读”出哪些东西, 这样学生读帖就有明确的指向性。要经常鼓励学生找规律, 找方法, 寻求事物的本质。

1.2 读贴中学生知觉的选择性、综合性与理解性

知觉整合了感觉到笔画、部件等各个属性而对所读范字形成一种整体影像, 不仅仅是判断出了这是个什么字, 而关键是判断出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字。知觉是对范字整体特点的把握, 让我们避免把字写的支离破碎。在临摹的时候充分利用知觉的综合性、理解性的特点, 判断出哪些是我们要表现的东西, 最后形成什么样的结果, 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字帖。

感觉更多的是直观, 往往是一些个体的认识, 停留在感觉阶段的读帖是缺乏深度理解的。书法虽然是一种技能, 但技能也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实现的, 因此读贴要重理解。充分调动知觉的理解性去读帖, 才能整合知觉到的笔画、部件等个体, 才能体现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读帖才有意义。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临帖卖力, 可是进步很慢, 原因就是不注重理解字帖, 机械模仿。知觉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整体上理解字帖。对学生综合性与理解性的知觉培养,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字帖”的主要风格特点, 这些风格特点正是建立在感觉到的个体之上的。

知觉的整体性与选择性的培养缺一不可, 选择性是整体把握的需要, 整体性是最终结果的需要。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利于学生初学读帖, 也有利于学生高级阶段的读帖、临摹、创作, 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没有知觉的选择性, 就会导致泥沙俱下, 抓不住读帖要点与学习要点, 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理解字帖。

2 读帖中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

读帖是从观察字帖上的范字开始的, 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帖能力。读帖中观察的任务就是“观其迹, 得其心”, 即从字的外在特点与内在气质两个方面来观察。读帖是视觉与思维的共同过程, 没有什么比观察在读帖中更为重要的了。

读贴中讲究观察方法是培养观察力的重要途径。观察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即先从大处着眼, 再深入细致观察, 最后再回到整体的风格特点中来。在读贴中应让学生掌握整体观察和比较观察的科学观察方法, 并养成观察习惯。初学者往往只看细节而忽略整体, 导致临摹的字不成形或不成篇, 主要就是观察方法有问题。

2.1 整体观察

对于一个字而言, 整篇字帖是整体;对于笔画、部件而言, 一个字就是整体。整体的风格特点是我们读贴的重点, 直接关系到学生临摹的“像不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从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过程就是整体的观察方法。抓住了整体印象才能从局部准确入手, 整体的重要性永远高于局部, 细节也永远服从于整体的需要。

2.2 比较观察

字的形状、比例、笔画、结构穿插的各种关系等,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例如, 单看一个笔画是无法确定这个笔画的长短、位置、笔势等关系的, 只有与其他笔画、部件或整个字形比较才能准确知道这些。只有比较观察才能发现长短、大小、宽窄、粗细、高低左右位置、笔势等关系。“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美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书写技能的需要。有高的审美能力, 才有可能有高的书写能力, 所以在书法教学中勿忘审美教育。

2.3 有意观察与无意观察

读贴初始, 学生大多是无意观察, 要让学生带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以及计划去观察范字的字形、部件、笔画等的形象、比例、走势、穿插等关系, 并不断强化, 最终转化成无意观察, 只要学生读贴很自然地就去观察各种形象及关系, 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读贴中基本观察能力的形成。读贴中有意观察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明明白白读贴。

3 读帖中培养学生的表象记忆能力

单纯的感知字帖还不够, 只有把感知过的字形、部件、笔画等在头脑中储存起来保障以后随时调取应用才可以, 其实这就是表象记忆。增强学生的表象记忆, 还可以解决学生在临摹中看一笔写一笔的毛病, 从而避免把字写成拼凑的感觉, 失去整体, 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字帖, 还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的发展, 这对于学生对临、背临、创作等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表象记忆的培养就是要学生坚持读帖背贴, 深入分析字帖的风格特点, 有意记忆单字或整个字帖的主要风格特点, 养成读帖背贴的习惯。

那种单纯认为书法是技能课, 只要提高手头技巧就可以练好书法的教学方法法是片面的, 因为他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是对书写需要“眼、脑、手”三者高度统一配合认识的缺失。

摘要:书法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在读贴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 指导学生采用科学有效的读贴方法, 培养良好的读贴习惯, 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学生形成独立书写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读贴教学,学生心理,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2] 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劳动力供小于求的今天,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业。但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经济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就业市场特征等诸多因素相关, 从不同的因素出发可能得出不同的解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在近几年, 就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毕业生能否在毕业之际重新思考十几年的求学生涯, 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 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 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 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 走向成功的关键。

1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现实困境

1.1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就业紧张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本、技术密集化, 就业的弹性系数不断降低, 经济增长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则有所下降, 再加上国企改革、老工业基地改造、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 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局面不会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在客观上, 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近380万人, 比2005年的338万人净增42余万人, 比2004年280万人则增加100万人。 (1)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天平”发生倾斜;从形势分析来看有着就业难问题突显、不充分就业状况存在, 还有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调这一矛盾的凸现的状况。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现状, 有社会形势变化的原因但同样也说明了大学生个人在校期间有关社会关系学的东西学得太少, 从业素质不成熟, 才会出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断乳期”。

1.2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困境的反思

毕业生在走向就业市场参加“双向选择”和应聘工作、接受面试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及所面临的压力与困惑, 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例如:患得患失, 难以抉择;急躁焦虑, 临阵怯场心慌;自卑自弃, 缺乏自信;压力过大, 缺乏勇气;心情郁闷, 迴避应聘等不良就业心态和心理。因此就业观不正确、不合实际, 必然造成大学生们“有业不就”的不充分就业、甚至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出现。

2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理念归因与探析

2.1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偏差

近年来, 大学生因专业选择、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 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了。一部分大学生坚守“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观念, 在就业问题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的特点, 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们应走出以下就业上的误区:就业压力加大导致的心理误区、心理冲突;职业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模糊、不稳定的就业目标与方向;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的期望值不适度;就业技巧的缺乏导致的自我推销能力不足等。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面前, 正确把握自己, 走出心理误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迈进的第一步。

2.2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偏失的原因探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在就业率的压力下以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高校就业工作的中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移, 变为了一种仅仅为学生联系用人单位、创建就业基地等的简单工作, 而忽视了就业工作的内涵。发展新背景下的高校就业工作, 应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预警机制, 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结构, 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深挖学生的潜力, 培养其自立、自主、自强、创新的意识。

3 大学生就业观的借鉴与创新发展

3.1 国外发达国家的几种人才培养就业观

3.1.1 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

如美国的大学, 包括公立和私立的大学, 学生们从入校开始就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计划, 为的是让学生更平稳地从校园过渡到工作岗位。比如安排刚毕业的校友回校传授经验, 帮助学生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兴趣, 确定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 并向他们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

3.1.2 重人才素质的培养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就呈现了一种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的四阶段论:动摇原有认知、让熟悉的变模糊、揭露表显下的事实、让年轻人迷失方向, 帮助其重新定位, (2) 就是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的。这种模式不再以知识为中心, 而是重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塑造其独立、创新和适应性性格。

3.1.3 鼓励自主创业

国外一些学者最先提出了“适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等观点。根据当前经济条件, 就业目标多样化的特点, 多个国家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支持, 为立志创业的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

就是这些教育观的存在, 在俄罗斯, 比比皆是的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去甚远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平静面对毕业改行;在瑞典面对劳动力“买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也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就业预期, 找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主动, 不再对薪水提出过高要求……

3.2 发达国家就业观对我国就业教育的启示

就业指导进课堂。就业指导作为全新的理论和实务已全面进入大学课堂, 应该成为大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程;明时局, 变就业观。在就业挑战与机遇面前, 处于“自主择业”阶段的大学生需要改变的是就业观念, 摒弃传统的精英择业观, 树立新的就业观, 实现“先就业再择业”同时要加强毕业生的自身素质。

3.3 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的革新方案

3.3.1 实现就业指导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开展理论指导和就业咨询, 提供就业信息。理论指导从正面进行灌输与引导, 帮助学生解答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业咨询则一般通过日常的面对面咨询、电话热线咨询、大中小型的座谈会咨询与网上提问式咨询等方法与学生互动地探讨就业问题。并可通过就业网站等途径, 帮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获取较广泛的就业单位信息和进行网上求职活动。

3.1.2拓展大学生就业必备的素质

结合近几年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 应拓展学生以下方面的制胜素质:树立危机意识, 机遇永远是属于有头脑准备的人, 因而要树立危机和超前意识, 重塑自我素质;积累人脉的素质, 世界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曾经说过:“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便是人脉关系, 因为它能为你开启所需能力的每道门, 让人不断地成长, 不断地获得财富, 不断地贡献社会, ”人脉就是竞争力;塑造诚信素质, 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内在德性的一个尺码;吃苦敬业素质, 这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职务升迁、增加薪资、丰富关系、锻炼机会和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还有创新素质和服从精神。

3.3.3 指导就业心理, 走出“精英就业观”

要解决就业难问题, 观念转变势在必行, 大学生首先应转变职业有高低贵贱的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 就业难的问题才不再成为问题。俗话说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我们呼唤更现实、更开放、更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如果“精英就业”实现不了, 不妨“大众就业”。为此要积极树立自主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树立多层就业观念和创业谋职观念。

摘要:就业观是毕业生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 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评价和观念, 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特殊的国情之下, 高校就业难问题变得较为突出,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很多, 其中, 就业观念的偏差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就业观念的培养和树立, 健康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 覃思涵.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问, 2009 (5) .

[2] 王立天.说故事聊通识谈高教[J].教师心语, 2009 (2) .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大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程

大学与中学两个学段在知识的深度广度、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中学科目少、内容浅、要求低, 而大学科目多、内容较深、要求也较高;中学讲得细, 练得多, 而大学讲得精, 练得少;中学生以机械记忆, 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学习与思考的独立性差, 依赖性强, 而大学则要求以理解性记忆为主, 思维的抽象性强, 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也较强。这些差异的存在, 导致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感到学习上有一个“陡坡”, 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学习要求。

1.2 自我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特保儿”的当代大学生, 在中学学习中是学习尖子, 老师表扬, 家长夸奖, 同学羡慕, 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阶段, 学习的内容多, 要求高, 高手如林, 有些学生在竞争中失去了原来的学习优势地位,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少数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 信心下降, 意志消沉, 缺乏进取心, 产生逃避学习的念头。

1.3 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 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另一方面, 又迫切希望社交, 得到友谊, 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 社会思潮的影响, 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 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经验不成熟,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而陷入孤独境地。

1.4 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 带给学生某些挫折, 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同学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异, 异性同学相互交往上的不愉快等经历, 都有可能在学生心灵上留下阴影, 同时不愿意告诉同学和老师, 也不愿意告诉父母, 导致个体内心的压抑。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 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 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因而, 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 耐受性比较差, 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 甚至产生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更有甚者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产生轻生的念头。

2 大一新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究其产生的原因, 有个体因素, 家庭因素, 也有学校因素。

2.1 个体因素

首先是适应自己。美国的心理学者黑金斯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的时候, 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大一新生恰好处在一个自我概念重建的过程中, 三个部分容易产生矛盾。对于“理想的自我”, 大一新生希望自由和独立, 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不希望受到很多约束。他们对“应该的自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习惯了自己总是佼佼者, 把自己定位为“最好的”。而“实际的我”面对的是大学里同样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些同学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分数上”最优秀的学生了;生活上, 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照顾, 很多事情变得毫无头绪。有的因为从第一的位置降到所谓“差生”的行列或者看到别人的优点自惭形愧, 甚至嫉妒别人。可以说,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实际自我”都是负面的。

不难看出, 大多数新生都出现了三个“自我”不一致的情况。在实际——理想的差异中, 个体因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状态, 于是产生了当今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郁闷”情绪;而在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中, 新生认为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责任, 会让周围的人失望或者轻视, 因而内心十分焦虑。

其次是适应社会。按照社会化的理论, 大一新生还属于初步进入社会的时期, 正在逐步建立自我概念, 处于一个彷徨不稳定的状态。刚进入大学校园, 又让他们面对了一个新的环境, 于是双重的不稳定导致学生产生了更多社会适应问题。比如生活上, 由于自理能力比较欠缺, 在心理上形成了恋家、孤独等状态, 又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或者对外界了解太少, 经常出现新生被骗的事情;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 独生子女的娇气使他们缺乏理解和包容别人的能力。很多新生一直因为成绩优异处处受人尊重和宠爱, 而到了大学也许就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学, 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2.2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 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 或是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 唯恐孩子受挫折。或是父母对孩子行为放任, 很少约束。都会促使学生形成不健全的性格, 很难适应学习的要求。

2.3 学校因素

首先是教育过程的影响。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强调教育教学质量, 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突出学科成绩, 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不关心集体, 不关心他人,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其次大学生自身发展受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 可使人们心情舒畅, 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 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 甚至产生憎恶他人仇视社会的态度。

3 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3.1 开设心理健康课、预防心理疾病

利用心理健康课, 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 使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 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 明确方向, 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 及时调整心态, 适应大学环境, 加快人格成熟, 将起到积极作用。

3.2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防治心理疾病, 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以预防为主。首先, 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 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 开办心理学咨询室, 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心理指导。目前, 从事学法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 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强调优势互补。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要积极学习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开辟心理咨询的宣传栏, 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 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 开办热线电话, 组织心理测试, 开展交流, 举办讲座,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一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加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大一新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 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 从心理的角度入手, 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心理疏导, 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 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 而且应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 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 实施全员育人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之中。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一新生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挫折、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心理矛盾冲突进行分析, 说明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同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希望对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 章震宇.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1.

[4] 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 2003.

[5] 刘欣.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 黄丽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5.

[7] 张瑾.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 2006.

[8] 郑丹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 2006.

上一篇:渔业权制度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成长型企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