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范文

2023-09-22

流行文化范文第1篇

企业文化概念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 企业文化

1.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2.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3. 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4.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5.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6.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7.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的群体对外界普遍的认知和态度。--全景式管理

8.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9.(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

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如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就是用大楼人的光和热去照亮、温暖每一颗心,其实质就是奉献服务;西单商场的“求实、奋进”精神,体现了以求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真诚守信、开拓奋进的经营作风。

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长盛不衰,在于它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即“济世养身、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

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

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流通企业由于主要是经营商品和提供服务,与顾客接触较多,所以表层形象显得格外重要,但这决不是说深层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北京西单商场以“诚实待人、诚心感人、诚信送人、诚恳让人”来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企业形象,而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优美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实实在在的价格基础上的,即以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营实力作为优质服务的保证,达到表层形象和深层形象的结合,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

企业形象还包括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比如VIS系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视觉标识,是社会对这个企业的视觉认知的导入渠道之一,也是标志着该企业是否进入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内容。

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文化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

企业使命

流行文化范文第2篇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 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 ! 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流行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面对的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本文从“八个强化”着手讨论基层文化馆地位。

[关键词] 强化;巩固;基层文化馆地位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面对的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群众文化历史发展中,文化馆体系中的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和身体力行者,用文化传播文明、歌颂进步、教化民众、丰富生活,始终在群众文化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担负了组织、辅导、示范、研究等重要职能和任务。群众文化一直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随着时代在改变,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馆,不仅应当适应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随之改变,而且其主导地位应当不断强化和巩固。因此,强化和巩固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的地位应做到“八个强化”。

一、强化公益与服务

文化馆体系具有的“两馆一站”,是国办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工作性质有主导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文化馆体系存在价值的还是其鲜明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功能。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馆的职能,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素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以群众文化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的主体专业职能是群众文化,目前很多的文化经营依然属于群众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范畴,但不能将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化运作的扩大,一些依托文化馆体系自身力量推出的带有产业化发展倾向的引导性的、低偿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与文化馆自身使命相抵触,应当严格控制在准公益的范畴之内。当然,这些项目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则应与文化馆事业相分离。

二、强化研究与辅导

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要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弱化或改变文化馆体系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更要明确坚持群众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组织、辅导、研究、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以组织、辅导和研究三大要件构成其业务体系,向社会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不断完善其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强化组织与策划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内容的主体与基础,是最基础的社会文化实践。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群众文化体系其他构成要素的价值体现于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是通过组织、策划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的。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应当强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通过策划、组织、开拓丰富多彩的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业务地位。

四、强化引导与宣传

基层文化馆代表了政府的文化主导思想,是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重要阵地。基层文化馆具有的阵地优势、人才优势、网络优势、特色优势,能够很好地凸现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与辐射功能。文化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组织意志,在组织规范的运作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性、示范性,对社会文化市场起着引导、调控和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多元文化与国际化发展中,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要发挥阵地作用,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和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五、强化形式与内容

长期以来,唱歌、跳舞、跳领头、鼓乐队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是各地文化馆站的主要活动形式,主要受众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形式单一,后续文化资源匮乏,内容缺少创新。而事实上,当前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娱乐化,如对网络娱乐方式、自我表演秀等现代活动方式,可以进行拓展。除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形式的革新外,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关注大众所关注的问题、难题。如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可以举办“广场论坛”活动,使社会公众与相关部门、机构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如“如何戒除网瘾”、“家庭暴力”、“婚姻与家庭”等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现场活动及媒体的传播,达到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一般的宣传。

六、强化载体与覆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共文化活动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主流人群参与。在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广大的基层,尤其是社区和农村,目前由文化部、财政部推广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吸引力。同时,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站的服务对象必须顾及普及和公平。当前,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是文化馆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必须研究服务方式和内容的特殊性。

七、强化扩展与辐射

为了搞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及培训工作。为此,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要开展专门的文化普查,不仅对本地区群众文化工作有全面的掌握,同时也增进与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了解。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服务形式,扩大服务辐射面,实现从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的扩展。要将服务对象拓展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以人为本,以点带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服务。比如邀请艺术家举办舞蹈、声乐、指挥等讲座、培训,提高了本地区群众文化整体水平。

强化重点与影响。目前,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的社区众多,社区里的腰鼓队、太极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比比皆是,因此,社区文化建设也应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基层文化馆应因势利导,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展开工作,如举办社区艺术节等,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提高和促进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群众文化水平。如钦州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快乐周末”,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新型文化建设模式,体现了公共性、参与性和广泛性。钦州市群众艺术也将其列为常规性群众文化工作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沙.浅谈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3,(11).

[2]潘雪虹.浅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3]谢小敏.新形势下,综合文化站如何提升能力、寻求创新之我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

[4]倪彩琴.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馆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30).

作者简介:李秀兰(1966-),女,汉族,广西马山人,广西钦州市群众艺术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流行文化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流行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 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能级的提升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不仅时机绝佳,而且意义深远。

一、《公共图书馆法》颁布的意义何在?

作为我国首部图书馆专业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公共图书馆领域本身。当前世界各国图书馆均面临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严峻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大幅削减图书馆经费,对公共图书馆是否应提供免费公益性服务提出质疑,有些国家及地区干脆关闭了图书馆设施。与此相反,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图书馆事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1979—2015年,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16.6%)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9.6%)。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二、《公共图书馆法》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什么?

(一)开拓了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等一系列条款,为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图书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规模发展与服务品质提升。

国际经验表明,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图书馆事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韩国1963年《图书馆法》的颁布极大地刺激了本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全国新馆数量从1963年的445家猛增到1964年的1171家,全国图书馆馆员总数从1986年的7231人发展到1987年的13844人。我国图书馆事业正面临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以后,不仅会带来图书馆规模的发展,而且会有一个明显的质的提升。

(三)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以法的形式固化了下来。

《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指出,图书馆除了借阅、查询等服务以外,还具备“开展公益性讲座、閱读推广、培训展览等服务”等多种功能,“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有开放时间”“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则体现了时代对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明确要求。

三、为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一)宣传学习《公共图书馆法》,在“学”字上下功夫。

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优势。明确规定出版机构要向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缴送正式出版物,其意义在于增强省级图书馆传承本地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转型。业界人士不仅要深刻理解广泛宣传新法颁布的意义,并且要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

(二)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在“用”字上求实效。

一是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讲座、培训和展览的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克服免费服务水平不够、质量下降等问题,着力提升免费服务的层次。

二是做好出版物缴送的后续服务。尤其对于正式出版的电子、视听以及其他介质的图书,不仅要做好收藏保管,而且要落实后续服务的环境和手段。

三是做实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服务。目前,全国范围内图书馆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字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各馆之间,馆内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将开展联合服务落在实处,注重实效。

(三)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在“质”字上做文章。

国际图书馆界正在面临转型,图书馆服务方式从图书借阅向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发展,将更加注重读者阅读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的提高;图书馆空间设置从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发展,将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向社会共建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因此,本着“以人为本,准求卓越”的态度,在努力做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服务的宗旨。

四、总结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使命追求。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在业务建设上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公共服务上与美好生活需求同步适应,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流行文化范文第6篇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所以,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懂得感恩、善行善事,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课题。一直以来,略阳县东关小学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贯彻“书香育人,文化养人”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爱心培养,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慈善等多种形式活动培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常行感恩之举,常做感恩之事。

2012年,县慈善协会、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为6所中小学免费发放《慈善读本》2665册,其中,小学版1076册,初中版1589册,受赠学生2665人,总价值达31980元。

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共获赠《慈善读本》886册,其中,三至五年级674人,人手一册,六年级212册阅后由学校收回存图书室供全校师生借阅使用。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慈善读本》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一是以《慈善读本》为主要内容,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以主题班队会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畅谈自己的所感、所想。

二是以“感恩”为题,开展专题演讲。举行感恩慈善教育国旗下演讲。以班级为单位也举行以“感恩”为题的专题演讲活动。

三是举办了以“感恩”为题的书信、作文大赛。三年级以上全体学生全都参与,并对60余名分别获得

一、

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了表彰奖励。

四是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作报告会、讲故事、专栏、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学生对慈善活动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扶弱帮困、关爱他人的爱心慈善行动。

感恩教育贵在实践,爱心慈善贵在实践。为进一步加强慈善感恩教育的实效,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敬老孝亲活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关爱别人首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结合《慈善读本》,我校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做代理家长,帮父母干一些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每天给父母做一顿饭,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难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老孝亲的思想品质。并将做得好的学生的活动照片在班级展示牌里展出,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发扬无私精神,拓展爱心慈善活动的内涵。在学生之间我们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爱心结

对帮扶活动,让优秀学生每人帮助一名学困生,鼓励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教师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还通过联片教研、送教下乡,加强同薄弱学校的联系,带动他们一起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认识慈善的意义就是要能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继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之后,学校还多次组织为县域贫困学生、患病学生捐款。2011年,本县观音寺镇学生陈某身患脑瘤,无钱手术,东关小学师生积极倡议,开展募捐活动,将点点滴滴的爱心汇成了爱的海洋,为该同学筹集到医疗费15000余元。

四是结合“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我校学生王某在周末乘坐的公交车上拾到现金十余万元,周一将所拾现金交到学校,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很快联系到失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发生在校内校外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多达上百次。

上一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下一篇:鞋匠的儿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