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

2023-09-19

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第1篇

[摘 要]实验课程设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关键因素。针对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案例设计不当、动手能力不强和教学效果不佳等,教师应采用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手段。根据功能需求,该平台分为课程知识、实验设计以及教学考评子系统等三部分,分别利用公众平台订阅号图文消息推送课程知识点,社会统计案例分析以及基于考试星测评系统实现。经系统分析、比较传统的实验课和微信公众平台实验课在教学内容、实验设计和实验效果等方面的教学效果,发现该教学改革模式能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并受到了学生与社会人士的青睐。

[关键词]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自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热点。尤其是“新工科”概念提出之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备受关注。在高等教育唱响“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主旋律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实验项目设计、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效果考核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统计学是为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统计思维以及软件操作能力[1]。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定量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职业技术能力。然而,对于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数学、统计学的畏惧和统计软件的陌生直接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由此何谈教学效果,何谈应用技能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虽然不能改变改课程的数学、统计学属性,但能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这个问题值得探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广泛应用,为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课程平台,本论文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设计辅助教学进行探讨。

一、社会统计学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适用性研究

社会统计学实验是社会统计学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点的直观展示和实验。统计案例综合实践能够让学生对理论课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社会生活中数据统计有感观认识。

(一)教学方式适用性研究

社会统计学实验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徐军辉[2]认为社会统计学教育目的定位模糊、学生缺乏数理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够以及实习基地建设欠缺等因素导致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并提出了精准教学目的定位、学生参与统计方案设计、教师能力提升、建立试题库和熟悉统计软件等建议和措施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也推动了社会统计教学方式的改革。于金娜[3] 提出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方法,该方法进行了一个专业三个方向一个学期两组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改革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动力,通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感知评价说明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未来的职业素养。从教学方式适用性体系来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知识。该模式覆盖面广、通用性强、效果明显,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师生喜好,该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二) 教学手段适用性研究

为保障实验课程项目顺利开展,诸多实验教学手段均可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常见的有基于PPT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广播系统等。随着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较多课程中得到了应用。王明达等[4]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推进了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其中主要构建了学习子系统和考試子系统,提升了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的效能。近年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实践说明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更能适用于大学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学、快乐学的习惯。

(三)社会统计学实验课困境

通过文献研究与实际教学我们发现,社会统计学实验室课程教学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5-11]。例如: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性质认知不清,混淆了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的差别;现有的教材良莠不齐,不能满足师生教学的需要;教学进度安排不科学,教学效能较差;师资水平不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得不到重视,实验课程学时偏少;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理解并应用相应知识;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学生实践与实际操作能力差等。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智能手机平台帮助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走出困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值得深入探索。微信公众号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平台,该平台已经在其他学科的部分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成果。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改革中的适用性

腾讯公司于2012 年 8 月在微信社交软件基础上进行了功能升级,微信公众平台模块也随之问世。微信公众平台曾被命名为“官号平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有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和企业微信(原企业号)四种类型。其中,订阅号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给用户,适用于教学手段辅助。

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分为课程知识、实验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等三个模块。其中,实验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社会统计学理论知识的重现和补充,实验设计则是实验项目的预先设计与实验总结,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的检测与反馈。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内容与微信订阅号功能可以有深度融合。在融合方面通过设计数据采集、统计知识和统计软件三个模块实现平台原型,通过图文推送基础知识、最新前沿动态等相关课程技术。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设计

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兼具社会学、统计学和软件操作技能等三项基本素质[12]。从某意义上来说,社会统计学是在社会学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知识和软件进行定量研究,也可以理解为利用统计软件对社会学中相关问题进行定量研究[13-14]。首先,应根据当前国内外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后形成本改革模式的第一个模块;其次,广泛调研采集数据和问题需求之后形成实验项目,在实验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总结等;最后,在实验结束之后采用基于考试星的教学效果测评系统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分为项目考核与课程综合考核两类型。

根据软件开发标准和信息化规范,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改革需要,教育教学系统由知识点回顾系统、实验设计子系统以及教学考评子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主要框架如图1所示。

(一)课程知识

该部分主要聚集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的基础知识点。本改革将该部分划分为数据采集、统计知识和统计软件三部分。其中,数据采集主要介绍社会统计学数据采集方法、常用数据集链接下载、数据爬虫技术等;统计知识主要归纳社会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例如118个专业术语解释、社会统计案例分析等;统计软件则简单介绍社会统计学经典与前沿的软件,如SPSS、R、SAS、 NOSA、STATA、EVIEWS、Python、MINITAB、MATLAB、STATISTICA、ORANGE等软件的基本功能与分析。该部分除了相应内容之外,还随时通过图文推送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知识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如图2所示。

(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项目开展的前提,本文按照实验难易程度分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三部分。主要囊括了实验设计方法、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对变量进行交叉列表分析、社会人口增长综合实验、社会变迁统计综合实验、社会经济统计综合实验、社会教育统计综合实验、社会情感统计综实合验、社会心理统计综合实验、人力资源统计综合实验、社会健康数据统计实验以及社会交通数据统计实验等方面内容知识。该模块主要介绍应用于实验前的设计与实验后的总结,由于系统计算能力的局限性,尚未开展在线平台实验工作。

(三)课程考核

考核是检验效果的标准,本改革设计了实验小测和课程考核两类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星系统进行辅助。在考試星系统中编辑试题信息(导入试题库)、组建试卷库、确定考试人员名单以及考试设置等后生成一个二维码,当学生点开实验小测之后会出现二维码,学生通过识别二维码即可参加网上测验,如图3所示。

考试星系统提供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问答题五种题型。在本教学改革过程交叉充分使用了五种题型。其中,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为客观题,由系统自动阅卷;而问答题为主观题,由教师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卷评定成绩。

但由于考试星平台上不支持数学公式的使用,该局限性对本课程的深度改革存在局限性,下一步将研究如何挖掘可支持数学公式编辑的考试平台。

考试星系统拥有设置登录模式、测评次数以及刷新试题、答题超时、答题拍照身份验证等防作弊功能,是一款性能较高的学业测评系统软件。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实践效果与评价

在课程改革实施前,教师要对该专业前一个学期的专业课成绩进行采集形成学习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潜力的报告。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学生对本学期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期望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的两个班级进行学习效果对照。对改革班级与非改革班级的考试成绩、前一学期4门专业课程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改革班级与非改革班级在前一个学期专业课成绩、本学期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成绩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本学期改革班级的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成绩较非改革班级平均分提高6.82分。

微信公众平台在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主要以本科生为主,自软件平台建立以后坚持推送消息,在一学期内完成200余人次的课程辅助实验教学任务。在对微信公众平台后台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订阅号推送的阅读量均在逐步增加,说明学生从刚开始的“试一试”心态向“喜欢”心态逐渐转变。意外的是,除了班级学生之外,还有社会人士在不断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说明课程改革迎合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时段统计发现,在实验前、实验后均有大量的读者,说明了学生课前有预习,课后有进一步深化与总结,进而可以说明该改革模式满足了学生需求。另外,关注订阅号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通过发送消息的方式对订阅提出了意见并反馈了自己期望的推送内容。总体上,该订阅号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青睐。值得欣慰的是社会统计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提升。

五、结束语

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是应用型高素质社会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社会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案例设计不当、动手能力不强和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微信订阅号的教学改革模式手段,设计了课程知识、实验设计和教学考评三大模块。实践初步证明了该教学改革手段达到了服务实验教学过程的目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通过对该模式的研究,笔者希望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暂不支持在线实验以及考试星平台、不支持数学公式实验等缺陷使得本改革存在欠缺,下一步将重点研究该方向的解决措施。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J].前沿科学,2008(2):20-33.

[2] 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3-35.

[3] 于金娜.“慕课”与“翻转课堂”在《社会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7(4):54-57.

[4] 王明达,石永军,孔得朋,韦永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2):289-292.

[5] 张迎春.社会统计学研究与实践迅速繁荣[J].统计研究,2012(12):31-38.

[6] 张沁洁.影响文科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若干因素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社会统计学课程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3):19-25.

[7] 张迎春.社会统计学30年发展与若干前沿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1):3-7.

[8] 吕红梅,余红蕊,胡燕辉.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6):59-62.

[9] 唐美玲.实践与反思:对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111-113.

[10] 王丽.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62-63.

[11] 吴克明.《社会统计学》学习方法与要点[J].当代继续教育,1998(1):56-57+60.

[12] 李金华 ,王锦宏.关于《社会统计学》体系的构想[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6):77-79.

[13] 肖立见.论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2(3):42-46.

[14] 魏永峰.走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误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97-9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第2篇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

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

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9、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20、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有三种类型:①现象揭示研究;②关系解释研究;③因果

联系证实研究。

2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分析与综合原则;③交互作用分析原则;④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2、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

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学-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

的过程。

23、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24、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25、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

社会背景。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社会化的影响源:①文化;②家庭的特殊作用;③同辈群体;④学校;⑤媒体。

27、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

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

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的学习过程。

28、角色获得:是指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

与情感。

29、角色改变:人体到成年之后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新问题,随着年龄的变更,社会角色

也在变换。

30、再社会化:成年人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步入社会,经过进一步角色学习胜任了社会各种

角色,但有时由于一些原因,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

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

这就是再社会化。

31、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情感、行动。

32、态度的特点:①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②态度有具体的指向;③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

性;④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33、态度的维度: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34、态度的功能:①功能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

认识功能;⑤对社会理解的影响;⑥记忆过滤效应;⑦激励作用。

35、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①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②知识;③家庭;④群体参照;⑤

文化因素;⑥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36、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其中主要是对人的知

觉。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

37、知觉:对各种负担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

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知。

38、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

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39、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有限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40、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1、社会知觉偏差:

①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

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②近因效应: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

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③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

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

点。

④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

变成了现实。

42、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

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3、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对

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44、内隐社会认知的特点:①社会性;②积淀性;③无意识性;④启动性。

45、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

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46、刻板印象的社会意义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47、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

向性态度。

48、社会偏见特点:①偏见以有限的不正确的信息为来源;②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③有过度内化的倾向;④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49、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

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50、行为原因的维度:内因 外因 稳定性 可控性

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寻求规律,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

息来进行归因:刺激、行为主体、背景。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

51、归因偏差的类型:①基本归因偏差;②活动者-观察者效应;③自我服务偏差。

52、自我图式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提出的。

53、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

理作用):①自我一致性维持 ②经验解释 ③期望定向

54、儿童了解语词中“我”的内涵,用“我”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

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55、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56、波普提出自尊体现在五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57、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58、习得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

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59、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60、双方的情感联系,是从直接接触开始的.

61、人际关系发展阶段:①交往定向阶段;②情感探索阶段;③情感交流阶段;④稳

定交往阶段。

62、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①分歧;②收敛;③冷漠;④逃避;⑤终止。

63、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技术,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

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

技能。

64、人际交往的原则:①真诚原则;②交互原则;③功利原则;④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⑤情境控制原则。

65、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66、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67、助人的决策过程:①帮助需求觉察;②助人意图的确定;③采取有效的措施。

68、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①受助者的特点;②助人者特征;③情境因素。

69、助人行为的培养:①明确责任和增加互动;②示范作用;③主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④助人技能的学习;⑤价值取向的教育。

70、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实际

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71、社会评价和伤害意图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

72、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①文化与侵犯;②媒体暴力③暴力视频游戏。

73、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家庭暴力、校园欺负。

74、如何控制与预防侵犯行为:①移情能力的培养;②成熟个性的培养;③宣泄;④

社会公平的建立。

75、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

方向变化的现象.

76、从众的类型: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77、从众的条件:①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②情境因素;③个体因素④教育和文化倾向。

78、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79、依从行为的原因:①潜在损失危机;②互惠心理;③喜爱和熟悉;④情感。

80、依从诱导策略:①等门槛效应与技术;②低球技术;③留面子效应;④过度理由

效应;⑤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81、典型的逆反心理:①超限心理;②自我价值保护逆反;③禁果逆反。

82、服从:个体与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

为的现象。

83、群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

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84、群体的特征:共同目标、结构和规范、归属感、交互作用。

85、群体的类型:①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③成员群体与

参照群体;④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86、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

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87、社会干扰:他人在场非但不能提高行为绩效,反而会降低绩效的现象。

88、社会堕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现象。

89、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

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0、群体思维: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91、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

就是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

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92、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①社会化强调的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②个性化是与社会化相对的概念。个人的社会共同性是通过个性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体现的,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以及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得到体现;

③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

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有相对一致的期望,在同一个群体中生活的人们,

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带来了人们经验的相似性,由此,人们

发展起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

方面,个体除了有他人相对一致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拥有独特的、难以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这种生活使人们在社会化的同时也获得个性化;

④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两个伴生的、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

个体角度来看,社会化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则使个体具有超越现

实而又推动现实变革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对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

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第3篇

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远不能吸收的信息量,人们的感知于是扁平化。媒介即信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肤浅性就是信息媒介的偏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存所需的信息环境中,必须通过人体五感直接从现实中而非借助于媒介来获取并分析的部分越来越少。在无限量的信息中,人们得以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于是人们便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人们生活在彻底的由符号构成的媒介环境中。

真相的展现不再明晰,而人们却也不再需要其明晰的展现。生产力的增长一旦到了一定的界限,便几乎整个地被由增长来医治增长的顺势疗法所吸收、吞噬。’ ‘与其说是为了增强积极的满足感,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技能不良的个人或集体的支出。’

‘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安全感将是丰盛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公义性的关切重点。也会是稀缺资源、争斗之物、特权象征。

第二章 消费理论

‘真实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 ‘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之上。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平衡是不存在的。平衡是经济学家理想的神话。’ ‘不平等的功能就是增长的本身。

增长的内部自治相对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决定性,是软弱的而且是次要的。’ 人总是在“不消费”一些他们必然获得的一些要素的同时“消费”一些他们不自然获得消费物。

而在消费社会中,被文化化的越来越多,自然的越来越少,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下,往往人们“消费”的要比“不消费”的多得多。因为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应当“不消费”的要素也是被文化化的,于是其应当性就非常可疑。 ‘原始社会特有的集体性的“缺乏远见”和“浪费”是实际的丰盛符号。而我们惟有丰盛符号。在一台巨大的生产机器下,我们捕捉着贫困与不足的符号。 不应该有积累,因为积累一向是权力之源。在赠与和象征性的交流经济中,少而精的财富,是足以能够创造一种普遍丰盛的,因为它不断地从一些人手里传到另一些人的手里。’

‘社会矛盾的解药,不是平等化,而是区别分化。在编码层次上是不可能有革命的——或者说,革命每天都在发生,那就是“模式的革命”,它们是非暴力的而且不影响其他。’

对于异化的声讨就如对于新兴媒体中传统美德丧失的不满一样,是一个伪主题,他们是用上个时代的炮口指向新的时代的“妖孽”。他们的不满反而强化了对手的重要性,在新的时代共谋地成为了消费的一部分。

第三章 大众传媒、性与休闲

‘当技术成为一种神奇的心理实践或一种时尚的社会实践时,技术物品本身就变成了摆设。’’

内容无真伪,背后结构(媒介)才有关真相。

‘广告意群是一种重复的命令式,寻求通过实践来促成反复叙事式的重复。消费者通过其购物所作的只是使神话事件神圣化。’

近乎催眠(?)的大众媒介环境中的事件自我达成。真伪之辨于是也丧失了神圣性。 ‘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必须对它进行救赎。’

结论 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以及一切尚未被“丰盛”包围的人们,面对本书中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一定会多少觉得作者带有小资请调故作愤慨的滥用感性同情,就像吃饱撑着没事干的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极端环保主义者。曾经有过一个萨特大力鼓动年轻人反叛,却在面对前来询问下一步行动的年轻逃兵时一边无可奈何地吃惊,一边尴尬地说他实际上不鼓励真的违抗国家发令。然后在政府追究造反人员煽动责任时,煽动者萨特凭借自己的声望逍遥法外并且真的趁机度假避难,而他的秘书则被以煽动总头目的罪名关进大牢。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真理、一切理论都是情境性的。而本书所阐述的批判性理论,则是生效于本书所描述的社会中的。

面对一个理论或叙事的时候,我们经常带有一种统一性整体性完备性的期望。比如它关注底层,就会批判其应当多关注中产阶级,它关注水平量对比,就会批判其应当多关注纵向的结构性;关注底层的理论,会批判它没有全局观,关注中产阶级的理论,会批判它是矫情的无病呻吟。特别在中国这种复杂而层次差异巨大的社会中,这些批判更多,因为不可能有一种具体理论能够解决所有这么多层面的问题。

消费这一观念的关键化就给人了新的视野。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阶段,其逻辑就在资本逻辑之内,同样处于资本逻辑的我们就应当能从一些生产为本的误区和认识中转向消费为本的认识。例如对于生活水平的衡量,至少得从人均收入改成人均消费力(购买力)。而其社会系统的结构主义阐述也能让我们认识到,仅仅从增加收入、提高平均生活水平的角度想要完成真正的社会平等或者丰盛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权力秩序的稳定使得金字塔分布不可能真的被平面化或橄榄型化。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科层化的社会秩序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科层差异也会被文化化为一些可供符号。应当是靠觉悟来快乐劳动的平等的共同富裕的大众,实际上却是靠着无尽的被规训了的欲望,痛苦地追求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平等”的享受,在内爆的消费社会中,痛苦交替

狂欢。

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第4篇

人格是先天与后天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学校与社会文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意识,个体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

前意识,没有浮现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外部环境,道德规范内化。超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活动。二是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三是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美的人格。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被称为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成为力比多。

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死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毁灭性行为。 人格发展即性本能的发展。

发展阶段:1.口唇期,出生到一岁。2.肛门期,一到三岁。3.性器期,三到五岁。恋父恋母情节。4.潜伏期,六岁到青春期前。5.两性期,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停滞现象,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

退化现象,指个人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现实焦虑是人对一个真实的外部威胁的反应,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本我冲动突然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而产生的反应,其危险在于自我可能会失去对不被接受的本我愿望的控制。

道德焦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疚,羞耻感和罪恶感,即良心的谴责。

防御机制用来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险,焦虑和不愉快,是自我调整本我和外部实现冲突的一种功能。

主要的防御机制类型有:1.压抑2.投射3.反向形成4.转移或代替5.合理化6.否认7.升华 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临床领域:1.个体心理治疗2.儿童治疗3。家庭治疗4.催眠。

健康人格:一个人要想创造性地工作,就应该能够忍受挫折与困难,因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一个人要建立亲密且真爱的关系,也需要个体具备许多良好的人格特性。文化领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是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弗洛伊德的思想,从上个世纪至今,一直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广泛低影响着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学低几乎整个文化领域。 弗洛伊德的理论评价:学术贡献:1.了潜意识,扩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对性的研究,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3.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4.精神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对心理治疗而言。 理论缺陷:1.对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2.过分夸大“性在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动力作用。3.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忽略能动作用。4.方法的严谨性受到质疑。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

原型是对某一个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任务,某个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

人格面具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机能表现。

阿尼玛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特征。 阴影是指潜意识中负向的一面,或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词语联想技术,通过被试对词语的联想内容以及反应时,皮肤导电频率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探测隐藏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

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所以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是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阿德勒的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需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是纯粹虚幻,不可能实现的。

“基本焦虑”是一种肚子面对严重问题而完全无助的感受。 “基本罪恶”是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 “基本敌意”,父母如果经常表现不恰当的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的无力感。 神经症理论:产生根源:焦虑和敌意 判断标准:心理和文化双重标准。

神经症需要1.对关怀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2.对支配起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3.对权利的神经症需要4.对剥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5。对地位和尊严的神经症需要。对自我崇拜的神经症需要7.对非凡成就和个人野心的神经症需要8.对限制自己人生的神经症需要9.对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神经症需要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人格:1.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2.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3.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 人生取向:1.自谦2.夸张3.退却

神经症冲突:1.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2.行为方式的冲突

弗洛姆的人格类型:1接受型

2、剥削型3.囤积型4.市场型5.官僚型6.建设型 当我们回归自我,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独自面对巨大的责任,于是个体陷入难以承受的无助和孤独的状态,发现自己其实无比的渺小。面对这种感觉,弗洛姆认为人们可能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逃避自由,另一种是走向“积极的自由”。

逃避自由的机制有三种:1.独裁主义2.毁灭3.自动从众

同一性包括四个方面:1.个体性2.整体性和整合感3.一致性和连续性4.社会团结性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1,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感4.潜伏期:勤奋——自卑5.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疏离7.成年期:生产——迟滞8.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华生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只要对环境有足够的控制,心理学家就可以把儿童塑造成他想要的任何成人。 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即经典型条件反射下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出现的情境下发烧的有机体行为。

泛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行为反应,而且也可能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

分化,是指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由于正强化物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 由于负强化物的消失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

在一个行为之后给予一个厌恶刺激,结果该行为在将来再现的可能性降低,为正惩罚。 在一个行为止呕撤除了一个原来存在的愉快刺激,导致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叫做负惩罚。

斯金纳的理论应用:1.行为评估2.行为塑造3.行为治疗(代币制,生物反馈法) 内驱力是促使有机体行为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

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基本需要,缺失性需要。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

需要的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 在满足高层次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以此类推。

这些需要是相互练习的,并且组成了一个优势层次。人总是不断被各种需要所困恼,是不断需求着的动物,除了少数时间外,很少能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努力变成他能成为的样子,是最高动机的实现,如潜能的充分发挥,超越自我,对某一失业忘我献身的人。

高峰体验,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满为的体验。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说 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技术

(三)治疗条件:1.真诚一致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3.设身处地的理解

(四)治疗结果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 特质的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不同的刺激以相的方式进行反应。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它们。5.特质具有独特性。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特质类型: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 个人倾向:1.首要倾向2.中心倾向3.次要倾向 奥尔波特的动机理论:

个人的人格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 1. 完备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1)动机的当前性(2)动机的多元性(3)动机的认知特征(4)动机的具体性 2.机能自主。任何习得的动机系统中,其含有的动力不是该习得系统发展时原有的动力,就可称为机能自主作用。机能自主性有两个水平:持续机能自主与统我机能自主。

卡特尔的心里元周期表(课本407页)

特质

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

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

环境特质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成因理论

1. 学习因素2.社会文化3.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1.外向——内向维度2.神经质——稳定性维度 3.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艾森克的人格的生物学基础:1.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2.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3.荷尔蒙和精神质4.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 艾森克的理论应用: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

(一)暴露疗法

(二)系统脱敏法

(三)示范法

大五模型: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大七模型:负价一:虚伪浮夸。正价:严谨负责。负价二:浅薄无能。内向负情绪:多愁善感。外向正情绪:热情可爱。外向负情绪:爆操易怒。内向正情绪:我行我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第5篇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

一、①公共政策是面向一般公众的(社会政策)面向弱势群体系特殊公众的。 ②(政策)一词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

③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政府或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

④政治特点是(有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规则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结合)。

⑤所谓(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⑥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⑦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大类。

二、

1、社会政策起源于欧洲,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2、社会政策特点①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③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④坚持福利性的原则。⑤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3、“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

4、社会政策以国家干预的方式去满足下层居民的需要而社会工作则以民间行动的方式去实现相似的目标。

5、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间的关系是:二者有共同目标、共同原则以不同方式运行,但又密切关联的两个行动体系,从制度和组织体系看二者同属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从功能关系上看二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

三、

1、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策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

2、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关系:①社会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社会政策的规则体系。②法规规范着社会政策运行的全过程。③社会政策行动是制定,实施和个性相关法规的过程。

3、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差异,政策与法规常常也不完全对应。①各种社会政策的法制程度也有所不同。②各国社会政策与法制化的关系不同。③具体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常常不一一对应。

4、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社会政策的基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础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5政府制定各种社会政策是最基本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为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及社会运行及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它分为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两方面。

6、政府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7、人的需要的特点:①社会性特点②发展性特点③多样化特点④刚性与弹性特点。

8、社会整体需要含义:是指为了维持必要的社会整体的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达到的条件。

9、社会整体需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①是社会的整合。②维持必要的社会秩序。③社会稳定④发展的需要。

10、社会政策与社会整体需要的关系:①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②通过社会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整体需要。③社会政策在满足整体需要过程中也有其局限性。

11、社会问题含义是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2、社会问题特点: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社会性④过程性。

13、社会问题主要包括:①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③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④社会歧视问题⑤健康与疾病问题⑥居住环境中的问题⑦其他各种社会问题。

14、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①解决社会问题是政策的职责②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政策基本目标之一。③从具体行动上看社会政策行动通过公民参与和民主程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④社会政策采取必要立法形式和行政手段。

⑤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可以进行社会资资源的重新配置解决社会问题。

15、社会政策目标:①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16、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各国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之一。

17、所谓“社会政策的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领域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8、社会政策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

19、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手段包括(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

20、社会政策基本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原则③社会保护原则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原则。

21、当代社会政策是:(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行动体系,包括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和内容体系)。

四、

1、我国现阶段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①国家法律②行政法规③国务院部门规章④地方法规⑤地方政府规章⑥其他规范性文件。

2、各种法规、法律和规章之间的(效力和约束力)程度是不一样的。

3、行政一般指政府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社会行政是指政府机构执行社会政策中的制度组织与行动体系。

4、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①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②政府计划体系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③政府及社会组织体系在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5、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手段在各项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度和实施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作用和意义上不尽相同。

6、当代社会政策是组织化的行动体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都可以一定的方式与社会政策发生关系。

7、组织和群众包括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和邻里等)互助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向全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属于公共性服务。

8、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①社会保障政策②公共医疗卫生政策③公共住房政策④公共教育政策⑤劳动就业政策⑥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⑦社会政策其他内容。

9、全世界范围看大规模的社会政策行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0、西方社会政策实践的发源可追溯到1601年的英国《伊丽沙白济贫法》。

11、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医疗保险法》规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保险,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19世纪未20世纪初欧洲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12、英国于1942年提出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贝费里奇报告,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实施“福利社会”社会政策体制最早的国家。

13、英国也是受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14、一些理论家和政法家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模式,试图在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体制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之间寻找一个能够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间性福利体制。

15、过去较长时期我国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的概念。

16、近年来,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后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正面临新的调整和发展。 17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基本趋势

①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②确立社会政策的目标体系③优化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④加强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中的行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一、

1、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①政府和民间组织构成了这一行动主体的核心要素。②社会政策还涉及目标群体的问题③社会政策亦离不开特定的资源系统,没有资源系统的支撑社会政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④相互作用构成为一个整体,通过一定的机制发挥作用。

2、社会政策主体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社会政策有不同的立体,它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

3、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是: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

4、政府作为社会主体的角色主要表现为:①政策制定者②政策实施者③资源提供者④政策管理者⑤政策教育者。

5、民间组织主要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有关的非营利组织。

6、民间组织的特点:①非营利性②自治性③开放性④可塑性。

7、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有:①参与和实施者②合作伙伴③政策咨询者④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8、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具体实施对象,也可以说是社会政策的受众或受益对象。

9、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依赖性、能动性。

10、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分为两种:①一般性对象也就是全体国民或公民②特殊性对象也就是某一部分或特定的国民或公民。

11、社会政策的资源:就是满足政策实施社会政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2、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是指政府或民间组织等行动者策划,调集和筹措社会政策运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策略与方式。

13、政策一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调动社会政策资源①征税②专项收费③征收社会保险费④发动与利用志愿者服务。

14、民间组织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之一,民间组织在参与和实施社会政策过程中资源的调动方式主要是通过私人捐赠公共募捐和发动志愿者参与等方式。

15、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涵养了社会政策的所有环节而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则是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也就是指社会服务提供的方式。

16、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二、

17、社会政策的制定包含:政策的必要性实施政策的可行性和策略,对社会可能的后果进行预测和估计,社会政策的可能后果与效果等。

18、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②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③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④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⑤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19、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①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②政府资源的限制③政常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④社会成本的考虑⑤社会事件的影响⑥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

20、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包括:①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②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③设计社会政策方案④社会政策的实验⑤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

21、社会政策的文本还需要经过公布和宣传的环节,最后才进入实施阶段。

22、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主要包括:第一确定实施的具体细节和主要步骤。第二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第三社会政策各个环节行动的实施程序。第四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22、在社会政策的实施细则里一般都需要说明社会政策对象的资格,评价方式福利项目和服务的标准政策对象或政策受益人的责任和权利等。

23、社会政策的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人力安排物资准备资金调拨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立。

24、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本着以下一些原则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①资源配置要与政策目标相一致②资源配置要能够支撑完成社会政策所规定的任务和服务水平。③社会政策实施中的资源配置要考虑社会需要,要能够保证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④资源配置要考虑政策行动的效果。

25、建立有效的服务传递机制是保障社会政策高效率运行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26、建立有效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①要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②要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要确定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④在社会服务提供中要建立各种规范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7、社会政策评估是应用性的研究活动,注重对政策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解释和预测。

28、对社会政策评估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基本要求:①要明确评估的内容②要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③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式。

29、社会政策评估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取得了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0、在对社会政策方案的评估中,主要内容包括: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31、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社会政策评估标准包括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社会政策评估标准还包括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32、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包括:①定性研究方法②定量研究方法③整合的研究方法。

33、整合的研究方法特点是:更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费时费力,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34、社会政策的评估方法分为:个案评估制度分析比较分析三种主要类型。

35、社会政策的变动包括一般的调整也包括政策的改革和终止。

36、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①社会政策决策的错误或失误②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偏差③社会政策外部环境的影响④政府的组织结构或政党的变化⑤公众的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等。

37、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宏观调整、中观调、微观调整。

38、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①指导理念或方针的调整②决策架构和方式的调整③实施方式的调整④政策周期的调整⑤政策内容和目标的调整。

三、

1、社会工作者在制定阶段通常扮演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在实施阶段通常扮演服务提供者和行政传递者角色。

2、对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来说,政策议题本身切合实际,反映社会的状况和需要也包括建议的政策方案较为可行,对解决有关问题有作用,还包括对其他相关情况的分析了解比较全面准确,从而使决策者能得到有价值的参考等。

3、社会工作者常被称为助人工作者。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一、救助政策法规大体分为三类:①因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政策法规②专项救助政策法规③临时救助政策法规。

1、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条例》。

2、城市低保的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生活保险标准的居民③在职工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邻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④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家庭成员收入是确定城市低保对象的关键。

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策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工作。

5、城市低保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策列入财政预算。

6、对城市低保标准作出了一般性原则规定,即城市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7、城市低保金申请,审批和发放应遵循以下程序:①申请②审批③发放。

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提出了如下城市低保的监督复核机制:①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低保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涵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②对经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③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管理审批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低保金的手续。④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检查。⑤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

9、1994年即颁布实施了《农村五保养工作条例》后于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

10、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①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②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③提供符合基本住条件的住房④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⑤办理丧葬事宜。

11、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不得低挡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三、

1、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于2003年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5年有关部门的颁布了《关于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

2、《城市医疗救助意见》指出,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另一类是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3、《城市医疗救助意见》规定,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的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

4、城市医疗救助遵循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的原则。

5、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和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6、城市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须遵循以下程序:①申请②核查③审批。

四、

1、建设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次年实施了《城镇最低收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2005年又发布实施了《城填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廉租住房》。

2、《廉租住房管理办法》首先阐明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原则,即应当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根据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状况合理确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镇最氏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60%。

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可以采取三种保障方式:即租赁住房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

4、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申请家庭人均收入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②申请家庭人均现住房面积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面积标准。③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④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⑤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规定的其他标准。

5、申请人为非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策(简称受理机关)提出局面申请。

6、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审核决定。公示期限为15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0日内完成核实。

7、关于退出:①未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的②家庭人均收入连续一年以上超出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的③因家庭减少或住房面积增加,人均住房面积超出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住房标准的④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⑤将承租廉租住房转借转租的⑥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居住的。

五、

1、援助对象:经济困难的公民,我国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法律援助条例》。

2、被告人是视力听力语言有障碍的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授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3、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机构。

4、《法庭援助条例》对法律援助的实施作出了如下规定:①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开诞10日前。②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开诞3日前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的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⑤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授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⑥法律援助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

六、

1、我国在2003年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同时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我国于2006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地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3、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的形式主要为救助站救助。要求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要求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4、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处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5、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①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食物②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③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④帮助与其亲属或者在单位联系⑤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6、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的程序:①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提出救助需求②救助站核实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③救助站决定是否实行救助并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及时它排救助。④终止救助。

7、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有:①注意流浪未成年人预防工作②保证流浪未成年人基本生活需要③强化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管理④注重流浪未成年人教育。⑤努力促使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⑥打击幕后操纵和利用未成年人进行违法活动的犯罪行为⑦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

8、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①统一认识,加强领导②建立健全政策法规③建立流浪未成年人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④提高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七、

1、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和程序:①调查荒情②上报需救助的情况③核查评估分析调查摸底情况并制定救助计划④申请办理和拨付救灾资金⑤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⑥监督检查⑦效果评估。

2、接到地(市)级民政部门灾情报告后的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布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当出现重大灾害或民政部门启动应争响应时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

告制度,灾区省级民政部门应于每日15时前上报前24小时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当民政部进入三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每4小时需要向民政部门报告最新灾情,当民政部进入二级和一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每2小时需要向民政部上报最新灾情。

3、接到省级民政部门灾情报告的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编发《重要灾情》向国各院报告并送有关部门。必要时编发《中国灾情信息》,向国际社会通报情况。

4、及时启动本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救助措施,确保24小时内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

5、灾害应急民政部应做好以下事项:①救灾应急工作②救灾应急资金的拨付两部在3天内完成拨付③及时调拨救灾物资。

6、灾害过程结束后在15日内完成核定工作,并建立因灾倒房和恢复重建帐,真写分乡镇的汇总统计表,并将分乡镇的汇总表上报地级民政部门。

7、在接到县级民政部门报表后7日内,组织专门人员对重灾县进行抽查。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

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或者由于年龄性别的原因,或者由于身体精神或智力的缺陷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策法规的特别保护。

一、

1、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我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以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以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2、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000年的出台的《中共中央国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确定了21世纪初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3、我国老年人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4、家庭赡养与抚养还对老年人的住房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所有权,以及继承权等作出了相应规定。

5、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是三项基本内容,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老有所养。生活保障权、健康权、文化教育权、生生照料权等权利。

6、获得物质帮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老人和扶养人的(或者赡养人和扶养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即三无老人。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

7、老年人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作出了规定:①国家和社会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②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③国家和社会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8、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从宏观的角度看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加强法制建设②积极开展维护才能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权益法工作。③健全法律援助制度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9、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方式方法:①有关部门保护②司法保护③有关组织保护。

二、

1、本节将主要围绕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阐述妇女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方法。

2、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利。

3、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重视培养,选拨女干部担任领导成员。

4、文化教育权利包括:①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②针对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地的实际困难,政府,社会,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发展。③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5、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①主管部门保护②司法保护③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保护。

6、司法保护包括:①立法保护②司法和执法保护③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④法律服务的援助。

7、我国早在1991年即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07年正式实施。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国家有责任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政府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帮助父母或法定扶养人实现此项权利,并在需要时提供物质援助和资助方案。

9、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包括: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

10、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改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1、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①工读学校矫治②司法矫治③包容。

12、监护人的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维护孤儿的合法权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13、安置孤儿的形式:①家庭养育②集中安置或家庭寄养③收养④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安置⑤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安置。

14、相关部门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职责包括:①财政部门职责②发展改革部门职责③卫生部门职责④教育部门职责⑤劳动保障部门职责⑥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责。⑦公安部门职责:⑧司法部门职责⑨建设部门职责⑩民政部门职责⑾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职责。

15、民政部门职责包括:①加强协调指导②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③建立健全孤儿福利服务工作网络④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散居孤儿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四、

1、根据2006年12月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平均每5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1990年颁布1991年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

2、康复权包括:康复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当组织的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3、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康复权②教育权③劳动权④精神文化生活权⑤社会福利权⑥环境友好权

4、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5、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有:①加强立法建立并逐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②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用法律手段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③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④加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制宣传工作。

第五章我国婚姻家庭政策法规

家庭是:①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②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③也是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

1、《婚姻法》是中国在婚姻家庭方面最重要的法律,现行的《婚姻法》是2001年4月28日颁布实施的《婚姻法(修正)》对1980年颁布实施的《婚姻法》

2、结婚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

3、结婚的特征是:一是结婚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异性男女,同性不能结婚,二是结婚的行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结婚行为的后果是确立夫妻关系。

4、男女双方结婚需要具备的条件: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5、结婚的必备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是婚姻自由原则的体现,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6、结婚的禁止条件:①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一是基于优生学的需要二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要求②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主要指严重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和重大性病且有传染性的疾病,此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7、夫妻关系是家庭生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8、夫妻关系的性质是:分为夫妻人身关系和夫妻财产关系,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人身的关系。

9、夫妻人身关系包括:①夫妻双方都有独立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③夫妻的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10、夫妻财产制在总体上是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相结合,在法定财产制中是共同财产制与个人特有财产制相结合。

11、夫妻财产关系:①法定财产制在夫妻没有对财产作出有效约定的情况不适用②约定财产制是夫妻应用协议的方式。

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④收养只限一名⑤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年龄差距要超过40岁⑥父母优先原则。

20、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收养登记的程序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步骤。

21、收养的效力是:收养的拟制效力和收养的解消效力。

22、收养解消效力:收养成立后,养子女与其生父母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父母子女,其原有的权利义务已因收养的成立而解消。但是,他们还是自然意义上的父母子女,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婚姻法关于直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规定,同样地适用于养子女和生父母。

23、收养关系解除的条件:①收养人与送养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基于有利于未成年抚养成长和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养子女成年之前,收养人不得单方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与送养人双方协议,而且征得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②收养人不履行收养义务,侵害被收养子女合法权益,送养人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③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可以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24、收养关系解除的程序:可发通过行政程序,即收养登记机关解除,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即到人民法院起诉。

12、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关系,通过人工生殖技术产生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13、父母对子女的权利与义务重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保护、管教的权利与义务。

14、子女对父母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是指在物质上供养,扶助是指在精神上扶助,是无期限的,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不得以放弃继承为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15、《婚姻法》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女有抚养义务;孙子女、外孙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祖孙是第三顺序的继承人,兄长对弟妹有扶养义务,弟、妹对兄、姐有扶养义务,兄弟姐妹是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16、离婚的指导思想是: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

17、协议离婚的条件:①双方当事人必须有合法的夫妻身份②双方应一人必须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本人亲自到场办理离婚登记③双方当事人必须都自愿同意离婚④双方当事人必须对离婚后子女扶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

18、诉讼离婚的条件有: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

19、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是: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②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家庭成员③配偶一方面因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④因感情不和分居年满两年的⑤其他原因导致感情破裂的情况,另外《婚姻法》还规定,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20、关于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①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需得到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②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的一年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21、《婚姻法》对相应的救助措施的规定:①共同财产的分割原则,照顾妇女及子女利益的原则及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照顾女方及子女的利益对于无过错一方应适当多分②共同拥有住房的处理原则③离婚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理原则④离婚时的经济补偿制度。这一制度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用分别财产制的双方。对广大妇女更加有利,体现了法律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肯定与公平的理念。⑤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⑥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探望。

22、共同拥有的住房问题的处理“①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②照顾女方、照顾残疾或生活困难的一方。③照顾无过错一方离婚后另一方无房可住的法院可调节或判决或其暂时居住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

23、结婚登记是指申请结婚的男女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登记获准登记。

24、办理婚姻登记的程序办为申请审查和决定三个阶段申请结婚登记时当事人双方应当出具户口簿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对双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签字声明。

25离婚登记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和决定”。

1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之后其遣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有效遗嘱无偿转移给其近亲属所有的法律制度继承发生于近亲之间1985年颁布并实施了《继承法》。

2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3、《继承法》对法定继承的准则的五项规定:①男女平等②按顺序继承准则③均等准则④照顾准则⑤互谅互让协商处理准则。

4、平均产等分割遗产的情形:第

一、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能力的继承人分割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第

二、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第

三、有走后门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 。

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6、遗嘱继承人要得以实施必须满足实质要求和形式要求的基本要求 。

7、遗嘱的实质要求:①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地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遗嘱能力不能设立遗嘱②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③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④遗嘱只能处分遗嘱人的个人财产 。

8、遗嘱有五种形式: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和口诉遗嘱。

9、《继承法》对遗嘱赠的基本要求作出了如下规定:①遗嘱人必须有遗嘱能力即有能力处分自己死后的财产②遗嘱人所立的遗嘱内容必须合法③遗嘱必须符合形式要求④受遗嘱赠人必须是遗嘱发生效力时的生存之人⑤须受遗赠人未受遗赠权⑥遗赠的财产须于遗嘱人死之时属于遗产范围⑦遗赠人的履行是可能而且合法的。

10、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①公民的房屋收入②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③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畜④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⑤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⑥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⑦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11、《继承法》对公民的遗产处理的规定:①继承人的放弃与接受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应对是否接受遗产作出较为明确的意思表示要么接受要么放弃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赠的表示②先还债后继承原则超过遗产实价值部分的债务和税款不受法律保护③照顾胎儿和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原则④无人继承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三、

12、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法律行为。

13、收养的意义:第一可以使丧失父母的孤儿,因特殊原因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在养父母的培养教育之下,完成正常的社会化,得到健康的成长;第二,通过收养,使那些没有子女或丧失子女的人,在感情上得到慰藉,使养父母在晚年时老有所养,享受天伦之乐;第三,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相对有限,因此公民的收养行为可以使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四,可以弘扬社会成员间相互扶助的道德风尚,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完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14、我国在1991年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现行的《收养法》是于1998年通过,1999年实施修订版。

15、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1)被收养人条件;(2)送养人条件;(3)收养人条件。

16、被收养人条件:不满14周岁①丧失父母的孤儿②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③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17、送养人条件:①孤儿的监护人②社会福利机构③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18、收养人条件:①无子女②年满30周岁③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④未患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19、六项收养准则是:①自愿。收养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还应争得被收养人的同意。②夫妻共同收养③夫妻共

25、办理收养关系解除登记的机关是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收养登记机关在收到解除收养关系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

第六章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

1、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行刑方式,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是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青少矫正制度。1979年颁布的刑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逐渐发展,相关的法规逐渐完善。2003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3、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罪于社会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限期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4、社区矫正的内容是: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5、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

6、社区矫正的特点是:社区矫正的福利性、社会性、专业性。

7、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外,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

8、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包括:①被判处管制的②被宣告缓刑的③被暂予监外执行的④被裁定假释的⑤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把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9、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时间的人身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并依靠社区群众监督与矫正的刑罚方法。

10、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11、社区矫正的任务是:行刑、矫正、安置救济。

12、社区矫正的内容是:行为督导、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

13、社区矫正涉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等多个相关部门。

14、人民法院的作是司法解释。人民检查院的作用是执行监督,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是组织有关单位、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的作用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

二、

1、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2、人民调解的概念: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

3、人民调解的性制裁: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

4、目前我国人民调解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是1989年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5、人民调解,形成了城乡村(居)民委员会设调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设调解小组,每十户设一名调解委员会或纠纷信息员,调解组织基本形成镇(街)调委会一村(居)调委会——调解小组的三级调解网络。

6、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

7、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是:①依法调解原则,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②自愿平等原则③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8、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是从人民调解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调解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和行为准则,表明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主性、自治性和法制性。

9、人民调解的程序:①受理纠纷②调查研究③进行调解④结束调解

10、申请调解需要的条件:要有明确的申请调解人,要有具体的调解要求,要有提起申请调解的事实根据,申请调解的纠纷必须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管和管辖。

11、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申请受理,主动受理。 主动受理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基本来源和重要形式。 受理纠纷的第一道程序是:登记。

12、结束调解的两种情况是:是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二是经过反复协商不能达成协议,调解不能成立而结束调解。

13、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①不得徇私舞弊②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③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④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⑤不得吃请受礼。

14、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工作的组成部分。

15、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命令和司法强制的权力,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人民内部纠纷,只能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

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

1、1988年就颁布了《军人抚血优待条例》

2、复员军人指:在1954年10月31日之前入伍,后经批准从部队复员的人员。

3、退伍军人指:1954年11月1日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以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持有退伍或复员军人证件的人员。

4、死亡抚血的对象: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遗属依照规定享受抚恤。

5、我国现役军人的死亡性质分为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三种

①烈士: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为烈士:对敌作战死亡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前因伤死亡的;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致死的;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或者参加处置突发事件死亡的;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实验死亡的;其他死难情节特别突出,堪称为后人楷模的。另外,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

边海防执勤或者抢救灾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烈士对待。

②因公牺牲: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其他因公死亡的。此外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

③病故:现役军人除因公牺牲种类里面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现役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

6、死亡抚恤的类型:一次性抚恤金和定期抚恤金。

7、一次性抚恤金给予的形式:货币形式

8、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标准: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烈士80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病故20个月工资。

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民政部门按下列比例增发,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立一等功的增发25%,立二等功的增发15%,立三等功的增发5%。

9、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顺序:发给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二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

10、定期抚恤金是:按月给予的抚恤金。

11、遗属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烈士遗属、因公牺牲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12、定期抚恤金的发放及终止: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从批准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之日起发放,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

13、残疾抚恤的对象: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

14、因战、因公致残,残疾等级被评为一级至十级的,均可享受抚恤,因病致残,定为一级至六级的,方可享受抚恤。

15、现役军人的残疾性质:分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和因病致残三种。

16、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①《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残疾军人的抚血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②优抚安置不低于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③转业士兵安置由当地政府按不低于当地生活水平。

17、残疾军人的抚恤金待遇情况:①残疾军人死亡,其遗属享受的抚恤待遇。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②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③配制辅助器械,退出现役的由省级民政部门负责解决。

18、供养终身的两种方式:集中供养和分散安置。

19、对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发给护理费,标准的: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 30%。

20、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享受的交通优待:残疾军人享受减收正常票价50%的优待。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和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21、优抚对象及其子女享受的教育优待:①义务兵和初级士官退出现役后,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②残疾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寂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

一、二类岛屿与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报考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③接受学历教育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助学政策,现役军人子女入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

22、优抚对象享受的住房优待由地方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二、①安置一般是指对特定对象(如退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无军藉退休退职职工)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

2、士兵包括:义务兵和志愿兵,义务兵服现役的期为2年。 退伍义务兵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人员。

3、服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前退出现役的,第一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的,第二,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以及精神病患者治疗半年未愈的。第三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第四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以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第五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4、退伍义务兵安置的原则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退伍义务兵安置的方针是:妥善安置,各得其所。

5、退伍义务兵原工作单位已撤销或合并的,由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没有上一级机关或不存在合并的单位,一般由当地人民政府与其他退伍义务兵一并安置。

6、士官退役的条件:①服现役满本期规定的年限,未被批准继续服现役的②服现役满30年或者年满55岁的③军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④国家建设需要调出军队的⑤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本人健康状况不适于继续服现役的。

7、士官退役包括:复员安置、专业安置和退休安置

8、退役士官复员安置的规定:复员安置的条件和复员安置的办法

9、复员安置的条件:①服现役满第一期或者第二期规定年限的②符合转业或者退休条件,本人要求复员并经批准的。

10、复员安置的办法:①农村入伍的初级士官服现役期间,保留承包土地、自留地,中级以上士官复员后没有承包土地,自留地的,重新划给,农村入伍符合转业条件的士官,本人要求并经批准作复员安置的允许落城镇户口②城镇入伍的复员士官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11、关于转业安置的条件:①服现役满10年的②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未满10年,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⑤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

12、关于退休安置的条件:①年满55岁的②服现役满30年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

第八章 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

一、

1、农村组织法1998年开始实行,城市组织法1989年开始实行。

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两大类。

3、居民委员会的职能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

也希望在它在社会管理运作中,在城市公共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职能,发挥特有的作用,这又使得它的任务还有一个方面是涉及协助政府或其他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承担一些相关事务。

4、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②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③调解民间纠纷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⑤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⑥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要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居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在多民族居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监督和教育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即社区矫正工作。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人会。

6、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的选举: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为三年,三年一次。

7、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有三种:一是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产生,二是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这可以称为严格的直接选举办法,三是由每个居民小组先选举出2-3名代表,再由他们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各负责人。

8、居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等。

8、居民会议是:居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9、居民会议的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年满18周岁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

10、居民会议的职权:①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②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③讨论制定居民公约④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以及工作经费和成员生活补贴费的补助。

1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2、村民委员会的性质:①基层性②群众性③自治性

13、村民委员会的核心职能是实施村民自治

14、村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

15、村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工事务和公益事业②调解民间纠纷③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④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16、村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是:①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相关服务保障②资源财产管理和保护③自我教育④社区矫

17、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1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都由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选举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组成。

19、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程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民名单公布,侯选人提名投票公布结果。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方法: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秘密写票。 20、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21、村民会议的职能:①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这主要属于监督方面的职能②讨论决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这属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③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这是管理方面的职能④表决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这是民主选举方面的一项职能。

22、村民会议的组成:由本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的召开:应符合两个条件之一,或者有本材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的决策: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

村民会议的召集: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三、

1、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主要的政策文本。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3、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是: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4、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服务社区居民

5、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要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衡量社区建设成效好坏的标准。

6、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

7、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第九章我国民间组织管理及公益慈善事业促进政策法规

一、

1、三类社会团体包括:参加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2、成立社会团体具备的条件:①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②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③有固定的住所④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⑤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⑤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3、除上述六项条件外《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还对社会团体的名称作出了规定: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4、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5、成立登记社会团体的程序为:①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②登记管理机关审批筹备申请③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④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⑤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6、申请筹备:发起人要经过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才能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筹备申请,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筹备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和身份证明等文件。

7、收到上述筹备申请书等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筹备的决定。

8、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和机构负责任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成立登记

9、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休法人登记证书》

二、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二是、这些举办者所利用的资产主体为非国有资产三是、这种社会组织所从事的是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

2、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四种类型:①企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②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社会组织③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④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3、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①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②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③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④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⑤有必要的场所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应当符合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三设立蒙基金会的条件:①为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②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③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④有固定的住所⑤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理事为5—25人一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开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和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表决

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3、下列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表决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为有效:①章程的修改②选举或者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③章程规定的重大募捐投资活动④基金会的分立合并。

4、《基金会管理条例》①基金会组织募捐接受捐赠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的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②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③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④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的原则实现 基金的保值增值⑤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一年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公事章程规定的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半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⑥基金会开展公益资助项目应当向社会公布所开展的公益资助项目种类以及申请评审程序⑦基金会可以与受助人签订协议约定资助方式资助数额以及资金用途和使用方式⑧基金会应当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⑨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

5(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6、《公益事业捐赠法》指出捐赠人包括(境内外)的(自然人人或其他组织)

7、《公益事业捐赠法》捐出受赠人包括(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8、捐赠财产的管理与使用:①对捐赠的确认②对捐赠财产用途的规定③对立报告制度④捐赠人的管理权和受赠人的责任⑤管理成本的标准。

9、对捐赠者的优惠政策包括①对企业捐赠的所得税优惠②对个人捐赠得税优惠③对境外捐赠物资的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的优惠④对于捐赠的工程项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优惠。

10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

11、支持社会办慈善福利机构推进社会福利化进程采取民办公县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

1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成效的慈善活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推动灾民救助孤儿救助扶残救助安老救助医学救助等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13、发行中国福利彩票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

第十章我国劳动就业及失业保险政策法规

1、我国2007年通过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①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得请劳动的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劳动者义务:①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4、《劳动法》提出了国家和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责任:①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举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③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人经营实现就业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5、《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招工作出了明确规定:①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②女孩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③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④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6、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7、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自用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

8劳动合同分为国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三种合同。

9、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其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③违返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④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10、劳动合同内容包括(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两部门。必备条款: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⑨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条款:主要有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①试用期期限,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1次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②试用期工资的最低水平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③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在试用期中除《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

11、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协商解除和法定解除。协商解除是指:协商一致,法定解除有即时解职,预告辞职即时辞退,预告辞退。

12、劳动者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

13、带薪休息时间有法定节假日,年休假,探亲假、产假、婚丧假等。

14、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①人员限制,对怀孕7个月以上或有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女职工,不得延长工时。②长度限制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常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二、

1、我国于2003年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2、工伤认定涉及应当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种情况,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有: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②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 要到事故伤害的。③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④患职业病的。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视同工伤的有: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③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不被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有:①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②醉酒导致死亡的③自残或者自杀的。

3、生活自理障碍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4、工伤保险待遇分(工伤医疗待遇,因公伤残待遇和因公死亡待遇)。

三、

1、我国于199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2、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可分为:调节机构,仲裁机构和司法机构,我国的有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

3、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实行(协商、调节、仲裁、诉讼)。

4、仲裁的范围:①发生争议后,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委员会的。②发生争议后,本企业没有调解委员会的③发生争议后,经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节不成的。

四、

1、领取失业保险的条件:①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②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③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条件①重新就业的②应征服兵役的③移居境外的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⑤被判

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⑥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⑦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确定。

4、失业保险金额领取期限:①失业人员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②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③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④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5、(劳动和社会保险部)主管全国失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劳动保险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的失业保险工作。

6、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①负责失业人员的登记、调查、统计②按照规定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③按照规定核定失业保险待遇,并具失业人员在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其他补助金的单证。④拨付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⑤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⑥国家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第十一章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1、目前我国城市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从80年代初到1988年是医疗制度改革初期内容是:①职工负担部分医疗费②职工医疗费定额包干管理③行业或地区大病统筹等。

3、1994年以前提出了医疗费由财政与个人(公费医疗)企业与个人(劳动保医疗)共同负担的设想,1994年后,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某个人帐户。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

6、2003年实行农民个10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1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天,现行的筹资标准是:农民个人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2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新型城市卫生服务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包括护理院,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

2、社区服务机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重点服务对象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

3、社会卫生服务机构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形式: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4、卫生部和中医药局2006年6月发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经(试行)》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12项具体内容,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有“小病”、“常见病”、“多发病”。

三、

1、我国政府于2006年1月公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2、针对艾滋病治疗对医疗机构提出以下三项要求。①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推诿或拒绝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辣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应告知其监护人。③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护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3、针对艾滋病救助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等提出四方面要求:①关怀救助②教育救助③生活救助④生产与工作救助。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重大传染病役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2003年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

四、

1、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于2002年9月正式实施。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生育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规范,调节公民生育行为的基本准则,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4、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仅限于基本项目的范围即:①孕情环情监测②提供避孕药具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环器,绝育术人工终止妊娠术,技术常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③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等。

5、我国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如下规定:①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②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③依法行政文明执法④生育是公民的权利,计划生育是公民的义务⑤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⑥奖励与帮助⑦支持优惠和优先照顾。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

7、维收社会抚养费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一项必要的经济限制措施。

8、流动人口对家指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也就是18周岁到48岁的流动人口。

9、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10、有关部门审批成年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婚育证明)。

11、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12、伪造出卖或者骗取婚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罚款1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

13、不按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处500元以下罚款。

社会统计学笔记范文第6篇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米尔斯告诉了我们现在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发展以更好地担任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使命,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或者将来的研究者该具备哪些素质、该注意什么。因此这本书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专著,而是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展望。米尔斯很犀利地揭露批判了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种研究偏向和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社会学想象力》是米尔斯针对他所处时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术语。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米尔斯先后对当时社会理论的四种趋势进行了集中而充分的批判,即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科层制气质。米尔斯并不是对术语的争辩,他主要的是揭示这四种流行趋势的主要特征。接着,米尔斯对我们应该怎么做研究,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探讨个人胜过、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坚持理性、民主、自由的原则,不能回避研究的政治意义。总之,米尔斯实际是告诉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以及关注研究的意义。

我读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第一章前景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米尔斯从当代美国社会中“个体的困扰”入手,指出“造成这种跌入陷阱的感觉的,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的结构中出现的似乎非个人性的变化”,普通人感到适应不了如此突然就要面对更广泛的世界,不能理解置身的时代对自身生活的意义,“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信息”,“需要的以及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而这种品质正是全书始终贯穿并论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接着,米尔斯论述社会学想象力是什么以及重大意义。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视角的能力,„„,涵盖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间的关系。它所作的最有成果的区分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能建立起对整个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的充分认识,能帮助社会科学研究完成其学术和政治任务。

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第一种偏向:宏大理论。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

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

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抽象的经验研究。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轮的抑制。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而这种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简言之,方法论似乎决定了问题。他们仅仅基于对方法的运用,而不考虑其问题、内容和领域。

第三种偏向:形形色色的适用主义。社会科学中的混乱既是道德上的,也是科学上的,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学术性的。要评判社会科学各种学派中的问题与方法,我们必须先确认各种政治价值和学术论题,因为只有知道它是谁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把问题陈述清楚。

第四种偏向:科层制气质。米尔斯说,抽象经验主义的技术方法及其科层式的运用,目前一般是结为一体的。并且将会造成一种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宣传力度相当程度上声称在哲学上它是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吸引大批人的眼球在与它培训人比较容易,并提供给他们前程光明的工作。科层制的政治含义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军事基地、公司、广告中介机构和政府的行政部门。其实看上很简单,由于社会科学不是独立自主的,就不可能成为对公众负责的行业。由于研究手段更浩大,费用更高,它们将遭到剥夺。因此只有社会科学家以集体性方式对这些研究手段实行全面监控时,这种风格的社会科学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如果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依赖于科层制组织,他会丧失其个人自主性。如果社会科学包含科层式的研究,它会丧失其社会和政治自主性。

第五种偏向:科学哲学。作者对于理论与方法宏观模式进行严厉的批判,一个研究者若是为方法和理论所控制,则无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竭力洞察其事。米尔斯认为,每个人在研究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方法论,而不是通常从某种自然科学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式

这种小把戏和其他类似的规则,更容易导致科学不可知论而非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社会科学者不应该采用科学方法的教条模型,来富有成效地累积和发展他们的科学。因而,对问题的阐述应该包括对一系列公众论题和私人困扰的明确关注;并且这些阐述应该开启对环境与社会结构间因果联系的探求。

另外,令我感受颇深的是最后米尔斯论述的治学之道,米尔斯提到:“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但需要怎么做呢?有一个好方法:你务必建立一个学术档案,用社会学家的话说,即记日记。”

“若要保持娴熟的写作技巧,至少要每个星期都写些文字。”

“在你学术档案中的各类主题下,包含着个人观点、评论、摘录、书目和课题概要。” “你必须养成对读到的每一本有价值的书做大量笔记的习惯。”

“把读他人著作而获得的体验,或自己的生活体验转化到学术领域时,第一步就是赋之以框架。”

“你的笔记或许同我的一样实际上不外乎两类:在阅读那些最重要的书时,力图把握作者论证的结构,并相应做出笔记;但经过几年的独立研究后,更为经常的作法不是去阅读整本书,而是从已在学术档案中计划好的,你所感兴趣并正在考虑的某些特定的论题和主题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阅读书中的某些部分。”

这就强调了学术档案的重要性,不仅可以积累知识,长此以往,可以发现你所感兴趣的论题和主题,去做深入的研究,算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铺路吧。

上一篇:节能规划方案范文下一篇:2011江苏高考语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