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9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高计划”;信息素养教育;高职教师

摘 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能力是“双高计划”要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及其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网络调查,对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外部环境、内部驱动、资源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010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革命性影响”[1]。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信息化培养目标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变为“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能力”[2]。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提升高职学校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3-4]。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通知,专门对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提出了要求[5]。

在此背景下,“双高计划”院校纷纷抢抓“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主题革命机遇,调整专业布局,加大校园信息化投入力度,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与师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核心专业素养之一,是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已基本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但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却鲜有涉及。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及其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于2020年11月1日至2月10日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双高计划”院校的1,0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终获得896份有效问卷。

1.1 基本信息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性教师602名,占67.2%,女性教师294名,占32.8%;在年龄构成方面,35岁及以下教师429名,占47.9%,35—45岁教师331名,占36.9%,45岁及以上教师136名,占15.2%;在学历构成方面,本科学历157人,占17.5%,硕士研究生学历672人,占75%,博士研究生(含在读)学历67人,占7.5%;在工作经历方面,专任教师711名,占79.4%,非专任(行政教辅)教师185名,占20.6%,770名教师有辅导员经历,占85.9%。

1.2 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调查

1.2.1 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中有25.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信息素养教育”,有62.1%的受访者表示“听过信息素养教育”,只有12.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信息素养教育”。在选择“比较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中,35岁及以下的教师占92.2%,45岁及以上教师均选择“不清楚信息素养教育”。

1.2.2 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普及程度。本次调查中有60.7%的受訪者表示其所在院校“没有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35.3%的受访者“不清楚有没有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院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或培训”。在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院校中,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或培训的主要承担单位。

1.3 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自评

在“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自评”调查中,有12.5%的受访者对自身信息素养能力表示“满意”,58.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29.4%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在选择“满意”的教师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占57.1%,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占81.2%,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学历越高的受访者对自身信息素养能力越自信。这一结果也与韩锡斌、葛文双在2018年对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中的结果一致[6]。此外,在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教师中,认为“需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占82.5%。

2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反思

2.1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外部环境局限

2.1.1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都对高等院校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要求,学界也反响热烈、讨论广泛,但关注重点大多集中在校园信息标准化建设、大数据应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加之文件对进一步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性、指导性仍有显著不足,对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引导性有限。此外,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运行模式与评价反馈机制尚未形成可复制的成果与经验。由此可见,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顶层设计的缺乏及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和教育被忽视,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严重失位。

2.1.2 宣传普及有限。本次调查显示,选择“比较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受访者大部分是从事信息素养教学的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仅占12%,可见信息素养教育观念在学科教师中并不普及。此外,受访者对所在单位是否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也不甚了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度较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教师中的宣传与普及都不够充分。

2.2 高职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内驱力疲软

2.2.1 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认知有限。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从文献检索与利用起步,信息检索与利用长期以来都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心[7-8],导致学科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信息检索或信息技术层面,片面地将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等同于信息素养能力。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意识和能力低下,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信息素养教育过分依赖图书馆员和信息系教师等教学主体,从而忽视了自身在课堂中的信息素养教学作用。

2.2.2 自主提升意愿强但行动力弱。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自评普遍较为乐观,自主提升意愿较强,但能够主动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压力相对较小,信息素养能力需求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未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要求并制定考核制度,客观上导致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比较自信,从而缺乏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内驱力和紧迫感。

2.3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或培训,但从事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是非信息素养教师,如图书馆员。一方面,非信息素养教师在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培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保证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有限,缺乏对学科教师信息素养需求的深入了解,导致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师实际需求脱节,学科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兴趣索然。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是否有能力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改进建议及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框架的顶层设计与规范,加强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与普及,明确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其次,业界及学界应加强相关研究,为高职院校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及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再次,高职院校要抓好“双高计划”契机,提升高职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注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拓宽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思路。

3.2 有效提升教师的内驱动力

高职教师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客体,即对象。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高职教师应从根本上认识自身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转变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无关的观念,认清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是某一部分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全部学习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客体,即对象,高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改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在稳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以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要求。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教师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更好地促进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提升。

3.3 强化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

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科研成果等,因此,相较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素養教育体系及内容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信息素养能力短板、科研学术需求等,搭建适合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充实与更新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实效,从需求、内容上夯实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切实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资源配置,提高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优化配置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具备较强信息素养能力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作为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主体,从根本上提升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21-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4]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21-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5]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1-09-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6] 韩锡斌,葛文双.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7):53-59.

[7] 韩丽风,秦小燕,杨志刚,等.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宏观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7):39-45.

[8] 李晓明.我所经历的文献检索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3-6.

(编校:徐黎娟)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是教育管理对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一种回应与完善,对促进社会和教育管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机制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7月29日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第六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创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是从根本上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行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他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应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上发挥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经历四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每次进步都是教育管理创新的过程。

1.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涵义。管理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模式,是新的有效资源的整合达到目标的全过程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是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管理目标为目的,实现教育资源合理组合优化,尽可能地发挥其功效的教育管理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就是对高校的有限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发挥高校教育的最大功效。

2.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目的。凡是通过教与学,有意识地促进人发展的活动都属于教育。教育狭义上将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身心得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创新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董祥智提出学校管理创新是对学校管理进行的创造性的变革,培养学校创新人才,其实质是对办学资源的拓宽和优化组合,以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

3.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的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不采取强制手段,而是通过关心、尊重人和做好服务工作来统一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目标,实现的目标也由传统的强化制度转向提高人的素质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就是要摆脱传统管理的束缚,使其制定者的目标既反映时代对人精神和价值的需求,又能培养组织人员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策略

1.激励策略。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策略中,激励是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来刺激人来得到满足的需要。其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目标需要行事,而不是任意发展,偏离组织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激励策略能有效地激励并唤起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激励策略主要有目标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经济激励和支持激励等几种方法。

2.尊重策略。尊重策略使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体系,崇尚尊重是其关键。尊重策略就是要建立一种民主和平等的组织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尊重管理对象的多层次利益需要和管理对象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需求是以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特点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需求。

3.师生互动策略。以师生相互研究和学习为主的师生互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教育管理创新的基础。老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本身对管理的认识,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学生也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及时向老师反馈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老师改进管理方式。师生互动策略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整体,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创新机制的相互关系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是实现其管理的组织支撑,一定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背后蕴含着一种特定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是管理体制的内涵。高等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合理的高等职业管理体制,其运行机制也至关重要。

1.管理创新复杂的社会体系。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社会系统,而且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高职院校管理是由师生员工系统、知识源系统和管理过程系统组成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管理实际上是把教师群体通过教育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状况等都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生重要的影响。原因是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与外部环境外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上的属性是以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等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在不断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是通过建立各种机制,调动高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相互作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两大要素。管理体制是运行机制前提,管理体制的功能的实现是依托其运行机制发挥作用;而管理体制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功能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是外显的,是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硬件”,与之对应的运行机制则是内隐的,是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软件”,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合理运作需要发挥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者之间的合力作用。

四、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措施及建议

1.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思想是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更大范围看,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包括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使用,新的教学思想不断产生。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被一些新的教学思想所取代。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一些曾经让人们感到陌生的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独立地使用多种媒体收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

2.推进产学合作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既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摇篮,又是学生进行实践的课堂。在“产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新技术、新知识,学到很多原来课程中所没有的知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以“跳出学校、发展学校”的思路,积极地走向社会和企业。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联办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研发、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产学合作强调校企能真正联合,社会能有效参与教育。要实现产学合作是对双方合作的动力因素进行实际分析,找出校企紧密结合的要素,从而实现双方的稳固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图(见图1)是来实现双方互惠、互利的真诚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缺乏专业特色的现状,结合我国发展建设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形势,提出了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求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了明确的改革要求。由此,高校探索新的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人才,是现阶段高等学校面临的战略任务。而目前在全国的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直接关系到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本文通过利用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杂志、网站等资源,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文献及资料,收集了一系列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接下来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四个基本维度,并将以上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联系。由此确定了以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超过5次的创新思维等28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分析如下。

1、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该项指标可以用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2、创新知识基础。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条件指标。

3、创新思维能力。该指标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4、创新技能。创新技能由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二级指标来反应。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只有对各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才能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领域内的十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两两比较和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以下判断矩阵。

表1 创新能力判断矩阵

依照表1,依次得出以下四个矩阵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對应向量的求法,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对归一化的矩阵按行求和,再归一化处理,计算特征值。拿创新能力判断矩阵为例,其他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都按此算法得出以下指标权重,如表2。

表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需求、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此时需要对一些评价指标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方面, 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通常是很高的, 教师既要熟悉理论, 又要精通技能, 还负有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所以说, 教师素质高低决定了技能应用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如何造就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理论和技能功底厚实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基本条件中, 除要求满足思想政治、学历职称、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条件以外, 从技能和理论两方面作出明确要求:首先, 专业技术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获得所从事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次,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系统地承担过两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 其中一门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达到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定额并且教学考核优良。基本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 也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较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还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为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教师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和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劳动准入制度逐步实施后, 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双证”书教育。

2 产学研相结合, 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包括理论和技能) 的提高, 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在产学研过程中, 能够学习到具体生产工艺过程、技术诀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职业学院须成立产学研领导小组, 确定产学研基地。一方面, 通过产学合作办学,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共同进行教材和课程建设。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通过科技攻关和科技产品研发, 促使教师钻研业务,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为技能实训课教学提供更好更生动的素材。要想搞好教学改革, 就必须切实开展教学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 对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教学研究形式和内容较多,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将教学研究落实到基层办学单位, 落实到教师, 教师人人要参加教学研究。同时加大教研投入,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是组织教学工作, 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的基层组织, 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探讨和研究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师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体会, 承担研究项目;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了解教学与科研动向及信息;开设相关知识讲座, 拓宽学生知识面。实践证明, 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得越好, 教学改革思路越明确, 教师水平提高得越快, 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

3 强化培养实践能力, 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应重点建设那些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改革;在教学基础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 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精力,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应用性人才。强化技能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而技能培养主要是在实训基地完成的, 因而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确保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依托企业高起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大城市、科技含量高和管理先进的单位为重点。经过多年来的滚动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与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和所设专业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集适应性、先进性、仿真性、技术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身, 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性人才方面, 将会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变换教学督导形式, 发挥督导最佳效果。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要求, 高等院校可实行教学督导制。但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一陈不变, 时间久了, 老制度就会失效, 这时必须以新制度取而代之, 教学督导制也不例外。实践证明, 适时变换教学督导形式, 可发挥教学督导的最佳效果。

4 严格教学考核, 实行责任制度

在学校内部, 教学考核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考核, 其中以生评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考核手段。实行严格的教学考核, 促使每一位教师、基层教学管理部门重视教学, 投入教学与教学管理, 增强责任意识, 对于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等意义重大。考核方法采用教务处日常考核与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首先由各系 (部) 自评, 对照考核标准对本系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形成书面材料报教务处。教务处形成的初步评价结论, 然后进行系 (部) 互评, 院组织总结交流会, 各系 (部) 汇报交流教学工作情况, 并进行互评、打分。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排出优秀教学单位名次, 提出奖励范围和奖励标准, 报院长办公会审批。整个工作公正、公开、公平。教师考核作为年度评优、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的重要依据, 突出“以生评教”的比重, 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教师考核情况排出名次。并且执行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的办法, 高职低聘者, 待遇同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严格考核, 教师增加了紧迫感, 投入教学的精力明显加大,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院本着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 狠抓日常教学质量检查, 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并与课时补贴挂钩。教学质量检查采取集中检查、个别抽查、随堂听课、召开学员座谈会等形式, 认真记录检查结果, 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依据。每期结业考试都是实行“教学与出卷、教学与阅卷、教学与考核”三分离, 由于教师认真执行了有关日常教学质量检查的有关规定, 学员结业考试合格率都超过91%, 保证了教学质量。形成了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互递信息、共同提高的新局面,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 结语

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必须在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基础上,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 以突出技能教育为主线, 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工作。要想搞好职业教育工作, 必须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共同探讨符合国情和校情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智,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同于普通大学, 职业院校管理必须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以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研室教研活动和教师教科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以重点课程和高起点实训基地建设, 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提要]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学生为中,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有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招生总量持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佳,尤其是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引起了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广泛关注。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引入高职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因素是质量。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因素很多,它涉及学校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必须从单一的毕业生质量扩展到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来认识。因此,需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1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过程,即学校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一执行(do)一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二是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三是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大体包括:高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一设置相应专业一制定招生计划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宣传一招生一在校教育、能力培养一毕业考核一毕业生就业一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在准确地确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调研,开发专业,防止盲目跟风导致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不适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二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三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即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调研开始的。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要紧紧跟上市场需求,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其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有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紧跟技术进步的形势,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要从管理最终的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3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领导,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要贴近市场,全方位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市场进行调研要靠教师;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需要靠教师去探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校的质量风险机制应该是全员分担的机制,人人都是质量的责任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权力参与管理,管理者要设法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去。只有把各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全体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全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强调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为用户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保障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促使组织健康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质量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1 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对实用技术要求的提高,其市场发展越来越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首先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质量决定生存;其次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性、技能性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得到重视;再次是来自民办高校的压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与高职教育基本相当。

2 全面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调查人才市场的供求差,必须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工作机会,以及掌握当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技术人才有多少。这样,才能正确地设置专业,使它的规格要求、口径宽窄能符合社会需求。现实情况也表明,专业对路则学校兴旺,否则就衰落。所以,专业设置应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而市场调研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3 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为了提高院校身在社会上的信誉,就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中所指出的——质量还必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国际间的知识交流、互动网络、师生流动、合作研究项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提高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看,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 树立一个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管理改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和潜在的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顾客的观念,从而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做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者和忠诚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工作。

2 突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注重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一定比例的管理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科研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选拔评价机制。责、权、利挂钩,职、岗、贴相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队伍。

3 追求一个目标:引入ISO9000族标准

ISO9000族标准的宗旨是: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所有组织提高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认真总结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取得质量认证证书。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全丽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高职学校来说,直接引人全面质量管理有一定的难度,而ISO9000族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它只要求一个组织或企业稳定组织结构、确定质量体系的要素和模式就可以贯彻实施。贯彻ISO9000族标准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之间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界限,将两者结合起来,先贯彻ISO9000族标准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效果会更好。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发展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内涵发展。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跨入高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困难和挑战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面对新要求,要驾驭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贺祖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方圆标志认证中心.国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志敏]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根据普通高等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一套应用软件,其开发主要包括系统前端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后台的数据库建立和维护两个方面。该系统的具有界面直观易操作,后台数据库安全和可扩展等优点。采用VB6.0作为开发语言,用SQL作为它的后台数据库。介绍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关键词: 学籍管理;信息系统;VB6.0;SQL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成几何倍数增长。从这些学生信息中提取相关信息来反映统计教学情况是教学活动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不仅劳动强度高、操作速度慢而且容易发生统计错误、数据丢失的现象,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迫使我们对传统学籍管理进行改革。使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传统手工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因为,计算机的特点就是高速,方便,快捷所以通过计算机可以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化联网之后,信息在网上可以实现共享,传递,使得工作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1 研究背景

1.1 问题来源

学籍管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在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学籍管理是一个多系列、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管理过程,涉及每一位在校学生和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高等院校学籍管理的特点是: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环节多。长期来,人们都在使用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来做管理学生的工资,而手工管理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保密性差、工作者工作效率低而劳动强度大等,另外随着时间的增长,将有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冗余,这就使得在数据库中查找、和更新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且还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计算机来作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更能体现存储量大、成本低、寿命长、查询快捷、效率高、保密性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更便于管理和操作。针对上述问题,开发新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实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网络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2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学校学籍管理所涉及的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在学籍管理系统中完成几乎所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另外班主任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系统,并借助此系统很方便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教务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信息实现共享的基础上达到一致。更重要的是学籍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院校中,它为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办公以及信息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使学生的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化。高等院校学籍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人性化界面的学籍管理系统,让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成绩的查询,修改,学生学籍的查询,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学生学籍、成绩的查询等操作。但是如果要对学生学籍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等操作必须用管理员密码登陆;若以其他人员身份进入系统,则只可以进行浏览、查询、检索和排序等常规操作。

高等学院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学籍变更的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获奖学金情况的管理、奖惩情况的管理、学生证的管理,和对这些学生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人员只需要输入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本系统就能够十分快捷准确的给予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

2 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其特点

系统总体设计应当根据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而本此研究的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作为主要基础,通过网络信息共享的方式对学生信息数据进行管理,使得操作者通过浏览器查看有关学生及学生所处学院的情况变得异常简便。因为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而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中信息共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在本系统中采用二级安全保障体制,其中:第一级安全保护是依赖于网络本身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网络对用户有一个使用权限的规定,而第二级的安全保护则是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模块中设置密码,通过密码的控制功能对各个用户的使用权限加以限制。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对于网上信息的使用权限和责任作出规定。本系统的特点包括:实用性强、安全性强、系统的运行速度快、系统使用灵活以及在网上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性。

2.2 系统结构设计

以VisualBasic6.0作为开发语言,用SQL作为它的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并结合关系型数据模型即可开发出一套功能齐全,灵活适用的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系统构建的目标,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1)学生档案管理系统;2)学生成绩管理系统;3)学籍管理系统;4)教学管理系统;5)毕业生管理系统;6)系统管理系统。整个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3 数据库设计

高等学院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服务器(Server)端用数据库软件SQLserver来开发和管理而前台客户(Client)端用则用了VisualBasic6.0

软件开发环境实现界面操作和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操作。系统涉及到多张数据库表,并且多张数据库表之间的存在关联关系。在进行数据库中各个表的结构设计时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及规则性等各种设置,避免了以后对各个数据库表的重复操作和错误操作。以几个数据表的逻辑结构为例:

1)用户信息表:user

2)学生基本信息表:student

3)班级信息表:class

4)成绩信息表:score

4 结束语

高等学院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以减少手工操作过程的失误,避免舞弊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籍管理更完善,为数据查询提供准确数据;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更方便;提供统计功能。所以本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利于利于高校的监督与决策,最终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由于本系统调试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要将系统功能做的非常完善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该系统只是实现了部分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要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充实工作。随着时间的增长,大部分的数据将会录入到系统数据库中,伴随着本系统的不断改进,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罗斌,Delphifor.Net[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黄立新,某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案[J].电力学报,2006,(03).

[3]ITU-T Recommendation G.8080/Y.1304(2006),Architecture for the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s(ASON)[S].

[4][美]KEVINLONEY,MARLENE THERIALLT.ORACLE8I数据库管理员手册[M].李季松、周保太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梁德华,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异构数据库集成、查询优化处理。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与高中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内部货币资金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