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

2024-03-27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第1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3、工具的使用。

4、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具学具: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新授:

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2、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五、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课题:重重复复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平面构成的简单形成重复,了解重复图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素养。

2、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物中的重复排列,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 教具学具:绘画用具、剪纸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家设计公司要开发一种新的项目,想请同学们帮忙搞设计,你们有信心吗?一会儿,就在我们班级进行评比,选出最佳设计作品送给设计公司,你们说好吗?

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们设计什么?我们先看一幅画就知道了。

2、新授:

教师出示课件范图,让学生发现重复排列的特点。 师: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重复的概念。 (2)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基本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复连续的排列的图案叫重复图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设计公司要设计的内容。 (3)板书课题:重重复复。

3、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二方连续纹样,摆出一些重复的基本形式。 小结:重复排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 自由想象,进行课堂练习。 师:除了动物鱼的图案可以进行重重复复的排列,还有其他的基本形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范图,诱导学生说出还有用植物、静物、几何图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

四、小结:图案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图案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好基础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

五、收拾整理

课题:曲曲直直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 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b)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2、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2、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教具学具:“曲”或“直”的物品和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曲’与‘直’。”(教师板书“曲曲直直”。)

2、师:“在课前老师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线条家族中的曲曲直直”。播放课件《线的认识与表现》,了解直线与曲线的类型及它们给人们的感觉。

绘画中的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线有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线的美感具有无穷的魅力。线的种类大体有直线和曲线两类。直线有:垂直线、平行线、斜线、折线和交叉线等。曲线有: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欣赏范图:这是幅山涧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的优美曲线会给我们柔和、流动、轻快的感觉;而另一幅岩石图,挺拔的直线会给我们明快、简洁、力量的感觉。垂直线给人庄严、挺拔、高洁、希望和正直的感觉;霍克纳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许多水平线,水平线有平和、安定、静止的感觉。螺旋线则有变化、运动、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规则的曲线、使人感到明朗、整齐圆滑有序;自由曲线则显得活泼、优美、生动、柔和。

3、师:你们也带来不少曲与直的物品,互相观察、细心触摸、再跟同组的同学介绍,一起感受一下,特别要讨论一下这样的直或曲的物品带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小组讨论,师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 学生分组介绍,讨论。

4、直与曲物品展示。

5、图片欣赏,分析:作品中的曲线、直线或材料用得好吗?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师:用你们手中的材料,想一想可以组成什么样的作品?

四、小结:作品展示,评出有创意的作品。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第2篇

第一课:水墨游戏

教学目的: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难点:

1、工具的使用。

2、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工具、材料:

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让全班的学生都有作业做。

2、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1、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 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 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 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 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2、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掌握用水的量。或用墨的量。

3、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4、布置作业,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5、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6、征集作业,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最后教师小结、评价并布置下节课所要的学习工具、材料。

7、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重重复复

教学目的:

1.认识平面构成的简单形成重复,了解重复图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素养。 2.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物中的重复排列,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诱导发现,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课件范图,让学生发现重复排列的特点。

师: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幅画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①老师点击鼠标,鱼儿向左重复连续排列。 ②点击鼠标,鱼儿向右重复连续排列。 ③点击鼠标,鱼儿向上重复连续排列。 ④点击鼠标,鱼儿向下重复连续排列。 2.引导学生概括出重复的概念。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基本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复连续的排列的图案叫重复图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设计公司要设计的内容。板书课题:重重复复。

三、观察质疑,操作交流,讲授新课。

1.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二方连续纹样,摆出一些重复的基本形式。

师:重复构成的规律,真特别。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老师这儿的泡塑鱼排列一下,这些鱼儿还可以怎么排列着游?

下面的学生,拿出信封里的鱼儿,在方格垫板上摆一摆。把你们所想的都摆出来。教师随着学生演示完毕,逐步把骨式图贴于黑板上。 引导学生小结:重复排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 发挥学生的想象里在一次让学生摆出不同的重复形式。 师:鱼儿除了这几种排列外,还有其他的排列方式吗?

同学再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还有多种重复排列的方式,待学生操作完毕,各组派代表把鱼的排列图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

四、自由想象,小组创作,进行课堂练习。

1. 结合课本范图诱导启发,拓展创作的题材与空间。

师:除了动物鱼的图案可以进行重重复复的排列,还有其他的基本形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范图,诱导学生说出还有用植物、静物、几何图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同时让学生举例说说,使学生明确画的内容之多、之广。 2. 讲解作画步骤。

① 先请学生说说作画步骤。 ② 教师适当给予提示,再归纳。 3. 自由想象,绘画图案。

接下来,各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收集的东西摆一摆. 4. 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自由想象,讨论、设计、绘画。

五、展评习作

1. 举办小型作品展览,让学生先自我评价,教师、同学辅以点评。 2.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那里可以见到重复图案。

3. 课堂小结:图案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图案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好基础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 教学反思

第三课 曲曲直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 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b)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2、 情感态度:

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3、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教具:

克立作品《奔流》 毕加索《牛头》 其他图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结构: 直接导入:提出主题

1、观看

2、欣赏、感受

3、小组班级展示

观察 触摸 同组描述 分享自己的直、曲物品

4、评价最佳评论

5、学生分析

6、试一试

7、展示(收拾与整理)

(二)教学过程结构说明:

教具准备:直曲线课件,大量的作品。

学具准备: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曲”或“直”的物品和胶水、剪刀等学具,带到课堂。 教学过程:

1、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曲‟与„直‟。”

2、直与曲物品展示。

3、图片欣赏,分析:作品中的曲线、直线或材料用得好吗? 克立《奔流》、毕加索《牛头》、陈半丁《凌波》、儿童作品《卡车》 《时尚卷发》

4、作品展示,评出有创意的作品。环境收拾整理。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平平稳稳

教学目的:

1.理解对称或匀衡的原理,找出我们周围的对称或均衡的物体

2.运用物体的对称或均衡原理,通过剪纸、拼贴、绘画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物体的对称或均衡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对均衡的感受。

教学用具:图片 投影仪 水彩笔 油画棒 彩色纸 剪刀 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投影仪放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物体造型有什么特点?

二、发展阶段:引导学生感受均衡:中心线两边的图形、色彩虽不相同,但在视觉上有平衡感。

举例:一棵树、一篮水果,它们的左右不一定对称,但视觉上看去是平衡的。教材中的《镜前的少女》、《组合橱》等都是给人的视觉上以平衡感,所以它们看上去是平稳。图片《大海上的船》,海面上船有的大、有的小,画面左边一艘大轮船,右边有远近三艘小船。画面左右不对称,但视觉上看是平衡的。 小组讨论: 请同学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或均衡的,小组个别同学汇报小结。

师小结;这些对称的或给人以平衡感的物体、图片,都给人平稳、庄重、整齐的感觉。

三、作业布置:我们可以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完成一幅表现对称 或均衡感受的作品。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俩人合作完成。

四、拓展:可用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用立体折纸或泥塑形式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 感受声音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造型、表现、评述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激发美感情绪,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与表达。运用线、形、色等诸因素的重叠来体现听觉感受。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感受声音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听音乐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导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选择节奏轻柔的轻音乐和节奏强烈的迪斯科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节奏。 (学生小组讨论对音乐的感想)

轻音乐感觉柔和、优美、甜润、流畅;迪斯科音乐感觉坚硬、热烈、紧张。 2.发展阶段:

启发视觉表现。如果把这种感觉用线来表示,(学生小组讨论) 哪些线感觉硬,哪些线感觉柔软? 3.探究阶段:(欣赏抽象绘画作品) 4.启发创作阶段:

5.学生创作阶段:教师注意启发学生的感受,使用造型语言不必过于工细行装饰(欣赏学生作品) 6.课堂延伸:

启发学生可选择各种方式和材料来表达声音,如人体动作(舞蹈)、雕塑等。 教学反思

第六课 迷 彩 服

一、教学目的:

1.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2.学习几种制作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3.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搭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解放军战士穿的迷彩服吗?出示迷彩服的图片,观察迷彩服的色彩及图案。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经过长期的进化,身上形成了跟周围环境接近的图案和色彩,就象一件件的迷彩服。展示欣赏各种有斑纹的动物图片。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对吗? 2.欣赏课本上有斑纹的动物图片。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3.学习几种制作技法。注意色彩的搭配。 ⑴运用点、线、面画动物身上的斑纹。 ⑵用纸蘸颜料印动物身上的斑纹。

⑶用纸对折,一半涂画你喜欢的几种颜色或花斑,另一半镂刻出动物的外形,然后把纸合上,制作完成。

4.选择一种方法为你喜爱的动物设计一件迷彩服,和它们一同去参加动物联欢会。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彩色玻璃窗

教学目的:

1、以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彩色玻璃窗镶嵌画的艺术特点。

2、掌握利用套色剪纸制作窗花的方法,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颜色、材料来设计玻璃窗,在设计中,捕捉创作的灵感。 重点:掌握套色剪纸的方法,并学会运用套色剪纸来制作窗花。 难点:玻璃窗造型的设计及镂空的技法运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彩色玻璃窗图片、做好的玻璃窗教具、彩色手工纸(卡纸、蜡光纸、彩色玻璃纸、包装纸)剪刀、胶水。

2、学生准备:彩色手工纸、剪刀、胶水、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欣赏彩色玻璃窗镶嵌画图片。

2、朋友说说这些图片的特点及给你的感觉。(从纹样、色彩上进行欣赏)

3、揭示课题:彩色玻璃窗

二、探索新知

1、欣赏书本图片,并请小朋友思考: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彩色玻璃窗?

2、与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引出镂空这种表现方法,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几种镂空的技法。

3、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老师设计的这些镂空的图案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对称,造型奇特)

4、通过师的示范引导学生也来设计不同的镂空技法,并到展台上进行演示。

5、欣赏老师做好的彩色玻璃窗教具,小组讨论:老师是怎样套色的?为什么颜色会这么鲜艳呢?

6、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得出结论:在镂空的基础上,老师使用了不同颜色及纹样的手工纸来进行套色,从而做出了颜色鲜艳的彩色玻璃窗。

7、欣赏一组窗户造型设计的图片(师课前手绘的作品),对学生在窗户的造型上做进一步引导。

三、综合实践

1、作业:用彩色的手工纸拼帖玻璃窗。

2、要求:造型奇特、色彩鲜艳。

四、巡视指导

五、总结汇报

1、在小组中选出较好的作品贴于黑板展示,并和老师一起来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点,及你最想学习的地方。

2、督促学生做好教室卫生保洁工作。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家乡的桥和塔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3、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难点: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有关桥和塔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范例课件、学生作品等、有关桥和塔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说一说: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观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

2、小组汇报交流感受,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3、师小结。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范画,(利用多媒体演示)感知范画媒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

(1)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塔? (2)他们怎样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

(3)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为什么?

2、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

师: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塔。请同学们看作画要求。

3、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大胆的想象、构思,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周围景物。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作业展示、评价。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

2、全班欣赏和评价这些小组作品,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三、课后拓展

1、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大胆想象,创作出“未来的桥和塔”。

2、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陶土、纸张等)。 教学反思

第十课 我设计的一本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设计制作封面,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法有所了解并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封面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

3、在课堂学习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重难点:学习如何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封面设计范图、封面设计作品、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读书,接触过许多的书,不知你们是否有注意过书的封面?(给学生回答,教师即时引导)

二、引导学习阶段:

1、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本书要注意什么方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由一位同学来记录讨论出的设计个在素。

2、教师请小组出示讨论结果。各小组进行回答,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

3、教师出示自己的设计要素。教师对学生各小组的回答情况给予总结并板书,并为学生讨论的要素进行补充,提出教师对设计的几个要素的意见。 设计要点:主题突出 背景画面有趣并与主题内容相关 图文并茂 色彩艳丽

4、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何实施设计方案?

教师请学生自由举手并回答自己的意见,然后总结步骤:构思 打稿 修改 定稿 上色装饰(拼贴)

5、请同学们欣赏作品,教师边展示边与设计要素相结合进行引导学生的思考。

三、学生课堂学习活动阶段。教师布置作业(以“小小科学家”为题设计一个封面),学生作业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四、学生作业展示。

五、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甜蜜的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在蜡纸层上刮出肌理效果,表现梦境。

2、培养学生的记忆、创新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尝试用刮法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各种工具在蜡层上刮出机理效果以及画面组织。 教学准备:优秀作品、有关做梦的科学常识(录象)、油画棒、工具刀、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师问:同学们做过梦吗?都做些什么梦呢?要不要描述给大家听?

2、让学生描述,同时激发学生描述最精彩的梦境。

3、师小结:

二、渗透做梦的科学常识:

1、让学生说说人为什么会做梦。

2、师播放录象补充人做梦的科学常识 。

三、引导欣赏对比学习刮法:

1、欣赏没有刮蜡笔画和刮过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感觉它们不同效果。

2、指导学生学习在蜡层上刮出肌理效果:

(1)先画出梦境内容并用油画棒或蜡笔涂色(单层或多层)。

(2)师示范用刀、牙签、指甲等硬物尖头刮划出痕迹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发展阶段:

1、回忆做过的梦。

2、用油画棒或蜡笔。

3、用带来的工具刮出机理效果。

四、引导观摩评价作业

1、学生互相观摩作业,并选出比较优秀作业进行欣赏。

2、师点评全班同学作业总体情况。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变幻无穷的形象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⒈情意领域:通过欣赏各种形象加以联想而创作的造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组合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⒉认知领域:将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变化,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不同的艺术作品。

⒊操作领域:根据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和变化,创作艺术作品。 课前准备:

⒈学生与教师一起收集平时制作纸工、美化教室时剩余的皱纸、彩色手工纸的边角料、废料,准备剪刀、胶水、小镊子以及绘画材料等。 ⒉课前教师收集一些根据不同物品变化出来的形象和作品。 ⒊教师和学生在课前收集艺术家对形象进行变化的创作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分析

观察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图片和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造型艺术。 讨论:

1.说说他们给你什么印象?

⒉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些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

二、观察与尝试

⒈观察:学生观察课本上范图,讨论作品是通过哪些方法加以变化而来的 ⒉尝试:大胆想象、创造,试着用各种形象变化出其他简单的造型。

三、实践与操作

⒈通过尝试及再次观察作品,小组讨论:在制作是还要注意哪些要点? 归纳提示:

⒉游戏: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变幻出来的造型最多,最美。 ⒊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好的作品。

四、评价与反思

⒈自己评,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⒉互相评,谁的作品最有趣。

⒊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出他作品的优点和你给他的建议。

五、延伸与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进行组合排列,会产生以外的效果。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我们的节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⒈培养学生构图、造型、色彩等综合美术能力。 ⒉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构思、想象、构图及人物造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构思、构图新颖、独特,能充分体现节日的欢乐情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的节日是哪一天呢?(六一) 导出课题:我们的节日

2、引导:“六一”节这一天同学们是怎么过的?

3、引导想象:现在同学们可以把欢庆“六一”节的地点、环境及其欢庆的方式进行大胆想象,构思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比一比看谁想得有创新性。

4、欣赏范图:引导学生欣赏教材范图,并详细说明作品在构思、构图、色彩上的独到运用;作品借助哪些因素烘托节日的热闹、欢乐的气氛?(气球、鲜花等)你还可以借助什么东西来烘托节日的气氛?

5、表现技法介绍:油画棒水彩结合法、刮蜡法等

三、布置作业:根据主题构思、构图创作一幅作品。

四、课堂辅导:巡回指导,纠正普遍问题,及时展示有创新性的作品。

五、课堂评价:作品展示,学生相互评价、交流。

课堂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交待下节课需准备 的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对二十二世纪的建筑展开想象,对科幻片的

欣赏,开拓学生思路。

2、引导学生用、绘画、手工等方法,创作出富个性特点和形式新颖的建筑。 教学重点:二十二世纪的建筑的形状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创造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教具准务:彩色笔、彩纸、卡纸、废旧盒子 教学教程:

1、课前准备

一、①欣赏科幻片段(让学生观察片中人们生活、交通、建筑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③师:二十二世纪人们在各星球之间,自由地来往,人们设计了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与外星人进行交流、工作,那么,二十二世纪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设计了什样的房屋。

④学生交流、发言

二、揭示课题,《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①欣赏科幻画作品,让学生观察,了解房屋的外形,结构,功能,色彩,有什么变化。

②生:发言

师:

1、外形千变万化,还有会长上飞翔翅膀的房屋

2、功能无所不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变成各种厅特的房屋。

3、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的宇航服,在太空中自由工作学习,做各种运动。

三、欣赏课文图例。

四、创作。

1、绘画步骤:①构思②得用各种形状来综合画二十二世纪的建筑③人类在太空中的表现④太空的表现其他星球和星云的描绘⑤着包

2、手工步骤:①根据所带材料、进行重叠插接。②引导学生用剪、镂、折、画等制作,表现二十二世纪的建筑物。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六、展示作品,让制作者根据自已的理解对自已设计的作品进行描述。

七、收拾与整理,保持教室整洁。 教学反思

第十七课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在Windows画图程序中绘制简洁的图案。

2、 指导学生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进行复制、粘贴,组成一幅漂亮的图案。

3、 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创作一幅漂亮的图案(花草树木)。 教学难点:创作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画图程序界面上各种工具的使用)。 教具准备:电脑演示示范作品以及电脑软硬件设施。 课堂教学:

一、复习导入:

1、组织教学,确保每台电脑能够正常运行。

2、复习学过的图画程序操作方法及本课的图案知识、设计、排列、重复等造型知识内容。

3、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是运用了菜单栏中的哪项功能制作出来的?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以清晰的演示复习图画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当场示范电脑绘画中图案绘制、复制、粘贴、翻转和旋转、拉伸等创作方法。

2、师生共同完成一些电脑绘画方法的操作。

3、学生进一步熟悉软件中的各种工具。

4、学生创作。

5、学生作业品评

学生完成作业后,在屏幕上互相评价、欣赏 ,并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三、收拾整理

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安全地关闭电脑,整理桌面、地面。

四、课后拓展

鼓励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多做练习,进行有趣的造型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可能的话把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 教学反思:

第十八课 会飞的玩具

学习领域:设计 应用 课时:1课时

21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利用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会飞的玩具。 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及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会飞的玩具的方法 难点:如何使玩具会飞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材料,各种绘画制作工具以及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一些包装纸盒、卡纸、塑料袋、线等材料,铅笔、蜡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绘画制作工具。

三、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制作玩具的方法,那些会响的玩具,会滚的玩具,会爬的玩具着实让小朋友们觉得特别有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同的玩具,大家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啊。

2、发展阶段

讲解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示范制作步骤:

设计制作:找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一个会飞的玩具。

四、布置作业:

五、展示作品 小组比一比,互相评价

六、小结拓展:

22

教学反思

第十九课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和野生动物的分布,制作出小画册或分布图。

2、让学生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制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创新

教具:录像、图片、彩纸、彩笔、剪刀等。 学具: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课题

以动物世界的录象片和动物的图片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照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指生点名回答。

2、小组讨论,说出野生动物的习性和分布。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

3、出示课题——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三、说明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的破坏在地球上渐渐的减少,师生讨论该什么去保

23

护。让学生了解一些珍稀动物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分布等。师小结: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就别忽略了它的每一件东西,哪怕是小小的动物,这小小的动物能为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想象力和快乐。

四、探究如何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而展开设计。

引导学生于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学生要什么设计小报的想法说出来,然后经小组讨论。师提示学生展开思路,从封面、到内容的图片和文字的穿插排版等等。以及小组的分工。

五、制作

1、以收集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资料和照片,制作环保的小报或画册。

2、以小组为单位来制作。

3、完成作业的手法可以多样,但以绘画和剪贴为主。

六、展示作业,总结评价。

1、是否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是否能把自己想造型与色彩,大胆的表现出来。

3、是否能在完成作业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告诉学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反思

第二十课 民间玩具

课题:民间玩具 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1—2课时

24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玩具。

2、通过欣赏、探索使学生对民间玩具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制作一个玩具。 教学难点:玩具的设计。

教具准备:玩具作品若干件,图片、录像等。

学具准备:民间玩具若干,橡皮泥、彩纸、剪刀、胶水、易拉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请同学谈谈自己对民间玩具的认识,及自己所见所知的民间玩具。

2、播放录像:欣赏收集的民间玩具,并简单介绍这些玩具的出处及特点。

3、请同学分组讨论一下录像中的民间玩具。自己喜欢哪一件或分析某件作品的特色(造型、色彩、象征寓意等)

二、发展阶段:

1、教材作品欣赏,分析作品中的民间玩具的造型特征,色彩及寓意(师生共同完成)

(1)《大阿福》:江苏无锡是我国历来民间艺人,特别是泥塑艺人集中的地方,历代人才辈出,《大阿福》是我国传统的泥娃娃的代表作,胖的脸庞,讨人喜欢,含有吉祥、幸福的寓意,(讨论现代大阿福与古代大阿福有什么不同?) (2)《套娃》:俄罗斯流行的木制娃娃,造型生动,色彩富有民族特色,五个木娃娃环环相套,可以合成一个大的木娃娃,设计非常巧妙。(请同学列举并描述

25

一下自己所见的相似的玩具作品)

(3)《扳不倒》河北玉田,是一种重力玩具,上部用纸,下部用纸包泥,扳倒后能自动竖立起来,故又称“扳不倒儿”。这是同学常见的玩具,在我们这里很常见,叫“不倒翁”,很多同学自己都会制作,只是制作的材料各种各样,请同学来谈谈(不倒翁的原理或制作过程)。

(4)欣赏《白釉彩绘陶猫》、《布公鸡》、《泥狗》、《兔儿爷》、《竹龙》、《猴翻跟头》、《竹制机关枪》、《沙燕风筝》、《泥公鸡》、《虎》系列等作品,并谈谈各地民间玩具的创造者们,为什么要借助老虎的形象,制作各种不同的玩具。 小结:通过以上所欣赏的古今中外民间玩具作品得知,它们在造型色彩上都有独到之处,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实际上却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所以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小狗、小猫、小鸡,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物,也是民间玩具中经常表现的对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玩具。

2、设计制作玩具,可单独完成也可多人合作。 (1)选材构思:合作者可讨论如何先材定题。 (2)设计方案。 (3)完成制作。

3、辅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

4、玩具作品欣赏交流:

(1)选出有代表性作品请作者谈创作意图及创作体会并进行交流。 (2)布置玩具作品展。

三、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26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 比的意义 2. 比的基本性质 3. 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与分数、除法等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重要。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能使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 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想的培养。

(二)具体编排

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 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 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 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保证。

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2.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前面“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相等,同时也能看出这两个比和3:4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例1。

本例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后项 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 4.例2。

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 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中和解答过程中都采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清 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

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把比看成份数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浓缩液和水分别占总体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回顾与反思”阶段,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 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

四、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的意义。 2.加强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1课时

比 的 意 义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

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

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 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

)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 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知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

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

)除以(

)所得的商是(

),它可以是(

),也可以是(

),还可以是(

)。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

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

90∶2 =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 0.75 =

4、完成 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 。 教学反思:

2.6∶3.9=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导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和 都可以化成 ,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 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 =3∶4; =6∶8; =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 3∶ 4 ↓

↓ 6÷8=(6÷2)÷(8÷2)=3 ÷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 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 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 =(15÷5)∶(10÷5) =3∶2 180∶120 =(180÷60)∶(120÷60) =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 (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B.用求比值的方法

=3∶4

=3∶4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 =(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 (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弄清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比的化简方法,结合实例,总结出各类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 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

) (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

) 2.填空。

16∶200=(

)∶(

)=(

)∶(

)= (

)∶(

)=(

)∶(

)=(

)∶(

)。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 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

4、5题。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

1、

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

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

4、8题

2、练习十二的第7题

教学反思:

导学案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10比15写作(

)或(

)。

3、35:21读作(

)。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15

=

15 ÷

10 = 32

(

) (

)(

)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

)叫做比的前项。(

)叫做比的后项。

6、(

)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 :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

)、(

)或(

)表示。 例

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

):8=2

15:(

)= 1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

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

),7是比的(

),4是比的(

),写成分数形式是(

)。

2)、比和分数相比,(

)相当于分数的分子,(

)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相当于分数值。

3)、0.3=

= (

):(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

),乙和甲的比值是(

)。 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

):(

), 比值是(

);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

):(

)比值是(

)。 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

):(

),比值是(

)。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

):(

),比值是(

);所用时间比是(

):(

),比值是(

)。

8)、360千克与0.84吨的比值是(

);40分钟与1小时的比值是(

)。

3、求比值。

0.8:1.6

60米:70米

1.5吨:1.2吨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组成比。 李芳今年12岁,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班里共有42名学生。王刚的爸爸今年36 岁,在保险公司上班,年薪50000元,王刚的妈妈每月工资3000元,她所在单位有90人。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重点: 正确化简比。 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0-51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课前热身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1)、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一、课前热身:

1、填空

8÷3=(8×

) ÷(3×

)=

125÷45=(125÷5)÷(45÷

)=

2、结合上题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探究比的规律。

6÷8=(6 × 2 )÷(8×

)=(

)÷(

)

6:8=(6 ×

):( 8 × 2 )=(

) :(

) 6:8=(6 ÷ 2 ) :(

÷ 2 )=(

):(

)

↑ 6÷8=(6 ÷ 2 )÷( 8÷

)=(

)÷(

)

小结:(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例1(1):化简比的方法

3)、“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 cm ,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首先写出:小旗长和宽的比为:

大旗长和宽的比为:

再观察两个比

15和10 (

)是互质数,180和120(

)是互质数,这两个比都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化简比

15:10 =(

÷

):(

÷

)=

180:120=(

÷

):(

÷

)= 例1(2)、分数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0.75: 2

交流: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填一填。

85∶51=(85÷

)∶(51÷

)=5∶3

2 :25 = 4(

) =6 :(

2、把4:5的前项乘3,后项也应(

);前项除以2,后项也应(

前项加上12,后项应(

)。

3、判断。

1)、 24:6化简比是4.

(

) 2)、比值等于 0.75 的比只有3:4 .

(

) 3)、 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3倍,比值也扩大3倍.

(

) 4)、 5:4=(2.5×2):(4÷2).

(

)

4、解决问题

1)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1:2,那么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

); ) 2)从A地到B地,客车需要6小时,货车需要8小时,客车与货车所用时间比是多少?

★修路队第一天3小时修路120米,第二天5小时修路250米,写出每天的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3课时

比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

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学习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一、自主学习:

求比的未知项:3.5:(

)=2

(

):80=1.25

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

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 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

)份,浓缩液占(

)份,水占(

)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练习:

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

三、

四、五年级,

三、

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

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

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 。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

)。(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

) 。 (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

)。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

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框架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5、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乙、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六

(一)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 ,男生比女生多6人。六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第4篇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 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2):教材第91~92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和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托沙包”游戏, 先让“必胜队”和“快乐队”比。 比赛开始,分别记录两队的成绩。比赛结果:必胜队托沙包的数量为:

17、

19、

21、23。快乐队托沙包的数量为:20、

18、

15、

23、29。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 托沙包总数为80个,“快乐队” 托沙包总数为105个。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必胜队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托沙包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众生:“求平均数!”。

二、新课教学

1.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生汇报方法: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 用计算的方法:

(17+19+21+23)÷4=20(个)

(20+18+15+23+29)÷5=21(个)

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快乐队托沙包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生发现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托沙包的数量是21呀?” 师:“是呀,21是谁托的数量呀?” 生:“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托沙包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托沙包的平均水平。”

师: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 课件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师: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生1:不可能,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2: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三、巩固练习

1.新闻:2014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65417元。 说一说你的想法。

2.算一算哪个小组成绩好。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数学知识了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分析统计图中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难点

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例如,为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国家会定期对人口进行统计。(板书:统计)老师这里有一张某地区城乡的人口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统计表。

(1)你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完成教材95页的2张统计图吗?

(2)提问:观察第一幅图,这幅统计图有哪些组成部分? (3)思考:这幅图和我们以前画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没网格线。

师:没有网格线的图怎么画?

生讨论方法、先画城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画好后迁移到乡村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观察:你能说一说哪年城乡人口最多,哪年城乡人口最少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方便吗?你有什么更好的作图方法吗?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把两张图合成一张。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师:这种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小组议论:怎么样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呢? (2)选择一套最佳方案。

任务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1)单、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2种统计图)

(多了图例、多了一个直条,用2种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你认为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我们刚才选择好的方案开始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线条直、间隔匀;找准数据,画准高度;标数据,添图例) 自主学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好的统计图。

任务三: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并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教材第96页上“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让学生看看它与单式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②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③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④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从出示的中找一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少了哪些部分?

学生交流反馈:数据显示不完整。

2.把条形图表示完整,然后回答问题。

(1)喜欢课外小组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课外小组的女生最少? (2)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多?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为了让四年的城乡人口数量一目了然,我们绘制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老师有个疑问:还有别的绘制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制作横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用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品牌,该怎么设计这个统计图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找个别的作品,师进行讲评。(优秀的、较差的都有)之后师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前面的那个统计图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年份,条形是纵的,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而这个统计图纵轴表示年份,横轴表示数量,条形是横的,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横向条形统计图。师板书课题: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96页,把书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 生操作。

2.比较两种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口答。

师:这两个统计图只是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了对换,条形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他们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不管是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个年份城乡人口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观察比较,通常还把数据标在对应的条形的上面或右面。请同学们给书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表上数据。

师:最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想一想,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师: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师:看来,统计图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还可以帮我们做出重要决策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试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几个数量单位?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1)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 (2)哪一个是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甲乙两个地区,甲地区绿化搞得好,乙地区树林和草地操到破坏。甲乙两地近年来降水量如下图。

(1)1985年甲、乙两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00年呢? (2)你还得到了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四、课堂小结

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B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1):教材第90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师: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今天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课件出示例1)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亮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谁收集的最多,谁最少?

生: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最少。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师:你还能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2: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3: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1. 探索“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生:因为小明和小红收集的多。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

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 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 3.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练习: 求出

7、

3、

6、4的平均数。

三、解答预设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 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 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

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四、联系生活

师: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生交流: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比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五、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2):教材第92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 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最拿手的是什么? 生:跑步、游泳、跳绳、踢毽子„„ 师:说到踢毽子,老师记录下了上体育课时第4组男生对和女生对踢毽比赛的成绩,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请看。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情景图和表格。 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 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 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 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 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 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

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 3.解决问题。

师:谁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 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 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应该怎样比较几组数据的成绩呢? 生:用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求平均数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如果两队人数不相等,就用两队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那怎样来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呢? 生: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师:好,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吧。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1.单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 师: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两个。

师: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绘制好了吗?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学生展示。

师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质疑。 师:我要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张图行不行?那怎么看? 生:不行,要两张图一起看。 师:你觉得这样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可以将两张图拼成一张图,我在电视上见到过。 (2)实验。

师:把两张统计图并成一幅图,这个主意真不错,想不想实践一下。(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要求: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读懂你做的统计图的意思。

生尝试动手绘制,师巡视。

全班交流,师将收集到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绘制的呢?

生:和绘制单式统计图一样,只不过再重复步骤把他们画在一起。 师:比较刚才这幅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方便比较、简洁。

师:假如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图呢? 生:统计图。

师揭题:在数学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它是竖着画的,又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想一想,该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相互讨论后交流小结: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3)分析。

师: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哪年的城镇人口最多?哪年的乡村人口最多? 生:哪年的城镇与乡村总人口最多? 师:那分别是多少呢?(生回答) 师: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这个地区这几年的城镇与乡村人数差距。 生:这个地区城镇人口在逐年增加。„„

师:你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更直观、清楚、整齐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点学生上台板演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表示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会有多个数据,颜色(或底纹的直线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亿人口吗?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亿人口吗?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埃及身负人口增加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举个例子,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全国96%的国土是沙漠,98.5%的人口挤在4%的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和粮荒。为了了解近几年的人口状况,某县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师:你能看懂这张统计表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年份,第二行表示各种年份城镇人口的数量,第三行表示各种年份乡村人口的数量。)

师:要想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些信息更直观地展现在眼前,更方便我们从中直观地获取信息,可以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二、新课教学

1.想象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你来设计这个统计图,这个图会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细细地想想看。我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从同学们的表情已经看出统计图的样子,你想的是这样吗?

课件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6页上图)。 2.转变。

这个统计图认识你们,而且很调皮,它想和你们开个玩笑,摇身一变,变成现在的样子(点击屏幕把竖的条形统计图旋转成教材第96页下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谁能最快看出它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淘气的统计图把自己由竖向的变成了横向的了,但不管怎么变,它的内容没变,只是形式变了,其实这就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3.2000、2010没在统计图上,你能设计一下吗?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96页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4.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5.综合纵横向统计图。

过渡:制作了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们能很清楚的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全班交流: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我们国家实行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因为人口众多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也是越来越高。

小结:从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的作用可真大,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而且能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6.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察发现: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生独立观察数据,画条形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第5篇

(1)他在座谈会上( )。 (2)今天是( )。 (3)大家都积极地参加( )。 (4)童年的往事( )。

2、按要求把词语组成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组成两句意思相同的话。

树苗 亲眼 大华 是 保护 的 看见 我们 (2)组成两句意思不同的话。 迟到 完全 上学 不能 小明 责怪

3、按要求写句式。春风里,柳枝随风飘动。 比喻句: 拟人句:

4、扩写下列句子

(1)柳条拂过水面。 (2)小河流过原野。

5、缩写下列句子。

(1)我抱起一只受惊的刺猬。(2)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3)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6、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1)周总理听汇报。周总理( )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圆月。( )的天空中挂着圆月。 (3)燕子掠过湖面。燕子( )掠过湖面。

7、把下面的句子改为肯定句。

(1)我不得不佩服曾老师。 (2)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 (4)我无法不原谅他。

9、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意思不变。 (1)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 (2)我只好把书还给他。

10、把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1)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2)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1 (3)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11、把转述句改为引述句。

(1)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2)王宁说,他要像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12、修改下列病句。

(1)小强和小明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修改: (2)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修改: (3)他那亲切的话语和慈祥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修改: (4)看了这次展览,使我有很多感想。

修改:

19、把下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 )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一对红翅膀不停地扇着。 (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突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 (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 ( )我悄悄地一抓,把它捉住了。

( )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21、指出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2)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在这平台上弹琴。( ) (4)“实践出真知”,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5)月亮不好意思地躲进云里。( ) (6)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7)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学习。( )

22、将句子中的歇后语被充完整。 (1)才艺大赛中,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

(2)别看爸爸大大咧咧的,其实是(张飞绣花)—— (3)玩具对于家小弟弟来说,就是韩信点后——

2 缩句

1. 英 雄的红军顽强地向山顶前进 。 2.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3..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4.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5.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6.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7.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8.风景秀丽的北戴河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9.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 10.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11.一位七十多岁、面色红润的老人从屋里走出来。 12.威武的长江舰停泊在灯火辉煌的武汉码头上。 13.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 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 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2.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3.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4.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 碰到一点困难,怎么能灰心丧气呢, 2.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3. 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4. 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 小明的爸爸穿了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 2. 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3.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4. 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5.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6. 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7. 我的家乡是青岛市人。 3 8. 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9. 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10. 放学回到家,小华喝了一杯牛奶和一块蛋糕。

11.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12. 再过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毕业了。

13.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14. 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5. 我们要学习张大伟同学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16. 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小明的爸爸穿了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

改为转述句。

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3.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4.李楠小声告诉我:“我家在少年宫附近。” 5.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6.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11.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12.妈妈对我说:“你今天晚上不能看电视。” 13. 一个同学对我说:“借我一只笔。”

14、父亲对我说:“你要像我一样坚强。”

17.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49、 总理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51、 妈妈对我说:“下午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

4 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我的家乡是青岛市人。 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放学回到家,小华喝了一杯牛奶和一块蛋糕。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再过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毕业了。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我们要学习张大伟同学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答案:

1、刺猬缩成一团。

2、桑娜补帆。

3、条石和城砖筑成了万里长城。

4、工程是奇迹。

5、小兔跑来跑去。

6、老人见到天安门。

7、脸上露出笑容。

8、学生做广播体操。

9、沙地上种着西瓜。

10、鸟做窝。

11、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12、小鸟发出鸣叫。

13、雪花飘落。

14、民工撒下盐巴。

15、气球飘向天空

16、这是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柳丝。

18、孙平挡住了球 。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范文第6篇

1 一本正经

2引人注目

3白发苍苍

4自言自语

5 欢蹦乱跳

6、严严实实

7转来转去

8大惊失色

9千呼万唤

10垂头丧气

11争奇斗艳

16远近闻名

21五光十色

26飘飘摇摇

31又松又软

36不假思索

41 舒舒服服

46舍近求远 12 芬芳迷人

13准确无误 14 确确实实

15挤来挤去 17 风尘仆仆

18奔流不息

19风景优美

20物产丰富 22高低不平

23各种各样,24双龙戏珠

25成群结队 27千奇百怪

28四脚朝天

29祖祖辈辈

30密密层层 32合二为一

33大显神威

34 乱成一团

35相提并论 37兴高采烈 38闻鸡起舞 39 翩翩飞舞

40. 千呼万唤 42. 自言自语

43 远近闻名

44黑白相间 45 轻重倒置47 头重脚轻

48 积少成多 49 异口同声

50左邻右舍

51 里应外合

52 琳琅市场

53.应有尽有

54物美价廉

55夜幕降临

56.严严实实

57 来来往往

58.舒舒服服

59.确确实实

60.又松又软

61.又香又脆

62.又唱又跳

63.又说又笑

64. 不慌不忙

65.不紧不慢

66.不紧不慢

71.庞然大物

76如愿以偿

81 满载而归

86 举世闻名

91.千言万语 67.不知不觉

68,不闻不问 69.左抵右挡

70 难以招架72. 紧张危急

73.和睦相处

74.刻舟求剑

75.沉默不语 77彬彬有礼

78 恋恋不舍

79.风餐露宿 80日夜兼程

82.没精打采

83 目不转睛

84.恍然大悟

85五洲四海 87 高楼大厦

88.学无止境

89.举步维艰

上一篇:实心球单元计划及教案范文下一篇: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