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

2023-03-17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健康是生命存在的常态,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现代社会的健康概念包括三层内涵:一是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二是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三是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正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全民健康意识增强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也从过去主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学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强调促进大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逐渐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健康体育既是体育锻炼,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健康体育”思想的确立,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的变革,也促使大学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化。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降低生存风险,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尤其是大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健康水平,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从而调节情绪,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 “腓肽”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既有冲突和竞争,也有合作和协商,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 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获得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宣泄消极情绪,减轻精神压力,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娱乐性强,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健康体育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学会锻炼技能,形成锻炼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乐上体育课,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终身受益,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享受运动乐趣,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指导和协调,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2002,10(3).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3).

[3]贾钧,吴歌.健康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02).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长期过大的学习竞争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压抑,久而久之,这种压抑的心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得较快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要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人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f青与学生交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对现实,正视不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形成自己坚毅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自己欲望强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努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四、利用体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并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也没有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等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玩中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他们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使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使同学间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的发展。

六、課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只要师生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应更加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淡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信心,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健康,高中生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表现得更敏感、更复杂、更强烈、情绪状态更为紊乱。近年来,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升学压力加大,加之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造成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长期的心理困扰使一些高中生出现偏激行为,体育教师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努力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1研究目的

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给正处于心理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广大高中生造成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形成心理障碍,在几乎包括了人的所有活动的体育教学中,表现的也很突出。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压力、挫折,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生活充满信心,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6所高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8个月的跟踪体育教学调查。并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调节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实践加以研究。

3 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

3.2访谈法

访谈前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

4 结果与分析

4.1体育教学中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4.1.1先天的遗传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足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学生间出现个体差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忧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大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忌妒,心胸狭窄,不能够团结同学等表现。

4.1.2个体性格中的不良因素

性格始终支配着人的行为及其方式,高中生心理上处于“断乳阶段”而心理冲突多,情绪易起伏波动。这时的情绪常以极迅速、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有的学生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而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又为了“爱面子”而硬撑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心理障碍。

4.1.3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是,社会环境,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剧,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高中生无所适从,迷茫,产生心理错位;二是,家长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却不顾其能力与愿望,专制式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出其心理负荷而产生心理障碍:三是,学校环境,各级学校过分追求分数,各种形式的评比排名.过于偏重文化课的学习的现实,导致“校园人格”——自私、冷酷、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引起高中生心理严重失衡。

4.2体育教学中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2.1焦急紧张心理

焦急是人的自尊忙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体验,那些易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敏感而易受惊的心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焦急紧张状态。不敢做动作,即是练习了,也放不开,动作易变形,造成完不成技术动作而越发恐惧紧张,引起恶性循环。

4.2.2抑郁悲观心理

抑郁、悲观的情绪和忙境最基本的表现为“丧失”对学习、生活与娱乐失去兴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而对困难与痛苦失去办法,无力自拔,他人爱莫能助,对自己丧失正确评价等。

4.2.3偏执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过于敏感。由于个别老师过于严厉或训斥学生,加上学生处于情绪大起大落时期,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或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有不安全感,易感情用事,师生关系紧张,产生障碍。

4.2.4孤独自卑心理

在活动中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封闭之中,缺少朋友,受到其它学生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5 结论与建议

5.1体育教学中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增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确立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可以渲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丰富活跃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心理的挫折力和陶冶良好的情感。

5.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生”,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习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3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上课应朝气蓬勃,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活泼,示范形象逼真,学生学起来不但感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老师,使师生关系融洽。其次,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自尊心,公平、平等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消除紧张、对立心理。最后,老师要适时并保持较高频率进行激励评价,提高积极性,严禁粗暴、带有贬意的评价。

5.4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夏天增加游泳和冬天增加越野、登山等教材、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翁华珠.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之我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85-87.

[2]陈焕夫.浅谈高中体育学科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分析[J].中国校外体育,2011(19):61-63.

[3]陈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J]体育世界,2012(9):112-114.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几年来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我们对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做四有新人,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据调查,城市青少年心里不良占总数的12.63%,农村占11.90%。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体育教育,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引 言:又逢暑假,老师不在孩子身边,每天的安全提示希望能起到作用。同时,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现状,当然体育教育也不能忽视,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案例一、“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名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做不到。”

这是在微博看到的一封遗书截图。

字里行间,平静又绝望,看完让人觉得好心疼。

案例二、那是2017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具冰冷的的儿童尸体横在我的眼前,他是我班的许某——我班的班长因为不听爷奶的劝告,不吃晚餐(嫌弃爷奶做的饭不好吃)深夜冒着大雨去河对面的超市卖零食充饥,由于追伞不慎落水遇难。他离我而去已经两年了,每每想起常常泪湿衣襟,经常的防溺水家访,班会课的屡次叮嘱没能入脑入心,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咋想的,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视生命如儿戏。

案例三、在某重点小学一名六年级的孩子只因班主任告诉他妈,他因玩手机成绩下降,接到电话,他妈追他到学校,和他理论,没等话说完,他便从楼上跳下,他妈也没能拉住他,顿时脑浆崩裂,无生命征兆,据说是个是独生子。

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不该在花一样的年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我们的社会病了,还是我们的家庭病了,但孩子体质是健康的呀?习近平主席强调:“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长远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教育不能过于注重分数,我们在提倡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急功近利,以分数来绑架孩子的好坏是及不可取的。我们给了他们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填补他们精神生活的空白,大多数的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枯燥乏味,甚至是无聊的事情。可见现在孩子们的童年过的并不快乐。而我们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是富足的,可见后者大于前者。

那么怎样让悲剧不再上演,建立建全孩子们成熟的心智,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我认为应该让家长们需提高认识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除先天遗传外,后天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有条件的话应该开一所家长培训学校,合格的家长给予颁发毕业证书。当然这得需要社会和有识人士的大力支持。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做好挫折教育。

其次,家长们应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

再次,家长不能过于宠溺孩子,应适当的放手,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学会与人正确的相处,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合理的控制不良情绪,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身体和身心都健康的发展,并且日渐成熟。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家庭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学校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一名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解惑的技能,更要有随机处理孩子内心的需求问题,老师的一言一行無不时刻浅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因材施教“一孩一方案”,更不能采取“教条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当然,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

其次,教师要尊重孩子,严格按照“教师十不准”来要求自己。要信任孩子,对待孩子要公平、公正。用爱心呵护孩子成长,用细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用心呵护下,一定会拥有一个自信强大的内心,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三、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如喜欢游戏和球类活动等。

再次,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

总而言之,学生们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机的结合。

四、社会应给教师一定的“惩戒权”,让教师放开手脚敢于管理学生。

岂不知多少次学生家长辱骂老师甚至动手打老师的视频冲上热搜,只因为老师公布了孩子的分数,家长认为有失他们孩子的尊严了,又或者批评他家孩子上课迟到了。现如今的教师是太阳底下做光荣的事业工作起来如履薄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家校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

呼吁尽快出台正式文件,还教师惩戒权,更呼吁老师们正确掌握,灵活运用。希望老师、家长和社会都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不再让悲剧重演,让教师职业真正的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我们的家长给孩子们成长的空间,学着放手,让他们自主成长,把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彼此活得都轻松愉快,也更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2021年两会《中国青年报》(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会)

[2]刘向:两汉人出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

[3]优米MaMa:2021-07-29亲自领域创作者(大学生不会剥鸡蛋,洗衣整理从头学,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让然叹息)

[4]毛泽东:1915年1月15日毛泽东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体育是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的调适方法,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增进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治疗效应、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为此,通过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构建有效的体育课程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注重体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强化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关键词:体育体育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健壮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无论是从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还是从个人成长发展、活动效率提高以及生活品质改善角度来看,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形成合力,逐步扭转上述不利局面。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健康的含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可见,心理健康包含着人的正常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适当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个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权威的结论。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尽相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大致归纳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第二,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第三,自我调控能力;第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第五,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第六,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对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意味着在智力上处于正常或超常状态,使自身智力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积极乐观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豁然大度,热爱生活,乐于进取;第三,健全的意志。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第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第五,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身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评价自己;第六,适度的行为反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对不同情景能做出适度的行为反应。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招,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问题或者较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市16所大学的学生10年辍学原因进行了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同时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1998年对全国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障碍的人高达26.99%,与1989年国家教委对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为20%这一数据相比又呈上升趋势;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而广州一些高校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跳楼自杀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在大学校园里面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体育锻炼来调整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我国研究者在有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国内大量的研究都认为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在媒体报道的自残自虐、跳楼自杀等事件的主人公中,很难发现体育院校学生的身影,也少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国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今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使体育的“健心”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有助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

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大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研究发现,通过参与体

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所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以使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通过合理的宣泄方法发泄出来,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有研究人员发现,具有中等程度以上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或消除人的情绪障碍。

(二)增进与他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也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学校体育活动多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交往心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课堂”,其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正确引导和教育,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活动当中,自身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体育运动中,伴随着运动的激烈进行,个体要经历情绪的波动起伏,有胜利时的喜悦和兴奋,也有失败时的忧郁和着急,而且各种心态经常交错出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及时调整心态,用情感的动力去调节自己的能力,保持动作与情感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其次,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落、犹疑等心理;也有来自外界的,如地理、气候环境和运动场景的复杂多变等。为实现目的,就必须承受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再者,在体育运动中,要求参加者必须遵守同样的体育规则,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使群体具有更有强大的竞争力。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这种公平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以后进入社会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同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其意志品质较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要强,尤其在顽强性、自控能力、果断性、坚韧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明显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

(四)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在其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实践锻炼和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行为。可见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并非一成不变。机体运动与个性的关系极为密切,体育活动对人个性的塑造起着长久的、稳定的作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大学生的机体直接参与活动,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在一段时间里,在一个机体身上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同时,体育运动还是人的一种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尽情地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而个性作为社会交往的产物,在体育活动中也得到了调整和发挥。此外,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来完成体育活动目标与任务,有利于充分展示与发展他们的个性。

(五)具有心理治疗效应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已是不争的事实。1990年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提出,体育运动已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1991年,彼特鲁茨多(Petruzzselloatal)等人进行的104项研究表明,20分钟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水平。1993年,马丁森(Martinsen)指出,有氧运动或不太强烈的运动,有助于轻度和中度的抑郁症降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业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也有研究表明,无氧运动(如举重)同样具有减轻抑郁程度的作用。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对自我、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感,改善认知活动状况(如反应时间慢,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等)。

(六)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和竞技抗争精神吸引着青年学生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与竞赛中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在很多集体比赛和活动中,由于对抗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技术、体能、心理等能力上都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和相互理解才能成功。体育运动的各种游戏与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竞争的机会,并“煽”起他们竞争的欲望,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七)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开拓创新”是体育的文化特质,是体育竞争的真实含义。体育以其鼓励创新和不断创新为特征,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到创造之美和创新之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反复体会努力拼搏、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参加体育活动的所有学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仅超越对手,更超越自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发挥,开拓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改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心理正在走向成熟。面对紧张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未来工作与理想、个人问题、社会竞争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体育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切实践行“健康第一”的思想

高校主管体育的校领导和体育部(教研室)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体育部(教研室)应和相关部门相互合作,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生体育的组织管理模式,组建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交流活动,如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一些体育单项的联赛(排球联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等等,使学生们从繁忙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各种体育活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缓解学习的压力。

(二)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模式是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典型的、相对稳定的、而又具有推广价值的特殊课程范式。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或选择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在构建或选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心理构建,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比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创造教学模式等均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讨论学生的心理发展。当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或选择需要一个较长的积淀过程,必须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来形成。目前我国高校比较典型的体育课程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课程模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课程模式、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课程模式、江苏科技大学的“自主构建”课程模式、长春旅游学院的“定向拓展、成套组合”课程模式以及西安工业学院的“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程建设互动发展”的课程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均是在各高校的文化生态中生成的,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改革所致。广东工业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至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和成果,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提升该种课程模式的实效,使我校四万多学生受益于体育。

(三)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均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体育环境。学校需要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扩大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让全体学生受益。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开设体育选修课,成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安排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开展校际间的交流等,是创造良好校园体育环境的主要途径。

(四)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及时完善与素质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的大学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同时应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技能与技巧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使学生“身心”并完。

(五)建设一支精干的体育教师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管理,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的体育教师队伍。同时还要组织人力、物力,对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出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体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体育锻炼虽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不能完全代替心理咨询。当前高校均设置有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建议该机构与体育部之间加强关联,联合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使心理咨询和体育锻炼相结合,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我们相信,将体育作为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一定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体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健心”功能,通过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造就出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幼儿园体育活动论文下一篇:体育本科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