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15

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种子市场管理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和完善种子市场管理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一项基本职责和重要职责。自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种子法》以来,种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种子市场秩序得以完善,种子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但种子市场依然存在不合理现象,有待完善。

关键词:种子市场;变化;问题;对策

1 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

种子市场要达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排除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营秩序不规范

《种子法》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种子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由于其配套法规不够完善,再加上市场经济下利益的驱使,经营秩序呈现出不规范现象。部分种子生产单位以及经销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采取非法手段来获得利益。盗用许可证、擅自更改种子生产地、扩大种子生产面积、私自更改标签、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种子虚假广告、假种子泛滥等。假种子的出现严重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让用种单位、用种个人产生疑虑。

1.2 经销人员业务水平低

经销人员要实事求是的来推销种子,切勿信口开河,夸大其词。然而这种现象在部分经销单位还是存在的,让购种人员无法真正辨别种子好坏。还有一些推销人员,对种子性能、栽培技术一无所知,无法给购种人员正确的引导。

1.3 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出现以上各种现象都与种子市场的监管有关,如何加大力度管理种子市场,是相关监管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管理才能让种子市场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2 规范种子市场对策

2.1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在种子市场管理方面,首先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始终坚持和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廉洁、文明的执法原则,坚决与假冒伪劣种子行为做斗争,用行动保卫农民的根本利益;要认真对品种的审定、包装、标签、档案记录清楚,确保种子通过省审或者国审,生产、加工、标签是否符合《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如要发现问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以保证种子市场的秩序,保护种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2 严格控制经营许可证的审核与发放

要认真落实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制度,严格控制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严格把控种子市场的准入关,确保种子质量,从源头上控制种子市场的不法现象。

2.3 培育市场主体

种子市场的培育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资金的投入。建立科研农作物实验室、示范区、展示中心、积极探索和推广高产优质的种子,制定长期有效的推广网络,加强加快科研育种和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的提高种子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资本积累,打造国内种子市场绿色通道,充分挖掘国内社会资源潜力,努力构建新型种子营销市场。

2.4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种子市场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而由于历史和教育原因,农民很难用法律手段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在种子市场会蒙受很大损失。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宣传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普及科学力度,让农民了解农业相关法律,从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市场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勇于利用法律武器与不法分子做斗争。

2.5 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首先是人力的投入,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执法不阿,懂技术、懂管理的行政执法队伍。同时也要健全机构,明确个人职能,强化责任考核制度,稳定执法队伍,落实人员编制问题,完善管理制度。其次,要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就没有更好的执行。要强化种子市场管理就要加强管理体制和人员配置,同时要配有完善的质检手段和场所。

3 种子市场的变化

种子市场发生变化与《种子法》的实施是分不开的,具体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子市场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种子市场一直带有地方色彩,地区或区域性经销为主,国营种子公司销售模式统一,其他公司多元化竞争主体共存,从而形成了新的竞争机制,让种子市场繁荣发展;第二,种子经营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种子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垄断、封锁、权利、地方保护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现在主要靠品种质量、信誉、品牌、服务等因素;第三,农民购种观念发生了变化。第四,农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第五,种子市场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发生了变化;第六,经营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经营资本由过去的单一资本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转变。种子融资有国内资金也有境外资本投入,扩大的种子市场的资金投入,对种子市场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8):54-56.

[2]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2):45-46.

[3] 何兰英,王信.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与设想[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增刊):28-30.

作者简介:王原冬,男,吉林通化人,吉林省通化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艺师,研究方向:种子市场管理;朴宏玮,就职于通化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王寿欢,就职于通化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郑喜,就职于通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

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组织开发了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系统,并于2016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在第1年使用过程中,重庆市渝北区种子管理站发现,该系统在账号注册、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以及方便种子市场监管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为此,在对相关问题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系统;改进建议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011.1357.01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10/11 13:57:22

种子生产经营备案是新修订《中华人们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新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能够有效预防侵权生产经营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保障种子可追溯,是强化种子事前监管的重要措施,是农业主管部门全面了解种子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充分发挥种业在农业供给侧机构改革中基础支撑作用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种子法》第三十八条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需要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的主体有四类,分别是:种子生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种子的。同时,《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还对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的时间、所需材料等相关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1 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的基本程序

1.1 账号注册

经营者进行网上备案需要自己注册账号,通过进入“中国种业信息网”,点击网上办事栏中的“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备案用户)”,进入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界面,点击“立即注册”进行账号注册,注册时需要填写“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注册/管理区域”“企业(个人)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1.2 提交材料

注册成功后,备案者通过“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进入备案系统,选择符合自己的备案主体类型,填写备案品种基本信息,上传相关材料,并进行网上提交。

1.3 备案受理

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通过进入“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管理系统”,查看并审核备案者提供的备案材料,根据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做出受理或打回的决定,如果打回,需要填写修改意见。

2 渝北区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情况

2017年,重庆市渝北区全力推进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工作,渝北区种子管理站积极开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的专题培训和指导,辖区11家批发企业和115家零售商均进行网上备案,备案的“两杂”品种共197个。通过网上备案系统的运用,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种子市场管理,具体成效如下。

2.1 品种分布更明了

在辖区销售的每一个农作物品种在销售前均进行网上备案,种子管理机构能够通过备案管理系统清楚地掌握各品种在镇街的具体分布和数量。

2.2 種子追溯更快捷

无论是因种子质量问题需要追溯种子来源,还是因种子缺陷需要查询种子分布情况,均能快速地运用备案系统进行信息查询,相比线下备案查询速度更快捷、品种信息更完整、资料保存更方便。

2.3 减轻市场监管压力

进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有效预防了侵权生产经营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规范了种子市场秩序,有效地减轻了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压力。

同时,网上备案系统在账号注册、信息查询、数据统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 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账号注册审核不严

3.1.1 经营者名称用符号表示

种子经营单位进行账号注册时,往往参考营业执照,镇街零售商属于个体工商户,许多营业执照上填写的名称是 “*”,部分经营单位就将个人名称填成“*”,不利于信息查询。

3.1.2 同一证件号码注册多个账号

注册多个账号的情况主要反映在个体经营户上,各镇街进行种子销售的经营者,往往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他们自己进行网上备案有一定难度,每次在上家经营企业购货后都求救于不同的人帮其备案,自己却无法记住用户名或密码,于是备案一次注册一次,最终出现一个经营单位注册多个账号的现象(详见图1)。

3.2 查询功能不准确

3.2.1备案查询不精准

系统中委托代销备案和经营不分装备案查询,只能从“备案流水号”“经营者名称”“经营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状态”进行查询,但“备案流水号”和“经营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因太长,不易记,很少使用。“经营者名称”使用频率较高,在进行经营不分装备案查询时,因注册时部分备案者将名称填写成营业执照上的“*”,往往不能查询到真实信息,只能在筛选出的信息中再次进行逐项查找。最后是通过“状态”查询,但无论选择哪种“状态”进行查询,都会显示出多条信息,无法达到快速、准确查询的效果(见图2)。

3.2.2 种子查询不便捷

目前,本地经营品种和本地生产品种查询中,可以从“作物种类”“种子类别”或“品种名称”进行查询,查询结果是渝北区的总体情况,无法了解各镇街经营品种和生产品种备案情况,如果需要查询各品种在镇街的分布情况,只能点击每个经营单位的基本信息查看(见图3)。

3.3 统计功能不健全

无论是备案单还是备案网店的统计,显示的都是辖区的总数据(见图4),不能统计每个镇街的相关数据,更无法统计每个经营单位备案品种情况,并且相关统计表无法导出系统,在无网络条件下不能查看各经营单位的备案情况。然而,在种子市场检查过程中,如果能通过统计表直观掌握每个经营单位所有品种的备案情况,就更有利于种子市场监管。

3.4 不便于对种子市场联合监管

该备案管理系统只有一个用户名,对于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受理和农业综合执法职责属于不同站所的情况,很不利于市场监管,执法大队无法打开备案管理系统,进行实时查询备案情况;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也无法打开系统进行信息查询,不清楚辖区种子经营单位的备案情况,导致监督管理没有针对性。为了使各镇街、各站所能够对种子市场进行联合监管,渝北区种子管理站只能逐一进行统计并将备案信息提供给执法大队和各镇街,但因经营单位多,销售品种多,且每到一批种子备案一次,进行人工统计相当费时费力。

4 完善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系统的建议

4.1 严格账号注册审核

1)建议在对企业名称(个人名称)进行审核时,禁止使用符号代替。如果是企业则要填写企业真实名称;如果是个体工商户,则需要填写营业执照上经营者名称。2)要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个人身份证号码)和企业名称(个人名称)进行重复性筛选,避免出现同一企业、同一个人申请多个账号的现象。

4.2 完善信息查询功能

建议在委托代销备案和经营不分装备案查询时,增加“镇街”“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相关查询栏目,从而达到快速准确查询效果。

4.3 健全分类统计功能

建议进行备案网店统计时,特别是经营不分装种子的经营单位,能够按照镇街进行统计,首先显示各镇街的总户数,点击总户数,显示出各经营单位,然后点击每个经营单位,能显示出该经营单位已备案的全部品种,同时建议增加统计表“导出”功能,确保在无网络条件下能顺利查看。

4.4 增强协同管理能力

建议备案管理系统能够新增两类用户名,一类供镇街使用,一类供执法机构使用。新增的两类用户只设置查看权限,不设置受理审核权限,使镇街、执法机构能时时掌握种子经营单位的备案情况。

5 结语

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有利于农业主管部门准确掌握辖区种子生产经营情况,增强种子经营单位诚信经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杜绝出现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和侵权生产经营行为。通过不断地改進和完善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系统,提高实用性和可行性,将有利于增强农业主管部门进行种子市场监管的能力,保障农业用种安全。

(责任编辑:敬廷桃)

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通过将广告快乐教学观念融入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兼顾广告教学和快乐教学的方式,探讨广告快乐教学在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为提高种科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种科创新性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告快乐教学; 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

1.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重要指示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决定社会继替,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种子经营管理学》是种科专业培养人才的一门必修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1]。然而种科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常常持厌学态度,觉得理论偏多,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不高,不愿意学。如何将这门课变成有趣味,能赢得学生认同感的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活学活用,是种科专业老师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2-3]。

2.《种子经营管理学》广告快乐教学模式研究

快乐教学法指的是教育者正确应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方法[4]。广告学是一门颇具开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科,它与社会实际生活的關系极为密切[5]。借鉴广告学原理进行教学实践,将其快乐教学法的元素引入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旨在通过将广告以学术性的途径与种子经营管理学科相结合,将其市场经营理念、方案策划、实施途径等融入种子科学中,为更好地经营种业,发展种业学科,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6]。主要内容有:

(1)应用广告学吸引学生高度关注,加入趣味性语言增添快乐元素。如郑州郑研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广告语“产好种子,做大品牌,交真朋友”,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的广告语“试种者成功,推广者致富”,南京绿领种业有限公司的广告语“孕育强势品牌,共赢天下财富”等,这些具有挑战性和鼓动性的话语,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种子科学的价值,能吸引学生高度关注所学习的种子经营管理知识内容,这也是成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7]。

(2)应用广告学和趣味快乐教学语言激发浓厚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就作物新品种的经营,拟出有创意的广告进行课堂讨论,贯彻新品种的培育、改进、研发过程、专利申请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跃气氛中掌握本章节的内容。

(3)应用广告学和快乐教学模式诱导强烈求知欲。将学生投入市场,去农资市场上寻求答案,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市场是广大的,是多变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能尽快掌握理论化的知识点。

(4)应用广告学和快乐教学法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中只有成功调动并实现了以上标准,才能顺利实施愉快教学。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理论众多,有些不太好理解,能主动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能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8-9]。

3.种子经营管理学渗透广告快乐教学法的新特性

广告快乐教学法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跟进热点,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学生个性,将广告创意及快乐模式引入种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学生的利益、兴趣和要求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灵活地掌控教学过程,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课后督促和指导学生做好课后实践式作业,调查了解学生的教学效果,阶段性地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这些教学理念和思想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此外,对于不喜欢农科,经常逃课、缺课的学生而言,依托广告学快乐教学模式理念,将广告学与种子科学联系起来,通过交叉学科的感染力,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4.结论与展望

将广告学和快乐教学模式相结合,并引入到种子经营与管理课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些学生对于本专业不感兴趣,想让他们学好本门课程非常困难。采取轻松活泼的快乐教学模式结合有趣的广告教学模式,能让他们或多或少对本专业本课程有些许兴趣,对于其他本身就好学的学生而言,更是如鱼得水,能加深大家对于知识点的印象。采用新方法教学,老师需要多准备流行的种科广告语言,多了解当前社会中种子经营管理方面的动态,采用幽默、有趣、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的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静美,叶滔,蒋锋,等.《种子经营管理学》翻转课堂渗透快乐教学的探索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6):149

[2]陈雪梅.理论课程教学中愉快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广告学原理教学中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2006,(3):118-120

[3]高灿红,张文明,郑文寅,等.《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园艺与种苗,2017(09):57-59

[4]何竞平.浅谈快乐教学法在高校广告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3(2012):192-193

[5]张毅飞.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广告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4):114-115

[6]彭云玲,慕平,方永丰,等.“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1-3

[7]张学霞,钱文霞,拓守君,等.大数据时代广告学教学实践探索——以北方民族大学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评论, 2015(11):153-156

[8]刘树奎,王祥翠.谈广告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2(2008):65-66

[9]张毅飞.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广告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4):114-115

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私人管理

自我国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以来,有关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不断。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乱不清,基础理论肤浅薄弱,学术论著自相矛盾的现象相当普遍。本文试图规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理顺三者的相互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发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

何谓公共管理?有人认为,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例如,夏书章教授就是这样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 意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行政学,有人把它译为行政管理学。因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质,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饰,所以,有人也把它译为公共行政学,有人译为公共管理学。[1] 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仅仅是个译名不同的问题,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差别。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过去在外国表达的可能是同一个对象的含义,但是也不是对国外在这一个领域全部研究现状和历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没有能够概括进去国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论。其二,既然我们把外国在这个方面的理论引进国内,那就遇到一个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问题,而夏老的看法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其三,当前中国教育部在专业设置上把公共管理设为一级学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设为二级学科,表达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差别的意向,此时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当然,夏老强调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仅在译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实践中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确实在公共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舍弃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陈振明教授说:“说到底,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我宁愿将公共管理视为一种传统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径、新范式,我称之为‘第三种途径’,而将前两者分别称之为‘第一种途径’和‘第二种途径’。”[2] 陈教授讲的“第三种途径”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种在“重塑政府形象”名义下以市场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业方法的公共事务管理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陈教授关注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令人钦佩。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视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显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进私人管理方法的优点,没有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据我观察,当年在美国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时髦的东西,相反,强调政府权威才是当今在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陈教授一方面写文章赞扬宣传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却讲的是政府管理的内容,这种论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现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更有意思的是与陈振明教授恰恰相反,张成福教授写文章批判新公共管理,而他著的《公共管理学》教材,却完全讲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3]这种论著上面自相矛盾的情形使人无法明白作者的学术立场究竟是什么。

陈庆云教授是最早参与公共管理译名争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与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不仅英文译名不同,含义也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说:“所谓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从本质上看,我们对公共管理的定义与公共政策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就是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调控活动中的行为规范。”[4]陈庆云教授强调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就译名而论,public management仅仅是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译名,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西方公共管理的历史和现实。administration在英文里既有行政含义,也有管理的含义,因此,public administration既可译为公共行政,也可译为公共管理,怎么能说public administration就只能译为公共行政而不能译为公共管理呢?其二,management一词,英文的管理涵义具有微观工具主义的意思,它与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公共行政的宏观管理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三,公共政策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模式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若把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政策模式,显然在逻辑上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失误。

张康之教授从另一个不同角度,强调公共管理不同于公共行政,并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推出《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导论》两部著作。[5]他认为,“行政”与“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学是从公共行政学经过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而来的,公共行政是管理行政,公共管理是服务行政。 张教授提出“行政”与“管理”不同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比较研究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时很有用处,他构思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内涵也很有意思。但是他的有些观点难以令人苟同,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他提出行政与管理有区别,这在比较研究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时虽然有意义,但是就公共管理领域本身来讲,并无多大实质性意义,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本来就有行政和管理的含义。其二,他说公共管理学是从公共行政学经过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而来的,这个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事实。据我所知,在西方由(美)威尔逊开创的由(德)马克斯·韦伯完成的公共行政学之后,由(美)梅里亚姆和他的学生拉斯韦尔创立的公共政策科学,比新公共行政学要早得多,而且影响大得多,今天在美国尚有一个与 MPA并行的MPP(公共政策硕士学位),而新公共行政学则是1968年之后由(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为首的一批青年学者倡导的,他著的《新公共行政学》直到1980年才出版。其三,按照他的思路,所谓公共管理学其实质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显然也不能涵盖“公共管理”范畴应当概括的全部内容。

刘熙瑞教授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和汪玉凯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6]认为“行政”、“行政管理”概念有一系列缺失,“公共行政”的内容丰富得多,突出了行政的“公共性”,而“公共管理”又比“公共行政”更突出了管理的多元主体性。这种观点认为当代公共管理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是符合客观历史的事实的,但是否定行政或行政管理,过分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公共管理” 的“多元主体性”,又会淡化、削弱和消解政府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则是一个大问题。

乔耀章教授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在实践层面上”,“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有一个“公共行政管理”,“而公共行政管理可视为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之间的‘中介’或过渡形态,它具有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二重特质或属性”。[7] 据我了解,“在实践层面上”并不存在名为“公共行政管理”的这个所谓的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中介或过渡的形态。不过,如果要从理论逻辑层面上把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到正在建构的公共管理之间的多种公共管理模式用“公共行政管理”这个词加以抽象概括也未尝不可。很显然,作者混淆了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东西。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是相当混乱不清的,对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关系的说明也是自相矛盾的和很难自圆其说的。这就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现状。它既说明了学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也说明学界正在积极热情地探讨公共管理这门学问的科学真理。

我认为,“公共管理学”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新名词,是在规范意义上正在形成的新概念,它反映和概括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正在发生、成长和建构着的东西,它不像“行政管理”和“私人管理”那样是历史上已有的事实或既成事实的名词概念。我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一文中,对西方公共管理作了历史的考察,并说明“公共管理”一词为“政治学”、“行政学”和“管理学”三大学科所使用,我把它们分别界定为“宏观公共管理”、“中观公共管理”和“微观公共管理”。[8] 这篇文章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界定“公共管理”概念的含义。我在《论公共管理范畴》一文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我提出:“公共管理就是指以公共权力机关为核心并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参与的为实现公共利益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9] 这个定义首先说明公共管理的主体系统由公共权力机关、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权力机关是核心(行政机关又是公共管理核心的核心),社会中介组织是纽带,公民大众参与是基础。其次,说明公共管理的客体对象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最后,说明公共管理的介体工具是由公共政策等多种管理方式和方法构成的。这篇文章是我于2001年提交给在湛江召开的“首届全国公共管理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论文。经过5年时间的考验和检验,我发现我提出的这个“公共管理”概念的定义还是比较适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现实及发展趋势的。陈庆云教授和他们课题组于2005年发表了一篇《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的文章。[10] 其中,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与我对“公共管理”概念下的定义基本上是一样的。表明他们对公共管理概念涵义的理解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是值得欢迎的。当然,他们比我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要更深入些,又有更多新的发现。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管理,也不能与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直接划等号。他们认为,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这三大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为以政府为本位,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三种政府管理模式,即政策管理的集权化模式、民主化模式、社会化模式;以社会为本位,政府、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平等合作的两种社会治理模式,即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多中心模式。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前三种模式为“父子关系”后两种模式则是“兄弟关系”。他们的这些看法令人感到高兴和鼓舞。不过,陈庆云教授依然坚持公共管理就是英文的public management,认为公共管理仅具有工具主义的含义,与我们中国人当前讲的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宏观的和中观的公共管理还是有区别的。我认为,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公共管理首先应明确大的政治方向,从宏观上和中观上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当然,它也要重视熟练地使用微观的管理工具,但是,它不能陷入工具主义和事务主义之中迷失方向。因此,他的public management工具主义式的公共管理还是值得商榷的。

二、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共管理的外延比行政管理的外延大,公共管理的内涵比行政管理的内涵更丰富,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主导者,舍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就无从谈起。

这里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作点说明。据我所知,“行政管理学”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晚于“行政学”概念。夏书章老先生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可能是“文革”后最早论及“行政学”概念的一篇文章。可是,到了1984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部在吉林召开了行政管理研讨会,同年底,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在京成立。这一年出版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一书,正式公开提出了“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书中载有夏老的《关于开展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文,此后,夏老主编的教材大多用《行政管理学》这个书名。1985年国务院在全国一些高校设置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学专业,我们西北大学也有幸名列其中。可是,一些学者对“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一直有看法。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的含义是“行政”和“管理”的意思,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意思,如果把administration译为“行政管理”就会发生同义语重复的问题。另外,英文management的含义是管理,而“管理学”在西方又是一门研究私人企业管理的学问。因此,“行政管理”这个名词有混淆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之嫌。所以,当夏老1985年推出由他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时,黄达强先生随后出版了《行政学》教材。当“行政管理学”专业在一些高校开办后,另一个“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也在一些高校开办起来。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后,另一个全国行政学研究会也成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每年有年会,参加者包括政府官员、党校、行政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广大人员;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每年也有一个“政治学——行政学”教学研讨会,参加人员基本上是高校教师。考察历史我们发现“行政学”这个概念比“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更精确严密些,更学术化些,专业化程度更高些,而“行政管理学”概念比“行政学”概念的含义更明白些,更通俗易懂些,更大众化些。其实,“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从根本上看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即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只不过是把“猫”加了个“咪”。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概念是一个意思。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

从历史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比行政管理早得多。可以说早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公共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言:“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数情况下,历来的习惯就把一切调整好了。”[11]( P92 ) 而行政管理只是在有了国家之后,才有的政府管理,并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政府行政与立法、司法是缺乏明确分工的,那时的行政管理更确切地讲是一种政治管理。真正明确地与议会立法、法院司法相区分的政府行政管理,是资产阶级建国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物。

从理论上考察,公共管理学又晚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的政治实践经验和零星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俯拾即是。但是,作为科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人们公认(美)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是行政管理学创立的标志。而当代“公共管理”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从西方炒起来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就是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当时,它在西方还只是一种实践运动,而并非一门学问,更不是一门理论学科,所以,在西方人的著作里只有“公共管理”的提法,没有“公共管理学”的提法,至今大学里也没有设这门学科。[12] 可是,当中国学者把西方人讲的“公共管理”引入中国后,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国,“公共管理学”不仅堂而皇之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成为MPA教育的首门核心课程。此时,人们就不能不为“公共管理学”正名了,而且人们认为“公共管理学”应当反映和概括客观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内容,应当名实相符。这样说来,“公共管理学”这个名词的发明权似乎不是外国人,而应当归属给中国人。

遵照“取实予名”和“名副其实”的古老中国逻辑学原则,我认为可以把“公共管理学”定义为:它是一门概括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里公共事务管理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知识和应用学科。这个定义可以把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管理、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社区自治、全球治理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服务、社团管理、村民自治等等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模式概括进去。

当然,这绝不是说公共管理的各种模式在公共管理里的地位就没有主次之分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各种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的必要补充形式,但是在现时代不可能成为取代形式。原因在于当今世界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少数人要对社会绝大多数人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维护社会共同体有一个起码的公共秩序和良性的运转,就不得不把政府以合法强制力为主要标志的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作为首选。同时,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组织民众成就伟大公共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讲:“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3]( P479 ) 可见,绝对不能脱离开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这个核心和主导者去讲什么公共管理。当然,展望人类社会历史的未来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些伟大导师们所预见的那样,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人类社会里的阶级是会消灭的。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消亡了,自然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就会消失。那时,取而代之的将是自由人在自由联合体里实行自治这种公共管理模式,它是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经过阶级社会的政府管理之后,人类在公共管理领域所发生的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可是,观察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现实,谁也无法否认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在公共管理里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一种公共管理模式无法取代的。这就是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及其辩证关系。

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并列的范畴,在特定情况下二者又会发生互相交叉关系或互相渗透的关系,因此,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应当说,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人类社会两个不同领域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维护公共利益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私人管理是私人管理者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对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的管理活动。先看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者如上所述,是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三部分组成的管理主体系统。公共领域可简称为“公域”,公共事务可简称为“公事”。(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主要研究了与“平民公共领域”不相同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他又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区分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学公共领域”。他认为当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正处于由自由主义模式的政治公共领域向社会福利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过程。[14] 我与他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公共领域是由公共利益规范的人们之间所发生和形成的公共事务关系领域。具体地说,公共领域由公民权利领域、公共权威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三个层面自下而上形成,好像一个塔式结构。公民权利领域指公民在居住地自发地直接发生的公共生活关系的公民基层社会领域,解决公民之间发生的公共事务矛盾关系的主要规则,就是每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公共舆论实行公民社会基层自治。同时,公民通过民主参政,运用公共舆论力量自下而上监督社会中介组织和政府的公共行为,维护公民权利。公共权威领域指政党、社团等组织形成的社会中介组织领域,这些组织都是由一些有权威性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发起组织的,并且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参加为实现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解决组织团体内部矛盾的主要规则和程序是团体的章程,处理团体外部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博弈与合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领袖人物的权威影响力与合作协商式的民主管理。同时, 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它又起着联系基层公民社会与上层政府社会的中介作用。公共权力领域指高居于社会顶端的政府掌握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域,这是政府的公共行政领域,其管理功能就是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整合公共资源, 管理公共事务,其管理的主要工具是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政府公共管理最鲜明的特点是对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实施自上而下的合法的强制力。在公域里干公事维护公益的人,可以说都是政治人,他们不仅都有“权”的身份特点, 而且都和公共生活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不能不与“公”字发生关系,人天生都是被公共管理者和公共管理者。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讲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话是对的。

我们再来看看私人管理。私人管理的主体是个人和私人组织。私人领域一般简称为“私域”,由个人的私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私人企业活动领域和商品交易市场领域四个平行的不断放大的圆圈层形成。私人管理的对象是私人的事务,一般简称为“私事”。私人管理的目的、实质和原则集中为一条,就是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西方人把善于按这个原则办事的人称之为“理性经济人”。私人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感情、道德、私人关系和合同制约。私人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私域、私事 、私利,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私”字。

概括起来看,公共管理的最大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字,私人管理的最大特色就是一个“私”字,这就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原则的区别,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分清公、私管理的不同界限,不能把公、私管理混为一谈。

其次,让我们看看公共管理是如何渗入私人管理的。从历史上考察,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先于私人管理出现。在人类的原始氏族社会里人与人相互依赖,甚至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区分开来。”[15](P90) 因此,那个时代的人只知有 “公”,不知“私”为何物,所以,那个时代也只有公共管理,不存在私人管理。私人管理是人类历史进入到阶级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个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出现了剩余但又不能满足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私有财产、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才产生了。此时人类一分为二,少数人成为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多数人成为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只是到了这个时期私人才开始关心私利对自己的私事进行私人管理。真正成熟发达的私人管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和管理学科则是以(美)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创立标志的。这时候的私人管理在私人家庭生活里出现了“家政”服务;在私人企业管理里出现了委托人和经理人的不同角色。由于私人企业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私事里面也有了公事需要管理,于是经理人也就扮演起企业“行政总裁”的角色,私人企业里也设立了所谓的公共关系部,还有了专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公关先生和公关小姐。看来,私人管理是很善于向公共管理学习的。往后私人管理发展很快,甚至比公共管理还发达,成熟的《管理学》理论竟成了私人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可见,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私人管理是如何进入公共管理的。在现实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二重性身份,一方面他是私人,要生存发展,有私事,要谋取私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他又是公人,不可能脱离开公共生活而生存发展,因此,他又得干些公事(政府官员更是以担任公职干公事执行公务的公共行政管理为专职),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和良性运转。人的这种二重性身份决定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很容易发生互相交叉关系或互相渗透关系。既然私人管理可以学习公共管理,那么,公共管理有什么不能向私人管理学习的呢?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其实质就是公共管理学习和引入私人管理的结果。(美) 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著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论述了十个方面的政府改革:第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第二,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第三,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第四,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第五,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第六,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第七,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第八,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第九,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第十,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6]可以说,这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内容特征比较全面的概括。私人管理的许多优点确实是值得公共管理学习和借鉴的,这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很有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在根本点上忘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本质和原则区别,至少在以下几点上私人管理是公共管理不能搬用的。第一,私人管理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原则,必然反对和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必须干涉和限制私人利益泛滥。第二,私人管理者为谋私利往往不择手段向公共管理者进行各种方式的行贿,而公共管理者很容易因受贿而蜕化成为腐败分子,所以,公共管理者不能不预防私人管理者用裹着糖衣的“炮弹”发动的进攻。第三,私人管理是个人权威至上,独裁专制,与公共管理的民主管理本性和公平价值取向是相对立的,值得公共管理警惕。第四,私人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合同、制度往往会变成一张废纸;而公共管理则必须把制度管理作为最基础的管理方式,否则,社会生活就会乱作一团,无公共秩序可言。第五,私人管理的最大活动领域是自由市场,崇拜自发性、盲目性,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两极分化,因此,作为公共管理的最高代表者的政府必须运用公共权力、法律和公共政策对私人市场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必要的宏观调控。第六,新公共管理混淆了公、私管理,淡化、削弱乃至消解着政府公共管理,是十分危险的,是不可能持久的。尽管公共管理应当向私人管理学习和借鉴许多优良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但是二者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里的为了不同的目的的性质根本不同的对不同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公与私的界限必须分明。这就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应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夏书章. 必须着力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5,(5).

[2]陈振明.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J]. 中国行政管理,2001,(2).

[3]张成福.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庆云.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 [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0,(5).

[5]张康之等. 公共行政学 [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公共管理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汪玉凯主编. 公共管理 [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乔耀章. 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初探 [J] . 学术研究,2005,(7).

[8]周树志.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2).

[9]周树志. 论公共管理范畴 [J] . 西北大学学报,2002,(5).

[10]陈庆云等.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5,(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张梦中. 论公共行政学的起源与范式转变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 . 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列宁. 哲学笔记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 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柏 桐

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合格的种业专业人才队伍是建成发达种业的先决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种业人才需要依赖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强种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种业认识的整体观,增强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应对农业领域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整合专业实践课程,利用不同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论是研究生录取率还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都反映出种子综合实训的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种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整合模式

Key words: Seed industry;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Integrated mode

長久以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随着第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业占比急速下降,社会关注度明显弱化。然而近几十年来高速工业化带来的诸如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农药滥用、违规使用植物激素等副作用愈发明显,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导致社会舆论对绿色环保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种植业是农业的核心,而种业又是种植业的重要基石,发展高水平的种业是建成绿色高效农业的关键一环,培养合格的种业人才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在2017年提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8年提到“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19年提到“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2020年提到“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1年则提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力度、加强制种和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由此不难看出,培养“懂生产、专技术、通法律、精政策,会经营、视野广”的专业复合型种业人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探讨了整合模式下如何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以期通过相关实践课程的优化组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 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种子专业课程通常包含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特色等课程。以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在实施的2015、2017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遗传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田间试验统计方法、种子生物学等7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含作物育种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加工贮藏技术和种子经营管理等5门课程,专业特色方向课程则是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园艺植物种子学、农业推广学等23门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特色方向课程属于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过程遵循了“重基础、强专业、宽视野”的人才培养方略,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理论+实验+实践”的3段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强化实践能力也是打造复合型种业人才的内在要求[1]。然而,随着社会对种业人才要求的快速提升,只在以各门课程单独开设实践课进行相关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而各门课程之间往往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例如,种子检验中的田间检验需要在大田环境下检验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而这也是种子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种子生产环节需要熟悉相关的病虫草害以及如何会对种子质量构成威胁。如果割裂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反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加强综合实践训练的重要性。

2 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作物育种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田间试验统计、植物保护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与贮藏和种子经营管理学等8门相关性最显著的主干课程作为核心板块,将课程的主要精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子综合实训体系(见图1)。其主要内容包括从某个指定作物品种的选育开始,掌握常规作物、杂交作物品种选育方法、流程和操作,如何通过小区设计对高代品系或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评价,并对统计结果开展数据分析,深刻理解统计分析的价值;如何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评价参试材料,完成DUS测试,充分了解参试材料的特征特性,与对照品种相比优势何在,比如在生育期长短、增产潜力、生态适应性、肥水的需求、对不良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等方面综合比较,最终通过审定(或登记);审定通过的品种,如何在田间生产环节将育种家种子进行大规模扩繁变成原种及大田用种,需要注意哪些肥水管理和植保技术,怎样依据相关国家标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种子质量,田间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对于田间收获的不同类别、级别的种子,怎样开展扦样和室内检验操作,充分理解《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的检验方法和流程要求,《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中对于4项必检指标对于衡量种子质量的意义所在;在加工贮藏期间,选择何种方式进行种子加工、包衣,如何做到安全贮藏、延长种子的使用寿命,怎样通过种子检验保障这一过程能够实现;对主要农作物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或登记)和新品种保护现实意义的理解,怎样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认识到优良品种对于种业公司的重要性;种业公司如何整合社会资本及种质资源,优化企业结构开发适应性强的大品种,在WTO和“一带一路”框架下怎样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种业巨头;种子质量纠纷如何化解,怎样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相关条款协调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怎样促进种业市场健康稳定繁荣发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整合,将学生实践训练扩大到种业的全产业链,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实践,而是全流程的训练,培养学生从更高的视角认识清楚种业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3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现

理论教学环节是学生最初接触到专业课程的阶段,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环节能否正确展开。将种子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高度整合化后,并在实践环节突出应用性的价值,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理论环节的不足。因此,应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從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应用与应变能力,充分考查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3.1 作物案例式 就目前大多数种业公司的运作模式,通常会设立不同作物事业部,如小麦事业部、玉米事业部等。因此,可以将某个具体作物作为实践综合训练的起始点,围绕品种选育策略、植保栽培技术、生产检验流程、加工贮藏环节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要点开展综合实训工作。如果以小麦作为案例作物开展综合实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小麦种质资源、品种审定、原种生产、大田用种生产、加工贮藏和商品种子等6大环节,其中每个环节均设置不同考查方面和多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都需要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大田用种生产环节,需要学生回答出小麦生产田里常见的病虫草害种类以及应对措施,这些考查点都可以作相应衍生,评价学生对更多细节的掌握程度(见图2)。

3.2 事件情境式 以种业全流程中一些关键事件或节点作为实训内容,随机考查学生的综合掌握情况。针对种业全产业链的关键点,在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品种选育审定登记流程、原种及良种生产关键技术、加工贮藏科学方法、种子市场营销策略和种子质量纠纷解决办法等6个方面做了教学课程安排,给予相应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以解决种子质量纠纷为例,将学生分为种子使用者、提供者和管理者3个不同方面,通过情境式交流,商讨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种子使用者一方的学生,需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发现问题,怎么去向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反映问题,并根据相关要求提供证据,如田间作物生长状况、种子购买合同发票等,以及田间的栽培管理措施,如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情况等,必须如实地提供相关依据,并配合管理部门保存好现场现状,方便开展现场鉴定,按照《种子法》相关规定合法合理地进行经济损失申索。作为从种子提供者一方的学生来说,需要清楚一旦接到相关纠纷的报告必须认真对待,要尽快和农户一起去现场勘查问题,如有必要可以自行邀请一些种子、植保、土肥方面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解决问题;如果确实是种子方面的问题,应当向农户赔偿相应损失并获得谅解;如果不是种子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帮助其找到问题原因,寻求对策,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无条件配合种子管理部门的调查,做到不隐瞒、不谎报,直面问题,按照《种子法》的相关规定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好相应的售后服务工作,维护好种子企业及品种品牌的形象。作为种子管理者一方的学生来说,需要吃透《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对基本事实进行确认,如受理投诉和查验有效凭证和倾听事实表达,如何组织现场技术勘查,勘查中应注意品种形态特征的典型性、一致性,分析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病、虫、药、肥伤害情况,以及相邻农户、田块同一品种的表现情况,最终判定事故原因并进行合理处罚。情境式交流有助于学生进入特定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随机应变思维,努力发现知识能力的短板,特别是所学课程中的一些缺漏和不足,都能通过情境式交流给予发现和补充。

3.3 翻转课堂式 种子专业课程众多,任课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所有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独立学习能力,而翻转课堂则是一种好的实现形式。在种子综合实训中,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就可以由学生自学自授来完成。以种子检验环节为例,涉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检验相关内容在近些年有很多新进展,特别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检验已逐渐成为主流,学生需要将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植物分子育种中学到的知识融入进来,从DNA测序、分子标记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行查找相关知识点,特别是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进展。以小麦为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如果要验证品种真实性和纯度,可以根据个体与个体的遗传一致性和差异性来综合判断。充分利用分子标记,如SSR标记等,或基因芯片,如55K、90K、660K制式芯片等,对特异片段进行PCR扩增或特异SNP位点扫描,如果检测到绝大多数位点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是同一个品种,若出现差异则说明存在变异,同时再分析变异来源,综合分析是否是其他品种或变异株。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比较田间检验和实验室检验的优缺点,还可以分析分子标记法和基因芯片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如何等。作为任课教师,需要把握住翻转课堂的整体导向,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按质按量完成相关课程任务。

4 教学成效

长期以来,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在内很多农科类专业并不被社会青睐,从全国涉农类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分数线往往是同类院校或是各专业中最低的,意味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需要专业任课教师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不同以往的教学模式,努力帮助学生喜爱上这样一个专业。有了学习热情,学生才会把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努力探寻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疑惑。通过近2届学生的综合实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1)研究生升学率近3年保持在60%以上,而参加考试的学生可以保持95%以上的录取率,同时从省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导师反馈意见来看,普遍认为这些学生的种子专业基础课很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进入到课题研究状态,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

(2)部分已毕业学生进入种子企业、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从事种业方面工作,以各单位人事主管对这些学生的综合评价来看,普遍认为他们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流程规范,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也较为突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业务骨干,其中多数人在工作1年后就能升职。

5 问题与展望

虽然种子综合实训在执行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一些问题也不容回避。一是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需要将不同课程的教师组合起来,在不同实训环节由相应课程教师进行评价,因此要求搭建一个综合课程组来完成实训,这就意味着教学院系要对整个专业进行顶层设计,而非只是一门课程改革;二是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2],后者是对学生学业应用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而種子的综合实训在其中大有可为,特别是将专业素养与之深入融合,会促进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快速发展,受到更多青年学子的青睐;三是如何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3],这也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培养一大批爱国爱岗敬业的种业人才是建成我国强大种业的先决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正与种业发展高速融合,智慧农业逐渐崭露头角并逐步取代传统农业[4],作为种子专业任课教师需要时刻盯紧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把它们纳入实践实训环节,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种业技术。

参考文献

[1]许峰,时侠清,舒英杰,等.大农学背景下《种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0):242-244.

[2]郝佩佩,孙磊,汪欢欢.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501(02):137-140.

[3]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5(06):46-48.

[4]任妮,郭婷,孙艺伟.全球智慧农业发展对我国“十四五”学科布局的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1):1-4.

(责编:张宏民)

农业种子的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从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的重要性、现状及管理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其中正确的方法能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管理

前言

从面积上讲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从地形地貌方面讲我国涵盖了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等地形区,实际可应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建造厂房及建筑物等行为不但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新时期为推进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重要性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依赖于土地资源才得以实现的:住房需要建立在土地上、粮食在土地上产出等,可以说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综合分析我国三大产业发展状况可知,随着工业与服务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际应用到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供求关系,容易引发物价波动。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指数。

二、土地资源利用及管理现状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性差

其一,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跟不上土地的客观变化,土地利用现状家底不清等。其二,存在着信息搜集不全的问题。一是信息收集具有局限性,往往把规划编制的信息收集局限在政府及其部门,单一靠政府部门提供用地信息远远满足不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需要;二是信息互通不充分,即土地供给与用地需求信息对接不好,预留的建设用地无人看好,企业要用的没有预留,如果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就会由规划的主动调控变为频繁的被动调整。

(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土地利用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城市,大部分的土地被征用,用来盖房或者其他商业性用地,很少有空余土地,建筑用地不够集中。但是在农村,大部分的土地空余,土地利用率比较低,商业用地和建筑用地较少,造成了大部分土地资源浪费。城市与农村对于土地的利用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

(三)耕地面积减少,种植效益降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农村主要劳动力减少,随之耕种面积也减少。同时,由于现在新农村改造等,大部分的农民种植面积减少,不再以耕地为主,这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种植效益的降低也是农民减少种植的一方面原因,造成了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四)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城市中的大部分土地资源被利用,进行商业用地或者建筑用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对于用地项目审批缺乏严格的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征地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审批很少进行实际核查,对于土地资源的使用缺乏一定的规划性,造成了乱用土地、建筑重复性建设等现象,甚至出现了大片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却由于各种原因弃之不用,造成大片土地资源浪费。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五)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近几年,由于农业用地、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因此,经常会出现水土流失、沙化等现象,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土地利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三、强化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总体调控

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用地合理,布局合理,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节约,大力提倡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二)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首先,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以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设立耕地保护区;其次,要加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完善、修复、更新现有的基本水利设施。要建设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增效,缓解用矛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是改造中低产田的目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去除限制土地生产能力发挥的因素,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加快农田装备现代化的进程。着力推广各种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增加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

(三)合理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的安排使用各种资源,在对土地的使用中首先要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其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我们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从而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最大程度地消除由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加强土地污染防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的污染源头,杜绝城乡工业“三废”超标准排放,取缔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改造的“四小”企业;其次要综合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则要采取生态技术与资源深度利用相结合的手段加以消除。

(五)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首先,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在确认其不与城市环境、城市总体规划相悖的前提下,才能获准得到土地使用权;其次,把住产权登记关。通过士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审查土地转让是否符合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再次,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土地转让价明显偏低时,政府要利用优先购买权,以防止转让中隐报地价,偷漏税费等行为;最后,加强土地转让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土地交易中的违法行为,保障土地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公正。而对于土地的三级市场及房地产交易与消费市场,国家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

加大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力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土地、环境等的关系,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重要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加大土地全面管理力度,结合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薛雪.浅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4,12:202.

[2]周先易.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及有效管理方法分析[J].科技展望,2014,16:147.

[3]徐晓燕,罗明.浅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3,02:177.

上一篇:民族音乐家历史功绩论文范文下一篇: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