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02

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影视类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极简与局限:《邻居的窗》叙事审美探微

4、梅兰芳无声戏曲电影美学观念探析

5、俯视手掌的权力:重回男性凝视的网红直播视频

6、《前程似锦的女孩》:身份叙事、空间叙事与观众在场

7、中外纪录片对中国形象构建的比较分析

8、论电影的镜头语言对电子游戏的影响

9、关于将传统电影工艺引入VR电影的思考

10、合理运用微课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11、比较徐静蕾和麦婉欣的导演风格

12、高效运作我国植入式广告的策略分析

13、动画影视创作中的节奏设计

14、巧用“镜头艺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15、搭建灵性平台提高鉴赏能力

16、电影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7、微电影”资源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8、浅谈影视信息资源在中职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9、借鉴影视文化, 优化记叙文写作

20、品读“五特” 感悟《背影》

21、张艾嘉电影中的叙事与影像

22、电影镜头的情感表达

23、动画电影的人物微表情研究

24、论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表达功能

25、让“真我”形象在动态生命中闪光

26、写作就像拍电影 要做聪明的小导演

27、浅析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8、《龙猫》与死神传言:“震惊”的积累与消解

29、表演心理学视角下的周迅表演艺术研究

30、银幕上的崇高客体: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崇高审美文化流变

31、李玉VS范冰冰:爱她就要折磨她

32、“电影鉴赏”语文拓展课的教学

33、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特点

34、把摄影的方法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35、The Outlook

36、灵魂的飞跃,情感的启迪

37、电影与电视是同一种艺术

38、如何让影视元素巧入文章

39、习作中的“特写镜头”

40、电影植入式广告,路在何方

41、浅析商业广告中特写镜头的重要性

42、戏曲电影:光影流动间的中国故事

43、“情”与“美”的细腻流露

44、议景别匹配时应注意的问题

45、虚拟、再现与表现三种文化在电影中的还原

46、影视作品该如何与广告“恋爱”

47、细节描写教学方法初探

48、论长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49、浅析景深镜头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当代中国环境外交的角色分析

3、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与地理教学

4、寻找东方人类家园的营造经验

5、被托管的世界财产中国的申遗已经排到22世纪

6、避实就虚:中国虚幻环境史研究发凡

7、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

8、国际能源形势新变化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9、绿色转型新浪潮下的世界与中国

10、2007年世界环境日暨全国绿色创建表彰大会

11、中国环境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评估

12、“世界环境日”主题音乐会在京首演 废物瓶罐也成乐器

13、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环境

14、中国对东盟环境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动态分析:基于CMS模型

15、中国环境正义问题成因及破解路径

16、中国海洋环境拐点估算研究

17、以绿色共赢为核心的中国能源环境外交

18、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中国企业的未来

19、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阐释

20、世界环境七大国:环境外交之比较

21、中国高污染产业的出口与环境管制差异关系初探

22、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因素分析

23、从“双城同创”到“十城联创”城市创建开足马力

24、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分析

25、记述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新尝试和新突破

26、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及创新对策

27、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解析

28、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分析

29、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机制新动向及其影响

30、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如何承担环境责任

31、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及其国际传播意义

32、中国环境外交:冷战后的发展

33、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评估与威胁因素

34、建设性新闻视域下环境传播的话语转向

35、《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

36、在心中种一颗绿色的种子

37、初中化学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理念与设计

38、中国外资营商环境建设评价

39、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构建

40、环境规制、引致R&D与全要素生产率

4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新动能

42、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启动模式研究

43、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维护海上安全对策

44、试论中国外交新政的国际战略环境

45、日印强化安全合作的动因及影响

46、中国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47、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怀与悲怆

48、我国面对国际环境的立法对策

49、区域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九六三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被命名为“初稿”,这部上、下两册的电影史著作,梳理、研究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凸显了当时的特色。《中国电影发展史》无疑是渊博的,是有正统性的、善于使用材料的一本电影史著作,具有开创性。至于它的意识形态与电影史结构及观点选择,显然有其时书写的理由。上世纪三十年代做过党的电影小组负责人的夏衍和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的重要导演蔡楚生等人直接支持此书的撰写与出版,电影史写作与特殊时代需要融合,使这项具有开创性的电影历史叙事既包含了政治对学术的介入,也包含将电影史视为有意义的方式加以建构的努力。新中国的电影历史叙事模式,在与时代语境的映射中孕育开启。但历史编纂、出版的统一化运动并不全然代表电影史学的直线进程。《中国电影发展史》在“文革”中受“文艺黑线论”影响遭到严厉批判,此书的主编程季华被投入秦城监狱,面壁八年。

一九八一年,这部电影史著作未加修订,继续以“初稿”重印出版。这种出版方式并没有导致书的传播受到阻滞。相反,此著在新时期的作用和影响非同寻常,声名远播。但是,对于中国电影史学科而言,只是重复昨天的自己,或者继续沿袭主流电影史学,或者将冷饭一炒再炒,当然是没有出路的。更重要的是,左翼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述的主要题材,认定它在电影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其他电影的活动重要得多,具有狭隘性。以新的眼光考察旧史,需要超越。每一个时代的电影史寻求改变,把过去和当前结合起来,站在当下回顾以前的电影历史,无论是文本、个案研究,还是做更全面的历史考量,一定要融入作者的眼光、历史分寸感和基本的立场。

电影史写作是基于电影实践的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的对话。电影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影响甚夥。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八九六年。当时,卢米埃尔兄弟等人发明电影不久,他们雇人带着新发明的电影放映机,去世界一些大城市放映电影。根据研究,当年他们去了伦敦、柏林、莫斯科、东京、阿尔及尔,也去了上海、武汉等地。在电影由西方引入中国放映之后,中国影人开始试制影片。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拍了中国最早的故事短片。香港黎民伟、黎北海等也先后摄制影片,此后还合作发起成立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就其基本形态而言,可称之为无声时期的影像中国的成功建构。这一时期的电影,到一九三七年,主要仍是默片主导或默片向有声片转换时期,无声电影成就突出。一九三二年六月,上海《时报》的电影副刊上发表了尘无的《电影在苏联》一文,将民族电影诉求、救亡图存及其启蒙使命转换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介入,而其预设的理想空间则在向苏联电影移动。抗战语境下,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文化与身份意识日益突显。电影界发出“猛醒救国”的呼声。从《共赴国难》、《春蚕》到《马路天使》等众多影片,蕴含抗日思想,具有时代和文化触角。社会、影像和电影人的责任意识的结合,在抗战后的电影中表现突出。关注现实,反映当时特殊的历史,影片成为可触摸的表述。从电影人到市民观众都热爱电影,为电影时代创造了又一个丰收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国产电影体制,基本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下的电影经营与管理模式,强调指令性、计划性,在思想上、体制上彻底清除好莱坞商业娱乐模式。而“文革”时期电影则表现出高度的集体意识和快速走向极端的革命实践的热情,为电影艺术画了一幅谵妄的画像。电影的特殊创作成了有革命认知、感觉经验的社会空间内涵映寓其中的一种特定的时代遭逢。从新时期开始到数字时代,在不断拓展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三十余年来,中国当代电影与社会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全球化、互联网信息化、城市化与后现代化并置,彼此呈现。在日常审美经验与视觉文化作用下,新世纪以来的电影与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而电影与文化、政治结合的强有力的观念自益其生,在近年尤甚。

电影的发展,反衬出电影史学具有局限性。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过去了解现在,其实也意味着立足现在更好地理解过去。认真研究并写出新的电影史,以史为鉴,将以往因为种种原因偏离真实的历史尽量还原,是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就电影创作本身说来,它的目的就在它自身之中。在新的语境下,中国电影发展与数字化和互联网相携而行,商业类型片得到市场的青睐。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以至互联网企业资本的注入,中国的电影业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电影影像生产很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及市场机制淘漉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影业在新语境下的生长状态。《失恋33天》、《泰囧》、《画皮2》、《西游·降魔篇》、《致青春》、《智取威虎山》、《捉妖记》等片取得的票房奇迹,有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一代宗师》、《赛德克·巴莱》、《桃姐》、《亲爱的》、《黄金时代》、《狼图腾》、《刺客聂隐娘》,以及《万箭穿心》、《白日焰火》、《归来》、《烈日灼心》等华语影片,呈现开放的电影文化想象和类型发展,展示当代华语电影人的才华与追求,成为中国电影业极富活力的证明。但对于电影创作来说,习惯于集体叙事的中国电影在政治上的桎梏时而收紧,时而松动,而近十余年来,资本力量的进入愈显强劲。数据显示,二0一五年前八个月中国大陆的电影票房已达二百九十七亿元,超过二0一四年全年的票房收入。随着大电影转型和产业化发展,电影创作已经开始与市场、观众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这引来了更多关注,但是,市场只是市场,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市场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发展。与现实的电影经验相比,电影史以客观踏实的精神回归理性、科学、专业,不掺杂任何功利,融入了有效的反思;即便与许多当下的影评相比,电影史也因为距离的关系,不受对象、权力和威势影响,更多关注电影发生发展中的精神逻辑,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电影史所捕捉和呈现的是电影的基本形态,更是电影发展中的多元生态。电影史及其反思性转向,以独立的精神、正义和学术的品格为指归。电影史相对现实中的电影行为市场行为,更在意呈现主流电影、标准电影与基本电影的众生态,突显主体性,包容异类,直面电影的生长。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其实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电影史的重思、探求和书写,会在主流之外,为电影生态存一观照、接纳的善意空间。

当代的电影史写作,根源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为良知负责,不能出现人的主动性的缺失。电影史写作要以自己的坚守和努力,独立思考,敢于说话,使得电影的真相不会变成奢侈品。在电影史作者笔下,对那些具有范式意义的艺术片、实验片等独立的艺术探索不会被有意忽略、视而不见或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对烂片奉以谀词。电影史家探究电影创作的根因和历史走向,对在政治和资本双重力量的辖制下蹒跚前行的电影,必要的警醒和纵深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打破的不止是一种单一价值取向。电影史提供电影知识,更提供一种电影标准。它对不能产生直接经济回报的电影艺术行为如此,对不见容于主流或标准电影的影片亦复如是,主流电影之外的电影,应该给它们另一种标准。

电影史并非面对电影居高临下的高头讲章,恰恰相反,它是电影社会化、人文化的产物。而且,电影史的写作及影响也正随着一种典范文化的普及而渐渐上升。守虚处静,保持必要的理性,了解电影,了解并反顾电影史写作,如此方能不盲从不轻狂,进而参与改变电影的进程,改变电影史研究和批评写作的主流风向。

重写电影史,历史真相只有一个。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写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尽量书写真实的历史,电影史学者有责任将电影史实讲清楚。严格的实证方法、尽可能详细占有第一手资料,可以让电影史书写逼近真相。

从整体上看,迄今为止电影史书写者还没有形成一个专业、科学的精英群体。电影史常能见到一种贫乏而支离破碎的现象,如有的电影史,特别是一些电影史教材,往往会发生童稚化倾向,对电影历史和日益翻新的电影发展做出一种模式化的评析、概括与肯定的姿态。考镜源流,借助于理性、比较的眼光,看到已经快速现代化的经济、市场、社会、文化与贫弱、滞后的思想系统之间的巨大张力。在原典实证方法统率下运用多重曝光记录中国电影,一些电影高下立判,列入记录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模样很容易得到正确呈现。

在全面、客观和辩证地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发挥感受力和历史叙述的作用,在历史资料的应用和观点、形式、框架以及论述上体现现代性,并做认真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主流电影不能与主旋律电影画等号,主流电影之“主流”也不是理解为通过颠倒黑白去获取,甚至就是登不上大雅之堂最俗气的文化快消品未必就不“主流”。主流电影是市场、情感、艺术想象的共同体,是在极其复杂的演进中慢慢得以建立的。产业化语境下的电影只能市场至上,与这样的产业、消费殊途同归者,背后其实就是一连串影像的历史条件搭建而成的情感结构和人文立场,回归电影,电影史当然不会以“反主流”姿态出现,但史实、史述与史识的结合,可以让历史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历史的记录、叙述和解释周流变动,能防止成为陈编的堆积,追求盲目的唯一,保持张力。

不管电影如何发展、改变,历史都在探求因应当中留下烙印。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一词兼有客观的侧面和主观的侧面,因而既表示事件的记录,又表示事件的本身。历史是事实的描述,亦是事实本身。”(《历史哲学》)电影的历史是电影创作的连续,是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的行程,是电影生活和电影文化的传演与变迁,而电影史则基于这样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及其贯穿的共同的历史经验,是记录、确考和整理问题,也是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一部优秀的电影史,应该有它的度量和格局,需要内涵、态度、方法和理论获得不断的完善与转变。它不是故纸,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且兼具普及性。这和深度与洞见并不矛盾。电影史的学术化、科研化程度高了,面目刻板会随之伴生,甚至内容稀薄,表达佶屈聱牙。而电影的历史,却恰恰是活的历史。

电影的发展生机勃勃,它和主导并形成传统电影史的固定思维模式格格不入。随之发展出来的电影史研究,呈现电影史写作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电影史无疑具备诉求自己的观点,显现学术意义上开放的探究的努力。电影史写作的批评化,其实也是需要学习尊重不同的电影史作者个体的做法。这在本质上是将电影史写作可视为电影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电影史作者有其个性诉求,可以选择追求自己理想的写作方式与编辑体例。电影史的写作目的并不只是复制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把这些东西进行有力的个性梳理并巧妙地设计、组织在一起,形成意义。

历史的姿态,或者说历史的主体选择在电影史书写、历史与实践博弈以及历史与当下关系中间十分重要。在大是大非的判断或结构性体认的问题上展现诚意,重审电影历史的意识,真正开出电影史之新局,是一代学人的期待。《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至今,六十余年过去了,研究界对它褒贬不一。一部著作有争议不足为奇。《中国电影发展史》三位作者中的两位(李少白、邢祖文)是我现在供职的研究所的前辈,李少白先生还是领我电影史研究入门且寄予殷切希望的严师。如何写一本通史性质的百年中国电影史?笔者在这样的电影史写作的宏愿产生的时候每每会感到忐忑。但史家曾有言,去年的真理,到了今年,便不是真理了;昨日的真理,到了今日,又不成为真理了。同一历史事实,昔人的解释与今人的解释不同;同一人对于同一史实,昔年的解释与今年的解释亦异。史料不断发掘,史观与知识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历史的梳理、诠释与读解,自然要不断地变动。通过一点一点的研究和写作,记述历史的运动发展过程,加以史实考证和理论观照,电影历史的真实和本质,会愈益明确和丰富起来。

一部中国电影史,要包罗一切电影现象和作品,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如何写出一部有自己特点的电影史,以丰富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识,是我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历来有史述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独立史官”的历史传统,对后来影响非常大。我撰写中国电影史,希望能干净独立,贯穿这样的秉笔直书的勇气和传统。

在全球化时代,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电影史学承续传统衣钵,重视文献,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进行多元性的探察,实现较为系统完整的历史体系建构,对电影通史的研究同样是制约和挑战。电影史是展开中的历史的一部分,重思与重写,重点突出,线索清楚,照应全面,充满主体性的现代气息的贯注,代表了一种总体的电影史治学方向,既应有扎实的历史书写,打开广阔的视野,又应有哲学、史学的反思和理论更新,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共学适道,夫复何惧。希望和一代电影史学者共同努力,呈现我们在中国电影历史研究领域孜孜以求努力探究的成果,以对电影史的深深热爱,应和当代电影的发展以及当下年轻读者对电影史学习与了解的愿望。

(《中国电影史》上、下,丁亚平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即出;《中国电影历史图志》上、下,丁亚平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即出)

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大学非英语专业开设《英美电影》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3、原声电影对于提高高中生英语口语和听力的作用分析

4、浅论看原版电影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意义

5、国外当代话语分析:路径和主题

6、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英文电影的方法分析

7、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8、多媒体环境下欣赏美国经典电影《飘》的教学设计

9、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0、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观念﹑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

11、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洋泾浜英语分析中国人形象的变化

12、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策略分析

13、英文电影应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研究

14、英语原版电影在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15、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的价值

16、将英语电影融入高中英语课的分析与研究

17、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之实证研究

18、影视教学法对初中英语的影响分析

19、以英文原声电影优化大学英语视昕说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从欣赏英语原版电影谈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

21、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22、英文电影在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23、20世纪美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热点问题

24、励志微视频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5、英文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6、《多模态电影分析:电影的意义表达》评述

27、以“事实说话”的新闻背后

28、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分析

29、高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置分析

30、语境理论与高职英语语篇教学

31、浅析高职英语听力电影教学

32、浅析原声电影运用于英语视听说教学

33、大学英语课堂中电影教学的应用价值剖析

34、用英语电影提升大学生口语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35、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6、英文电影配音对激发和维持英语学习动机的探索研究

37、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关系建构功能

38、将原声电影引入中职英语教学课堂的探讨

39、英文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0、英文电影在高职非专业英语听力课堂上的切入研究

41、刑事讯问笔录的语篇分析方法研究

42、对双字幕英文电影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

43、浅析英文电影欣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44、汉语名名组合语义分析的计算研究

45、英语电影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分析

46、用好原声英语电影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47、译文批评和赏析方法在经典英美文学中的探析

48、英语电影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49、浅谈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辅助作用

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以乡村生活为表现空间的电影总的来说分为两类:一是以农村叙事为媒介的影片,主要是从政治层面去观察生活,表现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一些重大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革命性;另一类出现在银幕上的乡土电影作品则侧重表现农民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赵树理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其作品紧贴生活实际,植根乡村,充分描绘了我国农村随着国家政治命运转折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而其作品的电影改编也集中体现了这两类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特质,迎合了大众需求,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民生活的精彩画卷。

赵树理作品的改编电影总是以一种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生活气息极为浓厚。如《小二黑结婚》(1950)、由长篇小说《三里湾》改编的电影《花好月圆》(1958)、由《登记》改编而成的沪剧电影《罗汉钱》(1957)等等。即便今天再来重温经典,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性”气息。“现代性”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并不因为借用民间文化而造成现代性的缺失,而关键在于关注的问题是否现代,是否具有现代问题意识。赵树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学领域新秩序的领导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融复杂、差异于一体,这正是一种不同于“纯净”的一种还原历史真实的现代性纪实体。从这一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赵树理作品的改编电影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 封建权力禁锢下农民的生活困境

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在哲学的意义上,时间和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前者体现了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后者则体现了物质存在的伸展性和广延性。同时,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看,时间与空间又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1]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人们已经习惯了从“天道”“万物相生相克”这种哲学启蒙意识来看待时间与空间,这也正是传统社会伦理的理学依据。这种“一生万物”,循环不断的自然观念影响到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格局,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皇权系统,也就是以皇权为本,并将皇权神化为神授,实现对普通老百姓的层级统治,这种集权政治也进一步延伸到一个家庭、一个宗族里,并由此衍生出对由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等权力体系以及宗族大家长制,这种与统治体制相一致的社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赵树理对于植根于人们血液之中的伦理秩序有超出常人的洞察,他对民间疾苦与生活困顿的观察有着伦理视角。比如《李有才板话》里有着浓浓的等级制度,就连生活环境里也都有着“西高东低”“楼房土窑”的象征权力大小、高低的隐喻,这种地貌上所生活的阎恒元、李有才、小明等有着分明的阶级差别,权力上也有强弱之分,这正是日常乡土生活中的权力状态。赵树理的这种视角使得他很轻松地就点出了《李家庄的变迁》中纠纷案件的关系纠葛,行使着“为民”伸张正义的村公社是被强权的“社首”把持着,而他们并不是真正要为弱势群体维护正义的,他们是要在维护有利于巩固自身权力的乡村伦理基础上进行“维权”,他们解决纠纷的场地在村公所“庙堂”这种代表着乡俗礼法之处,而掌权者李如珍等对铁锁、春喜之间“砍桑”纠纷处理结果也就变成不容置疑的审判。从封建君王手中转换到乡村“社首”这一掌权者手中的权力,统治着村民,“社首”李如珍等用这种统治权力向乡民索取“上贡”,却也高高在上如“神佛”一般,这无疑是对权力的一种生活化的折射。小说《登记》改编的电影《罗汉钱》,讲述了农村姑娘张艾艾与同村青年李小碗相爱,互赠小方戒和罗汉钱作为信物。但是它们的爱情却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長等人的打击,也引起了流言蜚语。村里另一个叫燕燕的姑娘思想进步,她设法说服艾艾的母亲小飞蛾,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电影中艾艾的母亲小飞娥是一个因父母包办婚姻而不幸的女士,她想对这种婚姻进行反抗,而村民却一致认为丈夫张木匠这个时候要教育妻子——因为“打两顿就好了”,这是家庭生活中夫权的体现,也是皇权、族权被进一步下放到家庭当中的一种现象,而身强力壮的丈夫显然获得了这种权力的行使权。在这种层层编织的权力网络体系当中,不论是“当权者”还是“被权力统治者”,却都对这种伦理化了的权力体系视为理所当然,自觉地作为封建神权的卫道者,这让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民难以有可以反抗与翻身的机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中一个显性的特征,悲剧的产生,权威者是主谋,乡邻作了帮凶。无论在乡村的公共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这种封建伦理秩序都有着极强的合法性,这种乡村法理制度是由千百年封建文明累积起来,具有极强稳定性的,并最终形成文化形式支配着社会。

中国人向来有一种“乐天安命”的精神特征。封建伦理秩序在乡间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使身处压迫中的下层民众,往往产生了一种无奈的精神逃避。

中华夏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乐天安命”的一群人,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封建礼教与伦理根植民间,根深蒂固。电影《小二黑结婚》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两个落后农民和小二黑、小芹两个进步农民的形象。小二黑敢于向封建婚姻体制说“不”,小芹积极乐观,勇于追求真爱;而“二诸葛”就是典型的身处封建权力体系之中无能为力反而投身这种封建权力的典型代表。他自觉地维护这这种封建权力体系,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屈从,仅仅能够从“黄道”“吉日”“算命”这些封建迷信当中去寻求一丝精神安慰,在这种虚无的世界中幻想着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命运。“三仙姑”则寻找到一种替上天“代言”的身份,她在经历了婚姻的破败之后用一种近乎迷恋的方式来“装神弄鬼”,只有在这个时刻她才能够真正作为一个可以行使自己意愿、作出独立判断的人,只有在这个时刻她才体会到拥有权力的滋味。电影以生动的画面和立体的叙事形式,生动地刻画出这些在现实世界里屡遭屈辱的人们在虚妄的世界里寻求到了一种可以暂时逃避封建权力侵害的生存方式。而这正是农村特有原始文化的集中展示。

作为大众电影趣味的集中体现,赵树理作品对农民的落后是理解同情,而不是憎恶愤恨。他深深地体悟到底层民众在封建权力体系下的遭遇,他的反思已经摆脱了“五四”时期人们被西方精神号召的那样的亢奋,而是意识到这种顽固封建秩序对人们的侵害之深与反抗之艰难。

二、“革命”的日常生活书写

“现代性”之所以被小说家和电影导演们自觉不自觉地贯彻应用,这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发展的趋势,更因为它彰显出人类社会普遍向往自由、民主、解放之心已经不可遏止。正因如此,它才得以对封建文化统治的中国社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近代知识分子才不惜抛弃传统文化到西方世界寻找现代性的火种来拯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华民族。当中国人面临着压在头顶的几座大山,而这压迫人们的“大山”是由封建秩序所衍生出来的,“革命”就必然成为人们重获自由新生的唯一途径。“自人类社会有了现代性这一题域以来,革命就因其是现代性中最活跃的因子而倍受关注。”[2]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活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一个现代化的方式来重建国家,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赵树理作品正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小说发表后也很快受到社会关注,其小说的影响力以及所表露的控诉、反抗意识被解放区军民所颂扬,而改编成的电影《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描绘乡土压迫与反抗的作品则真实、客观地重现出当时中国的革命活动,赵树理小说及其电影改编恰逢其时,成为与中国土改革命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的一股文化革新风潮。

自古以来,封建制度下统治下的农民阶层,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共产党根据地和左翼文化界对‘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文学)的认同,无疑更倾向于以底层民众(工人、农民、士兵及其干部)为主体、以尚未被‘五四’现代性统合的‘民间文艺’作为核心资源、以现代性作为其核心导向的文艺形态。”[3]赵树理的小说不仅对乡土权力有深刻的思索与洞察,由此改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塑造出了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大众农民形象,更是还原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现代文艺形式中,“现代性”似乎就应该与城市题材息息相关,而赵树理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对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拓展。赵树理作品无疑是与当时的革命话语有着某种契合,这就让一些评论人士认为其是“雇佣革命宣传家”。但是,认真研读就可以看到其小说宏大的农村生活背景、深刻的封建思想揭露等都是根植于民间的,其用自然朴实的描述与反思,探索了潜藏在老百姓各种境况与行动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反抗获取自由自然呼之欲出,这种与民众同呼吸的共鸣不是机械的政治宣传所能够比拟的。电影《三里湾》中有着家长里短、纠葛缠绕的家庭生活,也在这些剧中人的命运与选择当中看到希望的所在,观影者能够被启发去深挖农村生活背后的因素才能够思索向封建秩序反抗的出路。在《罗汉钱》里对爱情故事的叙述中,艾艾和燕燕身上都表现了一种女性在新时代对于封建陋习的反抗。最终,这些青年女性用自己的勇气在新政策来临之际获得了与相爱之人携手的美满婚姻。这当中不只是政策能够快速改变人的命运,能够改变这些女性命运的首先是其自身意识的公觉,另一方面,“家庭议事”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主人公能否顺利成婚还在于家长的赞同,这充分表明在中国乡村里,家庭才是每一个人的所皈依和遵从的组织体,其矛盾与纠纷也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够得以妥善解决。

中国人的居家意识强烈,对家庭的依恋度十分之高,赵树理小说的改编电影从农民日常生活入手,在琐碎的“家长里短”里有爱情理想、有婚姻冲突,还有农村合作化,有反抗的青年,也有遵從封建秩序的农民,电影世界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现状,电影人物就好像是身边的熟人,他们的遭遇与他们的选择都很轻易地就能够引发当时人的共鸣,起到了非常好的世俗宣传作用,而电影里所蕴含的政治意识也很容易被深有同感的农民所接受。

三、 农村新生活中的生存焦虑

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代’已从其原初的‘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意义,被转换成一种有待规划和完成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从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演化成为时代的‘问题意识’”。[4]赵树理谈到自己的创作时称所写的都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5]“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6]所以,赵树理将自己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现象化,并在小说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这使得他的小说离现实并不遥远,赵树理自己说:“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我便写《地板》。”[7]“又如写《三里湾》时,我是感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农业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于是又写了这篇小说。”“再如《锻炼锻炼》这篇小说,也是因为有这么个问题,就是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8]

赵树理小说《三里湾》改编的电影《花好月圆》里,有一个靠蒙骗混进村集体管理组织中常常揩油谋取私利的流氓小旦,这是他下乡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个典型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洗脚上岸的一些封建力量、不务正业之人摇身一变又变成管理者,他们继续用封建作风谋取私利、欺压百姓。这种人物并不少见,在《李有才板话》中有章姓工作人员,在《小二黑结婚》中有金旺,在《李家庄的变迁》中有老王,这些人用封建作风阻扰解放政策的落实,人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为换了新天地的农民铁锁不禁疑惑道:“李如珍怎么能永远不倒?”这恐怕正是作者所担忧的,赵树理也在反思农村这种状况的可能出路,他在《李家庄的变迁》的结尾部分还加进去这样一个场景:欢送自卫战争参战人员,这突出表明了作者对继续斗争以清除封建遗孽的理想。这样也暗示着——斗争还没有结束。赵树理对农村基层政权干部队伍不纯的严重现象加以形象化曝光,提醒着人们“革命尚未成功”,显示出其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工作者的敏锐目光和批判意识。

同时,赵树理里作为一名自觉拥护革命意志的文艺工作者,其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当时新中国政策与乡土农民之间所存在矛盾的一种折射,这正是“现代性”焦虑的体现。即使是提倡民族传统文化的解放区文学,究其根源也肇始于新文学对西方现代性的借鉴,所以“五四”知识分子们一直怀有深深的眷恋。但是解放区文学所面临的是学习与保持本真的双重矛盾。实际上,“西方现代性并没有为‘五四’提供一个强大的中心,一套完整的现代性知识和叙述。”[9]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必然要依靠自己的摸索,而革命思想也主要来源于体制层面上政治观念的成功传播(当然也有赖于那些隐含在故事里的传统象征和认同性情感),必然地,在这种集体化的政治传播中,个人主张与意志就难以得到表达,在国家意志面前,个人力量是微弱的,人的个性是难以得到伸张的。《三里湾》描述了一个个体创业户所遭遇的集体“围攻”,这不仅是村集体管理所致,也是整个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所遭遇国际资本主义包围的政治现象的翻版,虽然独立创业是当时时代所鼓吹的,但却难以在那样的政治氛围中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与集体的支持。国家与民族解放带给农民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但是农民的个体发展需求却难以在集体解放中得到实现,在阶级意识的认同过程中,群体意识不断对个人进行制约。赵树理敏锐的在其创作中提出这些问题,显示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保有独立批判意识的可贵品格。

结语

任何一种批判都暗示着一种理想。赵树理作品的电影改编用能够洞察乡土社会与农民生存的胶片,用各类活泼生动的镜头,表达出赵树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深刻体验。电影把观影者带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给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文艺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特定年代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画卷,即便年代久远,也必将隽永流传。

世界电影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平凡的世界》英译策略研究

3、现在还不是谈“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时候

4、樱花虽凋谢,但毕竟灿烂地盛开过

5、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

6、“哲理思辨类”作文押题导练

7、苦难对人性发掘与个人发展的启示意义

8、批评矢量:众目所视或内在秘密

9、润叶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平凡女性生活的意义

10、陕北的博大生命的光辉

11、互文性视阈下的路遥小说创作

12、葛水平 我丝毫不敢杜撰

13、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拉开帷幕 两岸三地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青岛

14、“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

15、高校文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途径

16、文道相融,化育顶天立地中国人

17、在命运的万壑千沟之间

18、不辱没“作家”这两个字

19、路遥写作范式转换的标志性作品

20、三个底层文学青年的命运

21、我们如何书写战争与和平

22、当代长篇小说七十年:时代潮涌与审美嬗变

23、弑祖:中国传统血亲观的变异

24、爱与痛的边缘(外二篇)

25、路遥:时代的缩影与典范

26、在批评中彰显中国精神

27、“文学:如何传奇,怎样写实?”笔谈(二)

28、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29、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摭探

30、百年中国乡土叙事的现代性镜像

31、碎片化时代的文学之光

32、名著二次开发,让经典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33、安徒生及他的童话王国

3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5、浅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学

36、张柠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旁观者

37、怀念与憧憬:青春书写中的时间意味

38、《兄弟姐妹》观剧散记

39、阎连科小说中的农村文化无意识与城镇化叙述

40、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41、彝族小说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42、改革时代的“阳明学”:再谈

43、重建文学写作的有效性

44、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平凡的世界》

45、“不惑”和“知天命”之间:一代人的精神图谱和文学经典化

46、“当代史”意识的凸显与写作路径的拓展

47、作为“劳动模范”的路遥

48、见证四十年,回望七十年

49、今天,文学还有重提“先锋”的必要吗?

上一篇:古代文学大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通信技术5G应用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