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

2023-12-29

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第1篇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第2篇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第3篇

晋江市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曾经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新时期如何进一步用"晋江经验",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2月15日至16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等省领导专程赴晋江市调研,实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干部群众、企业家共商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之策。

【正文】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是晋江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特点。一到晋江,孙春兰一行就访企业、进车间,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从朝着"清洁生产"目标迈进的恒安纸业,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浔兴拉链,再到享誉国内外的七匹狼服装,以及佶龙机械、鸿达物流、菲莉公司、百宏聚纤等一批晋江各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孙春兰一行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谈。

孙春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企业要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塑造,更加注重市场拓展,更加注重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人收入,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在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在仅仅用了55天就完成征地拆迁195万平方米,同时实现"零上访"的梅岭组团,孙春兰充分肯定了晋江市坚持利民惠民、和谐拆迁的做法和经验;在市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大厅,孙春兰对晋江市实施城乡一体普惠型养老保险表示赞许;在开展一站式为民服务的青阳街道阳光社区,孙春兰感谢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孙春兰强调,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调推进。在调研座谈会上,14位民营企业家从各自角度就畅谈了对"晋江经验"的认识体会和进一步推进晋江发展的建议意见。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孙春兰充分肯定了泉州市和晋江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她说,泉州和晋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抓得紧、干得实、效果好,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十二五"开局良好,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绩。

孙春兰指出,这次调研给我们的感受是:近年来,晋江市立足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县域特色发展道路,特别是晋江广大干部群众展现出来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令人印象深刻;晋江善于将本地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民营经济发展富有特色、极具活力;晋江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比较协调,人民群众幸福感比较强;政府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推动发展中很好地扮演了服务和引导的角色;晋江方方面面在推动发展中焕发出了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凝聚起了强大合力。总的来看,晋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经验值得总结,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升、完善晋江发展的有益经验,使之成为全省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孙春兰强调,新时期晋江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要继续抓紧发展第一要务,始终保持紧追快跑、大步跨越的紧迫感,把这种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干部群众中,形成全社会推动晋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一手抓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好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不断强化产业竞争力。要推动晋江成为全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注重完善先进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保障的制度性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同步提高。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更大气魄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各个层面的改革创新,为新时期晋江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黄小晶指出,泉州市、晋江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跨越发展是主旋律,全市上下士气高昂、心无旁骛、扎实工作,在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晋江经验,对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他强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靠企业、靠项目、靠政策、靠领头人。

当前一要继续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能,畅通诉求渠道。二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人文投资环境,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三要注重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加强土地、金融等生产要素的提供和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宜居城乡建设大进步。四要加强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和创新驱动,加快引进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积极支持本土产业就地增资改造,完善延伸产业链。五要全面落实惠民措施,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希望泉州市、晋江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探索经验,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自身经济发展问题。结合临桂县实际看,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既有来自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也有自身的压力和动力。为此,笔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加快推进临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在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只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就临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必须不断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以三次产业的联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把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增强工业后续发展支撑能力。二是着力提升壮大第三产业,主动融入桂林旅游圈,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发展新型服务业态。三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优化第一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对应的产业协会,拉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集“旅游、餐饮、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打造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带。

思考之二: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城乡统筹为重点,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有新突破。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提升城市品位促集聚。在全力服务临桂新区建设的同时,着重抓好县城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使临桂成为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入的“洼地”。二是构建四通八达的大交通格局,进一步拉大城镇框架,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三是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中心集镇群。构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框架体系,引导企业和人口向体系集聚,增强城镇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思考之三: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在建构技术创新体系上有新突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临桂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必须加快搭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二是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建立企业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提高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创新产业推进工程,全力支持传统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 “产学研”合作,构筑临桂人才科技“蓄水池”。

思考之四: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努力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有新突破。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又一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企业推广各种循环经济模式,注重培育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严把环保门槛,严格限制“两高一低”产业进入的同时,引导原有的“两高一低”企业转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临桂建设。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

思考之五: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扩大开放,以更实的措施推进改革创新。一是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加强与日、韩的合作,主动对接东盟,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加强与港台的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链条式”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好项目、大项目。三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加大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始终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才能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近年来,乐陵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拓展优势,突出特色,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8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6%,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新型工业为先导

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乐陵市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一是产业集聚工程。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培强汽车零部件、体育器材、超导材料、棉纺织、生物制糖制药“五大强市产业”和红枣、畜牧、调味品、马铃薯种业、玉米深加工“五大富民产业”,打造十大支柱产业经济板块。并先后获得了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富硒金丝枣都、中国调味品产业城、中国体育产业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等称号。二是企业膨胀工程。按照“区别对待,积极引导,优者先行,全力扶持”的原则,集聚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梯次推进骨干企业规模扩张。金麒麟集团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汽车刹车片生产企业;华乐集团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支棉纱、山东最大的汽车帘子布和亚洲最大的带芯生产企业;泰山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竞技体育器材生产企业,2008北京奥运会最大体育器材供应商;希森三和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集肉牛养殖、宰杀分割冷藏、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企业种质资源库、最先进的组培车间、病毒检测室、育苗全程监控系统、最优质的原原种脱毒种苗、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等六个“全国之最”的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2家,有3家企业领军亚洲,8家企业领航全国,3家企业入选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企业名单。三是科技振兴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产学研”联合创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再创新能力。金麒麟集团建成了全国同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建成了国家级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分别与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两个国家级体育新材料研发中心。全市262家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四是品牌带动工程。把品牌兴市工程作为全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金麒麟集团摘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两块金牌;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先后摘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块金牌,希森三和集团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全市共获得国家级名牌15件、省级名牌26件,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品牌之都”。

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引领

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一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通过投洽会、推介会积极推介重点农业招商项目,先后引进了汇源食品饮料、统一面粉加工等一批国家级品牌企业。希森三和集团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飞达集团、希森马铃薯集团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400多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7家。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建设京津济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布局”的方针,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发展起调味品、红枣、肉牛、生猪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3个,吸纳农户14万户,建成了富硒金丝小枣、鲁西黄牛、优良仔猪、调料、脱毒马铃薯等农产品商品基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全市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26个,其中红枣、调料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年市场交易额均过15亿元。三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为首要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

二、三产业转移,构筑了小枣加工、调味品加工、肠衣加工、牛肉加工等几大特色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创造了天津港劳务、京津塘面食加工、京城宾馆业三大劳务品牌,年输出劳动力达13万人。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全市村村通公路、通客车、自来水入户率、宽带通村率均达到了10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了80%和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9.7%。

三、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挖潜引资为着力点

1.挖内力,壮大民营经济。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培强固本,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第一,突出群体扩张。每年筛选出100家中小企业列入重点培育计划,2008年,实现民营经济营业收入387.8亿元,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5亿元。新增民营业户1.2万余户,民营企业1500多家。第二,完善发展机制。实行项目全程代理、服务承诺、责任追究、创业证等一系列制度,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最适宜、最肥沃的土壤。第三,强化服务保障。运用争取国家科技型企业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建立民营担保机构和举办政银企恳谈会等形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7年以来,先后在济南、德州等地连续成功举办了5次政银企合作恳谈会,累计签约金额66亿元。第四,狠抓特色培植。着力培植红枣、调味品、肉牛、帆布等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专业村300多个,构建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寨头堡乡被评为“山东省帆布名乡”,郭家街道被评为“山东省五金工具之乡”。 2.借外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跳出县域视野,寻求外力支撑,借力发展。第一,抓重点,加大招商攻势。立足我市十大支柱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开发区为载体,成立20多个招商小分队,分别赴京津冀、青烟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登门招商活动。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均成立了专业招商小分队。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聘请了100余名经济顾问和招商专员,开展阵地招商。第二,加强沟通,精心组织经贸活动。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省直部门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组织党政企组团互访、企业家酒会、座谈会等形式,与京津济政企界联系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先后在天津、北京和济南等地组织、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合作恳谈会、招商推介会及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2008年,在南融北接经贸活动中共签订合作项目32个,总投资额16.5亿元。组织乐陵籍在外创业人士开展了以“情系家乡建设,关注家乡发展”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多次组织经济综合部门及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天津、淄博、滨州、济南及周边县市进行学习交流;利用一年一度的“金丝小枣文化节”,吸引京津冀、济南等地的客商前来考察投资。第三,健全招商机制。重新修订了《乐陵市招商引资及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考核统计表彰奖励办法》,对招商引资工作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考核初评,年终观摩考核总评”。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

四、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服务业发展为出发点 以打造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深入推进“商贸兴市、旅游活市”战略,走出一条服务业“破茧化蝶”之路。一是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采取改制盘活、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完成了兴乐商厦、新星购物中心的改制,培育了联华超市、希森商贸城、水景购物中心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乐陵义乌(国际)商贸城、投资1.4亿元的滨海购物中心等一批商贸流通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4处。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积极促进金融、保险、担保、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及演出、传媒、艺术、广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市共有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物流企业18家。三是加快特色服务业培植。依托千年富硒金丝小枣森林公园,龙山文化遗址“五里冢”、西汉乐陵故城“魏王城”和明朝文庙大成殿等古文化遗址,抗日名将宋哲元、开国将军肖华、抗日英雄常大娘等名人事迹,以及备受中央领导关注的希森新村,规范建设了五十万亩枣林游览区、崇圣公园、碧霞元君祠、宋哲元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等旅游景点,打造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新农村游、运动休闲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叫响以“甜蜜枣乡、运动枣城、休闲乐陵”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品牌。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亿元,同比增长23.7%,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5.17亿元,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43%。

五、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优化环境为支撑

县域经济的竞争最关键的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要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乐陵市通过优化硬件和软件环境,吸引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一是提升城市形象。把“建设新城,改造旧城”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实施城区南延西扩工程,通过规划建设东、南、西三条新外环路,扩大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2008年,投资11.8亿元启动了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貌等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二是完善园区功能。科学规划经济开发区建设,抓好项目、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效集聚,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和产业调整升级的平台。上海光明、台湾统

一、中谷淀粉糖、立白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入区投资兴业。入区企业达到86家。三是突出软环境建设。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对客商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打造出“安全乐陵、亲情乐陵、诚信乐陵”的环境品牌。

六、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推进和谐为归宿

一是大力实施“双十工程”。着手建立为民办事的长效机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地方入手,逐年实施振兴乐陵十大工程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十件实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碧霞湖水库、新客运中心、一实小搬迁和三中扩建等一批关系民生的重点工程先后完工;城市社区建设、城乡供水管网配套等民心工程全面启动。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社会保险金征缴力度,积极推进治安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低保、特殊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0%以上。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步伐。近两年,我市新建经济适用房1200多套,规划住宅764套的经济适用房幸福小区正在建设,建设廉租房180套,对廉租住房户全部落实了补贴,切实维护发展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1.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经济对城镇化的拉动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化的首要难题是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基本思路是: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业现代化为支撑,促进我市城镇化进程。一是提升一产。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转变农民就业方式。继续围绕“椒、果、菜、畜”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把更多的农民从单纯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二是做强二产。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发挥龙钢、二电、黑猫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十一五”期间,应有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工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激活三产。继续以做大做强旅游业为重点,内联外引,做大规模。按照现代理念,积极发展商业、饮食、信息、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产吸纳人口的比例。积极发展房地产业,鼓励各企业在新城区、道北区建设职工经济适用房,逐步把生产区和生活区相分离,把企业人口向城区转移。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 2.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促进城镇良性发展,增强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控制力。一要完善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把规划的内涵由城市向城乡拓展,把规划的重点向乡村倾斜。在未来五年内,应在抓好中心城市和重点镇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乡村一级的建设规划。当务之急是应抓好西庄、昝村和芝川的详细规划,尽快作出道北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解决用地和规划脱节的问题,为我市城镇化进程提供“法定图”和“路线图”。二要强化规划监管。对于已建成的城镇,要按照“改善基础、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增强美感”的要求进行审视,发现和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污点和败笔,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建筑要设法拆除,对一些缺失的公用设施要完善。新规划区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管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坚决杜绝城镇建设中的开膛破肚和频繁开挖现象,坚决杜绝低层次、低水平、低质量、低品位的建设。对违反规划的行为,不能以罚代管,破坏规划的严肃性和完整性。三要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应进一步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走多元化投资的路子,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树好城市形象。但同时要避免以经营城市为借口,盲目挤占社会事业用地、改变基础设施用途行为的发生。四要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改革现行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多部门各自单独执法为成立统一的机构集中统一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同时要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引导他们改变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人的城市化、现代化。

3.破除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政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保障。一是要解决进城农民政策待遇问题。教育部门应当尽快取消进城农民子女的借读费。卫生、社保、人劳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用工、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制度,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解决企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规范各类企业农民工的用工合同,严格保障金的征缴,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起以养老、失业为重点的社保制度,为劳动力转移和合理流动提供政策保障。三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核心是要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建议在征地中,除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偿费外,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土地征用时把养老保险一并考虑,实行一次性征缴,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应加快“城中村”村委会改居委会、村民改居民的步伐,使失地农民享受到与居民同等的政策待遇。四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城镇养老保险向农村延伸,力争通过3~5年时间努力,在全市构筑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4.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要按照建设人文韩城、现代韩城、生态韩城的要求,不断加强城市内涵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围绕“名人、名城、名居、名产”,深挖内涵,打好品牌。建议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入口处建立司马迁塑像,突出名人、名城特色。在城市的公园、广场建立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雕塑,展现开放、现代、富有活力和创业精神的韩城人文气质。同时加强对标志性建筑、市民广场的文化建设,提升档次品位,以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人享受,激人奋进。二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今后五年应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突破口,扩大绿化面积,改善环境质量,围绕水系、绿地做文章,把市区周围、道路两边作为重点,建园增绿、建堤扩绿、拆墙透绿,构建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色格局。三是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社区的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影响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真正形成让人放心、安心、舒心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城市的卫生、防洪、抗震、治安等公共安全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5.着力解决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突出问题,提高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为紧迫的是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问题,要逐步有计划地对中心城区道路进行全面维修和改造,尽快考虑修建城市停车场的问题。要把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供热等重大项目列入议事日程,在未来五年给予重点建设。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切实解决商、住混杂和门面房临街而建、市场杂乱的问题,使城市住宅、商业、文体、娱乐区的功能更加明确,推动城市功能较好发挥。同时,要加快商贸流通发展和市场建设,力争在今后五年,在我市建几个对周边县市具有较强辐射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批发市场和商贸中心,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向我市集中。三是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工业经济,逐步减少工业对环境的破坏。积极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工作,建议在高速路旁、小曲沟岸、西部延山地带建三条防护林带,形成绿色屏障,减少风沙和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城区供热锅炉、煤车穿城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应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并考虑,进一步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市“大东环”的立项、建设步伐。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培育特色产业是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近年来,湖北省钟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磷化工和文化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支撑,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钟祥市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等方面的优势,按照县域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品牌化的思路,选定农产品加工、磷化工、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后发优势。一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建设规模大、档次高的特色基地,积极开展市校合作、企校联姻,全力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力争在湖北省率先建成农产品加工百亿强市。二是着力打造磷化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淘汰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小磷肥企业,稳定一批高浓度磷复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一批精细磷化工企业,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力争两年内建成百亿磷化工产业集群。三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深入开发世界文化遗产之旅、长寿探秘之旅、乡村民俗体验之旅、森林湖泊休闲之旅等四条精品线路,努力建成鄂西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用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钟祥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引擎,突出抓好优势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事关全局的大项目,推动项目建设由遍地插花向产业集聚转变、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单一重复向循环发展转变。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性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后劲项目;抓住沿海经济加速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强支柱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优产业品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抓住中海油从海上进军陆地、建设全国最大化肥生产基地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和扶持大峪口公司实施磷复肥技改、氨醇联产配套及精细磷化工项目,打造磷化工“航母”。同时,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班主攻,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发展好项目,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

用优势平台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必须选择。钟祥市始终把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思路,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联动、项目拉动的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各类园区建设。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抓好横向多品种的耦合共生、纵向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钟祥经济开发区围绕争创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不断完善粮油、果蔬、生猪、棉纺等主导农产品功能分区,加快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湖北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磷复肥生产基地和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科学编制磷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磷复肥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精细磷化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配套产业建设。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筹资,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园、鄂中浩斯特产业园等8大企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放大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园区经济的带动能力。

用创新服务激发产业活力。优良的环境和服务是推进支柱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钟祥市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营造加快产业发展的人文氛围。大力实施城乡统筹,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发展的承载力。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低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房”供养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在湖北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帮扶大行动”,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凝聚力。制定完善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基地建设和企业发展等优惠政策;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行政服务超市”;安排市委常委分别兼任旅游名镇和工业重镇党委第一书记,选派市直部门“一把手”到重点企业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不让企业为院墙以外的事操心;深入推进作风能力建设,着力培养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态度和敢干、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确保执行无差错、落实不折扣,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县域经济支撑

遵义县工业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分工细化、主业突出、联系紧密、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游忍有余。这要求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抓好“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五大工业基地”、“六大工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活力,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建立信息化和产业集群。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遵义县而言,要继续巩固提升建材、冶金、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食品加工、原材料精深加工和能源工业发展,发展新材料工业,打造钼镍新兴产业,加快煤电铝一体化步伐,做大做强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联合经营或资源整合。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名、优、特、新产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强力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和重大产业项目协作配套,推进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产业间大循环、企业内小循环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三是扎实抓好招商引资。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商圈”效应,及时调整、完善、充实项目库,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推行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和专业小分队蹲点招商,围绕重大项目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对外承接转移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铝加工、钼镍加工、金属镁、多晶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主攻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主攻铝及铝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整合资源,加快促成铝电联营,组建铝业集团或战略联盟,建设铝土矿、氧化铝、阳极炭素、电解铝、铝加工、废渣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基本形成250万吨铝土矿、8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30万吨阳极炭素、20万吨铝加工、100万吨特种水泥循环经济产业。二是主攻能源冶金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鸭溪电厂为龙头,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和矿井技改建设,建成一批大型骨干矿井,建设煤电、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基本形成700万吨煤炭、240万千瓦火电、50万吨冶金产品、400吨新型水泥及轻质建材循环经济产业。三是主攻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把农民、企业、经合组织聚合起来,把基地、加工、市场建设统一起来,坚持以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建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上档次的食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入市、特色化发展,建设畜牧、沼气、无公害种植、绿色食品加工、集贸市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基本形成140万头生猪(出栏)、40万亩辣椒、20万亩无公害蔬菜、15万亩优质烤烟、40万亩中药材、15万口沼气池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

打造五大工业基地。一是加快发展铝及铝加工,打造铝工业基地。强力推进遵义80万吨氧化铝、遵义铝业四期环保节能技改、红星炭素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划建设8个30~100万吨级矿区,保证铝工业矿源。二是大力发展煤电工业,打造能源基地。推广先进适用采掘工艺和装备设施,推进煤矿瓦斯发电和煤矸石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基础管理水平,做强煤炭工业,保障电煤供应。三是优化提升冶金建材工业,打造新材料基地。推进钼镍矿资源整合,发展精深加工,把钼镍产业培育成为“十二五”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组建钢铁集团公司,加快下游产业发展。淘汰立窑生产工艺,鼓励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确保拉法基、恒聚等水泥生产线2009年建成投产。加快推进行远陶瓷三期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新型环保建材工业。加大富镁白云石资源的勘查和利用力度,加快金属镁厂异地技改步伐。四是多元发展化学工业,打造化工基地。大力发展有机化工、磷化工、硫化工、煤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稳步发展化肥工业。五是培育壮大食品和制药工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培育六大工业集聚区。一是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原则,加快编制“南白铝及铝加工、南白龙泉食品(医药)、龙坑谢家新材料、三岔寒婆岭、三合阁庄、鸭溪平桥、虾子辣椒食品”七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多渠道筹资抓好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使工业园区成为高新技术孵化器、非公经济发展带和招商引资品牌。二是引导现有企业和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合理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培育发展南白龙坑三合乌江高科技和建材集聚区、南白苟江尚嵇团溪铝工业集聚区、鸭溪枫香泮水平正山盆能源工业集聚区、龙坪冶金工业集聚区、三岔钼镍合金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南白虾子新舟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一区多园”的特色产业集聚。到2011年,基本形成主业突出、环保达标、效益良好的园区经济模式。 2.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人居创业乐园

强力推进城建开发。一是按照“缩短战线、重点突破、稳推旧城、加快新区”的总体要求,加速推进南白—龙坑片区的开发建设。二是突出抓好县城拆迁安置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采取举办房交会、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等措施,刺激房地产市场升温。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旅游新镇,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抓好供水供电、通信管网、城市道路、专业市场等市政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实施城区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镇综合管理,深化“整脏治乱”、“四民社区”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抓好“一建双创”和“全国无障碍设施城市”创建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

做大做强一条“经济带”。以贵遵高速为轴线,以县城为轴心,以南白—龙坑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为依托,加快南白—龙坑片区城市化进程。承接市区城市规模外扩、经济圈外延和市区企业外迁,扩大对接领域和对接半径,促进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集中发展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旅游观光业和文化教育产业,将龙坑—南白—三合—乌江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黄金发展带”。 加快建设六个“专业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在龙坑集中建设机电产品、生产资料、建材家居、绿色农产品、日用品仓储超市等五大专业市场,做大做强虾子辣椒专业市场,承接市区和周边县(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遵义现代物流中心。

3.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板块经济,集中打造东部家禽、辣椒、蔬菜产业,西部和西北部蔬菜、烤烟、草食牲畜、脱毒两薯产业,东南部粮油、生猪、烤烟产业,中部观光农业和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支持大户养殖、小区养殖和特色养殖。大力推进“万元田”、“千元院”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广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国有土地存量,切实为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以黔北民居建设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运行、投入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南三乌龙”综合示范带内涵,逐步推开326国道和南开公路沿线镇(乡)的综合示范带建设。以农村土地管理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以乡村股份合作、农村专业技术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三大合作改革,在龙坑等条件成熟的镇(乡)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探索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农民创业服务和社区(乡村)管理服务三个中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探索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在贷款、税费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创业最大限度的优惠和倾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跨越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交通引领经济战略。围绕“镇镇有环线、村村上等级、组组通公路”目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南西公路、三沙大桥和鸭溪底水河大桥,完成乌江和楠木渡水运码头建设前期工作,全力抓好茅台高速、杭瑞高速、黔渝快铁的协调服务工作。围绕大交通抓好大流通,打造交通物流经济。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遵义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形成调水能力。配套完善大型库区管网和渠系,扎实推进病险水库治理和中低产田土改造,形成防洪抗旱减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 扎实抓好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善电网规划,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和供电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电网供电能力。加快长途传输骨干通信网、数字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传输网改造升级步伐,抓好ID—SCDMA数字网络建设工作,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和扩大城乡消费

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扶持,优先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着力打造乌江、枫香、云门囤等三个综合旅游区和抢渡乌江纪念地、苟坝红色之旅、黔北奇境云门囤、中华仡佬第一乡等旅游品牌。完善乡村旅游规划,沿贵遵高速、茅台高速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带,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巩固发展枫香温泉、云门囤、乌江渡等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火雕”、“山堡辣椒”等特色旅游商品。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非禁即入”,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兴办实体,领办现代农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力度,营造宽松平等的政策环境,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GDP和财政税收中的贡献率。

6.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立社会保险、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公共服务。坚持发展教育是民生之首,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率和覆盖面。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突出抓好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1.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遵义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备案等制度。自觉接受法律和民主监督,强化审计和监察监督,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2.突出廉洁高效,建设效能政府。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招投标、政府集中采购等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抓好企业“三乱”治理工作,严格执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严格实行项目审批“一站式”办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强化政务督查,建设务实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政务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4.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最大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全力塑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诚信为民的政府形象。

抓好项目建设,集聚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扩大投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是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以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带动力,夯实发展基础。抢抓当前扩大内需保增长的良好机遇,健全和完善项目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推进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推进高岭土开发、桉木机化浆纸、再生资源、家具、金属等一批超亿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二是加快交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博白段、龙潭至山口一级公路博白段、玉林至合浦铁路博白段、合浦至河唇铁路博白段、村村通水泥硬化四级公路建设,加快铁山港东岸码头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加强能源建设,重点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及城镇电网改造项目。四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工程、廉租房、旧城改造、市场、城区道路及供水等设施建设。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建设,加紧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城乡文体设施、乡村卫生院(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培育支柱产业,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的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一是以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大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现有的矿产加工与金属冶炼、编织、食品制糖、林产化工、烟花爆竹、陶瓷、养殖等七大支柱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支撑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发展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产业和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以园区建设集聚大产业。通过引导和市场运作,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园区建设,不断完善路、水、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形成大产业集群。三是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和帮助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成长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型发展的道路。

发展非公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非公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活力源。博白县非公经济发展很有特色,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这篇大文章。降低非公经济准入门槛,对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加快进入,特别是支持进入现代服务业、垄断性行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形成非公经济大发展的新切入点。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信贷、财税、土地使用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外来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投资创业。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非公企业推进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争创品牌,支持非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发展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强化服务,提供平台,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促进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

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注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开发建设新高潮,博白要充分发挥龙潭镇作为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桥头堡”的前沿作用,加强仓储物流、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林产化工、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合作,规划建设与沿海经济相配套的仓储、中转、配送中心和加工基地。实施多极拉动和多元发展战略,以县城区、亚山、旺茂、文地等中心城镇为重点,在工业布局、城镇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准确定位和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形成新的发展集群。以开展“服务企业、推进项目年”活动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百企入园”战略,争取引进一批企业特别是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的大企业、大集团,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中把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四川省南江县有资源富集的生态优势、南北相联的地理优势、特色产业的品牌优势,正着面临着革命老区县、扶贫重点县、地震重灾县、扩权强县示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等发展机遇,县委提出的“拼抢机遇,爬坡上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发展战略,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推进殷实富裕的小康县、宜居宜游的生态县、城乡统筹的活力县、包容共生的和谐县、民主法治的文明县建设,是南江对接巴中大交通建成后的理性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县人民的愿望。

创新五大理念,领先一步谋发展

(一)坚持生态立县,在发展理念上求突破。落后蕴藏着潜力,后发蓄积着优势。生态资源丰富是南江最大优势,也是南江发展之本。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发展理念,发扬不保守、敢为天下先、盯着第一干的锐意改革精神,发扬不畏难、愿吃天下苦、专啃硬骨头的破难攻坚精神,发扬不单干、互惠多赢、借力大发展的开放合作精神,以构建绿色经济、开放经济、通道经济为重点,坚持生态立县,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小康南江、生态南江、活力南江、和谐南江、文明南江建设。

(二)坚持城乡统筹,在产业布局上求突破。县域经济的基础在乡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城镇。坚持工业强县,走出县域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误区,加速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建好企业原材料“第一车间”,壮大产业基地。坚持全民创富,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坚持以城带乡,推进农村社区化和新村建设生态化,用镇级经济“水涨”推动县域经济“船高”。

(三)坚持优化环境,在搭建平台上求突破。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目前,南江硬环境还很“软”、软环境还不“硬”。要按照“融入大环钱,完善内循环”的思路,把构建大交通作为南江“一号工程”和“生命线”来抓,建管并重,标本兼治,强化项目支撑,配合抓好“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和“巴汉”高速路建设,加快推进S101线绕城公路建设,抓好野羊溪至正直、下两至关路等县内干线公路改造,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强力推进农村公路、车站码头和断头路建设,基本上建成南北贯通、东西交错、一环四纵六横的交通网络。并建好电网、水网、信息网,夯实发展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坚持以“软”补“硬”,努力将软环境抓“硬”。以优化软环境为重点,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强化诚信意识、服务意识,营造政通人和的为政环境、近悦远来的投资环境、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聚集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发展要素,搭建发展平台。

(四)坚持项目拉动,在争取政策上求突破。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积极争取诸如延安等革命老区政策,力争在生态补偿、新一轮扶贫开发、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和红色旅游等方面得到国家大政策支持;对接好“5.12”重灾县重建优惠政策和扩权强县示点县政策,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突破,强力推进项目工作,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树立以资源换资金的发展理念,借“时代先锋王瑛精神”广泛宣传、推介南江,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

(五)坚持开放合作,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树立开放双赢理念,以最活的政策、最优的环境、最好的服务、最大的胆魄为标准,开创大开放的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灵活政策,优化环境,用南江金土地、资源地和好项目,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打招商引资攻坚战,实现“你发财、我发展”。

突出五大重点,统筹城乡抓发展

(一)坚持集群发展,做强新型工业。新型工业是富民强县的第一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富县,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递增24.8%以上。一是实施集团经营战略。通过资本经营、产业重组等方式,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集中力量扶持南江矿业集团、南威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主业做强、多元发展的企业集群;按照抓大不放小的思路,实施一企一业一方略,加强实力型、潜力型、苗子型企业的分类扶持、指导,推进本地企业转化升级。二是着力打造工业园区。依托产业基地、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巴中六大通道,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冶金,重点发展建材,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让工业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以东榆、乐坝为轴心,培育建材加工小企业园区;以沙河、元潭、正直为极点,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以坪河、柳湾、沙坝为基地,培育矿产工业园区。三是坚持生态发展之路。切实减少或规避污染,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和精深加工,由“粗加工”型向“南江制造”型企业转变,发展新型环保工业,实现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多赢。

(二)坚持绿色发展,做特生态农业。县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一是建好产业基地。集聚生力。依托南江知名品牌,建好特色产业基地,抓好“粮仓工程”、“菜篮工程”,做强传统品牌、培植市场“亮点”、引进“明星”项目,重点发展示范园区、专业大户、特色产业园区。壮大南江黄羊、生态猪、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大叶茶、优质果蔬等园区建设。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经济组织,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扶持发展一批新型农、牧、林场主。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坚持金融支持、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的思路,建好正直农副产品加工园,发展壮大翡翠粮油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用三年时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工率。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整合南江现有农业品牌,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借助南江“五乡”优势和现有品牌,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坚持品位发展,做精生态旅游。旅游在于精品支撑。围绕创建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标,力争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上台阶。一是打造旅游精品。围绕“峰奇、石怪、谷幽、水秀、林彩、云妙”六绝为显著特征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景观,培育精品景点,提升大坝温带植物园等精品园区,包装生态之旅、红叶之旅、休闲之旅、探险之旅、科考之旅等精品线路,创新办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光雾金区游等精品活动。二是提升接待能力。整合项目投入,激活金融投入,引导民间投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打造景区精品道路,加快电力建设,增设通讯机站,提升景区宾馆、饭店和农家乐档次,完善景区标识、标牌及设施设备,提升景区形象。深度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快生态旅游城镇建设。三是丰富旅游文化。坚持以文立景,以文铸魂,在景点命名、解说上独具特色。以再现婚嫁等民俗文化为重点,打造川东北民俗村。利用声、电、光等先进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复活历史瞬间,建好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和历史景点。经营好红军文化、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等资源,开发建设好牟阳古城等旧址。以“巴山背二歌”等为重点,做响山歌品牌。

(四)坚持品牌发展,做活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是南江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培训模式,改进输出方式,回引务工人才,推进劳务活县。一是外建基地促输出。坚持“巩固东部、拓展西部、辐射全国”的思路,拓展以北京、上海、深圳、新疆、西安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劳务基地,建好农民工商会,实现南江民工由“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变。加强同重点企业、南江籍企业家的联系,实施定向有序输出。二是内搭平台抓转移。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促进农民工就地转移。加快乐坝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实施“人才回引”工程,鼓励和引导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成立乡土人才专业队作,组织有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三是铸造品牌抢市场。按照“用工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下菜单、政府投入来买单”的模式,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打造“川妹子”、“南江建工”、“南江矿工”等劳务品牌,推进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用品牌信誉赢得市场。

(五)坚持特色发展,做大文化产业。南江积淀着丰富的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一是传承创新文化精品。以传承楹联文化、包装背夫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弘扬忠孝文化为重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打造富有巴山特色、巴山风格、巴山气质的文化精品。打造好以革命遗址保护与修复的红军文化风光带,以牟阳古城等为重点的秦汉文化风光带,以川北民居、民俗村为重点的民俗文化风光带,以南矿集团为重点的企业文化风光带,以红叶为重点的生态文化风光带。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现实文化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先进文化引领发展。从文化的形象和定位、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构建南江发展体系。在挖掘、保护、发展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民资、外资投入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红塔村文化产业园,朝阳民俗文化街。以提高全民素质为重点,巩固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扩大继续教育。三是丰富文化体育活动。规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规范发展民间文艺团体,打造一批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名院。丰富民俗、民艺、民技活动,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创新五大举措,实干苦干促发展

(一)实施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城乡共融,按“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思路,搭建农民进城创业和城里人到村发展的互动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产业互动,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经济,用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按“龙头+基地+农户”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对接实现产业富民;坚持共建共享,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

(二)实施项目带动,借力加快发展。项目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有效载体。以争取大政策为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聚拢资金,助推发展。坚持“两眼向上”,对接好重灾县重建政策和扩权强县示点县特殊政策,抓好项目工程,搞好项目规划、争取、实施工作,使恢复重建成为“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过程;依托南江优势资源、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对接项目,借助外资和外力加快发展;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并举,聚集资金、人才、技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对接政策争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激发民力建项目,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

(三)实施城镇拉动,推进县域发展。城镇拉动的核心是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以建设山水生态旅游景观城市为目标,借力重建加快学校、医院、“四馆”、污水处理厂等公共公益建设,打造“公山几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为特色的魅力县城。以乐坝、东榆、元潭等为重点,建好“精品”工业园;以长赤、正直等为重点,打造精品集镇,促进农民向城镇聚集。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业,抓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用市场化的手段,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落实共建共享优惠政策,彻底清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为创业创富提供宽松环境,把小城镇做成大市场。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以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常态化为基本要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突出城镇管理重点,有效治理脏、乱、差现象,实现城镇“七好”目标。

(四)实施人才促动,增添活力发展。以惜才重才之心、引才聚才之诚、识才育才之能、留才重才之法,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创新观念,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行业先锋、学科带头人、产业工人、行业状元秀;创优环境,营造成就人才的发展空间,创造人尽其能的工作环境,实行绩效挂钩的薪酬福利政策,留住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创新机制,开辟引入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建立奖励机制,铺设成长平台,吸引人才;识人所长,给足空间,授之以实,用好人才。

(五)实施法德联动,营造环境发展。和谐稳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法律和道德的完美结合才能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坚持依法治县,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监督有力、依法执政。实施普法造势,突出法制宣传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持久性,着力构建县、乡、村、民联动参与、主动维护新格局;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要依法解决。坚持以德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官德”教育,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目标,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谋求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认真按照“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纲要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大以优质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的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规模和层次。一是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风电设备、石油钻井成套设备、光伏电池、汽车电子信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项目,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和板块;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上一批科技型、扩能改造型项目。二是大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企业加大项目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市场开拓,积极实施资本经营和品牌战略,努力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力争2008年全县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0家,规模企业达到900家。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宣传科技创新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推广和运用,全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进程;同时,切实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加快培养和吸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耗能行业和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进污染企业整治工作,力争2008年创建1个环境标志产品和 1~2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组织实施10个循环经济项目,确保全县工业COD排放量比上年减少500吨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去年基础上下降4.4%。

二、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培植,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牢固确立“招商引资为零,一切皆为零”、“项目建设为零,招商引资也为零”的工作理念,切实抓好项目引进和建设投产。一是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功能定位、区域产业特色和重点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积极引进和新上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重大项目,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同步招商、互动发展;二是进一步突出企业招商和以商引商。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内企业家利用人脉资源和信息优势,加强协作项目、配套项目和同类项目的引进,加强与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合作,努力形成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三是进一步突出对外宣传推介。加大对洋口港及沿海开发、特色规模园区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宣传力度,精心筹划组织好第二届“海洽会”,不断提升如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切实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审批、征地、开工、建设及竣工投产等各类关键性工作,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争取新上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使如东的潜在投资优势加快转变为现实发展优势。

三、以洋口港建设为第一突破,加大重点工程推进力度,确保港口2008年初步通航

洋口港是我国东部沿海十分珍贵的深水海港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增长极。目前,洋口港开发建设已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2008年如东将围绕洋口港年内实现初步通航目标,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积极做好LNG燃气电厂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审批争取工作,确保LNG接收站、燃气电厂、粘胶纤维等重大产业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陆岛通道工程、太阳岛围堰吹填工程和港口码头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初步具备通航条件;三是进一步加大涉港产业招商工作力度,重点围绕石化、能源、冶金及综合物流产业定位,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及世界大产业带、大公司、大财团的沟通联系,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水处理、重油裂解、芳烃、烧碱及重大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的深入洽谈跟踪,全力争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早日进区落户。

四、以环境革命为第一支撑,全面推进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投资发展吸聚力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围绕县城、洋口港区和小洋口地区“一城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县城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城市开发建设投入20亿元,加快把如东县城建设成为苏中地区最靓丽的县城之一;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抢抓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机遇,全力加快“330”( 县城至南通不超过30分钟,县城至各镇不超过30分钟,各镇进入骨架层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快速通道不超过30分钟)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推进S334线如东西段、S225改线等主干道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抓紧做好扬启高速、锡通高速如东段的开工建设准备,力争全年交通工程建设投入12亿元,加快使如东由全省交通末梢区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区。三是大力推进行政服务环境建设,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精简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以一流的服务效能和机关作风形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软实力。

五、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追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第4篇

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目的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在2011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就如何实现“转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强调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

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目的在于引导各方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上。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方式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经济常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治常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建设、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哲学常识】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三、命题思路和角度分析

1、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紧迫性方面,考查经济常识中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提高等经济知识,从比较大的角度论述。或者选择转方式要求中如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与改善民生、两型社会的建设、扩大内需等角度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述。

2、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选择相关数据图表,如GDP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与城乡居民

1收入增长及劳动报酬增长比例,国家的财政支出与个税调整比例,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分析说明题形式考察学生相关经济知识。

3、从转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中作为简答题,考查学生相关经济知识。如最低工资上调、个税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4、从转方式目标提出和落实的过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识中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知识,主要是分析说明题或简答题角度。或者哲学题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四、典型例题

【虹口】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 经济较快发展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D.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

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徐汇】34.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什么领导?

(2)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闸北】

35、图表一图表二

注:当代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7分)

【浦东】38.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作忠

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确保现代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的重大任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法律手段,然而,我国农村改革与农村法治状况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为此,应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完善相关立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法治保障;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从国内来看,我们面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的重大任务。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阶段。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迅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这不仅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我们创新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个紧要关口,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加紧迫。

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内容,要实现这一艰巨任务,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对法治建设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一)改变落后经营方式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在1990年就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兼业性特点,目前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农村土地之间仍有一条割不断的“脐带”,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权,仍然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中的合法一员;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农业仍然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农忙季节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企业不景气,或企业倒闭,或找不到工作,可能随时流回到原籍的土地上来。因此,我国农村经营方式还保留小农经济的一切特点,而且还具有小农经济所不具有的对土地使用不负责任的低投入和低效率,这种落后的经营方式不改变,必然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适时、科学、稳妥地调整城镇行政区划设置,构建适应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规划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规划,分类指导不同类型的城镇发展。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把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繁荣小城镇经济,提高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就业容量,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加强小城镇社区管理,建设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小城镇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风格,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三)法治建设的需要。农村法治建设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当前农村经济与社会运行仍依赖于党的政策和社会习俗,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启动与深化,事实上都是依靠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适时发布的政策来推动的,制定、发布和执行政策几乎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农业的主要工作与手段。在村民和一部分干部的意识中,法律的地位远远低于对政策与人情关系的认同,导致农民整体的法律意识较弱。这些问题的造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因素,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加强法治建设。

二、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障碍

当前,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境地:一方面,党和政府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归咎于农村改革与农村法治状况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法治工作仍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依法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尚未真正确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的指导下,尽管农村法治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但是,面对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一定程度上仍然偏重于政策而非法律。诚然,社会的变迁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政策起着立竿见影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当这种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确定之后,伴随而来的应是以法律形式来巩固改革成果,稳定变革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然而,这一点并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解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对那些适合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需要用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整。只有这样,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农村法制体系仍然存在缺失,无法可依的情况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系化不强,许多重要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即便是已经颁布的法律,其科学性和可行信也亟待研究与改进。这种立法状况的存在,是很难发挥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需要有针对性的立法去解决。

(三)农村法制多停留于立法层面,在守法和执法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农村法律体系的框架虽已基本建立,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比如,《农业法》作为农业的基本大法,已经实施多年,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宣传不够,不少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仍然缺乏农业法意识,加上配套立法的滞后,使得不少规定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依然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农民这一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最大群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认同乃至接受法律的调整。在我国,整个农村法治进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形成和提高尚需时日。我国现在所进行的普法运动就农村而言,是面对众多法盲进行的,它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教育,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结构。农民作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缺乏主动接近和接受现代法治的内在经济和社会动因,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大多是被动灌输的,缺乏自身的驱动,从而使得农民的法治意识普遍淡薄。

三、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完善相关立法

(一)立足“三农”发展状况,健全保护“三农”法律体系。我国目前“三农”发展的现实面临很多尴尬,相关制度仅仅停留于政策层面,比较原则而不易操作且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很多规定出台后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执行而成为“睡眠条款”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应从我国的现实和社会发展出发,立足建立健全农村法律体系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修正现行法律制度中对农民的不利规定,理顺并认真执行现行规定,使相关制度出台后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因人的出生、身份、地位不同而给予区别待遇,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一方面应立足社会和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立法审查机制,防止出现立法对农民权益的侵害;另一方面应当理顺不同立法之间的关系,强化相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此外,中国的民主和法治问题的关键不是缺少相关法律规定或制度上的不健全,关键在于制度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第二,应当统筹全局,立足国内外农业发展状况来加强农村法制,加大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扶植力度。经济全球化的来临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其带来的挑战,具体到农业上应该立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从国家经济和农业安全及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通过法律体系各子系统的关联与互动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法律体系。在此,一方面需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加大扶植力度,另一方面要在相关立法设计中简化程序、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此外,应当将一些有益的措施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形成长久的规范而不是一时的政策或举措。

(二)立足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及各地实际,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受高额利润诱惑,农村地处偏远,管理较为分散的所谓“优势”吸引着污染企业主把污染企业向偏远乡村转移,使一些偏远农村成了他们制污排污的“自留地”,农民也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对此,应当引起重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绝对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和农村环境来换取农民收入的一时提高和农村的一时发展。因此,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农业立法要立足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型农业。在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环保企业积极介入,开发、研制生物农药、无公害肥料、无污染饲料等等。

第二,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科技兴农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发展乡镇企业和引进项目时一定要立足于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而不要被狭隘的眼前经济利益所诱惑以至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尽量使用一些环保和有机农药,减少对农业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三)实现法治精神的内化推动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契合。要认真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成败得失,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制度性推进与法律性推进协同作用的局面。一方面,象20世纪70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确立正确的发展模式与方向,指导发展方式转变的健康有序进行。

〔参 考 文 献〕

〔1〕欧阳仁根等.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刘俊.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

〔4〕柯楠.我国建立农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2,(05).

〔5〕柯楠.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政保障的法理依据及其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

〔责任编辑:郭梅东〕

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范文第6篇

当前,我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山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二是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三是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断开发农业功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同时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

一、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山东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加工和流通,帮助农民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增值。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

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暴露出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在全省加快形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等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营造鼓励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法制部门是干什么的范文下一篇:奉献为主题的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