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

2023-12-31

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领风骚。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一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儒家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培养“圣贤”“君子”的教育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了历史依据;儒家思想的教育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确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D64;B222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者儒学,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儒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地方。它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借鉴,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孔子、孟子、董仲舒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发展都非常注重通过“教化”来提高人的素养,于是形成了儒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圣贤”、“君子”的教育目标以及注重言传身教等教育原则。这些内容对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個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需要的满足。首先,儒家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提倡“天地之性人为贵” 。认为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地位,重视人的能力;其次,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爱护、信任他人,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最后,提倡“和为贵”的理论主张,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对于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入、加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本思想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目的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因为教育者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因此,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视为管理人、约束人的活动,而应该把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与其自身的自由、尊严和幸福感等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发挥人的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二)注重内在性的教育方法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政为用。“内圣”是指个人心性修养,追溯道德价值的源头,以求达到仁、圣的境界。为了达到“内圣”的目的,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有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还有谦恭谨慎、正心诚意、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诱导、内化的方式启发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帮助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动辄嗤之以鼻。很显然,这种方法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圣贤”、“君子”的教育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历史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儒家思想把培养“圣人”、“君子”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孔子曾把尧、舜、禹等视为圣人,充分肯定了这些人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品行。君子相对于圣人来说,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立德修道,不为穷困而改节。”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孟子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他那句著名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以及他对士的品行要求“士可杀,不可辱”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儒家思想所主张的教育目标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不难看出,这一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儒学所追求的“圣人”、“君子”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空想主义的色彩,但其中的很多合理成分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而且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胸怀远大理想抱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儒家思想的教育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立提供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人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 。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富有实践性的原则,这些原则一方面为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注重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的原则。

儒学非常重视榜样的力量,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示范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教育者自身素质和品行的提高至关重要,受教育者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其影响。孟子也有相似的观点,而且他将榜样力量的重要性延伸至国家治理层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他认为统治者本人的道德品质会对整个社会群体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统治者(尤其是君主)要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为社会成员做出一个良好的表率,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这种思想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示范原则”,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道义力量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因材施教

作为一位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曾注意到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于是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幼,任者静。” 他的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他们的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才。”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启迪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层次原则”。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發,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會阶层不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层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分层次进行,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生活越复杂,社会发展越快,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就会越突出,就越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层次性原则。

(三)注重启发式教育。

《论语》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坚持“主体原则”。主体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主体原则要求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着力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培养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是说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后,他们就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自我发展,达到教育目标。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邵宝龙.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学价值与现代践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8.

[4].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作者简介:刘亮财,男,山西省阳城县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纳并不断被继承并非偶然。本文对于儒家思想何以正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个成因,即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创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传承性保持了儒家思想的持久性。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社会需求;创新性;传承性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提倡礼治,在法律上主张德主刑辅,主张“无讼”。后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体系,并被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这所采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春秋至汉初的消沉时期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属于混战时期,礼治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趋势,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混乱年代必然无法得到重视。

先秦时期,李悝携《法经》入秦,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法家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秦朝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致,立法上采取严刑峻法的策略,同时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的统治者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仁政的重要性,一味的严刑酷法会导致政权的颠覆。因此,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儒家的思想不断得到重视。采用儒、道、法相结合的黄老思想为指导,主张清静无为、约法省禁、与民休息、尊主安民。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后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汉武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的确立以及发展时期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生们可以参与礼法和注释现行的法律,逐步开始实现引礼入法。儒生们可以参与礼法和注释现行的法律,逐步开始实现引礼入法,将儒家思想注入维护封建统治的律法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战乱时期,但这一时期却是中国历史思想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统思想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引礼入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八议”、“重罪十条”等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律法中的地位。

(三)隋唐到清朝的完善以及巩固时期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唐朝。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经济较之前的朝代有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唐朝开明政策的实施,文化也出现了大繁荣的景象,中华法系基本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的结合不断完善并达到最高水平。

从唐朝之后一直到清末,历代的统治者都继承了前朝的律法,虽有局部的修改,但贯穿于其中的儒家思想却被不断的继承下来,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得以不断巩固。

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汉代的统治者在总结秦亡的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单纯的严刑酷法无法维护政权的长久统一,这就使得儒家的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步稳定并不断深化。儒家思想在各流派思想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被统治者重用,经久不衰,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并非偶然,有其形成的必然性。我认为,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主要有以下成因:

(一)与封建社会的需求相契合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以生存并不断的发展,以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存活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能够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

首先,就统治者来说,儒家思想与统治者想要实现封建大一统,君主专制统治的愿望相吻合。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修正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时,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而强力地组合在一起,同时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捏合在一起,主张“一统于天子”,这一主张的提出正好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相契合,从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很多主张对于实现君主专制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在占据统治地位后,儒生们开始致力于引礼入法。从汉代开始到清末修律之前,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并使得引礼入法不断发展,礼与法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礼法的结合不断的加深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用“三纲五常”规范来维持家族秩序,强化君权、父权、夫权,运用这种道德的教化作用来解决小农经济的分散不利于管理的现状无疑是可行的。此外,虽然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但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忽视法律的作用。在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法律作为固定的措施确定下来对于维护统治的好处是肯定的,但也认识到了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和谐等观念对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以刑去刑”的主张,强调教化的作用的同时,也主张用刑罚来对付反抗的臣民,一方面用政权和法制的强制力来维持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用道德教化来驯化全体臣民为皇帝效忠,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再如,儒家的“无讼”思想,强调依靠有一定地位的人按照乡规民约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纠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伦理纲常的地位,压制了人民的反抗意识,也能够减轻国家设置行政机构的负担。

其次,就人民来说,儒家思想符合了人民大众的心理,尤其是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人民的心理。第一,以农业为主的的传统社会将农民与土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农民愿意循规蹈矩,追求和谐的心理,而儒家思想正好符合广大农民的心理需求,儒家提倡礼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纠纷的解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行为模式,这无疑符合了农民愿意循规蹈矩的心理。而儒家的“无讼”思想也与农民追求和谐的观念相吻合。第二,农业社会里,家族的地位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需要还是农民传统思想里对于家庭的重视都决定了家族地位的重要性,而儒家提出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对于家族秩序的维护有着极好的规范作用。一方面,家长的绝对控制权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家族的稳定更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伦理纲常作为维护家族秩序的准则是能够被农民的传统思想所接受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儒家思想被广大农民接受并遵守。

(二)创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

儒家思想从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开始到在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一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存在离不开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儒家思想的不断创新。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战国中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虽然在春秋战国这个诸侯战乱的时代儒家这种单纯的“仁政”并不能解决当时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用,但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发展却是值得肯定的。战国后期,看到法家学说在各国变法运动中所显示出的具大的威力和功效,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将法家的“法制”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创新最终使得儒家思想作为儒家正统思想得以确立。

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的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中契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从而保障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直到封建体制的瓦解才失去其生命。

(三)传承性保持了儒家思想的持久性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经久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承。这里的传承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再到荀子的不断完善以及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提出无不体现了这种继承性。其次是历代统治者对于前朝思想以及律法的批判性继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经历了诸多次的朝代更替,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选择不抛弃前朝的统治思想和律法,这一明智的做法使得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三、结语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虽然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的正统思想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但并不是说儒家思想在今天应该完全被否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态度去正确的认识儒家思想,既要对儒家思想中的落后观念进行否定,也要对其合理的观念进行创新性的继承,从而更好的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佘经林.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及其法律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6,(1).

〔2〕王霄燕,陈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原因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8,(4).

〔3〕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叶孝信.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赛汉)

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中关于政治的段落进行分析,从中解析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整合出孔子政治思想的构成体系。

关键词: 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 政治观点

一、政治的含义

在西方社会中,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做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现在汉语中“政治”这个词应该是来源于日本,是为了翻译外国语而发明的。中国古典典籍中也有政治一词。但是意义大不一样,如《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操分不杂,固政治不悔”。在这些语句中,政治的意思指的是为政者的施政方略,或者是君主统治国家应该注意的事。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等。当今政治这个词作为一门学问,只是研究国家、政府如何运作,其中涉及竞选、分配、维权等。

上述所谈是为了区分古今的政治含义,因为若从今天角度看,孔子的那个年代并没有诸如竞选、分配、维权等,那么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无从谈起。

二、孔子的政治观点

在《论语》中,没有大段的专门论述这种政治的记述,《论语》中所有问政或讨论政治的言论都是针对施政者如何行政的问题。这不是说《论语》中没有政治思想,而是说孔子的政治是以治理为主,是实践性的学问。

这种重行为的政治说明了孔子关心的是如何进行良好的治理的问题。“怎么做”才是孔子论证的核心。

谈到政治,首先要谈统治的正当性,正当性指的是被统治者认可统治者的权威,承认其有效性并接受其支配。在孔子的时代虽然没有所谓正当性的说法,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统治才能被人们能够接受这种问题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提出的“正名分”应该就是根据这个问题所提出来的。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公天下、禅让制、正名、重德。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很衰弱,诸侯互相征伐,甚至于有的诸侯的权利也落于大夫和权臣之手,小国被吞并,大国在崛起,各国内部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从种种迹象看,周的统治已经瓦解,然而孔子仍然坚决主张恢复周礼,从颜回请教为邦之道,孔子答复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其实是已经包含了前代所有的精华,只不过周是集大成者而已。公天下指为政者无私勤劳地为人民服务,而禅天下是指当他的统治结束的时候不是传给他的子女,而是选择贤良的人把权利转交出去。而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做到这点,孔子批判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所以当子路问为政应该什么为先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正名”,孔子把这个看得很重要,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由此可见,正名是政治的首要任务,只要名分正了,政治就会稳定。其次,在古代,在儒家的理想君主观点中,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并不是说强迫人民接受君主的权威,而是希望君主的某些优秀特质去感召人民从而得到人们的承认。因此统治者如何做关系到他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古代政治的正当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理想中的统治者应该怎么来保证政治的正当性。

1.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

在《论语》中我们看出孔子一再强调克己复礼。克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就是要使自己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礼的道德要求的人,并且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就是要克制自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能做到这些才是合格的君主。其次,孔子说:“政者,正也。也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端正自己的品质、言行举止,只要统治者自己做好了,人们也会那么做。就像他所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政者如果善良那么百姓也会善良,从政者的道德就像风一样,而小人的就像草一样,风从草上吹过,那么草肯定倒向一边。从这里就能看出孔子对从政者品质的看重。《论语》在开篇就写道: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在这里的温、良、恭、俭、让可以把它理解为孔子对于从政者的品质要求。从今天的政治观点看来,这种说法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从政者有不同的政策,而政治家的人格品质却是应该保持不变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再一次强调了从政者德行的重要。孔子认为要治民需要先正己。“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从政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人民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从政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人们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孔子认为只要当统治者做到为民表率,做事情能够以身作则,百姓自然会心悦诚服,而由此带来的便是老百姓对君主的爱戴,被承认的也不只是君主的统治,还包括君主权力的世袭。也就是孔子说的:“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这里的其义一也就是君主以修身正己施行德治而得到的政权更迭的正当性。

2.提倡德治的治国方式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公天下、禅天下、正名、德治。”其中德治是他的核心。德治在政治上尤其特殊的意义,相较于西方的法制,德治尤其特色的一面。西方认为人治不可靠,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一定能保证一定会有贤能的君主,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在规范没个人的具体行为,同时又用宪政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力。然而孔子的德治却有其好的一面,因为作为老百姓来说,人民确实需要贤能的统治者并且也确实会因为统治者的德行起到一种上行下效的局面。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仅以政法来诱导人民,以刑罚来整顿社民,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使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由此可以看出,“德”、“礼”明显比“政”、“刑”要好,政、刑固然可以使得人民奉公守法,但是对于培养百姓的道德无益,短期能起到效果,但是无法做到长期有效;德、礼却可以使人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做到长治久安。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这样能够使得人们连官司都不用打了,这样必然是因为人们为德化而触动了,这样人们都会知道羞耻,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的端正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的思想中,重教化而轻刑法,如果非要用刑法,也必须做到小心谨慎。他说:“不教而杀,为之虐。”但是孔子也并不是完全反对刑法,相反,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需要以法辅德。

3.用人以尚贤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孔子的论证都是在说一些为君的态度,那么在孔子的思想中作为执政者,具体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从《论语》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执政者具体要做的就是选贤任能。具体来说,尚贤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任用贤能。在孔子的观点中,他认为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发现和提拔那些优秀的人来参与政事。那么如何来辨别贤能呢?孔子提出了一些看人的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等,通过这些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贤能的人,能否担当起为国家做事的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治理好国家。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罢了。意思是舜能够“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治理大臣。鲁国的君主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里的意思是你想得到百姓的信任就要任用贤能的人,你要是不这样就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要求执政者任用贤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统治者要能分辨出一个人是否贤能。那么贤能的标准是什么?从《论语》中可以知道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要依据仁的精神;“游于艺”,就是能善于娴熟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简单来说贤能的标准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知识的人。当一个君主做到了修身正己,同时能实行德治并且选贤任能。那么接下来就是做具体的政务了。

4.以民为本

为政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做事,也就是使人民得到安康富足。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统治者如果失去了人们的信任,那么就算有再多的军队和粮食也无法长久而立。同时又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些都说明了孔子的重视民本的思想。接下来看看孔子的“务民之义”,该句出现在《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务民是什么?是领导人立法施政都要尽量做对人民有利合情合理的事。《论语》提到的有以下一些:“使民与时”、“使民如承大祭”、“择可劳而劳之”等说的是如果让人们劳作的话,要配合人民的作息时间,注意劳动能力的差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说的是行政的根本在于对人民的敬重。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听起来很笼统,但是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耗费人力物力处处都加以管制,而是顺着人民的利益不去干涉。做到了这些就能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的轮廓,虽然可能没有完全提到,但是大致也会在人治、德治、尚贤、民本四个范畴之内。在整套思想中,从政治到正当性,再到君主从个人方面怎么做才能得到正当性,到怎么从政治国到施政具体方法,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对孔子来说这就是一套完整的保持政治长治久安的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作者谢雨哲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施工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建设一支政治素养优秀、业务能力精湛的优秀政工队伍。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究,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其次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然后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建筑施工企业也在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健康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促进施工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并根据其实际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宏伟目标,是摆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眼前的现实问题。为此,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即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除报纸、广播、杂志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一类媒体形式的总称。至今,无论是新媒体从业领域,还是新媒体研究领域,都未明确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于其技术形式,更体现于其应用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媒体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与共享。在新媒体的辅助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新媒体的交互性更好地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主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平等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新媒体主要具备三大特征:①开放性:新媒体依托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而生,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持有分享信息、表达看法的“麦克风”。网络环境本身就具备突出的开放性特征,这意味着在新媒体的辅助下,相关人员有了更多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发布者,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逐渐合并。②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性。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反馈需求,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有了表达个人看法和观点的机会。人们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或回复他人的评论,形成一种与线下面对面交流较为相似的交互机制。③广泛性:大部分传统媒体采取的都是单向传播的形式,也就是说,受众在借助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选择面较为狭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内容,这也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受众分享信息、表达看法热情的提升。

2 新媒体时代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新媒体独有的特征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带来了全范围覆盖、传播便捷的积极作用。许多传统媒体也纷纷与新媒体相融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新媒体时代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如下。

2.1是思政工作的新平台

在建筑施工企业,QQ、微博、视频APP、官方网站为微电影、微党课提供了发展传播平台,这些新的媒体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给职工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为符合他们新的多媒体信息需求,对于他们表达利益诉求具有重要意义。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直达个体的优势,作为传达重点工作、解读政策措施、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一时间把需要职工知道的、职工想要知道的信息传递下去,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基础。事实证明,采用“互联网+党建”的方式更容易让职工群众接受,能够把职工需求作为切入点,将音頻、图文等时尚元素作为点缀,将党的理论政策、改革部署转化成为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更能引发职工的共鸣。

2.2是职工沟通交流的新平台

新媒体的引入具有双向性、互动性,职工也可以同企业平等、便捷交流和沟通,促使教育形式从“说教式”转变为“启发式”,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规模化转变为精细化。通过发挥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创造微电影,可以更快拉近施工企业与职工的距离。以往在开展思政工作时,企业多采用文件下达、下级遵循的方式与职工进行对话,这种集中宣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缺乏针对性、适用性。运用新媒体畅通职工诉求渠道,建立实施集“诉求收集、专题研究、解决问题、公开回复”于一体的职工思想动态调查反馈长效机制,及时回应职工关切,解决职工诉求,以实际问题解决促进思想问题解决。当前,更多的80后、90后年轻血液投入建筑行业,在施工一线奋斗,他们的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思政工作要从其内心深处出发,全面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2.3是基层舆论引导的新阵地

当前,职工对企业发出的疑问、利益分配、多元思想,已经成为企业无法避免的存在。新媒体发挥着解疑释惑、连接内外、统一思想的作用,而打造主流思想,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部署地去设计内容、制作信息产品,强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宣传,实现信息共享,让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深入职工内心,促使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施工企业要对创先争优、创新创效的精神加以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牢牢把握信息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3 新媒体时代下建筑施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3.1强化职工思想疏导

一是构筑职工思想疏导网络。建立以“一个看板、三种表情、四个步骤,五本台账”为主要内容的“1345”职工思想疏导网络,排查出重点人、不放心人,查找出职工各类不良情绪,为及时疏导职工思想情绪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重点信息日周月报制度。每日由班组收集本班组职工思想情绪变化,上报基层支部。每周由基层支部收集整理后,上报党委党建工作部。要及时对基层支部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理不了的,每月汇总后定期上报企业党委,由党委责成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反馈。

三是创新建立“企情民声气象站”。可在施工现场设置“企情民声气象站”宣传专栏,分设“行业风向标”“市场晴雨表”“经营气象图”“民声瞭望台”四个栏目。比如,在“民声瞭望台”上,职工提出自己的各种需求、合理化建议和思想疑惑,由班组长每日进行统计上报基层支部,及时给予答复解决。

3.2优化舆论机制

3.2.1注重新媒体建设

要加强全媒体建设,打造“全媒体采集、全品类生成、全终端传播”的宣传传播格局,刊发有分量、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不断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宣传搜集、整理、反馈、处置的长效机制,按照“谁建立、谁管理、谁负责”的要求,牢固树立“帖子就是信号、舆情就是动向、网评就是民意”的理念,加强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管理,提高网络宣传管控水平。

3.2.2突出舆论宣传监督

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众多,需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责任分工,形成舆论宣传监督工作合力。要严格落实党内的监督条例,监督企业干部作风和内部事务,勇于揭露内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行为,使基层职工享有知情权。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建设中,弘扬社会正能量,吸取采纳广大干部员工好的建议,监督企业领导干部和经营决策,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开放化和民主化。此外,要发挥宣传工作者的舆论监督作用,时刻倾听和准确收集来自基层的声音,及时妥善化解矛盾,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宣传环境。

3.3完善管理机制

第一,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新媒体思政宣传教育机制,深度融合形势政策与企业文化,创造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推进、各方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因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安全风险,人员流动较大,思想控制难度较大,应及时做好预案,以防涉安事故或群体事件的发生,导致社会不良言论的扩散。第三,自觉运用新媒体遵循“黄金四小时”的基本原则,在舆论中占据主导权,化危为机。第四,打造一批专业性思政工作队伍,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让思政教育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第五,协调新媒体传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统一,才能更好地受到大众的欢迎,才能将理论化为具体行动。要深入思考如何运用好新媒体来落实思政工作,充分满足新时代新青年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善于开发新技术、新渠道,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出发,让思政工作更富趣味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属不易。同时,对企业的党政思想工作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党政思想工作,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结合,推动企业的深层次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内外部的形势,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党建活动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保持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夯实强大的思想政治根基。

参考文献

[1]张松坡.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J].工业建筑,2020,50(10):202-203.

[2]刘春雷.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探究[J].安徽建筑,2020,27(11):197-198.

[3]王炳蕊.施工企业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1):144-145.

[4]王亚超.新时代提升建筑企业政工工作实效性路径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75-78.

作者简介:向春英(1985.01-),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大學本科,党群工作部业务主管,主要从事党群管理工作。

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础,继而分析现今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古为今用,传承并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启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环境形势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何提炼而出?这必然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传统,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

一、先秦儒家思想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元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来分析,不难看出,它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一)“仁”与“民本”:文明、和谐、富强、友善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道”为最高政治原则,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以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论语·颜渊》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这里的“仁”有关心爱护之意,而后《论语》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体现对人的关怀、友善观点。孟子也提到:“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仁”是处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准则,从爱护亲人开始,而后“爱人”,对他人怀着一种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而友善、和谐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好品德,宽容待人,友好团结,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仁政”思想也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种认识与责任,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富国强民,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富强”也有着相似的思想因素。

(二)“义”与“礼”:公正、诚信、法治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有“见得思义”,孟子也说过:“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更是认为“义”不可缺,“义”源自于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群”与“分”的需要,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也不能不讲“义”,“仁”与“义”其实是一种统一有对立的关系,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但是同时又是需要“义”的合理性与节制,可见,先秦儒家把“义”看做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道德规范。“义”有着适宜、公平正义的涵义,这其中透露着为人处世的一个“度”的标准,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公正、诚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不重视法治。其实不然,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制。《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更是提出:“徒善不足提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可见,我们早已认识到,仅仅只有道德约束或是法律制度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我们依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分析

或许会有人认为,先秦儒家思想大多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些“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体现着封建社会对人的等级划分以及禁锢,到了今天,我们讲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我们已经不需要了。但是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吗?其实不然,先秦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民本”、“仁政”等思想中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

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全盘西化,被普世价值所占领。我们应该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变迁、适应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适合我们需要以及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是因为本质上,它既有我们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学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先秦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社会和谐风气等有着相似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族民族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①

(二)继承和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提倡“仁、义、礼、智”、“以民为本”“仁政”,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研究、评估、继承和改造,辨析其原义和今义,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它深深根治民族灵魂,世代传承,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国家在内忧外患,丧失主权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西方的新理论,如“民主与科学”,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抨击,“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也随之而来。先秦儒家思想的理念本质上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民本”、“仁义礼智”、“仁道”等理念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许多的一般性、共性、普适性等有益成分,反映了人类价值认识中的许多价值共识。在以往的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主流的位置,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价值观和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三、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侵入与冲突,面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根植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凝练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最易记又宜传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如“ 公平”、“民本”、“ 和谐”等既是先秦儒学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讲“君子和而不同”,要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这里有着“和谐、友善”的影子。我们今天倡导“公正、法治、诚信”,先秦儒家思想也有“君子喻于义”、“舍生取义”、“不学礼,无以立”、“礼不可废”的说法,提倡“仁政”同时也用礼法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与人相处要诚信待人,不取不义之财。 先秦儒家典籍也提到了“民主”一词,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democracy)不是一个概念,先秦典籍里面提到的“民主”意思是“为民做主”或“民之主”,就是说要为百姓负起责任,要处理好百姓们的事情。那么最大的“民主”也就是君主了,同时也说明了君主要肩负最大的责任。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相通的思想因素,比如,只有对百姓负责的人才能担任“民主”一职,在“民贵君轻”、“民本”等思想中蕴藏着人民大众是国家主体和政治基础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民主精神相通。为了让这些文化精髓富有现代气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创新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科学的、现代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传播广泛,我们今天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我们应当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对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改造,同时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树立符合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平等、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等西方文明和传统的中国文明进行碰撞,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理念也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成功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也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验,在坚持这一基本前提下我们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戴木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和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周桂细.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徐克谦主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黄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研究,2012,(08).

〔8〕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9〕张翔.“和”:核心价值观之核.光明日报〔N〕.2011-7-11.

〔10〕邵孔发.仁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责任编辑:史焕翔〕

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本思想;内涵;民众;爱民;利民

作者简介:薛玉梅(1993.12-),女,四川泸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儒家思想内容及意义研究。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的儒家思想家们已认识到了对民众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提出的君民关系,君主通过爱民、利民、重民、养民来实现国泰、君尊、民安,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

(一)君舟民水论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说:“丘闻之,君者,舟也;庶民,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他把民众比作水,而君主是在水中行驶的舟,只有有了水,舟才能航行,水也可以是使舟覆没。所以,君主不应该忽视百姓的力量,民众是君主实行统治的基础和根本。孔子说:“使民如承大祭。”使用民力要像对待重大的祭祀一样仔细小心,要反对剥削和滥用民力。

(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奉行天命思想,他认为,君主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天意所决定的,而天意又是通过民心来表达的,民众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命令。这样,孟子认为,民众有权利遵照天命的安排,对有违天意的君主进行罢免,推翻其专制统治。

(三)天立君为民

孟子主张立君为民,君是天为民兴利除害所立的,所以君主必须时刻为百姓着想,爱护百姓。另外,荀子认为即使站在君主的立场上,为了自身利益,君主也应该爱民、利民。

(四)不与民争利

首先,对百姓先富后教。只有先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才可能对他们进行礼仪教化,提升他们的内在素养。其次,要省刑法。儒家反对君主对百姓进行暴戾统治。以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为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的力量是强大的,足以让统治者所敬服。第三,要轻徭役。赋税太重,威胁到百姓的基本生存,君主必然失去民心,横征暴敛无异于是率兽食人。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分析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儒家强调民生的作用,使君主能够多少关注一下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使百姓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存环境而不至于反抗、起义,有利于巩固君主的统治,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积极意义。

思想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民本思想的诞生肯定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价值。夏商周以前,原始社会都推崇对自然宗教、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一重要思想使中国文化摆脱了宗教的思想束缚,人才是自然、社会的主人。儒家强调仁者爱人,有利于改善当时的社会风气,重视人的主观精神和重视事在人为的思想,削弱了天命鬼神对人世间的支配和主宰作用,一定程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重民,但只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暴君和暴政,但是并不反对君权和专制,民为邦本的前提是君为大。民众虽然重要,但只是君主的统治工具。民本思想关注的是调节君民关系,而不是彻底抛弃这种不合理的政治关系,正因为它没有与封建专制的对立,这也从本质上体现了其封建性质。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一)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人们的价值与成功取决于赚钱的多少,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并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小悦悦事件”,老奶奶跌倒不敢扶等事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解决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在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我们自己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管理者,一切都应该以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关心民生。要保持经济发展,并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

(二)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民主建设的影响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以儒学为基础。从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可以看出,法制不应用各种规则来制约民众,在政治法律文化中要树立民意意识,在行动中真真切切体现和反映民意,这样才能做到和谐。统治者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端正自身品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今习主席加强反腐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正是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结论

儒家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大到齐家治国,小到个人修养,它具有双重性,它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对于现代经济文明会产生消极影响,它的另一些观点则表现出永远的价值,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就是我们对待传统的观念,也是我们对待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态度。

参考文献:

[1]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5]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的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3]王爽.《孔子回答人生的108个感悟》.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版.

[4]中华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上一篇:分组学习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下一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