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4-05-08

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先秦时期的主流思想以儒、道、法、墨四家影响最大, 而如今我们最为熟知和提倡的思想则是儒释道这三家。从古至今, 传统文化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兼收并蓄, 墨家和法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均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影响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 确有其特殊的内涵与魅力, 它包含宗教、哲学、法律、伦理学等等, 是一种行为学问。在我看来, 其思想深邃绝不是西方那种就知识论知识、脱离现实的哲学可以比拟的。如何将儒家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 又不脱离其本质, 将是未来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 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 王室衰微, 诸侯大夫专权, 烽火连年, 人民陷入“易子而食, 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 亡国五十二, 弑君三十六,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天下无道, 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 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 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言蔽之, 修己安人。其学问的最高目标, 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就是修炼自己内圣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的功夫。“自天子以至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一个人需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作为立命之本, 推己及人。而“仁爱”就是每个人心中的良知, 就是人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那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和天性。

一直以来,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始终贯穿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比如说, 当你见到长辈会很自然的问好, 那是因为你用外在的“礼”体现了你内在的“仁”。在公交车上你见到老人会主动给他让座, 那是因为你坐着比站着还难受, 你内心的良知告诉你应该把座位让给这位老人, 以免去自己内心的煎熬。再比如, 当你看到餐厅每天都有那么多没有吃完的饭菜, 再想想我国贫困地区的人民过着有上顿没有下顿的困苦的生活, 那种悲悯之心顿时涌上心头。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内在的“仁”的最好的表现。而我国的历史上也不乏铮铮铁骨的英雄豪杰, 文天祥、方孝孺等等。在大学期间, 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人文社科类学科教授身上的那种不向世俗低头的浩然正气, 他们有的温文尔雅, 有的慷慨激昂, 但他们强大的气场和人格魅力让我打心眼里敬佩。

再好的教化、再好的思想, 都需要用强有力的后盾作为最后的支撑。没有力量的正义是苍白的, 没有正义的力量是邪恶的。而传统文化也绝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当做真理强加给别人。治理一方水土, 要考虑这个地方的地理、文化、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和全局的把握, 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所谓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一个人的成就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但一个人的德行则是由他自己选择的。或许, 只有等到若干年以后我们才能深切的感受到, 所有的一切都是浮云, 只有“德”才能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只有“德”才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据说世界上每天有30多种生物濒临灭绝, 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支撑的社会将是什么样的社会。在当今这个空前烦躁的时代, 传统文化更应该大加提倡和弘扬,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来唤起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那埋藏起来的良知, 使我们的人格不断地得到完善, 使我们每一个人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 而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才是不可战胜的!希望当我再一次睁开双眼的时候, 露出的是坚定的目光。希望在若干年以后, 自己仍然能够保持心中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当我找到那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的那一刻, 或许就像辛弃疾在词中写的那样:“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欢迎投稿、订阅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儒家思想中的一点关于哲学的思考, 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到的体会。

关键词:儒家思想,哲学

参考文献

[1] 曲光明.儒家修己安人思想与内圣外王思想的内在联系.大江周刊:论坛, 2011 (2) .

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础,继而分析现今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古为今用,传承并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启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环境形势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何提炼而出?这必然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传统,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

一、先秦儒家思想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元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来分析,不难看出,它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一)“仁”与“民本”:文明、和谐、富强、友善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道”为最高政治原则,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以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论语·颜渊》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这里的“仁”有关心爱护之意,而后《论语》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体现对人的关怀、友善观点。孟子也提到:“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仁”是处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准则,从爱护亲人开始,而后“爱人”,对他人怀着一种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而友善、和谐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好品德,宽容待人,友好团结,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仁政”思想也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种认识与责任,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富国强民,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富强”也有着相似的思想因素。

(二)“义”与“礼”:公正、诚信、法治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有“见得思义”,孟子也说过:“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更是认为“义”不可缺,“义”源自于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群”与“分”的需要,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也不能不讲“义”,“仁”与“义”其实是一种统一有对立的关系,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但是同时又是需要“义”的合理性与节制,可见,先秦儒家把“义”看做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道德规范。“义”有着适宜、公平正义的涵义,这其中透露着为人处世的一个“度”的标准,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公正、诚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不重视法治。其实不然,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制。《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更是提出:“徒善不足提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可见,我们早已认识到,仅仅只有道德约束或是法律制度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我们依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分析

或许会有人认为,先秦儒家思想大多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些“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体现着封建社会对人的等级划分以及禁锢,到了今天,我们讲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我们已经不需要了。但是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吗?其实不然,先秦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民本”、“仁政”等思想中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

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全盘西化,被普世价值所占领。我们应该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变迁、适应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适合我们需要以及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是因为本质上,它既有我们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学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先秦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社会和谐风气等有着相似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族民族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①

(二)继承和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提倡“仁、义、礼、智”、“以民为本”“仁政”,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研究、评估、继承和改造,辨析其原义和今义,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它深深根治民族灵魂,世代传承,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国家在内忧外患,丧失主权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西方的新理论,如“民主与科学”,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抨击,“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也随之而来。先秦儒家思想的理念本质上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民本”、“仁义礼智”、“仁道”等理念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许多的一般性、共性、普适性等有益成分,反映了人类价值认识中的许多价值共识。在以往的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主流的位置,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价值观和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三、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侵入与冲突,面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根植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凝练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最易记又宜传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如“ 公平”、“民本”、“ 和谐”等既是先秦儒学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讲“君子和而不同”,要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这里有着“和谐、友善”的影子。我们今天倡导“公正、法治、诚信”,先秦儒家思想也有“君子喻于义”、“舍生取义”、“不学礼,无以立”、“礼不可废”的说法,提倡“仁政”同时也用礼法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与人相处要诚信待人,不取不义之财。 先秦儒家典籍也提到了“民主”一词,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democracy)不是一个概念,先秦典籍里面提到的“民主”意思是“为民做主”或“民之主”,就是说要为百姓负起责任,要处理好百姓们的事情。那么最大的“民主”也就是君主了,同时也说明了君主要肩负最大的责任。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相通的思想因素,比如,只有对百姓负责的人才能担任“民主”一职,在“民贵君轻”、“民本”等思想中蕴藏着人民大众是国家主体和政治基础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民主精神相通。为了让这些文化精髓富有现代气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创新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科学的、现代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传播广泛,我们今天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我们应当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对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改造,同时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树立符合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平等、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等西方文明和传统的中国文明进行碰撞,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理念也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成功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也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验,在坚持这一基本前提下我们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戴木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和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周桂细.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徐克谦主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黄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研究,2012,(08).

〔8〕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9〕张翔.“和”:核心价值观之核.光明日报〔N〕.2011-7-11.

〔10〕邵孔发.仁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责任编辑:史焕翔〕

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形态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也产生了不同的酒店需求,对酒店的文化品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心,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表现中,儒家文化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高,我们通过酒店室内设计中儒家文化的展现,全面探索了酒店设计中儒家文化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儒家文化;酒店;室内设计;运用分析

引言:

当前我国酒店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展现了多形态的功能和价值,因为酒店设计的复杂性,使得酒店的文化形态和其他文化相对不同,优秀的酒店设计不仅满足了酒店本身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特征的个性化。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在室内进行设计过程当中,不仅要展现酒店的企业文化,同时要体现酒店的功能和价值。

1. 儒家文化与建筑设计

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儒家文化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全面形成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它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设计师在酒店设计过程中,采用儒家的文化特征进行系统性设计,从而使得酒店在拥有现代主义功能的同时,拥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属性,它通过空间的合理布置,使得酒店的结构和外观空间设计的更加合理,从而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完美的融合。

2.酒店概述

酒店作为人们外出游玩过程中常居住的室内场所,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地方。酒店从形成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国外,它通过为客人提供有价值的餐饮居住服务,从而产生实际的价值。

3.我国酒店室内设计现状

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酒店行业才迅速崛起。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中国的酒店业几乎没有经过设计,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对于酒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酒店的设计环节也逐渐成熟。然而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发展经验,面对世界多元的设计形态,我国的设计界相对混乱。酒店设计也从模仿到逐渐创新,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因为在酒店设计中缺少相应的设计经验,使得酒店的设计风格大小异同,有巨大的相似性,缺少一定的创新表现。酒店设计过程当中,没有根据区域环境进行人文风貌的有效展示,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特征。在我国酒店设计过程当中,因为重视轻度装修,浪费的大量的装修材料,使得装修的效果与设计表面形成一定的差距。

4.儒家文化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4.1 功能分区

通过儒家文化的展现,全面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将儒家文化和艺术进行全面融合,从而形成创新的设计理念,它通过文化体验和住宿功能的有效展现,形成了一体化的商务酒店形式,根据酒店的整体定位,通过人性因素的有效展现,从而根据酒店的房间功能进行区域划分,全面体现了酒店的文化和价值。

4.2平面布局

酒店设计过程中,通过儒家文化的展现,直接体现了酒店的功能和价值,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创新儒家文化的运用效果,通过酒店空间的平面布局,体现出了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2]。

4.3. 空间布局

在空间的实际设计中,所形成的视觉效果直接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形象结构,它是建筑文化的有效表现形态。空间设计对于酒店设计至关重要,它也是主要的设计内容,其空间的分隔形式主要包括:地面、墙面、底面的形象设计;门和窗的空间组合;通过空间的划分和隔断形成有效的空间形态;展现空间的家具功能。空间设计有较强的形象属性,不同的空间呈现的感受相对不同,它表达着空间的形象和价值。

4.4 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室内环境的生命力,室内设计的色彩的有效安排可以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和灵活性,它可以对人体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以来,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通过色彩的表达,展现儒家文化的思想和价值。长期以来因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建筑设计的传统属性,因为有着较强的制度制约,它全面影响了色彩的分布,在设计环节想要全面展现儒家文化的思想,就必须使得儒家文化思想与色彩拥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室内设计过程当中为了展现儒家文化,在色彩选择过程中要采用暖色调,大多采用红色的色调进行全面点缀。色彩设计过程当中,为了表达酒店的功能和形态,要运用合理的色彩范围,给客户带来家的归属感。

4.5主题烘托

在酒店设计过程当中要采用相应的主题,只有明确了设计主题,才使得酒店设计拥有更强的灵魂。设计师需要通过思维的创新,利用现代主题展现儒家文化,设计师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从而对酒店的空间设计进行有效展现,它完美的将现代文化和传统设计有效的结合,之前表现出了主题的文化特征[3]。

5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文化空间,是展现酒店服务价值的重要表现。我国现代酒店室内设计过程当中,想要摆脱传统的设计理念,拥有全新的设计思维,就必须要利用儒家文化,全面地展现酒店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從为酒店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文化思想。只有充分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让酒店的空间设计更有特色,从而设计出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潘春雪. 皖南民间艺术在软装设计中的融合再生[D].青岛大学,2019.

[2]朱曼宁. 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塑造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9.

[3]严宽荣,贺诗琴.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酒店途径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44-145.

南阳职业学院  朱骏洺

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儒家;德育;理想;人格;儒家八德;立德树人

德育是各个社会所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价值限定,目的在于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

近期学校伤害事件凸显,校园恶性事件不断,这已不是校园安全所能回答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到底培养了什么样的年轻人?现今很多学生缺乏爱心、不懂感恩、崇尚暴力、思想行为极端偏激,更加反映了学校德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缺失。首先,部分德育内容滞后,教育方式枯燥单一,与多元化社会现实相脱离,无力解释当下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学校德育流于表面,道德行为存在双重标准。具体来看,现今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第一课堂系统学习过两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课程,也具备一定的道德理论知识,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理论认识与外在的行为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尤其是在很多学生校内校外的言行常常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德育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创新德育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要以人为本,现今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的信息,让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显然要被淘汰。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在今天也并不过时。“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显然是第一位的。在当下不断审视儒家传统的德育思想,把儒家德育精髓思想融入到德育课堂,创新学校德育,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德育内涵蕴藏的优秀思想和道德遗产

儒家坚持教育在于培养人,从而使人能够具有理想人格,“成仁”、“成圣”的理想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儒家教育思想提倡君子理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成仁”、“成圣”教育目标。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德育给予高度重视,他重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培养安邦定国、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从而由教化天下推行德育从而实现推行王道实现德政的社会理想。在今天,教育同样提倡要以人本,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格。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善个性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培养出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得个体成长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要成才首先要成人。

儒家重视德育,重视后天环境对人的熏陶。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性”开初是相近的,之所以后来产生善恶贤愚等重大差别,是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习染所致,孔子强调后天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儒家德育以“明人伦”为内涵和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标准,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作为道德教育“三纲领”,推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重向内求索,注重道德完善,构建了儒家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体系。

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儒家德育强调“明人伦”为内涵和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标准,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作为道德教育“三纲领”,推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重向内求索,注重道德完善,构建了儒家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体系。因此,学校德育对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儒家德育内涵与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健全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是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必须是人格健全的公民,人格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探讨的论题,而且迫切需要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体现出来。

儒家德育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认为理想人格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儒家教育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从而达到实行德政王道。儒家所要培养的君子必然具有理想人格。《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圣”是孔子认为的人生崇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儒家认为做人第一,求学第二,人首先是要通过努力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即使在21世纪也追求对公民理想人格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的公民思想道德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就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公民理想人格的深刻内涵。他从理想追求到个人品行,从家庭、职业生活到社会公共领域,对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都做了明确规范,学校德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合格公民。

传统文化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既是源头,又可为活水,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下加以创新发展。众所周知,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在隋唐时期形成的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彰显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在当下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文化,发掘其内在价值,对于培养青年一代将会有产生积极的效应。现今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的关注焦点更多地放在外部客观世界的改变,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家园的需求、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身心的和谐发展,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发掘儒家精髓,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德育课堂势在必行。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在《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对德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可以归纳为“孝、悌、忠、义、礼、义、廉、耻”八德,进行了详尽精辟的阐述。儒家传统的德育内容,结合时代发展可创新赋予其新的含义,具体来看:“孝”: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学校德育的起点;“悌”即兄友弟恭,友顺和睦,与家人邻里和谐共处;“忠”即忠于祖国和民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信”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对人真诚、诚实守信;“礼”即遵守规范,遵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强调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义”即坚守道义,明辨“义”和“利”关系,承认、尊重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权利,尊重他人享受与自我相同的发展机会,尊重平等对待他人;“廉”即廉洁正直,具有知耻之心,儒家强调做人要“知耻而后勇”,即能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从先秦儒家到程朱理学以至于现今的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通过后天的德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儒家看到了人具有进取心、具有可塑性。《尚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人应该有刚健有为的精神状态,要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志存高远。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他们的贴心人”。[4]儒家德育“以‘仁’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以‘礼’作为社会道德的原则和总体框架”在“仁”之下演绎出“孝、悌、忠、义、礼、义、廉、耻”等八德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儒家德育以培养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为德育的目标;儒家注重践行结合、理性疏导、情感润导和道德榜样等多种多样的德育方式。这对于改善现今学校德育方法单一问题具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儒家经济文化 东亚经济一体化

近年来,东亚各国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东盟和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则被认为是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主渠道。①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明确提出要将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重要方面。②欧共体之父让莫内(Jean Monnet)曾经说过:倘若我今天开始建设欧洲经济共同体,那我首先将从文化方面入手。③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通过文化认同构建一个欧盟经济实体的重要性。那在东盟“10+3”体制中,文化认同是否有可能实现?

儒家文化在东亚可谓影响深远。儒教文化圈,是一个大文化圈不确切的简称,指的是中华传统文明在东亚影响所及的地区,包括中国(含香港、海峡对岸的台湾)、日本、南北朝鲜、东南亚诸国,部分影响远及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的华人社区。这个大文化圈不论在人种、书面文字系统、家族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历史形成的共同性与相关性,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或西亚北非伊斯兰教文化圈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而儒家经济文化在近代东亚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首先,东亚各国普遍存在“职分观”思想。在德川时代的日本宗教运动中已经形成了职业劳动观念。商人应该适应自身的身分,克己作为商人的“职分”。其次,以职分观为基础,发展出财富观、勤俭观和劳动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勤俭则是最古老的训戒。明清商人虽无清教徒的“天职”观念,但也表现出一种超越精神,深信自己的事业具有庄严的意义和价值,即所谓“创业传统”。此后日益把“勤”从治学为国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演变成治生理事的工商伦理。东亚的儒学传统一直强调勤勉、节俭、珍惜光阴、忠诚、正直等美德,这些美德是东亚社会形成工商节俭伦理的宝贵传统资源。只要这些传统精神伦理经过创造性转化为现代的精神伦理,就可以成为东亚合作的核心内容。另外,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有一种与国家和社会命运息息相关的责任感,这尤其体现在企业家的身上。而一个由道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政府对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观调控作用。而这主要体现了儒家经济文化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以此为基础,儒家经济思想在东亚近代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加坡,儒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在道德建设上推行儒家伦理教育,政府不惜耗费重金礼聘海外著名儒家学者余英时、杜维明等学者宣扬伦理思想,在国人对政府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好处有了共识之后,组织编写“儒家伦理课程”,全面开展儒家伦理教育,新加坡是第一个将儒家理论编撰成课本在学校里当成道德科目来教学的国家。

如何充分发挥东亚地区相通的儒家经济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首先,弘扬儒家经济文化,用儒家经济文化指导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儒家经济文化追求“先义后礼”的经理伦理观,“均无贫”的经济分配原理和“俭以养德”的政治经济学原则,这对于中国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极端的功利主义会造成人们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滑坡。儒家经济文化倡导重义轻利的观念对国家经济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度膨胀的功利追求现象发挥制衡作用。“均无贫”的社会理想有助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参与者关注他国收益,最大程度满足各方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俭以养德”的思想则鼓励东亚国家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合作的深化。其次,积极完善文化合作机制与平台,充分发挥应中国—东盟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作用。中国应主动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协议,指导中国与东亚国家的儒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三,重视文化品牌的培育,培育一批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将儒家经济文化与文化品牌相结合,以文化品牌为载体扩大儒家经济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第四,积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如积极建立孔子学院,赢得东亚各国民众对于儒家经济文化的支持。

注释:

①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生论文,第86页.

②新华网.李克强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强调加强10+3务实合作.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3/c_1113240065.htm.

③曹德明.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9:135.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儒家哲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2008年11月28~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孔子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8”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是2004年首届论坛召开以来的第五届。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与会代表提交学术论文60余篇,就仁爱思想的义理阐释、历史实践和当代价值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仁爱思想的义理阐释

作为儒家的核心观念,不少学者对仁爱思想的义理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儒家形成之前的伦理道德概念是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上海社会科学院余治平研究员利用竹简与汉前文献对“仁”字起源与初义作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在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只有孔子才把人当作人来看,提倡“仁”。

研究儒家仁爱思想必然要回到孔子和《论语》。与会学者对孔子一些经典命题和《论语》篇章作出新的诠释,力图揭示儒家仁爱思想的真正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对《论语》之《乡党》篇“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作了另一种解读,他认为孔子“爱人”亦“爱马”,儒家仁爱不仅爱人还爱物,有众生平等的观念。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对《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提出新解,他认为传统学者把“闻道”理解为“知道”、“有道”的解读是不通的,以“达道”来解释方合适。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对孔子“仁者人也”这一命题进行了详细辨析,它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两个方面的精神,即“人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仔细解读了《论语》中的《里仁》篇,认为“里仁”是一种居住方式的仁道。西安交通大学陈学凯教授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认为“道”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并存的最高范畴,分别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政治思想境界和道德认识境界,“道”与“仁”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是构成孔子这种认知特点的根源。曲阜师范大学李建教授以“仁”为着眼点,探讨了孔子的“仁”所展现出来的人本意蕴,认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是孔子仁学的基调,“仁道”不远人、“为仁由己”、弘道由人和“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孔子仁学的独特魅力。青岛大学王成儒教授认为,“仁”应是古代社会含义最为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围绕人的对外关系而言,特别是表明以人为起点对他人的关系而言,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各种取向:于是有“亲”、有“爱”;进而有“敬”、有“忍”;由于具有实物“果仁”的属性,又有“生”的旨意,赋予了“仁”以生命的潜质与力量。

对于西方汉学界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与“忠恕”之间关系持怀疑态度的观点,武汉大学丁四新教授做出回应。他认为,《里仁》第十五章并非抄自《卫灵公》第三章文本,更非伪造;曾子以“忠恕”解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合适的。在中西比较的立场,美国夏威夷大学田辰山研究员认为,西方基督教文化下的爱是“一多二元”结构的,而儒家之仁爱是“一多不分”的结构,是互系之爱,具有西方之爱所不具备的长处。

仁爱思想与儒家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山东大学沈顺福教授着眼“孝”与“仁”的关系,认为:孝是事实、规范和价值,是用,是末;仁爱才是本、体,包括三个层次:孝敬长辈、亲爱同胞、博爱世人;儒家价值观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是理性的、实用的和可操作的。山东社会科学院刘宗贤研究员重点讨论了孔子仁爱思想与生死问题的关系,他指出:孔子生死观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以仁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主张在弘道中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研究了孔子的君子形象,认为君子之精神追求在于行仁义,君子之德为仁、知、勇,君子之乐是一种居穷处逆时依然能够保持的精神快乐,君子之修养在于成人,首先要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其次还应重视外在的文饰。北京师范大学李详俊教授认为,儒家道德涵养论奠基于人类的道德生活实践,以性情为基础,以涵养为内容,以提升精神境界、成就理想人格为目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仁爱思想的历史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认为,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他具体考察了孔子之前以及孔子之后一直到现代的仁爱思想的发展轨迹。广东社会科学院黄明同研究员以先秦孔孟、宋代张载和近代康有为与孙中山为代表,考察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他指出: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体现了人类爱的对象在扩展,道德水平在提升,而且这种爱具有普世的价值。

同时,有不少学者对儒学发展史上其他思想家和经典的仁爱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广岛大学桥本敬司教授以荀子的仁爱思想为研究对象,他指出:荀子之爱是由情感欲望的爱与道德的爱构成的双重结构,作为主体的“心”依靠礼把情感欲望的爱变成道德性的仁爱,因此便有“爱民”、“爱人”的“化性起伪”的修养。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利用《鲁穆公问子思》中的材料,对早期儒学政治理念进行了适当检讨与反省。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重点研究了贾谊在仁爱思想基础上的生态观念:德生万物的思想基本结构,由道、德到仁、义,以道接物的生态规范,禽兽与人民的价值顺序。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杨济襄教授以董仲舒为例,认为“仁义法”的政治理念与道德实践,是儒家仁爱思想的落实。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则把董仲舒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创新归结为三个方面:一,将仁爱思想纳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二,将仁爱思想纳入体制建设的框架;三,将仁爱思想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指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的天人学说,应该抓住人上有天、以天论政和天人感应三个基本点。

仁爱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中国政法大学林存光教授指出,在儒家仁爱政治观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生于其心”、“发于其政”的循吏文化。安庆师范学院罗本琦教授和人民出版社方国根编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五个方面:修身成仁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群己和谐的社会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

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韩国延世大学孙兴彻教授反对以物质和精神的二元法对儒家进行评价,认为应该制止偏向的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哲学评价和裁断的态度,要以客观合理的方法理解儒学的本质及其仁学的现代意味。安徽大学李霞教授指出,儒家仁道精神包括三方面内涵:一是忠恕恻隐的仁爱精神,二是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三是生生不已的生机活力。这种精神有利于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增进世界和平,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辽宁大学王雅教授具体研究了儒家之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式:克己复礼为仁,义者宜也,为仁由己。

不少学者对儒家仁爱思想与当代社会具体实践的关系有着浓厚兴趣。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关注儒家仁爱思想与生态智慧的关系,认为儒家的核心是“仁爱”,不仅表现在爱人,而且是爱物;强调“天人合一”,“与天地参”、“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对于我们今天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韩国岭南大学洪瑀钦教授围绕理学家退溪咏物诗,认为其中所呈现的物我观对于我们解决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非常有意义。在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方面,德国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学的林仑先生认为,孔子的仁义观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它对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郑文泉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在20世纪发挥作用的三大特色:一,主要为孟子式之仁爱思想;二,此仁爱或对他人关爱思想,有保种或民族主义趋向与心思;三,儒家仁爱思想表现为“保国救亡”与“保教救亡”的全民族、全社会之运动。

儒学的现代价值问题一直伴随着儒学的现代研究历史,本次论坛也有一些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在当代西方学术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德性伦理学复兴运动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认为,中国儒家的德性伦理内在地包含了许多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能够为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的德性伦理学提供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韩国成均馆大学李东俊教授对儒家仁孝观念进行了一番现代审视,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孝是实现仁的最基本行为,自古以来深深地体现在东方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观念之中,是我们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面对今天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借鉴传统价值观的本质,确立和形成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的新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博士重点讨论了儒家人己关系与社群民主问题。巴西学者凯文·德拉图尔与西蒙娜·德拉图尔以通向人类和平之路的角度强调了儒学理念复兴的必要性。

目前,“国际儒学论坛”已经成为很有影响的国际儒学盛会,为国内外学者就有关问题的深入交流和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届论坛进一步深化了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了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编辑 杜运泉

上一篇:职业指导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清代法律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