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间习俗范文

2023-09-23

河南省民间习俗范文第1篇

重阳节的民间传统习俗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重阳糕:此糕也称菊糕、花糕、五色糕,是一种非常松软类的糕点。因重阳糕的“糕”与“高”同义,所以人们就以重阳糕来代替无法登高的遗憾,这也渐渐成了重阳节的食俗之一。

菊花酒:菊花是重阳时节开得最绚烂的花,赏菊花也是重阳习俗之一,而且重阳节乃是九月初九,九九等同久久,亦与“酒”同音,所以重阳佳节有饮菊花酒的食俗。

羊肉面:不得不说,重阳节食俗很重寓意,羊肉面的“羊”就是与重阳的“阳”谐音,所以成了重阳的食俗,且面一定得是白面,因为白添一笔为百,百减一笔乃九九,既应了九九重阳,又有长命百岁之意。

螃蟹:重阳吃螃蟹是最好的时节,这时螃蟹又大又肥美,而且肉质细腻,富含高蛋白,可以有效补充多种氨基酸。重阳吃螃蟹自是要吃母蟹,母蟹蟹黄很多,肉多味鲜,想想都要流出口水来了。

糍粑: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糕点,软糯香甜,当做好出锅后沾上芝麻和白糖一起吃,别提是有多美味了,而且糍粑除了做成糯糯的团子,还能炸成“油糍粑”,油糍粑有着金黄色的面貌,酥脆的表层和柔软的内心,吃上一口满嘴留香,可谓重阳佳节一道必备食品。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这个时候是最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河南省民间习俗范文第2篇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 “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1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 2.給死者净身穿衣

孝氏或亲友在人死后用一张湿毛巾从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裤子五至七条,包帕子三条,穿袜子三双,穿布鞋一双。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钮扣,裤带用黑线拴,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线。腰带用一条红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铧

之前帮工需将堂屋棺木掉头,大头在内,小头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置于堂屋内。铺一张晾席(或门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铺一床专门为死者订做得坝单。然后将死者平放在坝单上,脸上盖草纸,脚上蹬一锏旱犁铧。

4.入小殓

死者蹬铧后,即刻准备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岁就包多少个,灰包内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线穿一窜打狗饼,二十至三十个为宜。打狗饼用面擀成较薄的面皮,划成圆片在锅里炕一下。入小殓时,帮工三人连坝单一起将死者迎进棺内,两边用灰包摤紧,左手关一窜打狗饼,右手捏一张手帕,身上铺盖单,脸上盖草纸,然后盖上棺盖,大头留二指宽的小缝。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点上水灯、香蜡,放上贡品。(水灯碗内倒莱油,一般用灯草做灯芯,贡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殓至出灵期间孝氏要守灵。在人殓的同时,还要请亲友或帮工烧死者的铺草、被子及穿过的衣服等,将死者睡过的床横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专人请来地仙,依据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和死亡时间,选择吉日出灵,确定何日“坐夜”(坐夜当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来客和开展祭奠活动),并选择墓地。

(四)、死后报讣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长辈亲戚家报丧。即报死者去世的时间及请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时间。见了长辈还要先下跪再报。

(五)、设灵堂

根据坐夜时间,孝氏要提前请来支客师布置灵堂。一般应挂“沉痛悼念……逝世”的横匾,书写相关悼念的对联。灵堂中央安放专门为死者修的灵房子,前面搭供桌,点上香蜡并摆上贡品。

(六)、坐夜

坐夜前几天须请厨师及帮工做好宴客准备工作,预约一鼓乐队于坐夜当天早上来家打坐家锣鼓。坐夜的主要议程是: 1.接待送葬来客

(1).接客的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时长子(媳)端上亡牌,举上自家准备的花圈同鼓乐队、帮工一道出院门迎接,若是长辈来送葬孝子还要跪接。帮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礼品。在接客的过程中,双方还要对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对放一炮。 (2).客鼓乐队参灵

4 送葬的鼓乐队来到灵前受支客师接待参灵。参灵时,打着锣鼓来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转。孝氏提前准备好礼封放在棺木上,礼封一般是每人2元钱,一包烟。 (3).厨师接“杠单”

杠单一般是女儿(婿)送,内有猪头等祭品。发财的女儿还有的送三陈杠单。帮工将杠单摆在灵堂前,厨师要亲自去收捡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给厨师准备有礼封放在杠单内。 (4).送葬来客行祭奠礼

由支客师主持来客肃立灵前,孝氏头顶孝帕站一旁。支客师边讴祭奠礼语边指引来客为亡灵上香、奠酒、化白(即烧纸)。祭奠前后来宾均要为死者敬三次鞠躬礼,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礼致谢。 2.孝氏设晚宴款待来客 3.举行祭奠仪式

(1).搭宝台(即长席)报讣

支客师候全体送葬亲戚宝台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长子报告死者病情、治疗过程和不幸去世时间,死后头戴、身穿、脚蹬的衣物、鞋的数量。 (2).瞻仰遗容

孝氏及全体送葬亲戚受支客师引导,按长幼顺序去堂屋瞻仰遗容。帮工一至二人负责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参灵后回到宝台,送葬的长辈等亲戚发表意见,孝氏长子等分别予以解答。支客师作一些补充和协调,无异议后拆去宝台。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灵前,前来行祭奠的亲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向亡灵敬三个鞠躬礼,由长子致家祭(可支客师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讴颂。 (5).女儿(婿)行客祭

女儿、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灵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先行三个鞠躬礼,再由女儿或女婿致祭文(可专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师引导再行三个鞠躬礼后退位。

(6).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及全体参加祭奠的人员肃立灵前向死者告别,行祭奠礼、化白后祭奠仪式结束。(鸣炮)

注:若死者所属单位要召开追悼会,一般应安排在祭奠仪式之前。 4.支客师安排所有鼓乐队乐祭亡灵,有的还要唱川戏,演唱现代歌舞,他们受主家委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当天,地仙要写好地基文书,开好“七单子”(逢七天烧钱纸的时间),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殇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关工作。八大金刚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殇的道路。墓井一般出灵当天打,若出灵时间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双死者穿过的鞋。地仙用罗盘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荆(黄荆枝)桩定位。

(七)、出灵

6 出灵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进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帮工卸盖,孝子揭去搭在脸上的草纸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时边念咒语边贴封棺条幅,最后盖上印章且封棺完毕。 2.地仙宣布出灵顺序:

(1).撒买路钱(孝子女或孙儿女一至二人负责),边撒边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鸡(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负责)。 (4).出大殇。

(5).抬灵房子(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也可帮工代)。

(6).送花圈等纸盒。依次是坐家花圈、伞、战马、客家花圈及其它纸盒。

(7).打锣鼓。依次是坐家锣鼓、客锣鼓。 (8).放炮。

3.八大金刚站立棺木两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灵。放炮、打锣鼓。之前将死者遗像向内放在堂屋神台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灵后关上堂屋门。 5.安葬 (1).地仙烧井。

(2).下圹。八大金刚将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将棺木分中(用一根两边坠有小钱的红线),八大金刚拨棺木合天地线。

(4).地仙将保殇的酒莱、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刚食用后将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将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孙捡金条、捡银子(即杯、筷)。俗言说,谁捡得多今后谁就最发财。

(7).孝子、孙等亲人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将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铺在棺盖上。 (9).八大金刚掩白,地仙同时申地基文书。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麦、包谷和麦子)。此时,孝子、孙等后人序列坟前,面向前方牵起后面衣服接。同时,鸣炮、众鼓锣合奏,地仙边颂吉语边将五谷抛向众子孙。俗言说,谁接得的多谁仍就最发财。 6.八大金刚捋坟

河南省民间习俗范文第3篇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寿衣店购买。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设帐桌、账本。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讣告 1 上书“故严亲先考,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辞世(或寿终正寝),享年××岁。泣告乡里。×年×月×日。”母亡,讣告上书“故慈母先妣,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仙逝,享年××岁。泣告乡里。×年×月×日。” 现在一般还要在讣告中简要介绍死者生平,并写上:“谨此,代表全体孝男孝女对乡邻们表示感谢”,还要注明死者子女、晚辈的姓名等,顺序: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讣告一般由会计书写。

扯孝人,由2—3位中老年妇女组成,负责为死者子女、晚辈及前来吊唁的亲友制作、发放孝服、孝帽等。

孝服,死者的嫡系子孙,披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披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后来披麻演变为用麻批儿系在腰间。孝服,死者儿子的必须缝好,其他人可以披在身上,事后还可以做它用,以减少浪费。孝帽,死者孙子、重孙子辈的要戴红布条,并且可以从孝帽上分出辈份来。女的不带孝帽,带塔头。

供品,前来吊唁的亲友,要到帐桌交份子钱,过去交几元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都在100元以上,也有上千元的。会计要认真记账,并开好领孝条儿,亲友凭此条领取孝服。除去交份子钱,还有带供品的。供品分为全供、果供、酒供等。死者妈家一般带全供,包括:猪头、整鸡、整鱼、馒头5个、米饭5碗、水果5样、菜5盘。在家中摆就是5样,上坟时摆供就应该是4样。有“人五人

六、神三鬼四”一说。在家中认为死者还是人,没有变成鬼。果供,一是指点心供,二是专指大女儿带的果供,是一种用面粉做好蒸出来的工艺品,上面雕塑着各种人物等,底大上小顶部有花儿,一般自己做或到市场购买。也有摆猪头供的。所有供品都要清楚地记在账本上,会计还要写供条,一式两份,一份挂在灵棚上,一份放在供品上。也有亲友送帐子的,应该挂在灵棚内显要位置,并写明送帐子人的姓名、与死者的关系等内容。

纸活,用秫秸、纸等材料糊制而成。包括一楼二库(即一座楼,包括保安等,两座钱库,旧时称金银库)、纸车、纸马、纸人、摇钱树等。现在又增加了用纸做成的彩电(天堂影院)、冰箱、汽车、花圈等。都是些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办丧事时,可以欣赏到蓟县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快就变成灰,怪可惜的。纸活还包括幡杆(也称“招魂杆”)、哭孙棒等。幡杆由死者大儿子在出殡时手持,老坟地用白色,新坟地用粉红色。也有满堂幡的,儿子、侄子都持。哭孙棒由死者的孙子、重孙子手持。

棺木,没有实行火化前,一般要用棺木,也称棺材。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户所用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用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贫苦人家也有用苇席埋葬的,富户人家年过60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实行火化以后,使用棺木的习俗就成为历史了。

守灵,人死当天夜间,一般由村里找来胆子比较大的人看守灵床和尸体,称之守灵。守灵人一夜不能睡觉。要看好长明灯,随时加油,不能熄灭,还要看好供品,防止猫、犬偷吃。

打墓子,也称打坑子。第二天上午,由4人进行。必须一次呵成。

开光,开光在死者妈家人到场,火化车到来之前进行。一人手持棉球蘸香油,听着另一个人念。念哪点哪(死者五官)。“点嘴公,饮琼浆,点鼻公,闻清香,点眼公,亮堂堂,点耳公,听八方。”旧时开光在盖棺之前进行,现在在装纸棺之前进行。

入殓,未实行火化前,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入殓,也称成殓。先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抱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2个面饼、1个九 2 连环。盖棺前,家人为死者开光。然后由继承人将棺盖钉死。全家痛哭。现在取消火化,以上程序也随之取消。

向遗体告别,火化车到。开始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先女后男,最后孝子孝女。撤走供桌、打狗棒、打发饼子等。

装纸棺,长子抱头,侧身抱,其他儿子抱腰、腿等部位。撤走灵床。把死者装在纸棺,送上火化车。亲友、孝子跪在车前,行礼。吹鼓手奏乐接、送。一般吹鼓手乐队由4—6人组成。去火化场的路上,由死者的姑爷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撒路钱儿。

进灵棚,火化回来,死者长子抱骨灰盒放入灵棚中。摆上死者照片。摆上纸制童男童女等纸人。摆供,儿子准备的鱼、鸡要放在离死者最近的位置,头朝里。妈家的供摆在正中,其余摆两侧。

接祭,就是接供。一般在下午进行。设两张桌子。一张放牌位,上书:“严父(或慈母)讳×××之位”,一桌放供。孝男孝女跪在牌位前。送孝衣给送祭者穿上,然后站在供桌旁。先接妈家的。平辈可并行走。如供多,可分多人接。

磕岁,死者女儿在灵前行磕头礼,谓之“磕岁”,磕头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个。一般都是大女儿磕岁。也有几个女儿接力磕的。这种礼节,消耗体力,有时磕岁时,行礼者坚持不了。现在也有用行鞠躬礼代替的,的确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送行,有送老人西行,一路走好之意。吹鼓手先在死者屋内吹奏,转一圈走出来。然后孝子再进去转一圈,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的旧衣服,端着灵牌,前往小武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转3圈,呼死者上车。把灵魂(送纸时放在庙中的纸)取出,推到小庙,后将命纸、旧衣及纸活焚烧,孝男孝女解开麻结烧掉。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送行时,还要带些水洒在燃过的灰中,以防火灾。

行典(读去声),孝子孝女跪在灵棚内,男左女右。亲友们依次行礼,现在新老结合,磕头礼,鞠躬礼都有,随着悲哀婉转的乐曲,主持人抑扬顿挫的指挥,亲友们在行礼中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敬仰。亲友们行礼时,主持人不断喊着:孝子谢!孝男孝女磕头表示感谢。最后孝男孝女行礼。

灵棚守灵,第二天的守灵任务由死者的姑爷们来完成。

丧事时间,有3天,有5天的。现在一般都是3天,并且按死者咽气时间分为大3天、小3天。

念喜歌,死者年龄较大,也应视为喜事,所以有念喜歌的习俗。旧时,有的人端着盆、瓢等,进门到灵棚前,唱一些夸赞老人、儿女孝顺的歌词。也有打着竹板、拉着二胡唱的。东家送给念喜人一些饭菜、烟酒等做为答谢。现在发展为民间艺人展现技艺的舞台。有的带着各种乐器,包括电子琴、架子鼓、音响设备等,就和专业文艺演出差不多。还有的搭建临时舞台,请人表演节目,有评剧选段、影调戏、流行歌曲等。基本上都是悲哀的曲调,如杨三姐告状哭灵、大出殡等节目。死者的家人和亲友可以点节目,同时付给演唱者一定的费用,表示感谢。使一些没有正式职业的民间艺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出殡,又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目前蓟县农村大部分还没有建立骨灰堂,基本上还是实行火化后土葬。出殡仪式一般在第三天进行,有的在上午,有的在下午,县城附近的农村一般都是上午举行。出殡时的排列顺序为:纸活儿仪仗队、吹鼓手乐队、孝子仪仗队、棺木(骨灰盒)、女客。吹鼓手乐队到死者屋奏乐,孝子持招魂杆在屋转3圈。抬出棺木(骨灰盒)到门外。吹鼓手乐队奏哀乐,死者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骨灰盒)前摔碎孝盆(摔盆时妈家人还要拉一把,有“妈家拉一把,又使牲口又使马”的说法),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他子女亲友紧随其后,缓缓走向墓地。过去棺木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现在改用汽车。出殡时,男人走在前面,妇女坐车在后,死者的姑爷沿路撒纸钱。 3 在过桥,路的拐弯处还要烧纸,可能有为死者缴纳养路、过桥的费用之意。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用纸做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现在增加了用纸做的有现代意义的纸活,有些纸活逐渐用花圈取代。死者的外甥举灯走在纸活仪仗队的前面,蓟县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歇后语。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家人、亲友还要点吹点唱。

下葬,到坟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锨土,其他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埋土时,要拔幡3次,意为“拔幡3次,节节升高”。新坟地女的不准进。

拜框,在埋坟时死者的儿子、姑爷磕头,谓之“拜框”。

道喜,埋到一半时,给姑爷道喜,姑爷掏钱。埋好后,看阴阳宅的、吹鼓手、杠房的人,依次给东家道喜,东家掏钱,表示感谢。家中的花圈摆在坟顶,其余的都随纸活烧掉。 抢财土,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发财。跑到家里,把土放在炕底下。现在这种习俗逐渐淡化。下葬仪式结束后,如是下午出殡亲友就可以回家了,如是上午出殡,亲友们还要回来吃饭。

孝子拜饭,出殡的当天中午,亲友用饭期间,孝子们要到各桌敬酒让饭,谓之“孝子拜饭”。

酒席,办丧事的酒席,根据死者家中的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有八八席、十二八等,也有家庭困难的大锅炖肉,炒几样素菜的。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席面的内容增加了海鲜等高档菜。有的到大饭店订制酒席,款待来客。

谢支,丧事结束的晚上,东家一般要请支客和会计等人喝一次酒,名叫“谢支”,意即感谢支客之意。

圆坟,死者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谓之“圆坟”。儿子们起早儿到坟地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谓之“为死者插房子”。一般都早去,有“早瓦房、晚草房”之说。早饭后,死者儿女、亲友到坟地,为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 五七,老人死后每7天一祭。一

七、二

七、三

七、五七的头天晚上在家门口烧纸,四七不烧。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在坟前烧纸、烧花(4—6盆)祭奠。死后60天的头天晚上烧船,一般由死者女儿准备。

百日,老人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上坟摆供烧纸。供品有米、菜、水果、肉、酒、烟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品等。

周年,死后

1、

河南省民间习俗范文第4篇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 “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1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 2.給死者净身穿衣

孝氏或亲友在人死后用一张湿毛巾从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裤子五至七条,包帕子三条,穿袜子三双,穿布鞋一双。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钮扣,裤带用黑线拴,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线。腰带用一条红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铧

之前帮工需将堂屋棺木掉头,大头在内,小头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置于堂屋内。铺一张晾席(或门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铺一床专门为死者订做得坝单。然后将死者平放在坝单上,脸上盖草纸,脚上蹬一锏旱犁铧。

4.入小殓

死者蹬铧后,即刻准备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岁就包多少个,灰包内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线穿一窜打狗饼,二十至三十个为宜。打狗饼用面擀成较薄的面皮,划成圆片在锅里炕一下。入小殓时,帮工三人连坝单一起将死者迎进棺内,两边用灰包摤紧,左手关一窜打狗饼,右手捏一张手帕,身上铺盖单,脸上盖草纸,然后盖上棺盖,大头留二指宽的小缝。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点上水灯、香蜡,放上贡品。(水灯碗内倒莱油,一般用灯草做灯芯,贡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殓至出灵期间孝氏要守灵。在人殓的同时,还要请亲友或帮工烧死者的铺草、被子及穿过的衣服等,将死者睡过的床横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专人请来地仙,依据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和死亡时间,选择吉日出灵,确定何日“坐夜”(坐夜当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来客和开展祭奠活动),并选择墓地。

(四)、死后报讣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长辈亲戚家报丧。即报死者去世的时间及请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时间。见了长辈还要先下跪再报。

(五)、设灵堂

根据坐夜时间,孝氏要提前请来支客师布置灵堂。一般应挂“沉痛悼念……逝世”的横匾,书写相关悼念的对联。灵堂中央安放专门为死者修的灵房子,前面搭供桌,点上香蜡并摆上贡品。

(六)、坐夜

坐夜前几天须请厨师及帮工做好宴客准备工作,预约一鼓乐队于坐夜当天早上来家打坐家锣鼓。坐夜的主要议程是: 1.接待送葬来客

(1).接客的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时长子(媳)端上亡牌,举上自家准备的花圈同鼓乐队、帮工一道出院门迎接,若是长辈来送葬孝子还要跪接。帮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礼品。在接客的过程中,双方还要对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对放一炮。 (2).客鼓乐队参灵

4 送葬的鼓乐队来到灵前受支客师接待参灵。参灵时,打着锣鼓来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转。孝氏提前准备好礼封放在棺木上,礼封一般是每人2元钱,一包烟。 (3).厨师接“杠单”

杠单一般是女儿(婿)送,内有猪头等祭品。发财的女儿还有的送三陈杠单。帮工将杠单摆在灵堂前,厨师要亲自去收捡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给厨师准备有礼封放在杠单内。 (4).送葬来客行祭奠礼

由支客师主持来客肃立灵前,孝氏头顶孝帕站一旁。支客师边讴祭奠礼语边指引来客为亡灵上香、奠酒、化白(即烧纸)。祭奠前后来宾均要为死者敬三次鞠躬礼,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礼致谢。 2.孝氏设晚宴款待来客 3.举行祭奠仪式

(1).搭宝台(即长席)报讣

支客师候全体送葬亲戚宝台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长子报告死者病情、治疗过程和不幸去世时间,死后头戴、身穿、脚蹬的衣物、鞋的数量。 (2).瞻仰遗容

孝氏及全体送葬亲戚受支客师引导,按长幼顺序去堂屋瞻仰遗容。帮工一至二人负责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参灵后回到宝台,送葬的长辈等亲戚发表意见,孝氏长子等分别予以解答。支客师作一些补充和协调,无异议后拆去宝台。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灵前,前来行祭奠的亲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向亡灵敬三个鞠躬礼,由长子致家祭(可支客师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讴颂。 (5).女儿(婿)行客祭

女儿、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灵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先行三个鞠躬礼,再由女儿或女婿致祭文(可专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师引导再行三个鞠躬礼后退位。

(6).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及全体参加祭奠的人员肃立灵前向死者告别,行祭奠礼、化白后祭奠仪式结束。(鸣炮)

注:若死者所属单位要召开追悼会,一般应安排在祭奠仪式之前。 4.支客师安排所有鼓乐队乐祭亡灵,有的还要唱川戏,演唱现代歌舞,他们受主家委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当天,地仙要写好地基文书,开好“七单子”(逢七天烧钱纸的时间),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殇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关工作。八大金刚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殇的道路。墓井一般出灵当天打,若出灵时间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双死者穿过的鞋。地仙用罗盘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荆(黄荆枝)桩定位。

(七)、出灵

6 出灵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进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帮工卸盖,孝子揭去搭在脸上的草纸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时边念咒语边贴封棺条幅,最后盖上印章且封棺完毕。 2.地仙宣布出灵顺序:

(1).撒买路钱(孝子女或孙儿女一至二人负责),边撒边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鸡(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负责)。 (4).出大殇。

(5).抬灵房子(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也可帮工代)。

(6).送花圈等纸盒。依次是坐家花圈、伞、战马、客家花圈及其它纸盒。

(7).打锣鼓。依次是坐家锣鼓、客锣鼓。 (8).放炮。

3.八大金刚站立棺木两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灵。放炮、打锣鼓。之前将死者遗像向内放在堂屋神台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灵后关上堂屋门。 5.安葬 (1).地仙烧井。

(2).下圹。八大金刚将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将棺木分中(用一根两边坠有小钱的红线),八大金刚拨棺木合天地线。

(4).地仙将保殇的酒莱、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刚食用后将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将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孙捡金条、捡银子(即杯、筷)。俗言说,谁捡得多今后谁就最发财。

(7).孝子、孙等亲人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将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铺在棺盖上。 (9).八大金刚掩白,地仙同时申地基文书。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麦、包谷和麦子)。此时,孝子、孙等后人序列坟前,面向前方牵起后面衣服接。同时,鸣炮、众鼓锣合奏,地仙边颂吉语边将五谷抛向众子孙。俗言说,谁接得的多谁仍就最发财。 6.八大金刚捋坟

上一篇:门诊便民措施范文下一篇:新时代诗歌朗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