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

2023-09-23

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经过近5 a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指出基层认识缺失、人才短缺、科技支撑和设备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是制约“三农”气象服务和专项建设发展的“瓶颈”。重点对“三农”服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剖析,根据未来“三农”气象服务及专项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培育人才,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合作,着力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信息资源,提高受众欢迎度;转变服务观念,加强保障力度;与时俱进,创新信息载体和服务平台;建立为农服务长效发展新机制;搞好效益评估,体现服务价值等建议。

关键词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现状;发展建议

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脆弱区,农民是受灾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给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1-2]。长期以来,气象服务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与新时期党和政府的要求以及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以来,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农”气象服务现状、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2-6],但对现阶段“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情况还没有详尽的研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经过近5 a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重点对“三农”服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剖析,根据未来“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为今后气象为农服务及专项建设的发展提供依据。

1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还较薄弱,大多数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调查分析农村气象服务现状、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由于农村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农民这一群体特有的共性,决定了各地的“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带有普遍性[2-6]。

1.1 气象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业务能力还不强

农村普遍存在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薄弱、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还需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和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与农业生产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农村承灾能力较弱,防灾措施不得力,防范不及时,受灾损失大。

1.2 气象服务产品实用性不强

由于气象部门在人力、专业知识等方面严重不足,又缺乏农业生产实际经验,能够因地制宜地制作具有指导性作用的产品较少。农村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用户希望得到较长时效天气预报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但气象部门的长期天气预报的局限性与现实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能推广应用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较少。

1.3 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不够

当前农村用户迫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和服务产品;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要求定向开展专题预报服务;对政府的决策服务、农林病虫害防治、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方面,也要分别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目前,气象部门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内容较单一,难于完全满足各种需求。

1.4 气象信息传递效率有待提高

气象信息在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时效、传播对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不能满足需求。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喇叭)、报刊、信函等,局限性较大。报刊、信函时效性较差;电视、广播(收音机)受节目固定播出时段和次数的限制经常会错过收看收听时间;有线广播喇叭由于功能退化早已闲置或消失。现代传播媒体网络、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等,也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由于农村多处边远山区,受通讯基础条件的限制,信号覆盖不到或网络还没有普及;加之,农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不懂电脑甚至手机也不会用;通过手机、“12121”电话和互联网获取气象信息仅局限于少数年轻人。因此,农村获取实时气象信息的时效性滞后、受众面不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2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现状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也要求较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7]。

2.1 “三农”专项建设目的

2010年4月,中国气象局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下发了“两个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即《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自动气象监测网建设和精细化气象预报要到乡镇;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力争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传递到每一位农民。还提出要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

2011年财政部在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中建立了“乡村气象服务专项经费”,支持江西等20个省(区、市)的121个县开展“三农”气象服务建设;2012年专项资金更名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逐年扩大[8]。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气象预警LED电子显示屏和气象大喇叭、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等设施建设,实现“镇镇有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的目标。

2.2 气象大喇叭功能及优点

气象大喇叭又称气象预警广播系统,较以往的农村大喇叭结构和性能大不一样,增添了许多科技含量。它由预警信息发布接收终端一体机与高音大喇叭组成,依托移动通信GPRS网络,可通过气象部门预警服务平台群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9];也可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把相应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广播级的语音通过广播系统发出;还具备人工电话语音广播功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预先设定拨打终端的电话号码直接进行口播。真正发挥了可随时随地用喇叭发布各种消息的作用。

这种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无缝隙发布形式,使气象信息由主观能动了解转变为强制被动接受,不仅从传播方式上弥补手机短信、LED电子显示屏的不足,还能扩大信息传播的有效半径,与电子显示屏等媒介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播范围问题,达到了气象灾害信息受众面广的目的。

2.3 “三农”专项建设现状

2011年开始,江西省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的支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共同投入,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2.3.1 积极选点,有效实施。

2011年江西在全省选择了条件较好、有积极性的10个县为“三农”专项建设实施试点县,其中吉安市的新干县被列入首批试点县之一。之后,支持范围继续扩大,至2015年,全省共有中央财政专项实施县52个,省级财政支持县10个;其中,吉安市所辖11个县市就有中央财政专项实施县7个,省级财政支持县1个。各地抓住这一投入契机,立足专项建设,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完善”的原则,积极探索为“三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的新思路、好方法,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合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良好格局。

2.3.2 搞好建设,发挥效益。

截至2015年底,吉安市已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终端大喇叭1 282套、LED显示屏212块(2015年新增的2个实施县因采购招标厂家未确定未安装设备);全市还建成9个土壤水分观测站、7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新干、吉安、永丰、泰和等县每个乡镇均亮起了电子显示屏,每个行政村均装上了大喇叭,部分有积极性的自然村也响起了大喇叭的声音。气象灾害预警、农业气象服务等信息的传播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及农户;各实施县正在探索与该县农业、水务、林业、综治委等部门建设“大喇叭工程”[10],利用气象大喇叭发布“三农”工作综合信息,进一步拓宽了便民服务的思路。

3 “三农”专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2011年开始连续5 a,对各实施县“三农”专项建设进展和气象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有关报表、会议、文字及图片信息报道等资料;到实地查看设备安装、使用情况;到乡镇农业综合站、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村委会查看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或服务材料张贴情况,向农户了解农业气象信息使用效果及服务需求;还采取问卷调查,组织部门内外专家、种养大户座谈等形式了解服务需求和有关建议。通过这些调查方法发现“三农”专项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其中一些隐患因素还可能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经梳理和归纳主要有几个方面。

3.1 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

由于“三农”专项建设涉及到最基层的村一级组织和村民个体,各级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有差距;部分农民不理解、一时还不能接受;基层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的县、乡、村之间建设速度快慢及服务质量高低差别较大。其次,由于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专项建设及未来的发展得不到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及财政保障存在短期行为的忧虑。

3.2 科技支撑和气象服务能力较弱

气象部门只有少数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有专职人员且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大多数台站仅设有兼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三农”气象服务队伍人员少、专业知识欠缺,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力不从心”或“底气不足”的现象。由于农业专家联盟、农民专家队伍的作用未有效发挥,造成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不够,服务产品还未完全“接地气”;智慧气象建设尚未真正起步,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3 信息发布终端上线率偏低

从运行监测情况总体来看,信息发布系统终端大喇叭和LED显示屏上线率相对较低,不尽人意。原因:一是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由于信息终端特别是大喇叭遍布在行政村一级(少数较大的自然村也有),点多面广且分散,属地化、专业化的技术保障队伍还未建立,主要依靠供应商下派技术员来维修,及时性难以保证,存在设备故障维修滞后现象。二是信息终端设备质量不稳定,故障率较高。三是认识或管理不到位,人为造成停用或故障未及时发现报修。

3.4 受众欢迎度还不高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感到真正受益的东西还不多,故收听的积极性不高,反应较平淡。主要是信息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实用性不强;其次,信息发布的表现方式还是传统的单一文本或声音形式,比较呆板,不能真正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各类不同需求。

4 “三农”气象服务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目前,吉安市8个“三农”专项实施县气象局从事有关气象为农服务专兼职人员共有10人。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该市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年纪轻。人员以“80后”、“90初”的年轻人为主体。二是工作时间短。进入气象部门工作时间10 a以内的占总数90%,其中5 a以内的占60%。三是学历较高。全日制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占80%;且通过在职学习,基本上均取得了气象专业本科学历(其中1人为本科第二学历)。四是气象专业比例偏低。第一学历气象专业与非气象专业各占50%,有本科学历的4人均非气象专业毕业。五是专业技术职称明显偏低。助理工程师及以下职称占90%,中级职称比例仅有10%。

4.1 优势分析

4.1.1

年轻有朝气。从事“三农”服务的队伍多为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只要正确引导,调动其积极性,本人肯努力,后生可畏。

4.1.2

文化基础较好。大部分年轻人学历较高,要求上进,积极参加气象专业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

4.1.3

政府重视,大有可为。中央连续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均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特别是借力“三农”专项建设的实施,“三农”气象服务进入大发展时期,正是新一代气象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好时机。

4.2 劣势分析

4.2.1

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从事“三农”服务人员工作时间短,气象专业知识特别是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实践能力还不够。

4.2.2

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够强。“三农”服务队伍以“80后”、“90初”的年轻人为主体,且有70%的人是生活在城市的独生子女,与农民接触少,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因而感情不深,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不强。

4.2.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梯次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年轻人虽然学历高,但均为非农甚至非气象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欠缺;而占少数的年长者学历偏低,理论知识欠缺、计算机应用及仪器设备维护能力较弱。

5 “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发展建议

随着专项建设广度不断扩大和气象服务的不断深化,势必面临更多新技术、新需求,服务产品更专业,设备维护、管理任务更繁重等艰巨的挑战。针对当前“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气象局对“三农”气象服务工作未来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和探讨。

5.1 培育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5.1.1 培养感情,提高专业技能。

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年轻人到农村中去熟悉“三农”工作,培养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为“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双抢)、秋收秋(冬)种等重要农事季节或农忙时节,组织年轻人深入农村,接受锻炼,大胆实践;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劳动、交朋友,了解农民的心声,体验农村生活的苦与乐。这样才能与农民建立真挚的友谊和感情,从而激发做好农村工作的热情,提高主动做好“三农”气象服务的自觉性。

建立人才培养、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积极参加本部门的业务培训、学历进修、学术交流及各种继续教育;对获得农学相关专业第二学历的给予一定奖励。选派年轻毕业生到农业部门或乡镇农业综合站实习锻炼;安排业务服务人员参加地方或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正确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致富,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5.1.2 拓宽选人渠道,创造用人条件。

5.1.2.1

筑巢引凤。扩大选人视野,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农学相关专业院校毕业生或其他农技人才进入气象部门,提高相关待遇。

5.1.2.2

打通职场上升通道。对在岗业务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以及外聘人员“择优进编”等关乎切身利益方面给予优惠或破格条件。

5.1.2.3

改善工作条件。给业务人员配备清晰度高的数码相机(或小型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其他必要的设备;解决必要的劳保用品,提供方便的下乡交通工具,创造良好的内、外工作环境和条件。

5.2 加强合作,着力提升科技含量

建立有多部门参与的“合唱团”,政府是“合唱团”的“指挥”,气象部门要扮好“领唱”的角色。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并通过政府协调涉农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共同参与。农业和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归宿是一样。各地要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签订“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实现气象与农业的融入式发展。

5.2.1

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将双方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乡镇农业综合站、气象信息服务站的设备有效整合起来,一是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将资金用来添置必要的农田观测和科研仪器设备;二是理顺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实现“直通式”服务;三是联合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提升农业“含金量”。

5.2.2

“借力”壮大队伍实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将“三农”气象服务专家联盟(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农民专家队伍、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等纳入“三农”气象服务队伍的体制;建立气象信息员管理机制和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实力强大的“三农”服务队伍。二是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作用。乡镇气象服务站作为气象部门的一个落脚点,在为农服务中起着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将其作为县级气象部门向乡镇延伸的一个机构来管理,明确职责任务,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加强指导和督查,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及考核的长效机制。

5.2.3

“借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一是构建联合会商机制,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发挥好农业专家的作用,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聘请农业部门或高等院校退休专家到气象局进行技术指导,弥补基层农业气象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共同研发推广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简便实用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使基层为农服务更加“接地气”。三是通过与软件开发公司联合(或外包)的方式,开发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又实用的业务服务平台。

5.3 扩大信息资源,提高受众欢迎度

坚持部门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以需求为引领,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信息发布终端的功效和作用,发布“三农”综合信息,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和生活化。既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农事安排、市场供求等信息,也可发布森林防火、征兵、招工、村务活动等通知;还能作为开展法律法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反邪教常识、“三农”政策宣传、农业科技教育的平台。特别是大喇叭,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作用和效果更好。各地可根据当地农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结合农业季节有针对性地制作播放节目,农闲播知识、农忙播技术[9];播放内容要通俗易懂,这样可提高农民收听和学习兴趣。

5.4 转变服务观念,加强保障力度

“三农”专项建设设备以信息发布系统终端LED显示屏和气象大喇叭为主,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安装的数量不断增多,在用设备出现故障也越来越多,维护工作日趋繁重,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前,已经出现故障报修后维修滞后现象,可见,仅仅依靠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已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过了保修期之后,一方面存在设备老化故障率越来越高,由谁来维护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设备更新或配件供应、软件升级等问题,保障工作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未来“三农”专项建设及气象服务工作能否健康地开展,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实践设备保障服务模式,做到事、责、权清楚到位,并建立日常监督与考核机制。

5.4.1

设备供应商终身负责保障工作。要与设备供应商签订严格的权责协议,协议中要有“每个县设立一个维修站(点);按乡镇多少配备维护人员数量;接到故障报告后限时维修;软件升级要及时、配件供给要保证”等条款。配件供应价格应由国家物价部门定价或采取公开招标,防止供应商(或厂家)随意报价,垄断价格。

5.4.2 培养和建立部门技术保障队伍。不论是从当前还是今后来说,气象部门如果有自己的技术队伍,对于设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均有好处。一是能保证维护工作的效率和长期稳定,减轻管理难度。二是包括区域自动气象站等所有的仪器设备日常有专人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三是可以利用巡检或维修设备的机会下乡进村入户了解使用情况,听取农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5.4.3

探索和实践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以及气象为农服务市场化运行的体制机制[11],将气象探测、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设备的维护纳入政府购买目录进行外包。各县可因地制宜先确定承接主体类型,然后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或委托方式等确定购买主体,签订购买合同,开展不同模式的试点工作。

5.5 与时俱进,创新信息载体和服务平台

在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同时,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和方式。在信息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在信息传播上注重快捷有效,在信息服务上适应分众传媒,在信息展示上实现多元多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发展农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是将先进、普适的感知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传统农业生产管理[12]。气象服务融入农业物联网工程中,能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特性。

5.5.1

开通官方微信和微博。搭建一个气象部门与公众互动的新平台,充分利用其具备的即时性、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为公众提供直观的、图文并茂的各类气象信息与资讯、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等;还可以直接与专家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在这种轻松、灵活的平台上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信任感,提高可信度。

5.5.2

开发可视性更好的多媒体发布系统。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为建立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处理平台奠定了基础。利用多媒体、IP宽带等新技术开发具有本地化的气象电视传媒发布系统,将农业气象信息以视频、图片、图形、文字、声音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布到指定的数字高清LCD显示屏终端上。这种方式使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给人以活泼、赏心悦目的视觉感。还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让不同权限的用户择其所需,因时因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5.5.3

利用门户网站和手机APP,搭建智能化、直通式服务平台。利用气象服务门户网站和手机APP等新媒体服务应用终端,多手段、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气象建设,探索实施智慧气象为农服务方法。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AP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触手可及的气象智能感知平台和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5.6 建立为农服务长效发展新机制

通过管理上融合、建设上融合、服务上融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化推动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立体化合作机制。一是要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渠道,确保有长效、稳定的经费支持;二是将其纳入对各乡镇或相关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三是将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规划中有气象的项目、考核中有气象的指标、督查中有气象的参与这样一个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长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

5.7 搞好效益评估,体现服务价值

定期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科学客观的定量分析和评估,让政府和老百姓有一本“明白账”,觉得财政给的钱“花的值”;二是为财政持续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能促进气象部门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方式。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目前一般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13]、剂量-反应分析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14]等。同时,还要加强气象服务成果事例宣传,让公众全面地了解气象服务的作用和效益,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气象工作,也能提升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6 结语

现代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安全战略的部署实施,保持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追求新生活的迫切希望,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三农”专项建设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对气象部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应以此为新契机、新起点,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着力培养一批新型的为农服务复合型人才,使基层“三农”服务队伍素质有一个质的转变,从而打造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升级版”。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 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3] 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1-34.

[4] 杨再位,卢雪勤,柳林秀.浅谈农村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1):67-69.

[5] 崔新强,郭雪梅,唐俊,等.基于短信方式的农业个性化气象服务探索与实践[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506-4509.

[6] 田家波,宋杰,张前东.针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需求和措施[J].科技信息,2010(25):817,807.

[7]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A].2010-01-30.

[8] 郝静,高琳,钟微,等.凝心聚力为三农 共谱民生新篇章[N].中国气象报,2012-09-14.

[9] 杨红雁,张雪梅.气象大喇叭在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00-301.

[10] 泰和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实施法治平安宣传“大喇叭工程”的通知(泰综治发〔2014〕17号)[A].2014.

[11] 江西省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西省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方案的通知(赣气办发〔2014〕82号)[A].2014.

[12] 仉天聪,张行勇.专家解读“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EB/OL].(2013-11-19)[2016-02-1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1/285242.shtm.

[13] 钟飞,马中元,聂秋生,等.基于德尔菲法的江西省“三农”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36(4):39-44.

[14] 张钛仁,匡晓燕,潘双迪,等.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2):101-106.

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细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平台

0 前言

随着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广东省用于弥补事业经费缺口的防雷科技服务收入锐减;同时气象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还在攻坚克难阶段,国家规范津贴补贴的力度加大。这就要求专业气象部门捕捉新机遇、挖掘新潜力、拓展新空间,依法依规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解决“经费不保”的问题,保证气象事业的更好发展。当前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存在服务领域不够广、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气象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很多气象学者都针对专业气象服务进行过研究。欧阳里程等[1]对广东省的专业和行业气象服务进行过调查分析。汤沛等[2]对中山市气象信息精细化一体服务平台进行了详细介绍。杨锦青和林华立[3]对台山专业气象服务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孙石阳等[4]提出了智能专业气象信息融合与服务系统的构想。周艳岳和邝建新[5]介绍了广州市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对未来专业气象发展的思路。孙明和丁慧[6]深入分析了他们对于开展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的思考。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气象信息与经济、社会以及各行各业数据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对专业气象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必须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核心技术,把专业气象服务核心技术实现在公众服务领域的转化和应用上,构建“精准型、个性化、按需响应”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

本文立足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特点,对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为气象部门更好地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 精细化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的基础

精细化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诸如墨迹天气等免费天气信息查询软件开始迅速走红。除了传统的温度信息外,用户还可以知晓穿衣指数、感冒指数、紫外线强度以及污染指数等——这就是精细化气象服务的体现之一。

实际上,精细化气象服务远不止这么简单,国际精细化气象服务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开始为能源、农业、旅游、物流、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提供详细的气象数据服务。

相较之下,中国的精细化气象市场仍未真正起步,海量的气象数据尚在“沉睡”。不过,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中国精细化气象服务有望形成燎原之势,真正实现气象数据应有的价值。

精细化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的基础,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1 提高精细化天气预报的水平

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基础是精细化天气预报,只有预报工作实现了高度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工作才能实现高度精细化。得益于近年来对气象观测能力、运算处理能力和模式算法研发的投入,广东省各级气象部门精细化气象预报如今已经有了较大提升,已初步实现了网格精细化、定点、定时的天气预报;在大数据和云平台概念及其应用的发展之下,未来广东省精细化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将不断提升,以满足日益旺盛的社会需求。

1.2 提高认识,强化气象服务团队

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想做好精细化气象服务,就需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高素质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团队,只有配备这些人才,才能保证这项工作较好地完成。气象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培训;每一个业务单位,不仅要经常性地开展内部培训学习、召开专家研讨会,还要更多地开展实地调研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市场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分析市场对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寻找突破口,做到精细化气象服务有的放矢、优质高效。

1.3 实行分工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要想将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做好,首先是气象服务工作分工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因此,每一个业务单位应建立精细化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把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做到:精、准、细、严;结合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的特点,根据宜居、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需求,建立电网、核电、中海油平台、航运、交通、旅游、“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的行业气象服务分支,更好地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

1.4 建立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要提升精细化在气象服务市场的核心能力,就是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产品、历史资料和行业数据的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需要明显提升,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将变成更受社会关注欢迎的内容;在“互联网气象+”成为气象服务新模式的时期,气象部门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信息化新技术,建立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平台将更好地向为公众提供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警信号、短时临近预报、台风实况监测等“精准型、个性化、按需响应”的精细化气象信息产品。

2 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创新专业气象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通过新手段、新方式开展气象服务,以提升专业气象服务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专业气象服务平台也就成为了专业气象服务系统的关键环节。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丰富气象大数据内容,促进气象协同创新,强化气象部门的管理,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到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共同推动气象现代化的发展。

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逐步服务到各行各业中。但是大部分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是对常规气象预报产品进行粗略加工,或直接采用常规预报产品的内容,通过包括传真、网页、电话、短信等传统渠道开展服务,产品简单粗放,服务方式落后,缺乏针对性强、适需有效的服务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基于气象现代化的需要、结合当前广东省专业气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正在进行“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网平台”建设,体现在数据加工、质量管理、流程建设、产品分发、服务手段等各个方面,提高广东省气象灾害预评估、风险预警等的服务水平,提升专业气象服务核心竞争力。

2.1 平台建设目的

广东省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立足于气象灾害治理和气象防灾公共安全新常态,依托广东省气象局下属各直属单位,特别是广东省气象台的技术力量,推进广东气象防灾技术服务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发挥气象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气象防灾技术服务。

2.2 平台建设必要性

广东省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是开展广东省国家和省管权限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承担全省气象科技信息、气象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依法开展各类气象专业技术服务的重要手段。

同时,满足广东省气象服务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的原则,建构统一规范、结构明晰、扩展性强的气象服务平台,既立足于现时的气象业务需求,同时又为将来的气象业务发展留有充分的扩展余地。

2.3 平台的专业服务项目

1实时气象信息服务。实时气象记录主要内容包括气压、气温、降水、温度、蒸发、风速、云量、卫星雷达信息等资料,适用于情报、科研、商业等部门使用。2雨情服务。主要提供全省降水相关信息,包括雨量分布、降水量等级表。趋势预测等。3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供全省突发、灾害天气预警服务,分析、统计及趋势预测等等。如全省预警信号、台风数据、广州突发、灾害天气预警等。4短期、长期、中期、天气预报服务。提供全省内城市天气预报,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天气趋势分析及预报、气候评价。如广东省3天天气预报、广东省5天天气预报等。5空气质量报告服务。提供您身边的空气质量预报及统计,以及人体舒适度预报等。6生活气象服务。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预报信息,包括大量的生活气象指数预报。如:电力负荷气象实况数据、电力负荷气象预测数据等。图1为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网界面。

2.4 平台建设内容

(1)“千人千面”个性化多用户专业气象网站建设。“千人千面”个性化多用户专业气象网站,拥有270多种气象服务产品,服务范围覆盖航海、电力,农业、教育、交通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用户,为不同行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

(2)省市县多级权限管理平台建设,专业网产品智能配置管理。省市县(区)分级权限配置、并根据权限配置相应的产品使用模块,实现与省、市、县(区)专业气象服务网站统一管理、协调有序、及时高效的发布气象服务;270个气象产品统一管理及优化建设、并根据用户特性进行产品智能化配置。

(3)个性化多用户专业气象服务手机APP(IOS/An-droid)建设。为了满足当前专业气象用户的需求,丰富气象服务形式,建设了基于移动端的个性化多用户专业气象服务手机APP,包括IOS版本和Android版本的专业APP;个性化多用户气象产品的建设,满足用户移动办公的需求,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获得气象服务。基于无线GIS气象产品开发,包括基于GIS的雷达实况、台风动态、QPE/QPF降雨预报产品等,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在地的气象服务;增加了基于GIS的雷达走向和雷暴跟踪产品,用户可根据雷暴的方向、距离、移动速度对雷暴进行跟踪。图2为专业气象服务手机APP的界面。

(4)省市县多级手机APP管理平台、APP产品配置。通过各级用户统一管理、权限配置管理,实现与省、市、县(区)专业气象服务APP用户统一管理、省市县(区)分级权限配置、协调有序、及时高效地发布气象服务。包括城市预警定制模块:分城市预警定制服务,实现城市智能化预警定制管理;推送管理模块:在预警信号生效时,自动触发并推送,完成平台通知公告推送管理;日志管理模块:进行专业平台气象服务产品服务统计、管理日志新增、查询。

(5)多源专业气象用户数据管理平台。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满足专业网产品包括气象网站及APP气象服务产品正常运行所需的数据要求,对数据进行采集、数据整理、异常监控以及数据备份;文件服务模块:气象服务文件查看、下载服务,以及历史文件备保存;网络监控、网络安全服务:搭建专业用户网负载均衡,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定期网络安全测评及漏洞排查,故障及时响应方案。

2.5 平台建设达到的预期效果

(1)专业化气象服务方面,有270个气象产品,产品类型丰富、覆盖全行业,提供不同行业的专业化气象服务。

(2)个性化气象服务方面,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预报预警服务,支持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定制。

(3)与时俱进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实现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服务。

3 结语

在未来的专业气象服务发展中,应紧跟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发展步伐,以广大用户的需求为依据,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水平上;同时,还要以开阔的视野,寻找专业气象服务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更多的专业气象信息产品,从而不断地完善升级广东省专业气象服务体系,与时俱进,实现专业气象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里程,张维,邝建新,等广东省专业(行业)气象服务调查分析[J]广东气象,2011,33(6):56-56

[2]汤沛,饶生辉,刘江顺,等中山市气象信息精细化一体服务平台介绍[J]广东气象,2018(3):68-72

[3]杨锦青,林华立台山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J]广东气象,2011,33(4):52-53

[4]孙石阳,劉东华,邱宗旭,等智能专业气象信息融合与服务系统初步探讨[J]广东气象,2012,34(6):51-54

[5]周艳岳,邝建新浅谈广州市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增刊1):95-97

[6]孙明,丁慧关于开展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3(12)

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乡镇气象服务站是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抓手。为有效解决气象信息在农村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2014年开始,茂名市气象部门大力推进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目前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并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凸显成效。简述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的概况及结构、功能,归纳总结建设经验,提出对策建议:抓好人员培训,规范管理制度;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开展贴近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提高能力,优化服务。

关键词 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经验;防灾减灾;问题;对策;广东省茂名市

农业生产受气象条件制约明显,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防灾减灾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受通讯等条件限制,气象信息在农村的传递经常中断,农村属于气象信息传递和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经调查,在农村用户对气象信息服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中,无法获取有用的农村气象信息和获取信息不及时分别占45%和35%[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立直接面向农村、农业、农民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1 基本情况

茂名是重要的农业大市,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广东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全市耕地面积25.8万公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过渡地带,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茂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种类多、强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气象灾害尤为严重。如:2008年受冻灾天气影响,茂名地区持续低温,造成香蕉受灾面积高达3.07万公顷,减产五成损失逾12亿元;2012年受台风“启德”影响,茂名市出现严重的风灾和洪涝灾害,农村倒塌房屋302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944万公顷,直接经济总损失0.951亿元;2013年受台风“尤特”影响,茂名农作物受灾面积8.99万公顷,农林渔业直接经济损失7.078亿元。频发的气象灾害,每年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制约着茂名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末梢环节,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和应急防御的组织网络延伸到基层,构建“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体系,从2014年2月起,茂名市气象部门在全市迅速铺开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根据“七个一”(一间办公室、一條专线、一套设备、一块气象电子预警显示屏、一套农村气象预警广播系统、一个信息反馈渠道、一套视频会商系统)的标准要求,茂名110个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乡镇(街道)气象服务站,完善了“市—县—镇”三级气象服务体系,茂名、电白、高州、化州、信宜乡镇服务站数量分别为19个、22个、27个、23个、19个。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已实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能到位、装备到位,建立健全了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立起了综合气象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快捷渠道(见图1),增进了气象服务均等化。

2 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构成及功能

茂名各乡镇气象服务站统一建在镇政府办公地,由当地镇政府提供办公室。茂名市气象局为每个乡镇气象服务站配备了电脑、大屏幕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农村大喇叭,同时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GIS技术,建设了涵盖公共气象服务、政务服务、应急服务等多种业务应用的服务支撑平台——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管理平台;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统一的接入和管理,对接已有的气象业务网络,从而满足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日常业务和气象应急发布的需要。通过把三防视频会商平台控制系统移植到市、县气象局,建成了“省-市-县-镇”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了市级突发预警信息平台可视频连线乡镇气象服务站的功能(见图2)。服务站的建设为乡镇气象信息员与气象部门之间建立了信息交互的便捷平台,提高了气象预报预警及气象灾情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 管理平台

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管理平台是茂名市气象局为乡镇气象服务站构建的业务平台。平台基于B/S 架构设计,业务终端无须安装软件,利用IE 等浏览器即可实现对平台的访问操作,不仅能为气象服务站提供天气实况、农业气象、科普知识等气象信息,还实现了乡镇灾情直报、在线交流、行政审批等功能(见图3)。

1)综合气象信息发布功能。基于气象业务网的全数据共享,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管理平台能自动或手动发布天气实况、乡镇天气预报、气象预报预警、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气象科普知识、气象灾情、为农服务专题等信息。气象信息服务站能够实时接收茂名地区区域自动站气象信息,气象监测产品等信息,并能以图表、等值线、flash等多种方式呈现;能够进行灾害性天气自动预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相应的防御指南;能向基层民众发布全市农业气象监测信息和预报信息等。

2)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功能。通过VPN专网等方式接入县级平台,乡镇气象信息员利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系统客户端或Web浏览器,登录系统,上报本地灾情数据。气象灾情资料包括数字、文本、图片、视频片段等内容,经过一系列处理流程后,生成符合平台接口规范的数据,自动入库、上传和发布。

3)信息员管理功能。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管理平台的信息员管理子系统对气象信息员身份、权限等数据信息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实现了对信息员的动态管理,可以实时查询全市气象信息员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同时,服务平台能及时监控气象信息员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情况,便于了解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基层传递情况。

4)气象科普与气象法律法规宣传。乡镇信息服务站还搭建了农村信息员网络培训平台,系统建立的气象科普培训,能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视频、声频等方式为气象信息员进行气象科普培训,便于气象科普知识在农村基层的广泛传播。乡镇气象服务站业务平台设有法律法规专栏,宣传气象相关法律法规,让基层民众对气象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能更好地指导气象灾害防御。

5)行政审批功能。乡镇气象服务站信息员可通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从网站上提交各类气象行政审批申请,行政审批完成后,服务站人员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审批结果。

6)定向发布通知功能。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管理平台具有定向发布通知功能,当自动站小时雨量达到一定量时系统对指定的用户群进行提醒,并在网站上以不同颜色标识;气象部门可通过平台检测各地大喇叭、显示屏在线情况。

各县气象局还可以结合本地情况提供特色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管理平台有效实现了乡镇气象服务站管理在线、服务在线、保障在线三个“在线”功能。

2.2 农村气象预警广播系统

大喇叭广播是农村获取气象信息最便捷的方式,为进一步完善乡镇气象服务站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的传播机制,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整合地方现有高频广播系统,建立以茂名市气象局为中心的农村气象大喇叭预警广播系统发布平台,并在县级气象局建立二级发布管理平台。气象信息员通过乡镇气象服务站定时为广大村民播报日常天气预报,及时播报普通预警信号和重大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广大村民可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及时避灾避险。在收到当地气象部门预警信息时,气象服务站信息员还可灵活利用鸣锣吹哨、公告栏、宣传栏等方式,直观、迅速、快捷地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的群众,指导群众科学防灾避灾,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的传播能力,减少气象信息传递的“盲区”。

2.3 应用效果

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有效综合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情收集上报、信息员管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视频会商会议等功能,可以便捷广泛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组织群众避险转移,配合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等。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运行以来,累计发布各类气象信息累计共3 660条,其中天气实况、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农业气象信息、气象科普知识、灾情直报、政策法规和其他信息分别为1 390条(占37.98%)、1 004条(27.43%)、660条(18.03%)、210条(5.74%)、140条(3.83%)、96条(2.62%)和160条(4.37%)。可见,除开天气实况信息外,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农业气象信息占比最大,有效提升了气象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山区的传播接收能力,促进了气象知识在农村的科学普及,使广大农民应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一年多的运行,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已成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平台,实现了气象业务、气象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防御向农村基层深层次的延伸。

2014年,受台风“海鸥”影响,茂名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出现8~11级大风,局部地区13~15级,“防台”工作面临严重压力,在应对此次台风过程中,茂名市气象部门通过乡镇气象服务站,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及“海鸥”可能带来的影响告知广大民众,实时发布台风相关消息,乡镇气象服务站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各镇相关负责人组织广大村民争取时间做好成熟农作物的抢收工作,及时通知危险地带的群众尽快转移,充分发挥了前哨岗作用,赢得了“抗台”工作的胜利。台风过后,各服务站第一时间收集当地灾情并上报气象部门,提供了第一手的灾情信息。

2015年,茂名市气象局对全市乡镇服务站进行了问卷调查,村民对气象服务站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认可率达到了8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送达率明显提高。

3 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经验

3.1 找准“切入点”

2014年初,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决定在省、市、县、镇建设全省统一的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大力推进乡镇三防办事机构标準化建设。茂名市气象局抓住这一时机,将乡镇气象服务站整合进去,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合作参与,气象部门具体实施”的原则,在各镇建立“气象服务站”机构。

3.2 推进“政府化”

茂名市气象部门曾多次尝试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但由于受资金、人员等因素限制,全市仅建成了较少试点站。茂名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镇级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气象服务站建设,对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具体部署,各县(市、区)成立气象服务站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气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要求各县(市、区)务必在限期内完成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优势,服务站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服务站建设推上了快车道。

3.3 打好“组合拳”

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茂名气象部门与各部门团结合作,市三防办协调做好实施系统的建设工作;经信部门落实好三级网络的建设;市气象局落实各镇(街道)服务站的1部电脑和1台60英寸电视显示屏;市编制办公室督促各县(市、区)落实气象服务站的机构人员,实行一站多用。各镇(街道)落实办公和值班用房、办公设备。各部门密切合作,为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气象服务站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

3.4 抓好“标准化”

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按照“统一步骤、统一标准、逐一落实、逐一验收”的原则开展。各镇(街道)着手落实气象服务站专门工作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整合资源,共同使用三级网络线路;镇(街道)三防办、气象服务站办事机构和人员,统一挂牌。茂名市乡镇气象服务站严格按照“六个有”标准建设。

4 存在的问题

4.1 重视程度不够

市、县级党委政府对气象服务站建设给予了重视,但部分乡镇领导对气象服务站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造成了乡镇气象服务站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后续投入不足。

4.2 乡镇服务站负责人积极性不高

基层人才缺乏,经调查发现,乡镇气象服务站负责人多是身兼数职,乡镇级政府未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和补助,造成了气象服务站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4.3 乡镇气象服务站作用发挥不足

由于气象服务站工作人员对气象知识欠缺,造成气象信息的采用面比较窄,服务站负责人大都只关注天气预报预警,对服务站提供的天气实况、气象科普、“三农”气象服务等运用不够,气象服务站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5 对充分发挥乡镇气象服务站作用的思考

5.1 抓好人员培训,规范管理制度

气象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对气象服务站负责人员开展气象科普、业务等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使其成为农村气象信息传递和气象灾害防御的主力军[3]。服务站应尽快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完善服务标准、服务规范、考核指标等相关制度,规范服务站业务运作;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站投入机制,为服务站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员补助等提供保障。

5.2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为农民及时获取当地气象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农村对气象信息服务的第一需求,是农民科学安排衣食住行、农业生产、防灾避灾的重要依据[4]。气象部门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特别是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更好地发挥气象信息为农服务的职能。

5.3 开展贴近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

乡镇气象服务站主要面向“三农”,气象部门在做好常规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可通过乡镇气象服务站为农民开展贴近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和特色农业发展的气象信息服务,建立对应的气象信息服务新体系,为茂名“三高”农业、水产养殖等提供专业化的气象服务,推进特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向深层次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另外,農民渴望获得气象科普知识,要充分发挥镇气象服务站这一有利的科普平台,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向群众普及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

5.4 提高能力,优化服务

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经验较少,应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气象服务站运作模式,如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用户服务满意度调查等,积极采纳用户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努力为基层民众提供一流的气象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双.张秀艳.迟德宠.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8):174.

[2] 李芬.2013年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3] 强巴卓嘎,尼玛拉姆,如何做好乡镇综合信息站管理[J].西藏科技,2013(2):79-80.

[4] 周亚丽.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调查分析及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09(S1):158.

(责任编辑:丁志祥)

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事业是气象服务事业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佛山地区已使用了现代网络科技提供农村气象业务,提高了气象信息传输效率,与此同时气象服务产品、农村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本文提出发展佛山农村气象服务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佛山地区;农村气象服务;对策

1 佛山地区农村现阶段气象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不高

佛山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监测自动化设施、科技支撑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佛山地区的气象预报大多数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精细化程度不足,大多数农民只是了解天气预报中是否有降水,是不是会降温,相比先进国家和地区,农村气象服务尤其侧重针对农场主等农业生产实体开展专项专业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对各项天气要素都很关心。

1.2 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气象问题也随之而来,旱涝灾害造成了农村经济作物严重受损,雷雨天气时农民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人们往往在自然问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需要进一步掌握气象常识,提高防雷、防雹、防风意识。

2 加强气象科技,提供精细化服务

2.1 联合机构院校,加强综合研究

佛山地区可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加强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等研究,加快先进气象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应用广东省气象局“新一代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系统”和“低频振荡在西江流域致洪暴雨中的中期预报应用研究”,可获得短时临近和中期预报。

2.2 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高新技术是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佛山地区可以通過卫星通信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和用户系统的接口技术研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产品与技术,对农村气象需求加强调查、分析、评估及反馈,实现农业气象动态化、精细化预报,利用新科技为农村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实用性。

2.3 细化预报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通常佛山地区气象台站公开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气温湿度和风等3个要素,这与越来越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要求极不适应,有必要提供不同的种植业类气象信息产品和养殖业类气象信息产品。

常见农业气象要素有光:日照时数、太阳光谱、光照度、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温:气温、地温、水温、农业生物体温(时温、家畜体温)、积温; 水:空气温度、降水量、水面蒸发、土壤湿度、土壤有效水含量、农田耗水量、土壤水势、土壤蒸发、蒸腾;气:风向、风速、CO2 浓度、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以及云天状况、雾、霜、露、冰冻、积雪等。这些要素从不同的侧面、非线性地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水产养殖来说,土壤温度、冠层内气温和水体温度要比大气候条件下的空气温度更重要[1]。佛山地区可以通过对区域天气、气候的连续监测,为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建立预警基础,实现由传统的大气要素的监测向与农业有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特点紧密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发展,优化农村站网布周,建立监测规范,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报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及时长,采用简单快捷、更利于理解的方式做好佛山地区农村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更加全面的气象信息指导佛山地区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供特色农业环境及气象监测与保障服务,实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双提高。

3 进一步健全佛山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2009年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表明: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重要渠道,有95.3%的城市公众和97.6%农村公众通过电视获取气象服务信息。除电视外,农村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其他渠道排名前五位,依次是手机短信(36.9%)、广播(24.2%)、电话 (8.6%)、报刊(7.7%)和网络(4.5%),农村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已经趋向多样化[2]。为了进一步提高佛山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效率,必须依靠群众,依靠科技,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渠道,建成以公共媒体为主、气象专用发布平台为辅的广覆盖、更快速、更便捷的发布网络。

3.1 电视传播

针对佛山地区农村电视已全面普及,绝大部分农村公众首先通过佛山电视台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特点,增加佛山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规律调整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

3.2 手机短信传播

针对佛山地区农村群众普遍有手机的特点,加强佛山气象局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部门的合作,积极推进手机短信订制服务,及时将突发性气象灾害警报发送到农村、发送到乡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及相关人员,指导农民防灾减灾[3]。

3.3 农村广播、网络、电子显示屏等传播

目前佛山地区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播放气象信息都是在每日规定的时间段发布天气预报,很多农村居民并没有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容易错过电视天气信息的收看和收听。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农村电子显示屏、佛山信息港、佛山气象局微博或微信进行信息传播。如2016年初佛山市高明区“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具有手机短信发送转语音播出的功能,并配套电子显示屏,以视听结合的形式,让气象、农业等信息进村到户,实现台风、暴雨、寒冷、高温天气和地质灾害预警、三防预警、森林防火等预警预报的多渠道、全方位及时发布,提高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为佛山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气象服务。

4培养气象专业人才,普及气象知识,减灾防灾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佛山地区应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民和农村气象信息员的气象科技素质,推动农业气象科技下乡、进村、入户,使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能为农民所用。

4.1 建立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

佛山地区可以建立承担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和辐射、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上报、气象灾害救援和疏散等任务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在佛山地区各乡镇建立兼职气象协理员,推进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气象灾害早期征兆识别、简便气象观测仪器的看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预警信息更好地发挥“消息树”功能[4]。

4.2 普及防灾宣传教育

通过气象专业人员定期对佛山地区农村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宣传相关知识,在农村群众间共享气象防灾减灾经验和做法,帮助农村公众制定防灾计划、推荐防灾措施,创造良好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氛围,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4.3 增加农村灾害避险场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加强佛山地区农村重大气象灾害避险场所选址、布局、功能、结构和标准研究,开展减轻气象灾害安居工程工作,开展应对气象灾害的帮助,提供专门服务;加强佛山地区农村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事故、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通过应急演练,农村公众能掌握各种危急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本领,有效防御和减轻农村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加强和完善佛山农村气象服务事业,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要进一步发挥气象科技在佛山地区农业生产的支撑保障作用,让气象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通过农业气象多层次服务和互动信息交流,努力提高佛山地区农村和农民防灾减灾意识与应用气象科技的意识和水平,实现农民的增產增收,真正将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佛山农村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尧东,陈新光,王广伦. 广东“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气象,2006(04):1-4.

[2]王莘.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04):2-11.

[3]吉星. 提升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

[4]姜万涛,姜丽. 《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河南省,2010.

作者简介:金锦涛,本科学历,防雷技术员,研究方向:防雷。

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潍坊无论在本省还是全国都算得上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强市,诸如寿光的蔬菜及青州的花卉等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名号及其影响,历史上更是产生了贾思勰这样农业巨匠,他的《齐民要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书专著之一。本文结合我市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农村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汇聚了本人及无数最基层优秀农气工作者多年以来的宝贵工作经验,阐述了潍坊市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保障,这必将为我市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 气象科普 方法 途径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农业经济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在整个国民经济GDP,由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占6%以上[1]。近年来,由于气象灾害频繁,给社会经济、工农业等各方面,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逐步引起党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广泛关注。又因农民对气象科普知识认识不因此对于气象防灾减灾来说,农村是重点,农村是难点,而农村也是最薄弱的地方。因此,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加强、重视农村的气候变化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教育工作,将各类气象灾害常识、防御要点普及到群众中去,推出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科普宣传品,进一步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气象防灾减灾意识,逐步提高“三农”的经济效益。潍坊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例超过70%,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大有可为。

1潍坊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1.1利用重大科普或纪念活动日,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在每年的科普宣传日、科技活动周、“3·23”世界气象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组织一线业务人员组成科普宣传小组走上街道、深入企业和农村,通过散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近5年分发材料10万份。“3.23”世界气象日所有气象台站已对外开放11年,吸引了20余万计社会各界人员参观了解,通过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流程、观看图片展板、体验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演示天气预报方法等形式普及气象知识。向农民赠送《气象与生活》、《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雷电防护手册》等气象科普知识的书籍8万册。

1.2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每年开展市县两级气象台站与辖区内1~2所中小学校气象灾害联合应急演练,培养在校中小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和应急能力。

1.3举办气象知识培训班

每年举办两次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气象知识培训班,举办防雷知识普及班,一次科级干部气象知识培训班,5年来培训2800人次。

1.4通过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平台,利用大喇叭广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气象信息

2012年,建成了市县两级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平台,每天两次通过该平台发布气象信息,有突发性天气时随时发布,高密市、昌乐县气象预警大喇叭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全市村、镇以上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已纳入潍坊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决策短信服务平台数据库,第一时间提供预警服务。

2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获取气象科普知识渠道单一,传播效果很难保证[2]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农业产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农村仍存在信息集中程度不高的问题。对于气象信息,农民主要是从电视上获取,还没有形成从杂志和报纸的阅读上获取的习惯,网络普及不足。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很难保证传播效果。

2.2科普活动模式简单,缺少互动

现今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仅仅是单向的传播过程,农民只是被动接受,科普工作者传播什么内容,农民就接受什么内容。双方之间无互动模式,缺乏沟通,农民无法真正理解气象科普,科普工作者也不能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

2.3科普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1) 科普内容单一。单纯的晴雨、温度等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民的需求,应为农民提供可操作性强的防御措施与更专业化的气象产品指导。

(2)农业气象服务缺乏精细化。由于农村生产经营逐渐多样化,相应地,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基层气象部门来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更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比如,关键的农时季节,以及有灾害性天气时,农民需要短时、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指导。

3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3.1建设一支气象科普队伍

要想做好气象科普工作,首先应建设一支气象科普队伍。成员可以是气象部门退休人员,他们都具有专业的气象科技知识,也可以从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中筛选。通过培训,将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传授给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并使其掌握,结合他们与当地农民直接接触的特点,快速传达气象信息,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另外,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熟悉周围群体对气象科技知识的需求,从而使气象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

3.2村干部口碑传播,加大宣传效果

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本村一般有较高的威信。通过手机短信和气象科技培训等,使他们先掌握一些常规的气象信息以及气象与减灾防灾知识,然后由他们向村民宣传气象科

3.3充分利用气象手机短信宣传科普知识

由于气象手机短信具有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如今在信息媒体中,其是覆盖面最广的。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都在建设气象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对于利用手机短信传递气象科普知识尤为重视。将手机短信的优势充分利用,扩大短信宣传覆盖面,强化手机短信的宣传力度,从而产生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3.4多种形式搞气象科技下乡活动,打造整体宣传氛围

3.4.1气象科普流动车

通过使用气象科普流动宣传车,带上宣传物资,如扩音喇叭、展板和宣传材料等进行宣传。

3.4.2塑料口杯或纸杯上印制气象科普知识

利用塑料口杯或纸杯低成本的特点,且在农村的高频率使用,将其作为科普宣传的永久性工具。在纸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气象科普知识,以赠送的形式向村委会、社会团体、农民适当赠送。

3.4.3气象电子显示屏

利用气象电子显示系统内容广、更新便捷、显示直观的优势,24小时无缝隙发布相应的气象信息,为农民安排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气象保障。

3.5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气象科普宣传[3]

气象科普宣传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面临着更好的宣传契机。气象科普应将现代化技术充分利用,制作成气象科普宣传片,并通过刻录成VCD和DVD 等视频光碟,派送到农村有计算机、影碟机的专业户;并将气象为农服务的网站充分利用起来,开辟、丰富气象科普专栏;通过利用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12121 的信箱,从而设置并丰富气象科普信箱内容。

3.6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宣传

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与强度逐渐增加。遇有大风、冰雹、暴雨、雷暴等极端天气造成灾害事件时,要及时用身边的事例进行宣传,尤其是对防范措施的宣传,引发农民对灾害性天气的认知,加强农民对灾害性天气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7重视对农村学生的科普教育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要特别重视向其普及防御气象灾害常识,保证所有的学生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受到一次以上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可以派人到农村中小学校做气象科普辅导课,也可以请学生参观气象局,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视频、展品等,将当地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常识讲解给学生听,使广大农村孩子从小就能了解气象,掌握气象灾害的简单防御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的作用。[5]

4结语

关于开展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充分吸收、利用传统经验,同时还要结合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规律与特点,不断探索气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紧紧贴近“三农”服务,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工作途径,拓展气象科普领域,努力创新气象科普形式,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增强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达到应用气象趋利避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英金主编.北京.中国气象战略研究(辅导读本),气象出版社,2005.

[2] 黄东林,蒋运志.“气象科普”向农村延伸的探讨[J].农技服务,2009,26(7):155.

[3] 杜婧,张脉惠.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2009.

[4] 郑有飞,牛鲁燕.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93.

[5] 戚尚恩.在“三农”服务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2009.

作者简介:徐桂华(1965.03- ),女,汉族,山东东平人,工程师,从事人事管理、纪检监察、审计等工作。

气象短信服务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1 提高气象服务信息质量

气象服务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信息服务, 对于没有专业的气象知识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专业的词汇和气象图就像天书一般让人眼花缭乱, 这种传播形态很难达到传播效果。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些气象单位和相关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传统的气象服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之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方式方法被提出, 学术界一致认为气象服务信息不但需要把气象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 还需要配合营销理念, 来增进和提升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性和传播力。根据笔者多年的从事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经验来看, 每个从事气象服务的业界同行在信息传播时, 需要先把原本的气象信息进行通俗化地翻译和解读, 并结合各行各业的受众所需, 为不同的受众量身定制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 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点, 气象信息服务的有效传播能力才可以得到全面提升。笔者就从重视气象信息的传播特性和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理念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问题。

1.1 重视气象信息的传播特性

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媒体。由于收视习惯, 广大人民群众也都已依赖于电视媒体来收看气象信息。曾经不少受众为了收看气象信息, 专门在茶余饭后守到电视机前, 等待天气预报的播出。不少受众的忠诚度使得相关的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对于这种依赖电视来传播气象信息的模式现状也较为满意, 因此在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创新和拓展方面停滞不前。然而, 随着科技的发展, 诸如微信、微博、APP手机媒体、直播等新媒体形态的兴盛,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被迅速分流。电视媒体这种收视率急转直下的状况也使得原本主要依赖电视媒体传播的气象信息备受冷落。

因此, 相关气象服务单位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积极地拓宽气象信息服务传播渠道。比如将气象信息服务与多媒体中的相关具体形态相结合, 开发气象APP、将气象信息服务植入QQ、微信、微博等, 让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气象信息服务, 凸显气象信息服务的重要作用。

1.2 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理念

气象信息传播质量的衡量归根结底是要看受众的接受程度。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相关气象信息服务部门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来调整气象信息的传播理念[1]。接下来笔者就从拓宽气象信息服务对象、个性化地定制信息内容、人性化地完善气象服务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理念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拓宽气象信息服务对象。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气象信息知识, 因此相关的气象服务部门应积极拓宽气象信息服务对象, 将传统的农业、军事、减灾防灾领域的气象服务拓宽到经济领域, 以满足各类受众的实际需求。

其次要个性化地定制信息内容。不同的行业和受众群体基于自身的基本情况, 而对于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重点有所不同。因此, 相关的气象服务部门要结合他们不同的气象信息需求, 来进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服务推送, 让气象信息服务满足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需要。

再次要人性化地完善气象服务。新媒体井喷式发展的今天, 便利性和快捷性成为受众对于信息服务的突出要求。因此相关气象单位要想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提高收视率, 就必须积极迎合受众的获取信息的习惯, 将气象服务信息通俗化、快捷化, 并充分与各种大众媒体形式结合, 让受众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气象信息服务。

2 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的举措

2.1 以人为本、打造人性化服务

气象信息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气象情况, 以合理地规划相应的生产生活。要想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传播能力, 相关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就一定要以人为本, 以受众为重心, 对气象信息进行合理化加工, 使其更具趣味性和通俗性, 以方便受众记忆和传播。同时对于各行各业不同的受众需求, 量身定制地为其打造满足需求的气象信息服务, 让受众可以接收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气象信息服务, 从而增强受众对于气象信息服务的良好印象。

2.2 立足媒体、做好信息渠道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各类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 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为基础的微信、微博、QQ等新型新媒体形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欢迎。因此, 相关气象信息单位一定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气象信息服务, 将原本过度依赖电视媒体来气象信息服务传播的形态进行灵活地调整, 一方面要积极提升原本的电视媒体传播中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要与新媒体融合, 积极引进相关的新媒体技术人才、并加强相关气象信息单位内部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让更多具备新媒体等先进的媒体操作、开发技能的人员为促进气象信息服务与多媒体等先进媒体形态的融合作出贡献, 同时气象服务部门要调整创新信息传播思路, 制定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制度保障, 切实高效地利用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便利的信息推广形式, 来传播气象信息服务。

2.3 统筹协作、促进气象平台建设

统筹协作主要是基于气象信息源服务模式, 为了确保气象信息服务的传播能力, 让各种气象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的传播, 相关气象信息单位一定要继续重视提高开路电视、公共频道的气象信息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 气象信息单位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 顺应电视媒体的发展创新趋势, 切实做好与付费电视的数字化建设向对接的气象平台的构建[2]。在充分发挥数字付费、网络频道优势的同时, 整合信息源, 增强信息传播力度, 确保受众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电视媒体频道来接收气象信息服务, 为其做好生产和生活规划提供有力保障。

3 结语

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气象信息服务越来越重要, 然而技术的创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 给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来带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一定要积极改革, 顺应技术发展趋势, 借力新媒体等传媒平台, 调整、创新气象服务质量, 让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工作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摘要:气象服务信息对于各行各业的生产规划和安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因此在保证气象服务准确性的同时, 确保气象服务的有效传播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 立足于气象服务信息, 探讨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 以期提升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能力, 让更完善的气象信息服务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

关键词: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孙玫玲, 赵敏, 李仁禹, 等.新老媒体融合提升公众气象服务传播能力的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 37 (3) :123-125.

上一篇: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司法公信力论文范文